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技术业务思考和展望 未来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业务思考和展望 未来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业务思考和展望  未来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业务思考和展望  未来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业务思考和展望未来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

物联网技术业务思考和展望本文由5G(ID:angmobile)授权转载卢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

一、未来物联网

随着社会从互联网得到人与人信息互联服务需求,快速转为从物联网得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互联服务需求的增加,信息化正在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人们对物联网做了多年的研究和应用,但是,在物联网的定义和认识上还有很大的不同。因受技术瓶颈和地域等的限制,构建的物联网不仅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相互割裂,互联困难,还存在时效性、整体性、完整性、兼容性、安全性和扩展性等诸多方面的缺陷,满足不了提供万物互联的服务需求。未来物联网是可实现将全球物理世界中任意多有需求的万物

互联的网。因此,未来物联网一方面是将互联网延伸,解决当前互联网的lP地址有限的问题,可提供无限多的lP地址,满足所有需要的物通过lP地址互联的需求。另一面未来物联网可提供无限多唯一标识码,将不能或不必要接入互联网的无限多可识别物的信息,经过所有可传输这些信息的有线、无线、光电等通讯通道实现互联需求。在未来物联网中,互联网将弱化为一种信息通道(通讯工具),与其它各种通讯通道(通讯工具)一起构成实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信息通道

(通讯工具)体系。未来物联网按照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域或行政区所属关系,可将已建的和不断新建的不同类型、大小不一或分层的物联网融合为一体,形成可增长的整体物联网群。未来物联网内的各个独立的物联网的内外联接方式可采用适合的一种或多种信息通道(通讯工具)传输信息来实现万物互联。如同人们可选用现代交通提供的航空、水路、公路等和步行自由出行一样。未来物联网将引发现有信息技术在数制、CPU、存储器、传感器、智能终端、智能制造、智能社会、软件编程方法、操作系统、网络架构、多网融合、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物联网将会完善现有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由于这种变革和创新大多在顶层和底层进行,不需改变汇编和高级语言,对应用层没有影响,会兼容和增强现有的信息化成果。未来物联网将使目前的各种互联网企业转变为物联网企业,将使各类互联网的应用,将转化为物联网的应用。其中,许多互联网应用,将通过增配智能终端或智能硬件,从智慧型应用转升为感知可控的智能型应用。未来物联网将比现在的分散物联网可更直接、有效和广泛地参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通过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感知可控的智能化服务,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二、未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未来物联网向下要担负实现:与现在IPV4和IPV6互联网兼容、还要提供无限多的IP地址,完成国内外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大公司正在投巨额资金研究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目标同时,还要提供无限多的唯一标识码,实现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与多网融合的万物互联的功能研究,才能成为代表物理世界万物信息的完整物联网。未来物联网向上要担负实现:与在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已经形成并正在快速增长的网络空间

的信息对接互联的目标,应具有与网络空间的“空间网”(名称待定)融合的网络架构,成为网络空间的“空间网”(名称待定)的基础网络架构之一。因此、要实现未来物联网,需要对现有的信息技术首先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颠覆性变革

和创新:1、二的幂进制数当前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数存在天然缺陷,如:同样字长的二进制表示的数,仅是二的幂进制表示的数一半。研制二的幂进制数CPU和存储器,在使用同样集成电路工艺时,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会显著提高。2、新计算机体系当前计算机体系采用的是单轴计算。现提出的将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分开处理的方案,运行时还是单轴计算。使用二的幂进制CPU和存储器后,有利于研制出双轴或多轴计算机体系,可大大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效率。3、无限增长量(天量)数据的快速检索计算机运行中实际计算占用的时间很短,大量被检索参加计算的数据和存储计算结果数据的地址时间占用。无限增长量(天量)数据的快速检索

