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主要断裂

江西省主要断裂

江西省主要断裂带概况

(一)北北东向石城——寻乌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邵武——河源断裂带的中段,展布于南武夷山脉西缘的石城、瑞金、会昌、寻乌一线。北至福建邵武,可能延入浙江境内;南达广东龙川、河源、博罗,可能延至东莞、中山、新会、台山以南,并在上、下川岛之间进入南海,全长1000公里以上,宽约30公里。在江西境内长160余公里;总体走向北北东,局部为北东;北段倾向北西,中段倾向南东,南段倾向北西;断裂破碎带一般宽几十到200多米,力学性质为压扭性;东南盘相对向北东方向推移。它严格控制了白垩系——早第三纪石城、瑞金、会昌、寻乌断陷盆地的发育。这些盆地第四纪以来仍继续发育,沉积了厚度20米左右的第四系。在兰田坝西侧,会昌、周田、寻乌、珊贝、澄江、河田等地,见有晚第三纪玄武岩或橄榄玄武岩呈北东向展布,说明该断裂切穿地壳。

该断裂在瑞金地表上断续出现,位于瑞金北部的称日东大断裂,南部的是右水——谢坊大断裂。前者控制了瑞金白垩系——早第三纪红色盆地的东部边界,规模巨大,硅化破碎带宽800余米,岩层遭受强烈挤压,形成大量糜棱岩。右水——谢坊大断裂在武阳附近中断,并且断裂走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断裂北西盘第四纪以来强烈上升,发育了比高近300米的断层陡崖,形成了众多的瀑布和重力堆积物、断层三角面、峡谷、冲洪积扇。石城——寻乌主干断裂向南通过周田盆地西侧和寻乌东边,在周田附近呈“S”型急剧拐弯,并在倾向上有明显的转变,寻乌东边倾向北西,会昌周田盆地西侧转向南东。在瑞金、长汀、武平、寻乌、会昌一带有环状构造展布。在瑞金沙洲坝,大埠——超田、信丰——会昌东西向构造与上述环状构造复合。

石城——寻乌白垩系——早第三纪断陷带由几个北北东或北东向延伸的断

陷盆地所组成,面积较大的有瑞金和会昌两个断陷盆地,面积分别为670和640平方公里,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如会昌周田一带,白垩系红色岩层厚达3700米。断裂西侧为中、低山,东侧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南武夷山,而且南武夷山断块掀斜方向在寻乌澄江珊贝附近发生明显的置换现象,北东向鹅湖——三标断裂和周田盆地东侧断裂有喜山期玄武岩分布,在一些地方还有温泉出露。

上述断陷盆地中,发育有三级阶地和河漫滩。在瑞金盆地中,由于受东西向构造影响,由北西到南东,阶地的高度和性质都发生显著变化,第四纪以来盆地西北部相对上升,特别是从沙洲坝塔下寺到沙背,在不到2公里的距离内第二级阶地高差达20米。沙背二级阶地为基座阶地,沉积厚度在10米以下;沙洲坝则为堆积阶地,发育有20多米厚的网纹红土,反映中更新世以来具有差异活动。

该断裂带在寻乌、会昌等地有北西向断裂与它交汇。这些北西向断裂具有更新的活动性。在断层气测量中,寻乌三标、珊贝和会昌县城附近的北西向断裂,其汞、氡的含量均较高。会昌县城南的北西向地裂缝长850米、宽150米,自1989年开始发育以来已有十几年时间。广东省地震局曾对这些地裂缝进行断层气(氡气)测量,发现在地裂缝分布区域含氡量明显增高,并认为这应与该地区的北西向断裂活动有关。在离地裂缝不远处,见有第四纪冲积砂砾石层与白垩纪晚期钙质粉砂岩夹页岩呈断层接触(见图2~1)。

据近年来地壳形变测量资料,从赣州经瑞金到福建长汀,1954年到1973年地壳形变曲线一直趋于上升,最大幅度为30.6毫米,形变速率最大值为每年1.6毫米,形变梯度0.8毫米/公里。寻乌到蕉岭从1957年到1973年的地壳形变曲线趋于下降,最大下降量为15毫米,形变速率最大值每年1毫米,形变梯度0.3毫米/公里。

该断裂带是江西境内最活跃的一条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次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江西省最大的一次6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1987年8月,又

在寻乌发生3次M

L 5级以上地震。1995年元月再次发生一次M

L

4.5级地震。邵武

至河源断裂带上的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江西境内的石城—寻乌断裂带上。

(二)北北东向赣江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起九江新港,向西南经湖口、新建、南昌昌北、新干、吉水、吉安——泰和盆地西缘到崇义后,越过梅岭进入广东省境内。在江西省境内延伸长度600公里以上,由3条断裂即湖口——遂川断裂、彭泽——崇义断裂和石门街——大余断裂组成,走向北东20~25°,大多倾向北西,倾角50~75°。以右行水平扭动为主,张性也很明显,局部具压性特征。许多学者认为它是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南延部分,也有的学者认为郯城——庐江断裂带没有过长江。该断裂带大部分地段沿赣江河谷展布,被第四系覆盖,成为隐伏断裂,部分地方有出

露。在星子白鹿洞、南昌西山有北北东向花岗岩片麻岩带;在丰城、泰和等地,见有该断裂的构造形迹。该断裂带在地球物理场上表现为重磁梯度带,反映在重力场上为鄱阳——吉安重力高值区。在航磁异常图(△T平面图)上,该断裂与一级磁异常分区的边界大体吻合。赣江以西,下地壳厚度5公里,赣江以东则为8公里,反映赣江断裂西侧垂直断距3公里。在南昌昌北、新干、吉安、泰和、芦元等地,沿断裂有喜山期基性岩体产出,反映该断裂带切穿地壳。

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有明显的活动。断裂带西侧的庐山东麓,断层陡崖十分壮观,其断面倾向南东,断距400~500米,与东侧的鄱阳湖平原洼地在短距离内落差1400米(见图2~2),这是该断裂张性活动的结果。在南昌地区,断裂西侧为丘陵山地,西山梅岭长轴方向为北北东,峡谷、瀑布发育;断裂东侧为河流阶地、平原,地势低平(见图2~3),反映断裂西侧上升,东侧相对下降,也是该断裂张性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带严格控制了鄱阳湖——南昌盆地和吉安——泰和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构成它们的东、西边界。南昌盆地西部第四系等厚线总体方向北北东,最大厚度40余米。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继续活动,在泰和、南昌昌北机场西河砖瓦厂和新建县乐化镇象山,该断裂切穿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地层。在湖口大桥Ⅲ桥位梅家州中部公路南侧附近1号孔孔深90米处的断层泥热释光年龄13.64±1.09万年。

