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5.93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伏苓的功效与作用中药伏苓的功效与作用伏苓,即茯苓,是中药中著名的一味药材,也是常见的保健药材。
它以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伏苓的主要成分是龙须菌和麦角菌。
这两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伏苓的功效与作用。
1. 利尿作用:伏苓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促进体内废物、毒素的排泄。
它可以帮助肾脏排除多余的水分,改善水肿症状。
因此,伏苓被认为是治疗水肿的重要药物之一。
尤其对于心脏病、肾脏病等病症引起的水肿有很好的疗效。
2. 止泻作用:伏苓有缓解腹泻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痢疾、湿痢、慢性腹泻等患者有显著效果。
伏苓可以使大便排出量减少,减轻腹泻的症状。
同时,伏苓还可以改善肠道黏膜的炎症状况,促进肠道的修复。
因此,伏苓也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的常用药物。
3. 调节免疫功能:伏苓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它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生成和增殖,增加抗体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
伏苓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攻击能力。
因此,伏苓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易感冒、感染等症状。
4. 抗炎作用:伏苓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伏苓可以抑制炎性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减少白细胞的渗出,降低炎症的程度。
因此,伏苓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关节炎、肝炎等。
5. 抗肿瘤作用:伏苓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伏苓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干扰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从而起到抗肿瘤的效果。
尤其对于乳腺癌、胃癌、肺癌等肿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6. 抗氧化作用:伏苓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中和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损伤。
伏苓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过程。
同时,伏苓还可以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促进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因此,伏苓常用于抗衰老、保健养颜。
综上所述,伏苓具有利尿、止泻、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姓名:***专业:中药化学学号:***********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三萜和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茯苓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茯苓;三萜成分;多糖成分;药理作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1]。
茯苓又名茯菟、茯灵、玉灵、万灵桂、云苓、松苓等,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2],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和营养保健益寿食品。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养心安神等功效。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3]。
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三萜、茯苓多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许多中外医药学者对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茯苓在中医临床及人民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以茯苓为原料的成品药也不断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茯苓三萜的药理作用1.1 抗肿瘤作用茯苓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报道和相关研究已较多。
仲兆金[4]等从茯苓中分离得到三萜类成分及其衍生发现对人慢性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抑制作用明显,可影响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
Kwon Ms等[5]发现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活性,尤其对卵巢,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中枢神经癌等作用明显。
茯苓素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白血病L1210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的转移也有一定的作用,与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抗癌药合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6-7]。
在徐榕等[8]发现茯苓中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与抗癌药物合用,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能明显促进粒细胞增殖,引起造血细胞再生,这表明茯苓可提高放、化疗的疗效。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广泛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我们将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概述,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并分析这些成分在茯苓药效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探讨茯苓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我们将对茯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
其中,多糖类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多糖等,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茯苓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如β-茯苓醇等,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涵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个方面。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其药用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茯苓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茯苓中的多糖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和二萜类物质。
在中国传统药理中,茯苓被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茯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其主要成分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炎活性。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关节炎模型中的关节肿胀和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
茯苓具有抗氧化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损伤的发生。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降低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茯苓具有抗肿瘤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肝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
茯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糖和二萜类物质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能够显著增加小鼠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抵抗力。
