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思邈养生歌诀

孙思邈养生歌诀

孙思邈养生歌诀
孙思邈养生歌诀

孙思邈养生歌诀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来辛减少加酸。冬月大寒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健康,滋味能调少病缠……唯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来生疟痢……常令肾实不空虚,日食须知忌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多伤气。饥餐渴饮莫太过,免至膨胯损心肺。醉后强饮饱强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甚者自安逸。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脘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饮酒可以陶性情,剧饮过多防百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伤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人家。”

——语出《孙真人卫生歌》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饮食物的五种滋味,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可以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其味不同,对脏腑的作用也有所侧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五味偏嗜给机体带来的影响:“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苦(原作…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原作…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如:酸味太过,致使肝气偏盛,导致脾气的运化作用受到阻滞。咸味虽然入肾补肾,但咸味太过则能伤肾。肾气受损则养骨之气不足,故曰“大骨气劳”。肾水反侮脾土,脾失健运,肌肉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减少而消瘦无力。苦味入心,然其太过则损伤心气,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必受影响,故有心跳急促及烦闷之症。甘味入脾,既可补脾,太过则可伤脾,所以脾气因滞碍而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于全身。脾与胃同居中焦,升降相因,纳运配合,如若脾气不能升运,必然对胃气之纳降产生负面影响,使胃气的纳降迟滞,浊气滞留而生胀满。辛味能散而入肺,辛味太过,一则可耗散肺气,二则可使肺气失常而偏盛,既能乘袭肝木,使肝之阴血受损,筋失濡养而败坏弛缓,又能反侮于心而殃及心神。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食饮有节

。“食饮有节”的养生法则包括“饮食定时定量”和“寒热温凉适宜”两个方面。

饮食定时定量

我国传统的习惯是一日早、中、晚三餐,且一直有“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饮食过饱,则会导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饮食过饥,则会出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寒热温凉适宜

。”指出摄取饮食物时,应“寒温中适”。“寒温中适”一方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另一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烫温度要适宜。因为过食

温热之品,容易损伤脾胃之阴液;过食寒凉之物,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从而使人体阴阳失调,出现形寒肢冷、腹痛腹泻,或口干口臭、便秘、痔疮等病症。

几种常见长寿食品及药物

依据《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原则及长寿之人的饮食习惯,介绍几种常见的长寿食品及药物。

米粥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云:“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小米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中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适用于体弱有病的老人来滋补身体。

牛奶牛奶,古称牛乳,内含有丰富的赖氨酸,且胆固醇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百岁寿星贝宁,每天至少喝两杯奶,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红薯红薯,气味甘,平,无毒,有“土人参”美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红薯含有大量纤维素,因此对老年性便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有消化道溃疡以及腹胀、泛酸等症状的患者不可多食。

豆腐豆腐具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的功效,古人常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这说明老人们对豆腐的钟爱,现代研究也表明,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黄精黄精,味甘性平,常与党参、白术等药配合治疗对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等症,有补中益气、润肺的功效。

何首乌何首乌,味苦、涩,性微温,制熟则味兼甘,生用润肠、解疮毒,制用补肝肾、益精血,有生发、乌发之功。

麻黄有三大功用:发汗、平喘、利水,临床上疗效可靠。

子宫脱垂:老年妇女多年不愈的子宫脱垂(三度下垂),用黄芪24克,麻黄24克,二乌各15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蜂蜜60克,水煎服。疗效肯定。

牛蒡子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良药,治疗乳痈极效,如《医宗金鉴》中的栝楼牛蒡子汤:栝楼仁、牛蒡子(炒研)、花粉、黄芩、栀子(生研)、连翘(去心)、皂刺、金银花、陈皮、青皮、柴胡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笔者在治疗乳痈时,对原方作了小小的加减,改为:全栝楼、牛蒡子、金银花、柴胡、连翘、皂角刺、黄芪、蒲公英、丹皮、赤芍、橘核各15克,生石膏50克,甘草10克。每日1~2剂,多次分服,每4小时服一次,连服3剂。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1、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 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 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 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