历史上沿着该断裂带发生3次中强地震,即319年1月南昌5.5级、1756

年12月7日波阳5.5级、1911年2月6日九江5级地震。现今仍有小震活动。

(三)东西向全南——寻乌断裂带

该断裂带展布于南岭山脉中的全南、龙南、定南至寻乌一带,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长140余公里,宽40多公里。它由近东西向褶皱、冲断裂、挤压带、花岗岩体和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组成,呈多组断裂展布,断层挤压破碎带发育,并具右旋扭动特点。在断裂带的东段所测同位素年龄51.5×106和44×106年。断陷盆地内河流阶地和第四纪沉积物发育有差异,反映该断裂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温泉沿断裂带成串出露。历史地震和现今小震活跃,1847年定南发生5级地震,1982年龙南又发生5级地震。

(四)北东向九江——靖安断裂带

该断裂带北起九江,沿庐山西麓南经德安、靖安到奉新罗坊西南,全长150余公里。北段走向北北东,南段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0~70°。

该断裂带的北段位于淮阳山字型的前弧和北东向断裂带复合处附近。北北东向庐山——靖安断裂带由一系列走向北北东或北东的冲断裂硅化带和破碎带组成,规模不大,断裂切割中、新生代红色盆地,温泉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

该断裂带由2条断裂组成,即庐山——靖安断裂和莲花洞——乌石门断裂。前者长120公里,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50~70°;后者位于前者的西北面,断续延伸几十公里,向北东方向可能延伸到湖口一带,倾向北西,倾角60~70°。这两条断裂所夹持的地块即为庐山断块。正是由于这两条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才使庐山上升成为断块山。庐山断块中更新世期间的上升幅度最大,晚更新世以来逐渐减弱。莲花洞——乌石门断裂与淮阳山字型前弧所夹持的长江地区,早更新世期间有明显的活动,中更新世较为稳定,晚更新世以来又有明显的差异活动,江南下降,江北掀斜上升。靖安县1361年发生5.5级地震,九江1911年发生5级地震。近期也有中强地震活动,1995年4月在瑞昌与九江县交界处发生M

4.9级地震。

L

地震活动概况

江西省在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就有了地震的文字记载,距今有1700余年.据查考历史资料,304~1971年间共记载江西境内地震事件280余次,确定震中参数(经,纬度)的破坏性地震(震级M≥4级)25次.其中4级地震9次,5~5.9级地震15次,6级地震1次.1971年,江西省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据地震台网记录,1971~2004年,江西省境内共发生ML2.0~2.9级地震523次,ML3.0~3.9级地震103次,ML4.0~4.9级地震12次,ML5.0~5.9级地震4次.江西省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806年1月11日会昌6级地震.

2. 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江西省史料记载和仪器记录破坏性级地震共29次,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纬向不均匀性的特点.若以北纬26.5°和28.5°为界划分赣南,赣中,赣北三个区域统计,赣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5次,最大地震6级;赣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2次,最大地震5.5级,地震强度和频次都略低于赣南地区;赣中广大地区地震活动稀少,仅发生2次地震,最大地震5级.破坏性地震与江西省境内北北东和北东向活动性主干断裂带关系密切,表现沿断裂带成带分布.赣南地区地震主要沿石城–寻乌北北东向断裂带(即河源–邵武断裂带中段)分布,会昌–寻乌段是地震活动最强的地方.1806年会昌6级地震,1941年寻乌 5 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等江西省几次较大的地震都发生在该地段.赣南的龙南,定南,全南地区位于华南南岭纬向构造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河源–邵武断裂带中段的西侧,是地震活动较频繁和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率较高的地方,据史料记载,1577~1949年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2次.上述地区是华南内陆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赣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九江–靖安,武宁–铜鼓,白沙岭等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以及鄱阳断陷盆地分布.

1971年以来的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破坏性地震分布有类似的特点.地震活动以赣南

地区最为活跃,全省75%左右的ML2.0级以上地震,80%的ML4.0级以上地震发生于此.其中寻乌–龙南是地震活动相对最强和最为集中的地区,发生了1982年2月25日龙南5.0级地震序列,1987年8月2日寻乌5.5级地震序列和多个4级左右中等地震.赣北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其中九江–瑞昌–德安交界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和集中,发生了1995年4月15日瑞昌–九江交界ML4.9级地震.赣东北地震活动则较稀少和零散,1971~2003年仅发生ML2.0~2.9级地震14次,3.0~3.9级地震3次.赣中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赣北地区相当,地震活动主要沿石城–宁都–永丰–宜春北西向分布,地震活动水平主要为ML4级左右.赣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明显高于赣中,赣北地区,这是江西省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江西省破坏性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主要在1562年以后,而在此之前有史料记载的100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仅有6次地震,显然史料记载存在大量的遗漏.1562年以来江西省共发生地震23次,20个有震年份,平均每22年有一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年份.赣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组)发生时间间隔较均匀.从1804年寻乌5 级地震和1806年会昌6级地震组,1847年定南5级地震,1888年赣州5级地震,1941年寻乌5级地震,到1982年龙南5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为41年,41年,53年和41年,平均时间间隔为44年,即5级以上地震具有约44年等时间间隔活动的韵律性.而赣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1971年以来江西省年平均发生ML≥2.0级地震19次, ML≥3.0级地震3.6次,.ML≥4.0级地震每2年发生一次.地震活动在时间进程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3级以上地震成丛活动,二是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减弱起伏交替.

地震震源深度资料表明,我省地震发生在地壳中的康氏介面附近,但以康氏介面之上者居多,属浅源地震.

3.地震地质构造环境

江西省大地构造以北东东向萍乡——广丰深大断裂为界,北部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以南是华南褶皱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经历了多旋回和多期次地壳运动的地区.

晚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基本特征,可划分出鄱阳湖盆地沉降区,赣东北掀斜抬升区,赣西北断块差异隆升区,赣中—赣南大面积抬升区和武夷山断块隆升区等5个地面形变单元.现今构造运动除鄱阳湖等继续下降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以大面积上升为主.

江西省深大断裂发育,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大体上形成了东西向,北东及北北东向和

北西向三组断裂.

东西向构造展布于我省的赣南,赣北两地.前者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后者为一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主要有"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寻乌断裂带和瑞昌--湖口,修水--武宁断裂带.

北东及北北东向断裂是江西省境内最主要的断裂,规模大,分布广.有石城--寻乌断裂带,赣江断裂带,遂川--万安断裂带,大余--兴国--南城断裂带,永丰--抚州断裂带,婺源--余干断裂带,萍乡--广丰断裂带,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宜黄--宁都--定南断裂带,乐安--于都--龙南断裂带等.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鹰潭--余干--吴城断裂,黎川--抚州--南昌西山断裂.另外,在会昌--于都,兴国车背,吉安固江,宜春渥江等地断续隐约可见一些北西向线性构造.

