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及答案(三).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5.16 KB
- 文档页数:9
语文综合训练(三)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
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
到鲁迅的,冰心的,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
泊。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
挚。
A.情趣冷峻深沉温和娴雅至关重要
B.情趣冷峻深沉冲淡平和至关重要
C.情怀冷峭阴沉温和娴雅举足轻重
D.情怀冷峻深沉冲淡平和举足轻重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来老人家那天还谈了很多往事,可惜的是,我对苏州话还是似懂非懂,现在想起来深觉遗憾。
B.对于饮食,当今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快餐,但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了多种疾病和严重发胖。
C.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是平坦的,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
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
D.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能否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与能否制定正确的对美战略息息相关。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本书作者以五条基本原则——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说实话和个人自由——构建了他的“人道
主义伦理学”,为人们提供了贴近生活的道德指南。
B.如果说在这之前,武汉电视人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现在关注的则
是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出具有时代印记的品牌节目。
C.搜狐网教育频道开设了“杨老师课堂”,由杨老师向读者解读《让
孩子学习上瘾的10个法则》(2006年 11月出版,印刷 3次,销量约
2万册)这本书的有关问题。
D.西北山上有些人力凿成的石穴,近百个石穴错落有致,布局有方。
有住室、有马圈、有门、有窗、有炕、有灶,俨然是个石洞村落。
你是属于狐狸还是刺猬
①心理政治学家菲利普·泰特罗克从 1987年就开始研究学者们关于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
系的预测。
泰特罗克把专家分为两种类
型:一种叫“刺猬型”学者,一种叫“狐狸型”学者。
这个典故出自
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
他说:“狐狸知道很多小事情,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情。
”
②刺猬们相信,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基本规
律,这个规律影响着整个社会。
只要你发现了这个规律,历史的迷雾就顿时消散。
弗洛伊德肯定是一只大刺猬。
在他看来,什么都是潜意识、性冲动。
“刺猬”更容易成为学术大师或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有“深刻的片面性”。
③狐狸们则天性多疑,对什么都不会全信。
他们经常变化,喜欢向别的学者和别的学科学习,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看法。
如果看到的实际情况和原本相信的理论不一样,他们更愿意怀疑是理论错了。
他们不相信一个基本规律能左右整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一定是充满了反例、异常、错误和混乱的。
你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总是会给你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④在电视上、网络上影响力更大的往往是刺猬。
刺猬们往往更大胆、更激烈,说话底气更足。
狐狸们却说话含混,躲躲闪闪,观点听起来前后矛盾,真是一点自信心都没有。
⑤但是为什么看来底气不足的狐狸们,做预测的时候可能比底气十足的刺猬们表现更佳呢?你得承认,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最大的智慧。
狐狸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能传播思想的种子。
我们可能会以为,科学研究像叠罗汉一样,后来的学者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但科学研究的实际进展要混乱得多。
⑥那些正确的思想不会马上流传起来。
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说过:“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发
扬光大,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信服,让他们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等到那些反对者最终死去,等到熟悉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但普朗克说得也不对,年轻学者跟老年学者比,并没有显出接受新生事物更快的倾向,他们甚至更容易被权威和传统俘虏。
⑦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知识筑就的山洞里。
在一个领域内众所周知的事实或解决方案,对另一个学科领域的人,可能是闻所未闻的。
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公共知识,以各种方式被隐藏起来。
只有这些知识被全面认识和利用,新的理论才能被创建。
促进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很多狐狸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腿上沾着各种花花草草的种子,把它们传播到各地,这些种子就可能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
刺猬与狐狸,你是哪种类型呢?
