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9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经过一个学期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丰富了知识,懂得了道理,陶冶了情操,它让我这个理工科学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学习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的学习心得。
综观人类科学史,我们似乎总是那么尴尬。
像登山一样,时而平步如履,时而峰回路转,是而曲径通幽,放眼望去,满山郁郁青青一片,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渐渐地落英缤纷,荆棘挡道,不知该向何处寻找出路。
正当山穷水复疑无路时,突然间柳暗花明有一村。
还未来得及一览美景,转眼又大起大落,误入白云深处不知归路……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
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
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如果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来看历史,一切事物都是遵循特定的轨迹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也没有不合常理的发展。
伽利略的落体定律,否定了亚里士多德以前的人类对于自然的看法,以前被誉为是上帝谱写的篇章,一下子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但是作为科学家的伽利略都是那么得受苦受难,和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等人一样,或许科学的发展天生具有着斗争性,或许正是这样才能把自然界的万物弄得更清楚,更明白,或许正是这样才能他们永远地记住。
牛顿力学最早形成对物体运动的确定性描述,被称为确定性理论。
经典物理学的这些光辉成就导致决定论的观点长期以来统治着宏观世界,牛顿力学后来在拉格朗日、伯努利、达朗贝尔完善下,不仅使天上万物遵循它,还能使地上的万物听它的摆布。
库仑、伽伐尼、伏打、欧姆、奥斯特、卡文迪什、欧姆、安培、法拉第、楞次、麦克斯韦等人还把电、磁和力联系到了一起,原来这个世界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
在笛卡儿、波意耳、牛顿、胡克、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人的努力下,光学也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后来麦克斯韦证明了光是电磁力有着深刻的渊源,原来它们也是一家人。
科学技术史课程学习总结研究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科学技术史课程的学习使我对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远不止于我们所能想象的那样。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在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依靠人们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开创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
这些发明不仅在中国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真正的科学技术革命始于近代。
17世纪欧洲的科学启蒙运动为现代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
他们的贡献不仅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世纪工业革命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期间,蒸汽机、电力、化学工业等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人们的劳动力得到解放,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进入20世纪,科技的发展更加迅猛。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技的进步使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但是,战争同时也催生了一系列科技的突破,如原子能、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战后重建和社会进步,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导力量。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和文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的涌现,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政府等多个社会群体的努力和贡献。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读《科技发展史》
我们人类在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从被动的适应自然界,逐渐学会打磨石器。
在石器的打磨中,也是由粗糙的打制发展到精细的加工。
这些工具被用来捕鱼狩猎和制作弓箭。
人们还钻木取火、制作陶器。
最终人们放弃了渔猎生活,进入农耕时代。
并伴随着铜器和铁器的铸造和使用,让人类的生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在古代有一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地方,那就是古希腊。
那诞生了许多灿若星辰先贤哲人。
数学哲人毕达哥拉斯,关于火是世界本源的哲人赫拉克利特,反对多神教色诺芬尼,认为“没有事物是变化的”的巴门尼德以他的学生芝若为论证他的理论而穷其毕生精力,原子论者德莫克里特。
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
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和宗教迷信的禁锢,终于在文艺复兴的时代,古代哲学家们又开始苏醒,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洛克、贝克莱、休谟直到黑格尔,新哲学家又如超新星爆发一样,灿烂无比。
唯心和唯物,可知和不可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互纠缠斗争,产生很多的有巨大价值的思想火花和光辉。
近代科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诞生,从牛顿对力学体系的建构、到麦克斯韦的电学体系的统一、再到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产生发展。
尤如一个被点燃的巨大烟花,
迸发出绚丽的色彩。
一部科技史,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让人感慨不已。
科学技术史学习报告篇一: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读史使人明智——《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这是我第一次选择人文社科的公选课,更确切的说,我在选择课程时并不知晓它的分类,我道它还是科学技术类的呢。
不过正值我对工科的学习感到疲倦的时候,学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好。
首先,我先说说科学技术史的内涵。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因此,它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所以也难怪我会在判断上出现偏差。
学习这门科学,我的收获颇丰。
首先,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
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其次,培养科学精神。
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回顾我国20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致使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
再者,能使人们看见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
吴老师常说,科学技术史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人事物,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科学技术史并不是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光荣史,里面有大量的失败、屈辱和不光彩的东西,也并不是“天才+勤奋”必定导致“成功”,机遇的作用不可忽视。
认识清楚了科学技术的真面目,才可能避免将好的事物推向自己的反面的可悲结局。
还有,就是对分工过细的弥补作用。
如今学科分化现象很明显,问题研究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从科学技术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对社会影响等方面,分享我在学习《科学技术史》中的收获和心得。
首先,我在学习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实践,获取并运用知识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改善人类生活的一种活动。
科学是指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而技术则是指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操作和技能。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了解科学技术的定义后,我开始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但是其真正的发展起点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和纺织机械的出现,电子技术的崛起,以及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些科学技术的突破,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另外,我在学习中也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工业生产大规模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在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科学精神的弘扬、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增强等。
