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读书报告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读书报告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读书报告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读书报告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读书报告

陈宏伟

本次读书报告选择以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为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影响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次阅读选择了最常见的几个环境影响因素进行阅读,分别是温度、光照、氮、磷和pH等,选择了其中四篇中文与三篇外文文献进行阅读。基本了解了论文中各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作用机理等。

1.部分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影响的研究现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许海等将实验研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批量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N/P 比对铜绿微囊藻(蓝藻)和斜生栅藻(绿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并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期间,监测了梅梁湾和湖心区水体叶绿素a 浓度和氮磷营养盐结构

变化,以探讨N/P 比对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浓度比N/P 比对两种藻的生长影响更大。解释了梅梁湾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即铜绿微囊藻对氮磷营养的生理需求和最大生长速率均相对较低,易在低氮磷浓度下形成优势.梅梁湾在水华暴发期间氮浓度一直远低于

水华较轻的湖心区,而磷浓度远高于湖心区低N/P 比是蓝藻水华暴发导致氮浓度下降,磷浓

度升高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殷燕测定了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在不同生长期的藻细胞密度、粒径、叶绿素a 浓度、浮游植物的吸收系数以及比吸

收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 浓度以及440、675 nm 处吸收系数均有着显著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 藻类特征波段440、675 nm 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 浓度、藻细胞密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不同光照强度及培养时期,藻类比吸收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光强增加比吸收系数呈上升趋势。铜绿微囊藻440、675 nm 处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 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斜生栅藻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 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体

现了不同藻类由于色素组成及比例差异其色素包裹效应也各不相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陈家长通过实验揭示水体中常见藻类的生长

过程及其与pH 的相互关系,他设置了6.0, 7.0, 8.0 和9.0 等4 个pH 梯度,通过室内

实验模拟水体条件,研究不同pH 条件下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种培养还是在共同培养体系中,4 个pH 条件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差异明显(P<0.05),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适pH 均为9.0。竞争试验结果表明,pH 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显著影响,在4 个pH 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与单种培养相比,鱼腥藻最大藻细胞数受到明显削弱,说明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的金相灿通过批量培养实验, 测定培养过

程中藻的生物量、光合放氧速率及浮力等的变化, 研究了2种典型水华蓝藻-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征及浮力调控的机制。结果表明2种藻的生长速率在10~ 28℃范围内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 种蓝藻在10℃以上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 ~ 28℃)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从28℃转至13℃以下温度

培养时, 2 种蓝藻的浮力下降明显, 这说明温度降低至13℃以下, 水华微囊藻下沉趋于休眠, 而孟氏游浮蓝丝藻则趋于底栖继续生长;温度升高至13℃以上, 水华微囊藻趋于复苏

和上浮, 而孟氏浮游蓝丝藻趋于浮游。

南京农业大学的王静对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用英文进行了总结。总结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关于单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有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对藻类生长与竞争的研究。这篇总结介

绍了藻类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重点研究了温度、光照、氮、磷和pH等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结尾提出了作者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呼吁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藻类生长竞争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以此来改善我们的环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李平研究通过批量控制实验,研究了1 -萘酚对水体中常见的小球藻增殖的影响。实验研究了不同1 -萘酚下的小球藻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1 -萘酚浓度与所研究的量表现出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随着1 -萘酚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MDA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然后下降。根据实验结果,1 -萘酚可以显著抑制小球藻的增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的储昭升使用微观湖泊模拟系统研究在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莫氏藻的生长特征和竞争。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小于20℃时,莫氏藻是优势种群,微囊藻受到压制。当温度为30℃以上时,情况相反。颤藻在15℃和20℃指数期较长(20天)、生长速率较低,而微囊藻的指数期较短(2-3天)增长率较高。在湖泊模拟系统中藻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在烧瓶中更强而且更复杂,容易受到光照和pH值的影响,因此生物量低于烧瓶中的藻类生物量。微囊藻与颤藻在不同温度下的竞争结果与太湖藻类群落的现场观测结果一致,表明温度是影响浅水湖泊中微囊藻与颤藻竞争的重要影响因子。

2.实验设置

2.1氮磷比对水华蓝藻优势分析实验

实验设计:以BG-11 培养基为基本培养液,通过外源添加NaNO3 和K2HPO3 调节溶液所需N/P 比.试验设置3 种磷浓度条件:0.02,0.20,2.00mg/L,调整培养液中的N 浓度,使N、P 原子比为4:1、8:1、16:1、32:1、64:1,具体实验设置如表1 所示.将处于N、P 饥饿状态的藻细胞分别接种于上述培养基,接种密度为5.03104 个细胞/mL,每个处理设置3 个重复.1.1.3 生物量的测定和增长率的计算自接种之日起,每天的同一时间,取少量藻类培养液用721 型分光光度计在625nm 处测其吸光度.当每组试验每天生物量的平均增长率低于5%时,认为该组试验已达到最大现存量,停止测定。

野外观测:于水华大量发生的7、8、9 月,在太湖梅梁湾和湖心区各布设1 个站位,监测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氮磷营养盐浓度和比例的动态变化,监测频率为每月2~3 次,站位

定点采用Garmin 公司生产的GPSL2 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长2m,直径0.1m 的柱状采水器采集混层水样,进行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水体化学指标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浮游植物叶绿素a、总氮、总磷、磷酸根离子、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

2.2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吸收特性分析实验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藻种均保存于光照培养箱,此实验过程中设置低、中、高3 个光照水平: 5、50、100 μmol /( m22s) ,温度设置为藻类培养的最佳温度25℃,光暗周期比为12∶12.采用BG11 培养液( http: / /algae. ihb. ac. cn /) 进行培养,pH 为7. 1.把在光照培养箱中驯化1 周处于对数期的铜绿微囊藻以及斜生栅藻接种于已灭菌的培养液中,培养液与藻液浓度比为6 ∶1,以达到铜绿微囊藻的接种密度为60 3 104 cells /ml 左右,斜生栅藻的接种密度为40 3 104 cells /ml 左右.每个处理设置3 个平行样实验持续时间为17 d,采样频率为每隔1 d 测定一次,共采样9 次.取样过程均在无菌操作台进行.测定的指标为: 藻细胞个数、细胞粒径、Chl.a 浓度、浮游植物吸收及比吸收系数。

