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教材全解鲁科必修1第01章第3节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教材全解鲁科必修1第01章第3节物质的量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都非常小,仅一滴水,就含有大约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的粒子,我们无法用肉眼计数,这样惊人的数字,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但在科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又经常需要知道一定量的物质究竟含有多少微观粒子,我们怎样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的数目呢?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注意:(1)这里的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等微观粒子,不能指宏观颗粒。

(2)“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知识·链接】

基本物理量是由人们根据需要选定的,在不同学科中和不同时期,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有所不同。例如,在力学中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是:长度、质量、时间;在热学领域中则采用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基本物理量。1971年前国际制中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是六个,即: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1971年起又增加了物质的量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到七个。

2.阿伏加德罗常数:我们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1,符号为N A。

(1)阿伏加德罗常数带有单位,其单位是mol-1。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准确值是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近似值是6.02×1023 mol-1。

(3)N A数值巨大,作用于宏观物质没有实际意义。

【交流·研讨】

为什么选用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相对原子质量的确定是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选用12g正是因为“12”这个数值能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联系起来。如某原子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r,1个12C原子质量为ag,则1个R原子的质量为A r·a/12 g,1mol R原子的质量为N A·A r·a/12 g,N A·a=12g,所以1molR的质量即为A r·a/12 g,同理可推得1mol某分子、离子等的质量(g),其数值正好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式量,这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带来极大方便。

3.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例如说“1mol氧”,是指1mol氧原子,还是指1mol氧分子,含义就不明确。又如说“1mol碳原子”,是指1mol12C,还是指1mol13C,含义也不明确。

粒子集体中可以是原子、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电子等。例如:1mol F,0.5molCO2,1000mol CO32-,amol e-,1.5molNa2CO3·10H2O等。

4.物质的量与粒子数(N )的关系: N = n·N A

满足上述关系的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如:1molCaCl 2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相等的粒子是CaCl 2粒子,其中Ca 2+为1mol 、Cl -为2mol ,阴阳离子之和为3mol 。

典例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 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 .0.012 kg 12

C 中含有约6.02×1023个C

C .1 mol 水中含有2 mol 氢和1 mol 氧

D .1 molH 含有6.02×1023个e -

研析:因为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例如水、硫酸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组成[例如NaCl 、Ca(OH)2等],还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金刚石等),所以A 的叙述是错误的.碳是由原子构成的,根据规定,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 -

1,所以B 的叙述是对的.根据规定,“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C 中表示水的组成时,却用名称表示,氢、氧的含义也不具体,所以也是不正确的。氢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则1 mol Ne 也应含有1×6.02×1023个电子,所以D 的叙述是正确的。

答案:B 、D

典例2:0.5 mol H 2O 含有多少个水分子?这些水中含有多少个氢原子?

研析:1 mol H 2O 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个H 2O 分子;1个H 2O 分子中含有2个H 和1个O ,根据n =N/N A ,则N (H 2O)=n ·N A ,利用这个公式便可求出0.5mol H 2O 中所含有的H 2O 分子数。

N (H 2O)=n (H 2O)×N A =0.5 mol×6.02×1023 mol

-1=3.01×1023; N (H)=2N (H 2O)=2×3.01×1023=

6.02×1023

或n (H)=2n (H 2O)=2×0.5 mol =1.0 mol ; N (H)=n (H)·N A =1.0 mol×6.02×1023 mol -1=6.02×1023 答案:在0.5 mol H 2O 中含有的H 2O 分子数为3.01×1023,其中含氢原子数为6.02×1023。

研习点2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1.摩尔质量

(1)概念: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单位常用g·mol -

1。 注意:①摩尔质量与1 mol 粒子的质量含义不同,但有一定的联系。例如,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 -1,1 mol H 2O 的质量是18 g 。

②当摩尔质量的单位取“g·mol -

1”时,其数值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或式量数值相等,但物理意义、单位都不同。在计算或使用时要注意区分。例如,M r (H 2O)=18,而M (H 2O)=18 g·mol -1。

(2)摩尔质量、质量、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容易看出,在以上转化关系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的地位。可以说,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为我们的科学计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积累·活用】

几个基本符号: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粒子数——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相对原子质量——Ar ;相对分子质量——Mr ;质量分数——ω

2.气体摩尔体积

m n N ÷M ×N A ÷N A

×M

(1)概念: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V m =V/n,单位为L·mol-1和m3·mol-1。

①标准状况即0℃、1个大气压(101 kPa),简写为STP

②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在数值上近似相等。任何气体包括纯净气体和混合气体。

③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1。

④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不同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可能不同,标况下,约为22.4 L·mol-1,但不是标况时也可能是22.4 L·mol-1(比如温度高于0℃,压强小于101 kPa)。

附:1mol干冰由固态变为气态体积变化示意图。

(2)阿伏加德罗定律(即四同定律)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同温同压同体积同分子数)

①P1V1/T1=P2V2/T2 ②PV =nRT =m/MRT(R为常数).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n:物质的量;ρ:气体的密度;M:气体的摩尔质量;V:气体的体积;m:气体的质量;N:气体的分子数.)

①同温、同压下:V1/V2=n1/n2=N1/N2②同温、同体积下:P1/P2=n1/n2=N1/N2

④同温、同压下:ρ1/ρ2=(M1/M2)·(m2/m1) ④同温、同压、同体积下:m1/m2=M1/M2

⑤同温、同压、同质量下:V1/V2=M2/M1⑥同温、同体积、同质量下:P1/P2=M2/M1

典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氯含有6.02×1023个微粒B.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约等于6.02×1023 C.钠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H2O的摩尔质量是18g

研析:A错误在于使用摩尔时没有指明微粒的名称,或为1mol氯气约含6.02×1023个氯气分子,或

为1mol氯原子约含6.02×1023个氯原子;B正确;C错在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混同,应为钠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在摩尔质量的单位,应为H2O的摩尔质量是18g/mol。

答案:B。

典例4: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C.分子总数D.质量

研析:由气体定律可知,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故两容器内分子总数相等.由于3种气体各自都是双原子分子,故原子总数一定相等.又由于N和O原子的质子数和摩尔质量不同,则质子总数和质量不一定相等,只有当N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质子总数和质量才相等。

答案:AC。

研习点3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其表达式为:n(B)=c(B)×V

注意:(1)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质量分数w(B)=m(B)÷m(溶液)× 100%有本质区别。

(2)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但所含溶质的量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积累·活用】

【推广·引申】

(1)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关系:

c(B)=1000(mL)×ρ(g/mL)×w÷[1(L)×M(g/mol)]

(2)溶液稀释规律:溶质不变:

m(浓)×w(浓)=m(稀)×w(稀);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c(浓)×v(浓)=c(稀)×v(稀)

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认识新仪器——容量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本节重点之一。配制这种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用的专用仪器——容量瓶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只用于配制溶液,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②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常温。因为溶质在烧杯内稀释或溶解时会吸热或放热,而容量瓶必须在常温下使用;

③用容量瓶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是因为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规格,配制溶液时可据所需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的容量瓶;

④使用前,除洗涤外,还应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液;

⑤向容量瓶注入液体时,应沿细玻璃棒注入,以防注入操作时液体流出而损失;

⑥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正确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和瓶内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2)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①计算:求出所配制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如果是用浓溶液(如浓H2SO4)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溶液,则需求算出浓溶液所需用的体积;

②称量:如果溶质是固体,可用天平称量溶质的质量;如果是浓溶液,可用量筒来量取溶液的体积;

③溶解、转移:把称量好的溶质或浓溶液放入烧杯中(如果是浓硫酸,则烧杯中应先加水再加浓硫酸,并边加边搅拌),加适量的蒸馏水溶解、搅拌静置冷却到室温下,再用玻璃棒引流,让溶解后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内;

④洗涤、转移: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后的溶液都要注入容量瓶内,以确保溶质全部进入容量瓶,防止产生误差,轻轻震荡容量瓶,使溶液充分混合;

⑤定容、摇匀:然后注入蒸馏水直至液面离刻度线1cm~2cm,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⑥装瓶、贴签:最后把上面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规定的试剂瓶,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和物质量浓度。

附:配制250mL0.20mol/L碳酸钠溶液示意图:

称量溶解并冷将溶液转移洗涤烧杯2-3次

摇匀加水至离刻度线加水至刻度线反转摇匀

其质量方便。因此,物质的量浓度比质量分数应用更加广泛。

3.定量实验操作细则以及实验仪器的选择主要是围绕减小实验误差来考虑。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也不例外,其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联想·发散】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由c=n/v可知,误差来源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量或溶液体积产生误差,若n偏大或v偏小则c偏大,若n偏小或v偏大则c偏小。

