中国近代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中国经济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
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企业的诱导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
”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3、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4、“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5、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剧,在通商口岸开办“洋行”是其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示意图反映了( )A.洋行激增遍布城乡各地B.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主要方式C.关税主权因此遭到破坏D.中国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
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
从1928年到1937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
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l:4。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B.1928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7、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衙门承认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巾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市76中04—0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期末试题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成绩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填涂答题卡里。
每小题1.5分,44题共66分)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 D.小农经济2、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4、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西汉B.曹魏C.南朝 D.唐朝5、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7、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下列关于唐朝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原因是:A.外国商品的冲击B.民族资本主义的冲击C.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D.政府的打击10、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12、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运动期间D.清末“新政”期间13、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一度迅速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
《经济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经济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现代经济历史的开始?
A. 工业革命
B. 文艺复兴
C. 中国封建社会
D. 古希腊罗马帝国
2. 经济学是从以下哪个学科发展而来的?
A. 哲学
B. 历史学
C. 数学
D. 医学
3. 哪个时期是欧洲经济历史上一段重要的黄金时期?
A. 文艺复兴时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
D. 工业革命时期
二、简答题
1. 简述工业革命对经济历史的影响。
2. 总结一下文艺复兴对经济历史的贡献。
三、论述题
1.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历史的影响。
2. 以工业革命为转折点,探讨现代经济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四、分析题
1. 分析古希腊罗马帝国的经济体制,指出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2. 选择一个重要经济事件,分析其对现代经济历史的影响。
五、应用题
1. 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比较其经济历史与现代经济的差异和
联系。
2. 以自己所在国家为例,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历程,并展望未来。
六、综合题
1.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经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并分析其带来的挑
战和机遇。
请在答卷纸上作答,每题答案不超过200字。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课程代码:0013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从传统农业取得剩余农产品和其他财富的首选方式是( )A.贡赋B.控制基本经济区C.租佃制D.对外贸易2.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为( )A.农业经济B.家庭手工业C.耕织结合D.游牧经济3.鸦片战争前西方殖民主义者用来打开中国大门的主要物品是( )A.棉纺织品B.银元C.鸦片D.金属制品4.19世纪40年代,中国最早出现租界的口岸城市为( )A.广州B.上海C.厦门D.天津5.“虎门销烟”共计销毁鸦片( )A.5千余箱B.1万余箱C.2万余箱D.3万余箱6.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对华商品输入和资本输入,迫使中国卷入( )A.资本主义国家行列B.半殖民地国家行列C.殖民地国家行列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是( )A.冶炼业B.纺织业C.制糖业D.商业18.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是( )A.天津B.广州C.上海D.福州9.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 )A.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B.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C.1895年甲午战争以前D.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10.中国第一家私人资本缫丝企业——继昌隆丝厂的开办者是( )A.李鸿章B.盛宣怀C.黄佐卿D.陈启源11.《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 )A.由半殖民地统治转向殖民统治B.由半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C.由商品输出为主开始转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D.由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转向资本主义经济12.庚子赔款几乎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向外国帝国主义赔偿白银( )A.一两B.三两C.五两D.十两13.1897年,德国通过出兵侵占胶州湾,强租胶州湾,租期为( )A.25年B.39年C.50年D.99年14.日俄战争后,形成的瓜分中国的新格局是( )A.美、英、法、德、日、俄共同瓜分B.德、法、英、俄共同瓜分C.日、俄、英、美、意、德共同瓜分D.日、美、英、法、意、奥共同瓜分15.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军费和债务费两项,它们占岁出的比重分别为( )A.25%和35%B.30%和40%C.35%和25%D.40%和30%16.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使得外国人完全掌握了中国的( )A.关税权B.田赋权C.契税权D.盐税权17.一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经济势力由原来的英、俄、德三强变为( )2A.英、日、俄B.英、日、美C.日、英、美D.日、美、法18.一战期间,中国进口数量明显减少而出口数量明显增加的典型商品是( )A.面粉B.火柴C.钢铁D.机器19.民国初年,在华东、华南各省实行的主要地租形式是( )A.定额租制B.分成制C.货币地租D.工偿制20.日本侵略中国农业的中心机关是( )A.满洲农业开发公司B.日本农业合资公司C.东北农垦株式会社D.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21.国民党政府收回关税自主权之前,海关征收的实际税率仅值( )A.值百抽二点五B.值百抽三C.值百抽五D.值百抽六22.1931年,国民党政府裁撤厘金后推广的统税,其征收原则为( )A.从量征收B.从价征收C.固定税收D.一物一税23.法币制度实施后,中国的货币本位制为( )A.外汇本位制B.银本位制C.金本位制D.金银复本位制24.伪满洲国政府财政部的真正控制者或掌权者是( )A.南满铁路株式会社B.关东军C.溥仪D.兴亚院25.国民党政府对粮食类物资进行统制的机构是( )A.资源委员会B.农本局之福生庄、物资局C.工矿调整处D.全国粮食管理局26.1941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货币统一发行办法》,将发行纸币和集中准备金的特权给予了( )A.中国农民银行B.交通银行C.中央银行D.中国银行327.抗战胜利后,美国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是( )A.《中美双边协定》B.《友好通商航海条约》C.《中美农业协定》D.《空中运输协定》28.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通过强制收兑伪币掠夺沦陷区人民的财富估计至少约为( )A.1亿美元B.1.5亿美元C.2亿美元D.2.5亿美元29.1946年,率先提出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是( )A.《井冈山土地法》B.《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C.《中国土地法大纲》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30.对土地改革运动中出现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的是( )A.《五四指示》B.《中国土地法大纲》C.1947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村会议D.1947年的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会议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经济与中国经济期末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数: 50,共 50.0 分)1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工资率上升一定会导致()下降。