2.3 pH 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分析实验

本研究设置4 个pH 梯度,分别为6,7,8 和9。每个pH 均设置3 个试验组,分别为普通小球藻单独培养组(简称C 组)、鱼腥藻单独培养组(简称A 组)、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共同培养组(简称CA 组)。每组试验设置3 个平行。实验时,将达到接种浓度的普通小球藻、鱼腥藻在5 000 r2min-1 转速下离心8 min,去掉上清液,用BG11 培养基稀释到实验所需浓度。各组普通小球藻、鱼腥藻的初始接种密度均设置为53105cell2mL-1。在容积为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对应pH的BG11 培养液200 mL,然后置于智能光照培养箱内,在不同pH 条件下进行一次性培养(中间不更换培养液),每24 h 用0.1 mol/L的HCl 和0.1 mol/L 的NaOH 对pH 进行调节。

自实验开始后每24 h 计数藻类数量。当所有藻类生物量均出现负增长时,试验结束,藻类出现负增长前1 d 的生物量即为该种藻类的最大现存量。

2.4 温度对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生长的影响分析实验

水华微囊藻由太湖梅梁湾分离, 孟氏浮游蓝丝藻(原名孟氏颤藻)由日本霞浦湖分离.培养基为M11 ,其组成为1L去离子水中含有100mg的NaNO3 、10mg的K2 HPO4 、75mg的MgSO42 7H2 O、40mg的CaCl2 22H2 O、20mg的Na2 CO3 、6mg柠檬酸铁和1mg的Na2 EDTA22H2 O.将2种蓝藻置于500mL三角瓶中(200mLM11培养基), 在不同温度下(6 个温度梯度, 温度范围10℃~ 28℃)分别进行培养, 光照强度为125μmol2m-22s-1 , 光暗比为12h∶12h。pH为8, 接种量为3 3104 cells2mL-1 , 每组设置3个平行样.定时取样后, 采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OlympusBH-2)下计数。

2.5 1-萘酚对普通小球藻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实验

将小球藻在BG-11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实验室培养后将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健康藻类收集用于实验。首先取200毫升的小球藻在BG-11培养基中培育,控制温度(25±2)℃,光照强度为2 800?3 000 lx,光照条件采用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交替进行,每天摇动三次。1-萘酚浓度设计六个浓度(0.1,1.0,3.0,6.0,12. 0和18.0毫克/升),每组浓度设置三个平行样。

2.6 温度对铜绿微囊藻和颤藻生长影响分析实验

本次实验的铜绿微囊藻和颤藻在M11培养基重培养,设置温度为20℃,光照条件采用12小时光照与12小时黑暗交替进行。湖泊模拟系统由两个人工湖(采用尺寸为高4米、直径1米的水箱),两个人造太阳(氙灯,5千瓦),一个消毒罐,监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消毒空气供应系统和蒸汽系统等组成。试验中采用湖泊模拟系统和小锥形烧瓶(500毫升)

共同来来研究铜绿微囊藻和颤藻之间的生长与竞争。湖泊模拟系统的每个水箱包含2400升培养基,培养基深度3.4米。模拟湖水湍流,空气通过位于水箱底部上方0.7 m处从而产生水面湍流。实验温度分别采用15℃,20℃和30℃调整pH值为8.0-8.5。在湖泊模拟系统中集中放置铜绿微囊藻和颤藻光照条件采用12小时光照与12小时黑暗交替进行,以模拟自然界阳光照射。另外采用烧瓶进行培养,烧瓶中含有150毫升M11培养基,在光照2000勒克斯下进行培养。使藻类的初始细胞密度相同并将不同的烧瓶放置在温度分别为15℃,20℃和30℃的环境下进行培养。

3.指标分析方法

微囊藻毒素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方法测定

致嗅物质( 土臭素、2-MIB)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

2OH 采用4-羟基苯甲酸(4-HBA)作为捕捉剂,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氧自由基的总氧化剂浓度,采用余氯分析仪(哈希CL17,美国)在线监测,并依据USEPA 330. 5 标准(CAS No. 7782-50-5),采用N,N-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Bioquest CE2501,英国)校正TRO 浓度(以Cl2计)。

藻细胞活性的分析:染色剂为SYTOX Green(Life Technologies,美国)核酸染色剂,当藻细胞受损死亡,在488 nm 蓝激发光激发下,呈现绿色荧光;活细胞呈现叶绿素的自体红色荧光。采用徕卡DM6000B 全自动荧光显微镜,放大400 倍,在自然光下找到藻细胞,分别在绿色激发光和蓝色激发光下观察判别死活、计数,以100 格为一个计数单位,按1 mL 记录。

水质指标检测由便携式pH 计(METTLER TOLEDO SG2,美国),便携式浊度仪(HACHI 1900C 美国),便携式溶解氧(DO) 检测仪(WTW IDS310,德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Cecil-2501,英国) 测定。

三卤甲烷( THMs) 采用气相色谱(Agilent Technologies 7890B,美国)测定,主要测定参数:分流比为1 ∶ 2,进样口温度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00 ℃和290 ℃,柱型是HP-5 MS,载气为氮气,流速控制在1. 0 mL2min - 1,升温程序为35 ℃保持9 min;2 ℃2min -1升温至40 ℃;20 ℃2min - 1升温至80 ℃;40 ℃2min - 1升温至160 ℃保持4 min。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确定亮蓝G-250染色法,mg / g

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采用恩酮比色法和酚啉试剂法进行测定

4.收获与体会

4.1氮磷比对水华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

通过文章知道了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与氮磷比有关,而且与氮磷各自元素的多少有关,具体表现在在低磷情况下(0.02mg/L),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均受到营养盐的限制,N/P 比在4:1~32:1 范围内对生长速率没有影响,生长速率均较低;当磷浓度达到0.20mg/L 时,斜生栅藻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所需N/P比(64:1)高于铜绿微囊藻(32:1),说明斜生栅藻生长需要更高的氮浓度;而在磷浓度升高到2.00mg/L时,不同N/P 比下2 种藻的生长均不受氮磷营养盐的限制,N/P 比对2 种藻的生长没影响,生长速率均达到最大值。铜绿微囊藻在磷浓度为0.02mg/L 时,不同N/P 比下的生长速率均高于斜生栅藻,当磷浓度为0.20mg/L,氮浓度为1.45mg/L 时,斜生栅藻的生长速率开始高于铜绿微囊藻.因此,铜绿微囊藻易在氮磷浓度相对较低的水体形成优势。

