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扼胶州湾口,得名于胶州湾海口北面的小青岛。“原只是一个小渔村,位置靠近胶州湾入口附近的小岛,因这个小岛的郁郁葱葱而得名”。它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 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胶州湾及其周边区域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物产令西方列强觊觎。据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多国军舰常出入胶州湾。19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对山东的调查活动,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选择青岛作为“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窗户”。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试图侵占胶州湾。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明发上谕允许在胶州湾设防,是为青岛建设之始。至此近代青岛第一次进入国家的战略视野,战略位置为世人所知。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武力侵占胶州湾。翌年3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及周边陆地岛屿,总面积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551.75平方公里,水域576.50平方公里。德国设置胶澳总督府,使青岛成为唯一直隶德国海军部的殖民地,并将山东纳入其势力范围。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将“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完成第一份青岛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规划确定了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选址。1900年,在1898年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城市”,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行政中心和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东岸布置了要塞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德国胶澳总督府又编制了港口、铁路、城市路网、给排水系统和造林绿化等专项规划。在青岛要塞规划的基础上,德国当局依据“华洋分治”的政策对青岛城市的功能定位,分区布局进行了专项规划,将青岛划分为码头区、别墅区以及青岛、大鲍岛等九个小区。最终建成了码头区和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四个截取。青岛也成为在要塞中成长起来的城市。随着中西文化

的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划风格和城市面貌。至1914年,青岛已发展成为军事要塞、海军基地、海陆交通枢纽于一体的港口要塞城市和环境优美的海滨旅游城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日本当局设立纺织、化工、盐田等工商企业,掠夺土地和矿产资源。1914至1922年日占时期,城市建设仍然延续德制青岛规划,实施了三期市街扩张计划,城市空间沿胶州湾东岸和铁路线向西、向北拓展。1917年以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四方沧口一带填海造地,先后建了“六大纱厂”,在铁路沿线和胶州湾东岸形成了工业区,“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在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鲁案谈判,中国政府于1922年12月10日收回了青岛主权,设置了直属北京民国政府的胶澳商铺及管理机构——胶澳铺督办公署,商铺区域延续了德国租借地的范围,城市与乡区的布局不变。

1929年4月,南京国民临时政府接管青岛,设置青岛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管辖,青岛进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快速发展期。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是中国规划师为青岛制定的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以100万人口规模为目标,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和具体规划,并在历史上首次对青岛未来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该规划方案具备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意识,是中国规划师进行的城市规划试验,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一次质变。后因战火重燃,规划没有实施,但其诸多合理的规划思想对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很多设想得到了城市发展的验证。《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就青岛市中心区域、全市功能分区、道路、园林、一般交通、卫生等六方面予以具体规划。规划范围北至沧口、李村,东至辛家庄、麦岛一带。规划面积约13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

20世纪30年代,青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也有重大发展。

1938年一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在这一时期,青岛除建设了军事设施和军工企业外,城市建设陷入停滞。1939年6月,日本为推行所谓“大青岛计划”,

将胶县、即墨划归青岛,市域面积达到6000余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0万。1939年编制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华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军事和华北经济开发的基地、重要的工业区和观光城市”。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接管青岛,将青岛城市性质定位“重要的海军基地和重要港口”,青岛成为美国和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海陆空军事基地。青岛市的行政区恢复了沦陷前的状况。全市海陆面积为1377平方公里。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建国后,青岛的行政地位发生变化,改为山东省辖市。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纳入到全国统一计划之中,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工业布局成为影响城市定位和城市总体格局的重要因素。1950年编制的《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风景和疗养区”,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这是建国后青岛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1957年编制的《青岛城市初步规划》,将城市性质调整为“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休疗养多功能的综合城市”。规划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规划增加了楼山后工业区、城市工业卫星城镇两大工业区。

1960年编制的《青岛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具有国防、工业、港口和休疗养功能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建设用地84.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规划为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集中建设台东、四方、水清沟、沧口、楼山5个工业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1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批准为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改革开放使青岛的规划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84年1月5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经国务院复批实施,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建设用地115.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5万人。规划以海泊河、李村河两条河道为界限,将市区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组团。碎渣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89年,依据城市发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