( 1.0 分)1.0 分A、利率B、失业率C、利润率D、通货膨胀率我的答案: C2主要通过()对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转让和流通。
( 1.0 分)1.0 分A、一级市场B、二级市场C、三级市场D、四级市场我的答案: B3日本二战后人均GDP从 130 美元涨到 3.5 万美元,其影响因素不包括()。
( 1.0 分)1.0 分通货膨胀B、经济高速发展C、名义 GDP增长远高于实际GDP增长D、购买力指数评价更为规范我的答案: D4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主要致力于发展()的出口加工。
( 1.0 分)1.0 分A、质量密集型B、管理密集型C、劳动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我的答案: C5当持有他国国债达到一定规模时,国债持有国()。
( 1.0 分)1.0 分A、可以控制债务国的货币金融体系B、必须控制债务国的货币金融体系C、失去对债务国的货币金融体系的控制应该避免控制债务国的货币金融体系我的答案: A6()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
( 1.0 分)1.0 分A、按劳分配B、按需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生产函数分配我的答案: D7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指()。
( 1.0 分)1.0 分A、法定准备金B、吸收的贷款C、投资D、债券我的答案: B8()对贸易条件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 1.0 分)1.0 分劳动B、管理C、消费D、技术我的答案: D9就业越高,那么()也越高。
( 1.0 分)1.0 分A、GDP增长速度B、GDP中的工资比重C、GDP总量D、工资率我的答案: B10按照通行的市场规则,关联交易是()。
( 1.0 分)1.0 分A、应该禁止的行为B、值得推广的行为C、国家提倡的行为合法的行为我的答案: A11有效需求指的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考虑()。
( 1.0 分)1.0 分A、潜在的需求总量B、理论上的需求总量C、最小的需求量D、能够实现的最大需求量我的答案: D122013 年前后,中国公民工资收入总额约占中国GDP的()。
XI.(2.5分)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当时英国首相时,公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这位首相的名字是OA.梅杰B.撤切尔夫人C.布莱尔D.希思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X2.(2.5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O并写进党章。
A.指导方针B.指导思想C战思息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X3.(2.5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有570万名考生走进了考场,考试的时间为()A.1977年夏B.1977年秋C.1977年冬D.1978年春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X4.(2.5分)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是(),对中国加强同西欧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A.英国B.德国C法国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X5.(2.5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于()。
A.大跃进时期B.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X6.(2.5分)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成为第O个成员。
A.1338.143C.153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X7.(2.5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的开幕词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B.《论人民民主专政》C.《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的答案: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X8.(2.5分)1997年(),我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6月1日B.7月1日C.8月1日我的答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X9.(2.5分)1986年3月3日,王大琦等四位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
()当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
不可拖延”。
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
中外经济简史期末复习题### 中外经济简史期末复习题#### 一、中国古代经济简述1. 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 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 描述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
####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变革1. 概述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及其原因。
2. 分析晚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探讨民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三、西方经济发展历程1. 简述欧洲中世纪经济的特点。
2. 论述工业革命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3. 描述20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趋势。
#### 四、中外经济交流与影响1. 概述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2. 分析明清时期中西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探讨近现代中外经济交流的新特点。
#### 五、经济思想与政策1. 简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 论述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历程。
3. 分析不同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六、现代经济体系与全球化1. 描述现代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2. 探讨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 分析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七、经济危机与应对1. 概述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原因。
2. 分析经济危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3. 探讨不同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 八、经济发展模式比较1. 比较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2. 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
3. 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 九、案例分析1. 分析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2. 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与挑战。
