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孟京辉作品的舞台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我们面对的是内心深处的那个黑洞”“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话剧刚开始,黄渤坐在沙发上说出这段长达数分钟的独白时,人们几乎听不出他是黄渤。
配音演员的经历让他吐词流利,声线优美且具有穿透性。
可等他把外套一穿、二郎腿一跷,变身为青年福贵,转眼又有了在电影《杀生》里的十足痞气。
“福贵”是《活着》里唯一的主角。
在无中场休息的三小时话剧中,穿着牛仔裤的黄渤从头演到尾。
孟京辉并不觉得《活着》是一个“历史剧”。
他甚至刻意没大量去看历史照片,因为这样就“掉进去了”,“浮在表面上那些历史的表象一点都不重要”。
在他看来,《活着》只是福贵一个人波澜壮阔的心灵史。
“历史太多了。
一个个张牙舞爪、死人无数,但都与心灵无关,”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关于心灵的历史能这么波澜壮阔、风生水起,不容易。
”“心灵史”着实考验演员功力。
三个小时里,福贵身边足足死了十个人,这足以让一个人的内心翻天覆地。
最初,孟京辉心中男主角的第一人选仍是电影里的“福贵”葛优。
他通过朋友找到葛优,两人相谈甚欢,但葛优一听要“三个小时里全是你不停地演”,第一感觉便是“会死人”。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觉得自己最近事情多,父亲身体又不好,婉言谢绝。
孟京辉随即将目光投向擅长演绎小人物、有一张“福贵脸”的黄渤。
他后来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这次找黄渤真是冥冥之中老天帮了我。
”相对于隐而不发的葛优式福贵,黄渤版福贵时而外放,发泄情绪;时而内收,冷静念出大段独白。
他最早想过在舞台上设置两个福贵,一人出演、一人讲述。
后来黄渤使坏,起哄说:“另外一个福贵只能由导演亲自来演啦!”孟京辉觉得自己不能演,于是舞台上便只剩下一个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的福贵。
这让孟京辉感到惊喜,“没想到他能处理这种角色。
试析《恋爱的犀牛》魅力之所在摘要:“这部世纪之交的作品在商品化时代具有特殊意义,从中折射出一批知识分子面对商业大潮时的不安情绪。
”真的爱情是人们永远的追求和向往,而《恋爱的犀牛》以华丽的歌曲,富有诗性的独白,匠心独具的情节设计准确地向大家呈现一段没有结果没有成功的爱情,该剧因为以娴熟的艺术手段触摸到了人性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而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在给导演孟京辉带来肯定和美誉的同时,成为中国先锋实验戏剧舞台上一座异军突起的高峰。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爱情、艺术手法、孟京辉对于《恋爱的犀牛》,有的专业刊物评价说:“整个演出体现出了既前卫又现实的特点。
戏剧通过剧本,继而搬上舞台,戏剧通过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情传达出人物的心灵世界。
通过整场剧,人物语言充满了诗意,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除了诗意的台词,本剧还将音乐与表演融合在了一起,多处配乐运用得恰到好处。
由开场的吉它演奏,到‘明明之歌’的演唱,由女主角一人独唱到多人合唱,给人一种震撼之感。
”[1]还有的评论家说:““孟京辉在戏剧行进的过程中巧妙地尝试了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达成一种‘理性的递进’,音乐的抒情、感化和渲泻作用,于不知不觉中控制了观众的感受,强化了剧场性和戏剧效果。
”[2]作为一个话剧的初入门者,我没有能力清晰的分辨出已经上演了近100场的《恋爱的犀牛》,这一个版本的演出和另一个版本的演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我只是为《恋爱的犀牛》中的那些华丽真挚的台词,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那些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以及穿插其中的那一首首歌曲,而感到盲目地震撼和感动。
感动之余,我也不由地在思考,作为一部自1999年创作出来,便大受欢迎一再上演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其魅力和魔力究竟在哪些地方?一、主题的魅力:爱情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这部话剧创作于世纪之交前夕,彼时,正是中国旧的计划体制解体之际,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而那些原本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幸运儿,却突然发现,他们不可能像他们的师姐师兄们一样,一毕业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分配到一个舒适的单位。
浅论话剧《恋爱的犀牛》的美学特征作者:罗磊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7期摘要:《恋爱的犀牛》作为孟京辉的爱情戏剧的代表作,以其情感之美吸引无数观众,该剧也包含对戏剧美学的各种探索,值得我们进行分析。
关键词: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美学特征孟京辉举着“先锋戏剧”的旗帜,在小剧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在表演文本、即兴表演、舞台表演等各个方面都对过往戏剧做了大量实验性的探索,尤其是他表现爱情题材的戏剧,如《我爱xxx》、《恋爱的犀牛》、《琥珀》等,其中《恋爱的犀牛》尤其成功,本文将以该剧为例,探讨孟氏爱情戏剧的美学特征。