孙思邈 养生十三法_图文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 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 141岁才仙游,可见他的长寿心得实在值得学习。 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百家学说,隋唐时曾推拒当官, 唐太宗更亲自上山拜会,名噪一时。不过,更为出名的, 是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不说你或不知,原来孙思邈是中国四大发明:火药的发明家。 在《丹经内伏硫黄》一书中,记述他用硝石、硫黄和木炭混在一起,制成火药。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又名耳聪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 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做 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 目常运 (a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 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 3次。 (b 搓手 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 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a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 一共转 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 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 左转 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 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 耳常鼓 (a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复做 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 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下, 卜卜有声。 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面常洗 (a 搓手 36下,暖手后以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中医药养生功法 六字诀

中医传统养生功法 六字诀 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其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史源流 六字诀功法历史久远,流传广泛。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陶弘景是当时著名的道家修炼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在《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部分记载:“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咽以解极。” 自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在六字的发音及与脏腑的配合上,也有不少发展变化。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歌云: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单纯的吐纳功夫。自明代以后,六字诀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与导引结合起来。六字诀流传到现在,在功法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功法理论保持了唐宋以来按中医五行五脏学说来阐述的主体框架,对呼吸口型及发声方法的认识渐趋统一,肢体的动作导引与意念的导引原则上遵循中医经络循行规律。 六字诀与脏腑的关系 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木,呬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中医认为“少阳为枢”,通少阳即可调理全身气机,三焦的作用正是通行全身诸气。因此,在六字的脏腑对应上,“呵(hē)——心,呬(sī)——肺,嘘(xū)——肝,呼(hū)——脾,吹(chuī)——肾,嘻(xī)——三焦”。六字都为清音平声。 六字诀功法特点 一、读音口型,系统规范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呬、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众多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在六字的读音和口型方面,“健身气功六字诀”作了新的

中医五脏养生要诀

不用药中医五脏养生要诀 尤乘,字生洲,别号无求予。清代医学家。早年习儒,后弃而习医,从师于名医李中梓。由于他学医刻苦,肯于钻研,重视防与治,不仅善于治病,亦善于养生。着有《寿世青编》上、下两卷。 尤乘对脏腑甚有研究,他在《养生说》中,提出了五脏养生要言,其论述概不用药,主要讲述摄养之法。他说“疗身不如疗心”,认为,人的生命以五脏为主体,协调脏腑的功能。是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 寡欲——养心之道 尤乘在《养生说》首先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尤乘这一番话对于人们日常如何养心很有帮助。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 尤乘认为,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能调畅人体气机。他告诫人们“怒易伤肝”。因为忿怒可阻塞气机而不舒,使其疏泄条达功能失调。肝病易出现“薄厥”(相当与中风)等病,多与爱生气,易激怒有关。 书云大怒伤肝,血不荣于筋而气激矣。气激上逆,呕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名医叙论》曰世人不终善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摧残身心非浅也。 陶渊明诗曰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平素如何保养脾胃?尤氏主张节食。他说“欲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因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故宜…常令欲少?,少吃禽兽肉,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从现代养生说,尤氏的“节食”保养脾胃观符合科学饮食原则。专家们研究,长期饱食有四大危害

孙思邈

孙思邈 一、生平著作 ?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享年百岁以上,经历了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说,兼好释典”。 ?孙思邈著作较多,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著名。 ?《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分30卷,233门,“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 ?卷一为医学总论, 卷二至三十,列有妇产、 婴孺、七窍、……脉法、 针灸等。 ?《千金翼方》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成书于孙氏晚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共三十卷。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 ?包括本草、妇人、 伤寒、色脉、针灸等。 二、学术理论 ?(一)治学主张 ?“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 ?他还要求医生精通周易的哲学思想,掌握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更应该涉猎经史百家书籍,以丰富知识。 ?(二)大医精诚论 ?《千金要方》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 ?1、高尚情操“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精湛医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养生论述 ?1、养性 ?“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1)抑情节欲 ?“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