总的来说,学习《科学技术史》这门课程,让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和对社会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关于科学和技术发展历史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我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了解到了从古代的生活方式的简单改进到现代的科技革命,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我了解到了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对自然界的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和推理提出了很多深刻而有启发性的观点,为后世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
我还了解到了中世纪的阿拉伯科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更加珍惜现代科技的成果。
其次,学习《科学技术史》让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农业机械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更加高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在医学方面,医学的进步使得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在通信方面,电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方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些都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的例证。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后,学习《科学技术史》让我对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科学思维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思考的方式。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了解到科学方法论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从古代的观察和推理到现代的实证和控制实验,科学方法论一直在不断演变和进步。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科学技术史》是一门涉及科学和技术发展历程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我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心得。
首先,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对科学技术的定义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应用知识,它包括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的认知以及在生产、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密切相关。
其次,学习《科学技术史》让我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进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如农业、纺织、冶金等。
在中世纪,由于社会封闭和宗教迷信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但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思维的解放和启蒙思想的兴起,科学技术开始迎来了一次新的进步。
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的信息革命,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学习《科学技术史》还让我认识到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它们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实践。
科学的发展为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工具,而技术的发展也为科学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科学技术史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存且不断反馈的过程。
另外,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还对不同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发现和理论构建,开启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蒸汽机、电灯等伟大发明的实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这些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激励,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还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的。
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
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读史使人明智——《科学技术史》课程心得这是我第一次选择人文社科的公选课,更确切的说,我在选择课程时并不知晓它的分类,我道它还是科学技术类的呢。
不过正值我对工科的学习感到疲倦的时候,学了这一方面的知识也好。
首先,我先说说科学技术史的内涵。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因此,它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所以也难怪我会在判断上出现偏差。
学习这门科学,我的收获颇丰。
首先,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史为镜可以使人耳聪目明。
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广泛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通过科学技术史的学习,我们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世界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裂解一些著名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其次,培养科学精神。
尤其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回顾我国20世纪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致使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
再者,能使人们看见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
吴老师常说,科学技术史就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人事物,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科学技术史并不是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光荣史,里面有大量的失败、屈辱和不光彩的东西,也并不是“天才+勤奋”必定导致“成功”,机遇的作用不可忽视。
认识清楚了科学技术的真面目,才可能避免将好的事物推向自己的反面的可悲结局。
还有,就是对分工过细的弥补作用。
如今学科分化现象很明显,问题研究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入,但“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史个人总结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发展趋
势的分析,可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
个人总结科学技术史的重
点如下:
1. 科学技术的起源:科学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人类文明时期。
从最早的石器
制作到农业革命、金属冶炼等,人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逐渐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数学、哲学、医学
等学科,到近代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为人类的生活
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变。
3. 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
们的生产方式、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科学技术还
对人类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学技术的挑战: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许