(1) 若称量物错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n可能偏小使c偏小,因为称m(左)=m(右)+m(游)。

(2) 转移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或洗涤液洒在容量瓶外,则n偏小而使c偏小。

(3) 未洗涤溶解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或洗涤液未转移入容量瓶,配出的溶液浓度偏低,因为溶质的n 少了。

(4) 量简量取计算出的浓溶液体积时仰视刻度,n偏大使c偏大。

(5) 除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洗涤了量筒,则n偏大使c偏大,因为量筒在标定刻度时,没有把附在器壁上的残留液计算在内,用水洗涤反而使溶质的量偏大,造成c偏大。

(6) 定容时仰视刻度,则v偏大,使c偏小。

(7) 定容时俯视刻度,则v偏小,使c偏大。

(8) 若容量瓶使用前有少量蒸馏水,则无影响。

(9) 若容量瓶使用前用标准也润洗,则n偏大而使c偏大。

典例5:用10mL,0.1mol·L-1的BaCl2溶液恰好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铁、硫酸锌和硫酸钾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A.3∶2∶2 B.1∶2∶3 C.1∶3∶3 D.3∶1∶1

研析:此题虽给出BaCl2溶液的量,但求的是硫酸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简化运算,可抛开BaCl2的给出量而设BaCl2为1mol;由Fe2(SO4)3、ZnSO4、K2SO4的化学式可看出,能沉淀1molBa2+需SO42-1mol,而需三种盐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3mol、1mol、1mol,又因三种盐的体积相同,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3∶1∶1=1∶3∶3。

答案:C。

典例6:用18mol/L的硫酸配制100mL 1.0mol/L硫酸,若实验仪器有:

A.100mL量筒B.托盘天平C.玻璃棒D.50mL容量瓶

E.10mL量筒F.胶头滴管G.50mL烧杯H.100mL容量瓶(1)实验时应选用仪器的先后顺序是(填入编号) 。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填写标号)。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润洗。

C.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固体,把称好的试样用纸条小心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1cm~2cm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标线。

D.配制溶液时,如果试样是液体,用量筒量取试样后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接近标线1cm~2cm处,用滴管滴加蒸馏水到标线。

E.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

研析:(1)用18mol/LH2SO4配制1.0mol/LH2SO4,实际是稀释问题的计算及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实验操作。根据稀释定律c1V1 =c2V2可计算18mol/L浓H2SO4的体积,V1 =c2V2/c1 =1.0mol/L×100mL ÷(18mol/L) = 5.6mL.该体积的液体用10mL量筒量取比用100mL量筒量取误差要小,故应选E,不能选A。

(2)主要涉及的是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用待配溶液润洗容量瓶,这样会使内壁附着溶质,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B不正确;若在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稀释,由于热效应会使溶液的体积和容量瓶的容量发生改变,所配溶液浓度有误差,C、D不正确。

答案:(1)G、E、C、H、F或E、G、C、H、F。(2)B、C、D。

❷探究解题新思路

▲基础思维探究

题型一、阿伏加德罗常数

典例1:x g H2O中含有y个氢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A.9x/y mol-1B.9 y/x mol-1C.x/y mol-1D.y/x mol-1

研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1mol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先求出x g H2O物质的量,进而确定所含H的物质的量,即可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根据n=m/M得,x g H2O的物质的量为:n(H2O)=x/18mol

因为1mol H2O中含有2molH,则x g H2O中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x/9 mol。

根据N A=N/y,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为:9 y/x mol-1。

答案:B

总结提升:本题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推算来命题,重点强化了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计算。题目采用字母代替具体数值,使问题抽象化,有利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拓展∙变式

1.如果a克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克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式中N 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

A.22.4bc/aN A L B.22.4ab/cN A L

C.22.4ac/bN A L D.22.4b/acN A L

1.研析: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所给的条件及需要回答的物理量——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然后根据各基本化学量的函义和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本题宜由待求的量逐步逆推:由(质量/摩尔质量)×22.4→标准状况下体积,该气体的摩尔质量=a克/物质的量,而a克气体的物质的量为b/N A。在解题时则需由已知到未知逐一计算。

a克气体的物质的量:b/N A

该气体的摩尔质量:a÷b/N A=aN A/b

c克气体的物质的量:c÷aN A/b =cb/aN A

c克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cb/aN A×22.4 =22.4 bc/aN A L

所以A是正确选项。

答案:A

题型二、气体摩尔体积

典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molH2的质量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约为2g

B.在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体积是22.4L,则可认为该气体的物质的量约是1mol。

C.在20℃时,1mol的任何气体的体积总比22.4L大

D.1mol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也是22.4L

研析:气体的质量只与气体的摩尔质量和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关,与气体的温度,压强无关,A选项不正确;22.4L·mol-1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所以在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体积是22.4L,则可以认为该气体的物质的量约是1mol,B选项正确;由于气体摩尔体积与气体的温度、压强有关,因此仅温度定,而压强不定,1mol气体的体积自然不能确定,也就是说在20℃时,1mol的任何气体的体积可能比22.4L大,也可能比22.4L小,还可能等于22.4L,C选项不正确;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D项正确。

答案:BD

方法导引:本题主要是对气体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体积及有关条件的综合辨析,抓住概念本质、理清相互关系、逐项排查比较是正确求解的惟一途径。

拓展 变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B.20℃,1.0×105Pa,同体积的O2,CO2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C.1mol气态物质,当体积为22.4 L时,该气体一定处于标准状况

D.2mol气体体积约为44.8 L

2.研析:A中缺少标准状况的条件;B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数目的分子,故B正确;C中,1mol气态物质在非标准状况时,体积也有可能等于22.4L;D中缺少标准状况条件。

答案:B

题型三、物质的量浓度

典例3:实验室需1.0 mol/L NaOH溶液480mL,若用固体NaOH进行配制,则应称NaOH多少克?

研析:480mL1.0 mol/L NaOH溶液中的NaOH为19.2g,但实验室无480mL容量瓶,应该用比480mL 大的容量瓶,1000mL的大得太多,故用500mL容量瓶,以此计算所需NaOH的质量。则0.5L溶液需NaOH

质量为: m(NaOH) = 0.5L × 1.0mol/L × 40g/mol = 20.0g。

答案:应称NaOH 20.0 g。

友情提醒:本题从实验可行性出发,计算简单却易进入误区,只有掌握容量瓶的结构特点,熟习容量瓶的规格,才能正确解题。

拓展 变式

3.今有3mol/L的盐酸和硫酸溶液各100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完毕,生成的气体质量之比是3∶4,则盐酸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为

A.5.6g B.8.4g C.11.2g D.16.8g

3.研析:加入的是等质量的铁,为什么产生的氢气不是1∶1,说明等质量的金属在一种酸中未溶解完,在另一种酸中溶解完了.具体地说,金属在盐酸中应有剩余。

盐酸0.3 mol含H+0.3 mol,硫酸0.3mol含H+0.6 mol,如果两酸都反应完了,则氢气质量之比应为1∶2,已知其比为3∶4,故含H+多的硫酸未反应完;含H+较少的盐酸反应完了,但铁过量(有剩余)。

硫酸最多耗铁16.8g(0.6×56/2=16.8),盐酸最多耗铁8.4g(0.3×56/2=8.4),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想象,加入的铁粉必然小于最高极限16.8g(因酸有剩余)而大于8.4g(因铁过量),不必经过计算,符合3∶4要求的铁究竟是多少克,可以估算出来。

答案:C。

▲综合思维探究

题型一、学科内综合题

典例4:由CO2、H2和CO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2、H2和CO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29 D.26:16:57

研析: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相同,则气体的摩尔质量应相等。CO与氮气摩尔质量相等,只要求出CO2和H2按什么比例混和,使气体摩尔质量与氮气摩尔质量相等即可。

设混合气体中CO2、H2、CO的物质的量各为xmol、ymol、zmol。由题意得:

1

1 1

1

28

)

(28

2

44

-

--

-

+

+

=

+

+

mol

g

mol

z

y

x

zmol

mol

g

ymol

mol

g

xmol

mol

g

解得x:y=13:8

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体积之比。只要CO2和H2的体积之比为13:8,就符合题意。

答案:CD

总结提升:本题对气体密度、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体积等关系进行了综合,求解时由密度相同转化为摩尔质量相同,进而转化为按一定物质的量之比混合的混合物进行计算。三种物质相混合,平均摩

尔质量受三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影响,看起来难求,但仔细分析可知,本题是一种特殊情况,即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只与两种物质有关。

拓展∙变式

4.实验室中需1 L含0.5 mol NaCl、0.16 mol KCl、0.24 mol K2SO4的混合液.但现在只有KCl、NaCl、Na2SO4三种试剂,要配制1 L上述溶液,需称取上述物质各多少克?

