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构造 重难点
- 格式:pdf
- 大小:621.38 KB
- 文档页数:10
平行线四种常见模型解题技巧题型聚焦题型一:“猪蹄”模型题型二:“铅笔”模型题型三:“鸡翅”模型题型四:“骨折”模型难题突破模型一:“猪蹄”模型如图,若AB⎳CD,你能确定∠B、∠D与∠BED的大小关系吗?解:∠B+∠D=∠DEB.理由如下:过点E 作 EF⎳AB又 ∵AB⎳CD.∴EF⎳CD.∴∠D=∠DEF.∠B=∠BEF.∴∠B+∠D=∠BEF+∠DEF=∠DEB即∠B+∠D=∠DEB.猪蹄模型的基本特征:一组平行线,中间有一个点,分别与平行线上的点构成“猪蹄”。
如图,已知AB∥CD,求∠E、∠B、∠D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路1:过拐点作平行线过点E作EF∥AB,∴∠B=∠BEF,又∵AB∥CD,∴EF∥CD,∴∠D=∠DEF,∴∠E=∠BEF+∠DEF=∠B+∠D.∴∠E=∠B+∠D.思路2:延长BE交CD于点F∵AB∥CD,∴∠B=∠BFD,∴∠D+∠BFD=∠BED,∴∠B+∠D=∠E.小结证明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多多尝试。
重点在于构造平行线的三线八角,就可以得到经典结论:猪蹄模型顶点在同一侧的角之和等于顶点在另一侧的角之和。
猪蹄模型(又名燕尾模型、M字模型)结论:∠B+∠D=∠E步骤总结步骤一:过猪蹄(拐点)作平行线步骤二:借助平行线的性质找相等或互补的角步骤三:推导出角的数量关系模型二、“铅笔”模型如图,AB⎳CD,探索∠B、∠D与∠DEB的大小关系?解:∠B+∠D+∠DEB=360°.理由如下:过点E 作 EF⎳AB.又 ∵AB⎳CD.∴EF⎳CD.∴∠B+∠BEF=180°.∠D+∠DEF=180°.∴∠B+∠D+∠DEB=∠B+∠D+∠BEF+∠DEF=360°.即∠B+∠D+∠DEB=360°.从猪蹄模型可以看出,点E是凹进去了,如果点E是凸出来,如下图:那么,像这样的模型,我们就称为铅笔头模型。
模型结论:∠B+∠E+∠D=360°二、模型证明如图,若AB⎳CD,求证:∠B+∠E+∠D=360°证明一:如图,过点E作FG⎳AB∵ AB⎳FG,AB⎳CD∴ FG⎳CD∵ AB⎳FG∴∠BEF+∠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FG⎳CD∴ ∠D+∠DE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EF+∠B+∠D+∠DEF=360°∴∠B+∠D+∠BED=360°证明二:如图,连接BD,∵AB⎳CD∴∠ABD+∠BDC=180°在△BDE中,∠DBE+∠E+∠EDB=180°∴ ∠DBE+∠E+∠EDB+∠ABD+∠BDC=360°∴ ∠ABD+∠DBE+∠E+∠EDB+∠BDC=360°∴∠ABE+∠E+∠CDE=360°证明该模型结论的还有其他方法,这里就没有全部写出来,可以自行证明。
专题相交线与平行线章末重难点题型【北师大版】【考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方法点拨】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1】(2019春•厦门期末)如图,三角形ABC中,∠ACB=90°,CD⊥AB于点D,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点A到直线BC的距离为线段AB的长度B.点A到直线CD的距离为线段AD的长度C.点B到直线AC的距离为线段BC的长度D.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线段CD的长度【变式1-1】(2019春•雨花区期末)如图,∠ACB=90°,CD⊥AB,垂足为D,则下面的结论中正确的是()①BC与AC互相垂直;②AC与CD互相垂直;③点A到BC的垂线段是线段BC;④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CD;⑤线段BC是点B到AC的距离;⑥线段AC的长度是点A到BC的距离.A .①④③⑥B .①④⑥C .②③D .①④【变式1-2】(2019春•娄星区期末)如图所示,点A 到BC 所在的直线的距离是指图中线段( )的长度.A .ACB .AFC .BD D .CE【变式1-3】(2019春•天河区校级月考)如图,AC ⊥BC ,CD ⊥AB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结论有( ) ①线段CD 的长度是C 点到AB 的距离;②线段AC 是A 点到BC 的距离;③AB >AC >CD ;④线段BC 是B 到AC 的距离;⑤CD <BC <AB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考点2 相交线的交点问题】【方法点拨】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0个交点,n 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2+3+…+(n ﹣1)=21n (n ﹣1)个交点. 【例2】(2019秋•旌阳区校级月考)在同一平面内的n 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共有36个交点,则n =( )A .7B .8C .9D .10【变式2-1】(2019秋•鄄城县期末)两条直线最多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最多有三个交点,四条直线最多有6个交点,……,那么7条直线最多( )A .28个交点B .24个交点C .21个交点D .15个交点【变式2-2】(2019春•沙坪坝区校级月考)同一平面内两两相交的四条直线,最多有m 个交点,最少有n 个交点,那么m n 是( )A.1B.6C.8D.4【变式2-3】(2019秋•江阴市校级月考)观察下列图形,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如图所示: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三个交点;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像这样,11条直线相交,最多交点的个数是()A.40个B.50个C.55个D.66个【考点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断】【方法点拨】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
(注意:以下文章为文章,请勿抄袭)初涉平行线掌握的重点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而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进一步完善了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平行线是初中阶段数学重点之一,也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之一。
如何教授初学平行线呢?本文将围绕初涉平行线掌握的重点进行阐述。
一、平行线的概念及判平行线的概念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条直线不存在交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判断平行线的时候,要重点教学平行线判定的种方法:基于角的平行线判定法、基于距离的平行线判定法和基于平行线性质的平行线判定法,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以便在做题时能够准确判断。
二、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在教授平行线时,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这些基本性质包括平行线夹角相等、平行线同位角相等和平行线内错角互补。
这些性质不仅在初涉平行线时要掌握,学生掌握这些性质,还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后面的数学知识。
三、平行线的应用平行线不仅在数学中有很重要的应用,而且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在数学中,平行线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等图形中,平行线性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知识之一。
比如,在梯形中,如果两边的角相等,则两边平行;而在菱形中,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这些例子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行线的应用。
四、平行线的相关例题在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判断、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后,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对于相关例题的练习。
练习不仅是巩固知识的方法,更是学生在数学中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练习题目的选取上,需要优先挑选较为简单的例题,再逐步提供难度较大的题目。
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深入掌握平行线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成绩水平。
总结通过以上的讲解,应该让学生掌握了初涉平行线掌握的重点,包括平行线的概念及判断、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平行线的应用和相关例题。
高中数学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2. 掌握判断平行线的方法;
3.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
1. 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判断方法;
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特点、平行线和角度的关系;
4. 平行线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判断方法、性质和应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和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平行线的定义: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2. 平行线的判断方法:介绍平行线的判断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相交线的交角等于180度等;
3. 平行线的性质:讲解平行线的特点及平行线和角度的关系。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练习判断平行线的方法;
2. 练习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判断方法、性质和应用;
2. 提出拓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平行线的更多性质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教学资源:
1. 教材
