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心得

城市规划1001班

张敏最近读了一本城市规划这方面的一本书籍,书名为《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本书记载了作者亚历山大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而且《城市设计新理论》为城市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完全新型的理论框架,极大的弥补了今天的城市所存在的缺陷。

《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亚历山大是一位职业建筑师和承包商,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建筑学教授,集建筑师和规划师于一身的亚历山大提出的这种城市设计新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七条初步法则,他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那七天法则如下:1渐进的发展;2较大整体的发展;3构想;4正向城市空间;5大型建筑物的布置;6施工;7中心的发展;具体内容下面有详说。

城市设计新理论这本书内容共有三大章,在这里我简要叙述其内容。

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

一强调整体性

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二整体性的特征:

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

2. 是不可预测的

3. 是连贯的

4. 是富于感情的。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三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

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

1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2 “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

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3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

4 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并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总之,这条总法则可以归纳为:追求整体性。

第三章城市发展的七条细则

细则1:渐进发展

将大的发展化作不断的小的增长。“发展规模必须相当小,以便有空间和时间进行整体化发展。1)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可过大。2)确保

合理的大小混合比。要求大中小型项目的建设总量(投资)要保持同等水平。3)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住宅、商店餐饮、社区服务、办公、工业建筑、停车场等等应该有合理的混合。

细则2: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细则3:构想

其实是说明了对于项目性质、项目所起的作用的一种建筑策划,主要是从城市角度,同时有一定类型学的倾向,比如:“它还必须具有能在人与人之间被交流并能被其他人强烈感受的特征。“

不过他的构想似乎非常强调一种个人的幻想的色彩,反而是一种预设,这个和他前面的一些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点不合乎我的方向。我想这大概来源于他对于古代某些非常有着个人色彩从而带来一种传奇性的建筑的迷恋吧。他认为这种构想—这种个人幻想的产物更加富有人性。

细则4:正向城市空间: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说是“积极城市空间”,其实就是芦原信义曾经定义过的积极空间,亚历山大只不过是强调了要把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而不是散乱的毫无秩序的消极空间。

按照芦原信义的说法,非常重要的就是这个空间应该是有边界的,而不是散漫没有边界的发散的空间,边界非常重要,边界赋予场所以秩序。这样的城市开放空间就能够形成同样是芦原信义强调的那种杯图中的那种互形成的图底紧密的关系,建筑外墙成为了图底的分界线和“折痕”。他这个里面又分类为很多实施性的细则,在这里没必要多说

了,仅仅把其中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摘录:

1. “特别的,建筑必须能形成一系列交叉点和街道,交叉点是一些小的露天街道……这些交叉点必须来说大约相隔300英尺,中间由街道和胡同相连。

这个论点非常的支持了我的”建筑形成街道“的观点。

2. 作者主张的城市设计顺序:“首先是人行空间,其次是建筑物,最后才是公路。“

3. “古老城市的空地正是由形式单一的形状所组成,建筑物则是更不规则且呈松散状,它的主要功能是包围和形成空地。“

这个对比非常有意思,就是说,在”古老城市“中—看来得是欧洲的—室外空间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

细则5、细则6主要讲了一些建筑设计基本知识。在这里就不介绍了。

细则7:中心的形成

1. “每个整体都必须自成中心,还必须在它四周产生出一个中心体系。”

2. 中心的定义:作者的意思,中心不是其词义上所暗示的“一个点”,而是一个实体、一个系统。仅仅是其相对于其上一层级系统来说相当于一个点。

3. 对称性:作者非常强调这一点,认为“中心”的形成、发展、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中总是呈现或者追求一种“基本的对称性”,大概他认为对称性是最稳定的,而稳定者容易形成中心,而且这个应该主要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