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0.60 KB
- 文档页数:9
例谈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
如果将科研论文的写作比作一次旅行,那么旅行的目的地就是论文的主题,旅行的路线图就是直通论文主题的理论框架,而旅行途中的路线识别则是基于理论框架的观点论证。如果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无法顺利地进行论文写作的“旅行”,那是因为他们在“目的地”(论文主题)、“路线图”(理论框架)、“路线识别”(观点论证)这三方面存在障碍。
一、论文主题缺乏针对性
论文宅题表明了作者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是――篇论文的灵魂,论文题目则是它的浓缩。很多教师在撰写论文寸,主题往往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大题小做
论文题目涵盖的范围过于宽泛,主题不集中,或者题目太大,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一篇论文难以容纳的,这就叫“大题小做”。这种现象在初学论文写作的教师当中占相当比例。例如,有一篇论文,写的是对高十信息技术会考形式的改进意见,文题却为“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改革的思
考”。“会考改革”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命题等,考试形式只是考试改革的一个子项。因此,题目应该改为“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形式的思考”。
论文选题缺乏必要的限制与界定,涉及范围过大,又限于个人的学识与功底,必然造成文章空泛无物,或者文不对题。因此,首先要界定清楚主题,给研究肘象划定界限。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主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撰写科研论文宜“小题大做”,针对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展开详尽的研究和分析。例如,有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研究分组教学。很显然、他不可能对所有的分组教学都进行研究,需要区分信息技术课程的分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分组教学的异同,课堂分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分组的异同。如果将主题确定为信息技术课堂的分组教学模式研究,那么主题就更具针对性。
2.老生常谈
论文的主题过于陈旧,表现为:所阐述的内容是一些人们已知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教科书上现成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或者,有些问题人们早巳讨论且达成共识,但由于本人信息的匮乏或缺少必要的调研,又将其作为新问题去研究,
比如:《加强小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变革》,《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卜的重要作用》等。这类题目虽然本身并无问题,但都已是别人用过的,你拿来再用,就缺乏新鲜感。
要找到能吸引眼球的主题有两种策略:一是可以检索和阅读核心(或权威)期刊或浏览有关专业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从中可以发现若干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叫“顺势而为”;二是阅读学术期刊的研究沦文,分析和反思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形成有特色的主题,写出新意,这叫“标新立异”。
二、理论框架缺乏系统性
作为科研论文,在阐述主题时一定要有一个理论框架,而且在写作寸要光有理论框架,后撰写正文,不可以只是一,二,三。四的简单罗列。理沦框架如同纲,纲举目张、论文就融为一体,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就一清二楚,理论水平往往就从这里彰显丁,否则会有“拍脑袋”的嫌疑。理论框架的作用还在于帮助读者建立概念框架,理解和接受你文章所阐述的思想。由于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知道这一点,因而写出的论文结构混乱、缺乏联系。
例1:有一篇文章讨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的原则,
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框架建设兼顾内容的稳定性与发展性;(2)内涵挖掘兼顾内容的技术性与文化性:(3)内容建设兼顾预设性与生成性;(4)学段衔接兼顾阶段性与系统性。
分析:四个方面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线索是什么?凭什么就说这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不好回答,就是因为缺乏一个有力的理沦框架的支撑。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是在课秆目标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之间寻求平衡。显然,无论是目标还是学生认知水平都既有一个起点也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特点。换句话说,这个平衡点是存在的却也是动态变化的,内容建设过程就是由若千个平衡点组成的,这就决定了课程建设的过程必须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因此,可以形成如下三维理论框架:(1)内容建设的日标维度:兼顾技术性与文化性:(2)内容建设的学生维度:兼顾阶段性与系统性:(3)内容建设的过程维度:兼顾预设性与生成性。
理论框架一般有―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
1.并列式理论框架。很多教育问题都可以用小同的观察角度,每种教育理沦都从某个或某些方面解释某些教育问题。通常,这些角度和理沦没有高低与先后之分,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学术上称之为视界交融。
例如某文在讨论虚拟社会小人的人格特征寸,形成了
如下理论框架:
(1)从网络技术的“复制”视角看:虚拟社会存在一种确认的人格;
(2)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本我”视角石:虚拟社会存在一种本真的人格;
(3)从社会批判理论的“异化”视角看:虚拟社会存在一种绝望的人格;
(4)从后现代哲学的“自主”视角看:虚拟社会存在一种创造的人格。
2.递进式理论框架。教育问题的解决往往存在一个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某些教育现象或教育理论的沦述,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概念到价值再到应用的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因而,就可以?用递进式的理论框架:
再例如某文在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体系时?用了如下理沦框架:
(1)何为工作主线――工作壬线的理论内涵;
(2)工作主线为何必要――工作主线的多元教育价值;
(3)工作主线何以可能――工作主线产生的历史与逻辑必然性;
(4)工作主线何以实施――工作主线应用的“二相性”原则。
一般来说,开列式适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寸使用,而递进式适台论述有序的问题认识和解决过程。
三、观点论证缺乏严谨性
1.概念模糊化
既是研究性文章,就必须要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与界定,特别是新概念,如果是大多数读者感到陌生的,就应加以必要的解释,以减少阅读障碍,也使自己行文更显流畅,但我们常常看到如下几种典型现象。
一是论文中随意提出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但开不将概念或观点的内涵,背景。特征、类别和来由给予明确的界定或说明就直接使用。
例2:高中新课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所设计的三个主题突破了单一知识原理。技能技巧的范畴,并未一味追求网络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网络技术的应用出发,以用网、纽网到建网为逻辑线索依次展开,凝练了信息检索,网络协议、IP地址,网络通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与评价等核心概念……
分析:这段文字使用了关键词“系统性”来描述二个十题的知识定位――不追求系统性,但是后面的描述却表明三个主题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和层次结构,因此,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