一、情感之美在关于艺术起源的讨论中,就有艺术源于“表现”一说。
克罗齐就提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直觉的来源是情感,在他眼中艺术归根结底就是情感的表现。
科林伍德又提出“巫术的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他认为,只有表现激发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凝聚着艺术家独特的情感思索,能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的作品。
《恋爱的犀牛》展示了一段偏执的爱情,犀牛饲养员马路不会英语,不会开车,不懂电脑,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大仙、黑子、牙刷混在一起打牌、买彩票,无聊地虚度光阴,没有生活目标。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有着柠檬味气息的女孩明明,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可明明心里只爱着一个在舞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男人陈飞,而且这个陈飞只是玩弄她,并不爱她。
鲜花、誓言、肉体的接触,即使是中了500万的彩票获得财富,也不能让马路得到明明的心,绝望的马路走上偏执之路,以爱的名义绑架明明,他杀死自己心爱的黑犀牛,掏出它的心,以表达自己的爱情。
孟氏爱情话剧提倡一种爱情本位论,任何人不论你高贵富有还是贫困,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该剧编辑廖一梅说道:“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
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
46残酷戏剧影响下的中国先锋戏剧——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苑雨萌 四川大学摘要:本文在对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孟京辉导演作品为例结合残酷戏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中受到残酷喜剧影响的部分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残酷戏剧;孟京辉;先锋戏剧作为当代中国话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种类的戏剧争妍斗艳,先锋戏剧也是不断创新,表演戏剧的舞台发生改变,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中国先锋戏剧的创作者们从前人的成果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使实验性的戏剧不断涌现。
在这些先锋戏剧中大部分依然沿用阿尔托关于残酷戏剧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导演孟京辉。
一、阿尔托的残酷戏剧阿尔托是一个希望通过艺术来改变社会的革命人士,也曾被人们误认为疯子的先知。
在戏剧中,阿尔托是一个全方位的剧场人,他在19世纪后期最先提出“残酷戏剧”的理论,将剧场从苍白无力的文字转换为实际行动。
可惜的是在那个思维固化的年代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但他所提出来的理论对后期戏剧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阿尔托主张戏剧的残酷性,表现在生的欲望、冷漠的欣赏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基于空间的戏剧语言,着重强调表演的仪式感,希望通过足够有效的表达方式或表演手段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
这可以称之为是对语言的延伸,将戏剧突破局限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在这样的演出过程中,灯光的使用和声音效果的表现都要满足舞台整体性,使表演的空间不再平面单调。
这样的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在艺术何语言上固有的限定界限,运用各式各样的演出技巧来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
二、孟京辉在残酷戏剧影响下的戏剧作品将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分为三类:实验性戏剧、音乐型戏剧和改编戏剧。
虽然音乐型戏剧和改编戏剧都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戏剧之一,但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流派,所以单独分类。
并且这两种戏剧是受残酷戏剧中提出的戏剧表演语言理论影响最大的。
(一)音乐型戏剧作为运用残酷戏剧理论表现的最具特色的戏剧类型,音乐型戏剧在普通实验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歌、舞相结合的音乐元素。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vant-Garde Theater——
A Case Study of Meng Jinghui's Works
作者: 鹿璐[1]
作者机构: [1]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6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43-4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2期
