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公开课
- 格式:docx
- 大小:644.59 KB
- 文档页数:11
15 《搭船的鸟》(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搭船的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 生字词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课文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 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教学音频。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课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课后活动: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搭船的鸟》2. 正文:课文内容摘要,生字词列表。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搭船的鸟》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难点能否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搭船的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15.搭船的鸟【教学目标】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6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4个词语。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重点】细细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通过圈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翠鸟外形、捕鱼时所作的细致观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细致的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音频资源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9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9个词语。
品读描写翠鸟外形和捕鱼的语句,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和捕鱼时动作的敏捷。
通过图片视频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细心观察的好处,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了解单元主题,导入新课出示篇章页,小朋友们,这个单元是习作单元。
我们要通过学习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来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还要学习仔细观察,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要留心观察,你也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惊喜。
导入《搭船的鸟》的学习。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
范写“搭"。
搭: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撇捺要舒展,要想写好口,上大下要小。
一起再读课题。
(2)“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就是——乘船。
通过预习,你能帮老师解答这两个疑问吗?【笔记出示:①搭船的鸟是一只什么鸟。
②它为什么要搭船?】生交流:①搭船的鸟是一只翠鸟。
②它搭船是为了捕鱼吃。
其实,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就直接告诉了我们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聚光灯出示第五自然段】,一起读。
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结果“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一路上,“我"观察到了什么?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搭船的鸟》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教学难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从而树立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鸟是文学作品的常客,古诗中有哪些写的诗句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鸟有关。
作者小时候去走亲戚,偶遇了一只()的小鸟出示课题,师生齐读。
2、了解作者郭风,原名郭嘉桂,祖籍福建莆田。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主要作品:童话诗集《木偶戏》《火柴盒的火车》;童话散文集《鲜花的早晨》《蒲公英和虹》等。
3、预习交流*生字我会读*生字我会写。
在写字时哪个字需要注意。
*内容交流:这篇课文写了“”乘船去乡下外祖父家的路上,看到了搭船同行的(),并具体写了()及它是(),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二、学习新授(一)1、如果让老师写这个题目,老师会这样写:搭船的鸟我和母亲坐在船舱里,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天下着雨。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的一只鸟啊!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
你觉得老师写的怎么样?为什么?2、听读课文,比较一上郭风的文章和老师的相比,他增添了哪些内容?(二)品读美段,感受不同的美。
1、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2、思考:作者关注了到了什么,并用哪种感官写了出来知识连接: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
像“哗哗"“沙沙”“叮叮咚咚"这一类的都是拟声词。
你所知道的拟声词有哪些?*雨声沙沙,船夫披蓑衣摇橹,好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些句子?朗读指导:轻轻读,读出安静的美。
搭船的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教材三年上册第五单元15课《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搭船的鸟》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
分为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两类。
本课为精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
本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能根据课文内容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学习描写翠鸟外貌、动作的语句,了解小作者的观察所得,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培养留心观察、细心观察的意识,激发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合作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小作者观察的细致。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师课件播放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图片。
)2.看完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搭船的鸟》这一课中美丽、可爱的翠鸟同学们一定记忆深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课。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文章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二、合作学习,品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请你边读边思考: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做了细致的观察?并说一说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小组合作,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听读,积极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要求找出你们组认为作者观察细致的地方来汇报,注意:汇报的时候,要说清你在文中哪里找到的?读一读,并说一说你们的理解。
3.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注意指导学生交流的内容。
4.品读课文第二段。
(1)出示课文的第2自然段。
学生小组汇报生1: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找到的是文章第2自然段,请大家一起看第2自然段。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父、鹦”等4个字,会读多音字“啦”,会写“搭、父”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重点】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搭船的鸟》,和作者开启一段发现之旅。
请大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搭:是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左右结构,要写的----左窄右宽,接下来要写的舒展一些,要想写好口,上大下要小。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我们请五位同学来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都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1、第一段请你,(相机评价)指名领着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的生词。
看,“啦”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声音读一声。