北北东,北西向断裂和东西向构造是江西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尤其是北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或东西向构造交汇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破坏性地震.主要构造带的地震活动具有重发性或多发性.如石城——寻乌断裂带有8次,赣江断裂带有6次,又如赣西北的北北东向白沙岭断裂带,虽然规模不大,却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

所以武汉和南昌都不属于地震的多发地区!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排除

江西区域工程地质

第三章区域地质 第一节地层岩性 根据沿线地质调绘、工程地质槽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调查分析,沿线发育的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比较简单,主要发育有:震旦系(Z)、白垩系(K)以及第四系(Q)等地层。现将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其具体分布情况见第五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白垩系(K) 这套地层在线路带内较发育,主要分布在赣州北东向断陷盆地之内。根据其沉积旋回分上、下统。工程地质类型属碎屑建造,为较弱、较坚硬的薄~厚层状砂岩、砂砾岩、泥岩岩组。岩体结构为薄~厚层状,岩石强度差异较大。泥质较结的砂砾岩易风化,抗水性弱。边坡稳定性差,易形成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1、白垩系下统火把山群(K1hb):厚1238米,为一套砖红色巨厚层砂砾岩夹巨厚层中粗粒长石砾岩。底部见砾岩墨绿色块伊丁橄榄玄武岩和紫灰色层状凝灰岩。顶部为灰白、黄绿色薄层页岩、粉砂岩、页岩。 2、白垩系上统赣州组(K1g):厚983米,为一套紫红、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含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钙质粉砂岩。 3、白垩系中统南雄组(K2n):厚584米,为一套棕红色至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钙质砂岩。 (三)第四系(Q) 分布于赣江及其支流等河床及其两岸,多呈边滩、心滩、河漫滩及阶地产出。以冲积和洪积为主,岩相岩性复杂,厚度变化比较大,厚1~30米。 1、第四系下更新统(Q1):厚度0~12米,上部为“梅林红土层”,由网纹状红土、粉质粘土组成;下部为河流冲积砾石,即为“赣县砾石层”,其岩性为黄白色砾石层夹红色砂质粘土及粗砂岩。多分布于赣江、贡水及其支流两岸,组成三级基座阶地。 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厚0~8米,沉积物为粉土、粉质粘土、砂层和砾石层等。分布于河床两岸,多组成1~2级阶地。 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厚度0~6米,主要为冲积层,沉积物为粉质砂土、粉质粘土。 第二节地质构造 路线区域属赣州红盆地,呈北东—北东东向展布。 路线范围内构造不甚发育,主要是盆地边缘的控盆构造。盆地内广泛分布上白垩统赣州组红砂岩,呈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NEE 向,倾向南西,倾角一般为5~180°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泥质粉砂岩等,玄武岩岩脉、岩株和寒武系浅变质岩零星分布于盆地北缘。区内红砂岩岩层受构造影响小,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 赣州红盆地南北边缘主要受断裂带控制盆地南缘发育有一北东向李屋坳正断层,断层距赣州市约10KM,断层倾向北西,倾角约34度,断面宽2~15米,走向延伸长约40余公里。受其影响,盆地内红砂岩层与南面震旦系变质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盆地北侧发育有数条小的断裂带,断裂带断层倾向南东,倾角约34度,断面宽2~5米,走向延伸长约1~3公里。 另外距路线东侧约60KM发育有一鹰潭—安远深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50°左右,经鹰潭、南城、宁都(西)、于都盘古山镇、安远(西)向南西入粤北,省区延长约500公里。断裂在航片上反映甚为清晰,迹线甚为规则、平直。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的沉积、分布、发育程度受其影响。沿断裂带加里东期混合岩、混合交代花岗岩及晚侏罗世火山岩均甚发育,形成混合杂岩带、花岗杂岩带及火山杂岩带,局部出现动力变质带。并有多个温泉、震中沿断裂分布,全省共23次强震,有5次集中分布在该断裂隙构造带的南端。从此断裂与地质体的相互关系看,当形成于加里东期,燕山期仍有强烈活动。其性质以压剪性特征表现明显。 118 GYS-58-1

江西省德安县尖峰坡锡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江西省德安县尖峰坡锡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江西省德安县尖峰坡锡矿床位于赣东北大地构造带北缘,该地区地处华南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交界处,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质背景较为复杂。尖峰坡锡矿床是该区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将就其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分析。 一、成矿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位于大瑶山隆起的东南侧,矿区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1km,矿体呈近南北向伸展的条带状。该区域主要 的构造特征是古隆起构造和新构造,隆起槽沉积,岩相多样,岩浆活动明显。在新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系列变形构造、节理和断层,构成了矿区内的复杂构造地质条件。 2.地质岩性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主要产状片麻岩、火山岩、砂岩和灰岩等。其中产状片麻岩是矿化最为显著的岩石类型,矿床主要出现在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的交界处,与富含铜和钼的火山岩有密切的关联性。 3.矿床物质来源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的物质来源是岩浆和地壳物质。该区域岩浆活动

比较复杂,形成了多期、多种类型的岩浆侵入,并作用于矿床附近的岩石体,促进了热液流体的形成和富集。同时,矿区内也有较为丰富的地壳物质,如砂岩、火山岩等,也为矿床的物质来源提供了条件。 4.热液成矿特征 尖峰坡锡矿床的成矿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热液侵染、石英脉化、次生蚀变和沉淀。其矿物组成以锡石、辉锑矿、黄铁矿、方铅矿和方银矿为主。锡石为矿石主要组成部分,在石英脉中出现较多,同时也与富含铜和钼的火山岩有密切的关联性。 二、控矿因素分析 1.构造控制 尖峰坡锡矿床受到地质构造活动的显著影响,区域内的构造板块比较复杂,形成了络绎不绝的断裂带和节理裂隙等。矿床主要出现在片麻岩和变质砂岩的交界处,这一特殊地质位置与当地的断层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2.岩石类别 尖峰坡锡矿床的成矿岩石类别以产状片麻岩为主,这种岩石为碱性特殊岩,性质比较单一,能够提供丰富的锡元素和能量。此外,火山岩等其他岩石类别也对矿石的成分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概要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概要【摘要】本文根据相山矿田的大地构造背景、物质来源、溶液来源、岩性岩相特征等因素,对相山矿田成矿条件进行探讨。 【关键词】铀矿;地质;成矿条件;找矿 引言 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核能的地位也日益突出。铀矿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战略性能源矿产,其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江西省相山铀矿田是国内外著名的火山岩型铀矿田,也是我国最大的铀矿采冶基地。为此,本文根据相山矿田的大地构造背景、物质来源、溶液来源、岩性岩相特征等因素,对相山矿田成矿条件进行探讨,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1.矿田地质概况 相山铀矿田是我国最大的火山热液型铀矿田之一,相山铀矿田位于赣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西南端一个火山盆地,区内主要的区域性大断裂为崇仁-永丰断裂。相山火山盆地构造受燕山运动制约,华夏构造发育。矿区内华夏式构造与火山构造的交合部位常常是矿床展现的有利场所,控矿构造以北东向的断裂为主。相山火山盆地总体上为基底、中间层和盖层三层结构。基底主要为震旦系,部分为下石炭统、上三叠统;盖层主要为上侏罗统中酸-酸性火山岩系,盆地北西侧火山岩之上尚有少量上白垩统红层覆盖。矿田内最主要的成矿构造是密集裂隙带,在由火山塌陷构造引起的变陡部位和组间界面及深部流纹英安岩中,裂隙群特别发育,常控制富大矿床的产