4.研析:1 L溶液中含Na+:0.5 mol,K+:(0.16+0.24×2)mol=0.64 mol,Cl-:(0.5+0.16)mol =0.66 mol,SO42-:0.24 mol。

在KCl、NaCl、Na2SO4三种试剂中,提供K+的只有KCl,故需KCl 0.64 mol;提供SO42-的只有Na2SO4,故需Na2SO4 0.24 mol;再由Cl-或Na+守恒均可知需NaCl 0.02 mol。

m(KCl)=0.64 mol×74.5 g·mol-1=47.68 g

m(Na2SO4)=0.24 mol×142 g·mol-1=34.08 g

m(NaCl)=0.02 mol×58.5 g·mol-1=1.17 g

答案:m(KCl)=47.68 g;m(Na2SO4)=34.08 g;m(NaCl)=1.17 g

题型二、思维转换题

典例5:二硫化碳(CS2)能够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今用0.228gCS2在448mL氧气(标准状况)中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混合物在标准状况时的体积是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研析:根据反应:CS2(l)+3O2(g)=CO2(g)+2SO2(g)可知:反应中消耗O2的体积等于生成的CO2和SO2的体积.因标准状况下CS2为液体,所以不管O2是否过量,也不管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反应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始终不变。

答案:D。

启发引申: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解答,非常麻烦。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此反应前后的体积不变,根据“体积守恒“可巧妙作答。考查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拓展∙变式

5.有一在空气里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若将1g该样品放入含有HCl3.65g的盐酸中使其完全反应后,残酸再用50g2%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完全.蒸发所得溶液至干,计算所得固体质量是多少克?

5.研析:对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本题数据众多、反应物不纯,多步反应等干扰条件具有相当强的迷惑性,它会搅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身不由己地走入圈套,去一步一步从头分析,多次计算,结果花时间费工夫,还不一定能正确解答.本题若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最后所得固体物质为NaCl,则可由氯元素质量守恒快速解题:

HCl ~NaCl

36.5 58.5

3.65g 5.85g

答案:所得固体质量为5.85g

题型三、实验操作题

典例6:利用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来配制1.0 mol·L-1 Na2CO3溶液500 mL,假如其他操作均准确无误,下列情况会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称取碳酸钠晶体53.0 g

B.定容时,俯视观察刻度线

C.移液时,对用于溶解碳酸钠晶体的烧杯没有进行冲洗

D.定容后,将容量瓶振荡摇匀,静置时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于是又加入少量水至刻度线

研析:500 mL 1.0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含Na2CO3为0.500 L×1.0 mol·L-1=0.50 mol需称取Na2CO3。10H2O的质量为286 g·mol-1×0.50 moL=143g,因此A项的操作会使结果偏低。

平视时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刚好相平;俯视时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少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高;仰视时液面的最低点高于刻度线,即实际加水量多于应加的水量,因此可导致浓度偏低。

对用于稀释或溶解溶质的烧杯,如不几次加水冲洗并将洗涤液也转移入容量瓶,会使溶质损失,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定容后,当振荡、静置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这是由于液体沾于瓶壁和湿润磨口处所致,不会造成偏差.此时,如果再加水,则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B

方法导引:溶液的配制,有时会出现误差.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比其理论值大还是小?可根据下面的公式确定:c B=Nb/V。(1)若n B大于理论值,V小于理论值,则c B偏大;(2)若n B小于理论值,V大于理论值,则c B偏小;(3)若n B大于(或小于)理论值,V大于(或小于)理论值,则c B偏差无法确定。

拓展 变式

6.实验室用约10%H2O2溶液100mL,现用市售30% H2O2(密度近似为1g·cm-3)来配制,具体配制方法是。

6.研析:应取30% H2O2的体积为:

V(H2O2)=100mL×1 g·cm-3×10%÷(1g·cm-3×30%)=33.3mL

根据题意,该实验对配制的精度要求较低,故只要用量筒粗略量取即可,且不必考虑两种液体混合后,密度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答案:用量筒量取33mL30% H2O2溶液加入烧杯中,再加入67mL水(或加水稀释至100mL),搅拌均匀。

题型四、学科间渗透题

典例7:某气球不充气时质量为m kg,当充入氦气达5000 m3时进行飞行(假设气球内外均在标准状况下),求气球能提起物体的最大质量。(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9g/mol)

解析要求气球能提起物体的最大质量,就要求出气球中充入气体的质量,气球本身充入气体的总

质量与等体积空气质量的差就是气球能提起的最大质量。

研析: 标准状况时5000 m 3氦气的质量为:

kg g kg

mol g mol L m L m He m 8931000144.2210005000)(11

33=⨯⋅⨯⋅⋅⨯=---

5000 m 3氦气的质量为:

kg g kg

mol g mol L m L m m 647310001294.2210005000)(11

33=⨯⋅⨯⋅⋅⨯=

---空气

气球能提起物体的最大质量为:

m (空气)=m (空气)-m (He )-m (气球)=6473 kg -893 kg -m kg =(5880-m )kg 答案:气球能提起物体的最大质量为(5880-m )kg 。

总结提升:本题主要应用了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在标准状况时的关系,结合了物理中的浮力原理,具有实际意义。另外要特别注意各种量的单位换算,若将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改用kg ·mol

-1

、m 3·mol -

1,则列出的计算式更简单。如:m (He )= 5000 m 3÷0.0224 m 3·mol -

1×0.004 kg ·mol

-1

= 893kg 。

拓展 变式

7.医院在抢救病危患者时常常要给病急患者输送氧气,为了携带方便,常常使用氧气包.若氧气包的氧气在常压下输出速率为10mL/S ,现有一人在距医院有10分钟路程的地方发生车祸,问医护人员带上一个压强为3个大气压、容积为15 L 的氧气包是否够用?(提示: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有P 1V 1=P 2V 2)

7.研析:氧气包是否够用,实际上就是看其是否能维持10分钟的输出时间。先将3个大气压下的氧气转化为常压下的氧气,求出其体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1V 1=P 2V 2,V 2= P 1V 1/ P 2。

V 2=3×15L ÷1=45L =4.5×104mL

维持输出时间为:t =4.5×103mL ÷10mL/ S =4.5×103S =75分钟>10分钟 所以带一个氧气包够用。 答案:带一个氧气包够用。

▲ 创新思维探究

题型一、开放探究题

典例8: 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120℃和一定压强下体积为a 升,点燃后发生反应.待恢复至原来温度和压强时,测得其体积为b 升.原混合气体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各是多少升?

研析:设参加反应的H 2为x L ,O 2为y L. 2H 2+O 2 = 2H 2O(g) ΔV 2 1 2 1 x y a -b x =2(a -b)L y =(a -b)L

讨论:(1)当H 2与O 2恰好完全反应时,V(H 2)=2(a -b)L ;V(O 2)=(a -b)L ;或V(H 2)=2/3a L 或V(H )=b L ;或 V(O )=1/3aL 或V(O )=1/2bL

(2)当H 2过量时,O 2全部参加反应, V(O 2)=(a -b)L ; V(H 2)=a -(a -b)=b(L) (3)当O 2过量时,H 2全部参加反应, V(H 2)=2(a -b)L ; V(O 2)=a -2(a -b)=(2b -a)L 答案:见研析。

考向指南:本题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进行讨论计算型能力考查题,比较快速的解法是“差量法”。由于本题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不能判断两种气体是恰好反应,还是哪种气体过量,解答时需要讨论。这类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的题目是高考的热点。

拓展 变式

8.实验欲配制6.00 mol/L 的H 2SO 4溶液.现有三种不同浓度的硫酸:①240 mL 1.00 mol/L 的硫酸;②150 mL 25.0%的硫酸(ρ=1.18 g/mL);③足量的18.00 mol/L 的浓H 2SO 4.现有三种规格容量瓶:250 mL 、500 mL 、1000 mL .配制要求:①、②两种硫酸全部用完,不足部分由③补充.试回答:

(1)选用容量瓶的规格是 。

(2)需要18.0 mol·L -

1 H 2SO 4(aq)的体积是 。

8.研析:(1)①25.0%的H 2SO 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2(H 2SO 4)=

L

00.1mol g 98.0%

0.25mL g 1.18mL 10001

--1⨯⋅⨯⋅⨯=3.01 mol·L -

1

①、②两溶液的体积和约为: V 1+V 2=240 mL +150 mL =390 mL

因①、②两溶液的浓度都小于6.00 mol·L -

1,所以250 mL 的容量瓶不可用。

②设配制500 mL 6.00 mol·L -

1H 2SO 4(aq)需浓H 2SO 4的体积为x ,则

0.500 L×6.00 mol·L -

1=0.240 L×1.00 mol·L -

1+0.150 L×3.01 mol·L -

1+x ×10-

3 L×18.0 mol·L -

1

解得:x =128

因为:128+240+150=518>500 所以,500 mL 容量瓶也不能用.