最后用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了夏季太湖梅梁湾蓝藻水华比湖心区更为严重这个现象,水华导致无机氮浓度降低低,无机磷浓度升高,进而使N/P 比降低(低于20:1),低N/P 比是蓝藻水华发生的结果。

由于氮磷比对藻类的作用比较复杂,所以以后会多找这方面的文献阅读,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4.2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吸收特性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篇论文知道了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生长趋势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的光照强度对不同藻类的影响是不同的,在此总结了光照对两种藻类作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实验发现在50 μmol /( m22s)中光照强度下,两种藻的生长趋势最好.铜绿微囊藻受高光照强度的抑制比斜生栅藻明显,在培养的后期生长逐渐缓慢。低光照条件对两种藻的生长都有着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光照强度对两种藻吸收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各个培养阶段,有着适宜光照条件( 50 μmol /( m22s) ) 下的两种藻吸收系数最大,而光能不足时吸收系数最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以及不同的培养时期,两种藻的比吸收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但趋势基本相同。

不同点: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以及不同的培养时期,铜绿微囊藻比吸收系数比斜生栅藻大,可能是由于藻细胞粒径不同导致.另外铜绿微囊藻在任一光照条件下比吸收系数与Chl.a 浓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而纯培养的斜生栅藻比吸收系数则与Chl.a 浓度基本没有关系。

4.3 pH 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发现,在该实验所设pH 条件下,无论在单种培养体系还是共同培养体系中,鱼腥藻的最大现存量都随着pH 的升高而增加,说明碱性条件对鱼腥藻生长有利,同时也表明鱼腥藻是一种耐碱性藻类。单种培养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的最大现存量随pH 升高而增加;共同培养条件下,最大现存量随pH 的变化表现为pH9>pH8>pH6>pH7。

pH 对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显著影响,pH 6.0 时,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而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则是在pH 7.0 时最大。在4 个pH 条件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均小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说明抑制作用与环境中藻种的相对藻量有关,在试验pH 下,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抑制能力均小于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抑制能力,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4.4 温度对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生长、光合作用及浮力变化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发现温度对水华微囊藻及孟氏浮游蓝丝藻生长的影响比较规律,但不同温度下两种藻类的影响也不相同,整理后如下。

相同点:对不同温度对2种蓝藻在10℃以上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0℃~ 28℃)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降低至13℃以下时, 2种蓝藻的浮力都明显下降。

不通电:水华微囊藻在温度低于13℃时几乎不能生长, 达到16℃能缓慢生长;孟氏浮游蓝丝藻在温度为10℃时就能缓慢生长, 当温度高于16℃时即能够较好生长;当温度降低至13℃以下时,水华微囊藻的生长受到抑制, 细胞内出现糖积累, 趋于休眠;而孟氏浮游蓝丝藻则在低温下仍有较高的生长速率, 可能由浮游藻类变为底栖藻类.细胞内伪空胞、糖及蛋白质的变化表明。糖的积累使细胞密度增大是细胞浮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4.5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温度,光照,氮素,磷等因子对藻类生长和竞争的影响。通过阅读这篇论文,简要了解了各影响因子对藻类生长的作用.简要介绍如下:(1)温度:藻类的生长和繁殖是明显受温度影响。水的温度从两方面影响藻类的生长:生物藻类的活性以及营养利用效率。此外温度的上升加深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温度会影响小球藻的大小和体积。虽然各种藻类在不同温度下生长情况不同,但是25℃是大部分藻类的适宜成长温度。(2)光照:光合作用浮游植物的生长情况与日照强度有密切关系。合适的日照强度和波长能有效促进藻类生长。不同藻类具有不同的最佳光照强度,即使在相同的日照条件下,他们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阴影可以降低藻类的浓度,

阳光可以增加叶绿素的合成,但过强的光照水平会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日照强度越高,细胞分裂越快,生物量越高。随着光强度的增加,总光合作用不断增加。但当阳光明媚时强度达到一定量,光合速度会减少甚至停止。(3)氮磷:氮、磷这些营养元素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氮和磷被认为是浮游植物暴发的限制因子。不同形态和浓度N和P.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情况不同。研究人员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影响氮源对铜绿微囊藻繁殖的影响:铵态氮、硝态氮和尿素氮。他们发现最佳铵态氮浓度铜绿微囊藻生长速度为0. 5 mmol/L,微囊藻生长中硝酸盐氮的最佳浓度应为1. 5-5. 0 mmol/L,尿素氮最佳浓度应为0. 5-1. 5毫摩尔/升。

4.6 1-萘酚对普通小球藻生理指标的影响

通过文章中的实验结果表明:

(1)1-萘酚显着抑制了小球藻的生长。同时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表明:1-萘酚明显影响小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具体而言,随着1-萘酚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MDA含量下降然而,小球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1-萘酚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

(2)研究发现1-萘酚的毒性作用主要由光诱导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或分解成活性中间体代

谢物,通过光催化反应,破坏细胞结构以及细胞膜和其他细胞内大分子的功能.1-萘酚破坏了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叶绿体合成。

(3)该文章涉及化学机理与反应较多,须再进行仔细研究。

4.7 温度对富营养化湖泊模拟系统中铜绿微囊藻和颤藻的生长特征及竞争的影响

这篇文章与第四篇文章均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但是第四篇论文仅仅是在实验室条件下,但是实验条件具有体积小,同质的特点,与现实水体中存在差异。本文章既有在烧瓶中培养铜绿微囊藻和颤藻,同时又创新性地设立了湖泊模拟系统进行对比实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对我们日常现实中处理水环境问题更具有参考性,同时也能发现实验室环境与现实环境中存在的一些差异规律,进而指导我们的实践。

实验显示:微囊藻和振荡藻的单一藻类培养物在烧瓶中显示增长率随着温度升高。在湖泊模拟系统中,当温度小于20°C时,颤藻占据优势地位,且温度为30℃时达到最大生物质量。对比研究发现:在任何温度下。湖泊模拟器中两种藻类的竞争比在烧瓶中的更强,说明烧瓶实验并不能完全预测湖泊中藻类的竞争。

阅读文献:

[1]许海,朱广伟,秦伯强,高光. 氮磷比对水华蓝藻优势形成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

学,2011,31(10):1676-1683.