出。现已发现铀矿床主要密集分布在矿田北部和西部。北部的铀矿床多定位于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推覆构造和火山环状构造的复合部位。控矿的次火山岩体形态复杂多变,其内外接触带成为主要的成矿空间。西部铀矿床主要受北东向邹家山-石洞断裂带与火山塌陷构造联合控制,或受北东与北西向断裂构成的菱形隆起断块内次级断裂或裂隙带控制。东部的铀矿床则定位于云际南北向断裂的弧形拐弯部位。矿体倾角从缓倾斜到急倾斜均有,以急倾斜为主。矿石类型内主要有铀-赤铁矿型、铀-绿泥石型、铀-萤石型、铀-硫化物型等四种。矿石中铀存在形式主要以沥青铀矿、钛铀矿为主的铀矿物形式存在。矿石构造最常见的是脉状、网脉状、浸染状和角砾胶结状以及条带状构造。 2.相山铀矿田成矿条件 2.1构造条件 相山塌陷式火山盆地的形态和范围受长期活动的临川―永丰、崇仁―遂川等北东向断裂和区域性北西向构造联合控制。相山铀矿田内的构造十分发育,主要由火山构造和断裂构造组成。相山盆地内的火山构造主要有火山塌陷构造、爆发角砾岩筒构造、火山口和火山管道等表现形式。火山塌陷构造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东部和西部。当岩层向中心塌陷时,碎斑熔岩与下伏岩层的接触部位快速变陡,形成挠曲和折曲。当碎斑熔岩固结以后,火山口进一步向下塌陷,被断裂切割的火山岩块向火山中心呈不等幅阶梯状块断。由于边界条件不同,火山盆地各部位形成的塌陷构造形式和发育程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

抗震防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型、社会型和基础型的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05]3号)、《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一五”专项规划》及《江西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抗震防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有关规定与措施是指导抗震防灾事业发展,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增强农村防震保安能力,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审批重大项目、科学合理投资的依据之一。 一、江西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 抗震设防区划现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见附图1)的规定,我省抗震设防区及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共涉及8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场)。其中:寻乌县、会昌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南昌市(5个市辖区)、九江(2个市辖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余干县、九江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瑞昌县、德安县、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青垦殖场、靖安县、铜鼓县、宜丰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大余县及黎川县、浮梁县的部分乡、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永修县、丰城市、广昌县、于都县、信丰县、万安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 江西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值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 烈度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值 1 寻乌县7 0.10g 19 铜鼓县6 0.05g 2 会昌县7 0.10g 20 宜丰县6 0.05g 3 南昌市(含5个市辖区) 6 0.05g 21 宁都县6 0.05g 4 九江市(含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共青垦殖场和2个市辖区) 6 0.05g 22 石城县6 0.05g 5 南昌县 6 0.05g 23 瑞金市6 0.05g 6 新建县(县城) 6 0.05g 24 安远县6 0.05g 7 进贤县6 0.05g 25 定南县6 0.05g 8 余干县6 0.05g 26 龙南县6 0.05g 9 九江县6 0.05g 27 全南县6 0.05g 10 彭泽县6 0.05g 28 大余县6 0.05g 11 湖口县6 0.05g 29 浮梁县(西湖乡) 6 0.05g 12 星子县6 0.05g 30 黎川县(德胜关镇) 6 0.05g 13 瑞昌市6 0.05g 31 永修县为地震重点监测地区这几个县市在抗震设防等级方面,甲类建筑工程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抗震设防等级;乙类建筑工程按6度设防,其他一般建筑工程应在逐步完成本地区抗震设防区划,报批准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藤县地质报告书

藤县地质报告书 1. 引言 本报告旨在对藤县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以提供地质情况的全面了解。地质报告的编制旨在揭示藤县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地质资源等相关信息,为地质勘探、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2. 地质背景 藤县位于中国南方,地处江西省南部。该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地貌多样,具有丰富的地质资源。整个地区的地质背景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2.1 地质历史 藤县地质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古生代时期是该地区最早的地质记录,出现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中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稳定期,沉积了大量的地层。新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构造翻转和岩浆活动,形成了现今的地貌景观。 2.2 地质构造 藤县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构造类型: •断裂:该地区断裂发育,断裂主要以走向为南北和东西向为主,对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褶皱:藤县地区有多个褶皱带,其中最主要的是走向南北的褶皱带,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脉和山谷。 •岩浆活动:藤县地区有丰富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基性岩,对地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3 地貌特征 藤县地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河流等地貌类型。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势陡峭,海拔较高。丘陵和平原则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势较为平缓。地表水系统发达,有多条河流贯穿全境,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3. 地质资源 藤县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3.1 矿产资源 藤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金、银、铜、铅、锌等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矿;石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以及稀土、钨、锡等稀有矿。其中,金属矿和燃料矿是该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水资源 藤县地表水资源丰富,主要有江河湖泊和水库。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被广泛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4. 地质灾害 藤县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地表水系统发达,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在工程建设和人口迁移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5. 地质环境保护 藤县地质环境保护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地理环境等。在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需要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藤县地质具有丰富的地质背景、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地质资源。地质灾害频发,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同时,地质环境保护也是重要的工作,应该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本报告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促进藤县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白钨矿地成矿规律探究

白钨矿地成矿规律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地野外地质调查,将白钨矿成矿规律和勘察实践相结合,对江西修水县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本文通过对钨矿地质作用的分析,在了解矿床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 【关键词】白钨矿;成矿规律;探究 江西省修水县在白钨矿的开采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的地质勘探。通过对其矿床特征、地理位置和成矿规律等的大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白钨矿资料,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国家对地质勘察的调整和转移,导致江西省修水县白钨矿成矿规律的研究举步维艰,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并不乐观。本文收集了江西省修水县大量的资料,并结合矿山中断的地质现象,从而分析出矿床的成矿规律。 1.地理概况 修水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位于修水河上游,是三省九县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距离九江市200千米,总面积约为4504平方公里,人口众多,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全丰金矿区位于江西省修水县西北方向,地处赣鄂两省交界地带,隶属修水县全丰镇管理范围。该地区属中低山区,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状,其最高山峰为东南方向的桃峰山,该地区内主要以浅变质岩为主,露花岗岩体则出现在西部边缘及北部。 该地区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7℃,降雨量较为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00-1800mm,植被多种多样,灌木、杂草丛生。但是由于其经济较为落后,主要以林业和农业为主,盛产水稻和红薯等粮食作物,在此基础上,蚕桑养殖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粮食总产量较低。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实现了移民政策,将矿区住户大量迁出,给予了大力支持。 2.区域地质 全丰地区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双桥山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和第四系。其中,双桥山群作为一套复理石建造,具有厚度较大和面积较大的特点。整个地区主要是由火山碎屑岩和泥砂质碎屑岩组成,将其合理划分成修水组和安乐林组;将震旦系划分成南沱组、上统莲花组、下统莲花组、皮园村组和陡山沱组;而寒武系分为下统王音铺组、观音堂组,中统杨柳岗组和上统华严寺组、西阳山组。 该地区主要地层微量元素含量有Au等元素。各地层所蕴含的微量元素含量如表一所示。