2. 平面几何工具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建立对平行线的概念及应用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七年级数学《5.2.1平行线》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备课资料《平行线》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初稿:胡宇修改:夏晓华审校:张永超教材分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进一步研究平行关系、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性质的基础.教科书首先给出了一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说明在转动直线的过程中,存在直线与不相交的情况,由此给出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接着,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平行线的概念.然后,教科书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转动木条和用三角尺与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画图过程,让学生体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最后,用符号语言表示出平行公理的推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与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重难点突破1.平行线的概念突破建议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据此可以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对平行线定义的理解需要注意:⑴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因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即使没有交点也未必平行,如异面直线没有交点,但它们并不平行;⑵定义中的“平行线”是指“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线段或射线.对于线段或射线的位置关系,指的是它们所在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多是平行线段,但通常是将它们看成平行直线;⑶平行关系是相互的,即AB∥cD 通常也可以写作cD∥AB.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相互平行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一定相交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一定平行D.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射线互相平行解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互平行,首先应该在同一平面内.若两条直线没有指明在同一平面内,即使没有交点,也不一定平行,所以选项A不正确.而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因此选项B正确.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或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即使这两条线段或射线不相交,也不能保证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所以选项c和D 错误.答案应选择B.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23年平行线特征说课稿2023年平行线特征说课稿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平行线的特征。
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是“平行线与相交线”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可以说这节课的知识贯穿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是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初步运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特征:由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并且能将平行线这三条特征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与直线平行的三个条件的区别和混合应用。
四、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再加上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训练,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复杂图形的分析,以及与平行线条件的区别和综合运用,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大量练习,使他们能慢慢的体会和掌握这种逻辑思考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动手操作、探索讨论、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六、教学设计:本节课我主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如下环节:一、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平行线的条件,导入新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平行线三个条件的运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二、通过学生的测量探索出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三、通过练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其特征和条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023年平行线特征说课稿2平行线的特征“相交线与平行线”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又是构成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023年《平行线》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平行线》优秀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的5、2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三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悟到几何知识________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四、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1讲-平行线的构造一、平行线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用“//”表示.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例】如图1,过直线a 外一点A 作b//a ,c//a ,则b 与c 重合.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简记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例】如图2,若b//a ,c//a ,则b//c .图1 图2 图34.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3,若a//b ,则∠1=∠2.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3,若a//b ,则∠2=∠3.(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3,若a//b ,则∠3+∠4=180︒. 5.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3,若∠1=∠2,则a//b .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3,若∠2=∠3,则a//b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3,若∠3+∠4=180︒,则a//b . 二、平行的构造1.如图4,若a//b ,则∠1=∠2+∠32.如图5,若a//b ,则∠1+∠2+∠3=360︒图4 图5【例1】下列说法中:①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相交; ③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它们互相平行; ④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正确的是__________.【解析】①③④.(c )b a c ba ba 4321 a b213 ab213【例2】 (1)如图2-1,一个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放在一个矩形的对边上,若125∠=︒,则2∠的度数是( )A .155︒B .135︒C .125︒D .115︒ (2)如图2-2,已知AB//CD ,EF 分别交AB 、CD 于M 、N ,EMB ∠=50︒,MG 平分BMF ∠,交CD 于G ,MGN ∠的度数为__________.图2-1 图2-2(3)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解析】(1)D ;(2)65︒;(3)证法1:如右图,过△ABC 的顶点A 作直线l//BC . 则B ∠1=∠,C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BAC ∠1+∠+∠2=180︒.(平角的定义) 所以B BAC C ∠+∠+∠=180︒(等量代换).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证法2:如右图,延长BC ,过C 作CE//AB , 则A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BCA ∠+∠1+∠2=180︒, ∴BCA A B ∠+∠+∠=180︒,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例3】(1)根据图在( )内填注理由:①∵B CEF ∠=∠(已知), ∴AB//CD ( );②∵B BED ∠=∠(已知), ∴AB//CD ( );③∵B CEB ∠+∠=180︒(已知), ∴AB//CD ( ).l21C BA21D C EB AA C DB FEFEAM BC NG D12(2)已知:如图所示,ABC ADC ∠=∠,BF 和DE 分别平分ABC ∠和ADC ∠,AED EDC ∠=∠.求证:ED//BF .证明:∵BF 和DE 分别平分ABC ∠和ADC ∠(已知) ∴EDC ∠=__________ADC ∠,FBA ∠=__________ABC ∠( ), 又∵ADC ABC ∠=∠(已知),∴∠__________FBA =∠(等量代换). 又∵AED EDC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量代换), ∴ED//BF ( ).【解析】(1)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12;12;角平分线定义;EDC ;AED ;FB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4】如图,已知EF BC ⊥,C ∠1=∠,∠2+∠3=180︒.证明:AD BC ⊥.【解析】C ∠1=∠,(已知)∴GD//A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AD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2+∠3=180︒,(已知) ∴CAD ∠3+=∠180︒.(等量代换) ∴AD//EF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ADC EF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F BC ⊥,(已知) ADC ∴∠=90︒,∴AD BC ⊥.A C D BF EABCDEFG123请你分析下面的题目,从中总结规律,填写在空格上,并选择一道题目具体书写证明. (1)如图5-1,已知:AB//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M ,N ,MG ,NH 分别平分AME ∠,CNE ∠.求证:MG//NH .从本题我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2)如图5-2,已知:AB//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M ,N ,MG ,NH 分别平分BMF ∠,CNE ∠.求证:MG//NH .从本题我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如图5-3,已知:AB//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M ,N ,MG ,NH 分别平分AMF ∠,CNE ∠,相交于点O .