主题词: 先锋戏剧;孟京辉;中国化;特色
摘要:近30年,中国的先锋戏剧,从一开始的小剧场,到现在走上更大的舞台,全国二三线城市
的剧场发展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在戏剧的观赏性和票房产量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
国的先锋戏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孟京辉。
中国的传统戏剧很多都是来自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时,全国人民都热衷于观看话剧,迄
今为止,中国的戏剧已经发展为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化产业,尤其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先锋戏剧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种戏剧大大区别于传统戏剧。
先锋戏剧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壮大,意味着它
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符合了中国当代国情,并且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极具中国特征的特色化先锋戏剧。
孟京辉喜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的悲剧意蕴作者:范铃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讲述的是两只狗的故事。
两只来自乡下、都是孤儿的狗,怀着对城市的渴望来到了城市。
从序幕到终场,一直洋溢着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部悲剧。
虽然它的悲剧本质隐藏在了笑声的背后。
就舞台而言,该剧的舞台设计的简单。
两块幕布,一块绘着两人的写意造型,另一块涂满墨水表现黑夜,一块背景墙,绘着草地与太阳,表现白天,用以区分乡下和城市,乐器加上简单的陈设,就构成了舞台的全部。
由于这出戏的场景变换频繁,孟京辉选择了用最写意的场景布置方式和无实物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这个剧本。
在这里,灯光成了塑造舞台空间的重要表现方式。
对于演员来说,演出孟京辉的这出戏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不仅仅需要有非常好的形体表现,还需要掌握两种不同的乐器演奏、演唱以及相声的技巧。
该剧如同孟京辉以往的戏剧一样,这出戏运用了他擅长的音乐元素及相声元素。
可以说,两位主演韩鹏翼和吴洲凯的精彩表演对于整出戏剧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结构而言,本剧事实上是采用了一个戏中戏加拼贴的结构。
该剧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段落,有的段落是直接相关的,有的则是孟京辉的奇思妙想,娱乐的意味极重,但却并非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它丰富了舞台的立体层次,细腻地刻画了社会的现状,并给予两位主演以额外的展示舞台。
孟京辉是一位善用巧力的导演,他用来福和旺财的经历串起了不同的段子将他们融合在一起,他们中有的是对现实的讽刺,有的是经典戏剧的片段。
拼贴式、碎片化的戏剧结构是后现代主义戏剧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不同于以往戏剧紧密的因果联系,后现代的戏剧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生活的复杂、多变。
这种形式与本剧的题材较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充满了对于现实的反讽和戏谑。
戏剧中最能够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是反复出现并加强的戏剧动作,这里称之为经典的戏剧动作。
每次来福读信时旺财的动作,以及来福与旺财共同念诗时的一系列动作,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
论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艺术特色提纲一、选题缘由《恋爱的犀牛》是先锋戏剧家孟京辉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剧坛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男人(马路)爱上了一个女人(明明),并尽其所能为她做了一切所能做的事情,但却始终得不到她的爱。
简单来说就是“我爱她,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的典型的三角恋爱关系。
十多年来,《恋爱的犀牛》每次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热捧,跨度如此之长的话剧本身就值得研究。
本次研究关注的是《恋爱的犀牛》能够获得如此成功的内涵,从艺术特点角度,分别从故事主体和话剧呈现方式上进行分析。
关注《恋爱的犀牛》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特点。
关注话剧的故事性和语言风格,二、论文的基本观点部分(一)探索先锋剧的发展轨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的最大变化,便是先锋戏剧开始向市场妥协。
这种市场化转型的结果就是向大众文化靠拢,也就是对大众审美期待的重视与满足。
本次研究将树立先锋剧的发展轨迹,简述话剧发展历程。