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演化过程

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演化过程 叶靛 【摘要】针对江西省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提出对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演化过程的研究.以根据矿区的成矿特征及演化过程寻找合理的采矿方法,促进江西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世界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8(000)015 【总页数】2页(P147,149) 【关键词】矿区;地质构造;地质特征;演化过程 【作者】叶靛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江西省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其矿产资源的拥有量极大且矿产种类繁多,但由于对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不深刻,采用不合理的开采方式进行采矿活动,造成对矿区内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严重限制了江西省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发展[1],为此提出对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的简图进行分析,了解到赣州矿区的地质构造主要以断层和褶皱为主,针对矿区地质构造的成矿特点,并搜集地质成矿发展的相

关资料,进一步分析江西省赣州矿区的演化过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江西省赣州矿区的地质构造和成矿演化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便于寻找合理的采矿方式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活动,提高江西省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1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简图如下所示。 图1 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简图 根据对图1的分析可知,江西省赣州矿区地质构造以断裂主,主要呈北东向继续 发展,东西向和北西向也有部分断裂构造发育,还有一小部分断裂分布在赣州北东东方向。除此之外,赣州矿区褶皱构造也有少部分处于发育中,位于矿区的北北东向,紧密的倒转排列斜向发展。 矿区内的褶皱构造以寒武纪牛角河群为主,呈倒转形式斜向发育,是北东东方向褶皱构造的主要矿区集群,轴向为30°,北西位置褶皱发育不全,仅有部分露出地表,矿层发育良好,层岩倾角在56°~75°之间,矿区的南东位置漏出地表的褶皱构造 较多,且褶皱延长较多,地层以倒转的形式发育,层岩倾角在55°~73°之间。 矿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以集群的形式分布,共分为三组,包括北东向断裂、东西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其中,北东向断裂结构多所占的矿区面积最大,对其断裂构造的特征分别进行分析与叙述。分述过程如下: 北东向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共25条断裂层,各个断层相互平行,密集且呈组展布的形式的发育。断裂矿层规模庞大,成型时间也比较久,断层主要为压扭性构造,呈扁条状,长度约在80m~640m之间不等,宽度在0.5m~15m 之间不等[2]。北东向的断裂构造破碎带较多,破碎矿石分布也比较广,多数呈挤 压片理、透镜体及棱岩形发育,这样形成的矿石中硅的含量较多,因此,极易发生硅化反应。常见的硅化矿石主要以含银的金属矿为主,以银矿硅化破碎带的形式继续发育。

江西铅山县徐源地区断裂构造与铀矿的关系

江西铅山县徐源地区断裂构造与铀矿的关系 李栋 【期刊名称】《《云南地质》》 【年(卷),期】2019(038)003 【总页数】5页(P347-351) 【关键词】构造控矿; 热液型矿床; 江西铅山徐源 【作者】李栋 【作者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江西鹰潭33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14 江西铅山县徐源地区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中段,鹅公山火山沉陷盆中部。该矿带西侧有新安铀矿床、东部有双头埠铀矿床。区内铀异常带发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质特征与新安矿床有极高的相似性,原先应用火山岩层控理论指导铀矿找矿,效果较差。近几年,随着新安矿床找矿工作不断深入,确定了推覆构造为主要的控矿因素,这一认识的转变带来了找矿成果的突破[1],铀矿资源量从数十吨增加到数百吨,从一个小矿点扩大为小型铀矿床[2]。地质认识上的突破,也推动了徐源地区铀矿的找矿工作。 1 徐源地区地质特征 徐源地区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接壤处,信江凹陷中段南缘鹅公山火山沉陷盆地

西南侧。 1.1 地层 徐源地区地层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 基底地层有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周潭岩组岩性为一套复理石建造夹细碧-石英角斑岩 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和加里东期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一套混合岩和区域变质岩系;下震旦统洪山组(Z1h):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建造,下部为含砾泥砂质岩, 上部为泥砂质复理石沉积建造;下寒武统外管坑组(∈1w):整合于洪山组之上, 为深灰色、灰黑色矽线二云片岩、石墨石英片岩、含炭黑云石英岩、条带状硅质岩组合,是区域上重要的铀源层。 盆地盖层有下侏罗统水北组(J1s):角度不整合于变质基底之上,为河湖相碎屑岩 建造,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黄褐色薄层状粉砂岩,上部杂色含凝灰质岩屑杂砂岩夹黑色粉砂岩;下白垩统打鼓顶组(K1d):角度不整合于水北组之上,岩性以沉积岩、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按岩性组合可划为四 个岩性段,一、三段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夹凝灰质砂岩,二、四段为火山碎屑岩,以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为主;下白垩统石溪组(K1s):岩性为下部为凝灰质砂岩、 中部为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上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上白垩统周田组(K2z): 不整合于石溪组之上,岩性为灰色薄层状泥岩、含钙泥岩;河口组(K2h):岩性以 砖红色、紫红色复成份砾岩、砂砾岩为主。 1.2 岩浆岩 岩浆侵入活动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岩性主要为中酸性斑岩,如长英斑岩、霏细斑岩等。其中长英斑岩分布最广,呈北西向岩脉产出。 1.3 断裂构造特征 徐源地区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可分为北西西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其中北 西西向断层构造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图1)。

江西省玉华山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与矿泉水形成条件

江西省玉华山矿区水文地质特征与矿泉水形成条件 玉华山矿区位于店下—官塘倒转向斜,处于该向斜的北翼。区内地层多为倾向北东的单斜地层,局部见有小褶曲发育。矿区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片理倾向北东。本文对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对矿泉水形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对以后的开发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水文地质特征;矿泉水;形成条件;玉华山矿区;江西省 1、地质特征 矿区周边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潭头群(Pt3T)、震旦系下统沅里组(Z1y)、三叠系安源群紫家冲组(T3z1)、白垩系下统火把山群冷水坞组(K1l)及第四系进贤组(Qpjx)、联圩组(Qhl)。 (1)褶皱:矿区位于店下—官塘倒转向斜,处于该向斜的北翼。区内地层多为倾向北东的单斜地层,局部见有小褶曲发育。矿区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片理倾向北东。 (2)断裂:矿区内发育一条SSE—NNW向F1断裂破碎带,倾向SWW,倾角82°。破碎带穿过整个矿区,宽6.7m,该断裂是控制矿泉水形成的主要构造。矿泉水出露点位于该断裂构造破碎带内。破碎带裂隙极其发育,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其中一组节理裂隙横切破碎带走向。 2、水文地质特征 2.1 含水岩组的划分及富水性 根据含水岩组特征及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力性质、水力特征、区域内及矿区周围的水文条件,将区内划分三种地下水类型和二种亚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层由第四系(Qhl)粘土、亚粘土、砂层组成,分布于矿区北西—西面。含水层厚度0.5~3m,属第四系孔隙潜水,微承压,水位埋深0.5~3m,水量贫乏,水质良好。地下水类型为HCO3—K+NaCa型水。 (2)红层碎屑岩类裂隙水 红色碎屑岩裂隙孔隙水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含水岩组主要为古近系新余组钙质砂岩,泥灰岩等,地下水为承压水,水位埋深小于100m。 (3)基岩裂隙水

