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暑休憩
清康熙帝开辟木兰围场,兴建避暑山庄,避暑休 憩为其首先旨趣,亦为木兰围场之首要功能。 清初有作为之君主,不同于明代淫靡之帝王,他 们不是靠青楼与仙丹去怡神,去健身,而是寓围 猎与弓马以怡神,以健身。 有康熙帝《喜岭外水土》诗为证:“霜凝肥草 净无尘,处处泉源漾碧津。食少事多宵吁老,暂 偷闲暇养吾身。” 《弯览寺碑文》日:“联避暑出塞,因土肥水甘, 泉清峰秀,故驻蹿于此。未尝不饮食倍加,精神 爽健,所以鸿工此地,建离宫数十间,茹茨土阶,不 彩不画,但取其容坐避暑之计也。”
木兰围场
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与内蒙古 草原接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水草丰 美、禽兽繁衍的草原。“千里松林”曾是 辽帝狩猎之地,“木兰围场”又是清代皇 帝举行“木兰秋狝”之所。公元1681年清 帝康熙为锻炼军队,在这里开辟了一万多 平方千米的狩猎场。 木兰秋狝:清代前期,皇帝每年都要率王 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狩猎和旅 游为主的活动,史称“木兰秋狝”。在康 熙到嘉庆的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举行过 一百零五次的木兰秋狝。
围猎习武
清康熙帝开辟木兰围场,较猎行围,频岁举行。在木 兰围猎之准备、行猎、宴赏过程中,训练八旗官兵 长途跋涉、吃苦耐劳、娴习弓马、严守纪律的素 质,培养八旗官兵行军野战、摧锋挫锐、协同配合、 攻击取胜的能力。经过严格训练的八旗军,在雅克 萨、乌兰布通与昭莫多等役中,长途远击,克敌致胜。 《清史稿· 兵志十》专志训练,诸如月习步射、骑射, 春、秋二季摄甲步射、骑射与分操、合操,以及卢 沟桥演炮、大阅之典等。 清朝前期的赫赫战绩,同平素习武、木兰秋狝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行政运作
清帝木兰行围,行政运作如常。承德“去京师 至近,章奏早发夕至,综理万机,与宫中无异” 康熙帝的许多重大决策、军事不是,都是在木 兰围场崖口行营中做出的。比如,康熙帝在 木兰围场批准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实非汉、唐诸君,较猎于上林、骊山,惟知驰 骋田猎之为娱者,所可比拟于万一也。”-- 《啸亭杂录》
木兰围场与清朝兴衰
2.木兰围场兴而清朝盛 康熙帝死后,雍正帝登极后虽未往避暑山庄及木 兰围场,但煌煌谕责“是予之过,后世子孙当遵行 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经过雍正帝 13年之勤政,清朝益加巩固与发展。 乾隆帝登极后,秉承祖训,自乾隆六年(1741年)至 六十年的54年间,先后40次往木兰围场举行秋 狝大典。其时,乾隆朝较前代更为繁荣与强盛,从 而出现史称“康乾盛世”的局面。由是,木兰围 场便成为“康乾盛世”的一个象征。如果金瓯 分裂,社会动荡,民族纷争,财政竭细,清帝便不可 能设立木兰围场,也不可能行猎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与清朝兴衰
1.木兰围场设而清朝强 康熙帝一生出塞50余次,至木兰地域约50次, 举行木兰秋称大典凡40次。 木兰围场是康熙朝兴盛的产物,也是康熙朝兴 盛的象征。清初,中原鼎定,三藩削平;尔后,台 湾统一,北疆宁静。康熙中期以降,清帝国民族 和协,社会安定,府库充盈,戎马强盛,屹立于世 界的东方。只有这样的政治一统、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军力强盛的环境,康熙帝才有可能 设立木兰围场,也才有可能行猎木兰围场。
围猎活动
木兰围场的规制,康熙肇始,历朝相因。木兰围场栅 界驻八旗,一营统五卡伦,八旗按方位部署,分守其境。 每围相距数十里或数里,围间以山峰或河壑为界。每 围以冈阜为依,周围为林草。行围之时,先撒围,以数 百人,分翼山林,称“阿达密”,行而不合。次布围,用 蒙古125人为虞卒,中以黄惫为中军,左右分两翼,由 王公大臣统领,由远及近,围圈渐合。次合围,其步骤 于<木兰行围制度>载: “合围之制,则于五鼓前,管围大臣率领蒙古管围大臣 及虞卒,并八旗禁旅,虎枪营士卒,各部落射生手,齐出 营盘。视其围场山川,大小远近,纤道绕出围场之后, 或三十里、五十里,以及七八十里,齐至看城,则围 合。” 康熙帝御定的木兰围场典制,《清会典》载述甚详, 此不赘述。但这些典制是在多次行围中逐渐形成,逐 渐完善的。
建立起源