?(2)“常欲小劳”导引、按摩 ?“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 ?同时更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办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摩法等。?(3)依时摄生 ?《列子》:“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这种思想体现在医学上,即所谓的“天人相应”。 ?在人体生理方面,反映于脉象有比较明显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现象。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十分重视“行不妄失,起居有常”的养生措施。 ?在具体方法上,认为“春冻末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 ?孙氏又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 ?(4)内视、调气 ?所谓“内视”是一种专意存想的养生法,古人有“存思”、“存想”之称,起源于道家的方术。?最早在《素问·刺法论》有记载,认为“内视”法可以调动人身正气,预防外邪干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古人通过调气中的呼气法,治疗五脏疾病。 ?早在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呼气有六:吹、呼、唏、嘘、呬、呵,皆出气也”。?调气法辅以叩齿、咽津,把调气与咽津配合起来,古称“胎息”和“胎食”, ?(5)食宜、食养和食疗 ?食宜:知饮食宜忌;食养:以饮食调养;食疗:以食物治病。 ?1)“食不欲杂” ?“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佳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2)“常学淡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素问遗篇·刺法论》:“欲令脾实……宜甘宜淡。”?孙氏继承《内经》之旨,特别重视大酸、大咸伤人,他说:“咸则伤筋,酢则伤骨,故每学淡食。”

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

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 骨中点处,和手心的劳宫相对。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针灸歌诀总结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这四个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肠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头侧颈项的病症取列缺,头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补能泻,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开窍醒神,对感冒发烧、各种头痛、鼻炎、牙痛、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还有补气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虚、脱证。 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够补益中气,相当于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合谷配合关元可以补气回阳,相当于参附汤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阴交有催产的作用,可以治疗滞产。妇女生产时气虚乏力,宫口难开,这时候针刺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有确切的催产功效。因此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在扎针几分钟之后就顺产而下,立竿见影,避免了难产和剖腹产之苦。但可惜的是,这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催产方法在医院里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产也越来越多。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

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风池:在双耳后、枕骨下,发际边缘的凹陷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各种感冒、头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经常揉按风池是预防感冒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风池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是治疗脑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语的特效穴位,这时可以配合风府、哑门等穴位使用。风池、哑门的深部为大脑延髓,扎针时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否则容易出意外,按揉风池,以指代针,就避免了这样的风险。风池配合太阳还可以缓解疲劳。 4、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于下焦的阴寒之地,为“阴中至阴”,如果饮食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就会引起胃痛、胃胀、便秘、腹泻、手足发凉、小便清频、月经不调、痛经和闭

六字诀养生法

六字诀 是一个极简单又很古老的功法,其中的六字即“嘘、呵、呼、呬、吹、嘻”。通过正确地口型呼此六字,其发音所产生的气流振动能激发相应器官(肝、心、脾、肺、肾及三焦所包括的器官)产生共振,促使其相应器官快速排病,并能激发其相应气机,促进经络运行,补气扶正。六字诀治病见效快、效果好,养生保健功效显著,所以自古不仅为中医所推崇,而且为道家、佛家、武术家所接受,并在中医、道家、佛家、武术界广为流传。 关于六字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庄子(约前369-前286年)的《庄子·刻意》:“吹呴(xu)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在西汉时期《王褒传》一书中,也有“呵嘘呼吸如矫松”的记载。六字诀较为完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456~536年)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及隋代京黑先生所撰的《神仙食气金柜妙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劳极)”。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541或581~682年)的《孙真人卫生歌》:“春嘘明目本扶肝,夏呵心火可自闭,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肺肾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在后来各个时期的医、道、佛家著作中,关于六字诀的治病养生作用多有记述,如《崇山太无先生气经》说:“…呬属肺,主鼻,有寒热和,依呬吐纳,兼皮肤疮病。…”《赤凤髓》说:“…腰膝冷多阳道微,微微纵气以吹之,不用外边求药饵。”《四时调摄笺》则言:“损有吸以补之法”。若肝脏虚以“嘘”作吸气以补之,若心脏虚以“呵”作吸气以补之,若脾脏虚以“呼”字作吸气以补之,肾虚以“吹”字作吸气以补之,肺虚以“呬”字作吸气以补之。《景岳全书》则言吸气发音补阳,呼气发音补阴,故“阴微不练吸,阳微不练呼。” 明代名医、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可见六字诀生命力之强,治病养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 六字诀在明代以前是没有动作配合的,其功法是单纯的呼吸吐纳法。到了明代以后,才有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文字资料。如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的“祛病延年六字法”:“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六字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民间,并为民众所接受,为成千上万的人解除了病痛。很多人通过练习六字诀治愈了癌症、肝硬化等疑难杂症,治愈常见病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在不同版本六字诀的基础上,创编了健身气功六字诀,并于200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很快在全国各地体育管理部门、气