(二)《恋爱的犀牛》核心主题的艺术性分析十多年来,《恋爱的犀牛》剧本虽然已经前后改编六次,但叙事母题始终未变,一直紧扣大众关注的焦点,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将爱情作为叙述主题。
如此吸引人的爱情主题,本次研究将重点探索故事中包含的艺术特点,解析情节的深度含义。
(三)话剧表现上的艺术特点分析《恋爱的犀牛》是一种小剧场戏剧,在消费时代,要让小剧场戏剧大众化,首先要满足大众的期待视野,因而进行一定商业营销是必要的。
在话剧中,孟京辉做出了非常多的创新性表现,因此,我将从审美角度与文化接受角度探索话剧表现上的艺术特点。
三、论文结构“一、选题缘由二、《恋爱的犀牛》简介三、《恋爱的犀牛》语言上的艺术特点(一)诗意化的语言(二)幽默、戏谑的语言四、话剧表现上的艺术特点分析(一)审美接受视角的剧场性的突出(二)孟京辉与观众群体的沟通(三)后现代爱情文化内涵的深化四、总结”参考文献[1]袁汇.孟京辉戏剧的先锋与大众——以《我爱xxx》《恋爱的犀牛》《琥珀》为例[J].艺术大观,2020(18):21-22.[2]刘颖.浅析《恋爱的犀牛》舞台叙事特色[J].今传媒,2020,28(06):123-125.[3]卢博文.论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先锋精神[J].鸭绿江(下半月),2020(12):61.[4]刘平.《恋爱的犀牛》:剧场之小与人气之大——“重读红色经典”之三[J].博览群书,2020(04):13-16.[5]向莹琪.谈《恋爱的犀牛》中的现代主义特征[J].青年文学家,2020(03):132-133+135.[6]袁明谦.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学视角下戏剧《恋爱的犀牛》分析[J].戏剧之家,2019(27):14-16.[7]左珊.在探索中前行——浅析当代戏剧实验的典范之作《恋爱的犀牛》[J].东方艺术,2019(03):111-117.[8].孟京辉经典戏剧《恋爱的犀牛》[J].时代邮刊,2019(08):67.[9]陈实,白如金.“碎片化”话剧受众心理的传承与裂变——以《恋爱的犀牛》为例[J].当代戏剧,2019(01):41-43.[10]姜云霞.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解析[J].唐山文学,2018(10):73.[11]骆洋.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先锋戏剧语言的特点——以《恋爱的犀牛》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47-51.[12]方敏.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坚守与商业挣扎——以《恋爱的犀牛》为例[J].山西青年,2018(11):84+83.[13]马玉函. 期待视野视角下《恋爱的犀牛》对白英译翻译报告[D].聊城大学,2018.[14]张博.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艺术解读[J].戏剧文学,2017(11):108-110.[15]姚煊雨.浅析《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先锋性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156-157.[16]黎一达.把美好的事物坚持到底——漫议《恋爱的犀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3):161.。
读·闻·观61论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先锋精神卢博文摘要: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作为中国话剧史上首部优秀的先锋话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先锋性占据着先锋话剧的第一名,演出已超过二十年,却经久不衰。
而当初这部年轻的作品是如何在整个话剧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
并且是如何开创了先锋戏剧这一类型,吸引到大量的观众,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该剧的艺术语言、导演构思、艺术技法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先锋精神,以及对后来先锋戏剧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孟京辉在中国话剧行业凋敝的1999年,谁都没想到出现了一出“不像戏的戏”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状况,《恋爱的犀牛》的导演孟京辉也因此家喻户晓,中国戏剧史上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先锋戏剧。
先锋一词在历史上一般是用做军事用语,开路先锋、先锋军等等,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其为: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
如果准确地划分,先锋戏剧是属于实验性戏剧,用大量在戏剧中没有使用过的表现方式与艺术手法大大开拓了戏剧艺术语言的边界。
但是这些新的东西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真正来表达主题思想的。
而第一次看这部戏的观众的期待视野并没有实现,因为这种形式是中国话剧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所以观众的召唤式感应有点失灵了。
孟京辉在1999年改变了戏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作思路。
正如这部戏的名字一样,犀牛的视力是很差的,就像是人们在爱情中的盲目。
马路对明明的爱如此疯狂,所以他并不在乎陈飞的存在,而陈飞这个未曾出场过的人物,也被明明疯狂地爱着。