技术不仅可提高计算机的寻址速度,更大的功能是支撑未来物联网可提供无限多的IP地址和无限多唯一标识码的技术。

4、软件编程的指导思想软件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信息)的工具。在现有的“软件定义一切”的认识指导下,软件编程的大量工作是在一步一步地对所有相关数据按人的主观

意识去驱动;不仅费时和费力,且成本高、维护难、可靠性和扩展性也很差。软件编程应在“软件描述一切”的认识指导下,通过描述数据流动的规则去让数据自动按规则流动,就会提高软件编程的效率和质量。5、没有BUG的软件编程方法当前在软件行业流行软件编程中存在BUG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但是,物联网应用对软件本身的安全要求很高,特别是因软件原因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应用,对软件的要求是绝对不能有BUG存在。采用面向事实的分析(Fact-Oriented Analysis)、面向结构的设计(Frame-Oriented Design)、面向形式的编程(Form-Oriented Programming) 的FO软件开发方法和对按物联网需要相联的每个物客观存在的多维属性,如实完整地进行描述和引用,就可避免软件编程中BUG的存在。

6、网络架构当前网络架构有4个版本存在。最早提出和在美国军方建立和应用的计算机间联网的网络架构1.0、以现在广泛应用的因特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的网络架构2.0、以美国谷歌公司建立的B4网络为代表的软件定义网络(SDN)的网络架构3.0,鲜为人知的136X工程的基于遗传基因特征

的浮云分层的网络空间信息世界https://www.doczj.com/doc/9c959717.html,的网络架构4.0。这4个版本网络架构中,只有https://www.doczj.com/doc/9c959717.html,的网络架构4.0满足未来物联网提供无限多的IP地址和无限多唯一标识码的需求。但是,https://www.doczj.com/doc/9c959717.html,的网络架构4.0是为网络空间设计和运行的网络架构,在未来物联网中引用,还需进行软件上裁减和硬件上的完善工作。涉及未来物联网的这些核心技术有些已有理论、有些已报专利,其中大部分技术通过实际应用的初步检验。如果将这些核心技术集合使用,我国就已具有了开始进行构建未来物联网软、硬件和系统的技术基础条件。

三、构建未来物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对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国民经济带来的促进效果是非常巨大的。过去,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由于在技术上的差距,我国不可能研制出有主权的互联网在世界推广使用。显然,没有互联网的主控权,对国家安全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也是巨大的。主席指出: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在今日互联网将消亡、物联网将兴起的时候,是中国构建未来物联网的好时机。在还原论哲学思想主导下,过去几十年里西方计算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计算机需要处理的非线性数据越来越多,对处理线性数据有优势的数字计算机,数据处理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同时计算机软硬件的

发展也遇到甁颈。在思维模式方面,在东方长期以来是整体论哲学思想占主导,只是在近一百多年里,基于还原论哲学思想的近代科学成为了主导。研究表明:整体论哲学思想和中华文明中有许多便于处理非线性数据和有利于对计算机

软硬件创新的理念。上述的未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中,有许多的创新技术就来源于这些理念的一部分。由于构建未来物联网的核心技术都是信息技术的顶层和底层技术,一旦这些技术在构建未来物联网中完善和成熟,经广泛推广应用,将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研制发展,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等诸多有智能、智慧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带来不可估量的创新发展,将促进信息技术进入新的时代。特别是未来物联网采用树结构提供无限多的IP地址和无限多的唯一标识码,IP地址和唯一标识码解析都是按逻辑结构即刻自动解析,没有现在互联网似的根服务器。将来在全世界各国推广使用未来物联网时,由于各国的IP地址可分别在自己的一个枝叉上,完全可以由本国掌控,不受制于他国,因此会非常安全。按照这种技术构建的未来物联网没有主控权,容易被世界各国接受,符合主席提出的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全世界各国都支持和使用未来物联网,未来物联网才能真正实现将全世界万物互联的作用。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

