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 格式:ppt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35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最近需要做一个基于生产的动物识别系统,对如何区分两栖类和爬行类有点迷茫。
我查了相关资料后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有同样困惑的人。
一.两栖动物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中间过渡类群。
身体结构有一些陆地动物的特征,但并不完美。
成虫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受精和幼虫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幼虫通过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变态后只能在陆地上生活,这是两栖动物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体型为蛙形、鱼形或蠕虫形。
皮肤裸露,布满腺体。
两栖动物约有3000种,分为无尾目、无尾目和安足目三大类。
1.无尾类的特征是体表裸露,成体无尾巴,四肢发达。
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在两栖跳跃中。
约有18科2600余种,分布于世界各地。
大多数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雨蛙、树蛙和牛蛙都属于这一目。
2.阿努拉是一种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一生都在游泳。
其体表裸露,幼虫和成虫均有长尾巴,四肢发达。
约有8科300种,常见的有大鲵、大鲵、蝾螈。
3.无足目动物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身体大多呈蠕虫状,尾很短,四肢均退化。
约有160—170种,主要分布在南美、非洲和南亚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鱼螈一种。
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是指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二.爬行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能适应陆地上的生活,有的习惯在水中生活,但在陆地上产卵繁殖。
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蜕皮几次,长大后身上有鳞片或指甲,可以保护身体。
脚趾处有爪子,利于捕食小动物。
这些动物用肺呼吸,体表温度随着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冬眠来度过冬天。
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蛇、龟、鳄鱼和壁虎。
三.区别爬行动物皮肤有鳞片或甲板,两栖动物皮肤裸露。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动物学题库、一、概念1、无头类43、淡水生殖洄游85、环状胎盘2、有头类44、索饵洄游(觅食洄游)86、盘状胎盘3、无颌类45、越冬洄游87、双子宫4、有颌类46、双凹型椎体88、双分子宫5、羊膜类47、前凹型椎体89、双角子宫6、无羊膜类48、后凹型椎体90、单子宫7、变温动物49、异凹型椎体91、生物圈8、恒温动物50、双平型椎体92、生态环境9、开管式循环51、固胸型肩带93、生态因子10、闭管式循环52、弧胸型肩带94、共栖11、逆行变态(退化变态)53、休眠95、反馈调节12、头索动物54、羊膜及羊膜腔96、共生13、全索动物55、胚外体腔97、寄生14、脑眼56、尿囊98、种群15、腮笼57、卵黄囊99、出生率16、侧线58、羊膜卵100、死亡率17、单循环59、自截101、群落18、不完全双循环60、异型齿102、生态等值19、完全双循环61、同型齿103、生态位20、鳍式62、次生腭104、食物链21、盾鳞63、原脑皮105、群落演替22、硬鳞64、新脑皮106、生态系统23、骨鳞65、颊窝107、生产者24、侧线鳞66、颞窝108、消费者25、鳞式67、肾外排泄器官109、分解者26、侧线上鳞68、巢区110、营养级27、侧线下鳞69、占区111、生态椎体28、初生上颌70、窝卵数112、咽式呼吸29、次生上颌71、迁徙113、五趾型附肢30、初生下颌72、留鸟31、次生下颌73、候鸟32、坐耻骨棒74、冬候鸟33、肾门静脉75、夏候鸟34、肝门静脉76、旅鸟(过路鸟)35、韦伯氏器77、迷鸟36、产卵场78、双重呼吸37、洄游79、早成雏38、渔汛80、晚成雏39、生殖洄游81、开放式骨盆40、溯河生殖洄游82、闭合式骨盆41、降河生殖洄游83、散布胎盘42、近陆生殖洄游84、叶状胎盘二、填空1、从()动物开始出现了肺。
2、从()动物开始出现了胸廓。
3、从()动物开始出现了新脑皮。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类群——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编稿老师徐瑾一校黄楠二校杨雪审核曹文慧鱼类1.多种多样的鱼草鱼(淡水鱼) 鳙鱼(淡水鱼)鲨鱼(海水鱼)石斑鱼(海水鱼)2.鱼类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减少阻力;(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观赏用食用两栖类1.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2.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蝌蚪和青蛙生活环境呼吸方式蝌蚪水中用鳃呼吸青蛙水中、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3)体温不恒定。
3. 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入药、减少农作物虫害等。
爬行动物1. 常见的爬行动物蛇鳄鱼蜥蜴龟2.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2)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3)用肺呼吸。
3. 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捕食林业害虫。
例题1 下列动物中,属于爬行动物的是()A. 穿山甲B. 乌龟C. 青蛙D. 蜗牛思路分析:这是一道易错题。
A. 穿山甲虽然体表有甲覆盖,但它是哺乳动物。
B. 很多同学会认为乌龟是两栖动物,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乌龟小时候是靠肺呼吸,而不是靠鳃呼吸,因此不属于两栖动物,且它符合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是爬行动物。
C.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D.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答案:B例题2 蜥蜴能生活在陆地上,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体表有鳞片覆盖;②皮肤湿润,可以辅助呼吸;③产的卵具有坚韧的壳;④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⑤终生生活在陆地上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③⑤思路分析:这是一道辨析题,主要考点是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②④属于两栖动物特征。
