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6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科学
思想品 德
思想品 德
思想品 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数学
体育
语文 语 文
数学 数 学
外 语
体育 体 育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育
体育
体育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体育与 健康
三、课程的类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第二节 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理论的发展
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的贡献 ①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②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双基” 。1963年,《 全日制•5中、学新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新 教学计划(第三套)》,加强了政治课教学,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 课程教学要求,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规定高三开设选修课,根据教育的水 平发展实行多元化学制 。《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小学要重视“双基”的要求,编辑出版 了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12年制教材),强调了“双基”,并 适当反映了科技新成就。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课程编制要考虑的四个基本问题: • 1、学校应该达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 2、可提供何种经验以便达成这些目标? •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成?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确定目标 • 选择教育经验 • 组织教育经验 • 评价教育计划
3、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原有课程全部废止,各省市自治区 自行编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处于严重混乱状态。
所有课程都突出阶级斗争为纲,教 材片面突出政治,开设工业基础知识、 农业基础知识,严重破坏了学科科学体 系,削弱了基础知识,教学质量低劣。
70
66.2
校长
60
52.9
教师
50
36.7
40
31.2
30
二十世纪初的“社会效率运动” 泰罗《科学管理的原理》 “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 教育的本质:为成人生活作准备 • 课程的本质: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
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经验。
• 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活动分析
• 1、人类经验分析:人类生活的十个领 域——语言、健康、公民、休闲、宗教、亲
6
11
15 2 6
选修I学分 选修II学分
国家为满足 学校根据当
学生的兴趣、 爱好和未来 发展的需要,
地社会、经 济、科技、
在共同必修 文化以及自
的基础上, 身条件开设,
各科课程标 供学生选择。
准设置若干
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表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一、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词源分析
《 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小学教学计划(第一套)》。1950 年,《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1年,《普通中学 (各科)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 准(草案)》,《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出 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材。这次改革,初步建立了我国中小 学课程体系,但也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 科书的“大一统”的课程模式。
职、心理健康、非职业性的实用活动、职业、 社交等。
• 2、具体活动分析 • 3、课程目标的获得 • 4、课程目标的选择 • 5、课程的建立——选择一连串的活动
与经验
例 :社会的交互沟通
(1)能以各种方式使用语言,适当而有力地参与社区活动 (2)能有效组织思想,并以口说的方式呈现给其它人: (3)能正确地发音 (4)能在演说中一致而有效地应用声音表达 (5)能说、能读、能写词汇 …………. (16)能了解并自在地使用地图 (17)能阅读图画,并且能准备简单的图画或设计
3、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 学科结构运动产生的背景 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引发对中小学课
程的改革 •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性 专门性 结构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一、新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课程改革
1、改造和引进期(1949—1957)
• 第一次 1950年, 《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
2、课程的几种涵义
• 课程即教学科目; • 课程即学习经验; •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社会条件、知识观、结果与过程、层次)
二、课程理论流派
•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要素主义 / 永恒主义
• 经验主义课程论 •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存在主义课程论 •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与 健康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与 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 实践活动
科目
语文 外语 数学 思想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必修学分 10 10 10 8 6 6 6 6 6 4 4
2、曲折探索期(1958——1965)
• 第三次 1958年,缩短学制(5.5制;9.2制;3.4.2制;5.3.2制;
5.2.2制;9年一贯制;10年一贯制),精简课程。据此,人民教育出版 社编写出版了一套10年制中小学实验教材。与此同时,各地也编写了中 小学教材。
• 第四次 1961年后,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新强调
• 第二次 1953年,《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6年,小
学教学计划(第 二套)》;1956年,《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 订草案)》。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 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刚使用一年,由于发现某些学科的教材要求较 高、内容较深,造成了教与学的过分紧张,教育部发出精简中学历史、 地理、物理、生物和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七门学科教材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