[2]许慧萍,杨桂军,周健,秦伯强,张光生,邹华,胡细全. 氮、磷浓度对太湖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群体生长的影响[J]. 湖泊科学,2014,26(02):213-220.

[3]殷燕,张运林,王明珠,刘笑菡,时志强. 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及吸收特性的影响[J]. 湖泊科

学,2012,24(05):755-764.

[4]陈家长,王菁,裘丽萍,孟顺龙,范立民,宋超. pH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02):289-294.

[5]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on of Algae Jing WANG1* ,Jiazhang CHEN1,2,Shunlong MENG1,2

[6]Effects of 1-Naphthol 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Chlorella vulgaris Liping QIU1,Yonghong LUO2,Jianhong QU1,Gengdong HU1,Jiazhang CHEN1,2

[7]Influence of N/P ratio on competitive abilities for nitrogenand phosphorus by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AulacoseiradistansMarcelo Manzi Marinho ?Sandra Maria

Feliciano de Oliveira e Azevedo *

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考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考分析 发表时间:2020-01-16T11:41:50.99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相婷婷[导读]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实施以来对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实施以来对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随着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推进,需要进一步创新思维,提高环保管理的效率和实效。通过对项目建设主要过程及其环评和环保工作的筛理,从全过程环保管理的思路,重新审视设计、环评以及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等在项目各个阶段中需做好的环保工作,从而进一步理清思路,更好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 可观成果受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影响,为了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的效果,还需发动创新思维。笔者通过探究项目前期的环保管理,在建设期落实前期的环保要求和措施,投产及运行期完成环保验收和环保管理工作。为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管理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落实放管服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发挥作用,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效率和实效,落实项目建设在各阶段和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和要求。从建设项目全过程环保管理角度分析,若能对全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单位、各个阶段的环保目标、任务、责任都进一步疏理和明确,做好每个阶段的环保工作,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有效地减小环境影响和保护好生态环境[1]。1项目前期环保管理分析项目前期顾名思义就是项目还没开工时做的准备工作。项目前期需要考虑关于项目方方面面的因素,而环境保护是考虑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项目前期设计工作主要涉及可研、初设、项目施工的图纸设计等。对项目进行选址、选线相关人员务必对当地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并征得管理部门的同意[2]。 1.1关于可研设计阶段在项目的可研设计阶段,可研报告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项目的可行程度,调查的内容就包括了环境保护这一因素。实施项目在环保这个角度来分析,对于比较大规模的项目来说,强化该阶段的源头管控作用十分必要。除此以外,认真比较可研设计阶段项目的选址和选线方案,选出最佳的项目实施方案,从而能够在最初阶段就能对环境起到最大限度地保护作用。 1.2关于环评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在环保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环评的规划管理工作是保证高效环评及环保审批的重要措施。例如,工业项目现在几乎都是在工业园区内建设,而在工业园区几乎对环评报告进行了编制。理想的规划环评报告通常已经调研和勘察清楚规划地及周边的环境条件,对规划区的整体规模、产业定位有了详细的了解,并估算产业排放的污染物及对环境的影响,据此弄清楚规划区的具体环保和管理办法。一份满足这样要求的环评报告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内容很大程度简化的,然而,目前很多的环评报告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如,招商引资下的工业园区的环评只是流于形式,环评工作的进行无法达到理想环评的要求,其调查环境的现状和环评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再比如有关生态(公路、输变电)的项目,如果具有较长的线路,则必定涉及很大的范围,如果在规划环评阶段就将线路走向和敏感区充分考虑,那么在环评阶段侧重点就应是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否则在环评报告中要有很大一部分阐述项目与敏感区之间存在的关系和具体解决办法,将方案不断调整,增加了环评次数和延长了环评周期[3]。2建设期 建设期是在环评工作后,这个阶段主要完成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在环评阶段针对项目施工提出的问题需要在建设期实施。 2.1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这个过程是将环评及科研阶段提及的环境保护办法落实在图纸上。通过主体工程的设计过程和有关环保专题能使初设对环保要求得以体现。通常来说,初设假如涉及环保专题,主要是将科研和环评的办法和要求实施,对项目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提出一定要求。在初设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图的设计,具体可进行细化。 2.2施工及环境保护监理建设单位在建设期中需要有效落实环保办法和要求,并且建设单位是责任主体。建设单位建设的项目多数都是经过招标的形式来接受委托的,招标文件和合同上清楚的规定环保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单位给予很高的重视,明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涉及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各个施工单位就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都做出积极思考。如,某电网公司对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设计施工图时特别设置环保工作,并在执行过程中还进行环保专项检查,积极组织各个不同的责任单位召开有关环保工作检查的会议,在会议上踊跃提出发现的问题,并探讨改正,共同将环保工作认真落实在施工阶段。环保监理工作在项目施工中应积极落实,诸多行业已经有比较规范的监理模式,对于环保监理相关部门应将管理工作积极落实。特别是那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施工项目,要更加注重环保监理工作。有些项目有单独的环保监理,而有些项目依托工程监理展开工作。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环保监理工作,均对项目施工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4]。关于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为:构建综合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内容、明确监管责任。各个部门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对审批文件认真负责,检查环评“放管服”事项和技术评估机构、环评单位从业情况。国家有关单位要做到对地方环保制度的实施严格监督和调查。此外,做好监管保障,依法开展环评制度改革、架构并严守“三线一单”、实施清单式管理、做好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技术机构管理;加大惩戒问责力度等。3投产及运行期 3.1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在原来是由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建设是否遵循环评和环评批复的要求。而现在,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废水废气噪声已经不再受环境保护管理部位负责,而是由建设单位负责。原因是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要求有环保的相关措施,这一部分也是衡量工程质量是否达标的重点内容。对于原来的建设单位,关心的是环评获得批复,但对于现在的建设单位,关心的点不止于此,还要关心项目建设后能否满足环境保护的有关标准。 3.2运行期环保管理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9-01-03T11:29:28.1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康建勋 [导读] 摘要: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提出到实施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作为保护环境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产生,改善自然条件,还可以为环评工作的展开给予法律保障,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42 摘要: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提出到实施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作为保护环境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产生,改善自然条件,还可以为环评工作的展开给予法律保障,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不足提出的解决措施。希望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政策 1 当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陷分析 1.1 法律责任的归属问题还不够明确 在一个项目中,项目决策者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假如没有对其行为进行法律约束和责任追究的话,会导致在实际的制度实行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对于环评结果无论好坏都对该项目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而会让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在可信度方面降低,大大打击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使得评价单位很难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对应的规定。故此,通过详尽的规定,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另外,更是要将各项规定能落到实处,责任到人。 1.2 我国的环境评价审批机制还不够健全 根据项目制作出来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报告,最终一般都是要经过相关主管部门执行预审。假如缺少主管部门的预审,那么审批工作就需要经过具备审批权力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来负责。在我国的审批过程中,由于编制部门与审批单位存在重叠的可能性,使得地方政府在审批的时候只顾及眼前的短期发展,从而做出一些对环保不利的决策。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部门权力过于集中,缺少了必要的审批监督机制,如果不能及时完善制度,那么环境保护就是一句空话,所有制度的制定都是无意义的。 1.3 缺少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备用方案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讲,主要是提供给决策者较为充足的环境影响信息,促使他根据现有的资料做出争取的抉择。然而,目前在我国并没有除了这项制度以外的其它有效的备用方案,这使得项目决策者并不能借助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获得更加全面的讯息,不能够实现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促进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初衷。比如,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拟建项目,如果没有通过环评就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缺少可替代的方案的话,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减少了环评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工作量,但是会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4 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度不够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和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关。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对于保护好周边环境没有自主意识,这和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但这与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关部门有关,主要表现在执法部门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重视,不能够积极的完成所有环境评价工作,让很多工作都流于形式,让公民无法真正参与,甚至都不明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一概念[1]。这样一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就无法高效完成,即使是有制度支持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落实到实处,这对于保护环境是极其不利的。 2 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策 2.1 制定并健全责任监督机制 《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借助行政处罚来追究已出现的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其中包含审批等,然而却没有对决策者监督缺失进行处罚规定,也没有明确针对决策者方面的法律责任,这不利于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2]。环评法虽然对编制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违法行为提出了相关的规定,不过对于法律责任,环评法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地完善。 2.2 设置专用审批机构 结合目前我国的状况,编制与审批单位可能存在职权重合的情况,会导致部门权利分散,或者是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应该设立专门的一个审批部门,甚至可以在评审过程中,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度,来防止这种权利重合现象发生。与此同时,由于当前项目的环评报告都是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3]。所以,要加强环境评价的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项目审查委员会、专家组以及专家委员会,来规范环境评价工作,对预估结果和评价进行审查,提出明确的意见和结论,为项目审批部门提供参考依据,为审批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供保障,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其他部门对项目审批工作的干扰。 2.3 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立法、政策和替代方案等内容都纳入到环境评价工作。这对于决策者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实际意义,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并扩大决策者的对环评的认识,更加的全面的实行环境保护评价活动[4]。合理调整有瑕疵的政策法规,使经济同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 2.4 替代方案机制引入环评内容中 一个最佳方案的制定和科学的决策,需要决策者在许多不同的方案中进行权衡和选择。但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应该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替代方案的内容,并且要在方案中全面体现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5]。依照国外已有的经验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就是分析替代方案,找到符合环境和经济平衡发展的最佳方案。任何一个替代方案都要在项目进行决策之前,对该方案涉及的所有技术、工艺、费用、选址、材料和效益做出分析。所以,要完善立法中的与替代方案相关的规定,体现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本质,让替代方案的重要意义得到体现。 2.5 加大环境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要有形象化、制度化以及实用化的模范榜样,能够让公众感受到,看得见。让公民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都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利用好现代技术,例如我们所了解的电影、电视和广播等近代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1)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