此外,茯苓提取物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机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的来说,茯苓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病症、消肿利湿、调节内分泌等多种疾病。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茯苓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更好地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茯苓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可以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茯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茯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的天然草药,也是中国传统药材中最常用的之一。
它具有补脾益气、祛湿利尿、安神等多种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热蕴结、尿路感染、神经衰弱等疾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茯苓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
本文将对茯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探讨。
茯苓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酚酸类等。
这些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等。
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同时,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活性,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茯苓对多种肿瘤类型均表现出抑制作用。
在肺癌研究中,茯苓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诱导肺癌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效果。
在乳腺癌研究中,茯苓能够通过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此外,茯苓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在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类型中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茯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调节肿瘤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研究发现,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影响多个信号通路,如PI3K/Akt、MAPK、NF-κB等,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此外,茯苓中的多糖成分还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活性,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抵抗力。
茯苓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肿瘤治疗的辅助疗法中,茯苓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尽管茯苓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曲汉卿田鑫程南针(甘肃中医学院)摘要:茯苓是一味利水渗注药。
传统用于脾胃气应所致的疾饮、水肿等证。
近年来发现有治疗肝炎、心悸、精神分裂症,乙脑后遗症、失语、要幼儿秋季腹泻、斑秃、胃痛等新用途。
现以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材料,对获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以促进获菩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综述;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之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1 .化学成分研究1)茯苓糖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糖(Pachymose),含量约为84. 2%,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ose)、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硬烷(Albuminoid)含0. 68%,纤维素含2. 84%.有研究表明:茯苓聚糖的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1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和1~2个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4].β-茯苓聚糖并无抗肿瘤成分,但切除β(1~6)支链后,既可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其中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 2)茯苓素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以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有报道从云南文山产茯苓(Poria cocos)菌核的外表皮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的部分可分离到6个萜类化合物,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新酸等.茯苓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在体内还可拮抗醛固酮活性,另外,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3)其他成分茯苓含麦角甾醇、硬烷(Albuminoid)0. 68%,纤维素2. 84%,还有三萜类、辛酸、月桂酸、十二酸、组氨酸、胆碱、蛋白质、脂肪、酶、腺嘌呤、树胶等成分.胆碱可以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即茯苓多糖、茯苓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燥品的93%,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5].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抗诱变、抗肿瘤,对肝炎、鼻咽癌和胃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6].随着分离和测定技术的提高,中外学者已从茯苓中分离了3种化学骨架类型的羊毛甾三萜34个化合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7]2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茯苓的功能主治和用法论文茯苓简介茯苓又名茯神、茯苓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属于真菌门多孔菌纲下的茯苓科植物。
其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地区。
茯苓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主要成分包括茯苓酮、茯苓醇、茯苓苷等多种有效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茯苓很多药理作用,包括:1.利尿作用:茯苓能够促进尿液排出,从而有助于减轻水肿等症状。
2.消炎作用:茯苓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
3.抗肿瘤作用:茯苓中的茯苓酮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一些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4.抗氧化作用:茯苓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
5.调节免疫功能:茯苓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
茯苓的主要功效1. 利尿消肿茯苓被称为“天然利尿剂”,可以促进体内多余的液体排出,减轻水肿等症状。
对于肾脏病、水肿型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 改善消化功能茯苓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对于胃寒、食欲不振等胃肠道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 抗炎镇痛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炎症引起的痛苦。
对于关节炎、风湿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降低血脂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于高血脂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 抗肿瘤茯苓中的茯苓酮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对于一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茯苓的常见用法茯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常见的用法包括:•茯苓煮汤:将茯苓切片煮汤,可以增加饮品的药性,起到调理作用。