4.下列选项中关于刺猬型学者“深刻的片面性”理解错误的是
A.刺猬型学者的“深刻”在于他们不满足于对纷繁复杂的表象进行探讨。
B.刺猬型学者的“深刻”在于他们能够洞察到整个社会运行背后的规律。
C.刺猬型学者的“片面”在于他们所认定的基本规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D.刺猬型学者的“片面”表现为他们对问题的预测未必好过狐狸型学者。
5.下列选项中对狐狸型学者能够传播思想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他们什么都不会全信。
B.因为他们更相信实际情况。
C.因为他们常常会缺乏自信。
D.因为他们反对权威和传统。
6.下列选项中对作者关于两类学者的态度分析,错误的是
A.作者认为较之狐狸型学者,刺猬型学者缺少足够的智慧。
B.作者认为较之狐狸型学者,刺猬型学者主要胜在气势强。
C.作者推崇狐狸型学者,因为他们有利于公共知识的传播。
D.作者推崇狐狸型学者,因为他们有利于新的理论的创建。
村居书喜
(宋)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7.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春日乡间清新的风貌。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扑面而来的景象。
D.官赋已交足,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这是诗人“村居书喜”的众多喜事之一。
忠臣不死君难
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君曰: “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吾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
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是诈为也。
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
”
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
其衣服食之养,以先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其行也;今乘,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侈其衣食而不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不受也。
(自《苑·臣》,有改)
8.下列句中加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A.出亡不送出亡:出逃
B.裂地而封之裂地:割地
C. 乘敝敝:破旧的
D. 以先国之人先:先
9.下列文中画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是臣得暖衣食敝以奉其身
于臣足矣
A.臣得暖衣食/敝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B.臣得暖衣食/敝/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C.臣得暖衣/ 食敝 / 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臣得暖衣/ 食敝/ /以奉其身/
于臣足矣
10. 下列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A.晏子,忠臣之道是帮
助君主防危机。
B.晏子的忠臣之道也是在君主要善于。
C.晏子乘
旧早朝是了官百姓做榜。
D.晏子的言行看似反常,上有利于国
家。
少功
①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的一下回。
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荒,把
和口磨了,磨短了,于是不但匠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半刻,在石上磨利
各自的工具。
②那是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月,但皮肉比更久耐用。
挖的,扎的,茅草割的,石片划的,毒虫咬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痂,老叠上新。
但衣着的青年早已。
我的心身可一分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候,一是大已呼呼入睡,一是身子在自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的青草,双脚能自找回青草之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
③我差点忘了自己的恐惧:我不到了哪里,最大的梦是听到一声尖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
上的脚步声和低的喝:“一分!!箕!” 是我以前的哈佬的声音。
④三十多年去了,哈佬已年,甚至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回,声音宏亮震耳。
不知什么,我在听到种声音不再有恐惧。
就像太的光亮曾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的黑暗,光明会重新人念。
当去的制
与望逐消解,不起,就成了一个火的,重新放射出的光芒,醒我沉睡的肌肉。
坦白地:我念。
⑤我看不起不的人。
一个脱离了体力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供养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生命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海德格也承:“静”只能生可疑的知,“操”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入存在之——几乎是一种者的哲学。
我在《暗示》一里提到“体会”“体”“体察”“体”等中国。
它都意指知,但无一不“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在求知程中的核心地位。
⑥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是把力者当失者和卑者的号,一再翻版着心者的一自夸。
一位科学院院士,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例,光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
女士先生,就是一般和知的价区,就是知的意呵。
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他的身价比一个工昂百倍乃至千万倍。
不在于知是否重要,而在于比价之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
我当没有提,是被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能来 99%的代中。
⑦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言:将来的人都形如章,一个分达的大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弱的游,只要能按按就行。
我不疑能否直接生出粮食和衣服,但章的形象至少我鄙薄,一台形似章的多管吸血机器更我。
种念使我立即来了和,来了草帽和胶鞋,定了一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地庄稼走去。
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一口潮湿清洌的空气足以洗我体内的每一胞。
从一天起,我要在从地上看不的一个山谷里⋯⋯我要恢复手足的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皮和面上的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
我要手造出植物、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的生活,收回自己一子出力就出力的利。
⑧ 决不意味着我蔑智能,恰恰相反——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一)先懂文章
11. 仔全文,逐段判定下面的段意概括是否正确。
判的,需明原因。
第①段段意:回在皮肤的裂痛中回。
()
第②段段意:我的身心可一分二。
()
第③段段意:我不曾忘的恐惧。
()
第④段段意:坦白地,我很念。
()
第⑤段段意:我看不起那些不劳动的人。
()
第⑥段段意:我被听众们的掌声惊呆了。
()
第⑦段段意:我要劳动在不知名的山谷。
()
第⑧段段意: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
()
(二)再仔细答题
12. 下面每道阅读题,都设置了一个答案,请你判断对错。
判为错误的,需说明原因。
(一)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核心语意。
(请判断对错)劳动青年们的身体经久耐用。
(二)阅读文章④⑤段,说说作者“怀念劳动”的原因有哪些?
