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写作格式规范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9.11 KB
- 文档页数:5
读书报告写作规范(资料来源何海波)
本写作规范包括“内容要求”、“排版格式”、“引注体例”三个部分。
内容要求:
1、体裁:全篇报告应该思维连贯、结构完整,不能仅仅是零碎资料
的堆砌,内容应该基本覆盖相关主题的基本问题,可以有侧重点,也可以发展为专题讲述或论文。
2、附加信息:在文章标题前面应该注明“第几讲”,标题下面分两
行表明作者信息(姓名、学号)和报告时间(年月日),靠右。不要求写摘要和关键词。篇尾应当注明主要参考文献。
3、结构:文章结构不宜过于繁复。需要区分的依次用一、二、三……
(一)、(二)、(三)……1、2、3……(1)、(2)、(3)……
4、引注:尊重学术规范,引注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应予注明。但不
必繁琐,一句一注。证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不曲解原作的观点。同一观点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著作,或者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著作。证引资料来源,原则上应当引注原始资料;引注第二手资料的,应当引注比较权威的来源。
5、字数:每篇读书报告正文不超过两万字。
排版格式:
1、文件格式:排版统一用word格式。文件应当著名“第几讲”、
标题及作者名字,例如“第八讲。。。。。(某某某)”。
2、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个字。
标题:主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主标题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与正文对齐(缩进两个小四字符)。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主标题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二级标题上面,空一行。
主标题下的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
注释:注释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个字。
特殊情况:案例或者引证文字超过三行字的,缩格,并变换字体排版(建议用仿宋体)。正文中的图表,可根据排版需要变换字号。
引注体例:1、引注方式引注采用页下脚注,连续编码。
2、引注符号
引注符号直接用阿拉伯数字,不加圆圈或括号。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点符号外;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例如:在行政诉讼法起草过程中,关于受案范围问题曾有激烈的争论。1……比起此前各个单行法,《行政诉讼法》第二章对受案范围“有所扩大”2,但与概括式规定的主张还相距很远。
3、引注已经发表的著述文献
引注已经发表的著述文献,在保证提供必要信息的前提下,力求文字简略、意思连贯。下面先提供3个范例,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例示。
例1:张春生《对全国人大专属立法权的理论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例2: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四章“行政法的法律渊源”,尤其是55、64-68页;
例3:俞梅荪、孙林《行政诉讼法草案修改意见综述》,《法制日报》1989年3月15日。
(1)信息顺序与间隔
引用专著的信息顺序为:作者及书名,出版社及出版年份、版次,页码或章节。
引用文章的信息顺序为:作者及文章名,刊物名及卷次;作者及文章名,编者及书名,出版社及出版年份、版次,页码或章节;作者及文章名,报纸名及日期。
引注翻译作品,还应在原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之后,加翻译者名字。
作者与书名、文章名之间不加逗号、冒号等标点;出版社与出版年份、版次之间不用标点隔断;刊物名与卷次、报纸名与年月日之间,不用标点隔断。
(2)引领词
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引注前加引领词“参见”。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诸如“不同的观点,参见……”。
(3)作者(及编者、译者)信息
编辑、整理作品的编者(主编)、整理者与书名间,应用括号表明“编”、“主编”或者“整理”,个人著作或者合作著作的作品,作者后省略“著”。翻译作品的译者后加“译”,置于原作者和书名(文章名)之后。
作者姓名后不加“教授”之类的头衔。但如果文章有显示作者身份的特殊需要,可以用括号注明作者身份,例如“李国光(上海市高级法院副院长)《在上海法院第三次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94年3月10日”。
作者、编者、译者两人以上的,应显示全部作者、编者、译者名字。
(4)文章名与书名
文章名和书名,均用书名号标明。
文章名和书名应当完整。名称冗长,而又将反复出现的,可以使用缩略名,但应在第一次出现时说明。
(5)出版时间与地点
书的出版时间只写年份不写月份,除非文章有特殊需要。
出版年份后不写“出版”或“版”;再版的,应予标明,如“翁岳生编《行政法》,2000年第2版”。
出版社地点以及报刊的出版地点,一律省略。千万不要写“北京:××出版社,××××年”。
(6)刊载信息
引注定期出版刊物和报纸上的文章,省略刊物的主编、出版社等信息;文章名与刊物名、报纸名之间,省略“载”或者“载于”字样。
引注学界周知的其他连续出版物(包括各种以书代刊的“论丛”)上的文章,也可省略上述信息。例如,“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政法论丛》第1卷”,而不写“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
引注其他文集(包括多位作者文章的合集和单个作者的文集)上的文章,除了文章作者和文章名,还应提供文集的编辑和出版信息,可用“载”或者“载于”标明,例如“叶必丰《公务论研究》,载刘莘、马怀德、杨惠基主编《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
(7)页码等具体引注信息
书的页码,用“第**页”,超过第10页的,可以省略“第”字;连续2页以上的,用连字号标注起始页和结束页,如“90-103页”;涉及两处以上的,页码间用顿号标明,例如“8、15、60-88页”。
如果标注章节或者其他顺序标记,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引文在原文中的位置,可以不写页码,只写章节等其他顺序号,例如“最高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1992-1999年合订本)〃行政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案例17、18、37、38”。
引用刊物和书上的文章,一般不再标明页码。如果文章篇幅特别长,为查找方便,也可进一步标明引注内容在刊物或书中的页码,例如“参见高家伟《论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行政法论丛》第1卷,440页”。
引用报纸上的文章,注明报纸名称及年月日后,可以进一步标明版次,例如“《法制日报》2002年8月16日第8版”。
4、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
如果文章已在传统媒体和出版物上发表,原则上应引用传统媒体和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传统媒体和出版物未刊载的,可以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传统媒体和出版物曾经刊载但不易查阅的,可以转引互联网上的文献,但应注明转引。
如果多个网站都有该文献,原则上应当引用最初发表的文献;最初发表情况不易确认的,可以引用性能比较稳定的网站上的文献。
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引领词、作者信息、文章名,参照第3条相关规定。在作者信息和文章名之后,标明网站名称和网页地址,例如,“苍南县林业局《森林防火》,苍南林业网/slhf.htm”。又如,“王晓旭《对有关村委会选举的一百封上访信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期,转引自村民自治网站/llyt/cmzz/2000/6/4.htm”。
5、引用未发表的文献或者口头讲话
引用未发表的文献或者口头讲话,应征得作者同意(不涉及秘密的官方报告、讲话除外),并适当注明文献产生、保管或者公开之时间、地点和方式,例如“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2001年行政法年会论文”;“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行政庭《2001年行政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