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浮现出来,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工作岗位的影响、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命伦理的冲击等。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史是一门以人类思维、实践和创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对科
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2024年张三【引言】《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关于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的学科,通过对过去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梳理,可以对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为未来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我选择学习这门课程,希望能够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学习,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正文】一、远古时期的科技探索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不断探索和应用科技。
远古时期的科技主要以石器制造为主,其独特性和精细性令人叹为观止。
在学习《科学技术史》课程中,我了解到早期人类制作石器的技术发展是一个使用、制造、改进的过程。
通过对原始石器的形态和使用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断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通过人工观察原始石器上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断人类早期群居的社会结构,并了解到人类早期社会的劳动分工和文化交流。
此外,我还学到了远古时期人类对于火的利用,火的应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开启了后续的科技进步。
二、古代科技的繁荣和传统学习古代科技的繁荣和传统,我了解到古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古代人类的科技主要涵盖了农业、建筑、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埃及的水灌溉系统、希腊的高效农业实践、中国的生产工具等都是古代科技的杰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古代科技传统的理解得到了加深,古代科技传统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更为后世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三、中世纪的科学积累和技术突破中世纪是一个科学与技术并存的时期,尽管受到宗教与哲学观念的制约,科学的进展相对缓慢,但依然涌现出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于中世纪的科学积累和技术突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我了解到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承载着古代科技传统,并将其传播到欧洲,对中世纪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学习中世纪的科技历史还让我了解到了中世纪的医学和天文学的进展,这些科学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库,更为后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技术史》学习心得——浅谈科学技术的两个主要推动力人力资源管理一班41016004 陈培刚还记得上次选课时,我曾不止一次的在“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这两门课程中间徘徊,最终,抱着对科学技术的神秘的遐想以及本身对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痴迷,我走进了李蒙老师的课堂。
众所周知,李蒙老师是一位既可爱又美丽的大姐姐,一个学期以来跟随着这位知心活泼的大姐姐,我深刻的体验了“哲学式”科学技术史的魅力,之所以称之为“哲学式”科学技术史是因为李蒙老师总是以哲学的视角加之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剖析近千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谓生动有趣之极,这也是我强烈的希求李老师能够继续保持的特色!总的说来,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科学技术史有了初步的大概轮廓,并且形成了最初的简单的理论体系,但是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翻开张密生教授主编的《科学技术史》,首先映入眼帘的“内容提要”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科学技术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以史论结合、薄古厚今为原则,……。
理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窥探出作者的深刻意图: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研究历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规律来指导当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变革,并力图普及富有时代感的科学技术知识。
由此我又联想到李老师让我们进行的课堂展示,我选择的展示课题是“汽车魅影——奥迪汽车公司简介”,在我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被奥迪公司乃至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甚至是德国经济的严谨、细致、贴心、创新等因素所深深折服,再回过头来反观一下我国的汽车工业乃至是整个国民经济,我就不仅感叹: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合适的土壤!但是,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合适的土壤呢??我国现在是否具备或者应该怎样培植这样的合适土壤呢??经过我的思考,初步得出一些浅薄的个人观点,我想这最主要的要归咎于两个推动力:一个是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确立“教育立国”;一个是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确立“创新激励”。
下面我将从“德国、日本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动”、“西方现代专利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的观点。
一、德国、日本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动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两个教育极度发达,现代教育建立较晚但是发展特别迅猛的国家,并且德国和日本两国的教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经济的现代化基本同步进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下面我将分别说明德国和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如何有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德国德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之一,它的现代化进程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典型。
然而,在历史上,德国曾以四分五裂、落后保守著称,直到19世纪才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完成了工业革命,较快赶上了英法等国,并一跃而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
德国现代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关键之一是德国十分重视教育,在国家统一后尤其如此。
历届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促成了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形成,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1872年通过了对学校的监督法,取消了1854年以来阻碍教育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关闭教会以外教师活动的牧师团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具体如下:(1)实行普遍义务制教育;(2)中学的发展及壮大;(3)中等技术教育的兴起和进步;(4)技术高等学校的出校和发展;(5)重视大学里的自然学科教育,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并及时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中;(6)教育发展与立法保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
由上可见,德国实施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功能、专业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因而,首先是推动了教育的转型,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教育改革与工业化相匹配,促进教育和工业化的双向进步,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而,从19 世纪30 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约80 年中,德国顺利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并驾齐驱。