剧中除了明明与马路外,每一个角色都是碎片化的。
他们代表了社会上各种鲜明的人物性格与行为。
比方说“牙刷”,他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推销员的典型。
马路就是在这群人中不断地摸索如何去得到、甚至是占有明明。
这两个人物是与世俗不同的,所以他们被单独地区分出来,显得极为孤单与寂寞。
而那群世俗的人在开场时,研究如何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钟表上,与世长存。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先锋戏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开始活跃在大家的生活中。
其中不乏很多有志青年踊跃的开始创作,他们的创作都受到一些外国作家思想的影响,孟京辉作为先锋戏剧创作的一员,他抛弃了原本语言凝练、表达简洁的哲学思想,另辟蹊径在表现力上进行创新,这样独特的角度让他的戏剧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思凡;多元化;戏剧到了九十年代,孟京辉从学校毕业,凭借《思凡》的成功成为一名职业导演,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失业状态,离开学校以后也面临过一段消沉期。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因为《思凡》他的戏剧之路从这里开始变得顺利。
作为穿帮剧团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剧目,《思凡》表现出与之前话剧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和价值观,并成为中国先锋戏剧创作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它在演出中赢得了很多观众的赞赏,也引发了大众对先锋戏剧这个并不大众群体的关注。
《思凡》是孟京辉比较早期的作品,也是他早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为他赢得很多的声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思凡》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先锋戏剧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规律,它的成功也为先锋戏剧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一、多元化的内容《思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不是单纯的只表现单一的文化内容,这样的演绎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化融合的结果也合情合理,表现出统一的主题“反叛”,对压抑的生活、命运不拘于常理的“反叛”。
所谓的先锋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有别于艺术常规的革命。
二是有一个艰难奋斗的过程。
结果很可能会是先锋的因素淡化,慢慢趋于常规。
三是目前来看,它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的艺术环境很难给先锋戏剧一个正确的衡量,它的发展前景很难预测。
孟京辉在一次关于《思凡》演出的采访中说,在舞台上,在演员和观众交流的活生生的舞台上,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你觉得只要纵容自己的想象力,一切胡思乱想的东西,一搬上舞台都会具有感染力......所以我说,在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这方面,我又进步了很多。
浅析孟京辉戏剧余秋雨认为,“戏剧在美学形态上的演革,最终表现在形式上”。
而戏剧叙事学着重研究的便是戏剧的形式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叙事学过于注重形式研究,往往并不牵涉文本质量的评判,这也是叙事学理论遭到诟病的地方。
戏剧叙事研究的传统,从布莱希特开始一直注重戏剧结构原理、戏剧形态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质量研究和创作经验总结。
孟京辉戏剧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情节、叙事空间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征,为整个戏剧创作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本。
一、孟京辉戏剧的叙事结构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被贴上“先锋”、“实验”的标签,本质上是因为孟京辉打破了中国戏剧创作的传统观念。
这种打碎后的反叛与创新即体现在消解传统意识里戏剧的文学性,消解传统戏剧的“戏剧性”观念,打碎古典主义时期一直被遵循的注重营造高潮低谷,重视情节完整性与逻辑性的戏剧结构。
戏剧传统非常强大。
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开始,遵循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一律戏剧完美而震撼。
这种堪称经典的戏剧模式塑造了观众对戏剧的审美心理。
从莎士比亚戏剧到契诃夫戏剧,那动人的台词,严谨的逻辑设置,一幕幕排山倒海的气势延续了上千年,后人做戏之前往往要做非常多的功课,遵循这些让人生畏的戏剧传统。
19世纪后期欧美戏剧界逐渐开始质疑戏剧的“戏剧性”问题。
布莱希特提出“叙事体”戏剧,并且在戏剧的表演艺术上追求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效果。