环评读书笔记

导则读书笔记 环评导则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影响。按照以上顺序作读书笔记如下。 首先读的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由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并于2009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从目录中可知,主要是由适用范围,规范性文件,总则,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等11部分和一些规范性附录组成。由此可以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步骤和顺序。 本导则的适用范围是对建设项目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和规划环评也可作参考使用。可知,主要是针对项目工程使用的。本标准主要是引用如下文件中的条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于那些没有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术语和定义,通过阅读对以下术语和定义有了新的认识。平常所说的一类功能区和二类功能区及对项目排放比较敏感的区域称为环境空气敏感区。这个定义给我们确定了所需要评价的大致范围。接下来是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的区别及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可分为电源,线源,面源,体源。通过对污染源和污染物定义的了解,对现实调查有了坚实的基础。再者是污染地形的定义,只有了解定义,才能在现场调查后确定是简单地形和复杂地形。还有就是对气象条件的定义的认识。通过以上的定义的认识,是后续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的基础。对于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互

联网上有2种,一种是估算模式,另一种是进一步预测模式。前者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是利用预设的气象条件进行计算,后者是多源预测模式,适用单位比估算模式广的多,可以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也可模拟污染物在不同时间内浓度的分布,这两种预测模式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在网站上可以下载。同时也有大气环境保护距离计算的估算模式,目的是计算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第四部分是总则,主要介绍工作任务和工作程序。是今后的工作的程序和目的的大致说明,步骤如下是调查,分析,预测和评估建议。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工作程序图,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各阶段需要做些什么,对环评工作开始了初步的认识。 第五部分是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按步骤首先是环境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而主要影响因子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其次是标准的确定。最重要的是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选取估算模式计算出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距离,然后按照其判据进行分级。最大污染物浓度重点主要掌握公式%100?=oi i i C C P ,还应注意有些评价等级的确定还需满足特殊的规定。 第六部分是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于不同等级的污染源调查对象也不同,一,二级评价项目需要调查所有污染源,而三级只需调查分析项目的污染源。不同项目调查方法也不同,可以通过收集资料,也可通过现场调查和类比等等方法,哪些方法对应的项目是需要我们应该心里有数的。污染源调查内容一级和二级基本类似,二级可比一级