四十五岁以后的养生长寿秘诀

四十五岁以后的养生长寿秘诀 四十五岁以后的养生长寿秘诀...(健康养生) 十个“一分钟”长寿不是梦;45-75岁养生20诀;闭目养生13式... 十个“一分钟”长寿不是梦 1.两手对搓一分钟。手掌快速对搓300次,刺激手掌的经络穴位可通六经、强化内脏、调和阴阳之气。可治疗肩痛、眼睛疲劳。 2.手指摩头一分钟。手指由前额深摩头顶至脑后,以每秒2-4次的速度,促进脑部血液回流,使发根得到充分营养,头发黑且光泽。 3.轻揉耳轮一分钟。双手指轻揉左右耳轮至热,舒适为止。有通经散热、保健听力的作用,尤其对耳鸣、目眩、健忘有防治功效。 4.转动眼睛一分钟。眼球顺时针和逆时针各转动30次,可提神醒目,有强化眼肌、防治慢性角膜炎、近视眼等功能。 5.拇指揉鼻一分钟。双手拇指上下揉鼻50次,可祛风雍塞,开肺窍,对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对心脏病、动脉硬化症都有防治功效。 6.叩齿卷舌一分钟。轻叩牙齿,可使牙根和牙龈活血,卷舌可使舌活动自如,增加其灵敏度。 7.轻按肚脐一分钟,用双手掌心交替顺时针揉摩肚脐,可通畅胃肠之气,促进消化吸收。 8.收腹提肛一分钟。反复收缩,使肛门上提,可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 9.伸屈四肢一分钟,仰卧时血流缓慢,血液存留四肢过多,通过伸屈运动,使血液迅速回流,共给心脑系统足够的氧与血。 10.蹬摩脚心一分钟。仰卧以双足跟交替蹬摩脚心,可引导肾脏虚火及上身浊气下降,并能清肝明目,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耳鸣等均有疗效。 45—75岁养生20诀 45岁至65岁这个年龄段在人的一生中很关键,即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又是从中年走向老年的过渡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养生更应引起重视,生活习惯更应讲究。几点拙见供中年朋友们参考。 1、测体重:要注意体重,过于肥胖会减少你的寿命。可采用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即用身高的平方除以体重,所的数据如超过25,即为超重。例如,你的身高是1.70米,用1.70x1.70,结果是2.89。如果你的体重是75公斤,用75除以2.89,结果是25.95(正常指数是20—25),则你的体重超重。 2、不吸烟:吸烟会使寿命平均减少10年。据有的医学专家说,在40岁至65岁间死亡的人,有30%是因患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致命。因吸烟而患肺癌、支气管炎的占总患病人数的9%,有20%的吸烟者患心力衰竭。但如果在50岁前戒烟,你仍可恢复健康。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精)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耳聪目明法) 1.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 耳鸣、白发和脱发。 2.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覆。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 否则会头晕。 3. 面常洗 (a)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 (b)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 有皱纹。 4. 目常运 (a)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 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覆3次。 (b)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5. 耳常鼓 (a)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一声。重覆做10下。 (b)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摺,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 下,卜卜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 防止蛀牙和牙槽骨退化。 7.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 (a)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b)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 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8.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9.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覆。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10.摄穀道 即提肛。