他指出: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
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
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
但这不是意味着:如果他要塑造热情的人,自己必须冷酷。
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彻底地成为他的角色的感情,为的也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
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
布莱希特的观念同传统的斯坦尼的观念相背离,但是在其作品《大胆妈妈和他们的孩子们》、《伽利略传》等作品中却成功实践了自己的观念。
论2003年版孟京辉戏剧《恋爱的犀牛》中音乐语言的发挥【内容摘要】音乐是《恋爱的犀牛》中戏剧表现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补充叙述方式,以情绪的连结方式聚拢起非线性叙述的情节;歌曲中的歌词和曲调结合具体的情境,具体、感性地将戏剧深层意指传达给观众,同时作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情绪,为先锋戏剧的发展做了一次颇具借鉴意义的音乐使用的探索。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音乐语言;情节叙述;观念渗透;人物塑造;情绪渲染前言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以表演为核心的,涉及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
作为一种立体的舞台艺术,最终需要呈现一个具有统一线索的圆融的故事,这样,戏剧或者依靠演员表演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依靠旁白的补充叙述、或者通过演员台词串起故事,也有的以某种道具或者音乐将一幕幕戏连结完整。
当然,更多的是多种方式并用来叙事表意。
孟京辉导演的戏剧《恋爱的犀牛》,因为故事展开是倒叙的,整个情节是非线性,编导采用了音乐这一富有感性意味的形式进行听觉叙述。
音乐当进入戏剧之后,就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它本身成为戏剧的构成部分。
即音乐是根据剧本思想内容需要而呈现,受到编导的艺术编排构思和演员演出风格的限制,它从歌词到曲调乃至音色的发生都有相应的服务指向。
《恋爱的犀牛》以演员表演连接故事,发展过程中,歌曲独唱、大众合唱、背景音乐、快板、数来宝等多种音乐元素作为情绪的内核,展演爱情的乃至更深层的戏剧意味。
一、非线性叙述安排下的音乐叙述《恋爱的犀牛》以爱情叙述的主要事件,男主人公犀牛饲养员马路爱上女邻居明明,而明明却爱着花心、玩弄她的陈飞。
马路为爱情执着,不断改变自己,去学英语、学车、学电脑,甚至去上爱恋训练班。
明明一次次在陈飞那里受到伤害,却不能自拔,也不接受马路。
一天马路获得了五百万的彩票奖,想送给明明,给明明以幸福,但是遭到拒绝。
最后马路以爱情的名义将明明绑架,杀了犀牛图拉并将它的心送给明明。
好人的问题评孟京辉导演的《四川好人》
张潇雨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孟京辉的每一部新作都受到瞩目。
对于"孟京辉"这个名号,大部分人还是买账的——至少抱有一定期待。
而我在观
看《四川好人》后也欣慰地发现,孟导没有走将一切故事都往戏曲程式里套的"脱
俗的媚俗"路线,而是坚持了他最驾轻就熟的现代风格,以现场电子音乐、声光效果、简单的日常服装等等作为辅助元素,将《四川好人》的故事呈现在舞台上。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张潇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寻求从舞台到屏幕之路——川剧电视艺术片《四川好人》导演阐述 [J], 倪绍钟
2.孟京辉导演《四川好人》在中澳两国接受的对比研究 [J], 薛武
3.孟京辉导演《四川好人》在中澳两国接受的对比研究 [J], 薛武
4.好人之好在真善美——评影片《三峡好人》 [J], 张立勇;刘沫
5.这个舞台上好人在哪里——评电影《三峡好人》 [J], 李稚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为先锋实验戏剧代表人物的孟京辉,他的创作风格流变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常春《社会文化转型下的孟京辉戏剧》、尹庆一《从先锋反叛到大众狂欢—论孟京辉先锋实验戏剧》等,都是在对孟京辉的创作在各个阶段的美学特色进行梳理。
学术界对孟京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孟京辉本人的戏剧创作特色,而对他形成此种创作风格与其所接受的国外戏剧理论之间的关联涉及较少。
因此本文将通过孟京辉戏剧作品中所显示出的西方戏剧理论家的痕迹,探讨他对西方戏剧理论的吸收与变革。
他从一开始对传统的全面排斥,全面学习西方的荒诞色彩,到后来认识到传统的魅力,辩证看待西方戏剧理论,将西方戏剧理论杂糅混合,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舞台特色,不断求变求新的精神让人叹服,孟京辉给中国戏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还有安托南·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等西方戏剧理论纷纷涌入中国,拓展了中国戏剧创作者的视野,给中国剧坛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与此同时,电影、电视等媒介的快速发展给戏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戏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转而被题材丰富、技术手段多样、新鲜感十足的电影电视吸引了去,戏剧逐渐成为小众艺术。
