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和可能性2教学反思 北京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和可能性2教学反思 北京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和可能性2教学反思 北京版

《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在教学《统计》这课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践方式,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是调查某学校的学生最爱看的书的情况,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实例。由此引起学生参与本课学习的兴趣,很自然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后来又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作为调查对象还有学生喜欢的各项体育项目。这些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身边发生的事,他们都很熟悉,所以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一起解决问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这节课主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把收集的数据用简单的统计图表示,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把调查的结果写到表格中。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对各项数据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学生把收集到得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会比较简单了。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这节课学生是参考已经填好的统计表设计的统计图,有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个较繁琐的过程,需要学生非常细心认真的对待,不能有一点马虎,而且选择记录数据的方式要科学才行,所以这一环节是最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一下本班学生的身高情况,选择自己的记录方式记录数据然后设计统计图。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1

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 第二单元北京版 (含答案)

第二单元 加法和减法(一) 【例1】下面是两个同学投飞镖的情况,谁的得分多? 解析: 小军和小红各投了三次飞镖,要比较谁的得分多,先要 分别算出小军和小红三次投的飞镖环数的总和。小军 投的三次成绩分别是30环、15环和10环,所以小军的 总成绩是:30+15+10=55(环)。小红投的三次成绩分别是 25环、20环和5 环,所以小红的总成绩是25+20+5=50 的大小。 解答: 小军:30+15+10=55(环) 小红:25+20+5=50(环) 55>50 答:小军的得分多 【例2】跳绳比赛中,小红和参加比赛的每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了39次。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解析: 如果小红与他人握了1次手,共有2人;如果小红与他人 握了2次手,共有3人;如果小红与他人握了3次手,共 有4人……显然人数总比握手的次数多1,所以小红与他人 握了39次手,共有40人。 也可以这样想:小红与每人握一次手,共握了39次手,也就是与39人各握了一次手,加上小红本人,是39+1=40(人)。 解答: 39+1=40(人) 答: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有40人。 【例3】平平和芳芳都喜欢集邮,如果芳芳的邮票给平平3枚,他们的邮票就一样多了,原来芳芳的邮票比平平的多几枚? 解析: 根据题意,芳芳给平平3枚邮票,两人的邮票数就 同样多了。如果将芳芳给平平的3枚邮票还给芳芳, 也就是芳芳原来的邮票比现在多3枚,平平原来的 邮票比现在少3枚。如下图:

显然,芳芳原来的邮票数量比平平原来的邮票数量多2个3枚。 解答: 3+3=6(枚) 答:原来芳芳的邮票比平平的多6枚. 【例4】看图列式计算。 解析: (1)要求盒中有多少支铅笔,要用总数减去盒外的6 为:13-6. (2)在计算结果时,我们可以想:6+( )=13,因为 6+7=13,所以13-6=7;也可以用“平十法”来计算,因为 6可以分成3和3,先算13-3=10,再用10-3=7;还可以用 “破十法”来计算,把13分成10和3,10-6=4,4+3=7. 解答: 13-6=7(支) 【例5】20年以后,老师比明明大多少岁? 解析: (1) 老师今年22岁,明明今年8岁,今年老师比明明 大的岁数就是22-8=14(岁)。 (2) 老师长一岁,明明也长一岁,无论经过多少年,老师 都比明明大14岁,即年龄差永远不变。所以,20年 后老师仍然比明明大14岁。 解答: 22-8=14(岁) 答:老师比明明大18岁。 【例6】

最新北京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

最新北京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 ) 小朋友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儿了,你的数学学得怎么样呢?你一定想知道吧?好!那就马上进入数学王国吧! 一、(共21分) 1.看数继续画.(3分) 2.找规律填数.(6分) 3.填一填.(8分) (1)填“>”、“<”或“=”(4分) 6 ○4 7○7 0○1 3+3○ 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分) □<2 9>□ 3=□ □+ 3=5 4.比一比(4分) 长得高的画“√”,矮的画“○”.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二、(共30分) 5.算一算,并给得数是3的格子用铅笔涂上颜色.(14分) 3+7=8+2=3+6= 9-4-3= 8-2=1+9= 7-4= 3-0= 6-3+4= 5+4= 6-6=9-7= 6.照样子填上合适的数(8分) 7.找朋友.(8分) 7-4 2+8 5+2 7+2 4+4 6+4 10-1 3-0 3+5 10-3 三、(共10分) 8.把一类的用线连起来(6分)

