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应用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应用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应用现状

易海宁

【期刊名称】《医药前沿》

【年(卷),期】2022(12)2

【摘要】肝衰竭是肝脏疾病发展至后期的病理过程之一,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方案特异性不足,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现阶段临床以内科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并发症控制为该疾病治疗原则,人工肝支持系统是肝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主要有生物型、非生物型和混合型等,可对体内毒素起到清除作用,改善内环境作用明显,在各种肝衰竭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展开作如下综述。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易海宁

【作者单位】茂名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3

【相关文献】

1.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2.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和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3.羟乙基淀粉代血浆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治疗肝衰竭的应用及安全性

4.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护理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肝血液灌流的研究进展

人工肝血液灌流的研究进展 一、人工肝概述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及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引起肝衰竭的病因有多种,在我国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肝脏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如肝细胞保留50%以上,肝细胞具有变性及功能障碍渡过急性阶段,肝细胞再生迅速,可望恢复;肝细胞发生弥漫小泡性脂肪变性,或存活的肝细胞有重度变性,预后往往较差;肝细胞坏死面积〉2/3者,病人多不能存活,因此导致肝衰竭的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的治疗原则主要为:①纠正肝衰竭所致的代谢紊乱,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②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③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④人工肝支持和肝移植是近年肝衰竭治疗的主要重大进展。 人工肝支持治疗系凭借各种有效的血液净化手段清除肝衰竭所产生的相关毒性物质,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帮助病人度过肝衰竭危险期,以待肝细胞再生,或维持病人生存至得到合适的供肝进行移植。重型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造成体内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物蓄积,病因及对症支持治疗多不能代偿肝细胞功能,故病人死亡率高达70-80%以上,人工肝支持疗法对降低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为晚期肝衰患者获得肝移植机会等均起着关键性作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型,即①非生物型;②生物型。后者是以培养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为核心构建的体外系统,但目前尚停留于临床试验阶段,临床应用的仍是非生物型。 二、人工肝血液净化基础 人工肝系借助机械形成体外循环,通过理化介质或生物学装置净化病人的血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早在50年代,人们就试图用人工肝脏来替代严重肝病患者衰竭的肝功能,但受 技术条件及方法的限制,加上肝脏功能十分复杂,早期解毒为主的人工肝装置及方 法难以有效地代偿肝功能、提高成活率。以后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随着 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的新型生物人工肝的日臻成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终于有 望成为肝衰竭理想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1],为患者等待肝移植或通过肝再生而 自然恢复争取时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可能为重型肝炎救治这一临床难题的解决 开辟新的途径。 现就常用ALSS及其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一、物理型人工肝 早期以解毒功能为主的ALSS大多属物理型,如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等。 用树脂、活性炭等材料进行血液灌流,可有效吸附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性物 质,是早期人工肝支持的常用方法。但由于这些吸附材料与血液生物相容性较差, 临床应用副反应大。晚近采用活性炭微囊化技术、改用血浆灌流等,避免了活性炭 与血细胞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但由于吸附材料本身选择性较差,在去 除患者体内毒性物质的同时,也吸附了一些机体有用的物质,故虽可显著改善重型

肝炎等肝衰竭患者的肝性脑病,但病死率并未明显下降[2]。目前主要利用其解 毒尤其是吸附胆红素的作用与其它人工肝联合使用或用于治疗病情较轻的重型肝炎 。 国外最近推出一种新型吸附剂型血液治疗系统(Biologic-DT),采用精制粉末 炭、阳离子交换剂、大分子溶剂等组成混合悬液状吸附剂,具有较强的毒物吸附作 用,能有效地治疗药物中毒引起的肝功能衰竭[3]。据悉,国内有单位引进该系 统治疗个例重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使用目前通用的聚丙烯腈膜进行血液透析,能有效地去除尿素、肌苷及无机磷 酸盐等小分子物质,但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率较低,故仅用于肝衰竭同时伴肾功 能衰竭的治疗。新近采用新型膜材料三醋酸纤维膜(CTA)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醋(PMM A)膜制成空心纤维血液透析滤过器,其效率为聚丙烯腈膜的3倍,能使暴发性肝炎 患者意识恢复率达到90%,半数以上病例存活[4]。 二、中间型人工肝 该型人工肝是介于物理与生物型之间的一类中间型装置,包括血浆置换、交换 输血及整体洗涤等,其中以血浆置换最为常用。该疗法可去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大 分子物质(如内毒素)及中、小分子物质,并补充蛋白、调理素及凝血因子等多种生 物活性物质。90年代初Sugihara等[5]曾报道,血浆置换法治疗15例急