(请判断对错)(1)劳动是一个火热的词,它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2)那些
不劳动的人让看不起。
(三)作者在第⑥段所举的事例是为了支撑什么观点?
(请判断对错)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
者们的一类自夸。
(四)“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请用直
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语意。
(请判断对错)作者决不蔑视智能,但在作者眼中,劳动所带
来的开心是智能所不能替代的,与智能有互补性。
1960年,美国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
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超负荷的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
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帆布衣服,陈旧却整洁,只见他
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乡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富人的代表,而清洁工是穷人
的代表。
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敌视富人,也开始感受到快乐
和幸福。
由此可见,认知的变化,往往源于新的发现。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
请以化名代替。
13.下面选项对这道作文题的题意分析正确的是(多选)
A.“认知的变化”指对人对事的态度变化。
B.“新的发现”指完全推翻旧认知的发现。
C.新的发现可以改变人们原有的片面认知。
D.新的发现注定能让人们收获快乐与幸福。
14.下面选项中的事例能用来支撑这道作文题的是(多选)
A.得知美国有数千万人感染流感后,国人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变得冷静了许多。
B.得知新冠病毒的致死率远低于 SRAS后,国人对传染力超强的新冠病毒也不再恐慌了。
C.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总理的一句“多难兴邦”让国人发现了苦难的价值,激发了民众抗震救灾
的斗志。
D.面对武力威胁,毛泽东主席的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
的决心和力量。
答案详解
1.A(“情趣”强调“趣味”,“情怀”强调“怀抱”,结合后文看,几位作家的特点描述都显示
了他们的趣味,无所谓“怀抱”,故第一空“情趣”更合适;“阴沉”不宜用来形容鲁迅;“娴雅”更适合用来形容作为女性作家的冰心;“举足轻重”指一举一动会影响全局,无法与“真挚”搭配。
)
2.B(宾语残缺,在句末加上“的后果”。
)
3.D(将顿号全部改逗号。
要么是“有住室,有马圈,有门,有窗,有炕,有灶”,要么是“有住室、马圈、门、窗、炕、灶”。
)
4.B(“整个社会运行背后的规律”只是刺猬型学者自认为存在的。
它是否真的存在,进而能被刺
猬型学者洞察到,文中未作说明。
因此,不能作为刺猬型学者“深刻”的表现。
)
5.A(回到文中第③段可知,B项是 A项的众多表现之一。
CD两项不是狐狸型学者能够传播思想
的原因。
)
6.C(A项说法来自文章第⑤段,是正确的。
B项说法来自文章第④
段,是正确的。
D项说法来自文章第⑦段,是正确的。
C选项说法有误:由文章第⑦段可知,“公
共知识”是人类各领域知识的总称;“公共知识”作为一个总体,无法传播;作者的意思是“公共
知识”不该隐蔽在不同的领域内,狐狸型学者的作用在于打破公共知识内部的领域阻隔,促进公共
知识的全面认知和利用,从而推动理论创新。
)
7.C(“袭”是动词,是拟人的手法,而非比喻。
)
(诗歌简译)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
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
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
农人都在忙着忙耕种。
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
租。
8.D(先:表率、先导)
9. B
10.C(乘旧车早朝是因为晏子节约惜福,觉得这样就足够了。
给官员百姓做榜样,是另一件事,
是晏子拒绝接受景公赏赐一事。