9.把不是一类的用△圈上.(4分) 四、(共39分) 10.看一看(10分) (1)男生( )人,女生( ) 人,一共( )人. □+□=□ (2)男生比女生多( )人. □-□=□ 11.算一算(12分) □○□=□□○□=□ 12.试一试(6分) 车上有10人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

13.想一想(5分) 已经钓到3条了,再钓 到几条才能够10条呢? □○□=□我算出来了,再钓到□条鱼就够10条了. 14.(6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一道算式表示. □○□=□ 亲爱的小朋友,你已经顺利地走出数学王国,你成功了!那么你对数学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的真实感受画上“√”号 (1)数学太没意思了!( ) (2)数学真有趣!( ) (3)数学真有用!( ) (4)我最怕数学考试!( ) (5)我最喜欢上数学课.( )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下面我从得与失两方面来进行一下二年级数学下册(上半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成功的经验: 1、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通过这半年多的教学和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我在教学《图形与变换》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游乐园》场景,接着分别用“电梯”“缆车”“推拉窗”“风车”等生活实例,展示生活中的角、平移与旋转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了理解,也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并产生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2、课改使我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水平.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是踏着别人踩出来的路走,而新的学习是要学生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并不简单的是信息的输入,存

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是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志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要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分一分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除法就是“平均分”及其应用时的两种操作方法,从而理解除法的含义. 存在问题: 1、一是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二是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是课堂舞台的主角,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细细观察会看到,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2、实施“开放性教学”,但过于“放任自由”;注重了能力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了学生主体,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探究成了形式与装饰;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统一长度单位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

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解决问题 一课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本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免费下载】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课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重点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为了防止学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

(完整版)北京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 ) 题号一二三四等级 得分 小朋友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儿了,你的数学学得怎么样呢?你一定想知道吧?好!那就马上进入数学王国吧! 一、(共21分) 1.看数继续画。(3分) 2.找规律填数。(6分) 7 8 5 3.填一填。(8分) (1)填“>”、“<”或“=”(4分) 6○4 7○7 0○1 3+3○9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4分) □<2 9>□3=□□+3=5 4.比一比(4分) 长得高的画“√”,矮的画“○”。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二、(共30分) 5.算一算,并给得数是3的格子用铅笔涂上颜色。(14分) 3+7=8+2=3+6= 9-4-3= 8-2=1+9= 7-4= 3-0= 6-3+4= 5+4= 6-6=9-7= 6.照样子填上合适的数(8分) 7.找朋友。(8分) 7-4 2+8 5+2 7+2 4+4 6+4 10-1 3-0 3+5 10-3 三、(共10分) 8.把一类的用线连起来(6分)

9.把不是一类的用△圈上。(4分) 四、(共39分) 10.看一看(10分) (1)男生( )人,女生( ) 人,一共( )人。 □+□=□ (2)男生比女生多( )人。 □-□=□ 11.算一算(12分) □○□=□□○□=□ 12.试一试(6分) 车上有10人 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

13.想一想(5分) 已经钓到3条了,再钓 到几条才能够10条呢? □○□=□我算出来了,再钓到□条鱼就够10条了。14.(6分)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用一道算式表示。 □○□=□ 亲爱的小朋友,你已经顺利地走出数学王国,你成功了!那么你对数学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的真实感受画上“√”号 (1)数学太没意思了!( ) (2)数学真有趣!( ) (3)数学真有用!( ) (4)我最怕数学考试!( ) (5)我最喜欢上数学课。(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总结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习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习,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在

