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名人
- 格式:docx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3
在缓缓流过的历史长河,数不清的英雄有志之士为了名族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生存的家园而努力奋斗,不畏牺牲。而他们之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有一个值得骄傲自豪的名称——女兵。似乎一个“女”字,意味着纤弱和娇嫩;而一个“兵”字,却无疑意味着粗犷和勇猛。有人曾这样赞美,女兵,把姑娘的温柔、美丽和战士的粗犷、威武集于一身。不知道军训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听过或是学过《女兵谣》,歌词是这样唱的:”钢铁的营盘里朵朵姐妹花一身戎装靓丽我青春年华钢铁的营盘里深深战友情一声令下男儿女儿并肩出发”。是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历史的长河中女子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要介绍的近现代湖南名人就是她们中的一名她的名字叫做谢冰莹。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1906年,她出生于湖南新化。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她一生出版的作品多达80余种,共2000多万字。代表作《女兵自传》,相继被译成英、日等10多种文字。
感觉谢冰莹极像《红楼梦》里的史湘云。史湘云豪爽义气,男装打扮,我行我素,割腥啖膻,大吃大嚼,好不痛快。谢冰莹则是少年参军,直率真纯,四度逃婚,四度入狱,提枪打仗,飞扬恣肆。
可相对于史湘云,横空出世的女兵谢冰莹,似乎更排斥传统对于女性的定义。在她身上,真是有一种革命的豪情与浪漫。当女兵,夜行军,她没有一点娇怯。因为北伐的需要,中华民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兵。1926年11月25日下午,谢冰莹正式入伍。谢冰莹自己也说:我相信,那时女同学去当兵的动机,十有八九是为了想脱离封建家庭的压迫和找寻自己的出路的。可是等到穿上军服,
拿着枪杆,思想又不同了,那时谁不以完成国民革命,建立富强的中国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呢?
革命挽救了年轻的女性。年轻的女性,为革命所感召,汇入了民族国家主义的热潮中。不但如此,在谢冰莹的心中,恋爱不再如以前那么简单,它必须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与大家所追求的民族国家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不然,恋爱便成了有闲阶级小姐少爷们的玩意儿了。怀揣着这种恋爱思想,冰莹就算是接到了情书,也没有恋爱的心情了。在她看来,生命已经交给了国家与社会,她要“一脚踢开这消磨意志的恋爱”。
谢冰莹写下的第一部作品女兵日记刚一出现就便受到了男人们的追捧,冰莹自己也凭借几篇稿件,一跃成为文坛新星。平心而论,冰莹早年的文字,其实并无超妙之处,有的地方,甚至粗朴到简陋。可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东西,引起了林语堂的赞扬。冰莹笔下的女兵形象,多少满足了人们(尤其是男人们)的好奇心。女子与沙场的碰撞,让文人心中那条花木兰—穆桂英线索,得以复苏。于是,民国时代的兵,就因为一个女兵的添加,便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女兵被社会引为奇观。当时行军途中的冰莹,把自己的稿件寄往《中央日报》副刊的时候,报社的编辑,一下子便发现了她。甚至于某主席,竟还亲自向副刊编辑询问冰莹的真性别。不光是国内的男性们欣赏这种有豪气的女性,就连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看到了法文版的《从军日记》后,也都要给冰莹写上一封鼓励的信。
在战争中,冰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打量着旧中国的一切,她的笔触里,有一种发现的快乐,有一种改天换地的豪情,可是战争终归要结束。退伍的冰莹,失去了革命的庇护。以冰莹独立的个性,她似乎并不常有同盟者。她曾在小学教过
书,但是很快就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受到同事的排挤。她去了上海,吃苦、受穷、读书,后来又去北平的女师大读书,1931年,她用自己几部畅销书的稿酬,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冰莹因为拒绝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而被日本特务逮捕。在狱中,她遭到酷刑:不给饭吃,被大圆棍子打中前脑,被竹杠夹断了手指,被施以电刑,昏迷不醒,然而她还是坚贞不屈。残酷的战争,在冰莹身上留下的永远的痕迹———她那被击中的头部留下了后遗症。
被遣送回国后,冰莹在1935年再度改名换姓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抗战爆发后,她返回祖国,立志为抗战服务。从上一次的参军到彼时,冰莹的女兵生涯中间已经隔断了十年。十年生死,颠沛流离,冰莹接受了生活的考验。如果说第一次的入伍,多少有着逃避封建家庭、逃避封建婚姻的因素,那么第二次她走上沙场,则完全是对于民族解放的热望。她抱着“救一伤兵,就是杀一敌人”的信念,在长沙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亲自挑旗,率领女兵上前线,抢救伤员。
抗战时期的冰莹,更加坚决地摒弃一切女儿做派,显露出一派雄强作风。喝脏水、睡湿地、吃硬饭、嚼冷菜、穿单衣。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组织妇女抗日队伍,开赴枪林弹雨的前线,被誉为新时代的"花木兰"。这就是近现代名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代表人物,谢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