引导各国平等合作构建未来物联网,为全世界信息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趋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北京着手规划物联网用于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发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大纲 一. 适用对象 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相关专业学生。 二. 课程性质 《物联网技术基础》是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讲述物联网涉及的技术、知识、概念,展示一个应用前景广阔的物联网世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三.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如RFID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熟悉物联网相关的基本技术,如M2M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系统知识,了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军事等领域的相关应用,为以后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基础。 四. 教材及学时安排 教材:吴功宜、吴英,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9月 学时安排: 五. 教学要求(按章节详细阐述); 第一章物联网概论 教学要求: 了解:物联网发展的背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掌握:相关定义、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关键技术;。 理解:物联网相关研究的发展。

内容要点: 1.1 物联网发展的背景 1.1.1 比尔?盖茨与《未来之路》 1.1.2 Auto ID 实验室、RFID与物联网的概念 1.1.3 ITU与The Internet of Things研究报告 1.1.4 智慧地球与物联网 1.1.5 欧盟与各国政府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规划 1.1.6 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1.2.1 物联网的定义 1.2.2 物联网的主要技术特征 1.2.3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 1.3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 1.3.1 物联网关键技术 1.3.2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1.3.3 物联网产业的特点 1.3.4 物联网应用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物联网与相关研究的发展 1.4.1 CPS的研究与发展 1.4.2 普适计算研究与发展 1.4.3 物联网、互联网、传感网与泛在网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物联网感知层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智能信息感知设备的研究与发展。 理解与掌握:感知层的基本概念;RFID与自动识别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位置信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感知设备与嵌入式技术。 应用:学会用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内容要点: 2.1 感知层的基本概念 2.1.1 感知层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 2.1.2 感知节点的特点 2.2 RFID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 2.2.1 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 2.2.2 条码、磁卡与IC卡 2.2.3 RFID标签 2.2.4 RFID应用系统结构与组成 2.2.5 RFID标签编码标准 2.3 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2.3.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全面综述 2

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RFID 【提要】2009年8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2009年8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的定义与概念提出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解释,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的概念是美国Auto-ID实验室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激情豪迈地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2.物联网的本质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传感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RFID、二维码、GPS定位、地理信息识别系统和多媒体信息等多媒体采集技术,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摘要: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作为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的根本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涵盖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其关键在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根据侧重点不同物联网技术的划分标准也不同,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分为四大关键性技术:标签物品的RFID、感知事物的传感网络技术、思考事物的智能技术、微缩事物的纳米技术[2]。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并就其中的几个核心技术进行详细的认识和探究,同时分析技术应用背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出更具前瞻性的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 RFID 面临问题 0引言 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1999年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首先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到现如今各国政府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纷纷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IBM更是提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并且希望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希望以此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3]。 一般而言,可以将物联网从技术架构上来分为三层[4]: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

(完整版)浅谈对物联网的认识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还有,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二、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举不胜举,下面只简述几个比较典型的范例来展望物联网的应用。? 将传感器嵌入到家人的手表里,即使您在千里之外,也可以随时掌握他们的体征。用这种方法,医生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病人的体征,为病人诊断看病。? 超市里销售的禽肉蛋奶,在包装上嵌入微型感应器,顾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就能了解食品的产地和转运、加工的时间地点,甚至还能显示加工环境的照片,是否绿色安全,一目了然。? 如果在汽车和汽车钥匙上都植入微型感应器,酒后驾车现象就可能被杜绝。当喝了酒的司机掏出汽车钥匙时,钥匙能通过气味感应器察觉到酒气,并通过无线信号通知汽车“不要发动”,汽车会自动熄火,并能够“命令”司机的手机给其亲友发短信,通知他们司机所在的位置,请亲友来处理。?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列为物联网关键技术。其中,RFID也被公认为是物联网的构建基础和核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专家认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物体标识、体系架构、通信和网络、安全和隐私、服务发现和搜索、软硬件、能量获取和存储、设备微型小型化、标准。?