(2)设配制1000 mL 6.00 mol·L -

1 H 2SO 4(aq)需浓H 2SO 4的体积为y ,则:1.000 L×6.00 mol·L

-1

=0.240 L×1.00 mol·L -

1+0.150 L×3.01 mol·L -

1+y ×10-

3 L×18.0 mol·L -

1

解得:y =295 mL 。

答案:(1)1000 mL (2)295 mL

题型二、课标思维题

典例9: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忽略不记)。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A B C D

研析:本题以同学们应该了解的氢气氦气的分子结构为线索,考查同学们的“识图”(即接受某种新信息)的能力、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掌握情况,以及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

的计算能力。氢气属于双原子分子,而氦属于单原子分子。根据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容易算出,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为2∶1,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分子个数比即体积比,因此,A是正确的。

答案:A

考向指南:阿伏加德罗定律是中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也是高考一个重要的考点。识图能力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近几年,高考中考查“识图”的题目比比皆是,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拓展 变式

9.青霉素试验针用它的稀释液(200国际单位青霉素/mL),现有1小瓶2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1.0 mL注射器,注射用水和几个干净小瓶。现取1.0 mL注射用水滴注入第一瓶内溶解青霉素。吸取0.1 mL溶液在第2瓶中用水稀释成1.0 mL。再吸取0.1 mL在第3瓶中稀释成1.0 mL,又……在第几个小瓶中稀释后青霉素浓度为200国际单位/mL

A.2 B.3 C.4 D.5

9.研析: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溶解并稀释的问题做载体考查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以及接受信息,并快速找出规律的能力。本题的规律是:在第n个小瓶中的青霉素浓度为:20万单位÷10n-1。

答案: C

▲高考思维探究

[考题1] (2005全国-9)N A代表阿伏加德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B.2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 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D.17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 A

研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时,气体的分子数相等,但原子数不一定相等,A选项错误;2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分子数为N A,原子数目为2N A,B也不对;在标准状况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在常温常压下,11.2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应小于N A,C错误;17g氨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电子10 mol,数目为10N A,D正确。

答案:D。

启发引申:物质的量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始终,是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重要概念。它是掌握物质的质量、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是高考的必考点之一。本题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的一个实例,要掌握这一考点,一定要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及时总结。

[考题2](2003全国-19)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填代号)。

A.称取8g 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 NaOH 固体,放入100mL 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C .称取8g NaOH 固体,放入100mL 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 量筒量取40mL 5mol·L -

1NaOH 溶液,倒入250mL 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取60mL 蒸

馏水,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研析:在A 、B 、C 三个答案中,B 答案是在量筒中将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溶解,C 答案是在容量瓶中将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溶解,二者错误明显,而答案A 考虑到所配溶液的要求不高(约为2mol·L -

1),

加之仅8g 氢氧化钠固体,对溶液的体积变化影响不大,故答案A 正确;而答案D 以“两溶液的体积之和等于溶液的总体积”,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也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A 、D 。

总结提升:基本的实验操作(如水浴加热、过滤、蒸馏、沉淀的洗涤等)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之一,同时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文字表达也是高中生所具备的能力之一。另外,在定量实验中,如果题设条件要求不高,可以对定量实验作近似处理,如“两溶液的体积之和等于总体积”,“加少量固体溶质于一定量的溶剂时,可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等,只要不违背实验原理,题目中又有关键字、词(如“约”、“大约”等)出现,则可近似处理。

拓展∙变式

10.取50.0 mL Na 2CO 3和Na 2SO 4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BaCl 2溶液后得到14.51 g 白色沉淀,用过量稀硝酸处理后沉淀质量减少到4.66 g ,并有气体放出。试计算:

(1)原混合溶液中Na 2SO 4和Na 2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10.研析:发生的反应有:

BaCl 2+Na 2CO 3=BaCO 3↓+2NaCl ; BaCl 2+Na 2SO 4=BaSO 4↓+2NaCl BaCO 3+2HNO 3=Ba(NO 3)2+H 2O +CO 2↑ (1)n (Na 2SO 4)=n (BaSO 4)=1

-mol g 233g 66.4∙=0.0200 mol

c (Na 2SO 4)=

L

0500.0mol 0200.0=0.400 mol·L -

1

n (Na 2CO 3)=n (BaCO 3)=1

-mol g 197g 4.66-g 51.14∙=0.0500 mol

c (Na 2CO 3)=

L

0.0500mol 0500.0=1.00 mol·L -

1

(2)n (CO 2)=n (BaCO 3)=0.0500 mol V (CO 2)=0.0500 mol×22.4 L·mol -

1=1.12 L 答案:(1)0.400 mol·L -

11.00 mol·L -

1(2)1.12 L

❸开拓学习新视野

▲课标知识拓展

【思想方法】

本节概念较多,可以用比较法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1.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区别和联系

2.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区别和联系

3.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放送】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思维起点的选择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各类考试的“热点”,此类题涉及的概念较多(如物质的量、质理、摩尔质量、气体的摩尔体积等),知识范围广,内容灵活多变,解题过程中不少同学感到无所适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会选解题的思维起点。本文通过具体的例题的剖析,谈变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中思维起点的选择。

一、从“定义式”出发

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的数学表达式为c=n/V,其中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mol),V为溶液的体积(L),c的单位为mol/L。由此可知,欲求c。应先分别求出n及V。

例1:100mL0.3mol/LNa2SO4溶液和50mL 0.2mol/L Al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2mol/L B.0.25mol/L C.0.40mol/L D.0.50mol/L

解析:因混合后SO42-的物质的量为:

n(SO42-) =0.3mol/L×0.1L+0.2mol/L×0.05L×3 =0.06mol

溶液的体积V=0.1L+0.05L=0.15L

则混合后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SO42-) =n(SO42-)/V =0.06mol/0.15L =0.40ml/L

故正确答案为C。

二、从“换算式”出发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为:c=1000ρw%/M

其中ρ为溶液的密度(g/cm3),w%为溶质的质量分数,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由上述公式可知,已知ρ、w%、M,就可以求出c。

例2: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g/100g,此时测得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g/mL,则该饱和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10sρmol/L B.1000sρ/ M(100+s) mol/L C.10sρ/ M mol/L D.M(100+s) / 1000sρmol/L

解析:依题意可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 =s / (100+s×100%)

然后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 =1000ρw% / M

可得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 1000sρ/ M(100+s) mol/L

故正确答案为B。

例3:将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1mol/L的稀H2SO4加热蒸发掉一定量的水,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a%,此时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2mol/L,则c1和c2的数值关系是A.c2=2c1B.c2<2c1C.c2>2c1D.c1=2c2

解析:由换算公式c=1000ρw%/M得

c1 =1000×ρ1×a%/98 c2 =1000×ρ2×2a%/98

由此可知:c1∶c2=ρ1∶2ρ2

因为ρ2>ρ1,故有c2>2c1。正确答案为C。

三、从“守恒”的观点出发

1.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即c1V1=c2V2(其中c1、c2是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V1、V2是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

2.溶液中“微粒之间电荷守恒”,即溶液呈电中性。

3.质量守恒。

例4:300mL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含有60g溶质,现欲配制1mol/LNaOH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A. 1∶4

B. 1∶5

C. 2∶1

D. 2∶3

解析:首先由定义式可求出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原)=60g÷40g/mol÷0.3L=5mol/L 再根据守恒原理,即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可得:

c(原)×V(原)=c(后)×V(后)=c(后)×[V(原)+V(水)]

即 5mol/L×V(原)=1mol/L[V(原)+V(水)]

解得V(水)∶V(原)=1∶4

故正确答案为A。

例5:有K2SO4和Al2(SO4)3的混合溶液,已知其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mol/L,则此溶液中K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1mol/L B.0.15mol/L C.0.2mol/L D.0.25mol/L

解析: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可知,混合溶液中K+、Al3+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SO42-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则

c(K+)+3c(Al3+)=2c(SO42-)

即c(K+)+3×0.4mol/L=2×0.7mol/L

解得c(K+)=0.2mol/L

故正确答案为C。

▲多彩化学漫步

摩尔的来历

摩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les,原意为大量和堆集。早在本世纪40至50年代,就曾在欧美的化学教科书中作为克分子量的符号。1961年,化学家E.A. gu g genheim将摩尔称为“化学家的物质的量”,并阐述了它的涵义。同年,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化学家发表文章表示赞同使用摩尔。1971年,在由41个国家参加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宣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必须定义一个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提议,并作出了决议。从此,“物质的量”就成为了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由克分子发展而来的,起着统一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克当量等许多概念的作用,同时把物理上的光子、电子及其他粒子群也概括在内,使在物理和化学中计算“物质的量”有了一个统一的单位。

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批准的摩尔的定义为:

(1)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12C的原子数目相等。

(2)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根据摩尔的定义,12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就是1mol,即摩尔这个单位是以12g12C中所含原子的个数为标准,来衡量其他物质中所含基本单元数目的多少。摩尔跟其他的基本计量单位一样,也有它的倍数单位。1Mmol=1000kmol,1kmol=1000mol,1mol=1000mmol。

问题:12g12C中所含原子的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是怎样的?