2022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2022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研究进展(全文) 我国肝衰竭病因和流行病学的变化趋势:有升、有降 肝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在我国,乙肝仍然是感染性因素中最常见的病因,不过近年来有下降趋势;而戊肝病毒感染所致重型肝炎和肝衰竭,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此外,感染性因素还包括肝硬化继发细菌感染或脓毒症以及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重症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妊娠脂肪肝、高温热射、与血管因素相关的肝衰竭以及继发于手术或消化道大出血的并发症等。另外,还有一些少见因素,例如脂肪肝直接导致肝衰竭比较少见,脂肪肝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可以发生肝衰竭,出现各种并发症。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衰竭呈现上升趋势,包括西药、中药、复方制剂或保健品等,尤其是肿瘤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皮肤病、骨关节病或风湿免疫疾病的药物,抗结核药物以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之,虽然乙肝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仍然占我国肝衰竭的大多数,但是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而戊肝引起的肝衰竭以及药物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肝衰竭,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客观看待东西方在肝衰竭诊断方面的差异:根源与内涵

在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认识和诊断方面,东西方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东西方不同的肝衰竭人群。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在非肝硬化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为表现的肝脏衰竭,这是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的主要特点;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是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失代偿以后,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亚太地区和西方地区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人群有很大不同,但是均使用了慢加急性肝衰竭这同一个名称,难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导致诊断和理解上的一些差异。 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键词就是在非肝硬化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肝脏衰竭。首先,慢性肝病的基础包括肝硬化,也包括非肝硬化;其次,关于脏器衰竭,我们强调的是肝脏衰竭,肝外器官衰竭并非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必备条件,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肝外器官衰竭。我们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是为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警和早期治疗。反观西方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是在肝硬化基础上的多脏器功能衰竭,预后很差,病死率较高,多数需要进行肝移植。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其实是强调脏器衰竭的数目,用于评判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肝移植。所以,东西方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有本质区别的。 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进行评估时,我国主要应用胆红素、凝血功能指

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器官或人工生命支持系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体外人工肝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肝功能支持治疗手段,已经成为重症肝病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本文将介绍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其应用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一、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历程 体外人工肝技术(Extracorporeal liver support systems,ELS)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一种透析技术的扩展应用而被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种新型的体外肝替代治疗系统——“MARS”(Molecular Ab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被发明出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MARS可以通过一组高通量吸附树脂材料和一种额外的循环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有害代谢产物和调节血液中的一些激素,从而达到支持肝功能和治疗肝衰竭的目的。21世纪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体外人工肝系统,如俄罗斯的“SPAD”、日本的“DLPP”等。 二、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原理

体外人工肝技术是通过模拟人体内肝细胞的生理、生化功能, 设计出可行的肝替代系统,以代替受损、失去功能的肝脏完成人 体的代谢、排泄、分解与合成等生理功能。体外人工肝大致可以 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肝细胞为基础的构建的培养功能模型;二 是以生物材料和工程结构构建的肝组织支架;三是通过模拟肝功能,利用物理或化学的吸附、过滤、离子交换等原理,从全血或 血浆中去除有害物质,以达到支持肝的功能。目前已有一些体外 人工肝生物材料可供选择,如动物细胞、人工细胞、氨基甲酸等。 三、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应用现状 体外人工肝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衰竭以及肝移植前后 的支持。对于急性肝衰竭短时间内的作用显著,可以将生命威胁 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平安度过几天、甚至几周。对于慢性肝衰竭,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治疗,可以使肝功能指标恢复到稍有改善 的水平,然后再考虑肝移植手术。此外,体外人工肝技术还有望 用于治疗严重肝病、肝癌等疾病。 总的来说,体外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为重症肝病治疗提供了一 种有效的手段。它顺应了现代医学技术对实体人工器官、人工生