•茯苓煎剂:将茯苓煎煮成药水,可以直接服用,起到药效作用。
•茯苓粉末:将茯苓研磨成粉末,可以制作成胶囊或者口服液,方便服用。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茯苓。
•对于过敏体质者慎用茯苓。
•长期使用茯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茯苓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其药理作用和主要功效,可以更好地了解茯苓的作用及用法,合理使用茯苓,起到治疗与保健作用。
茯苓多糖的提取、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中药材,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茯苓多糖作为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茯苓多糖的提取方法、化学结构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茯苓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本文将概述茯苓多糖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水提法、醇提法以及现代的微波辅助提取、酶解法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茯苓多糖的化学结构特征,包括其分子量、单糖组成、糖苷键类型等,以及近年来在结构解析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本文将重点综述茯苓多糖的药理作用,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茯苓多糖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茯苓多糖的提取方法茯苓多糖的提取方法对于其后续的结构研究和药理作用分析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茯苓多糖的提取方法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创新。
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水提法、醇提法等。
水提法是以水为溶剂,通过加热煮沸使茯苓中的多糖成分溶解于水中,然后通过浓缩、干燥等步骤得到多糖提取物。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提取效率较低,且易受到其他水溶性杂质的干扰。
醇提法则是利用醇类溶剂对多糖的溶解性进行提取,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甲醇等。
醇提法相对于水提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且需要注意溶剂残留的问题。
随着现代提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提取方法,如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机械振动和热效应等,使茯苓细胞壁破裂,多糖成分更易溶出。
这种方法提取时间短,效率高,但设备成本较高。
微波提取法则是利用微波对物质分子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使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快速溶出。
微波提取法具有提取速度快、提取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但需要注意微波功率和时间的控制。
茯苓的主要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茯苓是一种中药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是由福建省南靖县出产的一种真菌果实体,被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的治疗和保健。
在中医理论中,茯苓具有既中和又温和的性质,被用来调节体内湿气,促进利尿、养心安神等作用。
茯苓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利尿、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
首先,茯苓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茯苓酚能促进肾脏排尿功能,达到利尿的目的。
茯苓还可以通过减少血液中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液量来发挥利尿作用。
因此,茯苓被广泛应用于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中药方剂中。
茯苓还具有抗炎作用。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茯苓酚能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反应。
茯苓酚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炎症性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茯苓的抗炎作用不仅可以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和延缓炎症的发展。
茯苓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茯苓酚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
氧化应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茯苓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茯苓的抗氧化作用还可以延缓细胞的老化,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因此,茯苓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抗衰老产品中。
茯苓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茯苓酚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茯苓的抗肿瘤作用不仅可以用于肿瘤的治疗,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除了以上主要药理作用之外,茯苓还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茯苓能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减轻情绪紧张和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提高人体免疫力。
茯苓还可以调节体内的内分泌平衡,提高体力和抵抗力,延缓衰老过程。
关于茯苓的药理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和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上。
例如,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茯苓酚被认为是茯苓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研究发现,茯苓酚能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发挥茯苓的利尿、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现代药理学对茯苓的研究
茯苓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
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中,人们对茯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加深了对茯苓的认识,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茯苓具有抗炎作用。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的能力,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
实验证明,茯苓能够有效减轻炎症病变,缓解炎症症状。
这一发现使得茯苓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具备了潜在的药用价值。
其次,茯苓还被发现具有利尿作用。
茯苓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并且具有排除水肿的作用。
实验证明,茯苓能够提高肾小管重吸收再吸收的速率,从而促进尿液排泄。
这一发现为茯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还证明茯苓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茯苓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而且,茯苓中的一些化合物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