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的事情,创设一 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 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 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 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 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 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 知的主动建构。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 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 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教学反思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在复习和准备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后在新授过程中,教 师有意识沟通乘除法间的联系,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地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生在这氛围中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拥有解决问 题的能力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回收废电池》 教学反思 乌江镇平原小学高斌 《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和整百整十数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三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运算。并让学生明白三位数的加法,其实只是数位变多了,但竖式的运算法则其实跟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完全相同。 1、教材创设了“回收废电池”的情景,我首先能结合这一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废电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适时的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废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列出算式。并让学生先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再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了解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在从个位加起。”解决“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废电池”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思考,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

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4、通过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要注意的是在备课时,仍需事先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用时,多给学生进行板演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估计和语言表达,老师不要太急于“一手操办”,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同时教学语言仍需再斟酌些、严谨些,这样本堂课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北京版第1单元检测卷(1)(含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卷(1) (时间:60 分钟 分数: ) 一、看图写数、读数。(16 分) 写作:( ) 读作:( ) ) ( ( ) ( ) ( ) ( ) ( ) 写作:( ) 读作:( ) ( ) ( ) ( ( ) ( ) ) ( ) 二、填一填。(14 分) 1. 8 个十是( ),10 个十是( 2. 6 个十和 9 个一合起来是( 3. 27 里面有( )。 );90 里面有( )个一。 )个十。 )个十和(

4.与90相邻的两个数分别是()和()。 5.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3,这个数是()。 6.68前面的第4个数是();75后面的第5个数是()。 7.一个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的和是6,这样的两位数有( 8.从6、3、1三张卡片中任选两张组成两位数,其中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 的两位数是()。 三、数数接力赛。(12分) 1. 2. 4. 3. 四、比一比我能行。(15分) 1.在里填上“>”“<”或“=”。(9分) 87 65 9980 56 2620+540+755-5 3030+769-960+9 50+4 10062-2604+50 2.在( 48<( 78>( )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39>( )89<( )63<( )100>( )<74 ) 五、计算乐园。(20分) 1.算一算。(12分) 40+50=99-9=8+40=45-5= 20+7=56-6=76-70=49-9= 9+50=87-80=88-8=80-60=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分) 78=70+()69=( )+( )+9 )=94( 85-( )=70 )=5 ()-8=50()-( 六、按要求圈一圈,画一画。(6分) 1.在括号里圈出符合要求的数。(4分) (1)60比(5070100)少得多。(2)55比(504010)多得多。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分类(一)北京版