人工肝前景

人工肝前景 人工肝是一种在医疗领域创新的技术,它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全球肝功能衰竭问题的福音。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肝疾病越来越严重,造成的肝功能衰竭也愈发严重。而人工肝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工肝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人工肝作为一种模拟人体肝功能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代替或辅助肝脏的功能,从而为肝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了生存的机会。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和实践证明,人工肝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减轻肝脏负荷,甚至实现肝脏再生。这对于那些等待肝移植或无法进行肝移植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福音。 其次,人工肝的发展对于缓解肝移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肝移植是目前唯一能够治愈肝功能衰竭、重度肝病甚至肝癌的方法,然而由于肝源匮乏和手术的高风险,导致供需矛盾非常严重。而人工肝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移植需求,为那些不适合移植或无法获得移植机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再次,人工肝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目前,人工肝在治疗急性肝衰竭、药物肝损伤、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的应用领域仍然非常有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工肝有望在诸多领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如肝癌治疗、慢性肝病管理等方面。这将极大地改善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他们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最后,人工肝的发展离不开多领域的合作和支持。人工肝的研

发需要临床医生、生物工程学家、材料科学家等多个学科的合作与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加速人工肝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非常重要,这将为人工肝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人工肝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人工肝将成为肝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为肝功能衰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人工肝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如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成本的降低等。我们有信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肝病的更深入了解,人工肝技术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突破,为肝病患者带来福音。

血液净化技术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应用

血液净化技术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应 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人工肝领域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早在1998年至2001年我国用PE治疗重型肝炎(重肝)的治愈好转率在42.2%~51.6%之间。非生物型的人工肝是通过有效的血液净化手段,清除掉肝功能衰竭过后在体内留存的毒素,暂时替代肝功能维持身体机能的运转,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时间。该文章主要提出了血液净化技术发展对于我国人工肝领域突破的重要性,两者之间不同组合模式的应用范围,为患者及临床时所带来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临床试验 一、血液净化在人工肝治疗中的发展历程及应用范围 1.1发展历程及现状 1974年--1988年间英国对HP治疗FHF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曾做出了76例的报告,都是对于HP、治疗FHF的成果,在76例报告当中只有29例患者最终存活了下来,保证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在其中混合型肝性脑病患者存活率仅仅只有20%,生物型的肝昏迷患者存活率相较于前者比较高,具有50%--51%的存活率;混合型的肝昏迷患者HP的疗效比较差,存活率是34.5%和39.3%。而我国对比1998年--2001年之间,利用PE治疗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提高了大致有5%,直至今日,好转率的数字都在不断上升。我国血液净化技术在人工肝治疗发展的历程比起外国来说,多少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以数据来作为说明,这个差距已经不断地在缩小,甚至在一定的时间过后,我们国家在人工肝领域能够超过英国、日本等国家。如今像我们国家一些知名的医院都在对人工肝治疗做着持续地研究和临床试验,同时也在研究两者利用对血液不同的处理方法再结合不同的模式组合,就能够更为精准地解决患者所存在的问题,改善他们的身体状况。

人工肝脏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人工肝脏的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物器官的替代和修复需求也日益增加。其中,人工肝脏的研究和应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大量科研和临床实践中,人工肝脏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肝脏疾病以及拯救病危患者的新希望。本文将对人工肝脏的研究、应用及其前景进行探讨。 一、人工肝脏的研究现状 人工肝脏是一种可以模拟人体肝脏功能的生物医学器件。与传统的肝移植等手术治疗方案相比,人工肝脏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病人的肝脏功能失常症状,避免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并且具有使用时间长、成本低廉等优点。 到目前为止,人工肝脏的种类已经非常多样化,包括了装置式人工肝、生物材料人工肝、生物化学反应器人工肝、生物反应器人工肝、细胞培养人工肝等。但是,这些人工肝脏技术仍然处于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其中最常用的人工肝脏技术是利用载体(如吸附剂、纤维素等)和生物材料(如猪肝细胞、人肝细胞等)结合,来实现人工肝脏的功能。

二、人工肝脏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人工肝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肝脏疾病,包括急性肝衰竭、肝炎、肝癌、肝硬化等。在危急状况下,人工 肝脏可以帮助病人稳定生命状态、减轻症状、降低肝功能损害的 程度,进而提高肝移植等治疗方法的成功率。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医院和诊所开始使用人工肝 脏来进行肝脏病患者的治疗。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总结,人工肝 脏已经被确认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三、人工肝脏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和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脏的研究和应用 也将逐步不断地得到提升和创新。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 方面的发展前景: 1. 精简型人工肝脏的研究。目前,人工肝脏的开发和使用过程 还相当复杂,装置的外形和使用环境不太便捷,因此,精简型人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 王笑笑, 黄建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3种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利用物理化学的原理,应用吸附、透析、滤过、置换等方法清除有害代谢产物,补充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型人工肝以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为基础构建体外生物反应装置,具有肝特异性解毒、生物合成及转化功能,进而起到清除有害代谢产物的作用;混合型人工