中国戏剧急需新鲜血液,给戏剧创作带来新思想新变化。
于是,中国戏剧人将目光转向了西方,吸取荒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对中国戏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
孟京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戏剧观点、戏剧理念,充斥着孟京辉的思维,为孟京辉日后先锋戏剧的探索打下了理论基础。
孟京论孟京辉戏剧作品对西方戏剧理论的接受———以导演论、观演关系论和舞台论为核心杨庆杰,秦诗慧(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孟京辉吸收了西方各家戏剧理论,将其杂糅混合运用到自己所导演的戏剧作品中,丰富了作品的美学特色。
西方戏剧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大部分体现在对导演、演员、观众三者关系和舞台美学的处理上。
收稿日期:2020-03-19作者简介:刘颖,女,山西大学文学院影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浅析《恋爱的犀牛》舞台叙事特色刘 颖(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作为导演孟京辉的经典代表作品在舞台上衍发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对于爱情通过被割裂的剧情版块、恍惚游离的人物关系、诗化的大段语言的描写、与舞台上光影道具的投射、相对简略的舞台布置的展现方式相结合,做到了与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差异探索。
从第一版到最新版的马路和明明,这部话剧已经走过了21年,演出近千场,成为中国当代话剧成功的典范。
本文就从舞台叙事特点的角度来分析这部话剧。
关键词:先锋实验戏剧;叙事策略;诗化的语言;《恋爱的犀牛》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122(2020)06 0123 03 1887年,安图昂·安托万的自由剧院第一次在戏剧演出中创造了“第四堵墙”,将舞台与观众的生活切割成界限分明的两个版块。
在随后的发展中,以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荒诞派戏剧等带有激进色彩的另类实验话剧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其以对传统现实社会生活的颠覆性叙事演绎和极强的感染力被统称为先锋话剧。
与传统话剧的叙事策略及风格不同,中国先锋戏剧改变了传统现实主义结构的组织,从而第一次打破“第四堵墙”实现了话剧革命的创新,为开放式的戏剧舞台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先锋戏剧发展的过程中,以牟森、孟京辉等导演为代表做出了将先锋戏剧的创新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成功探索。
本文以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为例,浅要分析这部先锋话剧的舞台叙事策略。
一、“第四堵墙”的打破与重建在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过程中,“第四堵墙”的出现为戏剧家直接关注戏剧本身的剧情发展走向与演员更加投入表演本身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道路,观众在剧院观赏的过程中也更加投入于剧情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锋戏剧打破了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创作者更加乐于邀请观众一同参与到戏剧的表演中,共同完成整个故事篇章。
浅论孟京辉作品的舞台艺术
作者:黄婧秋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
摘要:关于先锋戏剧的研究,绕不开孟京辉。
从1991年开始创作的《秃头歌女》和《等待戈多》,90年代开始,孟京辉开始多产的先锋艺术探索时期。
2005年的《琥珀》、2006年的《镜花水月》、2007年的《两条狗的生活意见》,2010年的《柔软》直到最近在全国上演的《活着》,进入21世纪之后,孟京辉以几乎一年一部新作的速度迅速成熟。
关键词:舞台艺术;京辉作品
作者简介:黄婧秋(1986-),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教师,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8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
作为先锋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孟京辉将自身的创作手法和导演理念融入到舞台表现手法上,在作品中采用了许多大胆创新的手法。
既有对西方戏剧舞台理念的借鉴,也有对东方戏曲舞台的融通。
本文试图从其创作思维的源流出发,剖析其在道具等方面进行的舞台艺术探索。
一、打破第四面墙:对梅德荷耶戏剧理念的借鉴
梅耶荷德,曾被誉为俄国最具天才的戏剧导演,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戏剧理论家。
孟京辉在戏剧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以他为研究主体,获得全优的成绩,由此就能看出梅耶荷德对孟京辉创作观念的影响。
梅耶荷德最重要的戏剧贡献便在于他改写了由他的老师斯塔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开创了现代戏剧的先河。
他是“第一个运用假定性来解放舞台和创立新的戏剧艺术的戏剧导演。
”
梅耶荷德推倒舞台,推倒第四面墙,采用象征感强烈的舞台布景。