求证:MG NH ⊥.从本题我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图5-1 图5-2 图5-3【解析】(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的角平分线平行.(2)证明:∵AB//CD ,∴BMF CNE ∠=∠,又∵MG ,NH 分别平分BMF ∠,CNE ∠,∴GMF BMF CNE HNM 11∠=∠=∠=∠22,∴MG//NH ,从本题我能得到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3)证明:∵AB//CD ,∴AMF CNE ∠+∠=180︒,又∵MG ,NH 分别平分AMF ∠,CNE ∠,∴GMF HNE AMF CNE 11∠+∠=∠+∠=90︒22,∴MON GMF HNE ∠=180︒-∠-∠=90︒,∴MG NH ⊥.从本题我能得到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垂直.A C G EB M H N D F OA C GE B M H N DF A CG E B M HND F(1)如图6-1,已知直线a//b ,∠1=40︒,∠2=60︒,则∠3等于_________.(2)如图6-2,l 1//l 2,∠1=120︒,=∠2100︒,则∠3=_________.(3)如图6-3,AB//CD ,ABE ∠=120︒,ECD ∠=25︒,则E ∠=_________.图6-1 图6-2 图6-3【解析】(1)100︒;(2)40︒;(3)85︒. 【例7】(1)如图7-1,AB//CD ,BAF EAF 1∠=∠3,FCD ECF 1∠=∠3,AEC ∠=128︒,则AFC ∠的度数为________.(2)如图7-2,已知:AB//CD ,ABP ∠和CDP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ABE ∠和CD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BFD ∠=54︒,则BPD ∠=________,BED ∠=________.图7-1 图7-2【解析】(1)58︒;(2)144︒;108︒. 【例8】(1)如图8-1,AB//CD ,A ∠=32︒,C ∠=70︒,则F ∠=________.(2)如图8-2,AB//CD ,E ∠=37︒,C ∠=20︒,则EAB ∠的度数为________.图8-1 图8-2【解析】(1)38︒;(2)57︒.EF A B PCDFD CBEAEDCB Al 1l2321321baEDC BA如图,直线AC//BD ,连结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结P A 、PB ,构成PAC ∠,APB ∠,PBD ∠三个角。
相交线与平行线重难点【知识点拨】一.余角、补角、对顶角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90°,则∠2=∠3.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互补,则∠A+∠B=180°.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C.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及平行线的性质7,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8,“三线八角”的识别: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位置相同,即“同旁”和“同位”;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三.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9,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10,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11,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难题巧解点拨】例1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你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二教你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数学中的几何学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掌握的难点,而关于平行线和垂线方面的问题也是其中的重点难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中,涉及到了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的问题,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一、如何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当我们要求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三种作图方法:1.作图法:直接通过给定点和直线作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另一条直线。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直接要求平行线的情况,适用于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已知的情况。
具体作法如下:(1)以已知直线为基础线段,在上方选取一点,做一条平行于基础线的线段。
(2)然后以底部的点为中心,作一个与基础线段长度相等的圆弧。
(3)两个交点则是过该点的平行线的端点。
2.作图法:通过作两个等角三角形而构造出原图的平行线。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解决得到直线角度一样的问题,适用于直线角度已知的情况。
具体作法如下:(1)在给定点处作两条以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线段为直角的线段,为等角三角形的斜边。
(2)把等角三角形的斜边(两条与垂直边一样长的边)分别对应地作到原图上去。
(3)所得的两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分别为等角三角形的两条边。
3.作图法:通过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构造出原图的平行线。
这种方法在要求平行线与已知直线的间距足够大时,适用于平行间距已知的情况。
具体作法如下:(1)在给定点处作一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2)将两条已知直线的边所对应的三角形边分别对应地作到原图上去。
(3)所得到的两个交点即是过给定点的平行线的端点。
在作这三种作图法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斜率的计算方法除了上述的作图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直线的斜率计算出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从而得到平行线的位置。
平行线的斜率和直线的斜率相同,所以在利用两个垂直相交的直线计算斜率时,我们需要使用下述的公式:(y2 - y1)/(x2 - x1)2.对特殊情况的特别处理在绘制平行线时,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垂直于x轴或y轴的直线,或两个直线的交点是远离垂足的,这时我们需要根据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相交线与平行线重点难点在几何学中,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相交线与平行线不仅在平面几何中有重要的应用,也是解题和证明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应用。
一、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相交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情况。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没有相交点的两条直线。
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1. 相交线的性质:a. 相交线的交点称为交点或交点。
b. 相交线的夹角称为相交线夹角,可以分为内角和外角。
c. 相交线夹角的性质:- 内角性质:相交线内角互补,即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 外角性质:相交线外角相等。
d. 相交线构成的补角:互相补角是指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
2.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的符号表示为“∥”。
b.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上的任意两个点和一直与这两点在同平行线上的点连线的两直线垂直。
- 平行线夹角的性质:平行线夹角相等。
- 平行线的传递性:若两条直线分别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之间也平行。
三、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1. 构建平行线:有时候,需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构建一条平行线。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可以使用尺规作图法或者使用已知的平行线来构建平行线。
2. 利用平行线证明等式:平行线的性质在证明等式时经常被使用。
当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交叉时,所形成的对应角、同位角、内错角等可以用来证明等式的成立。
3. 平行线交截线:平行线与一条截线相交时,会形成一系列特殊的角,如同位角、内错角、对应角等。
利用这些角的性质可以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
4. 解题技巧:在解决与相交线和平行线相关的问题时,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巧:a. 注意观察图形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角,找到对应的角或同位角等。
b.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找到相应的等式或平行线之间的关系。