环评工程师考试读书笔记

环评工程师考试读书笔记 (Page126) 1.词目:二维流 英文:two-dimensional flow 释文:渗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渗流要素(水位、流速)随两个坐标变化。即渗流场内水流速度向量可分为两个分量,所有的流线都与某一固定平面平行,与此平面正交的分速度等于零。所以它又称平面运动(个人理解:不是点的运动)。如果固定平面是一个剖面,速度向量可分为一个垂直分量和一个水平分量,则称剖面二维流。以坝基渗流为例,当坝轴线很长时,所有流线都与剖面平行,属剖面二维流。若固定平面是水平的平面,速度向量可分为两个水平分量,则称平面二维流。如图示流向完整井的承压水流,水流由四周流向井位,当含水层厚度固定时,所有流线都与上下隔水层面平行,是典型的平面二维流。 2.词目:承压水 承压水(confined groundwater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人们利用这种自流水作为供水水源和农田灌溉。在中国,承压水的发现和利用始于距今2000多年。汉朝初,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开始打自流井取卤水生产食盐,井深可达100多丈。 图:承压水

和管壁相对粗糙度△/d有关,即 λ=f(Re,△/d),但对于圆管层流运动,λ仅与流态有关,λ=f(Re)=64/Re. 该式适用于任何截面形状的光滑或粗糙管内充分发展的层流和湍流流动,在工程上有重要意义。 4.词目:影响半径(英文:influence radius) 释文:降落漏斗的周边在平面上投影的半径。影响半径的大小与含水层的透水性、抽水延续时间、水位降深等因素有关。影响半径可按抽水时各观测孔实测的水位降低值按作图法测求,亦可按不同条件下的经验公式根据抽水试验得到的参数计算求得。 5.词目:降落漏斗(英文:cone of depression) 释文:位于井、孔中抽水形成的漏斗状水位下降区。降落漏斗以抽水井为中心,距水井愈近,水位下降愈大,水面坡度愈陡;距水井愈远,水位下降愈小,水面坡度愈缓。对于被井、孔开采的承压含水层,在井孔附近形成虚拟的承压水水头降落漏斗。

【人力资源】01环境因素识别 2危害因素资料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编号:E/PG202 版本/修改:3/1 1 目的 对本公司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及更新,使其被控制,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 2 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活动与服务的全过程。 3 定义 3.1 环境:公司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 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4 重要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4 职责 4.1 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2 贯标办 4.2.1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 4.2.2 组织内审员进行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培训; 4.2.3 组织指导内审员进行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2.4 对各单位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结果进行核实把关; 4.2.5 评价各单位/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 4.2.6 对各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确认并汇总,并形成清单; 4.2.7 贯标办主任审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 各单位 4.3.1对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登录、更新; 4.3.2 评价本单位的重要环境因素; 4.3.3 各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环境因素识别排查表》,主要领导批准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4.3.4 负责从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摘录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 共4页第1页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E/PG202 版本/修改:3/1 5 工作程序 5.1 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识别的方法:单位/部门内审员和有关技术人员根据生产工艺,采用过

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报告

市场营销环境的调 查报告

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报告 组长:张利敏(143 9) 成员:郑含嫣(143 3)吴芳(143 0) 朱雪晨(143 1)陈颖(143 9) 夏长杰(143 7)谢志强(143 4)王子腾(143 4) 微观环境 移动通信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顾客、本地区的竞争者和社会公众。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否成功,除营销部门本身的因素外,还要受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 1、企业内部环境 中国移动在网络能力、营销能力、品牌优势、渠道控制、服务领先和业务创新等方面都有比较卓越的表现。围绕移动互联网,中国移动有三大门户、九大内容基地,发力的层次事实上也很清晰。阅读、游戏、动漫、位置等内容基地相当于生产运营和支撑角色,主要从内容、 业务的数量种类和合作伙伴方面不断丰富。 营销网络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经过几年的运营,中国移动已经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各种层次的营销渠道网络,它与移动通信网络一起构成了两大资源网络,并使资源逐步转化为能力。

(1)从营销渠道的性质和层次上看,中国移动已经建立起自办直销、合作代销、代理经营三大类的营销渠道,有大客户服务营销中心、自办营业厅、行业独立经销商、合作营业厅、特许加盟店、混合代理店及、代办员等各种层次。 (2)结合产品、服务的移动性和无形性,中国移动进行了大量的渠道创新,例如对充值卡开辟电话外销(1860)、开通网上营业厅、与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合作等等,解决了用户的腿脚之苦。 (3)加强对营销渠道和网络的管理。经过渠道营销和网络的选择、激励、控制、评估、动态优化和维护等,保证了营销网络的有效运转和不断延伸。中国移动的品牌战略也能够说开了国内通信业的先河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注册“全球通”这一高贵品牌,再到“神州行”、“动感地带”品牌的建立完成了完整的根据用户身份特征与消费特点进行的品牌架构建设,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使三大品牌概念深入人心。“移动梦网”业务品牌的推出更是使中国的互联网业务如虎添翼也使中国移动业界影响力得到彰显。卓越的品牌建设强化了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了对新用户的号召力和老用户的忠诚度。为了保证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移动对渠道的控制也由原来的社会普通代办渠道逐步转变为社会合作渠道,现在针对市场环境的改变又加大了自有渠道的建设力度,目标就是确保对渠道的掌控能力。如果3G牌照发放,竞争格局必定改变。到时一定会出现“得渠道者得天下”的局面,自有渠道为主,社会渠道为辅的思路可能短期不会改变。