他强调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戏剧中,演员可以在不同时空里进行共时性表演,1910年,梅耶荷德所执导的《唐·璜》中,在大幕前面另外搭建了平台,灯光明亮地开着,连布景道具都在观众注视下更换,从此这种在台唇上的演出甚至是直接在观众席中的演出,彻底击碎了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让观众连连惊叹。
1992年,孟京辉创作《思凡》,让两个演员同时扮演国王和王后,这实际上是对梅耶荷德的一次致敬。
因梅耶荷德曾经提出可以让两个演员来扮演哈姆雷特,孟京辉将它放进自己的戏剧里。
2006年,孟京辉在作品《镜花水月》中,对推倒“第四面墙”进行了一次反向的尝试,他用一面玻璃墙将观众和舞台隔开,观众只能通过耳机听见演员的声音。
偌大的剧场里,人人都带耳机聚精会神,在这种行为本身所带有的后现代艺术冲击力之外,孟京辉用一面实质的玻璃墙隔断了观众,但这种“隔断”本身却能够激发更大程度上的探索欲望,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因为“有形的墙”的强行加入,更加有意识地去消减“隔断”,自觉地打破他们与舞台间的“第四面墙”。
二、极简风格的运用:彼得·布鲁克影响下的舞台风格
在孟京辉的整体风格塑造中,英国戏剧导演彼得·布鲁克都是无法缺席的,几乎可以说是彼得·布鲁克成就了孟京辉的大致风格,那就是戏剧的民间化、粗俗话、喧闹化。
彼得·布鲁克的戏剧概念的三个重要的因素:他推崇朴素戏剧,认为舞台越是搞得空荡无物,越是接近一种真的舞台。
这种真的舞台并不是说真的空无一物,而是尽可能地极简,用极简的环境所塑造的情境让舞台上的演员被无限地放大。
孟京辉在《思凡》、《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戏剧中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到极致。
幕布消失了,灯光不复存在,道具几乎没有,一切的舞台归于演员,一切的演员归于表演,这才是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的无限放大。
而在孟京辉导演、柳青设计的话剧《等待戈多》中,舞台美术设计是这样的“演出在一间到处被粉刷成白色的大屋子里进行,两边是高大的窗户。
一架黑色的钢琴和一辆白色自行车孤独地立在远处,贝克特著名的树被倒挂在能转动的吊扇下面,更远处有一块布,画着波提切利的名画《春》的局部。
这一切显得很遥远,梦境般的怪异,像被废弃的记忆,像超现实主义的绘画。
”
三、被放大的舞台时空:东方思维的运用
传统话剧的布景追求“实”,常常在一张舞台上还原整个生活,一切道具都精细地复制。
而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上,巨大的空旷的舞台上往往仅有一张桌子,两大椅子,但是这“一桌二椅”的组合却具有极大的表意空间。
但它们独立存在于舞台之上的时候,毫无意义,但一旦演员上场,伴随着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变化,这“一桌二椅”就机巧地取代了一切时空。
戏曲舞台这种“假定的真实”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在孟京辉导演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孟京辉就将这种“假定的真实”运用到了极致。
在这部表现两只乡下狗进城,经历职业的骗局,医疗的假象,名利的空虚的种种当代怪现象的
充满戏谑精神的话剧中,狗的角色由两个男人扮演,并没有运用传统的狗的服装,言语中透露狗的气息,穿着上却是人的打扮,把一种似狗非狗,似人非人的状态表达地真实却也虚幻。
为了对应这样的风格,作者在舞台设计上也大刀阔斧地删减。
一块石头,一个包裹概括了两只狗漫长的进城路,一路上曲曲折折跋山涉水,实际上只有两人两物的互动而已,却占据了整场戏的三分之一。
舞台后方一方白布,这白布起落升降间,代替了花园别墅,代替了监狱囚牢,代替了死亡阴影笼罩的太平间,也代替了狗们一心向往的世外桃源。
在重头戏,一场监狱的对话和自白中,表现囚禁主题的不是笼子,只有一张最简单的椅子,椅子是纯粹开放的,但是置身其上的狗却无论如何也逃离不了这椅子的束缚,隐射在这椅子之上的无形的囚牢的空间就这样被放大了,不是空间上的牢笼,而是心理上的人人也无法挣脱的牢笼。
三两道具,简单的架构,孟京辉所选择的是更纯粹的表意空间,用最简的形式。
结语:
每一种艺术从实践到验证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孟京辉在其的先锋戏剧的艺术探索中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许多话剧都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母本。
其在长达20年的创作时间中,孟京辉在舞台艺术上进行的大量尝试,对经典戏剧的理论的致敬式的承继和戏谑式的拼贴,丰富的舞台动作与极其简单的道具运用,尤其是在东西方舞台艺术的对话中不断汲取养分形成的自我风格,以上种种,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他,回到艺术本真的视角,希冀他能在中国先锋舞台上进行更多有意义的舞台艺术探索。
参考文献:
[1] 麻文琦著:《水月镜花—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戏剧》,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 孟京辉:《孟京辉先锋戏剧档案》,新星出版社,2010
[3] 杨云峰:《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 沈林:《舞台: 2000》,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0
[5] 任建军:《反叛姿态与从众策略——孟京辉先锋话剧的风格研究》,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
[6] 杨云峰:《荒诞派戏剧的情境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