啦的另一个读音是当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语气时,要读轻声。
老师查看大家预习情况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不太认识蓑衣和橹,那现在对照着图片,你知道什么是蓑衣,什么是橹了吗?谁来指一指,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
哪里是船仓呢?谁来指指看,船篷呢?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2、浸润古典,指导写字。
接着来,第二段。
看,鹦鹉的羽毛是?看“翠”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它是这样解释的。
现在我们就对比着来写一写羽和翠这两个字。
同桌交流一下这两个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看,羽第一笔是---注意,右边要比左边稍微宽一点。
再看“翠”字。
因为我们的汉字讲究穿插避让,所以羽字头就省略了下面的小钩,一点一横短,两人坐中间,大大十字在下面,最后一笔竖,注意笔画的避让,起笔要在人的脚下。
咦,都看清楚了吗?现在就在田字格上练写1遍。
(教师相机评价,并提醒坐姿)。
写好了,同桌互相评价一下,如果他写的特别美观,你就给他打个五角星。
如果写的还不太规范呢,你要帮他纠正一下呦.完成的同学就坐端正。
15《搭船的鸟》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2.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一、激趣导入1.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善于观察的孩子往往会有新奇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与往日有什么不同?2.看来大家都有一双比老鹰还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小朋友也跟大家一样,看看善于观察的他又有什么新发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5 课《搭船的鸟》。
板书课题,读题。
出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夯实基础搭船母亲祖父翠绿长嘴悄悄吞掉捕鱼哦师:上节课大家生字掌握得真好!现在把生字宝宝送回家,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搭船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说一说你是从哪个自然段里知道的。
二、小组讨论互助提升品读第 2 自然段课件出示(齐读):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1 默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完成导学案。
(1)用“”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并想一想从中心句中你读懂了什么?(2)请用“”标出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彩色、翠绿、蓝色、红色)(3)抓住翠鸟的什么去写?(外形)分别从哪些方面?(羽毛、翅膀、长嘴)本段抓住了翠鸟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请用“”画出来,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点评答案。
师:难怪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我看见 .. ”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美美的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吧,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师:作者把翠鸟写的这么美,离不开作者认真的观察,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段话中,作者是怎样观察呢?教师点拨:观察方法1.观察时要认真细致;2.观察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板书:外形观察时要细致、有顺序(齐读)品读第4 自然段过渡:翠鸟的美让人难以忘记,它还有一种特别的本领,你们知道是什么?哪位同学说一说翠鸟是怎样捕鱼的?课件出示: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
15搭船的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细致观察,从整体到部分,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一、插图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插图】1.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引出课题:15 搭船的鸟2.“搭”是这课的生字,左右结构,左边的提手旁要写得瘦一点。
3.板书课题,齐读。
4.“搭”可以组哪些词语呢?生组词,“搭船”是什么意思?过渡语:这只搭船的小鸟要去干什么?我坐在小船上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自读要求】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作者观察到了哪些事物?用圆圈圈出来。
1.大家读书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
【课件:词语1】“沙啦”这个词中的“啦”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一声”,是一个拟声词;大家知道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对,用在句子末尾时,它读轻声,如:我太喜欢妈妈给我买的布娃娃啦!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谁来读一读?【课件:词语2】①指生读。
②生指位置(以图解文)。
③齐读词语。
师手指图片述: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我们坐在船舱里。
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橹。
三、精读感悟,习得方法。
过渡语:雨停了,作者又看到了什么?(翠鸟)1.请同学们默读二至四自然段。
想想作者对翠鸟进行了哪些细致的观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划出来,读给同位听。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外形捕鱼)过渡语:作者特别留心地观察了这只搭船的翠鸟,他到底是怎样细心观察的呢?3.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1)作者说自己看到的是一只什么样的翠鸟?(美丽的彩色的)(2)这段话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美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出示句子: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5 搭船的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鹦、鹉、翠”等9个生字,会写“搭、翠、嘴”等11个字,会写“搭船、翠鸟、彩色”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能说出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并和同学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拼读。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3.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插图、生字卡片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书写。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4.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自然的美妙和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搭船的鸟2. 生字词:鹦鹉、翠鸟、彩色、船夫、渔夫、搭船、喜爱、美丽、奇妙3. 课文内容梳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有了初步的感受,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
2. 在交流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充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锻炼机会。
部编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教材分析:《搭船的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部编教材中首次出现的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习作单元”。
单元自成体系,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
《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文开头交代了见到翠鸟的原因,接着重点描写了翠鸟美丽的的外貌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的疑问。
看到翠鸟捕鱼的敏捷动作后,通过母亲的介绍,“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点名了课题。
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我”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了翠鸟,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本课不同于传统阅读单元,承担着特殊的功能。
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的学习是为了写一篇习作。
所有的教学着力点和落脚点都要在大作文上。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粗知大意即可,不需要逐字逐词地理解。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用眼睛看缤纷的世界,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三年级学生懂得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一些观察方法,但留心观察,用心关注的却不多。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观察的主线,授予观察的方法,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