物联网未来发展

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物联网的到来会改变我们的社会,然而研究工作的声音和适应的建议对于引导欧洲使其所有公民收益的道路上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考虑到它的经验和目前正在从事这项研究的欧洲和国际专家,欧洲物联网集群研究在2009年制定了发展战略研究议程。 这篇文章对物联网研究领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清单,分别是2010年前,2015年前和2020年以后。 这一CERP-IOT SRA的初始版本是欧洲委员会(EC)为DG INFSO-D4 单元欧洲和国际物联网相关者做的物联网社区对话的一部分,结果是一个可以根据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反馈要求在Fp7的框架内进行升级的活性规定。 SRA物联网是集群研究工程成员之间四步合作的结果: 1、制定一项关于物联网中“物”和IOT版本的定义,介绍IOT 概念和目前的基本设想。 2、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鉴定和未来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开发。 3、驱动物联网发展和支持物联网设想的工艺的鉴定 4、制定物联网发展的研究议程,陈列出发展物联网面临的挑战和 优势,标准化问题和安全行,隐私问题等在未来十年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 物联网是未来综合互联网的一部分,可定义为动态的可以自我配置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是基于标准和可操作的通信协议,每一个物理实体或虚拟的“物”都有自己的身份认证,物理属性,虚拟特性,以及使用智能借口,透过无缝集成进入信息网络。 未来的网络基于标准的通信协议,将计算机网络,媒体网络(IoM),服务网络(IoS),和物联网(IoT),合并为一个公用的全球无缝的和联网的平台。这种未来的网络将会划分为公用和私人基础设施,通过节点之间的连接动态实现扩展和提高。 我们设想物联网允许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食物以及任何人进行联系,最好使用任何路径和其他服务。

毕业设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系别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 专业软件测试. 班级0801 .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4 月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本文基于物联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详细讲解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中国电信作为全业务运营商发展家庭物联网的思路及需求,同时基于RFID和物联网技术综述了物联网国内外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中国物联网体系架构,并综合此结构提出了RFID-IS的设计方法,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介绍了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并列举了支撑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传统的物联网应用仅仅是孤立系统。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实现和电信网的融合。实现相互之间的互通和应用融合。物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对于电信网自身在网络管理、业务管理、位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本文最后给出了电信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举措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RFID-IS;家庭物联网;UPnP;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outlook of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g networking direction. Explained the concept of that thing networking, networking the basic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Analyzes the whole business operators China telecom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and family content networking needs while rfid-enabled and physical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ing networking designed a kind of Chinese content networking system framework, and comprehensive this structure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 of RFID - IS that for China, th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networking research offers reference. Meanwhile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sensor network. And lists the key technology of propping networking.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networking application merely isolated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content network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must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Realize mutual interchange and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Network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that fusion of themselves in network management for telecommunications, business management, location management etc. To put forward new capacity requirement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fus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suggestion. Initiatives . Keywords: content networking;RFID - IS; Family content networking; UPnP;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物联网1202 王XX 103061222X

这是个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产生,这些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而在此之后出现的技术革新——物联网,不仅取决于一些重要领域的动态技术创新,更代表着未来计算机与通信的发展方向。它势必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物联网技术的起源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就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 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中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物联网在我国才迅速升温,并受到业界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然,2009年通信展最热门的概念无疑是“物联网”,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了“物联网”及其应用,表明了实力强劲的电信运营商有涉入该领域的计划,“物联网”概念再次掀起新一番高潮,甚至与之相关的几家上市公司股票都涨停了。同时,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将会是继互联网以后的又一经济驱动器。” 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产业发展初具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2018中国物联网10大核心技术概述