江西地理高一知识点梳理

江西地理高一知识点梳理 江西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它主要涵盖了江西省的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与江西相关的经济 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逐一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一、地理位置 江西地理位于中国华东地区,东经113°34′29″~118°28′30″,北纬24°29′41″~30°04′00″之间。东接浙江和福建,南连广东和湖南,西邻湖北,北靠安徽。 二、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地貌 江西地势以山地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山地和丘陵 占据了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江西的地貌以亚洲大陆东缘板块 运动所形成的岳阳岭断裂带为基础,地形复杂多样,包括了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2. 气候特征

江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全年平均气温在16℃-19℃左右,夏季较长且炎热,冬季较短且寒冷。降雨集中在春夏季节,降水充沛。 3. 水系湖泊 江西地理水系发展完善,拥有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其中,赣江是江西最大的河流,横贯全省南北,流经大部分地区。江西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河流,如信江、抚河、沅江等。此外,江西还有一些知名的湖泊,如鄱阳湖、庐山西海、罗坊湖等。 三、人文地理特征 1. 历史文化遗产 江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庐山和井冈山两个重要的革命圣地。庐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景观和悠久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起源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民族文化特色

江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有汉族、壮族、回族、瑶族等。各民族文化在江西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丰富了江西的文 化多样性。各民族在传统礼仪、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 独特的特点。 四、经济发展 江西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江西是中国最 重要的锑产地,也是中国重要的钨、铜、铅、锌、铁等金属矿产 资源大省。此外,江西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是中国 著名的水稻和油茶产区。 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也发展迅速。 主要工业部门包括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电力、化工、冶金等。此外,江西还以旅游业为特色,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风景 名胜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综上所述,江西地理与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经济 发展密切相关。了解江西地理知识点,对于深入了解江西的自然 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自然资源

水资源和水力资源 (1)地表水资源 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为江西省的一大潜在优势。全省平均年降水深l600毫米,相应平均每年降水总量约2670亿立方米。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1385亿立方米(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统一规定计算),折合平均径流深828毫米,径流总量居全国第七位。按人口平均居全国第五位,按耕地平均居全国第六位。约相当全国亩均占有水量的二倍。 江西河川径流总量虽然丰富,但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区分布有差异。必须继续兴建相当数量的水利工程,对天然水量进行调蓄,在时间上对水量进行再分配,以余补缺,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以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防洪抗旱的需要。 河川径流量 各河系的年径流量赣江最大,接近黄河流域的年总水量。单位面积的产水量则信江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水量达106.7万立方米;赣江最小,平均78.8万立方米左右。 河川径流特点 径流的地区分布。地表径流分布趋势基本上和降水量相似:赣东大于赣西、山区大于平原。三个高值区均达l200毫米(折合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120万立方米)。武夷山区最高可达1400毫米。全省以赣东北地区为最大,婺源、贵溪、黎川一线以东地区普遍大于1000毫米;鄱阳湖盆地、吉泰盆地、赣州盆地均为低值区,一般在600毫米至700毫米;其他地区一般在700毫米至900毫米。 径流的年内分配。全省河川径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故季节性变化很大。汛期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枯水期水量很小,又感水源不足。故具有夏季丰水、冬季枯水、春秋过渡的特点。

根据资料分析,径流的年内分配大体为:1至3月占14~17%,4至6月占53~60%,7至9月占18~22%,10至12月占6~10%。径流最大月份一般出现在6月或5月,各河最大月占全年径流量的22%左右;径流最小月份一般出现在12月或1月,各河最小月占全年径流量的3%以下。 由于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这段时间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易造成洪涝灾害。而7月至9月,降水稀,气温高,工农业用水正值高场,江河却处在少水期。如1978年信江弋阳县河段仅每秒2.9立方米,昌江景德镇段仅每秒1.28立方米。 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径流量除修河流域以1968年为最小外,其它地区均以1963年为最小;最大年份除1998年长江全流域性史所罕见的特大洪水外,赣江及信江分别出现在1973年和1975年,其它各河均以1954年为最大。径流量最大年比最小年各河在4~5倍左右。年径流量变化还存在连续干旱和连续洪水的情况。 降水和径流的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水最变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续出现,是造成全省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江西50年来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供排水能力。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供需矛盾在某些季节仍然相当突出。1998年特大洪灾给江西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84亿元。今后江西将按党中央、国务院“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方针,以极大的力量抓好水利建设。 (2)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值为212亿立方米以上。年内分配为:丰水期123.8亿立方米,占全年的58%,多在4、5、6、7月间;平水期55.5亿立方米,占26%,多在3、

江西省宜丰地区含锂矿石特征及其可利用性

江西省宜丰地区含锂矿石特征及其可利用性 1 概论 1.1 成矿地质背景 宜丰地区位于杨子地块南缘与华夏褶皱系之间过渡的九岭隆起,九岭隆起为江南造山带的主体部分,是有紧密线型和复式向斜倒转褶皱组成,轴向以北东东向为主,伴有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两组:即东西—北东东向,该组断裂规模大,长期活动发展为深大断裂,以铜鼓——奉新甘坊—上富断裂,宜丰-新建大断裂为代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也较发育,一般成组出现,如靖安—九江断裂带。由此相配合岩浆活动呈现多期次多阶段性,常形成规模不等以燕晚山期花岗岩为主体的复式岩带,如高岭—白水洞一带为以燕山晚期花岗岩为主体的复式岩带,锂云母钽铌矿矿体则赋存在高岭超单元弱—中钠长石化中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中。 根据1∶20万化探和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异常区位于甘坊岩体及其外围地区,区内北东向断裂构造及近东西向细晶岩脉发育,岩石蚀变普遍,异常元素组合以Be、Li、Nb、Ta、Sn、W为主,伴有Hg、Ce、Y元素異常,主要异常元素套合较好,形成东西两个浓集中心,且以东部的Li、Nb、Ta、Sn、W、Be异常浓集为最大,形态较完整,异常区浓集中心位于高岭-白水洞一带,锂异常值794 ppm以上,面积约8 km2。 区内目前发现的矿产有高岭土,含锂瓷石矿及钽铌矿(化)点。 1.2 现阶段矿山开发情况 宜丰地区锂、钽、铌、铯等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点与矿床类型较多,资源潜力较大。就目前资料来看,该地区含锂稀有金属矿床类型有三类,即细晶岩(霏细岩)型,风化壳型、钠长石化白云母花岗岩型。现在已开发利用的有细晶岩型和风化壳型(为钠长石化白云母花岗岩风化而成)。其都为原岩利用,主要用于陶瓷行业,