辽代时,木兰围场已经是辽帝的避暑狩猎 之所,有“千里松林”之称。 “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拣水侧。伺夜 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 之”。--《辽史· 营卫志中》卷三二 至金、元两朝时也保有围猎的风俗,元亡 明兴,永乐帝自南京迁都北京。明帝为汉族, 属农耕文化。自永乐以降,诸帝多喜静而怠 动,娱声色而厌狩猎。但是,满洲兴起后、围 猎之风又再度盛行。
绥柔蒙古
康熙帝在《溥仁寺碑文》中称:“蒙古部落,三皇 不治,五帝不服。”蒙古为困扰有明一代的北 部边患。木兰围场的选址,同绥柔蒙古攸关。 康熙帝通过巡察、随围、接见、封赏、宴会、 贩济、盟会等多种形式,联络感情,密切关系,从 而巩固边防。《清朝文献通考》载述: “蒙古诸部,献其牧地,以为至尊肄武合围之所。 秋时大狝,各王扈从射猎,奔走恐后,畏威怀德,悉 主悉臣。盖于讲武示度之中,寓柔远绥怀之 略。”
木兰围场与清朝兴衰
3.木兰围场废而清朝衰 嘉庆帝登位之年,便发生白莲教起义。他在位 25年,仅往木兰围场行围12次,已不及其曾祖与 乃父。且于嘉庆二十五年崩于避暑山庄烟波致 爽殿。从此,康熙帝经始的木兰行围,实际上告 以结束。 道光帝即位后,30年间从未到过木兰围场及避 暑山庄。 其后咸丰帝在避暑山庄住居近一年,亦未往木兰 行围. 同治元年(1862年),热河都统瑞麟以“秋狝礼废, 请开围荒”,获旨允行。
至清代,这里成为蒙古喀喇沁杜楞君王扎西和翁 牛特镇国公吴塔特的领地。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赛外,看中 了这块“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的 地方。 公元1681年,康熙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 敖汉、翁牛特诸旗敬献牧场”的名义划定了14 000多平方公里的围猎场,也成为世界第一个、 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 自康熙二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前后一百年的新建和扩展,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 布,木兰围场逐步界定为72个围。
皇子教育
木兰围场是康熙帝教育子孙、贵胄的课堂。他 往返木兰围场行程中, 以巡察之民情,教育诸子 孙。康熙帝通过木兰行围教育子孙,乾隆帝是 成功之例。乾隆帝幼龄侍随康熙帝秋狝,登极 后循此家法,坚持不渝。 乾隆帝曾引述《清太宗实录》训诫道:“朕行围 回京之后,恭读《太宗皇帝实录》,内载:昔太祖 时,我等闻明日出猎,即豫为调鹰蹴毬。若不令 往,泣请随行。今之子弟,惟务出外游行,闲居戏 乐”“我朝家法所贻,予未致政以前,不敢自 逸。”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文化交融
行围木兰,蒙古进宴。塞宴时,蒙古王公献绰尔 齐者(胡茄奏曲人)和什榜者(作乐人),奏乐唱歌, 以伴酒食.并依次表演诈马(赛马)、什榜(奏乐)、 相扑(摔跤)和教骆(套马)四项具有蒙古草原文 化特色的娱乐活动。 塞宴之后,“有时上引诸文士,赓唱终夕,以示暇 焉.”唱和、相扑、马技、蒙乐,充分显示了满洲、 蒙古和汉族的文化交流。而皇帝行围,著文赋 诗,篇什蔚为大观,《热河志· 艺文志》收录其中 部分,成为狩猎文化的鸿篇巨什。随着木兰秋 称与山庄驻蹿,热河地区兴文庙、建学宫,文教 日昌,礼乐日兴.
《啸亭杂录》记载:“木兰在承德府北四百里, 盖辽上京临演府、兴州藩地也,素为翁牛特所 据.康熙中,藩王进献,以为莞猎之所。” “国语谓哨鹿曰木兰,围场为哨鹿所,故以得 名。地在蒙古各部落中,周一千三百余里,南 北二百余里,东西三百余里,东北为翁牛特界, 东及东南为喀喇沁界,北为克西克腾界,西北 为察哈尔正蓝旗界,西及西南为察哈尔正蓝、 镶白二旗界,南为热河厅界。围场外北为巴林, 东为土默特,西为西四旗察哈尔,南则入围场 之路也。”--《钦定热河志》
开发塞北
木兰行围与山庄驻扎,促成了塞上地区的经济 开发。在设臵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之前,其情 状是:“夫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 康熙帝将在西苑丰泽园亲手培植的“早御 稻”,移植到避暑山庄。山庄苑内不仅种稻、 粟,还种麦、黍,并种果树,如草荔支。 木兰围场的设臵与避暑山庄的兴建,以这两个 地区为中心,并及塞外驿站沿线地带,土地增 辟,户口增加,作坊栉比,商贾连楹,史称:人民殷 又,物产充盈,阁阎栉比,原瞩沃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