c. 运用逆否命题、反证法等证明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总结: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几何学中的重点难点,对于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平行线的证明章末重难点突破【北师大版】【考点1 推理与论证】【例1】(2021秋•嵊州市期中)甲和乙玩一个猜数游戏,规则如下:已知五张纸牌上分别写有1、2、3、4、5五个数字,现甲、乙两人分别从中各自随机抽取一张,然后根据自己手中的数推测谁手上的数更大.甲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数,想了想说:我不知道谁手中的数更大;乙听了甲的判断后,思索了一下说:我也不知道谁手中的数更大.假设甲、乙所作出的推理都是正确的,那么乙手中的数是.【变式1-1】(2021秋•呼和浩特月考)小强是个自理能力很强的孝顺的好孩子,他每天下午放学都要帮父母煮饭.具体操作时间如下:淘米(3分钟),煮饭(25分钟),洗菜(7分钟),切菜(4分钟),炒菜(10分钟).如果煮饭和炒菜用不同锅和炉子,小强要把饭菜都烧好至少需要分钟.【变式1-2】(2021春•海淀区校级期中)一个俱乐部里只有两种成员:一种是老实人,永远说真话;一种是骗子,永远说假话.某天俱乐部的全体成员围坐成一圈,每个老实人两旁都是骗子,每个骗子两旁都是老实人.外来一位记者问俱乐部的成员张三:“俱乐部里共有多少成员?”张三答:“共有45人.”另一个成员李四说:“张三是老实人.”据此可判断李四是(填“老实人”或“骗子”).【变式1-3】(2021春•海淀区校级期末)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某学校初一(9)班举办了“古诗词”大赛,现有小恩、小地、小奕三位同学进入了最后冠军的角逐,决赛共分为六轮,规定:每轮分别决出第1,2,3名(没有并列),对应名次的得分都分别为a,b,c(a >b>c且a,b,c均为正整数).选手最后得分为各轮得分之和,得分最高者为冠军.如表是三位选手在每轮比赛中的部分得分情况,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小奕同学第三轮的得分为分.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最后得分小恩a a27小地a b c11小奕c b10【考点2 命题与定理】【例2】(2021秋•信都区校级月考)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对顶角相等C.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变式2-1】(2021春•西城区校级期中)举例说明命题“如果ac>bc,那么a>b”是假命题,a=1,b=,c=.【变式2-2】(2021秋•安徽期中)对于命题“若a<b,则a2<b2”,小明想举一个反例说明它是假命题,则下列符合要求的反例是()A.a=0,b=1B.a=﹣2,b=﹣1C.a=13,b=12D.a=1,b=2【变式2-3】(2021秋•安徽期中)如图,有如下四个论断:①AC∥DE;②DC∥EF;③CD平分∠BCA;④EF平分∠BED.若选择四个论断中的三个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数学命题,则真命题有()A.1个B.2个C.3个D.4个【考点3 平行公理与推论】【例3】(2021春•雨花区校级期末)下列说法中可能错误的是()A.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C.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D.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变式3-1】(2021•滨州模拟)如图:PC∥AB,QC∥AB,则点P、C、Q在一条直线上.理由是:.【变式3-2】(2021春•宜昌校级期中)探索与发现:(1)若直线a1⊥a2,a2∥a3,则直线a1与a3的位置关系是,请说明理由.(2)若直线a1⊥a2,a2∥a3,a3⊥a4,则直线a1与a4的位置关系是(直接填结论,不需要证明)(3)现在有2011条直线a1,a2,a3,…,a2011,且有a1⊥a2,a2∥a3,a3⊥a4,a4∥a5…,请你探索直线a1与a2011的位置关系.【变式3-3】(2021春•忻州期中)已知:如图,AB∥CD,AP平分∠BAC,CP平分∠ACD,求∠APC的度数;请补全下列解法中的空缺部分.解:过点P作PG∥AB交AC于点G.∵AB∥CD(),∴+∠ACD=180°(),∵PG∥AB(),∴∠BAP=(),且PG∥(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也互相平行),∴∠GP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P平分∠BAC,CP平分∠ACD.∴∠BAP=12∠,∠PCD=12∠.(),∴∠BAP+∠PCD=12∠BAC+12∠ACD=90°(),∴∠APC=∠APG+∠CPG=∠BAP+∠CDP=90°.总结:两直线平行时,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考点4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例4】(2021春•樟树市期末)如图,BE平分∠ABC交CD的延长线于E,∠ABC=2∠E,∠ADE=∠BCD.(1)请说明AB∥EF的理由;(2)若AF平分∠BAD交DC的延长线于F,判断AF与B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4-1】(2021春•覃塘区期末)已知:∠AOB=α(0°<α<90°),一块三角板CDE中,∠CED=90°,∠CDE=30°,将三角板CDE如图所示放置,使顶点C落在OB边上,经过点D作直线MN∥OB交OA边于点M,且点M在点D的左侧.(1)如图,若CE∥OA,∠NDE=45°,则α=°;(2)若∠MDC的平分线DF交OB边于点F,①如图,当DF∥OA,且α=60°时,试说明:CE∥OA;②如图,当CE∥OA保持不变时,试求出∠OFD与α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式4-2】(2021春•顺平县期末)将一副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按如图放置,得到下列结论:①∠2=∠3;②如果∠3=60°,那么AC∥DE;③如果BC∥AD,那么∠2=45°;④如果∠CAD=150°,那么∠4=∠C.其中正确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4-3】(2021春•重庆期中)已知:AB∥CD,E、G是AB上的点,F、H是CD上的点,∠1=∠2.(1)如图1,求证:EF∥GH;(2)如图2,过F点作FM⊥GH交GH延长线于点M,作∠BEF、∠DFM的角平分线交于点N,EN交GH于点P,求证:∠N=45°;(3)如图3,在(2)的条件下,作∠AGH的角平分线交CD于点Q,若3∠FEN=4∠HFM,直接写出∠GQH的值.∠MPN【考点5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综合】【例5】(2021春•镇海区期中)如图,已知AP平分∠BAC,CP平分∠ACD,∠1+∠2=90°,下列结论正确的有()①AB∥CD;②∠ABE+∠CDF=180°;③AC∥BD;④若∠ACD=2∠E,则∠CAB=2∠F.A.1个B.2个C.3个D.4个【变式5-1】(2021•路南区二模)在探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综合实践小组的同学作了如图所示四种辅助线,其中不能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是()A.过C作EF∥BCB.延长AC到F,过C作CE∥ABC.作CD⊥AB于点DD.过AB上一点D作DE∥BC,DF∥AC【变式5-2】(2021春•济南期中)如图,△ABC中,∠B=40°,∠C=30°,点D为边BC上一点,将△ADC沿直线AD折叠后,点C落到点E处,若DE∥AB,则∠ADE的度数为()A.100°B.110°C.120°D.130°【变式5-3】(2021春•沙坪坝区校级期中)如图,延长△ABC的边AC到点E,过点E作DE∥BC,BG平分∠ABC,EF平分∠AED交BG的反向延长找于点F.已知3∠A=4∠F,则∠A的大小为()A.75°B.74°C.72°D.70°【考点6 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和】【例6】(2021春•临城县期末)△ABC中,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OD⊥OB,交边BC于点D.(1)如图1,猜想∠AOC与∠ODC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2)如图2,作∠ABC外角∠ABE的平分线交CO的延长线于点F.对BF∥OD进行说理.【变式6-1】(2021春•铅山县校级月考)如图(1)所示,已知l1∥l2,MN分别和直线l1、l2交于点A、B,ME分别和直线l1、l2交于点C、D.点P在MN上(P点与A、B、M三点不重合).∠PDB=α,∠PCA =β,∠CPD=γ.(1)探究:若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α、β、γ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拓展:如图(2),过C点作CF∥AB,易证:∠ACD=∠BAC+∠ABC.(不必证明)发现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应用:若图(1)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利用图(2)中的结论再探究α、β、γ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变式6-2】(2021秋•蚌埠期中)如图,在△ABC中,BD、BE分别是高和角平分线,点F在CA的延长线上,FH⊥BE交BD于G,交BC于H,下列结论:①∠DBE=∠F;②2∠BEF=∠BAF+∠C;③∠F=1 2(∠BAC﹣∠C);④∠BGH=∠ABE+∠C.其中正确的是.【变式6-3】(2021秋•开江县期末)如图1,在△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若∠A=82°,则∠BEC=;若∠A=a°,则∠BEC=.【探究】(1)如图2,在△ABC中,BD,BE三等分∠ABC,CD,CE三等分∠ACB,若∠A=a°,则∠BEC=;(2)如图3,O是∠ABC与外角∠ACD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试分析∠BOC和∠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3)如图4,O是外角∠DBC与外角∠BCE的平分线BO和CO的交点,则∠BOC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考点7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例7】(2021春•零陵区期末)某市为了美化亮化某景点,在两条笔直的景观道MN、QP上,分别放置了A、B两盏激光灯,如图所示,A灯发出的光束自AM逆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B灯发出的光束自BP逆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回转,两灯不间断照射,A灯每秒转动a度,B灯每秒转动b度,且满足|a ﹣4b|+(a+b﹣5)2=0,若这两条景观道的道路是平行的,即MN∥QP.(1)求a、b的值;(2)B灯先转动15秒,A灯才开始转动,当A灯转动5秒时,两灯的光束AM′和BP′到达如图①所示的位置,试问AM′和BP′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3)在(2)的情况下,当B灯光束第一次达到BQ之前,两灯的光束是否还能互相平行,如果还能互相平行,那么此时A灯旋转的时间为秒.(不要求写出解答过程)【变式7-1】(2021秋•香坊区校级期中)如图1,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其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唯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潜望镜常用于潜水艇,坑道和坦克内用以观察敌情.光线经过镜子反射时,抽象出的数学图形如图2所示,已知AB∥CD,∠1=∠2,请问进入潜望镜光线EA和出潜望镜光线DF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变式7-2】(2021春•海珠区校级期中)钱塘江汛期即将来临,防汛指挥部在一危险地带两岸各安置了一探照灯,便于夜间查看江水及两岸河堤的情况.如图,灯A射线自AM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灯B射线自BP顺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若灯A转动的速度是a°/秒,灯B转动的速度是b°/秒,且a、b满足|a﹣3b|+(a+b﹣4)2=0.假定这一带长江两岸河堤是平行的,即PQ∥MN,且∠BAN=45°.(1)求a、b的值;(2)若灯B射线先转动30秒,灯A射线才开始转动,在灯B射线到达BQ之前,A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3)如图,两灯同时转动,在灯A射线到达AN之前,若射出的光束交于点C,过C作CD⊥AC交PQ 于点D,则在转动过程中,∠BAC与∠BCD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数量关系;若改变,请求出其取值范围.【变式7-3】(2021春•莱山区期末)我区正在打造某河流夜间景观带,计划在河两岸设置两座可以旋转的射灯.如图1,灯A射线从AM开始顺时针旋转至AN便立即回转,灯B射线从BP开始顺时针旋转至BQ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若灯A转动的速度是2度/秒,灯B转动的速度是1度/秒,假定河两岸是平行的,即PQ∥MN,且∠BAM=2∠BAN.(1)∠BAN=度.(2)灯A射线从AM开始顺时针旋转至AN需要秒;(3)若灯B射线BD(交MN于点D)先转动30秒,灯A射线AC(交PQ于点C)才开始转动.设AC 转动时间为t秒,当AC到达AN之前时,如图2所示.①∠PBD=度,∠MAC=度(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②求当AC转动几秒时,两灯的光束射线AC∥BD?(4)在BD到达BQ之前,是否还存在某一时刻,使两灯的光束射线AC∥BD?若存在,直接写出转动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8 平行线中的动点问题】【例8】(2021春•太和县期末)已知:△ABC和同一平面内的点D.(1)如图1,点D在BC边上,过D作DE∥BA交AC于E,DF∥CA交AB于F.