多彩化学漫步

答案:国际上规定,把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定义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其单位为mol-1,由于受测试的仪器和方法的限制,目前科学界还测不出其准确的数值,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但不能说6.02×1023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与6.02×1023的关系就好像数学中圆周率∏与其近似值3.14的关系,是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6.02×1023这个数很大,如果要数6.02×1023个原子,按每人每秒钟数一个的速度,全世界60亿人一起不停地数,需要数318.2万年才能数完。

优化考题新演练

一、理解与应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 g B.2 mol OH-的质量是34 g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D.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约等于12/(6.02×1023)g 1.研析:硫酸的式量是98,它的摩尔质量是98 g·mol-1,所以A不正确。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

变成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 mol OH-的质量为17 g,则2mol OH-的质量为34 g,B正确.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则铁的摩尔质量是56 g·mol-1,而不是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不写).碳的摩尔质量是12 g·mol-1,即1 mol碳原子的质量是12 g,而1 mol 碳原子又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碳原子,所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2/(6.02×1023)g。

答案:BD

2.0.8 g某物质含有3.01×1022个分子,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A.8 B.16 C.64 D.160

2.研析:根据M=M r g·mol-1,可求得M,即可知M r.又因为n=N/N A=3.01×1022/(6.02×1023)mol -1=5×10-2 mol

M=m/n=0.8 g/5×10-2 mol=16 g·mol-1

M r=16

答案:B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大的操作是

A.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时,洗液未全部注入容量瓶中

B.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到刻度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用来配制溶液的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进行干燥处理

3.研析:应逐个分析每个选项,找出正确的选项:因为c B=n B/V,若错误操作使n B增大,V减小,则c B偏大,若错误操作使n B减小,V增大,则c B偏小.A操作使n B减少,B操作使V增大,C操作使V减小,D操作对n B和V均无影响,故A、B操作使c B减小,C操作使c B增大,D无影响.答案:C

4.下列溶液中的c(Cl-)与5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的C(Cl-)相等的是

A.150 mL 1 mol·L-1氯化钠溶液B.75 mL 2 mol·L-1氯化钙溶液

C.150 mL 3 mol·L-1氯化钾溶液D.75 mL 1 mol·L-1氯化铁溶液

4.研析:体积是本题的强干扰所在,在浓度一定的溶液中,各种粒子的浓度也是一定的,它们与溶液的体积无关。1 mol·L-1 AlCl3溶液中c(Cl-)=3 mol·L-1;1 mol·L-1 NaCl溶液中c(Cl-)=1 mol·L-1;

2 mol·L-1 CaCl2溶液中c(Cl-)=4 mol·L-1;

3 mol·L-1 KCl溶液中C(Cl-)=3 mol·L-1; 1 mol·L-1 FeC13溶液中C(Cl-)=3 mol·L-1

答案:C、D

5.两个体积相等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C.分子总数D.质量

5.研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的分子数相同。尽管第二个容器内的气体是由两种混合气体组成,但这种混合气体同样也服从阿伏加德罗定律,因此C可首先肯定为正确答案。NO、N2和O2都有是双原子分子。由于其分子数相同,其原子数也相同,因此A也是本题答案。

答案:A、C

6.我国规定食盐的含碘量(按每千克食盐含碘元素计)为20mg·kg-1~40mg·kg-1,则每千克食盐加入碘酸钾(KIO)的物质的量应不少于。

6.研析:1kg 食盐中至少含碘元素20mg ,即含Ⅰ物质的量为20×10-

3g ÷127g ·mol -

1=2.36×10

-5

mol

答案:2.36×10-

5 mol

二、拓展与创新

7.一个密闭容器,中间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或忽略)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当左边充入1molN 2,右边充入CO 和CO 2的混合气体共9g 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左、右两侧温度相同),求混合气体中CO 和CO 2的分子个数比。

4/51/5

7.研析:设该混合气体中含有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y 。则:

⎩⎨⎧=⋅⨯+⋅⨯=+-g mol g y mol g x mol y x 9442825.01

解得:⎩

⎨⎧==mol y mol x 125.0125.0 则x :y=1:1

答案:混合气体中CO 和CO 2的分子个数比为1:1。

8.19.0 g Na 2CO 3和NaHCO 3的混合物与足量HCl(aq)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的CO 2气体4.48 L 。试求:

(1)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

(2)如果HCl(aq)的浓度为0.500 mol·L -

1,则所需HCl(aq)的体积至少是多少?

8.研析:发生的反应有:

Na 2CO 3+2HCl =2NaCl +H 2O +CO 2↑;NaHCO 3+HCl =NaCl +H 2O +CO 2↑ 设n (Na 2CO 3)=x ,n (NaHCO 3)=y ,则

⎪⎩⎪⎨

=⨯⋅+⨯⋅=⋅=

+=--g 0.19y mol g 0.84x mol g 106mol 200.0mol L 4.22L 48.4y x )CO (n 1112

解得:x =0.100 mol ,y =0.100 mol

(1)m (Na 2CO 3)=0.100 mol×106 g·mol -

1=10.6 g

m (NaHCO 3)=0.100 mol×84.0 g·mol -

1=8.40 g [或m (NaHCO 3)=19.0 g -10.6 g =8.4 g ]

(2)N (HCl)=2x +y =2×0.100 mol +0.100 mol =0.300 mol V [HCl(aq)]=

1

-L mol 500.0mol 300.0⋅=0.600 L =600 mL

答案:(1)Na 2CO 3:10.6 g 、NaHCO 3:8.40 g (或8.4 g ) (2)600 mL

三、综合与探究

9.为了测定某烷烃样品(丁烷,并含少量丙烷等气态烃)的平均式量,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个配有合适胶塞的洁净、干燥的锥形瓶,准确称量,得到质量m 1

②往锥形瓶中通入干燥的该烷烃样品,塞好胶塞,准确称量,重复操作,直到前后两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得到质量m

2019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学案 鲁科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相关参考:基本物理量是由人们根据需要选定的,在不同学科中和不同时期,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有所不同。例如,在力学中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是长度、质量、时间;在热学领域中则采用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基本物理量。1971年前国际制中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是六个,即: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1971年起又增加了物质的量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到七个。 【例1-1】下列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 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C.物质的量就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多少 D.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的物理量 解析:理解物质的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一个物理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衡量某种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我们不能将物质的量简单地理解为“物质的数量”或“物质的质量”等,C项中没有说明物质的量为一物理量。 答案:D (2)摩尔 规定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碳原子(12C)所含的原子数相等,并规定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0.012 kg碳原子(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个。 综上可知,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约为6.02×1023个,在理解和使用摩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12C是碳元素原子的一种,其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②这里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它们的特定组合。③在使用摩尔时要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的种类。如“1 mol H2”“2 mol OH-”“1 mol Fe”均正确,而“1 mol氢”欠妥,让人模糊,无法确定是氢原子、氢分子还是氢离子,而“1 mol H”就非常明确,指的是1 mol 氢原子。④摩尔不能量度宏观物质,1 mol小米、2 mol苹果、0.5 mol汽车均错误。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 mol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由于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约是6.02×1023个,因而阿伏加德罗常数就可记为6.02×1023 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也是一种物理量,其单位是mol-1,记录为N A=6.02×1023mol-1,因此认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仅仅是个数值是错误的。 (4)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微粒数(N)三者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微粒数(N)的关系:n=N N A ,如:3.01×1023个氧分 子的物质的量为 3.01×1023 6.02×1023mol-1 =0.5 mol;9.03×1024个铁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9.03×1024 6.02×1023mol-1 =15 mol。可见物质的量是用0.012 kg 12C所含的原子数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微粒集体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例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 CO2的分子数与12 g12C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B.1 mol O2的原子数与0.012 kg12C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高中化学教材全解鲁科必修1第01章第3节物质的量

