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师用书指瑕(一).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课本及教师用书指瑕(一)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有的注释不够妥当,值得商榷;有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不常见,课本又不加注,师生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很有必要补充注释。
一、《触龙说赵太后》
1、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哀”字用法特殊,但课本无注。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译“亦哀之矣”为“也够可怜的了”,这样解释,一将“之”字漏译,二与触龙身份不符;作为臣子的触龙是决不能也决不会说出太后“可怜”这样的冒犯君主的话的。
这里的“哀”应作“爱”讲。
《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
”《管子·侈靡》:“国虽弱,令必敬以哀。
”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曰:“哀读为爱,古字通。
”《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
”高诱注:“哀,爱也。
”《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在“哀”字条下均有“爱”“怜爱”的义项。
将“哀”讲作“爱”,不仅符合“亦哀之矣”的句法特点,也扣住了文章的语脉。
上文触龙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紧接着太后说“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下文触龙举例说明“其爱不若燕后”,首先提到“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意思是“你送燕后出嫁时,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心里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也是疼爱她啊”,这样讲,以“爱”字贯穿全段,前后文一脉相承,触龙说话的谨严、文章结构的缜密,便可一目了然。
2、恣君之所使之。
课本第66页注{22}:“任凭您派遣他。
”“所”字难讲,课本无注。
郭锡良《古代汉语》把它讲成指示代词,认为是“指代‘使之’的方式”。
可这样的解释,放到句中无法落实。
且依从此说,将“恣君之所使之”读成“恣君之/所使之”,全句节奏不谐,拗口难通。
笔者以为,“恣君之所”为动宾结构,其中“君之所”为偏正短语,“所”为名词,当“意”讲。
《汉书·董贤传》:“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先谦补注:“酒所,犹酒意。
”《汉书·周亚夫传》:“此非不足君所乎?”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所者,意也;不足君所者,于君意有不足者也。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均有“所”为“意”“意思”的解释。
将“恣君之所使之”译成“任凭您的意思(心意、意愿)派遣他”,文通字顺,课本应从此说,补注:“所,意。
”
二、《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故远人不服”。
“故”字课本及一般译本均未注。
很多教辅资料都释“故”为“所以”,可照此解释,上下文扌干格不入。
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成“能做到这样[即上文“均”(财物平均分配)、“和”(上下和睦共处)、“安”(上下相安无事)],所以远方之人不臣服”,与文意正相反:既“如是”,则远人理当“服”,而不应“不服”。
人教社《教参》觉得“故”不好处理,所以在翻译时干脆不讲。
可“故”在句中并非无实意,不能不讲。
其实,这里的“故”是“如果”的意思。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故,犹‘若’也。
一为‘若或’之义。
”“若或”即“如果”。
贾谊《新书·修
政语上》:“故使人味食然后得食者,其得味也多;若使人味言然后闻言者,其得言也少。
”“故”“若”互文,“故”即“若”“如果”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也收有“若,如果”的义项。
扬雄《解嘲》:“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矣。
”“故”“则”
呼应,表假设关系,即今之“如果……就……”。
课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句当与此同,翻译成“如果远方之人不降服,就施行文教和德政招徕他们”,语意贯通,文气畅达,依此,课本应补注:“故,如果。
”
三、《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
课本第94页注{21}:[景(yǐng)翳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
景,同‘影’,日光。
”此注大误。
“景”既读“yǐng”,就只能讲成同“影”,“影子”“阴影”的意思,如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景”就读作“yǐng”;既当“日光”讲,就只能读成“jǐng”,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景”就不可读“yǐng”,因为是“日光”的意思。
关于“景”的这两种用法,所有的工具书的解释都是相同的。
课本注释音义不统一,依文意,当改正为:“(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
四、《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课本对“执事”的注释是“对对方的敬称”。
这种解释,笔者认为并不妥当。
人教社出版的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是“那就烦劳您的手下的人了”;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注释为“你若认为灭郑对你有利,那就请吧,这里是委婉的说法”,对句子的翻译是“假如灭了郑国而对您有益,那就麻烦您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对“执事”的注释是“执事,指秦伯左右从臣,代喻秦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注释“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古汉语字典》注释“执事①主持工作,柳宗元《驳复仇议》‘执事者宜有惭色’。
②(对方的办事人员,《左传·成公十三年》‘敢尽布之执事’,又为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杨修《答临淄侯牍》‘又尝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注释“执事①工作,《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②古时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国语·越语上》‘寡君勾践之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旧时书信中用以称对方,谓不敢直陈,故向执事者陈述,表示尊敬,方苞《与安徽李伯书》‘执事服官有年’,韩愈《上张仆射书》‘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③举行典礼时担任专职的人。
④旧时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事所用的牌、伞等物。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掌故大辞典?注释“执事①举行典礼时担任专职的人。
②旧时指侍从左右供差使的人。
③旧时书信中向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韩愈《上张仆射书》‘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④旧时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事所用的牌、伞等物。
”
从以上这些资料来看,“执事”只有用在书信中才是表敬称,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并不表敬称,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是烛之武与秦伯面对面说话时所用,在这种情况下解释为敬称是不妥的;此外若当“执事”是敬称,那就是仅指
秦伯而言,事实上秦灭郑主要靠秦伯手下的人,并不专指秦伯。
综上所述,这里的“执事”应指秦伯手下的人,也隐指秦伯,在这里是一个委婉、客气的说法,全句可翻译为:“假如灭了郑国而对您有益,那就烦劳您的手下了。
”
当然,“敢以烦执事”这句话是含有表敬意思,但这得益于句中表谦敬的副词“敢”(冒昧、大胆)的运用,因此,“执事”在这里并不能理解为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