①依题意,在图1中补全图形;②判断∠EDF与∠A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结论(不需证明).(2)如图2,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F∥CA,∠EDF=∠A.判断DE与BA的位置关系,并证明.(3)如图3,点D是△ABC外部的一个动点,过D作DE∥BA交直线AC于E,DF∥CA交直线AB于F,直接写出∠EDF与∠A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变式8-1】(2021春•汉阳区期中)如图:MN∥HP,直线L交MN于A,交HP于B,点C为线段AB上一定点,点D为直线HP上一动点.(1)当点D在射线BH上运动时(B点除外),∠BCD+∠BDC与∠MAB有何数量关系?猜想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当点D在射线BP上运动时(B点除外),∠BCD+∠BDC与∠MAB又有何数量关系?画出图形,猜想出结论(无需说明理由).【变式8-2】(2021春•罗湖区校级期末)如图1,BC⊥AF于点C,∠A+∠1=90°.(1)求证:AB∥DE;(2)如图2,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F运动到点F停止,连接PB,PE.则∠ABP,∠DEP,∠BPE 三个角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不考虑点P与点A,D,C重合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变式8-3】(2021春•饶平县校级期中)已知:如图,BC∥OA,∠B=∠A=100°,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①所示,求证:OB∥AC.(注意证明过程要写依据)(2)如图②,若点E、F在BC上,且满足∠FOC=∠AOC,并且OE平分∠BOF.(ⅰ)求∠EOC的度数;(ⅱ)求∠OCB:∠OFB的比值;(ⅲ)如图③,若∠OEB=∠OCA.此时∠OCA度数等于.(在横线上填上答案即可)【考点9 外角在坐标系中的运用】【例9】(2021秋•绥阳县期中)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B 的端点A 在y 轴上,端点B 在x 轴上,BF 平分∠ABO 并与△ABO 的外角平分线AE 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 .∠ABO =60°,求∠F 的大小.【变式9-1】(2021春•番禺区期末)(1)如图1,点D 在射线BC 上,求证:∠ACD =∠A +∠B .(2)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在y 轴上,点C 在x 轴上,点F 是线段AC 上一点,满足∠FOC =∠FCO ,点E 是线段OA 上一动点(不与A ,O 重合),连接CE 交OF 于点H .当点E 在线段OA 上运动的过程中,∠OHC+∠ACE ∠OEC 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变式9-2】(2021春•建昌县期末)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C (0,﹣2),D(﹣3,﹣2).(1)求△BCD的面积;(2)若AC⊥BC于C,作∠CBA的平分线交CO于P,交CA于Q,求证:∠CQP=∠CPQ(3)若点B为x轴正半轴上的动点,∠ACB的平分线CE交DA的延长线于E点,设∠ADC=∠DAC=α,∠ACE=β,请你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E的大小;(4)在(3)的条件下,∠E∠ABC的值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其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变式9-3】(2021春•汉阳区期中)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B (b ,0),C (0,c ),且|b +3|+(2c ﹣8)2=0.(1)求B 、C 的坐标;(2)点A 、D 是第二象限内的点,点M 、N 分别是x 轴和y 轴负半轴上的点,∠ABM =∠CBO ,CD ∥AB ,MC 、NB 所在直线分别交AB 、CD 于E 、F ,若∠MEA =70°,∠CFB =30°.求∠CMB ﹣∠CNB 的值;(3)如图:AB ∥CD ,Q 是CD 上一动点,CP 平分∠DCB ,BQ 与CP 交于点P ,给出下列两个结论:①∠DQB+∠QBC ∠QPC 的值不变;②∠DQB+∠QBC ∠QPC 的值改变.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找出这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定值.【考点10 外角中的动点问题】【例10】(2021秋•安次区校级月考)(1)如图1,这是一个五角星ABCDE,你能计算出∠A+∠B+∠C+∠D+∠E的度数吗?为什么?(必须写推理过程)(2)如图2,如果点B向右移动到AC上,那么还能求出∠A+∠DBE+∠C+∠D+∠E的大小吗?若能结果是多少?(可不写推理过程)(3)如图,当点B向右移动到AC的另一侧时,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4)如图4,当点B、E移动到∠CAD的内部时,结论又如何?根据图3或图4,说明你计算的理由.【变式10-1】(2021秋•蓟县期中)如图,已知∠XOY=90°,点A,B分别在射线OX,OY上移动,BE 是∠ABY的平分线,BE的反向延长线与∠OA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C.试问∠ACB的大小是否变化?若不变,请给出证明,若随点A,B的移动发生变化,请求出变化范围.【变式10-2】(2021春•江都区期末)某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用硬纸片做了两个直角三角形,见图①、②.图①中,∠B=90°,∠A=30°;图②中,∠D=90°,∠F=45°.图③是该同学所做的一个实验:他将△DEF的直角边DE与△ABC的斜边AC重合在一起,并将△DEF沿AC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D、E两点始终在AC边上(移动开始时点D与点A重合).(1)在△DEF沿AC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该同学发现:F、C两点间的距离逐渐;连接FC,∠FCE 的度数逐渐.(填“不变”、“变大”或“变小”)(2)△DEF在移动的过程中,∠FCE与∠CFE度数之和是否为定值,请加以说明.(3)能否将△DEF移动至某位置,使F、C的连线与AB平行?请求出∠CFE的度数.【变式10-3】(2021春•海口期末)如图1,直线m与直线n垂直相交于O,点A在直线m上运动,点B 在直线n上运动,AC、BC分别是∠BAO和∠ABO的角平分线.(1)∠ACB=;(2)如图2,若BD是△AOB的外角∠OBE的角平分线,BD与AC相交于点D,点A、B在运动的过程中,∠AD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其值;(3)如图3,过C作直线与AB交于F,且满足∠AGO﹣∠BCF=45°,求证:CF∥OB。
平行线四大模型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l、平行线的判定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l: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上图: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本讲进阶平行线四大模型模型一“铅笔”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内部“铅笔”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PFC=3 60°;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模型二“猪蹄”模型(M模型)点P在EF左侧,在AB、CD内部“猪蹄”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结论2:若∠P=∠AEP+∠CFP,则AB∥CD.模型三“臭脚”模型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臭脚”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或∠P=∠CFP-∠AEP;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模型四“骨折”模型·点P在EF左侧,在AB、CD外部“骨折”模型结论结论2:若∠P=∠CFP-∠AEP或∠P=∠AEP-∠CFP,则AB∥CD.巩固练习平行线四大模型证明(1)已知AE // CF ,求证∠P +∠AEP +∠PFC = 360°. (2)已知∠P=∠AEP+∠CFP,求证AE∥CF.(3)已知AE∥CF,求证∠P=∠AEP-∠CFP.(4)已知∠P= ∠CFP -∠AEP,求证AE //CF.模块一平行线四大模型应用例1(1)如图,a∥b,M、N分别在a、b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l+∠2+∠3= .(2)如图,AB∥CD,且∠A=25°,∠C=45°,则∠E的度数是.(3)如图,已知AB∥DE,∠ABC=80°,∠CDE =140°,则∠BCD= .(4) 如图,射线AC∥BD,∠A= 70°,∠B= 40°,则∠P= .练(1)如图所示,AB∥CD,∠E=37°,∠C= 20°,则∠EAB的度数为.(2) 如图,AB∥CD,∠B=30°,∠O=∠C.则∠C= .例2如图,已知AB ∥DE ,BF 、 DF 分别平分∠ABC 、∠CDE ,求∠C 、 ∠F 的关系.练如图,已知AB ∥DE ,∠FBC =n 1∠ABF ,∠FDC =n1∠FDE . (1)若n =2,直接写出∠C 、∠F 的关系 ; (2)若n =3,试探宄∠C 、∠F 的关系;(3)直接写出∠C 、∠F 的关系 (用含n 的等式表示).例3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DE平分∠ADC.求证:∠E= 2 (∠A+∠C) .练如图,己知AB∥DE,BF、DF分别平分∠ABC、∠CDE,求∠C、∠F的关系.例4如图,∠3==∠1+∠2,求证:∠A+∠B+∠C+∠D= 180°.练(武昌七校2015-2016 七下期中)如图,AB⊥BC,AE平分∠BAD交BC于E,AE⊥DE,∠l+∠2= 90°,M、N分别是BA、CD的延长线上的点,∠EAM和∠EDN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则∠F的度数为().A. 120°B. 135°C. 145°D. 150°模块二平行线四大模型构造例5如图,直线AB∥CD,∠EF A= 30°,∠FGH= 90°,∠HMN=30°,∠CNP= 50°,则∠GHM= .练如图,直线AB∥CD,∠EFG=100°,∠FGH=140°,则∠AEF+ ∠CHG= .例6 已知∠B =25°,∠BCD=45°,∠CDE =30°,∠E=l0°,求证:AB∥EF.练已知AB∥EF,求∠l-∠2+∠3+∠4的度数.(1)如图(l),已知MA1∥NA n,探索∠A1、∠A2、…、∠A n,∠B1、∠B2…∠B n-1之间的关系.(2)如图(2),己知MA1∥NA4,探索∠A1、∠A2、∠A3、∠A4,∠B1、∠B2之间的关系.(3)如图(3),已知MA1∥NA n,探索∠A1、∠A2、…、∠A n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两直线AB∥CD平行,求∠1+∠2+∠3+∠4+∠5+∠6.。