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都非常小,仅一滴水,就含有大约1.67×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的粒子,我们无法用肉眼计数,这样惊人的数字,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但在科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又经常需要知道一定量的物质究竟含有多少微观粒子,我们怎样计量物质所含微观粒子的数目呢? 研习教材重难点 研习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注意:(1)这里的微粒是指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等微观粒子,不能指宏观颗粒。 (2)“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知识·链接】 基本物理量是由人们根据需要选定的,在不同学科中和不同时期,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有所不同。例如,在力学中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是:长度、质量、时间;在热学领域中则采用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基本物理量。1971年前国际制中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是六个,即: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1971年起又增加了物质的量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到七个。 2.阿伏加德罗常数:我们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近似值为6.02×1023mol-1,符号为N A。 (1)阿伏加德罗常数带有单位,其单位是mol-1。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准确值是0.012 kg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近似值是6.02×1023 mol-1。 (3)N A数值巨大,作用于宏观物质没有实际意义。 【交流·研讨】 为什么选用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相对原子质量的确定是以一个12C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12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选用12g正是因为“12”这个数值能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联系起来。如某原子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r,1个12C原子质量为ag,则1个R原子的质量为A r·a/12 g,1mol R原子的质量为N A·A r·a/12 g,N A·a=12g,所以1molR的质量即为A r·a/12 g,同理可推得1mol某分子、离子等的质量(g),其数值正好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式量,这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带来极大方便。 3.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注意: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例如说“1mol氧”,是指1mol氧原子,还是指1mol氧分子,含义就不明确。又如说“1mol碳原子”,是指1mol12C,还是指1mol13C,含义也不明确。 粒子集体中可以是原子、分子,也可以是离子、电子等。例如:1mol F,0.5molCO2,1000mol CO32-,amol e-,1.5molNa2CO3·10H2O等。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全解教师用书(全套word版)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 学习导言 ▲章节知识概说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和方法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介绍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和趋势,通过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引入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化学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本章通过激起学习兴趣、介绍学习方法、学习化学工具三步曲,使学生认识了化学科学。学好本章,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课标理念感悟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了解金属钠和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有关化学计量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体会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第1节 有人说,化学中的“化”即“变化”,“学”即“科学”,化学实际上是研究物质“变化”的一门“科学”。这句话尽管不尽严谨,但谁又能说它没有道理呢?试想,溶洞奇观、碳的燃烧、五颜六色的焰火……,哪样不是化学变化呢。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如何控制这些变化,为人类造福?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吧。 研习教材重难点 【温故·知新】 1、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同学们应善于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努力提高化学水平,培养相关能力。 2、化学反应的特征 (1)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特征是质量守恒定律,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归纳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五个不改变”:从宏观上分: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种类不变。从微观上分:③原子种类不变。④原子数目不变。⑤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从宏观上看:①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上看:②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研习点1化学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1、化学科学的涵义: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在理解化学科学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和分子等; (2)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等; (3)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领悟·整合】 人们在长期的认识和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研究对象不同的各门自然科学,化学就是其中的一门。许多科学是从化学科学分支而出的。就中学化学中的知识而言,是学习其他许多科学的基础,例如生物学、医学等都与之相关;就中

2022-2023学年鲁科版版必修第一册 1-3-1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学案

1.3.1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 2.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单位。 3.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单位。 4.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 【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 (1)概念: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通过它可以把物质的宏观量(如质量、体积)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2)单位:摩尔,简称:摩。 (3)符号:n 。 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标准:国际计量大会规定,1mol 包含6.02214076×1023个基本单元(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或它们的组合)。 (2)符号:mol 。 (3)计量对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微观粒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N )的关系n =A N N 。 二、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1)符号:M (2)单位:g ·mol -1或kg ·mol -1 【课堂导引】根据下表数据,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1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 化学式 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质量 Fe 56 56g NaCl 58.5 58.5g H 2O 18 18g

C2H5OH 46 46g H2 2 2g O232 32g CO244 44g 3.摩尔质量的计算 (1)经验判断: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微观计算:M=m个×N A (3)宏观计算: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n= M m 【考点剖析】 考点一: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 例1.下列表示不正确 ...的是()。 A.0.1molAl B.0.5molK2CO3 C.0.2mol小米D.1mol氧原子 【解析】选CD。摩尔概念只适用于微观微粒,不适用宏观物质,小米属于宏观物质不能用摩尔表示,C选项错误;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不能使用中文名称,D选项正确的表示方法是0.1mol O。 【思维拓展】物质的量——“四化” 专有化“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微观化只用来描述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等及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如NaCl;不能表示宏观的物质,如大米 具体化必须指明具体粒子的种类,如“1molO”“2molO2”“1.5molO3”,不能说“1mol氧” 集体化物质的量可以表示多个微粒的特定组合或集合体,如“1molNaCl”“0.5molH2SO4” 考点二: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 ..的是()。 A.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B.1molMg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镁的摩尔质量 C.Fe2+与Fe3+的摩尔质量不相同 D.铁的摩尔质量就是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选B。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选项A不正确。如果质量的单位是g,则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因此选项B正确,D不正确;Fe2+与Fe3+的摩尔质量相同,都是56g/mol。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课时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摩尔质量教案化学教案

课时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 目标与素养: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模型认知)2.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微观探析)3.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变化观念)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 (3)符号:n。 微点拨:“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词,在读、写时不能增、减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等。 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标准:1 mol微粒集体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_kg_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等,约为6.02×1023。 (2)符号:mol。 (3)计量对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微观粒子。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概念:1_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2)符号:N A。 (3)数值及单位:6.02×1023_mol-1。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微粒数(N)的关系 n=N N A 。 二、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_g·mol-1或kg·mol-1。 4.数值:以克为单位时,数值与该微粒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微点拨:对于具体的物质来说,摩尔质量是常数,不随物质的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随物质的聚集状态改变。

5.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n =m M 。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的量就是指物质的多少。 ( ) (2)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 ) (3)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个微粒的物质是1摩尔。 ( ) (4)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 ) [答案] (1)× (2)√ (3)√ (4)×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 mol 氢 B .1.5 mol H 2O C .2 mol 铁钉 D .3 mol 西瓜 B [摩尔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ol H + 的质量是1 g B .NaCl 的摩尔质量是58.5 g C .1 mol H 2SO 4的质量是98 g·mol -1 D .1 mol Na + 的质量是11 g A [质量的单位是克,摩尔质量的单位是克/摩,故 B 、 C 错;Na +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故1 mol Na + 的质量为23 g ,D 错。]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A 23 (1)联系:N A 与6.02×1023 均可表示1 mol 粒子的个数。 (2)区别:N A ≈6.02×1023 mol -1 ,有单位;而6.02×1023 是一个数值,无单位。 2.使用“物质的量”时易犯的两个错误 (1)错误一:用物质的量描述宏观物质。 (2)错误二:描述的对象不明确。 ①如1 mol 氮的表示方法错误,应指明对象:如 1 mol N 2表示1 mol 氮分子,1 mol N 表示1 mol 氮原子。 ②换算错误:如1 mol CH 4中含4 mol H ,而不是1 mol H 。 3.摩尔质量的认识误区 (1)将摩尔质量与质量的单位混淆。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一)20202021学年新)解析版)

第二单元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三节物质的量(一) 一、基础巩固 1.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L甲烷分子所含质子数为10N A B.标准状况下,22.4L二氯甲烷的分子数约为N A个 C.1mol苯分子中含有的碳碳单键数为6N A D.常温常压下,28.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2N A 【答案】D 【解析】A.22.4L甲烷分子的温度压强不知,不能计算气体物质的量,故A错误; B.标准状况下,22.4L二氯甲烷不是气体,气体物质的量不是1mol,分子数不是N A个,故B错误; C.苯分子中碳碳原子间形成的是一种介于单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共价键,不存在碳碳单键,故C错误; D.乙烯和丁烯的最简式都是CH2,28.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2mol=2N A,故D正确; 故选:D。 2.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2.4L H2与2mol I2反应生成HI的分子数为2N A B.5.6g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C.32g氧气与32g硫所含的质子数相等 D.1L 0.1mol•L﹣1NH4H2PO4溶液中阴阳离子数相等 【答案】C 【解析】A.氢气所处的状态不明确,故22.4LH2的物质的量不一定是1mol,且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生成的HI的分子数无法计算,故A错误; B.5.6g铁的物质的量为n==0.1mol,而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生成铁离子,转移的电子数为 0.3N A,故B错误;