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和开发活动,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建设的法律制度。凡在我国领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不是一般的预测评价,它要求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开发者,必须事先通过调查、预测和评价,对项目的选址、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等提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经过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开发和建设。在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各种污染防治的单行法律中,它是一项决定建设项目能否进行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例如,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具体建设项目大体上包括:一切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或排放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一切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的大中型水利枢纽、矿山、港口、铁路、公路建设项目;大面积开垦荒地和采伐森林的基本建设项目;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灭绝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对各种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特殊地质、地貌地区产生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的,也需要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二是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三是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四是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五是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六是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是结论,包括下列问题: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建设规模、性质;选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采取的防治措施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行;是否需要再作进一步评价等。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程序大体上是:首先由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通过签订合同委托具有相应资格证书的评价单位进行调查和评价工作;评价单位通过调查和评价制作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评价工作要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但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预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权限是:核设施、工程等特殊性质的建设项目,跨省级区域的建设项目和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其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权限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对环境问题有争议的项目,提交上一级环保部门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环评考试心得

环评考试心得 环评考试心得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生必看:非本专业考生的考试心得 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的就几条: 一、心态调整是重点 二、看书是根本 三、眼耳手协同 四、资料在精不在多 五、考试技巧+运气 下面分开来说 一、心态调整 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考生,要克服畏难心理,要有一次通过4门的勇气和决心。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本来就2年的考试,若不能下定决心一年过,会造成循环考试的结果。 学习状态,我总结为:(一)既沉入考试,也脱离考试。全身心投入,是为沉入其中,保

持高层次的清醒,控制节奏和速度,是为脱离考试。不沉入其中,难以静心学习;不脱离考试,往往追求细节和全部掌握,打乱学习节奏。须知,我们学的最终目的是考试通过,不是成为专家和掌握全部知识。 (二)调整情绪。抑郁的情绪会让思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限,有利于长期记忆,兴奋的情绪有利于短期记忆。其实看书看着就稍微抑郁了。 (三)适度紧张,面对考试,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记忆,过于紧张乃至害怕不可取,特别是考试前,如果经过前面的认真复习,我相信都是充满信心的走进考场的。 心态调整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认为所有的考试,都是考的毅力,意志,只要在3-4个月内,都保持强大的意志,良好的心态,都会笑到最后。 二、看书是根本 任何考试,书本都是最重要的,对环评师考试来说,法规、导则可略微看原文,有个总体印象,书本上是解剖来看的,通过导则,法律原文有个总体印象。 对案例,外行稍微阅读看下大部头案例即可,了解下环评报告是怎么回事,真要看,太累也学不到东西。具体可看辅导教材的50题,以及贾老师的博客。 对本人这样记忆力太差的人来说,法律最好放后面一点复习。第一年就是复习早了忘记了。 三、眼耳手协同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如何进行环境因素识别1标准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以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 组织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定义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要素。”在其基本意义上等同于环境问题,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 2.1内部环境因素 各部门在自身管理或职能活动中,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行为,如日常办公活动中各种办公用品的消耗、热电公司燃煤导致的烟气排放、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等。 2.2外部环境因素

(1)各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造成的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如各种污染排放过程、资源能源消耗过程、潜在或紧急情况时发生的各种灾害性事故等。 (2)供方或承包方在为单位提供各种服务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 (3)公司以外有关方面,如临近区域的污染物通过排放转移对本区域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3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是整个体系建立的基础,只有全面正确地查找出公司存在的环境问题,从中识别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其中还应包括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方针及相应的目标和指标,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解决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职责:体系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各部门配合,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4管理规定

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R4-1 单位(区域):北京鑫华源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区域 序号发生 场所 活动/产 品/服务 环境因素 时态状态环境影响影响 范围 (a) 影响 程度 (b) 发生 频率 (c) 关注 程度 (d) 排放 量 (e) 评价 分值 (m) 评价 结果相关法规及要求过 去 现 在 将 来 正 常 异 常 紧 急 水 大 气 噪 声 固 废 土 地 资 源 能 源 其 他 1 生活/办 公 排污废水排放√√√√ 1 3 5 1 1 11 非重要环 境因素 国家水污染防治法 2 办公室使用计算 机 电脑辐射√√√ 1 1 5 1 1 9 非国家职业病防治法 3 办公室使用打印机废墨盒/色带√√√ 5 5 1 1 5 17 是国家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 办公室废磁盘、光 盘 废弃物√√√ 5 5 1 1 5 17 是 国家固体废弃物污 染环境防治法 5 办公室照明废灯管√√√ 5 5 1 1 5 17 是国家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 办公室废电池有害固体废弃 物 √√√ 5 5 1 1 5 17 是国家固体废弃物污 染环境防治法 7 现场/办公 区域 废弃塑料 包装 有害固体废弃 物 √√√ 5 5 1 1 5 17 是国家固体废弃物污 染环境防治法 8 现场/办公 区域 废弃报纸/ 纸张 固体废弃物√√√ 5 5 1 1 5 17 是 国家固体废弃物污 染环境防治法 9 现场/办公 区域 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 5 5 1 1 5 17 是 国家固体废弃物污 染环境防治法 10 办公区域清除落叶杂 草 落叶杂草√√√ 3 1 3 1 1 9 非重要环 境因素 大气污染防治法 11 现场/道 路 办公车辆尾气排放√√√ 3 1 3 1 1 9 非重要环 境因素 大气污染防治法 12 办公楼道清扫扬尘√√√ 1 1 1 3 3 9 非重要环 境因素 大气污染防治法 编制人/日期:刘转富2011年12月10 批准人/日期:孙宽用 2011年12月10