肝是将非生物型及生物型人工肝装置结合应用,兼有二者的功能。现将上述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 NBAL为目前技术最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人工肝。主要用于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介于20%~40%的患者;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慎重选择人工肝治疗。 在传染病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本院联合全国十余家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入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096例,探索了在肝衰竭早期应用人工肝和不用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在肝衰竭中晚期用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人工肝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人工肝治疗能改善肝功能,但短期生存率与综合内科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采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的人工肝治疗方法较单纯的选择性血浆置换疗效更好。对乙型肝炎肝衰竭中期患者治疗2次以上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NBAL类型是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在治疗过程中丢失大量血浆,需等量新鲜血浆补充,但国内血浆制品供应紧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血浆置换治疗的开展。因此新型NBAL模式应运而生,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血液透析滤过、配对血浆置换吸附滤过等。 无血浆模式的NBAL治疗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血浆灌流是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血浆分离技术滤过血浆,再经灌流器进行吸附。特异性胆红素吸附的本质是血浆灌流,不过所应用的灌流器对胆红素有特异性的吸附作用,而对其他代谢毒素则没有吸附作用或吸附作用很小。近几年临床推广应用的DPMAS模式对设备要求低、兼容性好,在胆

中国人工肝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我国人工肝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健康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代谢、 解毒等重要功能,其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整体健康。然而,由于现 代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身体 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我国人工肝行业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为肝脏 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肝脏移植等手术提供了重要支持。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慢性肝病患者群体,对人工肝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国人工肝行业的现状及发 展趋势备受关注。 现状分析 1. 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进步,人工肝 技术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从最早的体外肝支持系统发展到当前 的细胞培养技术和基因修复技术,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积极投入人工肝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 系列的重要成果。 2. 临床应用情况:人工肝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肝脏移植等手术中,人工肝技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提高手

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对于一些慢性肝病患者来说,人工肝技术也可以起到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3. 市场需求和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人工肝技术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肝脏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也为人工肝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人工肝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趋势展望 1. 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技术将会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基因编辑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等将会为人工肝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突破口,为肝脏疾病的治疗带来全新的希望。 2. 临床应用的拓展:未来,人工肝技术将会逐步拓展到更多的临床应用领域。除了肝脏移植等手术外,人工肝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肝功能不全、急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的治疗中,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3. 产业化发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产业链也将会逐步完善。从人工肝设备的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推广,整个产业链将会形成完备的体系,为人工肝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个人观点与总结 作为一项涉及生命健康的重要技术,人工肝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

DPMAS在肝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DPMAS在肝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等),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主要治疗手段有内科综合治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人工肝支持系统,简称人工肝,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目前非生物型人工肝在临床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体外肝脏支持方法。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01. 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早、中期肝衰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20%~40%;晚期肝衰竭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应权衡利弊,慎重选择治疗,治疗同时因积极准备肝移植;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以及移植肝无功能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02. 禁忌证 (1)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 (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

白等严重过敏; (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4)心脑血管意外致梗死、非稳定期者; (5)血管外溶血者; (6)严重脓毒症者。 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有多种,包括血浆灌流、特异性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滤过、血浆透析,以及上述模式间的组合等。血浆供给日趋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E的发展,而DPMAS人工肝治疗模式不依赖血浆,能为早期肝衰竭患者及时提供治疗,从而提高救治水平。 DPMAS基本原理: 将经过血浆分离器分离出来的血浆先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特异性吸附胆红素和胆汁酸;再经过中性大孔吸附树脂,广谱特异性吸附炎症因子等中大分子毒素;能有效去除胆红素和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内毒素和芳香族氨基酸等有毒代谢物。多项研究表明,DPMAS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随着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逐渐成熟,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每个模式各有优缺点,需更具患者病情及现实情况进行最优选择。 操作流程: 常见并发症护理: 出血 1)置管处出血: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影响循环者需积极扩容、止血,必要时拔除静脉置管; 2)消化道出血:有出血倾向者术前可用抑酸剂治疗,少用或不用肝素,或体外肝素,出现大出血及时扩容、抑酸剂、止血治