这些发现为茯苓在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和肿瘤相关疾病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的来说,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揭示了茯苓的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利尿、抗氧化和抗肿瘤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茯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然而,茯苓的药理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究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具体的作用机制。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茯苓,推动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茯苓抗肿瘤、免疫调节药理作用研究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传统中药材茯苓的药理作用逐渐得到揭示和认可。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茯苓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以期为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茯苓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其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随后重点阐述茯苓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方面的药理作用机制,包括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茯苓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如茯苓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茯苓制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等。
文章将总结茯苓抗肿瘤、免疫调节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提供全面的茯苓药理作用知识,推动茯苓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二、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近年来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
茯苓中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茯苓酸等,显示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研究发现,茯苓多糖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同时,茯苓多糖还能够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茯苓中的茯苓酸成分则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周期,并诱导其发生凋亡。
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茯苓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动物实验显示,茯苓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高荷瘤动物的生存质量。
而在临床试验中,茯苓作为辅助治疗药物,能够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茯苓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其多糖和茯苓酸等成分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未来,随着对茯苓抗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茯苓有望在抗肿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茯苓免疫调节药理作用研究茯苓,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不仅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其免疫调节药理作用也逐渐受到了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茯苓药理作用有哪些
导语:茯苓是可以入药的,因为茯苓其实有多种药用价值,所以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受到哪一种疾病的影响,看看茯苓是否具有治疗的效果,
茯苓是可以入药的,因为茯苓其实有多种药用价值,所以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受到哪一种疾病的影响,看看茯苓是否具有治疗的效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治疗这些疾病保证健康,而下面就是茯苓的几种药理作用,大家可以现在去认识了解一下,它的这些药理作用。
[药理]
1:利尿作用茯苓利尿机转不明,而且复方较单味药作用明显。
2:镇静作用茯苓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可以抑制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兴奋过度,对巴比妥的麻醉有协同作用。
3:心血管系统乙醇提取物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加。
4:消化系统茯苓对于四氯化碳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对小鼠肉瘤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与胸腺有关,可激活局部补体。
(1)在体内具抗癌活性,并能促进人体的免疫功能;所含茯苓聚糖对肉瘤S-180的抑制效率可达96.88%。
(2)浸剂对正常兔作腹腔注射有利尿作用;乙醚或乙醇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对家兔血糖则先使升高而后降低。
(3)茯神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的镇静作用次于茯神。
现在大家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应该知道茯苓有哪一些药理作用了吧?很多时候关注这些,药物的,治疗作用我们,自己的身体疾病症状去。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茯苓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通过对茯苓的不同部位(如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等)进行提取和分析,探讨其化学成分,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其药理活性,包括利尿、镇静、心血管、消化和抗肿瘤作用。
二、实验材料1. 茯苓干燥菌核(产地:安徽)2. 甲醇、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3. 离体蛙心、小鼠、大鼠等实验动物4. 生化检测仪器5. 生理学实验仪器三、实验方法1. 茯苓成分提取- 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分别用甲醇、乙醇、氯仿等溶剂进行回流提取。
- 将提取液浓缩干燥,得到不同部位的茯苓提取物。
2. 化学成分分析- 对茯苓提取物进行薄层色谱(TLC)分析,鉴定其主要化学成分。
-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等技术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3. 药理活性实验- 利尿作用实验-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茯苓提取物,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
- 观察并记录大鼠尿量变化,分析茯苓的利尿作用。
- 镇静作用实验-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茯苓煎剂,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
- 观察小鼠自发活动情况,分析茯苓的镇静作用。
- 心血管系统作用实验-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茯苓乙醇提取物,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
- 通过生理学实验仪器记录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变化,分析茯苓的心血管作用。
- 消化系统作用实验-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茯苓提取物,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
- 通过生化检测分析茯苓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抗肿瘤作用实验-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茯苓多糖,对照组给予等量溶剂。
- 观察小鼠肉瘤生长情况,分析茯苓的抗肿瘤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化学成分分析- 茯苓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
2. 药理活性实验- 利尿作用:茯苓提取物对大鼠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相关。
茯苓药理作用及其生产产业化应用前景茯苓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及其生产产业化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茯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脂、抗氧化、抗炎、保肝、镇静安神等。