专题第6讲平行线知识点1 平行公理及推论1. 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2.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典例】1.如图,直线a,点B,点C.(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1)中所作的直线平行吗?【解析】解:(1)由平行公理可知,过直线a外的一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1)中所作的直线平行.理由如下:如图,∵b∥a,c∥a,∴c∥b.【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在公理中,要准确理解“有且只有”的含义.从作图的角度说,它是“能但只能画出一条”的意思.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是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一种常用方法,要牢固掌握.【随堂练习】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A.1个B.2个C.3个D.4个【解答】解:(1)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原来的说法错误;(2)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原来的说法错误;(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是正确的;(4)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原来的说法错误.故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3个.故选:C.2.请你动手试试,过一条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作几条?由此能得出一个什么数学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解:过一条直线外的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做1条,理由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故答案为:能做一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知识点2 平行线的判定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1,∵∠4=∠2,∴a∥b.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2,∵∠4=∠5,∴a∥b.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3,∵∠4+∠1=180°,∴a∥b.2. 重要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注意:条件“同一平面”不能缺少,否则结论不成立.【典例】1.如图,BE平分∠ABD,DE平分∠BDC,且∠E为直角,AB与CD平行吗?试说明理由.【解析】解:AB∥CD.理由:∵BE平分∠ABD(已知),∴∠ABD=2∠α(角平分线的定义).∵DE平分∠BDC(已知),∴∠BDC=2∠β(角平分线的定义),∴∠ABD+∠BDC=2∠α+2∠β=2(∠α+∠β)(等量代换).∵∠E为直角,即∠E=90°(已知),∴∠α+∠β=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ABD+∠BDC=180°(等量代换).∴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2∠α,∠BDC=2∠β,根据等量代换可得∠ABD+∠BDC=2(∠α+∠β).由∠E为直角可得∠α+∠β=90°,进而得到∠ABD+∠BDC=180°,然后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答案.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随堂练习】1.完成下面的证明,括号内填根据.如图,直线a、b、c被直线l所截,量得∠1=65°,∠2=115°,∠3=65°.求证:a∥b证明:∠1=65°,∠3=6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5°,∠3=6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解答】证明:∵∠1=65°,∠3=65°∴∠1=∠3,∴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115°,∠3=65°∴∠2+∠3=180°,∴b∥c(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故答案为:∠1=∠3;a∥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3=180°;b ∥c(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BE平分∠ABD,DE平分∠BDC,且∠1+∠2=90°.求证:AB∥CD.【解答】解:∵BE平分∠ABD,DE平分∠BDC(已知),∴∠ABD=2∠1,∠BDC=2∠2(角平分线定义),∵∠1+∠2=90°,∴∠ABD+∠BDC=2(∠1+∠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如图,已知∠1=30°,∠B=60°,AB⊥AC,将证明AD∥BC的过程填写完整.证明:∵AB⊥AC∴∠_____=____°(______)∵∠1=30°∴∠BAD=∠_____+∠___=_____°又∵∠B=60°∴∠BAD+∠B=_____°∴AD∥BC(______________)【解答】证明:∵AB⊥AC∴∠BAC=90°(垂直定义)∵∠1=30°∴∠BAD=∠BAC+∠1=120°又∵∠B=60°∴∠BAD+∠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BAC,90,垂直定义,BAC,1,120,180,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识点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1,∵a∥b,∴∠4=∠2.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2,∵a∥b,∴∠4=∠5.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3,∵a∥b,∴∠4+∠1=180°.【典例】1.如图1,对于直线MN同侧的两个点A,B,若直线MN上的点P满足∠APM=∠BPN,则称点P为A,B在直线MN上的反射点.已知如图2,MN∥HG,AP∥BQ,点P为A,B在直线MN上的反射点,判断点B是否为P,Q在直线HG上的反射点,并说明理由.【解析】解:点B是P,Q在直线HG上的反射点,理由:∵点P为A,B在直线MN上的反射点,∴∠APM=∠BPQ,又∵HG∥MN,∴∠APM=∠BAP,∠BPQ=∠PBA,∴∠PAB=∠PBA,又∵AP∥BQ,∴∠PAB=∠QBG,∴∠PBA=∠QBG,∴点B是P,Q在直线HG上的反射点.【方法总结】依据点P为A,B在直线MN上的反射点,即可得到∠APM=∠BPQ,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PAB=∠PBA,经过等量代换可得∠PBA=∠QBG,所以点B是P,Q在直线HG 上的反射点.本题是新定义题,正确理解“反射点”的概念和特征,并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随堂练习】1.如图,已知AB∥CD,点E在AC的右侧,∠BAE,∠D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探索∠AEC与∠AFC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答】解:∠AEC=2∠AFC.理由:如图,分别过E,F作EG∥AB,FH∥AB,则EG∥CD,FH∥CD,∴∠AEG=∠BAE,∠CEG=∠DCE,∴∠AEC=∠AEG+∠CEG=∠BAE+∠DCE,同理可得∠AFC=∠BAF+∠DCF,∵∠BAE,∠D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BAE=2∠BAF,∠DCE=2∠DCF,∴∠AEC=2(∠BAF+∠DCF)=2∠AFC.2.课上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已知:如图1,AB∥CD,EF⊥AB于点O,FG交CD于点P,当∠1=30°时,求∠EFG的度数.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如图:甲同学辅助线的做法和分析思路如下:辅助线:过点F作MN∥CD.分析思路:①欲求∠EFG的度数,由图可知只需转化为求∠2和∠3的度数之和;②由辅助线作图可知,∠2=∠1,从而由已知∠1的度数可得∠2的度数;③由AB∥CD,MN∥CD推出AB∥MN,由此可推出∠3=∠4;④由已知EF⊥AB,可得∠4=90°,所以可得∠3的度数;⑤从而可求∠EFG的度数.(1)请你根据乙同学所画的图形,描述辅助线的做法,并写出相应的分析思路.辅助线:_________________分析思路:(2)请你根据丙同学所画的图形,求∠EFG的度数.【解答】解:(1)辅助线:过点P作PN∥EF交AB于点N.分析思路:①欲求∠EFG的度数,由辅助线作图可知,∠EFG=∠NPG,因此,只需转化为求∠NPG的度数;②欲求∠NPG的度数,由图可知只需转化为求∠1和∠2的度数和;③又已知∠1的度数,所以只需求出∠2的度数;④由已知EF⊥AB,可得∠4=90°;⑤由PN∥EF,可推出∠3=∠4;AB∥CD可推出∠2=∠3,由此可推∠2=∠4,所以可得∠2的度数;⑥从而可以求出∠EFG的度数.(2)如图,过点O作ON∥FG,∵ON∥FG,∴∠EFG=∠EON∠1=∠ONC=30°,∵AB∥CD,∴∠ONC=∠BON=30°,∵EF⊥AB,∴∠EOB=90°,∴∠EFG=∠EON=∠EOB+∠BON=90°+30°=120°.3.问题情境:(1)如图1,AB∥CD,∠P AB=130°,∠PCD=120°.求∠APC度数.小颖同学的解题思路是:如图2,过点P作PE∥AB,请你接着完成解答问题迁移:(2)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试判断∠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提示:过点P作PE∥AD),请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猜想∠CPD、∠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解:(1)过P作PE∥AB,∵AB∥CD,∴PE∥AB∥CD,∴∠APE=180°﹣∠A=50°,∠CPE=180°﹣∠C=60°,∴∠APC=50°+60°=110°;(2)∠CPD=∠α+∠β,理由如下:如图3,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3)当P在BA延长线时,∠CPD=∠β﹣∠α;理由:如图4,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CPE﹣∠DPE=∠β﹣∠α;当P在BO之间时,∠CPD=∠α﹣∠β.理由:如图5,过P作PE∥AD交CD于E,∵AD∥BC,∴AD∥PE∥BC,∴∠α=∠DPE,∠β=∠CPE,∴∠CPD=∠DPE﹣∠CPE=∠α﹣∠β.知识点4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叫做“等价于”,即由左边能推出右边,由右边也能推出左边.【典例】1.如图,已知∠1=∠2,∠3=∠4,∠5=∠A,试说明:BE∥CF.【解析】解:如图,∵∠3=∠4(已知),∴A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DC=∠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A(已知),∴∠EDC=∠A(等量代换),∴DC∥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5+∠2+∠3=180°.∵∠1=∠2(已知),∴∠5+∠1+∠3=180°(等量代换),即∠BCF+∠3=180°,∴BE∥C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学习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之后,我们发现借助构造平行线的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1)小明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如图1,l1∥l2,点P在l1、l2内部,探究∠A,∠APB,∠B的关系.小明过点P作l1的平行线,可证∠APB,∠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APB=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若AC∥BD,点P在AC、BD外部,∠A,∠B,∠APB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3)已知:如图3,三角形ABC,试说明:∠A+∠B+∠C=180°.【解析】解:(1)如图1,过P作PE∥l1,∵l1∥l2,∴PE∥l1∥l2,∴∠APE=∠A,∠BPE=∠B,∴∠APB=∠APE+∠BPE=∠A+∠B,故答案为:∠A+∠B.(2)如图2,过点P作PE∥AC,则∠A=∠1.∵AC∥BD,∴PE∥BD,∴∠B=∠EPB.∵∠APB=∠BPE﹣∠1,∴∠APB=∠B﹣∠A;(3)如图3,过点A作MN∥BC,则∠B=∠1,∠C=∠2.∵∠BAC+∠1+∠2=180°,∴∠BAC+∠B+∠C=180°.【方法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平形线的性质是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之间的关系,他们都可以作为说理的依据.其他常见的说理依据有:已知、等量代换、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随堂练习】1.