南昌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信息

地理地形 南昌市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冲积平原,滨临鄱阳湖;介于东径115°27′-115°27′、北纬28°09′-29°11′;全市面积平方公里;区内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京九铁路经过的唯一省会城市,赣江河流经市区鄱阳湖可达我国黄金水道长江,航空运输发展迅速,有多条空中航线通向各地; 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长约公里,东西宽约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平原占%,水域占%,岗地、低丘占%;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米; 地形地貌 南昌地区地处赣江抚河尾闾,东北滨临鄱阳湖;地势总体西北高、南东低,依次发育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呈现层状地貌特征;以赣江为界,赣江西北部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岗地,赣江以东为河流侵蚀堆积平原,河湖港汊纷布,辫状水系发育; 1、构造剥蚀低山丘陵 分布于西北部的梅岭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海拔一般为标高300-500米,梅岭主峰海拔标高为米,树木葱翠,风光旖旎为南昌市自然风景区;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由于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地势起伏,沟谷纵横,沟谷切割深度200-500米; 2、风化剥蚀岗地 位于图区西北部的新建县、乐化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南昌断陷盆地的西北边缘;主要由残坡积红土、上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砂砾岩和前震旦系千枚岩、板岩组成;岗顶标高30-50米,相对高程5-10米;地面坡度5-10度,局部为15-20度,放射状小冲沟发育,沟谷宽而短; 3、侵蚀堆积平原地形 分布于赣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由全新统、中上更新统冲积层组,地势平坦;区内发育有漫滩、I级堆积阶地和II级堆积阶地; II级阶地:分布于莲塘、邓家埠、罗家集、尤口等地;呈南北向垄岗状分布,主要由上更新统下段和中更新冲积层组成,阶面宽约1-4公里,地面标高30-54米,相对比高5-10米;地面坡度1-5度;阶面因受后期剥蚀破坏,阶面起伏不平,冲沟、陡坎微地貌较发育;在邓家埠一富山一带,发育长50-200米,宽10-15米,深米的冲沟;

江西省兴国县宝塔山金矿金龙矿段地质特征及成因

江西省兴国县宝塔山金矿金龙矿段地质特征及成因 金龙矿段位于宝塔山金矿南部,为该矿区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矿床为赋存于震旦系上施组变沉凝灰岩、变凝灰岩内的中低温热液石英复脉型金矿床。文章总结了宝塔山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通过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确定矿体形成于燕山早期晚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上地幔。期待通过本文对该区的同类型矿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金龙矿段金矿上地幔矿床成因 江西省兴国县宝塔山金矿是对两个相近(相距约250m)采矿权“江西省兴国县葫芦应铅锌多金属矿”和“江西省兴国县金龙金矿”进行整合后的统称。矿区位于南北向永豐~安远构造带和新华夏系于山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区域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产丰富(图1)。本文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金龙矿段进行论述。 1区域地质背景 1.1地层。区域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其次有泥盆系和二叠系。青白口系分布于区内中东部,是本区老地层最底部层位,为一套海底火山—沉积建造,走向北—北东[1]。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区内中部和东部,为一套厚度较大的海相复理石式砂、泥质含火山碎屑岩建造及少量火山岩建造。寒武系分布于南部,主要为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夹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及变余细砂岩、千枚状绢云母板岩。泥盆系出露零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部。石炭系主要出露在东部——东南部。二叠系零星出露于东南部和东北部。侏罗系主要出露在区内的东南部。白垩系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区内西部和东南部,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第四系沿河流及沟谷分布,出露有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均为河流相冲积——洪积层,岩性为砂砾层、粘土层、砂质粘土及网纹状红土层等,其底部砂砾层均含砂金。 1.2构造。区域经历长期构造活动,南北向、北东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构造体系交接复合,构成了复杂的构造形态。其中南北向构造带是较早的构造体系,震旦系呈南北向紧密褶皱,并伴随有南北向压——压扭性断裂。在后期的构造作用下,局部构造线常偏转成北北西。有些部位被岩体侵入破坏,使构造线断续展布。 1.3岩浆岩。区域岩浆岩以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花岗岩,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其中加里东晚期混合花岗岩分布于中西部,志留纪花岗岩分布于东北部,印支期(三叠纪)花岗岩大面积分布于中西部,燕山期(侏罗纪)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北部、还有中西部大量小岩体。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动力、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2矿区地质概况

江西桃山矿田南部蔡江地区构造特征及成矿预测

江西桃山矿田南部蔡江地区构造特征及成矿预测 陈欣;吴勇;徐勋胜;张云龙;张军 【摘要】蔡江地区处在桃山矿田的西南部,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不同级别断裂构造对铀矿化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类比矿田构造特征,认为区内构造具有多期活动、性质复杂的特点,将该区构造级别划入桃山地区第三、四级别构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内断裂构造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不仅为成矿流体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成矿物质提供了沉淀富集的场所,而且还影响着铀矿床(点)的空间分布,并提出了“构造产状的变异部位、构造交汇部位或构造与煌斑岩复合部位、构造的膨大部位”三处成矿有利地段.综合分析认为:蔡江地区断裂构造是铀成矿的必要条件,与成矿有着密切关系,菱形构造格架内矿化点带找矿潜力较大.【期刊名称】《矿产勘查》 【年(卷),期】2018(009)006 【总页数】7页(P1113-1119) 【关键词】桃山矿田;构造特征;铀矿化;江西 【作者】陈欣;吴勇;徐勋胜;张云龙;张军 【作者单位】核工业270研究所,南昌330200;东华理工大学,南昌330013;核工业270研究所,南昌330200;核工业270研究所,南昌330200;核工业270研究所,南昌330200;郑州师范学院,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14;P54