第六单元第1课时:分类(一) 年级:一年级教材版本:北京版 一、教学背景简述 本节课是北京版一年级下册第83页第六单元《分类(一)》的学习内容。本节课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象形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感受统计方法的意义,初步培养数据分析的观念。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简单的分类,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感受了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对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比较陌生,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象形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还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形成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主动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活知识储备,使学生产生分类整理的需求,主动经历完整的数据分类、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 2.启发分析思考,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价值。 引导学生联系统计活动开始打算了解或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不同的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统计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可以推测可能的结果,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统计、分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根据标准进行分类,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象形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 2.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和分类标准的关系。(难点)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前,小东和同学们一样,整理了自己的小书桌。他把书桌上的物品按照书、本、文具分成了三类,进行了整理,大家看,小书桌变得非常整洁。 看来分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篇完整版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思考到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数学活动本身的趣远远高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生动搞笑.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样几点思想: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王爷爷买电器的情景,然后根据电器的价格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构成和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教学中先让学生搜集信息.获得初步感知,再让学生同桌互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的,提出了多种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十分具有创造性。 3、重视学生的情情感体验 评价作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利手段,评价更尊重学生的一种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扬起自信的风帆。课堂上要透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认可的成就感,被人尊重是幸福的.快乐的,尊重他人同样是幸福的,快乐的,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创造性。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应当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用心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让学互评,让学生获得一种用心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殊途同归,鼓励算法多样化. 各个学生因其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无疑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即便就同一数学资料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一年级数学期末模拟卷 一、口算 3+8= 10+4= 14-9= 13-8= 80-20+25= 5+7= 18-9= 10-10= 4+6= 15-2+60= 28+60= 86-5= 17-7= 60-10= 6+53-20= 88-7= 78-50= 96+3= 50+8= 34-30+30= 48-6= 10+45= 47+7= 68-50= 30+()>60 54-40= 76-60= 25+10= 55-50= 40-( )<20 二、列竖式计算 34+25= 8+29= 42-6=63-32= 三、填空 1、看图填数 ()()2、找规律接着填数或画图 (1) 60、55、50、______、______ (2) 23、26、29、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3、请你圈出18、23、45、6、4 4、17、82、100中的双数,再把 这些双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在50、98、7 5、10、54这些数中: ______比50多25 _____与_____的和是85 _____比_____小一些 _____比_____大得多 5、在○里填上>、<或= 39-4○36 69○61-8 8角9分○89角 43-5○42-5 34+8○54-6 100分○1元6、在得数是四十几的算式后面画“√” 72-3 □ 24+9 □ 38+4 □ 56-7 □ 86-40 □ 55-3□ 7、一张可以换成()张。 一张可以换成()张和() 张。 8、小红买了一枝,比9元贵,比10元便宜,这枝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方法的多样性。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1、相同数位不对齐。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3、不用直尺画横线。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本节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①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②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在作业讲评课进行加强指导。 ③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规范 “分草莓----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以下是我一节课后的教学反思: 第一、能打破原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点拨,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列除法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缺少探索,应让学生尝试板演,共同探讨。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和余数的写法,在学生的作业反映中出错较多。 第二、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对于练习过分重视讲解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把学生练习错误处置于投影,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实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北京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北京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填一填(20分) 1.一张100元可以换()张50元,一张1元可以换()张贰角和()张壹角。 2.49里面有()个一和()个十,10个十是()。 3.4个同样的可以拼成一个(),还可以拼成一个()。 4.87是()位数,8在()位上,表示()个(),()在个位上,表示()个一。 5.()个能拼成一个,3个能用()个。 6.拼两个正方形,最少需要()个小棒。 7.37比()少20,比20多37的数是()。 8.99左边的9表示()个(),比99多1的数是()。 9.比大小。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 10.找规律 (1)5, 10,15,(),()()。 (2)1, 2, 3,5, 8,()()()。 二.算一算。(12分) 0+20= 45+6= 20+45= 18+9= 9+25= 65-8= 41-6= 3+35= 64+20= 27+20= 82-4= 64-3= 23-8= 77+4= 9+57= 68-3= 40+14= 68+4= 54-5= 75-40= 64+8-9= 79-10+3= 6元+5元=()元 4元4角=()角 三、画一画(18分) ⒈□比○多5个 □□□□□□□□ ⒉找规律、画一画。 ⑴○●●○●● ⑵□△△△□△△△

⒊跳绳 小青跳的比小红多一些。 小红跳了70下。 小兰跳的比小红少一些。 ⑴小青可能跳了多少下?(在合适的下面画“△”) ⑵小兰可能跳了多少下?(在合适的下面画“○”) 四.解决问题(35分) ⒈我们一共要种56棵树,已经种了20棵树,还要种多少棵树? ⒉折纸鹤 ⑴乐乐折了30只纸鹤,甜甜折了45只纸鹤,乐乐比甜甜少折了多少只纸鹤? ⑵乐乐和甜甜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⒊ 4个小朋友一起做口算题,每人5道一共可以做多少道? ⒋小红一共有16 个芒果,3个3个地分,可以分几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篇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习厘米和米作了铺垫。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篇二】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连加、连减》:

在分析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在计算上的问题应该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计算出来,而该课的教学重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掌握计算顺序。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突破,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用剪纸小人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引起学生们关注身边的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求知欲很强,在开学不久他们许多人就已经将数学书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学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课本情境,孩子们不会很感兴趣。所以我采用自制的剪纸小人来呈现学生游戏的情节,让学生通过小人参加游戏的人数变化,逐步建立连加连减的模式。并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导学生明确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样做达到了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玩一玩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在课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乘车”游戏,引导孩子们关注乘客的人数变化,并用算式表示出来。从中使他们充分体验和理解连加连减含义,能够运用解决生活、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游戏中有数学,学习数学有趣又有用。 为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因此我还设计了购物游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