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化学成分研究.d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公藤化学成分研究

严振1,田洋2 ,马跃平3,傅晓春1,张振学2,王金辉3

(1.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2.沈阳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

3.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根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研究。结果:从雷公藤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3,6-dione,1),6β-羟基-豆甾-4-烯-3-

酮(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phthalic acid dibutyl ester,3),秦皮素(fraxetin,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卫矛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雷公藤;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其性苦、寒,有大毒,具有杀虫、消炎、活血通络、解毒的功效。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多种免疫系统异常而致的疾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大量药理及临床已证明其提取物和某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和男性抗生育作用[1]。通过对雷公藤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得到6个化合物并分别鉴定,为其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1 材料与仪器

Bruker ARX-300和Bruker AV-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TMS内标,瑞士Bruker公司);N2000型日立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型色谱柱为YWC C18反相柱(5μm,10 mm×250mm);MP-S3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日本Yanaco公司);Sephadex LH-20(美国Pharmacia 公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有限公司);所用试剂为色谱纯和分析纯。

雷公藤(市售)经沈阳药科大学孙启时教授鉴定为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的根。

2 提取与分离方法

取雷公藤根20 kg,用体积分数为90%乙醇煮沸提取,合并滤液,减压浓缩后得浸膏900 g,将浸膏加适量水稀释,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石油醚层和氯仿层提取物(71.5 g)进行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石油醚-丙酮系统(100:1~1:1)梯度洗脱。得到的流份(Fr.37~63)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化合物5;流份(Fr.88~96)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到化合物1;流份(Fr.143~169)经重结晶处理

后得到化合物2;流份(Fr.213~256)经硅胶吸附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后,所得到的流份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最后得到化合物3;流份(Fr.506~554)经石油醚-丙酮反复洗脱,Sephadex LH-20柱色谱得到化合物6;乙酸乙酯萃取物(27.7g)经硅胶吸附柱柱色谱,以三氯甲烷-甲醇系统(200:1~1:1)梯度洗脱,得到的流份(Fr.27~35)经重结晶处理后得到化合物4。

3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1

无色针状结晶(甲醇),与10%硫酸乙醇试剂显紫色;与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示为甾体或三萜类化合物。1H-NMR(300MHz,CDCl3)谱中,高场区给出6个典型的甲基质子信号:δ:0.69 (3H,s,H-18),0.96 (3H,s,H-19),0.93 (3H,d,J= 6.2 Hz, H-21),0.84 (3H,d,J = 6.6 Hz,H-26),0.81 (3H,d,J= 6.8 Hz,H-27),0.85 (3H, t,J= 7.0 Hz,H-29);13C-NMR(75MHz, CDCl3)谱中,给出29个碳信号(数据如表1),提示该化合物有可能是29C甾类化合物;13C-NMR谱中δ209.2、211.7二个碳信号提示该化合物中有2个酮羰基信号。其数据与文献[2]中谱学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其为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3,6-dione),为卫矛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3.2 化合物2

无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208~210℃;与10%硫酸乙醇试剂显紫色;与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示为甾体或三萜类化合物。1H-NMR(300MHz,CDCl3)谱中,高场区给出6个典型的甲基质子信号:δ 0.74(3H,s,H-18),1.37(3H,s,H-19),0.92(3H,d,J =6.4H Z,H-21),0.84 (3H,d,J=6.6H Z,H-26),0.82 (3H,d,J =6.6H Z,H-27),0.85 (3H,t,J=7.0 H Z,H-29);另外给出一个烯烃质子信号δ5.82(1H,s)及一个与连氧碳相连碳的质子信号δ4.35(1H,d,J =3 Hz)。13C-NMR (75MHz,CDCl3)谱中,给出29个碳信号(数据如表1),因此进一步推断该化合物为豆甾类化合物,δ200.4、168.44、126.35示结构中具有不饱和碳信号;δ73.30为6位连氧碳信号;此外低场区无其他碳信号,其数据与文献[3]中谱学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其为6β-羟基-豆甾-4-烯-3-酮(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Table 1 13C-NMR Chemical Shifts of Compounds1 、2

No. Compound 1(CDCl3) Compound 2(CDCl3) No. Compound 1(CDCl3 ) Compound 2(CDCl3)

1 38.037.016 28.029.0

2 39.334.217 56.556.0

3 209.2200.518 12.512.0

4 36.9126.319 11.919.8

5 57.5168.420 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