2018中国物联网10大核心技术概述 经历了近10年的技术发展变革,物联网是如何不知不觉间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看看以下最新的物联网10大深度技术汇总,一起随着云里物里来看下吧。 TOP1IoT军事技术 物联网军事技术是一项利用IoT感知技术在军事活动中获取人、装备、作战环境状态的信息特征,从而实现在军事活动中做出智能化决策和控制局势的军事方针;据悉,早于2012年10月军方联合了社会研究机构合力创建了“军事物联网联合实验室”,构建了装备感知系统、研制了军用自组网、专用芯片、空间加密技术、侦查、排雷、作战机器人作战体系、单兵无人机系统、机器人识别控制定位技术、智能避弹技术、智能侦查体系等诸多IoT军事技术,这项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变革将给予我国国防建设带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安全保障价值。 TOP2智能处理应用技术 工业自动化技术结合AI智能、M2M技术之后,推动了自动化技术从半自动化或基于固定程序的自动化阶段进入到基于AI智能处理的全自动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处理应用技术逐渐成熟和标准化,传统的PLC或单片机控制传动(气动(液压)、电动、机械传动)将会被AI智能处理器所替代,普通的机械装置将会被更加灵活的智能机器人取代,目前应用场景主要用于智慧工业和农业,如:嵌入式智能灌溉、自动化无人生产线、智能医疗健身器械等,工业4.0时代,该项技术将会取代大量劳动力成为各产业基层核心生产力。 TOP3无线智能应用技术 要说物联网技术当中哪项技术最亲民、最贴近人们的娱乐生活当属无线智能应用技术,该技术让设备与设备之间越过了操作系统、通信模式、硬件接口、程序语言等层层不同障碍,使得M2M跨平台数据交互畅通无阻,在M2M无线设备交互中无线智能应用技术进一步提升了M2M交互体验,更强的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信号收发、让M2M商用智能硬件得到了大规模量产和市场推广,今年新推出发行的移动硬盘无线扩展器(一款可以让手机和硬盘间实现数据交互、在线阅览、上传下载等功能交互)、无线充电智能终端、可拓展多负载无线多功能触摸屏等诸多智能硬件,让无线智能应用技术再一次夺大众眼球。 TOP4IoT生物医疗技术 生物技术在细胞学、DNA遗传学的应用与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医学专家开始试图结合物联网技术为生物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从生物感知到疾病状态识别和检测技术上不断地有新的学术成果诞生,这意味着从疾病预防到疾病控制到人体机能免疫环节上物联网生物医疗技术在逐步进入应用阶段,今年BAT等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智慧医疗产业当中,越来越多的团队投入到生物医疗技术的研发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IoT生物技术将会得到大规模地应用与普及。 TOP5无人测检技术

物联网的发展未来

物联网的前途在哪里? 摘要:尽管如此,业内对物联网的质疑声还是接连不断。它究竟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还是一个真实的产业,市场出现了很大分歧…… ?我们知道,ITU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发展至今,更多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都已经或正在融入其中。可以这样讲,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随着物联网国家战略级地位的日渐明朗,业界对它的讨论更是一步步升温。在中国,由于非对称性管制对通信产业有着巨大影响,业内各方就更加关注国家政策变化。易观国际分析师指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未来两年将是物联网发展的爆发期,对于物联网的政策性投资也会在未来两年内得以集中投放。 尽管如此,业内对物联网的质疑声还是接连不断。它究竟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还是一个真实的产业,市场出现了很大分歧。有观点指出,物联网市场的发展必须以行业用户需求为根本推动力。仅靠政府的支持并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不能持续推动整个产业。就现阶段而言,物联网的市场需求还不明朗,其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并且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物联网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这样的分析的确很有道理,但笔者觉得,虽然近期物联网还只是一个概念,看似虚无飘渺,但从长远来看,它一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产业。 根据物联网的定义推断,它的用途应相当广泛,涉及交通、环保、物流、通信、政府、金融、电力、消防、工业监测等诸多领域。它的发展有赖于各个环节的协同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部署,物联网很难健康持续发展。 在相对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短期收益,而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长期项目,因此国家的管制和引导就尤为重要。在全球各国争相进军物联网之时,中国政府的高调跟进实为明智之举。中国的市场环境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复杂,所以中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放弃宏观调控,包括前面提到的非对称管理、包括电信重组……这些都是着眼于长期的发展战略。 抛开政策管制,技术的成熟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物联网的前途还依赖于七大技术基础。 1、实时无线传输 物联网是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它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有线传输显然不适合物联网的发展,任何有效信息的交互最终都要由无线技术来传输。而物联网大多数应用,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所以,没有实时无线传输技术的物联网是缺乏智慧的物联网。 2、高精度传感 从物联网的系统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层、终端处理层及传输网络三大部分。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结构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甚至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 现状 与 发展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愈 加便利,有了智能手机、电脑、iphone 、ipad 等高科技产品。其中,最重要的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了。互联网导、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物联网知识概述(基础知识)

