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知识解读讲座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12
新课标知识解读讲座讲稿
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张志文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能给我这个机会坐在这里和大家一同学习和探讨新课标给教学带来的改变,这次的发言的题目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知识解读》。我觉得解读还谈不上,下面坐着许多比我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家对新课标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今天我只是把自己学习和运用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和大家聊一聊,在下面的发言中有什么谬误和不当之处,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说到新课标,先要明确两个界定。一是何为新课标?二是新课标中如何定位物理学课程?
什么是新课标?
新课标全称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实施准则。新课标的“新”指的是对原试行的实验稿进行修改、删减和补充后于2011年公布并实行的版本。对于课程标准我们要知道三个问题:第一,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的依据,从物理新课标定稿施行之后,各版本的教材都相应地做成了调整和修订,考查和测验的内容页发生了变化,这都是新课标带来的变化;第二,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标的制定过程是国家教育部组织领导完成的,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修订的,也是就说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课程教学的优劣评定都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做出;第三,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既是对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实际教学行为所要达到的高度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定位是什么?
新课标行文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而后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认为其对物理课程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即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利用等方面的内容;第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即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学科产生的影响,以及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第三,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第四,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有利用知识解释问题的意识,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明确了以上两个界定,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和认识现行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观点。今天我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发生的变化
我们一说起课程标准就说新课标,那么新课标具体“新”在什么地方,较之以往的大纲或者课标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新课标的变化。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体现
原来的课程标准(即实验稿)中对课程理念的阐述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而现在的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理念的阐述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评价改革的导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内容上看保持了基本的课程理念不变,但在细节上做了微调和推敲。如果仔细阅读课标中对课程理念的解释就会发现,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理念强调了四个“关注”,即关注个体差异、关注科学探究、关注社会发展和关注评价导向。
首先课标中关于课程理念的内容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那我们就不得不关注学生中的个体差异,所以课标中就明确的提出了“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也只有关注个体差异,才能有效激发并保持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课标中多次提到教学方式要多样化,要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中对于科学探究式花了大量的篇幅在介绍,既提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又指出了科学探究的内容,还对科学探究教学给出了一定的建议。课标很清晰的表明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学探究并不是要求学生如科学家般得出确切结论,而是让学生去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体会过程中出现的科学方法,使学生有创新和实践的意识,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再次,现今社会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包含了各类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运用,而从社会发展中去看,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气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物理学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既发展了本身的知识内容体系,又推动了其它各类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引导学生从发展的轨迹中去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又可以兼顾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最后,原课标中指出要构建全新的评价体系,这并不是单一的课程标准所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新课标中作了调整,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而在课标中又设立了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和说明评价的内涵,为日后的实现评价体系的重建指出了方向。
所以,我认为从课程理念的调整和变化中体现了这么几个关键信息:“保持兴趣、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促进发展”。
(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新”调整
在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做出了一定的整合和删减,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本次修改: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例如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2.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
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例如“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修改为“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的混合”,再比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例如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例如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再比如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从主题设置上来看,保留了原来的3个一级主题和14个二级主题的内容不变,但是对三级主题进行了微调,由原来的68个减少为现在的63个,并且在对课程内容所需要达到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对个别内容的知识要求降低了。我认为这种调整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今社会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难题,有很多途径去获取所需的信息,所以课程标准中对知识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获取信息的便利性造成了求知经历的一种缺失,所以在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相关内容,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在课程内容中出现了大量的“通过实验...”、“列举...实例”、“会用...”、“结合实例...”等词汇,这些词汇的使用强调了学生在接受内容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重视获取知识这样一个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三)《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新”界定
原实验稿中对一些知识内容的设定上用词或用语容易造成误解,或者解释不够清晰。在新课标逐字逐句的进行了推敲。还是以几个具体修改的例子来说明这方面的变化:
实验稿对物态变化的内容有这样的阐述“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联系什么?怎么联系?这些都没有做出说明,所以在新课标中修改为“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明确给出了指向“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稿在声与光部分的一个设定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那么规律的内容和结论是什么?反射和折射是否为同一标准?这里就容易造成误解,新课标修订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明确了规律的内容并区分了反射和折射所要达到的标准。
实验稿中物质内容下得一个条目为“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什么属性?没有明确说明。所以在新课标中做出了解释“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还有在平面镜成像内容中关于探究过程实验稿是这样描述的:“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什么关系?需要知道什么特点吗?探究最终达到什么程度?在新课标中修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使教学更明确。
等等等等
课标对课程内容中关于教学要求的阐述进行谨慎用语用词的这种推敲,对一些界定模糊的、用词不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