茯苓的生产产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药理作用和生产产业化应用前景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茯苓主要成分是多糖、茯苓酸、茯苓醇等,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多糖是茯苓药材的主要有效成分,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研究表明,茯苓提取物对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和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
另外,茯苓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研究发现,茯苓酸和茯苓醇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茯苓的抗肿瘤活性主要与其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茯苓通过调节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干扰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此外,茯苓还具有降血脂、抗氧化、抗炎、保肝、镇静安神等药理作用。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茯苓还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保护机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茯苓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并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和疼痛。
此外,茯苓还具有保肝作用,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茯苓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由于茯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茯苓作为传统中药材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茯苓的生产产业化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在医药领域,茯苓可以用于制备抗肿瘤、抗炎、保肝等药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其次,在保健品领域,茯苓可以用于制备免疫调节、抗氧化等保健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购买。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二、茯苓的化学成分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多种化学成分协同作用,对人体产生多种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多糖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茯苓多糖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茯苓还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其含有的茯苓酸、茯苓素等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因此,茯苓对于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具有积极意义。
茯苓在抗肿瘤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潜力。
研究表明,茯苓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这为茯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茯苓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多糖成分能够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肿瘤患者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茯苓还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人体内部的激素水平,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茯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为茯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未来,随着对茯苓研究的深入,相信其药理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和应用。
四、茯苓的临床应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广泛。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茯苓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因此在治疗水肿、腹水等液体潴留相关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可以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有效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茯苓还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DOI: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4.012 ·综述· 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刘丹丹,戴娜,范婧莹茯苓(Poria),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 2005 版中国药典,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
中医认为,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乃两得其宜之药。
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无伤正气之弊,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2-3],茯苓可以利尿、镇静、护肝、抗肿瘤,近年来最受人关注的是其抗肿瘤作用。
笔者通过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资料,对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茯苓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依据。
1 茯苓抗肿瘤作用1.1 茯苓抗肿瘤成分研究茯苓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
1.1.1茯苓多糖类茯苓多糖(pachyman)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种真菌多糖,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约占整个茯苓菌核干重的 70% ~ 90%,其化学组成为(1→3)-β-D-葡聚糖。
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保肝、催眠、抗炎、消石等作用[4]。
刘吉成等[5]研究表明,含茯苓多糖的复合多糖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联合对抑制移植性肿瘤 S180 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花宝金[6]报道,茯苓多糖及羧甲基茯苓多糖具有抗白血病作用。
Zhang 等[7]发现,茯苓多糖中 PCM-Ⅱ对人乳腺癌细胞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纪芳等[8]将茯苓多糖进行适当的结构修饰,制得羧甲基茯苓多糖(CMP)后对荷瘤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发现 CMP 不仅可提高荷瘤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NK 细胞杀伤活性,还可提高小鼠血清中 TNF-α的含量,可改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徐琳本等[9]发现 200 mg/kg CMP 可使荷瘤小鼠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增高,对 S180、EAC 瘤株呈明显抑制作用。
杨勇等[10]建立 p388 白血病动物模型,并给予羧甲基茯苓多糖(CMP)治疗,发现CMP能使荷瘤小鼠生命延长 35.88%,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合用,可使小鼠的生存期延长70.05%。
同时,CMP 还可通过下调 bcl-2 基因诱导癌细胞凋亡,表明 CMP 有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
1.1.2茯苓三萜类仲兆金等[11]从茯苓中分离得到三萜类成分及其衍生物,对 K562 细胞(人慢性髓样白血病细胞)抑制作用明显,可影响小鼠 T 淋巴细胞增殖。
Kwon 等[12]发现,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活性,尤对肺癌、卵巢癌、皮肤癌、中枢神经癌、直肠癌等作用明显。
因此,可将茯苓多糖与化疗技术配合,用于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13]。
1.2 茯苓复方抗肿瘤作用何迎春等[14-23]研究益气解毒方中药(茯苓、黄连、黄芪等)对 TgN(p53mt-LMP1)/HT 转基因小鼠鼻咽癌前病变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益气解毒方中药可有效逆转或阻止TgN(p53mt-LMP1)/HT 转基因小鼠鼻腔和鼻咽黏膜上皮细胞的非典型性增生,其作用机理之一是抑制 TNF 受体相关因子2、c-jun 基因表达和促进 p16 基因表达,继而阻止细胞进入 S 期而抑制细胞增殖。