)
(参考译文)齐国的国王问晏子:“忠臣对他的国君是怎样的?”晏子
说:“君主有难他不会替他去死,君子流亡,他不会出去送他。
”国君
说:“我给他封地,使他能做封地主,给他爵位,使他能显贵;我有难,他不为我死,我流亡,他
不来送我,这可以称作忠臣吗?”晏子说:“臣子说的话君主能用,那么君主终生不会蒙难,臣子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臣子出的谋略,君主都能照着做,那么君主终身都不会遭到流亡,臣子为什么要去送他呢?如果臣子的话不听,蒙了难,而
臣子为他死,是不明整理,白白送了死;臣子的劝告、谋略不跟着做,遭到了流亡而臣子又去送他,这臣子是在违心做事。
所以忠臣能为君主出好主意,使君主管理好国家,而不能与君主一同遭难。
”晏子去早朝,乘坐一辆破车,车前驾着一匹劣马,景公见了他
说:“呀!你拿的俸禄如此的少啊!坐什么也不会比它更差!”晏子
说:“这是有赖于您的恩赐,才能使家族甚至国家都获益,我能吃饱饭,穿暖衣,破车劣马,维持生活,这对我来说,足够了。
”晏子出了朝,景公派梁丘据送晏子好车好马,晏子再三推辞不接受,景公不高兴了,急忙又召回晏子,晏子到了,景公说:“你不接受车马的话,我也不乘坐车马了。
”晏子回答说:“您让我做一个官吏,我应该节俭
对我的衣服、饮食的供养,在这方面做齐国人民的表率。
即使这样做,我仍然怕自己的生活过于侈奢而不能履行我的职责;现在乘坐好车好马,您也乘,我也乘,于百姓而不顾,那么对于那些过着侈奢生活而不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我就不好管理了。
”景公就不再勉强他了。
11. 第①③④⑤段段意为正确概括,②⑥⑦⑧段段意概括有误。
具体分析如下:
第②段:本段的中心观点是“劳动青年们的身体经久耐用”。
有两个
表现:一是耐伤(如钢铁般,各种伤害都不怕),二是抗疲劳(即使大脑极度疲劳,身体也能工作)。
第⑥段:本段第一句交代背景,随后举例,二者共同支撑了一个观
点:多数人都在用劳心鄙视劳力。
第⑦段:所拟段意不足以概括全段。
本段是从背景(对科幻寓言中人类生活状态的厌恶)、过程(劳动的准备与感受)、目的(种种通过劳动获得的益处)来支撑“我渴望恢复劳动”这一中心观点的。
第⑧段:“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不仅说明作者不蔑视智能,更说明劳动与智能的互补关系。
②⑥⑦⑧段的正确段意概括:
第②段:劳动青年们的身体经久耐用。
第⑥段:多数人都在用劳心鄙视劳力。
第⑦段:我渴望恢复劳动。
第⑧段:劳动与智能是互为补充的。
12. 第(一)(四)题为正确答案,(二)(三)题答案有误。
具体分析如下:
第(二)题:所拟答案从④⑤段筛选出的信息不足以说明作者“怀念劳动”的原因。
第一点不够明确直白,第二点答非所问。
第(三)题:所拟答案误解了文章第⑥段第一句话和随后所举事例间
的关系。
第⑥段第一句交代背景,随后举例,二者共同支撑了一个观
点:多数人都在用劳心鄙视劳力。
“多数人”既指“古往今来的流行
理论”,也指事例中鼓掌的听众。
(二)(三)题的正确答案:
第(二)题:(1)如今的劳动不再意味着强制与绝望。
(2)劳动在求知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
第(三)题:多数人都在用劳心鄙视劳力(或:用劳心鄙视劳力是多数人的共识)。
(题意解读)①“认知的变化”指当事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变化(如穷人对富人及其生活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势必也会影响当事人对自身的认知(如穷人也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②“新的发现”指当事人对人对事的认知有了新的突破,发现了和原来不一样的地方,比原来看得更全面了(穷人不至于否认富人的光鲜,但多少看到了富人的辛劳)。
③正因为“新的发现”能让人看得更全面,所以,当事人对人对事的态度也会有所变化,与原来不尽一致。
13.AC(B选项中的“完全推翻”说法有误,只是将旧认知拓展得更全面了,并非“完全推翻”;
D选项中的“注定能让人们收获快乐与幸福”说法有误,“新的发现”也可能是看到正面对象的负面因素,从而让人认知得更全面、更深刻,也就不一定收获“快乐与幸福”
了。
)
14.AD(A选项的“新的发现”与“认知变化”并非同一对象,一个是美国流感,一个是新冠肺炎,故无法支撑题意。
D选项亦如此,“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是对帝国主义的“新的发现”,“认知变化”则是全世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认知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