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

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 (PE)联合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CVVH)治疗重 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 【摘要】目的对人工肝联合方案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总计纳入2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为2020年1月-2021年10月 收治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患者均接受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 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变化、相 关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度,进而判断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制表比较组间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有效率为70%,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型肝炎肝衰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联合接受PE+CVVH进行治疗,可确切改善临床症状者生化指标,确保治疗效果及 安全性,值得借鉴。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重型肝炎;肝衰竭 重型肝炎属于临床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病理机制为大量肝细胞坏死,致使肝细胞合成、解毒及生物转化功能异常,具体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黄疸、 腹水或是肝性脑病等,疾病进展较快,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疾病引发肝衰 竭几率较高,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是导致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重型肝炎的引发因素较多,明确相关于感染乙肝病毒、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 损伤等,临床分型主要包括三种,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针对肝衰竭,临床 常用治疗手段为人工肝支持治疗[1]。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 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PE+CVVH治疗方案,对临床疗效进行汇总及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人工肝的现在与未来

人工肝的现在与未来 人工肝也被为人工肝支持系统,是通过在体外使用一个装置能够代替肝脏功能,治疗肝脏的重症疾病,减少身体中毒素的堆积和代谢紊乱的发生,有效稳定 病人身体的内环境,减轻肝脏的负担,可为残存的干细胞创造再生的机会,也为 病人的康复或是移植治疗争取更多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Kiley使用旋鼓式血 液透析机装置首次治疗了肝衰竭。1956年时,学者对生物人工肝进行研究,1959 成功实现了第一例人狗之间的交叉血液透析,结果病人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在以 上两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性人工肝,而现在又出现了混 合使用的新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料人工肝的现在与未来。 1. 非生物型人工肝 1. 血液滤过:该方法是模仿了肾小球滤过的远离,通过高通量的膜,依靠液体 的静压力差作为跨膜压,然后将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经过膜随水就滤过出去了,同 时要输入适量的平衡液。通过血液滤过可改善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减轻病人的 脑水肿,提高肾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消除炎症因子的作用,提高抗炎症因子 的活性功效,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2. 血液或是血浆进行灌流:该治疗方法是要将病人的血液或是血浆引入一个含 有吸附剂的灌流器中,然后通过吸附剂将血液或是血浆中有毒物质吸附清除干净。通常临床上使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树脂吸附剂。血液或血浆的灌流治疗是早期 人工肝治疗方法中时间较多的一种,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该方法已经成为疗效 佳技术成熟的治疗方法。该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活性炭和树脂与血液的形 容性不太理想,容易是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减少,而且炭微粒如果发生脱落也会 引起栓塞。对于血液或是血浆灌洗方法而言,最严重的一个缺点就是吸附材料的

2020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治疗进展(完整版)

2020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治疗进展(完整版) 摘要 急性肝衰竭(ALF)常用来描述出现或发展为肝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会导致黄疸、凝血病和肝性脑病以及多器官衰竭。ALF的病因广泛,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专科诊疗及重症监护水平逐步提高,ALF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目前ALF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治疗、人工肝和肝移植等。本文将对ALF的病因进行总结,并就ALF的最新治疗进展展开论述。 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中,由于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常在短期内出现黄疸、昏迷等症状,并迅速发展为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ALF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急性肝衰竭处理指南》中认为,有任何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或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为急性肝炎的患者,均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和神志的评估,一旦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6 s或INR ≥1.5都要高度怀疑是ALF。ALF的早期管理有助于优化肝脏再生条件和治疗并发症。

1. 流行病学 ALF的病因因地理区域和人群而异。在发展中国家,病毒性肝炎依旧是造成ALF的最常见原因。而在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措施,包括改善的卫生设施和疫苗接种计划,大大降低了病毒性肝炎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所以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PAP)所致的肝细胞损伤是发达国家发生ALF的主要原因。一项澳大利亚单一中心研究报道了2002~2017年169例ALF患者,其中APAP是最常见的原因,占ALF病例的50%。除此之外,仍有较多ALF患者病因不明。 2.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 ALF的病因主要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包括APAP过量所致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妊娠相关损伤以及非APAP类药物、中药和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等。确定患者ALF 的病因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肝移植的必要性和预测结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病毒性肝炎