马礼堂六字诀养生法

马礼堂老先生从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普及养气功一直到逝世前,当时百万之众的六字诀爱好者及六字诀的有效病例就都是习练这个老版“六字诀养生法”的(蓬蒿人注:除呬字的读音,si 读思改为xie读谢外)。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马礼堂养气功电视教学讲座》中的新版“六字诀养生法”,固然是养气功六字诀养生法的进步、提高与发展,但在马老逝世前只是在小范围内教练,并没有大面积推广、普及,(若不是马老的仙逝及当初气功大环境的改变,推广、普及应该会是相当快的,因为那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熟骨干与相当好的群众基础以及良好的社会影响)蓬蒿人认为“新版”对于原来习练过老版“六字诀养生法”的人来说应该是水到渠成……】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昂的《医方集解》两书说的更为简明。主要是在呼气时分别用六个字疏通与调和相关脏腑的经络和气血,以达到健身的功效。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教练了上千人,证实这套功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对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肝炎、肠胃炎、气管炎、糖尿病、神经衰弱、骨质增生等慢性疾病,甚至对有的癌症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现将功法介绍如下: 预备式:两脚平站,与肩同宽,头正颈直,虚腋,沉肩坠肘,含胸抜背,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膝微屈,呼吸自然平稳(图1)。每变换一字都从预备式起。

呼吸法:腹式呼吸。呼气时,读字、收腹、提肛、缩肾,脚趾轻微抓地,重心在两脚跟;吸气时,两唇轻闭,舌舐上颚,用鼻自然吸气,腹部隆起。此为“踵息法”。六个字都用此法呼吸。 调息: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吸气时,两臂从前方抬起,手心向下(图2);待平举时,翻掌,手心向上,向胸部划弧,同时开始呼气,两手向腹部顺气(图3)。恢复预备式。 下面分别叙述六个字: 发音:“嘘”。xu读需(注一) 口型:两唇微合,,舌尖向前伸而两边向中间微卷(图4). 动作:两手重叠(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同志相反,下同)。内外劳宫穴相对,以鱼际穴压住肚脐,劳宫穴对丹田。呼气时读“嘘”字,两眼尽力睁大并内视肝区。呼气尽后吸气。做六次(图5)。 经络循行(注2):呼气时,以意领气,肝经之脉气由足大趾外侧大敦穴上行,环绕阴器,经小腹,络胆入肺,上喉咙、眼前额,到百会,沿肺经下行到拇指内侧少商穴。

600年的养生秘诀[养生堂文字版]

600年的养生秘诀[养生堂文字版] 《600年的养生秘诀-1》开胃法 专家:沈绍功国家级名老中医 沈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沈氏女科全名叫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始于明初,历经20代,有600多年历史了。 为什么叫沈氏女科,而不是沈氏妇科呢?因为妇科只是妇女的疾病,而女科就包含所有女人的疾病,包括不孕、青春期一些疾病。 沈氏女科首先注重开胃,有很多疾病先从脾胃调理。开胃跟养胃有所区别,开胃是让胃口先开,增加吸收。 脾胃乃后天之本,如果脾胃不好的话,百病丛生。沈氏女科注重开胃,认为“胃气为本”。沈老介绍了他家传的健脾开胃散,就是用焦山楂肉、谷芽、麦芽、神曲,等量研粉,每次冲服3克,帮助消化,专开胃口。什么人适合开胃呢?只要是吃完不消化、胃口不好的,脾胃虚寒的,都适合开胃,开胃不仅是增加吸收,使脾胃吸收能力强,而且还可