C.32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含16mol质子,32g硫的物质的量也为1mol,也含16mol质子,所含 的质子数相等,故C正确; D.1L0.1mol•L﹣1NH4H2PO4溶液中,铵根离子要水解,磷酸二氢根离子要电离和水解,阴阳离子数不相 等,故D错误; 故选:C。 3.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0mL 18.4mol•L﹣1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的数目为0.46N A B.含N A个Na+的Na2O溶解于1L水中,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 C.在H2O2+Cl2═2HCl+O2反应中,每生成32g氧气,则转移2N A个电子 D.常温下,1L 0.50mol•L﹣1NH4Cl溶液与2L 0.25mol•L﹣1NH4Cl溶液所含NH4+物质的量相同 【答案】C 【解析】A、铜只能与浓硫酸反应,和稀硫酸不反应,故50mL 18.4mol•L﹣1浓硫酸不能反应完全,则生成的二氧化硫分子数小于0.46N A个,故A错误; B、氧化钠溶于1L水后,溶液体积大于1L,故此溶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小于1mol/L,故B错误; C、H2O2+Cl2═2HCl+O2反应转移2mol电子,生成1mol氧气,故当生成32g氧气即1mol氧气时,转移 电子为2N A个,故C正确; D、溶液越稀,铵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故常温下,1L 0.50mol•L﹣1NH4Cl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小 于2L 0.25mol•L﹣1NH4Cl溶液中的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故两溶液中所含NH4+物质的量不相同,故D 错误。 故选:C。 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中有0.5mol N2发生反应,则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3N A B.10克环己烷与2﹣丙醇的混合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则其中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N A C.过量铜与含0.4mol HNO3的浓硝酸反应,则反应中电子转移数为0.2N A D.常温常压下有28g单晶硅晶体,则其中所含的Si﹣Si键数目为2N A 【答案】C 【解析】A.反应中N2转化为NH3,氮元素由0价变为﹣3价,即1molN2参与反应转移6mol电子,有 0.5molN2发生反应,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3mol电子,数目为3N A,故A正确; B.环己烷的分子式为C6H12,2﹣丙醇的分子式为C3H8O,相当于C3H6•H2O,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

2019-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 1.3.3 物质的量浓度课堂检测(含解析)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浓度 1.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是() A.将40 g NaOH固体溶解于1 L水中 B.将22.4 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1的浓盐酸与9 L水混合 D.10 g 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 mL溶液 【解析】选D。“1 L水”是溶剂的体积,不是溶液的体积,A错误;未指明氯化氢气体的状况,B 错误;两者混合后的体积不是10 L,C错误;10 g NaOH的物质的量是0.25 mol,溶液体积是0.25 L,故浓度是1 mol·L-1,D正确。 【补偿训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把100 mL 3 mol·L-1的H2SO4跟100 mL H2O混合,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改变为1.5 mol·L-1 B.把200 mL 3 mol·L-1的BaCl2溶液跟100 mL 3 mol·L-1的KCl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c(Cl-)仍然是3 mol·L-1 C.把100 g 20%的NaCl溶液跟100 g H2O混合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 D.把100 mL 20%的NaOH溶液跟100 mL H2O混合后,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0% 【解析】选C。稀释前后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变,混合溶液体积小于200 mL,所以稀释后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1.5 mol·L-1,故A错误;3 mol·L-1的BaCl2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6 mol·L-1,3 mol·L-1的KCl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3 mol·L-1,氯离子浓度介于3~6 mol·L-1,若忽略体积变化,混合后氯离子浓度约为 =5 mol·L-1,故B错误;混合后溶液质量为 200 g,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不变,为100 g×20%=20 g,所以混合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故C正确;水的密度小于氢氧化钠溶液密度,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小于2倍的100 mL 2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所以混合后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10%,故D 错误。 2.(2019·长春高一检测)关于容量瓶的四种叙述:①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②不宜贮存溶液;③不能用来加热;④使用之前要检查是否漏水。这些叙述中正确的是

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3.3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2)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 本节是位于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本节课学生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品质,一改常规教学中教师直接拿出概念,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概念,习题运用巩固概念,交流评价定义概念,习题升华强化概念的方法,消除了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也是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的必做实验。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能够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1、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实验操作和误差分析。 1、物质量浓度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和误差分析。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实验准备(NaCl、100 ml容量瓶、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知识回顾】 【过渡】如何衡量溶液的浓和稀?以前学过哪种表示方法? 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授】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 二、物质的量浓度 1.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中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2. 符号:。 3. 数学表示式:。 4. 单位:。 5. 注意: (1) 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但不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加和。 (2) 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浓度是不变的。 (3) 以单位体积(1L)溶液里所含溶质,而不是单位体积溶剂。 (4)正确判断溶液的溶质并确定其物质的量 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的新的物质为溶质,如Na、Na2O、Na2O2NaOH,SO3H2SO4等。 ②含结晶水的物质如CuSO4·5H2O溶于水,CuSO4为溶质。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 1. 定义: 2. 符号:。 3. 数学表示式:。 4. 单位:。 5. 注意: 【课堂练习】 1、(1) 将1 mol NaOH 溶解并加水至500 mL,则c(NaOH)为多少? (2) 100 mL 2 mol·L-1的NaCl溶液,含有NaCl 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3) 物质的量浓度中的溶质,也可以是电离后的离子:2 mol/L 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高一化学第1章 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鲁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化学第1章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鲁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1章第3节化学中的常用量——物质的量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意义。 2、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换算。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探究。 4、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量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之间的换算。 四. 知识分析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 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是一个口头上或书面表达都不可分割的专用名词,不可任意添减字,既是物质的质量,也是物质的数量。它是描述的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符号为,在希腊语中它是“堆量”的意思。 (2)物质的量只能用来描述、、、、、等微观粒子或微粒的特定组合,不能指宏观物质。 (3)物质的量的计量标准——阿伏加德罗常数,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单位。 当某物质中指定的粒子集体所含的指定粒子数与相同时,则该粒子物质的量为1mol。如:1 mol H2O中含有H2O 数是个,含氢原子个答案:(1)七;物质所含微粒多少;摩尔;n;(2)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3)0.012kg12C含的碳原子数;N A ;摩尔;N A;6.02×1023;1.204×1024

2. 摩尔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它们的关系正如长度与米,质量与克一样。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种类,而不能用名称。否则,概念模糊,意义不清。 例:1 mol H 表示1mol氢原子,而不能说1 mol 氢。 1摩尔氢离子应如何表示? 1molH+。 练习:(1)判断下列表示方法是否正确? ① 1 mol 氧② 1 mol 钠③ 1 mol H2SO4 ④ 1 mol Na2CO3 ⑤ 1 mol 苹果⑥ 1 mol NO3- (2)1mol硫酸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1mol CaCl2中含 molCa2+, molCl-, mol质子。 (4)2 mol CO2中含有 1mol C 和 mol O ,含有个CO2。 (5) mol H2O中所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 mol 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2)× (3)1;2;54 (4)2;4;1.204×1024(5)3 (二)摩尔质量 1. 1 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 1 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的粒子质量不同,故 1 mol 不同物质的质量一般也不同。12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 2 ,而 0.012kg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12C 的质量为 12 g ,由此根据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推出 1 mol O的质量。 练习: 1 mol H、H2、O 、O2、 Na 、Na+、SO42-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答案:1g;2g;16g;32g;23g;23g;96g 2.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1摩尔物质的质量。 练习: (1)Fe 、 Fe2+、Fe3+的摩尔质量为。 (2)O2和H2SO4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g/mol、98 。