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行性报告)

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行性报告) 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Bio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BLS)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方案。该系统具有兼备机械性和生物性的特点,可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救治。本篇可行性报告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景及其实现的可行性。 一、技术原理 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基于活细胞和生物材料的配合使用,通过模拟人体肝脏的生物特性,为肝功能不全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支持。其具体工作原理可概括为: 1. 通过体内体外相结合,建立类人肝模型 在系统中加入新鲜对照的肝脏细胞,把患者的血液提取后,通过循环流动的方式,将血液与肝脏细胞进行接触反应,使肝脏细胞吸收和代谢患者体内的有害物质、废弃物等,同时合成和分泌人体所需的物质。 2. 采用生物材料,保持肝脏细胞的稳定性 在系统中使用生物材料,以保持肝脏细胞的相对稳定和作用的稳定性。生物材料包括活细胞和生物多聚物等,在肝脏细胞的基础生存和正常代谢功能上进行协助和支持,更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应用前景 肝功能不全是常见的严重疾病,它会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的生命。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使得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以下优势: 1. 应用简便 该系统的操作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患者进行救治,而患者不需要过分担心系统的设备和使用流程,不会造成进一步的痛苦和恐惧。 2. 有效支持肝功能 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为患者提供充足的净化能力,能够代替部分肝脏细胞的功能,并保证血液的通畅性和血流量的稳定,使得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治疗。 3. 缩短康复时间 使用基于生物细胞的肝脏支持系统,能够加速患者肝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和恢复成本 三、可行性分析 赛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前景巨大,该系统尚处于研究和开发的阶段。但按照目前的技术和实验数据,其实施的可行性也得到了肯定:

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人工肝技术是一项目前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增加,人工肝技术的研究和进展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人工肝技术的背景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合成、代谢和转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平衡至关重要。一旦肝脏功能出现问题,将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控制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限制,特别是等待合适肝源等问题限制了其更加广泛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地尝试寻求更加先进的治疗方式,其中人工肝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肝病的治疗中。 二、人工肝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人工肝技术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基于细胞的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二是基于非细胞的人工肝(Non-Bioartificial Liver,NBAL)。

1、基于细胞的人工肝 基于细胞的人工肝的原理类似于人体肝脏,选择合适的细胞种类,通过特定的条件,模仿人体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达到代替切除或受损肝脏的治疗目的。在BAL中,常用到的细胞包括肝细胞、或者其他具有代谢活性的细胞。 基于细胞的人工肝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其具有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结构,因此其疗效更加优秀。但其缺点是成本较高、操作难度较大,工艺流程复杂等。 2、基于非细胞的人工肝 相较于基于细胞的人工肝技术,基于非细胞的人工肝技术的优点在于其操作难度和成本都比较低,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通过特定的物质或装置来达到模仿人体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药物物质代谢失衡等疾病的目的。 基于非细胞的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同时其操作简单,不受肝源限制,成本较低,应用前景广阔。 三、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1、治疗肝衰竭 人工肝技术的临床应用主要是用于治疗肝衰竭。生命支持系统是人工肝技术不可或缺的应用领域之一。人工肝技术通过技术手

人工肝的工作机制和应用

人工肝的工作机制和应用 人工肝是一种通过人工模拟肝脏功能,达到排泄体内毒物、恢 复代谢功能的技术。随着肝病与药物中毒案例的逐渐增多,以及 人体供体的短缺,人工肝逐渐成为肝脏功能抢救的一种有效手段。那么,人工肝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一、人工肝的工作机制 人工肝的工作机制主要是在模拟肝脏的代谢功能和清除功能上 实现。肝脏内有很多细胞结构相似的小体-肝细胞微粒体。其中色 氨酸、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荷尔蒙和胆固醇、胆酸等化合 物的代谢主要是在肝细胞微粒体内完成。因此,人工肝的核心技 术即在模拟这些代谢酶的活性上。 人工肝的清除功能主要体现在利用一定的方法清除血液中的毒物,如在除去甲醇中毒时,通过将人工肝连接到血管透析引流管 路上,利用营养液或某些列性树脂吸附甲醇。另外,在肝脏暂停 并引流的情况下,人工肝也可以进行人体毒物物质的代谢转化处理,同时补充或调节凝血因子等评估血液凝固状态。