以促进消化功能。 胃口的重要不言而喻,再轻的病没了胃口就会加重,再重的病有了胃口必能起生。因此,开胃口、护胃气,成了上海沈氏女科的第一绝招。沈老给大家介绍2个开胃口的食疗粥:桂心红枣粥、延年益寿羹。 沈氏女科的三招法宝其中之一就是养肝法。 中医所谓的肝与西医解剖学所指的肝不尽相同。《黄帝内经》对肝的描述有二个方面:一是肝主谋虑。人体的精神活动跟肝密切相关,精神因素是许多妇女病的主要病因。二是肝藏血,血不养肝是许多妇女病的病根。基于这两个方面,所以沈氏女科认为“女子以肝为本”。 中医所说肝的病证比较复杂,常见的有3种类型:一是肝气郁结,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伤感,胸胁不舒;二是肝火上炎,表现为头晕烦躁,失眠多梦,口苦尿黄;三是血不养肝,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当然中医治肝办法也比较多,沈氏女科把中医治肝的方法高度总结,得出沈氏女科特有的养肝三法宝。沈氏女科养肝法一、滋补肾水,平降肝火。二、疏肝理气,解除肝郁。三、健脾柔肝,补充肝血。养肝重在养神,当然还应合理饮食,不能过饱,少吃多餐,控制肥甘,尤其是甜食。更年期有些患者嗜甜,这非但会致肥胖而且可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发生。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完整版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健康地生活了101岁,因此追求健康长寿的人对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很有兴趣,希望能从孙思邈的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对自己的健康长寿有用的东西。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与《千金翼方(养性)》等文章中。本文尝试从这两篇文章中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的内核挖掘出来,供当代对健康长寿有兴趣的人参考。为了便于论述,我们将《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简称为《要方》,《千金翼方(养性)》简称为《翼方》。 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于《要方》一文,而《翼方》是为补《要方》之不足而作。《要方》一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理论与方法,全文共分为八节:1.养性序第一;2.道林养性第二;3.居处法第三;4.按摩法第四;5.调气法第五;6.服食法第六;7.黄帝杂忌第七;8.房中补益第八。通观《要方》全文,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之道称为养性[见《要方》的小标题(养性)]而不称为养生。由此可见,孙思邈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性。《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的所谓序第一就是说养生第一位的事情是养性,第二节“道林养性第二”则是介绍养性的方法。在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前题下,从第三节到第八节则介绍了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等各种辅助的养生方法。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辅助的养生方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完整系统。 《要方》的第一节“养性序第一”论述了什么叫养性及养性的重要性。什么叫养性?孙思邈认为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做到“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使自己保持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这就是养性。关于养性的重要性,孙思邈认为能养性就能够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孙思邈的原话是“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孙思邈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就是说,不重视养性,只在服食药物等各种养生方法上下功夫,绝达不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的。 在第一节“养性序第一”中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后,第二节“道林养性”则是介绍养性的具体方法。第二节“道林养性”将作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作为养性的具体方法。“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即十二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的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于做到了十二少。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仍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则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养生与人生的智慧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亦是养生的实践家。相传他活到141 岁才仙游,百余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长寿者也。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注有《老子》、《庄子》,撰有《千金要方》、《福禄论》和《摄生真录》等。 现介绍流传至今的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1)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 (2) 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 这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弱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 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

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骹骨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5.耳常鼓 (1)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10下。 (2) 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扑扑」有声。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洗 (1)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 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失传的养生绝学:念六个字,治一身的病!

失传的养生绝学:念六个字,治一身的病! 孙思邈(公元541-682),我国唐朝时期著名医药学家和养生长寿家,被称为“药王”。唐孙思邈说:“身体常欲小劳,则百达气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现代医学研究,经常运动和劳动者长寿者亦多。“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爱运动,爱劳动的人运动形体,流畅气血,还能使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增强,并能阻抑体内的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一书的导引、行气两节,专论古代中医自然养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可以说,六字长寿术是他的长寿养生法。流传至今,被后世养生家称为“太上玉轴六字气诀”、“祛病延年六字法”、“六字延寿诀”等,由此观之,可知六字诀绝对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高招。六字诀是一种呼吸锻炼的方法,要通过用口呼吸同时配合默念:“嘘、呵、呼、呬、吹、嬉”六字,分别排泄祛除五脏六腑的致病邪气;用鼻吸气补养五脏六腑的虚损不足,因而既能防病治病,又能健身延年。这种方法不可不说很简便,但收效却显著,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具体练习时,要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掌握好对逆腹式呼吸的练习。需要主义的是,逆腹式呼吸,是每当吸气时,要收紧腹部;而在吐(呼)气时,则要放纵腹部;同并用