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课时作业:第1章 第3节 第3课时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含义 用来表示____________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符号为____,常用单位为________(或______)。(B表示各种溶质) 2.表达式:c B=________。如1 L溶液中含有1 mol溶质,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1。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100 mL mol·L-1 NaCl溶液 1.主要仪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配制步骤 (1)计算:根据n B=c B·V可知n(NaCl)=______,则m(NaCl)=______ g。 (2)称量:若用托盘天平可准确称取NaCl固体____ g。 (3)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入______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用__________搅拌,并冷却至室温。 (4)移液:将烧杯中的溶液用__________引流转移到__________中。 (5)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________次,并将洗涤液都注入__________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____滴加蒸馏水至__________________。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知识点1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 1.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是() A.将40 g NaOH溶解在1 L水中 B.将L 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将1 L 10 mol·L-1浓盐酸加入9 L水中 D.将10 g NaOH溶解在少量水中,再加蒸馏水直到溶液体积为250 mL 2.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1的NaOH溶液的正确含义是() A.在2 L水中溶有80 g的NaOH B.80 g NaOH溶于水配成的溶液 C.每升溶液中含有80 g NaOH D.每2 L溶液中含有80 g NaOH 知识点2一定体积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3.2 g 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取出其中50 mL,则这50 mL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mol·L-1B.mol·L-1 C.1 mol·L-1D.2 mol·L-1 4.用98%的浓H2SO4(ρ=g·mL-1)配制1 mol·L-1的稀H2SO4100 mL,配制过程中可能用到下列仪器:①100 mL量筒②10 mL量筒③50 mL烧杯④托盘天平⑤100 mL容量瓶⑥胶头滴管⑦玻璃棒。按使用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⑥③⑦⑤B.④③⑤⑦⑥ C.①③⑦⑤⑥D.②⑤⑦⑥ 练基础落实 1.1 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是() A.1 L水中含有1 mol硫酸 B.1 L溶液中含1 mol H+ C.将98 g硫酸溶于1 L水所配成的溶液

鲁科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3节物质的量专题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应用

鲁科版高一必修第一册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3节物质的量专题2碳酸钠和碳酸氫钠的 性质及应用 选择题 下列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A.苏打—— B.纯碱—— C.胆矾—— D.生石灰—— 【答案】A 【解析】 A.苏打和纯碱都是指碳酸钠,故A正确; B.纯碱是指碳酸钠,的俗名是火碱、烧碱,故B错误;C.胆矾是指,故C错误; D.生石灰是指,熟石灰是指,故D错误; 选A。

选择题 下列关于碳酸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受热易分解 B. 水溶液呈碱性 C. 不与碱反应 D. 具有漂白性 【答案】B 【解析】 A、碳酸钠热稳定好,加热不易分解,故A错误; B、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 C、能与氢氧化钙等碱反应,故C错误; D、碳酸钠没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 B.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 C.质量相同时,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快慢:碳酸钠>碳酸氢钠 D.质量相同时,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的质量:碳酸钠=

碳酸氢钠 【答案】A 【解析】 A.常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碳酸钠>碳酸氢钠,故A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不分解,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故B项错误; 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首先转化为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质量相同时,分别与同体积、同浓度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快慢:碳酸钠<碳酸氢钠,C项错误; D.质量相同时,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生成CO2的质量:碳酸钠<碳酸氢钠,D项错误。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l2用于自来水消毒 B. Fe3O4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C. NaHCO3用于蒸馒头 D. Na2O2用作供氧剂 【答案】B 【解析】 A.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杀菌消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__物质的量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课后习题鲁科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1浙江武义三中高一期中,改编)已知三种因素:①所含微粒数②微粒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对气态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正确组合是( )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2.(2022福建泉州高一期末)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 mol CO(气态)和1 mol CO2(气态)相比较,下列物理量相等的是( ) A.分子数 B.原子数 C.密度 D.质量 3.取五个相同的气球,同温同压下分别充入CO和以下四种混合气体,吹出体积相等的状况,如图所示。则A、B、C、D四个气球内,与CO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4.(2022安徽芜湖高一期末)一种气体的质量是14.2 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28.4 B.71 C.28.4 g·mol-1 D.71 g·mol-1 5.(2022广东揭阳高一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 kPa下,44.8 L H2的物质的量小于2 mol C.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D.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两种气体O2和O3所含的原子数之比为1∶1 6.在标准状况下,a g气体X与b g气体Y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X和Y的体积之比为b∶a B.同温同压下,气体X和气体Y的密度之比为b∶a

C.25 ℃时,1 g气体X和1 g气体Y的原子数之比为b∶a D.等物质的量的气体X和气体Y的质量之比为b∶a 7.相同温度和压强下,3体积的X2气体与6体积的Y2气体化合生成6体积的气态化合物A,则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 ) A.XY2 B.X3Y2 C.X2Y3 D.XY 8.(2021浙江武义三中高一期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1 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 C.标准状况下,1 mol水所占有的体积是22.4 L D.标准状况下,22.4 L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都约是1 mol 9.填空(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1)0.3 mol H2O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与个NH3分子中所含氢原子数相等。 (2)分子数为0.5N A的CO2分子,质量是。 (3)9.5 g A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25 mol,A的摩尔质量是;N个B分子的质量是m g,则B的摩尔质量是。 关键能力提升练 10.(双选)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等,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分子数比乙的分子数少 B.甲的物质的量比乙的物质的量少 C.甲的摩尔体积比乙的摩尔体积小 D.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11.某容器真空时,称量其质量为60.4 g,此容器充满N2时总质量为66.0 g,在相同状况下,充满另一气体时,总质量为74.6 g,那么该气体可能是( ) A.Cl2 B.O2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同步练习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一、单选题(共16题) 1.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18gH218O含有的中子数为10N A B. 0.1mol⋅L−1HClO4溶液中含有的H+数为0.1N A C. 2molNO与1molO2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2N A D. 11.2LCH4和22.4LCl2(均为标准状况)在光照下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1.5N A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1molCl2的质量是71g B.标准状况下,22.4LCH4的物质的量为1mol C.1molNH3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N A D.1mol·L-1Na2SO4溶液中含有2molNa+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1.7 g NH3含有N A个电子 B.1 mol Fe溶于过量稀硝酸,转移电子数为2 N A C.33.6 L Cl2与27 g Al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 N A D.1 mol CO2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CO 2−一定有N A个 3 4.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2g金刚石中含有化学键的数目为4N A B.7.2gCaO2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0.2N A C.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乙烯混合气体中所含氢原子总数为2N A D.1mol/LMgCl2溶液中,含有Cl-的数目为2N A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羟基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 B.标准状况下,22.4LCCl4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 A C.46g组成为C2H6O的有机物,C—H键数目一定为5N A D.常温常压下,9g甲烷(14CH4)所含的中子数为4N A 6.在100mL FeBr2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况下3.36升Cl2,溶液中有1 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 4 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一节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化学 东方:烧制陶器、冶金、酿酒及炼丹术 西方:炼金术 2.近代化学 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7年,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淡定基础。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的混乱问题。 181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 人们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不断认识,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量子化学等分支学科。带动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知识点2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青蒿素提取过程: 提取有效成分获得晶体确定组成测定结构合成修饰广泛应用知识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 现在化学家已经能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了,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分子齿轮,石墨烯修饰等。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知识点1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 1.钠的物理 银白色固体,质软,能用小刀切割,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4Na+O2=2Na2O 2Na+O2点燃 Na2O2 ②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嘶、红)③钠与氯气、硫等非金属反应 Cl2 +2Na 点燃 2NaCl(火焰呈黄色,白烟) 2Na+S=Na 2 S(研磨或加热) ④钠与盐溶液的反应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钠的氧化物

高一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材帮

高一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材帮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1mol物质的质量 B.1mol水中含有2mol氢和1mol 氧 C.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一个物理量 D.3mol与2mol所含原子数相等 【答案】D 【解析】 A.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不同,物质的量的单位为mol,质量的单位为g,故A错误; B. 表述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因此表示水的构成时,应为1mol水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故B错误; C.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C错误; D.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3mol所含原子数为,2mol

所含原子数也为,故D正确; 答案选D 选择题 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含氢原子数为 B.1mol和个CO2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C.1mol含氢原子数为 D.0.1mol C所含的电子数为 【答案】C 【解析】 A. 1mol→2mol H→个氢原子,A项错误。 B. 1mol→2mol N→个氮原子;个→个碳原子,个氧原子,共个原子,B项错误。 C. 1mol→3mol氢原子→个氢原子,C项正确。 D. 0.1mol C→个C→个电子,D项错误; 答案选C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摩尔质量是44g B.的摩尔质量是 C.1mol的质量是 D.铁的摩尔质量就是铁的相对原子质量【答案】B 【解析】 A. ,A项错误; B. ,B项正确; C. ,1mol的质量是32g,C项错误; D. ,而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D项错误; 答案选B。 选择题 设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的质量为 B.的摩尔质量为18g C.44g中所含原子数为 D.9.8g中含个分子【答案】D 【解析】 A. 1mol的质量,A项错误; B. 的摩尔质量为,B项错误; C. 44g中所含原子数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