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创造性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翻译创造性论文
摘要: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制模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凭着自己对两种文化的驾驭,为我们呈现出充满活力、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品。翻译要尽量读透两种文化,尊重原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一.引言
人们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所以翻译活动没有什么创造性。然而由于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所以简单的文字转换和复制根本不可能达到翻译的功能对等这一目的。因此,翻译的创造性这一理论应运而生。当代翻译研究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还是一项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二.创造性理论的提出
1.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翻译的创造性性质不同于原作的创造性性质,它属于二度创造,即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的主观能动性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为译者组织译文、谴词造句的过程是有意识的、积极的过程。
翻译的创造性,即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从多种表达方
法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去再现原作的内容及风格、神态和意境。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文化领域的活动。各个民族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创造出来的文化各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把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文字翻译出来,供不同文化族群交流与传播,是翻译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也是翻译创造性之所在。
三.创造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3.1.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语言转换主要体现在词义的引申中。
在翻译过程中,词义的对应和语法结构的对应是使英汉两种语言对应的关键因素。这两种对应又都要服从于两种语言的最终对应——语义对应。翻译的实践证明,仅仅停留在两种语言语法结构上的对应是不能成为翻译的。在复杂的翻译过程中要在译文中对原文个别词或词组给予语义上必要的“创造”。翻译过程词义的对应正确与否却直接影响着句义的对应。英译时常常不可以将词典中的意思照搬下来,不然就会产生歧义。至于一个英语词或结构在一定的语境中究竟应该怎样对应,往往需要译者在根据这个词的词典释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这个词实际所处的语境来敲定。敲定词义的过程就是词义的引申。
例如:The EEC’s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is a dinosaur which is adding $ 13150 a week to the food bill of the average British family.(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农业共同政策早已不合时宜,它要使英国家庭平均每周在食品开销上多支出13.50英镑。)
“dinosaur”原意为“恐龙”,在这句译文中引申为“不合时宜的东西”。
3.2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在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在翻译一些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时,也只能采用释义或添加注释之类的方法,来深入诠释该词的语用含义,才有可能使读者了解源语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中国最著名的酒“茅台”,就可译为(Mou Tai)。这对西方人来说,只是字母的组合,不产生任何联想。中国人看到“茅台”商标,会联想起酒的发源地,再联想到好酒。如何使西方人也产生类似的联想呢?是否可译为MouTai——Chinese Bacchus(中国酒神)。Bacchus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名字,它易使西方人联想起美酒。这样,“茅台”一词所起到的示意性作用——好酒,就由商标的注释Chinese Bacchus担任了。西方人看到它时的反应,与中国人看到“茅台”时的反应就基本一致,这就能消除文化背景带来的隔阂。
再如,从字面理解,汉语中“个人主义”的英语对应词应该是“individualism”,可实际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却有很大反差。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理解“individualism”这个词应该是“主张个人正直和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所指导的实践活动。”从这个角度理解,它可以被视为汉语“拼搏进取”的同义语,积极的褒义性非常明显。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理解“个人主义”,则是指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甚至是无原则、无组织、无纪律
地信奉个人主义至上,消极的贬义性非常强烈。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各个民族都有一个思维方式的共性,就是触景生情,借物喻义。但是,由于不同族群所处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使各个族群对同一事物,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
比如,凤凰(phoenix)一词,汉语表述为“Chinese phoenix”,加这个限定词“Chinese”是为了与西方的“phoenix”相区别。凤凰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不死鸟(immortal bird),五百年一个轮回,生生相息,轮回不死。中国文化中,凤凰则是百鸟之王(Queen of all birds),是华贵的象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将凤凰细化为雌雄之分:雌为凤(feng),雄为凰(huang)。
四.结语
古今中外的翻译实践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制模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凭着自己对两种文化的驾驭,为我们呈现出充满活力、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的作品。翻译要尽量读透两种文化,尊重原作,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许钧.翻译[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