于鼻吸口呼。第二阶段,要掌握好呼吸时的姿式与吐音的准确性。第三阶段,则转到意念与吐字时的气流,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协同。除了分阶段意外,在练“六字功”时,要轻吐气,要做到,匀、细、缓长。在练“嘘”字音时,要将眼体放松,可目视远方。而对余下的几个字音,可以闭目吐。每个字,吐六次。这两种方法都可取。练习六字诀的动作的要领是一定要牢记:两脚分开,周身放松;舌舐上鄂双目凝神;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悬头;松腰坐胯,双膝微屈;大脑入静,切忌用力;一切顺其自然。下面就一一介绍这六字诀。念“嘘”字,治肝病。本功法对有肝郁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目疾、头痛,以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有一定疗效。练功时,两手相叠(掌心压掌背)。男士左手掌心贴在丹田处;女士相反,是用右手掌心贴在腹辟丹田处。两瞳放松,双脚踏实,足大指稍稍内合用力,提肛缩肾敛气。当念“嘘”字时,上下唇微合,舌向前伸而用内抽劲,牙齿横排,用平行力。呼吸时,勿令耳闻。当用口向外喷气时,横膈膜上升,小腹部行后收,这样吐气时,才能随之呼出而让嘘声,逼出肝区里的浊气。气全部呼出。待气吐尽轻闭口唇,用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气尽后,稍事休息,再继续念这“嘘”字,连作六次。念“呵”字,治心病。若能对吐“呵”字音,进行有素的握据,它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对吐“呵”字的练习时,须加添两臂的辅助动作。这是便于与其

13、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药王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孙天医,是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后人称为“药王”。 传说孙思邈一天在太白山采药,他的徒弟上山传信,说长安城贴下皇榜,皇帝诏请名医为娘娘治病。于是他师徒下山,在长安揭了榜文。娘娘是皇帝唐王的老婆,自然是十分娇贵的,给她治病的医生,还不能见她的面摸她的脉。当时孙思邈想了个悬丝诊脉的办法。用丝线一条,一端拴在娘娘的手腕上,一端自己拿着,孙思邈由娘娘脉膊的跳动而震动的丝线中知道了娘娘的病。认为娘娘怀了胎儿,是胎儿抓住了母亲的肝,所以不能分娩而造成的疾病。于是扎了一针,太子分娩,娘娘病愈。唐王十分高兴,就赏给他许多财物。他不要,又给他官作,他也不要。唐王无奈,说“给你什么都不要,难道你想当王吗?”孙思邈立即跪下说:“谢主龙恩”,于是唐王就封他为药王。并赐给他交天翘的王帽和赫黄色的王袍。这件事后来被敬德知道了,很不服气,以为自己的功劳那么大也没封王,就去追赶孙思邈。孙思邈远远看到敬德来了,忙把交天翘弯了下来,赫黄袍翻过穿了。敬德走近一看,他穿的不是王袍,只好改口要药,孙思邈给了他一颗灵丹。后来敬德出征遇到瘟疫,吃了这颗灵丹。不但没感染,而且还打了胜仗。此后一直给药王站班。

孙思邈给娘娘治好了病,便离开长安,沿渭河西行,准备再回到太白山上,孙思邈师徒走呀走呀,一直走到泾河的汇合地方。一个白面书生挡住去路,深深向药王鞠了一躬,说道:“先生可是药王孙先生么?”孙思邈看了看这位书生说:“正是在下,你挡住我的去路可是为何?”这位书生说道:“孙先生,我近日头晕目眩,只觉恶心,请先生能为我治治这病”,孙思邈放下包袱,摆开药摊,让这位书生坐在他的身边,为他诊脉。孙思邈按住书生的寸口,切脉不久,就大为惊异,于是问书生道;“先生怕是天龙降世,这脉不是人脉,请先生老实告诉我,我好进行治疗。”书生无奈只好答道:“我本是泾河龙君傲奎,由于心慌瞀乱,昨日带领龙子龙孙在水面玩耍,流来一股臭水,直灌我喉,于是得下了病,才请先生诊治。由于怕惊先生,才化为书生,望先生莫怪。”孙思邈听了以后,就决定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孙思邈向龙君道:龙体违和,需用针刺。望龙君一现真身,我好选穴用针。”龙王无奈,只得答应。转眼之间,风云突起,一条金龙出现在药王面前。药王一手执龙角,一手执金针,对准龙喉,急刺一针。由于龙王负痛,龙尾一摆,大风飞扬,把药王摊上的药物吹了一河滩。到了药王取针,龙君复为书生后暴风平息,药王的药摊已经乱七八糟。于是药王令徒弟和龙王在河滩上为他拣药,当时无论什么药材,都临时收在一个包袱之内。别了龙君,继续前行。