如图,DE⊥AB,∠1=∠A,∠2+∠3=180°,试判断CF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解:CF⊥AB,理由如下:∵∠1=∠A(已知)∴AC∥F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AC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3=180°(已知)∴∠ACF+∠3=180°∴DE∥C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DEF=∠1+∠2∵DE⊥AB∴∠1+∠2=90°∴CF⊥AB2.如图1,直线AG与直线BH和DI分别相交于点A和点G,点C为DI上一点,且CE⊥AG,垂足为点E,∠DCE﹣∠HAE=90°.(1)求证:BH∥DI.(2)如图2:直线AF交DC于,AM平分∠EAF,AN平分∠BAE,证明:∠AFG =2∠MAN.【解答】证明:(1)因为∠DCE+∠ECG=180°,∠CEG+∠CGA+∠ECG=180°,所以∠DCE=∠CEG+∠CGA因为CD⊥AG所以∠DCE﹣∠CGA=∠CEG=90°又因为∠DCE﹣∠HAE=90°所以∠CGA=∠HAE所以BH∥DI(2)因为AM平分∠EAF AN平分∠BAE所以∠EAM=∠F AM∠EAN=∠BAN又因为∠MAN=∠EAN﹣∠EAM所以∠MAN=∠BAN﹣∠F AM又因为∠BAN=∠BAF+∠F AN∠F AM=∠MAN+∠F AN所以∠MAN=∠BAF﹣∠MAN所以∠BAF=2∠MAN又所以BH∥DI所以∠AFG=∠BAF所以∠AFG=2∠MAN.知识点5 命题、定理、证明1.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数学中的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2.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3. 定理: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判断一个命题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4. 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要进行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就可以了.【典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证明,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1)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解析】解:(1)“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位”是假命题,如30°和40°的和为70°;(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真命题.已知:如图,在同一平面内,直线b⊥a,直线c⊥a.证明:如图,∵b⊥a,c⊥a,∴∠1=90°,∠2=90°,∴∠1=∠2,∴b∥c.【方法总结】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一般需要推理、论证,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1)任意找两个锐角,使它们的和为锐角或直角即可;(2)写出已知、求证,作出图形,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即可证明命题为真命题.【随堂练习】1.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①a∥b;②a⊥c;③b⊥c;④a⊥b.请你用①②③④所给出的其中两个事项作为条件,其中一个事项作为结论(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出命题,例如:如果a⊥c、b⊥c、那么a∥b).(1)写出一个真命题,并证明它的正确性;(2)写出一个假命题,并举出反例.【解答】解:(1)如果a⊥c、b⊥c、那么a∥b;理由:如图,∵a⊥c、b⊥c,∴∠1=90°,∠2=90°,∴∠1=∠2,∴a∥b.(2)如果a⊥c、b⊥c、那么a⊥b;反例:见上图,如果a⊥c、b⊥c、那么a∥b.2.如图,有三个论断:①∠1=∠2;②∠B=∠C;③∠A=∠D,请你从中任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命题,并证明该命题的正确性.【解答】已知:∠1=∠2,∠B=∠C求证:∠A=∠D证明:∵∠1=∠3又∵∠1=∠2∴∠3=∠2∴EC∥BF∴∠AEC=∠B又∵∠B=∠C∴∠AEC=∠C∴AB∥CD∴∠A=∠D综合运用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题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解析】解:把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则如果后面为题设,那么后面为结论.“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改写成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为: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题设: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为: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故答案为: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将△BCD沿对角线BD折叠,记点C的对应点为C',若∠ADC'=24°,则∠BDC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答案】57°【解析】解:如图,设AD与BC′交于点E.∵四边形ABCD是矩形,∴∠C=90°,AD∥BC,∠ADC=90°,∴∠3=∠4,∠1=∠2+∠4.∵△BDC′是由△BDC翻折得到,∴∠2=∠4,∠C=∠C′=90°,∠BDC=∠BDC′∴∠2=∠3,∵∠ADC′=24°,∴∠1=90°﹣∠EDC′=66°,∵∠1=∠2+∠4=2∠2,×66°=33°,∴∠2=∠3=12∴∠BDC=∠D-∠3=90°-33°=57°.故答案为57°.3.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交点有多少个?甲:同一平面三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为0个,因为a∥b∥c,如图(1)所示.乙: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交点个数只有1个,因为a,b,c交于同一点O,如图(2)所示.以上说法谁对谁错?为什么?【解析】解:甲、乙说法都不对,都少了三种情况.a∥b,c与a,b相交如图(1);a,b,c两两相交如图(2),所以三条直线互不重合,交点有0个或1个或2个或3个,共四种情况.4.如图,如果CD∥AB,CE∥AB,那么C,D,E三点是否共线?你能说明理由吗?【解析】解:C,D,E三点共线.理由:因为过直线AB外一点C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AB平行,直线CD、DE都经过点C 且与AB平行,所以直线CD、DE重合,所以点C、D、E三点共线.5.如图,已知AC⊥AE,BD⊥BF,∠1=35°,∠2=35°,AC与BD平行吗?AE与BF平行吗?【解析】解:因为∠1=35°,∠2=35°(已知),所以∠1=∠2.所以AC∥B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又因为AC⊥AE(已知),所以∠EAC=90°(垂直的定义).所以∠EAB=∠EAC+∠1=125°.同理可得,∠FBG=∠FBD+∠2=125°.所以∠EAB=∠FBG(等量代换).所以AE∥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2)若a>b,则a2>b2;【解析】解:(1)假命题.反例为:两个锐角分别为40°,60°,它们的和为100°,为钝角;(2)假命题.反例为:a=1,b=﹣3,但是a2=1<b2=9.7.如图,AB∥CD,△EFG的顶点F,G分别落在直线AB,CD上,GE交AB于点H,GE 平分∠FGD,若∠EFG=90°,∠E=35°,求∠EFB的度数.【解析】解:∵∠EFG=90°,∠E=35°,∴∠FGH=180°-∠EFG-∠E=180°-90°-35°=55°.∵GE平分∠FGD,∴∠FHG=∠HGD=55°.∵AB∥CD,∴∠FHG=∠HGD =55°.∴∠FHE=180°-∠FHG=180°-55°=125°.在△EFH中,∠EFB=180°-∠FHE-∠E=180°-125°-35°20°.8.如图,已知:AB∥CD,∠1=∠2,∠3=∠4,求证:(1)∠4=∠DAC;(2)AD∥BE.【解析】证明:(1):∵AB∥CD,∴∠4=∠BAF(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已知),∴∠1+∠CAF=∠2+∠CAF(等式的性质),即∠BAF=∠DAC,∴∠4=∠DAC,(2)∵∠4=∠DAC,∠3=∠4,∴∠3=∠DAC,∴AD∥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 与直线a 、b 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总结平行线的性质.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3如何理解并记忆性质2、3,谈谈你的看法! (1)性质2、3分别已知什么?得出什么? (2)它与前面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 (3)性质2、3的应用格式. ∵a //b (已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 //b (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ab3 c124性活动4解决问题.问题1: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梯形的两底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注意启发学生回答为什么,进一步细化为较为详细的推理,并书写出.〔解答〕因为ABCD是梯形.所以AD//BC.所以∠A+∠B=180°,∠D+∠C=180°.又∠A=115°,∠D=100°.所以∠B=65°,∠C=80°.问题2: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根据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容易得到∠B和∠C相等,于是得到∠C=142°问题3: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BCA DB C学生活动设计:从图中可以看出:∠1与∠3是同位角,因为AB 与DE 是平行的,所以∠1=∠3.又因为∠1=∠2,∠3=∠4,所以可得出∠2=∠4.又因为∠2与∠4是同位角,所以BC ∥EF .教师活动设计:这个问题是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用到的是平行线的特征;反过来,由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用到的是直线平行的条件.同学们要弄清这两者的区别.〔解答〕略. 问题4:如图,若AB //CD ,你能确定∠B 、∠D 与∠BED 的大小关系吗?说说你的看法.学生活动设计:由于有平行线,所以要用平行的知识,而∠B 、∠D 与∠DEB 这三个角不是三类角中的任何一类,因此要考虑构造图形,若过点E 作EF //AB ,则由AB //CD 得到EF //CD ,于是图中出现三条平行线,同时出现了三类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B =∠BEF 、∠D =∠DEF ,因此∠B +∠D =∠BEF +∠DEF =∠DEB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特别是构造图形这个环节,适当引导,让学生养成“缺什么补什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解答〕过点E 作EF //AB . 所以∠B =∠BEF . 因为AB //CD . 所以EF //CD . 所以∠D =∠DEF .所以∠B +∠D =∠BEF +∠DEF =∠DEB .即∠B +∠D =∠DEB . 变式思考:如图,AB //CD ,探索∠B 、∠D 与∠BED 的大小关系(∠B +∠D +∠DEB =360°).四、小结与作业.FBDCEAEDCB A小结: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证平行,用判定.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知平行,用性质.