并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处在发展中,老师要培养他们边读边想象和用批注阅读的习惯。
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四自然段,通过圈点批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作者对翠鸟的外貌、捕鱼的动作所做的观察,渗透观察的顺序,迁移所学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单元习作做好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
《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 江夏区明熙小学吴艳
教学目标 1.会认“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重点 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可以组成词语“静悄悄、鹦鹉、父亲”等进行认读。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比如:“鹦”“鹉”两个字可分别借助声旁“婴”“武”读正确,借助形旁“鸟字旁”理解字义。“啦”是多音字,在拟声词“沙啦”里读第一声,用在句尾作语气词时读轻声。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翠、羽”两个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强调“翠”上部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 2.阅读理解 (1)批注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进行批注阅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如阅读第2、4自然段时,可以通过圈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等所做的观察。了解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捕鱼的动作特点,学习观察和抓住瞬间动作描写的方法。 (2)读写结合。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抓特点和准确运用动词的方法,补充翠鸟捕鱼时的动作特点等,进行读写结合;学习运用恰当的动词,写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 留心观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让学生体会到留心观察的好处。让学生抓住周围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资料认识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3)搜集作者郭风的简介。 (4)搜集有关蓑衣、船篷、橹、鹦鹉的资料和图片。 (5)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对生字能组词。学习会写字时能对生字归类,可以自己总结易错字的易错点并和同学交流。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6)再读课文,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如,小朋友和小狗在草地上嬉戏;小女孩正在公园里喂一只小鸟,小鸟对小女孩很信任等图片) 2.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是一只小鸟,它不仅漂亮而且还特别聪明,它会搭船哩。 同学们,想一想“搭船”是什么意思? (搭船:趁便乘坐顺路的船。) 这里的“搭”字,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感觉更生动形象,更能显示出小鸟具有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共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郭风,原名郭嘉桂,祖籍福建莆田,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和首届鲁迅奖。著有童话诗集《木偶戏》《火柴盒的火车》等。 4.助学资料。(可课件出示并配图片) 船篷: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蓑衣:是指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 橹: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 鹦鹉:头部圆,上嘴大,呈钩状,下嘴短小,羽毛美丽,有白、赤、黄、绿等色。能模仿人说话。 5.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这是一只什么鸟? (2)这只鸟是什么样子的? (3)这只鸟为什么要搭船? (4)这只鸟搭船要去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翠鸟图片,然后引出学生想了解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出课题。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源,用课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分类出示本课要求的会写字: 搭沙啦响羽嘴悄哦捕 亲翠吞 父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搭、沙、啦、响、嘴、悄、哦、捕 左右同宽:羽 上宽下窄:亲、吞 独体字:父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翠、吞”和左右结构的字“嘴”,学生练写。 翠:“翠”字上边的“羽”不带钩;“卒”第二横长,竖短直。 吞:“吞”字的上半部分“天”的撇、捺开合的角度要大,盖住“口”。 嘴:左部“口”窄小偏上,右部要写紧凑。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同学间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6.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认读、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组成及书写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自主写字的能力,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写字水平的提升。 三、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指名说一说。 “我”在同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的途中,看见了一只站在船头的非常美丽的小鸟,它带给“我”许多遐想,它捕鱼时速度很快,妈妈告诉“我”它是翠鸟。 设计意图: 通过预习,初步学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抓住故事起因的方法把握自然段的意思,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3.认识翠鸟,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母亲外祖父雨点船夫用力 船头羽毛翠绿静悄悄翠鸟捕鱼 1.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2.过渡:同学们生字词掌握得都很好。沙啦沙啦的雨停了,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的小鸟啊!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第1自然段,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①这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什么? ②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结合你的想象,思考:“沙啦、沙啦”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 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课件出示: 天下着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沙啦、沙啦”是雨点落在船篷上的声音,说明雨下得不小。这句话也说明了作者留心观察事物的特点。 2.小组交流,学习第2自然段。 下面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只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铅笔勾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1)学生读书,勾画相关语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①谁来告诉老师搭船的鸟是什么鸟?(翠鸟) 老师想听听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读书的收获吧! ②谁先说说翠鸟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板书:外形美) 课件出示: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③指名读。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翠鸟外形很美丽?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凸显出“美丽、翠绿、蓝色、红色”等词语) ④有哪位同学可以具体谈一谈“红色的长嘴”是怎么让你感受到翠鸟的漂亮的?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翠绿”是什么样的颜色?“蓝色”又让你感受到什么?从“比鹦鹉还漂亮”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一读这句话,把翠鸟的美读出来。 过渡:红色、翠绿、蓝色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语一起用,就为我们描写出了一只彩色的小鸟。大家想不想看看这只彩色的翠鸟呢? (3)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图片内容:一个小朋友面带微笑,引出云状图中小朋友夸翠鸟的句子) 看到这样的一只小鸟,你想怎么夸它?文中的小朋友在这段话中又是怎样赞叹这只翠鸟的呢?(课件凸显出“多么美丽啊!”这句话) 从小朋友发自内心的称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那你们是不是也喜爱这只小鸟呢?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吧! 练读、指读。随机点拨,指导学生抓住表示颜色的词重读,读出喜爱的情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主要特点”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