桃山铀矿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田之一(戴民主,2005;黄净白和黄世杰,2005;徐浩等,2011;蔡煜琦等,2013;曾文乐等,2010;李仁泽等,2016;徐浩等,201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勘探落实12个铀矿床和众 多铀矿(化)点。矿田内大多数矿床处在斜贯桃山岩体的桃山和罗坑两大断裂所夹持的断陷区块内(曾文乐和郭湖生,2010;张万良,2008,),并集中分布在桃山岩 体中部的燕山早期晚阶段打鼓寨岩体内外接触带中(郑永飞等,1986),仅雷斗石 矿床(6227)处在西南部印支期蔡江岩体内。矿化类型以碎裂蚀变岩型为主,稳布、雷斗石两个矿床为硅化破碎带型。 前人对桃山铀矿田的找矿工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对矿田的岩体、构造、蚀变等成矿地质条件均已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对矿田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曾文乐和郭湖生,2010)。但所做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矿田中部,对外围研 究相对较为薄弱。该次所选研究区位于桃山矿田南部蔡江地区,区内构造较为发育,铀矿化集中在两组构造交错形成的菱形断块内,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对区内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就其与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有助于扩大矿田找矿空间。 1 区域地质背景 桃山复式花岗岩体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境内,地处桃山—诸广山铀矿成矿带的北端,出露面积达1100 km2。区域构造上处于NNE向鹰潭—安远深断裂与NE向大余—南城两条深大断裂带夹持区(张万良等,2008;2009;张万良,2008),以断层为边界还分布有晚白垩纪—第三纪砾岩、砂岩和页岩的断陷红盆。桃山岩体为多 期多阶段形成的复式杂岩体,整体侵入到一套震旦—寒武系的浅变质岩系里,岩 体岩浆演化过程分为5个主要阶段(田泽瑾等,2014;刘汉彬等,2014):由印支 期的蔡江岩体、燕山早期的黄陂岩体和打鼓寨岩体,以及燕山晚期的罗布里岩体和

江西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遥感解译及其找矿意义

江西铜多金属矿集区的遥感解译及其找矿意义 徐平;曾旭东;陈莉 【摘要】遥感影像是地表综合自然景观电磁波辐射特征的图像显示,是地质体在地表的直接反映.遥感解译“五要素”所反映的地质信息真实直观,这些信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运用江西铜多金属主要矿集区ETM+/TM遥感数据影像进行地质异常解译,如隐伏岩体、火山机构、控矿构造、环形构造、特殊地层以及热变质晕、蚀变晕等.解译结果发现:多组线性构造交汇部位,或线性构造密集部位,是岩体-矿床产出的有利地段,而规模较大的隐伏斑岩体,在影像图上往往显示环形特征,特别是出现子母环或套叠环(环中环或同心环)时,寻找铜多金属矿床意义更大. 【期刊名称】《地质学刊》 【年(卷),期】2013(037)001 【总页数】7页(P95-101) 【关键词】找矿意义;遥感解译;铜多金属矿;江西 【作者】徐平;曾旭东;陈莉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4 0 引言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大陆边缘内部,是环太平洋西部铜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

分。铜矿资源得天独厚,矿床类型众多,规模巨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地质研究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江西地处华南板块,其中赣北属扬子陆块,赣南属南华造山带,两者之间为赣中对接带(钦杭结合带的一部分),是环太平洋成矿带中国东部铜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铜多金属矿绝大多数成生于燕山期。赣东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生产基地,所获铜矿资源量居全国各省之首,并建有国内最大的铜矿生产基地。较著名的铜多金属矿床有德兴斑岩型铜金矿床、九瑞地区城门山铜多金属矿床、铅山永平铜硫矿床和东乡枫林铜钨矿床等。 在遥感影像图上反映出来的色调、形状、大小、位置、结构、阴影等影像特征,都是自然景观的反映。从地学的角度来说,是地质体及地质现象的反映。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影像特征来分析、确定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凡是可以用来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影像特征都称为解译标志。 前人在江西进行过多种手段、多种方法的遥感地质解译工作,主要是线环构造的目视解译,分别圈出了一批遥感影像异常,提出了遥感找矿预测区,并对主要的线性构造、环形构造、脆韧性变形构造和推覆滑脱构造等进行了全面解译和部分验证。特别是九江城门山—瑞昌铜矿和德兴铜矿地区,遥感解译工作程度较高。但前人所有工作均主要着重于线环构造的解译,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局(1998)、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10)分别应用TM、ETM+/TM卫星影像图进行目视解译,编制了新的全省遥感影像地质构造解译图。在之前遥感解译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工作进行了“色、块、带”遥感异常解译的尝试,力争为江西铜多金属矿的寻找提供更多的遥感信息。 1 遥感解译主要标志及解译方法 1.1 遥感影像数据源及其质量 本次解译所用遥感影像数据为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7ETM数据,遥感数据覆盖

【航拍中国】地理知识点笔记汇总 第五集 江西

航拍中国第五集江西 1.庐山(旅游地理) 李白惊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他看到的是庐山的细节,苏东坡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他从不同的角度见识庐山变化的形态。今天我们飞上高空,一睹庐山的真容,90多座高峰连绵不断,犹如一扇屏风,半掩江西的绿水青川。 问:李白、苏东坡对庐山的描述说明观赏的位置(角度)不同,产生的美感不同。 2.庐山雾 东倚鄱阳湖,北临长江,丰沛的水汽让庐山一年中将近两百天被云雾缭绕。 问:分析庐山多雾的原因。 答:临湖靠江,水汽充足;山高谷深,水汽不易扩散;四季分明,气温多变,当气温下降或气流运动受山体抬升,水汽易凝结成雾。 3.牯岭避暑 100多年前,西方人在这里建造了避暑胜地,因为夏季的平均气温只有22℃,它被取名为牯岭,也就是英文cooling,凉爽的意思。 问:1100米的牯岭镇有大量别墅民宿,每年夏季有大量游客前往避暑,说明基础设施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这里成为避暑胜地的自然原因是地势高。 4.婺源——徽派建筑 这种四周有高墙围起的建筑,最早的主人大多是徽商。高高矗立的马头墙隔断了邻里间的视野,对于低调的徽商而言,安全和隐私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马头墙还是名副其实的防火墙,徽派建筑常常连成一片,一旦发生火灾,马头墙可以阻止火势蔓延。 问:列举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地理环境简析原因。 答:特点:以青砖白瓦为主色调,楼距近,楼层高,屋脊陡,中有天井,雕梁画栋,两头有高高的马头墙。 原因:古徽州多丘陵,山环水绕,地窄人稠,故构建楼房且楼距较近;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屋脊陡便于排水;天井方便汇水、采光、通风;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区面积广,木材石材原料充足;木质结构易发生火灾,高墙可阻止火势蔓延。 5.婺源(临水布局) 要想更好的防火,把房子建在河边总没有错。婺源的房子常常临水而建,久而久之,村落就被河流环抱。 问:我国南方聚落多沿河,主要是因为河流可以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和便利的水运。沿河布局的聚落形态多为条带状。 6.篁岭晒秋 由于山势崎岖,没有平地,村民们只好将就着把粮食晾在了自家窗台和晒楼上,这个民俗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晒秋。晒秋不仅仅是秋天才有,篁岭的山里湿气大,晒匾一年四季都没有歇着。 篁岭居民选择在自家楼上晾晒作物的原因是地形崎岖。晒匾一年四季没闲着的原因是气候潮湿。 7.三清山 一片花岗岩峰林拔地而起,亿万年的海陆浮沉,塑造三清山百变的怪石。它们有的化作女子,静坐在缥缈云雾之中,有的从深谷窜出,直冲云天。 1.“巨蟒出山”景观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先后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