谢长生等[24]发现复方三根制剂(FFSG,虎杖根、藤梨根、水杨梅根、党参、白术、茯苓、山楂肉、甘草等组成)可部分恢复 K562/ADR 和K562/VCR 耐药细胞时 ADR(阿霉素)的敏感性,而对VCR(长春新碱)抗药性的逆转作用不明显;可增加K562/ADR 和 K562/VCR 耐药细胞内 ADR 的积聚,并对外排 ADR 有一定影响。
2 茯苓抗肿瘤作用机制2.1 调节免疫功能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带瘤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茯苓能全方位地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被誉为中药“四君八珍”之一。
桂枝茯苓丸通过增强小鼠的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抗肿瘤作用[25]。
桂枝茯苓丸有抑制体外肿瘤生长的作用,用药浓度 2 g/ml 在 24 h 及 48 h 对胃癌 SGC-7901 抑制率分别为 18.6% 和 25.7%,桂枝茯苓丸体内抑瘤率为33.7%[26]。
王文海等[27]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观察了补肾健脾方(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加减,熟地、山萸肉、淮山药、党参、茯苓、白术、泽泻、丹皮等)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兼脾气虚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738,30572408);湖南省科技厅项目(2007TP4021);湖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06WK3016);湖南省教育厅基金(08C637)作者单位:410007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刘丹丹);410007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戴娜);410007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范婧莹)通讯作者:刘丹丹,Email:dandanliu2002@收稿日期:2009-04-22的调节作用,结果补肾健脾方可明显提高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 73.33%,对照组为 52.63%),提高 0.5 年生存率(治疗组为 83.33%,对照组为 70.18%),并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药包括茯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调节机体的免疫作用:其一激活巨噬细胞和T、B 淋巴细胞;其二激活网状细胞,内皮细胞和补体;其三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如:促进干扰素生成、促进白细胞介素生成、诱生肿瘤坏死因子等。
2.1.1 激活巨噬细胞和T、B 淋巴细胞陈春霞[28]研究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徐琳本等[9]发现,CMP 口服液能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胸腺、脾脏重量及溶血素抗体含量,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NK细胞活性。
陈宏等[29]研究发现,100 ~ 200 mg/kg 的茯苓多糖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
刘媛媛等[30]研究表明 CMP 可激活T、B 淋巴细胞,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1.2 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韩凌等[31]研究多糖对大鼠小肠上皮细胞株 IEC-6 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茯苓多糖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功能,并有可能通过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调节作用而实现对全身的免疫调节。
陈春霞[28]研究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加荷瘤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SRFC),增强小鼠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这可能是其增强免疫应答功能及抑瘤率的机制之一。
2.1.3 诱生细胞因子陈春霞[28]研究表明,羧甲基茯苓多糖能明显增强荷瘤小鼠脾 T 细胞生长因子(TCGF)的生长。
徐琳本等[9]发现,CMP口服液能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白细胞介素2(IL-2)至正常水平。
陈宏等[29]研究发现,100 ~ 200 mg/kg 茯苓多糖能提高荷瘤小鼠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
刘媛媛等[30]研究表明 CMP 能显著提高IFN-γ水平,降低 IL-10 含量,具有较好的调节 Thl/Th2 细胞因子分泌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2.2 降低毒副反应及增加疗效杨宏新等[32]发现,羧甲基茯苓多糖和硒酸酯多糖具有抗白血病的生物学效应,CMP、硒与化疗药物合用后具有协同抗癌效应,能显著抑制癌细胞增生,下调 bcl-2 基因的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具有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减轻环磷酰胺的毒副作用。
刘可人等[33]研究发现,茯苓多糖对肿瘤细胞中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还可增加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9(ppGalNAc-T9)在 mRNA 水平的表达,降低放疗引起的副作用。
徐榕等[34]研究发现,茯苓中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与抗癌药物合用,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 CSF(集落刺激因子),提高由γ线照射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和血小板的数量,促进粒细胞增殖和造血细胞再生。
可提高放疗和化疗的疗效,降低毒副反应。
茯苓多糖还能显著增强环磷酰胺、M25、5-FU、平阳霉素、丝裂霉素、更生霉素对小鼠 S180 的抑制作用和平阳霉素对食管癌 SGA-73 的抑制作用,提高环磷酰胺对白血病小鼠 L615、L1210 和长春新碱对白血病 L615 的生命延长率,与抗癌药合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2.3 毒副作用小茯苓性味甘淡平,无毒副作用,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均无潜在致突变性。
茯苓对小鼠体细胞遗传物质无致突变毒性,对 CdSO4 诱发的体细胞遗传物质损伤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是良好的抗诱变剂[35]。
硫酸化茯苓多糖灌胃给药的LD50 为 7.358 g/kg,LD50 的 95% 平均可信限为(7.358± 0.894)g/kg,属低毒性物质[36]。
半夏茯苓胶囊可抑制正常小鼠胃排空,并可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胃排空加快,对阿托品所致的胃排空减慢无影响;未测出小鼠一次灌胃给药的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 10 g/kg,毒性低[37]。
3 展望恶性肿瘤是当今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其防治成为当前医学界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是机体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所致,并且正气虚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和预后的全过程。
肿瘤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方面,肿瘤是源于患者机体内的变异组织,不同于细菌及病毒的侵入致病,它是全身性疾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机体内部环境的调控紊乱也对肿瘤发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或诱导下使机体脏腑功能受损,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直至气机失调、气血失和、内分泌异常而发生的。
因此,对肿瘤的治疗不仅要着眼于对癌细胞的攻杀作用,还应通过调整机体对它的控制作用来协同治疗。
提高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是中医药的优势,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而最突出的就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茯苓作为古今医家常用的中药之一,其药性缓和,能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强精益髓,能扶正又能祛邪。
茯苓抗肿瘤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毒副反应和增效来实现,而其调节机体免疫作用主要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和T、B 淋巴细胞,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诱生多种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