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5.51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史上许多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递嬗关系都与其有着莫大关系。今天,我们有责任对孔子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研究。

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众多,主要表现在教育范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工作道德观等方面。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育范围: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在春秋后期之前,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一直掌握在大奴隶主贵族手里,即“学在官府”。广大自由民、奴隶,甚至中、小奴隶主都没有资格受教育。但到春秋末年,旧的奴隶制经济破坏,旧贵族没落,新兴势力兴起。私学应运而生,孔子创办的私学无论规模还是内容等其他方在当时都是前列的。实行“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孔子招收生源广泛,弟子三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名字者七十七人。清人朱彝尊作《孔子弟子考》,共收集到九十八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水平、性格各不相同,在出身和社会地位上也各有差异。如颜回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曾参耘瓜,其母织布;子路食藜藿,亲自负米养亲......唯子贡是“家累千金”的大商人,但也不是贵族。据人考证,孔子的学生真正是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和司马牛,或者在加上一个孟懿子。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影响。

二、教育目的:修身从政

孔子是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维护贵族世袭制,指出“学而优则仕”。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他的政治思想的主导是“复礼”,实际含义即恢复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创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贤才,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孔子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因而注重道德教育。他所说的“贤才”首先要求是道德完善的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复礼”先要“养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以。”(《论语·颜渊》)。孔子提倡“仁政”。“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子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学

生能够如此深刻反省,说明孔子对其教育影响至深。无可否认,孔子生活在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度的春秋后半期,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立场,在政治上应是保守和落后的;在哲学思想上,基本是唯心论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有精华有糟粕,需辩证对待。

三、教育内容:孝悌忠信的道德训条,具体表现在“六经”:《诗》、《书》、《礼》、《毅》、《乐》、《春秋》

孔子研究古典文献,搜集古代旧闻,加上个人简介,整理成“六经”作为教学的主要教材。孔子的这一创举归纳总结了夏、商、周奴隶主阶级建国兴邦的经验,培养新兴的“士”阶层,提高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同时对保存和传送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巨大贡献,如《诗经》的收集整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志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洋货》)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虽说孔子轻视农、工、商等实际智能,但从教育是发展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内容仍有进步和研究的价值。

四、教育方法:在教育史上有比较重要的贡献

孔子教学最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既强调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强调学以致用,体现在学和教两方面。在学习上:1、虚心好学:主张“敏而好学”,赞扬“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2、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把其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夸奖颜回贫而好学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实事求是:学习态度上,“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在童子问日的故事中,面对两个小孩子的提问和嘲笑,也照实承认。连博学渊博的老者都能如此,更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4、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武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勤学习,勤思考。5、学行结合:主张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6、复习巩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提倡温故知新,对后世读书人影响重大。在教书育人上,1、诲人不倦:“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把教育当做人生事业和终身乐事,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2、因材施教: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中人以上,可以与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3、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4、师表作用:做好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丘也

幸。苟有过,必知之。”

六、教师工作道德观:对于如何做好教师工作,孔子的经验也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总结以上种种,对于如何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方面讲,孔子的经验是:热爱教育,学不厌,教不倦,要有广博的知识修养。讲究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热爱学生。

在物质利益、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化的今天,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很多的教育机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缺乏根本性的认识和持之以恒的实践及实践的精神和态度。这不得不说是我们今天教育史的悲哀,今天我们说孔子并不过时,对于其教育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将来立志要当教师的我们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