物联网基础知识概述 物联网被称作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受到各国政府重视,自从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到底什么是物联网,都有哪些核心技术,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等等,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物联网基础知识做的简单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疑问。(本文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认识误区 由于物联网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到目前还没有一股真正意义的概念,目前对其认识存一下误区。 误区之一 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 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物联网既可以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及产业应用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现实中没必要也不可能使全部物品联网;也没必要使专业网、局域网都必须连接到全球互联网共享平台。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类似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专业网;智能小区等局域网才是最大的应用空间。 误区之三 认为物联网就是物物互联的无所不在的网络,因此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着。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误区之四 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 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三、实现物联网主要核心技术 以下是实现物联网的五大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之感知层: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和GPS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环境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对物联网的需求,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物联拥有业界最完整的专业物联产品系列,覆盖从传感器、控制器到云计算的各种应用。产品服务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各种领域。构建了“质量好、技术优、专业性强,成本低,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优势,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物联网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据了解,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 2014年2月18日,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更大决心、更有效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马凯指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量,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物联网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全局与局部、创新与合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要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着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着力统筹推动物联网整个产业链协调发展,形成上下游联动、共同促进的良好格局;着力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产品研发和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着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物联网人才队伍建设。

物联网主要技术

Saas M2m 传感网络,指的是将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因而又叫“物联网”。比如,我们现在必须通过看、尝、摸、闻,才能形成关于某种食物的综合判断。但如果把这几种感知信息上传至网上,那么即使身在远方,也能随时了解到这种食物的色香味,这就是传感网技术的魅力。 项目的主要技术涉及物联网系统平台架构技术、中间件技术两个部分。在此 基础上,可以通过集成不同的物联网识别设备、物联网传感设备、网关设备,可 以快速开发并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的各种应用系统。其中,物联网系统 平台技术采用TOA(面向物联网的架构,Things 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 并基于中间件TOC(面向物联网的通信,Things Oriented Communication)技 术,为快速部署面向不同行业和不同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提供通用的集成应用技 术平台。 通过GPRS 无线通讯反馈给上位 监控主机,根据得到的电能量数据运用计算分析软件对某个电能量采集点进行实 时在线计算处理,并将计算结果发布在WEB 上面 IT、通信、基础平台、传感等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

就目前而言,在物联网产业直接涉及的射频卡、射频卡读写器、软件、网络 传输、信息存储等行业,相关企业都大有机会。同时物联网产业在应用领域市场 更为广阔,尤其是在交通、平安城市、电力能源、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环境监 测、商品零售和物流、工业控制、金融和保险等行业更是潜力惊人 物联网是指把物品通过条码标签、射频识别(RFID)装置、传感器、数据 传输网络等信息感知、监测、传输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网络生态体系, 能够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智能”整合,它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 的“第三次IT浪潮”。物联网产业具有核心技术强、产业链条长、带动系数大、综 合效益好等特点,有望成为下一个突破万亿规模的新兴产业。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Sarma、Brock、Siu创造性地提出将信息互联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有机地结合,即利用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作为物品标识,利用RFID 实现自动化的“物品”与Internet的联接,无需借助特定系统,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与管理。 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吉列和宝洁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立Auto-ID Center,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韩国等国的6所着名大学相继加入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相关研究实行分工合作,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联网系统构架: 射频标签