一方面,教育事业得益于工业化提供的强大物质基础和对科技知识、人才需要的刺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也为德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人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使德国在工业化国家中能够后来居上。
日本日本是现代化里程最短的国家。
187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英国的13%,1950达到的英国的46%,20世纪60年代末超越英国和德国,1987年超越美国,此后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可以说教育在日本现代化中功不可没,正如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所说:“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
日本的现代教育发端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并采取了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本着“和魂洋才”,即“日本的民族精神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根本方针,将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尤其在初等教育方面,引进欧美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
此时的日本还通过大学的建设,培养了许多高级建设人才,为此,日本以全体国民为对象而实施的初等义务教育和以培养少数英才为对象的有限的高等教育,造就了大量熟练的劳动力和管理干部,为日本成功地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生产能力濒临末日,工业生产急速下降,科技水平直线下滑,但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日本的经济迅速复苏,此时,日本也强调实施“吸收型的技术引进”的科技发展战略,为此,日本的教育发展战略顺应着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变革,首先迅速增加教育经费,其次,在教育结构的变革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结构的高等教育,教育的这一战略部署,适应了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适时地为产业界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提高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并为消化引进技术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
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GDP和人均GDP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对外贸易的巨大顺差和债权国地位反映了日本后工业竞争力的强大。
但不能不看到的是此时日本的生产和发展仍严重依赖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科学技术缺乏独创性。
此外,80年代的日本已拥有世界70%以上的先进科技成果,寻找继续引进的科技成果已显困难,就迫使日本逐步走上“科学技术立国”, 即推行“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战略。
“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战略的确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培养的目标从强调大量培养平均水准较高的擅长应用与开发的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转到加强培养富于创造、开拓精神、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对于过去那种适合于培养模仿型人才的教育制度要予以彻底变革。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使就业人员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为此,日本在与“自主创新”战略关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改革上,使之相互开放,并向社会和国际开放;改革和充实研究生院,使研究生多样化,制度灵活化,把8所帝国大学逐渐改造成为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大学,提高高层次研究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为日本实施“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基础。
另外,进入80年代,为适应面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本提出实现终生学习社会,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战略目标,强调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发展。
从上述简要的历史回顾中不难看出,日本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第一特征是:教育发展与科技发展互相适应,教育结构同科技发展战略相匹配。
这样就为科技进步以及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稳定的发展。
二、西方现代专利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是从发明创造到科技成果实现商业化的过程。
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史显示了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专利制度能够实现对技术创新激励作用的关键在于它是关于产权界定的制度。
专利权是私人财产权,也是人们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
对这种产权进行界定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新活力。
因此,专利制度是一种最有效的创新机制。
英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实行专利制度最早的国家。
1624年,英国颁布了堪称现代专利法鼻祖的《垄断法》。
由于专利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也是世界上专利制度建立较早的国家之一,它于1790 年颁布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
这部专利法是世界上自有专利制度以来的最系统、最全面的专利法,正如美国总统林肯预言的那样:“专利制度就是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正是由于这部专利法的实施,给发明创造之火添加了精神和物质的利益之油,使美国涌现出了一批像爱迪生、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发明家,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的专利大国,它每年专利申请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正是由于美国成功的实施了专利制度,使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的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拥有最先进技术和最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专利制度始建于1885 年,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日本却是世界“技术立国”的典型代表。
日本于1902 年加入确定工业产权制度的国际框架的巴黎公约,并力求完善专利制度,以真正完善从国外引进技术的体制。
到1930 年,外国人的专利高达35 % ,这些国外引进的技术对扶植日本本国技术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战后,日本产业、经济陷入大混乱,濒于崩溃的日本技术水平要想缩小与以美国为中心的先进国家的差距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此,日本在完善专利制度的同时,从欧洲等国引进技术,并致力于自主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从1955 年至1975 年,日本GNP(国民生产总值)、引进技术与专利数这三个指标按同一方向增长更加意味深长,也就是说,日本在这一阶段的创新政策是:依靠完善的专利制度,力图引进先进的技术,通过掌握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而进行自主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使经济得到了全面、持续的发展。
进入70 年代,日本技术出口额超过了技术进口额,进入了真正的自主开发和技术交流时期。
而且日本在1975 年至1984 年十年间,在美国获得专利数已超过英、法、德三国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数的总和。
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日本易于引进外国技术,因此,就可能掌握、改进和继续开发这种技术,并推动日本本国的发明。
日本权威人士认为,专利制度是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 %以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法国是继英、美之后较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于1791 年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德国于1877 年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并在世界上首创了实用新型保护制度。
由于法国和德国成功地实施了专利制度,使得它们相继步入了世界科技与经济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