3. 研究西方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十、经济发展趋势预测1. 预测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2.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 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复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回顾中外经济简史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致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直接危害是()A.银钱比价变动导致农民赋税加重B.鸦片走私影响中国海关税收C.鸦片获利丰厚导致农民弃粮种烟D.白银外流影响国家财政收入2.列强胁迫中国政府接受鸦片贸易“合法化”,实现此目的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C.《北京条约》D.《中英五口通商章程》3.《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此五口为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和()A.南京B.天津C.汉口D.宁波4.鸦片战争后外国在中国最早建成的船舶中心位于()A.上海B.宁波C.广州、香港D.福州5.《南京条约》所规定的“协定关税”税率为()A.值百抽一B.值百抽二点五C.值百抽五D.值百抽十6.外国强迫中国政府实行统一的子口税,确定子口税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中英五口通商章程》D.《望厦条约》7.子口税是外国强迫中国政府接受的一项不平等条款,其含义是()A.洋货的内地税B.关税与内地税的合税C.土货出口关税D.洋货进口关税8.通过不平等条约确定的子口税率仅为()A.5.5% B.5.0%C.2.5% D.0.5%════════════════════════════════════════════════════════════════════自考365(-)领先的专注于自学考试的网络媒体与服务平台- 本套试题共分6页,当前页是第1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热钱”(剩余资本)急待寻找投资场所,中国成为外国资本投资的“乐园”。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9~12题。
9.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先后在华创办了数十家面粉厂,主要集中在上海、汉口和()A.哈尔滨B.天津C.北京D.广州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由英国转变为()A.法国B.日本C.德国D.美国11.一战后外国在华经济势力出现大改组,由原来的英、俄、德三强,变为()A.英、日、美B.英、俄、日C.俄、德、日D.德、美、日12.列强以威逼利诱和“合办”方式侵吞华资煤矿,侵吞华资煤矿最典型的是()A.抚顺煤矿B.开滦煤矿C.焦作煤矿D.德华矿务公司20世纪10—20年代,中国私人资本经济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一.列举本土蔬果与外来蔬果1.本土水果:桃、中国李、杏、中国梨、柿、枣、栗、梅、柑橘、橙、柚、龙眼、荔枝、枇杷、猕猴桃、山楂等。
2.本土蔬菜:结球白菜、芥菜、芜菁jing、大头菜、萝卜、冬瓜、丝瓜、大豆、豇jiang豆、百合、韭菜、葱、姜、芋。
3.外来水果:芒果、菠萝、火龙果、甜瓜、榴莲、椰子、西瓜、番木瓜、番荔枝、西洋苹果。
4.外来蔬菜:苜蓿、胡瓜、大蒜、胡荽、芸苔(胡地引进)、茄子、莴苣、菠菜、丝瓜、胡萝卜、茴香、芥蓝、辣椒、番茄(西红柿)。
二.经济史概念百度:1经济史概念:从实践角度看,经济史是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历程;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史(或经济史学)是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学科。
2经济史的两种范式: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①两种范式的概念经济史的史学范式是用史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史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描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学科。
经济史的经济学范式是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总结,其理论工具是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现象和过程。
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简短概念:是分析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因的学科。
②两种范式的异同区别首先,二者所属学科不同。
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门史范畴;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学范畴。
其次,二者研究侧重点不同。
第三,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从研究方法来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所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归纳法;相比之下,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则更强调应用抽象演绎法。
第四,二者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
联系首先,从相互支持方面看,史学范式的经济史为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提供立论基础,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指导。
其次,从相互趋同方面看,无论是史学范式的经济史还是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史,都有长期应用历史归纳法的传统。
最后,两种范式的经济史的共同点将越来越多。
1.1879年,清政府派遗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
此举()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D.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2.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C、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D、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及阶级力量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A.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B.五口开始通商C.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19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南方3个省份住过10年的一位英国人说:“我还没见过一个靠劳作生活的中国人穿过一件用我们的布料做的衣服。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B.外国的布料质量不如当地土布C.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进口 D.中国农民生活贫困购买力下降5.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6.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
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7.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8.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侵华。
1. 分析样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并相应地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 洋务运动分两个阶段:“自强”和“求富” 洋务运动前期,即19世纪60至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性,同时也开始具有一些新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 洋务运动后期,即70至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总的来说,洋务派民用企业彼军用企业发展水平较高它虽然仍在企业管理上带有很浓的封建性,但它们采用雇佣劳动,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已是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先行地位。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起到延缓作用。 有专家认为: 一、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 二、洋务派利用西方新式武器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当然是反动的,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以防止外人觊觎的思想,在当时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使清政府初步拥有一支使用近代化武器的海陆军,这支军队在抵抗外国军事侵略上是出过一些力的。 三、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较明显地具有‘收回利权’ 、‘堵塞漏卮’的意义”,这些近代企业在抵抗外国经济侵略上也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因此,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扩大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积极作用,延缓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本人认为,除以上观点外,洋务运动还起到了如下作用: 一、洋务运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洋务派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后来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巨大贡献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 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经济管理理念。 