环评考试心得体会

我是第一次参加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以上是今年的考试分数,合格标准为120,90,90,72,正好四科全过。环评与建造师考试形式类似,实行2年四科滚动制,对于一个几个月前连啥叫环评都弄不懂的人,能一次过全科,实属不易。回想起备考的点点滴滴,我在欣喜之余,也有良多感慨,再此愿与各位朋友一同分享。 先说说我对环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看法吧。也许我的情况有些特殊,我是那种想趁年轻多考几个证的人,那么既然要考,就要有计划,有目标,我拿到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以后,不停的在盘算着自己的计划,最后敲定了另外两个目标:环评和暖通,关于暖通的话题我已经谈过,在此着重说下环评。环评,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应该算是人保部统考的、除建设部管理以外的、最值钱的证书了,归口于国家环保部;从职业的前景来看,由于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公众对于环保的呼声越来越迫切,而环保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因此环评从长远来看是很有潜力的职业;从供需关系来看,由于环评资质单位有限,而且环评工程师总人数也很有限,基本能做到供需稳定,不大起大落。所以,如果你已经拿到了勘察设计系列里边比较值钱的证书了,那么考一个环评工程师将是很不错的选择,兼职、全职两相宜。 再说说环评考试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我考过岩土、考过环评,考过暖通(基础),目前也在全力备战暖通专业考试,所以我觉得我有资格来横向评价一下这几个考试的特点。岩土和暖通同是勘察设计系列,所以二者有很多相似点,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岩土考试偏硬,有很多题目是没有原理性可言的,实践性较强,因此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解力,也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外专业备考难度很大;而暖通考试则偏软,原理性非常强,而且原理都很抽象、难理解,需要超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至于实践经验,我认为并不是一个关键点,因此外专业要备考,必须要从头学起,从最基本的原理学起,难度同样不小,但是相比于岩土,却可以用时间来弥补。至于环评,由于是纯闭卷考试,首先对于记忆力的要求非常高,四门课程都有大量的东西需要记忆,其中不乏一些数字,比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一些浓度指标,所以考环评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超强的毅力支撑是不行的。环评的原理性稍简单些,但并不意味着环评就是好啃的骨头,环评每年的通过率都极低(大概百分之几的通过率),从题型上来说,前三门都是选择题,但是这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 告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

重庆路宝沥青有限公司改性沥青仓储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重庆路宝沥青有限公司改性沥青仓储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公示我局于2012年10月22日受理了重庆路宝沥青有限公司提交的重庆路宝沥青有限公司改性沥青仓储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许可申请材料,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有关内容公示如下: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地址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重庆路宝沥青有限公司改性沥青仓储基地项目重庆市酉阳县麻旺物流园区重庆路宝沥青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州区环境保护科研所本项目占地面积25亩,主要建设3000m2软包装棚式仓储库1座;散装基质沥青储罐3个,总容积11000m3;改性沥青成品罐4个,总容积1450m3;50 m3零位罐1个,35m3集成脱袋装置1

套,改性沥青加工装置2套、乳化沥青加工建设规模和内容装置2套;30 m降温卧罐1个,集中共热系统1套;建设1000平方米办公及生活用房;同时完善厂区内道路、供电、供水、通讯、消防等公用设施,建设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及绿化工程等。形成年仓储、加工改性沥青30000吨的能力。本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07万元,占总投资的%。废气:沥青烟、苯并[a]芘、非甲烷总烃和粉尘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加热炉燃煤废气执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排放标准废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噪声:运行期噪声排放标准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3类声功能区排放限值。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3废气:本项目运行期各类储罐、改性沥青加工罐产生的沥青油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沥

环境影响评价读书报告

《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书》读书报告 规划、建设单位等信息原文都已省略或去除 学号:n120205118 班级:n1202051 姓名:马磊 任课老师陈一良 完成读书报告日期:2016.1.18

目录 摘要 (1) 1、国内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由来、特点与发展趋势 (2) 1.1 规划的由来 1.2 规划的特点 1.3 规划的发展趋势 2、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内容 (3) 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2.2 本文中经济开发区的环评内容 2.3 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 3、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的概述 (6) 3.1 工业区开发现状 3.2 规划目标与定位 3.3 规划结构和功能的分区布局 3.4 个人对于结构布局的看法分析 4、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 (8) 4.1 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4 声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5 地下水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6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7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因素 4.8 个人对于上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的见解 5、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11) 5.1 水环境影响

5.2 大气环境影响 5.3 声环境影响 5.4 生态环境的影响 5.5 对于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的个人分析与见解 6、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 (13) 7、区域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14) 8、公众参与 (15) 9、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15) 10、评价结论 (16) 11、个人心得体会 (16)

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后果所造成的危害影响的措施与方法,同时进行跟踪监测的制度。 本文是根据《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认真阅读并且配合陈一良老师所教授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相互结合后较系统的对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做出总结性质的读书报告。 Abstr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to analyze,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prevent or mitigate the harm caused by adverse effect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ystem of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i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i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the overal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 carefully read and with Yi Liang Chen teacher taught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combined systematically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port, make a summary of the nature of reading report.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读书报告

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步骤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一)环境因素含义 像大楼、办公室地点、家具等这类环境因素也能传递信息。一间特殊的办公室、一幅名人字画、一套名牌服装、一枚昂贵的钻石、一块劳力士手表、一辆奔驰汽车可能提醒来访者:本公司负责人是一位成功人士,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在沟通中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因素所传递的信息。 (二)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来自:ISO 14001初始环境评审培训教材 ①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 l 选择组织的过程(活动、产品或服务) l 确定过程伴随的环境因素 l 确定环境影响 ②环境因素的分类 l 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 l 能源、资源、原材料消耗 l 相关方的环境问题及要求 l 其他 ③确定环境因素的依据 l 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 l 法律法规及要求有明确规定 l 积极的或负面的

l 相关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识别环境因素的方法分类 l 物料衡算 l 产品生命周期 l 问卷调查 l 专家咨询 l 现场观察(查看和面谈) l 头脑风暴 l 查阅文件和记录 l 测量 l 水平对比——内部、同行业或其他行业比较 l 纵向对比——组织的现在和过去比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实施识别时,有必要将各种方法组合使用,下面将部分方法予以介绍: 1)问卷评审——因素识别 问卷评审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到现场察看和与人员交谈的方式,来获取环境因素的信息。问卷的设计应本着全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问卷包括的内容应尽量覆盖组织活动、产品、以及其上、下游相关环境问题中的所有环境因素,一个组织内的不同部门可用同样的设计好的问卷,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但为一个部门设计一份调查卷是不实际的。 典型的调查卷中的问题可包括如下内容: l 产生哪些大气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是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