作业:习题5.3.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及其综合运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投影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掌握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回忆所学内容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片1).1.如图1,(1)∵(已知),∴().(2)∵(已知),∴().(3)∵(已知),∴().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图2 图3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的平行线,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角相等.提出问题:是不是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呢?请同学们任画一条直线,使它截平行线与,得同位角、,利用量角器量一下;与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出图形,并进行度量,回答出不论怎样画截线,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结论.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我们把平行线的这个性质作为公理.[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教法说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条件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图5的图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会很容易地答出内错角相等,同分内角互补.师: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论述为什么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同学举手回答.【教法说明】在前面复习引入的第2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指正的同时板书.[板书]∵(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板书]两条平行经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西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师:下面清同学们自己推导同分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和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板书]∵(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邻补角定义),∴(等量代换).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已知见图6),∴(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看复习引入的第3题,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活动:学生给出答案,并很快地说出理由.练习(出示投影片2):如图7,已知平行线、被直线所截:图7(1)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2)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3)从,可以知道是多少度,为什么?【教法说明】练习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完成练习(出示投影片3).如图8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知量得,,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图8学生活动:在教师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可以相互之间讨论并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解题过程.【教法说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梯形的两底平行就已熟知,所以学生能够想到利用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来找和的大小.这里学生能够自己解题,教师避免包办代替,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板演教师指正,在几何里我们每一步结论的得出都要有理有据,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修改学生的板演过程,可形成下面的板书.[板书]解:∵(梯形定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变式练习(出示投影片4)1.如图9,已知直线经过点,,,.(1)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各等于多少度?2.如图10,、、、在一条直线上,.(1)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时,、各等于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把理由写成推理格式.【教学说明】题目中的为什么,可以用语言叙述,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用推理格式说明.另外第2题在求得一个角后,另一个角的解法不惟一.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解法给予肯定,若学生未想到用邻补角求解,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四)总结、扩展(出示投影片1第1题和投影片5)完成并比较.如图11,(1)∵(已知),∴().(2)∵(已知),∴().(3)∵(已知),∴().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题目的同时,进行观察比较.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出示投影6)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并能够说出前面是平行线的判定,后面是平行线的性质,由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有形的具体实例,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巩固练习(出示投影片7)1.如图12,已知是上的一点,是上的一点,,,.(1)和平行吗?为什么?图12(2)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口答.【教法说明】这个题目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99~100页A组第11、12题.(二)选做题课本第101页B组第2、3题.作业答案A组11.(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12.(1)∵(已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组2.∵(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同上).又∵(已证),∴.∴.又∵(平角定义),∴.3.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它们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认识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能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3. 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物展示,如黑板、书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平行线,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 性质讲解:(1)利用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平行线与截线所成的角相等。
4. 判定讲解:(1)利用图示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明白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利用几何画板或实物,展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第01讲
平行线的证明与构造
课程体系
初一寒假
初一春季第1讲
1. 平行线的证明
2. 平行线的构造
无
本讲概况
001
002模块01/
平行线的证明
平行线的证明与构造/第01讲
003
考法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例1
★★☆☆
如图,已知∠1=∠2,∠BAD =∠BCD ,则下列结论:①AB //CD ,②AD //BC ,③∠B =∠D ,④∠D =∠ACB ,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法2/平行线的综合证明
例2
★★★☆
如图,DE ⊥AC ,∠AGF =∠ABC ,∠1+∠2=180◦,试判断BF 与
A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004
一、平行线的构造
平行线在求角度、证明角与角的关系等题型中往往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构造平行线是添加几何辅助线的一种常见方法.
总体而言,若出现了一组平行线,而未出现与这组平行线均相交的“截线”,我们就可以再构造一条直线,使其与这组平行线都平行.
简而言之,构造平行线的方法是:“过拐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二、平行线的基本模型
平行线的证明与构造/第01讲
005
考法3/平行线的构造
例3
★★☆☆
(1)如图,
已知直线AB //CD ,∠DCE =70◦,∠A =30◦,则∠E 的度数是
( )A.30◦ B.40◦ C.50◦ D.70◦
(2)如图,AB //CD ,∠C =44◦,∠E 为直角,则∠1=
( )
A.132◦
B.134◦
C.136◦
D.138◦
(3)如图,直线l 1//l 2,∠A =125◦,∠B =85◦,则∠1+∠2
=( )
A.30◦
B.35◦
C.36◦
D.40◦
006
(1)如图1,a//b,则∠1+∠2=.
(2)如图2,AB//CD,则∠1+∠2+∠3=,并说明理由.
(3)如图3,a//b,则∠1+∠2+∠3+∠4=.
(4)如图4,a//b,根据以上结论,试探究∠1+∠2+∠3+∠4+···+∠n=.(直
接写出你的结论,无需说明理由
)
例4★★★☆
(1)如图,已知MA1//NA4,探索∠A1、∠A2、∠A3、∠A4与∠B1、
∠B2之间的关系.
平行线的证明与构造/第01讲007
(2)如图,已知MA 1//NA n ,探索并直接写出∠A 1、∠A 2、···、∠A n ,∠B 1、∠B 2、···、∠B n −1
之间的关系.
探究:如图,已知直线l 1//l 2,直线l 3和直线l 1、l 2分别交于点C 、D ,直线l 3上有一点P ,(1)若点P 在C 、D 之间运动,问∠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并说
明理由.
(2)若点P 在C 、D 两点的外侧运动(点P 与点C 、D 不重合),试探索∠PAC ,∠APB ,
∠PBD 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并说明理由
.
008
例5★★★☆
(1)如图1,AB//CD,点P在AB、CD外部,若∠B=40◦,∠D=15◦,则∠BPD=
◦.
(2)如图2,AB//CD,点P在AB、CD内部,则∠B、∠BP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证
明你的结论.
(3)如图3,若∠BPD=90◦,∠BMD=40◦,求∠B+
∠D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