中医养生要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养生要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出处与释义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顺应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四季养生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 春季要加强肝脏的保健,保持情绪乐观,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气过旺,内火上升,这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还要加强脾胃的调节与保养。 2、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枣、枸杞等。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3、脾主长夏,脾喜黄色食物如:黄豆制品等。 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俗称“秋老虎”。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温暖,在人体则与“至阴”之脾与之相应,天气闷热首要的防湿补脾。 4、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等。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养肺之品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则发散泻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润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5、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 在季节上,肾主冬,主骨生髓,怕凉。在情智上,肾归“恐”,恐伤肾。咸养肾,但过咸则伤肾。 由于肾主纳气,因此冬季人也不能一味懒怠少动,要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提高抗病力。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因而要加强背部保暖,有助于肾的阳气升发。 冬天养肾,一是保暖,二是保持心情愉快,三是多吃些黑色食品,四是适度作一些室外阳光下的锻炼。 ? 三、四季养生宜忌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天地共阴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这是最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1、春季 天地万物俱生,乍暖还寒,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应注意养肝,让肝气舒发,精神愉悦,当夜卧早起散散步。逆之则伤肝,肝气内变。肝火旺的人在养肝时要忌烟、酒和少食辛辣的食物。 春天萌发、生长,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应注意春天养阳。

六字诀养生功

六字诀养生功 吐故纳新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之一,它可以祛病延年,健身养生,也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 一、功理 六字指的是:嘘(xū)、呵(hē)、呼(hū)、呬(xì)、吹(chuī)、嘻(xǐ)。唐代名医孙思邈,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发宜常梳气宜敛,卤宜数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二、功法 1、吐纳法语 心肝脾肺肾五脏,命门三焦精神常。心“呵”顶上连叉手,肝若“嘘”时目瞪睛。脾病“呼”时须口嘬,肺知“呬”气双手擎。肾“吹”抱取膝头平,三焦隔若卧“嘘”宁,早晚呼吸三十六,七十二候自精明。久练此功有妙津,行步如刮一阵风。 2、吐纳身形 吐纳身形,也就是指吐纳的身体姿势,站行坐卧皆可吐纳健身。身体正常强健者,四种姿态皆可吐纳。 站:身体虚灵正直,双脚站与肩平,两手自然放于下丹田处(指肚脐),目平视前方。 行:身体虚灵逍遥,在河边草地上,树林中,或环境优

雅的地方吐纳。在专人指导下,可以走九宫八卦步吐纳。一般人不易做到,只有高级养生者可效。此法很难普及。 坐:年老体弱有残疾者,可以采取坐姿,在庭院或家里都行,坐椅要适中,身体不要靠椅背,脊椎要正直,两手平放于双膝上,两脚踏地与肩宽,目视前方,全身松开,虚灵自然。 卧:年老体弱有残疾者,可取卧姿平躺于床上,枕头不要过高,双手交叉平放于下丹田上(肚脐上),全身放松,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吐纳方法 古人养生提倡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吐纳的要旨也是如此,要求撷取日月星之精华。 吐纳太阳之气:早上太阳刚出山,面对太阳,取站行坐卧四种姿势,将“呵嘘呼呬吹唏”六字,按顺序张口(字要低微出声)呼气各九次。尔后自然将嘴合拢,全身放松,鼻子无为吸气。无为吸气,即鼻自然吸气至肺部,非后天有意有为之作。即吐气有为(有意),纳气无为也。 吐纳月亮之气:太阳落山,明月高照,面对皎月即可吐纳,方法与吐纳太阳方法相同,但要求每字数为六。这是符合易理的。易理中,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九六之数为一太极图。对人体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无月时,可面对西方行此功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