物联网的介绍和物联网发展的未来展望详细概述

物联网的介绍和物联网发展的未来展望详细概述 物联网是什么?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冰冷的物体该怎么接受信息? 一个物品、设备,可以透过许多种方式来接收信息,所谓信息包含外在的温度、湿度、压力、方位,也包含人类使用模式,当物体装设如陀螺仪、RFID 读取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就可以接受这些信息,记录外在环境的变化及使用者的使用习惯。接受信息之后该怎么传送到云端计算? 当然只能接收信息还不够,让信息全部储存在物品里无法运用这些信息,必须让这些信息传送到计算器里分析,这要怎么做到?透过有线网络或是4G、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就能够让这些信息传送到云端主机,开始让计算器分析信息。云端计算后能做到什么应用? 云端主机接收到信息,将所收到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主机分析用户行为模式后,能提供个人化服务,给予使用者有用的建议,而目前的IPv6 技术让每个物品都可以有自己的IP,因此若和手机连上,则使用者能以手机知道目前物品的定位,并遥控远程的物品,同时也能做到数据串联,和不同的设备间进行信息交换及连动,如同人类大脑一般,对所有的信息做出反应。你的手机,就是启动物联网的开关只要有了手机,就可以在办公室遥控家里的冷气、接收云端主机传来的通知,告诉你冰箱里的牛奶已经没有了,下班记得到超市补货?,所有的信息都传递到手机中,所有的指令也都从手机中发出,人手一机的时代,只要有手机就掌握一切。我们来模拟物联网生活的一天未来物联网白热化的世代,当你早上起床时传感器会自动监测窗外的阳光,调整窗帘要拉开多少,室内是否需要开灯;手上的穿戴式设备也会汇集前一晚的睡眠数据,以及前一天的饮食记录,建议你今天早上应该喝进多少水;你边刷牙的时候,智能牙刷会提醒你哪些地方还需要再加强,也可以一边用手机遥控家电,让咖啡机开始帮你冲咖啡,等你梳洗换装好后,马上就可以出门了。上班途中用手机打开公

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传输层

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传输层 1、通信网 通信网是一种使用交换设备,传输设备,将地理上分散用户终端设备互连起来实现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通信最基本的形式是在点与点之间建立通信系统,但这不能称为通信网,只有将许多的通信系统(传输系统)通过交换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通信.也就是说,有了交换系统才能使某一地区内任意两个终端用户相互接续,才能组成通信网 通信网由用户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组成.交换设备间的传输设备称为中继线路(简称中继线),用户终端设备至交换设备的传输设备称为用户路线(简称用户线)。 2、3G网络 3G是英文the 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3G)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3 、GPRS网络 这是是一种基于GSM 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 连接。通俗的讲,GPRS 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的科技,方法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资料到用户手上。虽然GPRS 是作为现有GSM 网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变的过渡技术,但是它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4、广电网络 种广电网通常是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台)负责运营的,通过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网向用户提供宽带服务及电视服务网络,宽带可通过CableModem连接到计算机,理论到户最高速率38M,实际速度要视网络具体情况而定。 5、NGB广域网络 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

物联网现状及前景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联网现状及未来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臵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最早于1999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内涵不断扩展。现代意义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简单的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人与人的互联,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无缝对接;而物联网是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必然,五到十年后的时代,必然是物联网的时代。 物联网网络架构 物联网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如图2 所示。感知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包括延伸网、接入网和核心网,网络层可依托公众电信网和互联网,也可以依托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应用层包括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和各种物联网应用。应用基础设施/中间件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信息处理、计算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