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下电影叙事研究的新视野——评《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
空间思维下电影叙事研究的新视野——评《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郅凯华
我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一种切身体验。电影带给我们的快感、启迪或满足、期盼,经常使我们忽略了对于电影叙事结构、风格流变、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关注。尤其是,电影叙事中时间与空间属性——决定着电影的具体呈现——的忽略,实际上掣肘着对特定电影产品的客观评价。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空间叙事的研究热情突然变得高涨,许多极富创见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电影中空间纬度的重视,也给予了我们以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电影的魅力。
在这种背景下,海阔博士所著《电影叙事中的空间转向》的出版,既是对传统电影叙事结构研究的一种突破,又提出了能够应用于当下电影产品分析的全新范式。该书在回顾了百余年的电影叙事发展史后,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时空均衡的魅力电影(19世纪9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统治下的经典叙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时间弱化的叙事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70年代中期)、叙事的空间转向(19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空间主导的当代电影叙事(自21世纪初至今)。电影史学一般将1920—1950年代作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这一时期“商业美学”原则也贯穿电影始终。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模式“教导观众如何把电影当作自然过程而不仅仅是第二自然来阅读”的同时,时间主导的叙事样式也深深植入到观众的意识中。对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国际主流电影叙事开始转型,空间逐渐在叙事中取代了时间的主导性。
一、何为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
空间的概念来自地理学,指的是一个物质实体的存在。之后,空间概念被挪用到哲学领域,不少学者将其与后现代性建立起关联。福柯曾指出,“当今的时代或许将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时代。”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在时空维度上,电影叙事经历了由时空均衡,到时间逐步占据主导,再到空间主导的进程。以往凝结在电影叙事中的时间核心不断被解构,以空间核心的画面建构逐渐成为了当下电影叙事的主流。空间转向曾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1960年代后期,一次是21世纪初。在这两次变革中,以往的传统线性结构叙事被打破,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结构愈发地凸显出来。
该书对当前国际探讨电影叙事空间的论文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概括出以下十种特征:(1)近年来,电影叙事正在经历着空间的转向。一些学者虽然还在探讨时间问题,却更多围绕空间展开。无论从形式上、内容上,还是社会意义层面上,空间的活力被激发,并且成为电影叙事的主要控制力量。(2)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研究常常伴随着空间问题进行。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演进成为非线性叙事源源不断的动力,它将这种后现代的表达以一种更加真实和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观众在屏幕前逃离了时间的束缚和生活的焦
虑,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获得超出时间维度的奇观体验。(3)景观逐渐成为商业电影叙事的核心。(4)电影在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转向,突出地体现在全球化症候。不仅是好莱坞以其技术优势和本土化策略,继续垄断国际电影市场。而且,一些电影国家也以本土化优势向国际进军。(5)电影叙事的国家研究经常置入历史背景,探讨复杂的时间体。(6)城市作为电影的主要背景,往往与其文化、经济、社会等关系交织在一起。(7)许多电影深层的意义在那些被忽略、被轻视的社会空间得以展现。种族、民族、女权、父权、同性恋、精神分析等等交叉共鸣而产生的复调,成为小情节电影的流行叙事方式。(8)计算机辅助图形、3D等技术提升了电影空间的叙事能力。(9)新媒体对电影叙事既冲击又赋予创新的力量。(10)电影空间研究在空间的表现和再现、社会空间等方面呈现出异常的活力,而且经常多个主题交叉在一起,寻求空间内部的张力。不过,电影叙事空间的本体论研究略显薄弱。
显然,电影叙事空间的转向已得到学界的重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之后,作者对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进行了动因、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探析。
二、电影叙事空间转向的动因
理解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我们应该将其置入一个时代洪流的语境之中,视为后现代、空间、视觉文化、叙事和认知科学等多种文化转向合力的结果。电影叙事空间的转向是伴随着多种转向的潮流合力的结果。
那么,以上所述的种种方面给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带来哪些影响呢?在该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陈述:首先,后现代性破坏了电影叙事以时间为主,追求历史、深度、理性的传统;其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既是后现代的一种表征,也为电影叙事带来了空间表现力的提升;再次,语言文字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使电影朝着视觉奇观方向演进;然后,由时间构筑的文学叙事传统,在后现代潮流中不断被解构,向非文学领域、时间的破碎和空间的视点等方向变化;最后,数字技术推动电影叙事空间转向在技术层面的实现,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数字3D立体电影将主流商业电影变成了空间奇观展现的怪物。其中,带来最为显著影响的,莫过于后现代性的哲学理论,它摧毁了以往传统叙事模式的根基,重新为以后的空间转向提供了文化基础和关键的方法论。像列斐伏尔构建起的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索亚所强调的“第三空间”概念,使得空间本体论原本固定的实践—抽象二元对立模式得以革新,这也为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打下了必要的哲学基础。
三、电影叙事形式、内容与意义的空间转向
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并非只是3D等视觉所及的转向,而是叙事美学的整体转向,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意义。
关于电影叙事形式的空间转向,作者从影像空间和解读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影像空间就是由画格、镜头、场景及叙事结构所构成的空间,而空间转向的变化在影像空间这一表层空间上体现地更为明显。解读空间则是指观众观影的场所或者媒介渠道。空间转向所带来的解读空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影院空间(即电影院相对空间,银幕空间,超真实声音空间)和多媒体空间(即电视家庭空间,家庭影像制品后现代空间,网络虚拟空间,跨媒体互文空间,实验性空间)两类主要的空间类型上。新的播放终端的出现,也使得电影文本在空间叙事方面存在着种种阐释的错位。
关于电影叙事内容的空间转向,作者从最容易为人感知的地理学空间层面出发,延伸到时空体空间的层面,最后就不同电影类型的精神空间进行了分别介绍。在地理学空间的表现层面上,作者提出,无论从地理空间距离,还是地缘空间,它们的实体空间或者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好莱坞电影中的真实地理空间和本土地理空间要素现已被弱化,原本分明的地理界线也被模糊呈现,全球化地理空间和超地理空间(即超地球空间)的奇观效应则带来了主要的消费动力。并且,随着时间的变迁,传统好莱坞电影中的国家、城市和梦幻空间也有着新的形态和内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