三、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 北洋政府的财政政策 背景: 民国初年的实业热潮中表现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呼声与政策需求,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的先行和示范效应,民初北洋政权经济基础的变化,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出现的准联合政府,以及参与政府组成的资产阶级代表任务,他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构成了民初经济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 政策内容: 1.鼓励倡导兴办公司,扶植保护幼稚的民族工商矿业。 2.确立保息、专利、示范和奖励制度。 3.鼓励垦荒,规划水利,奖励植棉、制糖、牧羊、造林、捕渔等农副业生产。 4.提倡国货,裁厘减税,鼓励出口。 5.开放门户,引进外资,吸引侨资。 6.统一度量衡,改革币制,提倡新式金融业。 7.改组商会,规范经济社团。 对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政策法规可分为三个层面: 1.界定和规范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组织及其行为方式。 2.进而保护、扶持和奖助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合法活动。 3.为社会经济生活造就所需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第二、政策法规的政策取向与控制聚敛的政策取向 扶植奖励和控制聚敛的矛盾,源于经济政策的综合背景,是中国资产阶级与北洋军阀官僚两大利益集团斗争和抗衡的产物。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初期,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二元性质,并赋予经济政策的双重性质。从中既有积极的特征和进步的倾向,也可见其被动性、短期行为、缺乏连续性及实效等特点,更能反映其财政本位、非经济导向的部分本质。矛盾双方的对立集中表现在发展还是不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上,后者居于主要和主导地位。 对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评价: 一、对清末新政的继承和完善。北洋政府以清末的经济立法思想为基础,制定了各项制度保证自由经济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和推行。北洋政府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在法律范围内,人们有保有财产和营业之自由”体现出了清末经济立法中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思想。同时,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较清末新政更加完善和统一。 二、北洋政府经济立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法律种类欠缺,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缺乏权威,实施不力;立法滞后于发展,形同虚设;经济立法活动受很浓的个人色彩。 三、北洋政府经济立法活动的进步作用。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活动,规范和引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商法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活动受各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北洋政府既有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是在各种政治力量制约下的产物。 3. (导论)1840—1949近现代经济史的主线(经济形态的变化) 1840—1949近现代经济史的主线是经济形态的变化,以经济形态的变化为主线研究整个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崩溃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胜利这一辩证消长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规律性。 依照这个主线,可以将这段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1)1840-1894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由独立的、封闭的封建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由传统向近代质变;附属国经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国民经济负增长。
(2)1895-1937年,甲午战争到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和深化、基本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官僚资本形成并占统治地位;国民经济缓慢增长。
3)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胜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国统区、日占区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三类地区的三类经济。 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厂矿内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断增加法币发行量,发展后方工矿业,对日进行贸易战和物资战。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缺乏长期抗战准备、国民党的吏治腐败,抗战后期,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普遍出现衰退。抗战后,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国民党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城乡经济不断衰退,不断的通货膨胀使国统区的经济秩序完全被破坏,城乡经济处在崩溃过程中。 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日本帝国主义在日占区实行金融掠夺、工农业掠夺和贸易垄断政策,给日占区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抗战时期,我党在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采取一系列正确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使农业、工业、商贸、金融等各项经济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抗战后,我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使解放区的经济向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94年,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由独立的、封闭的封建经济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征: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由传统向近代质变;附属国经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国民经济负增长。
第二阶段:1895-1937年,甲午战争到失败抗日战争爆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和深化、基本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征:资本输出成为主要手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官僚资本形成并占统治地位;国民经济缓慢增长。
第三阶段:1937-1949年,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胜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征:国统区、日占区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三类地区的三类经济。 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厂矿内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不断增加法币发行量,发展后方工矿业,对日进行贸易战和物资战。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缺乏长期抗战准备、国民党的吏治腐败,抗战后期,国统区工农业生产普遍出现衰退。抗战后,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蒋介石发动内战后,国民党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城乡经济不断衰退,不断的通货膨胀使国统区的经济秩序完全被破坏,城乡经济处在崩溃过程中。 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日本帝国主义在日占区实行金融掠夺、工农业掠夺和贸易垄断政策,给日占区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