①体表有鳞片覆盖;③产的卵具有坚韧的壳;⑤终生生活在陆地上,属于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必须经过两个阶段:幼体像鱼,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幼体变态后成为成体,有成对的附肢支撑着身体,在陆地上爬行或跳跃运动,一般用肺呼吸。
两栖类动物的皮肤光滑裸露无鳞片覆盖,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或称冷血动物),有夏眠或冬眠现象。
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卵生为主,极少数卵胎生。
爬行类动物的特征是:
1、身体表面覆有鳞片或角质板;
2、运动时采用典型的爬行方式即:四肢向外侧延伸,腹部着地,匍匐前进
3、都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在严寒的冬季要冬眠,在炎热的夏季要夏眠。
4、爬行动物为有脊椎的冷血动物,它们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
5、爬行动物的心脏只有三个心室,不象其他动物有四个。
6、绝大多数爬行动物为卵生,但也有的种类卵在母体中先孵化再出生。
代表动物:青蛙,大鲵(娃娃鱼),蝾螈,蟾蜍,鱼螈,鳗螈,泥螈,洞螈,肥螈极北小鲵,蚓螈,虎螈,
姬蛙等等。
爬行类动物的繁殖方式为卵生或胎生。
现在世界上的爬行动物有5700多种。
(1)鳗鲡分类:鳗鲡目ANGUILLIFORMES 鳗鲡科Anguillidae拉丁文: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保护等级:未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未列入CITES(1995)特征描述: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
上下颌具细齿。
鳞甚小,隐埋于皮下。
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
胸鳍小,圆形。
腹鳍缺失。
体无斑点。
江河性洄游鱼类。
海中产卵。
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入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
一般夜间活动。
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
现已进行人工养殖。
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湿地公园分布状况:在湿地公园各湖区有分布。
(2)光倒刺鲃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拉丁文:Barbodes (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保护等级:未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未列入CITES(1995)特征描述:体稍呈圆筒形。
吻较圆钝,须之对。
鳞大,侧线鳞川~26。
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
中下层鱼类。
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的江河中。
杂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
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
最大个体可长至12中斤。
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收养对象。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
湿地公园分布状况:在湿地公园各湖区有分布。
(3)鲤鱼分类: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拉丁文: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保护等级:未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未列入CITES(1995)特征描述:体长,略侧扁。
须2对。
下咽齿呈臼齿形。
背鳍基部较长。
背鳍、臀鳍均具有粗壮的、带锯齿的硬刺。
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
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
第五单元第一章脊椎动物知识清单1.根据动物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
2.脊椎动物:体内具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就称为脊椎动物。
常见的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这五大类群。
3.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就称为无脊椎动物。
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5.我国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6.鱼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7.鱼的体型: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呈流线型,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鱼的运动:鱼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和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的呼吸:鱼用鳃呼吸,水从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经过鳃,完成气体交换。
8.海马是鱼不是马,娃娃鱼是两栖动物,章、墨、鱿鱼、鲍鱼都为软,美人鱼学名儒艮是哺乳动物,鲸鱼是哺乳动物。
9.鱼的结构和功能:背鳍,维持身体平衡,防止鱼体侧翻。
胸鳍,维持身体平衡,转换方向。
腹鳍,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左右摇摆。
尾鳍,控制前进的方向。
臀鳍,维持身体平衡。
测线:鱼躯干部两侧各一条测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鳃:是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的场所。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新鲜的鱼是鲜红色,不新鲜的为暗红色。
1.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代表动物:青蛙,还有:蟾蜍、大鲵、蝾螈2.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就称为变态发育。
青蛙是由蝌蚪发育来的。
蝌蚪有尾,用鳃呼吸,蛙以后,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但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
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