二、人工肝的应用 1. 救治肝损伤 在急性肝损伤中,人工肝被广泛应用于肝功能衰退的患者。人工肝治疗能够有效地代替机体因肝功能衰退而产生的减缓药物的代谢和清除速率,同时还能够防止中毒性代谢产物的堆积。它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社会意义。 2.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 许多药物都具有肝毒性,在治疗中容易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甚至致死。而人工肝治疗能够抑制中毒物质的积聚,保护肝脏的代谢功能,防止药物的进一步损害。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人工肝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 3. 治疗肝衰竭 肝衰竭是肝脏发生严重病变时产生的结果,这时人体往往已无法维持必要的代谢和排泄功能。而人工肝治疗能够拓展受体器官

现代血液净化技术在人工肝的应用——新型非生物人工肝的进展

现代血液净化技术在人工肝的应用——新型非生物人工肝的进展 郭利民北京地坛医院 一、传统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类型 1994 年Uchino 提出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分类(表1)至今仍为沿用。 表1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分型 分型主要技术功能 I 型(非生物型)血液透析/滤过,血液/血浆灌流以解毒功能为主 II 型(中间型)血浆置换清除毒性物质,补充生物活性物质III 型(生物型)体外肝细胞生物反应装置生物合成及转化 IV 型(混合型)III 型与I、II 型的合成兼有I、III 型功能生物型/混合型人工肝目前尚停留于临床试验阶段,当前临床应用的仍是非生物型人工肝,其中常采用的治疗模式为血液灌流(blood perfusion, HP )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 1.HP:最权威的报告来自于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医院肝病研究所,1974 年~1988 年,他们对HP 治疗FHF 进行了系列研究。Gimson 和Williams 曾报告76 例FHF 的HP 治疗结果,29 例患者最终存活(38%),但IV°肝性脑病(HE)患者存活率仅为20%。O`Grady 的对照性研究报告显示,III°肝昏迷患者HP 治疗的存活率较高,可达50%~51.5% ;而患者IV°肝昏迷患者HP 的疗效较差,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34.5% 和39.3%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脑水肿和肝肾综合症(HRS)。 2.PE:日本90年代初文献报告,PE治疗FHF的存活率在20~46%之间,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存活率约为60%。2000年意大利的Se Silvestro总结了自1982年~1999年的PE治疗经验,70例FHF患者的存活率为41%。我国1998年~2001年的报告数据显示,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PE 的治愈好转率在42.2%~51.6% 之间。如按病情轻、中、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价,重肝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多在20%以下(表2)。江苏省的对照资料显示,PE治疗对重肝早期以及重肝晚期患者的存活率不产生重大影响;中期患者的存活率随并发症的增多而呈急剧下降趋势,尤

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

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肝脏疾病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和升级。人工肝作为一种新型的肝脏替代治疗技术,近年来备受 关注。本文将就人工肝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人工肝的概念与分类 人工肝指用机械装置或细胞培养技术等方法替代或辅助原有肝 功能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据其治疗原理不同,人工肝可大致分 为三类,即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和基因工程人 工肝(Gene-Engineered Artificial Liver,GEAL)。其中,人工肝 支持系统主要是通过血浆脱毒、代谢产物清除等方式实现肝脏代 谢功能的替代或辅助;生物人工肝则是将肝细胞培养成一定形态,在体外进行代谢反应后再输入体内治疗;基因工程人工肝则主要 是利用重组技术将基因导入细胞中,以模拟肝细胞的生物化学代 谢过程。 二、人工肝的研究历程

人工肝的研究和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肝细胞注射、释放等方面。上世纪70年代,人工肝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了肝细胞的纯化和培养技术,以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开发。以后随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研究对象也从肝细胞扩展到了相关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等。 21世纪初,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建立细胞的扩增、肝脏功能成分的提取、三维细胞培养及人工血管支架技术等技术,人工肝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临床肝病病例的不断积累和治疗效果的逐步验证,人工肝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实践。 三、人工肝的应用现状 目前,人工肝主要应用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前后支持治疗、药物肝损伤等不同临床情况。研究表明,人工肝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毒素、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减轻肝脏的负荷,维持体内正常代谢的平衡。同时,人工肝支持系统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最新: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肝衰竭救治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在其他疾病的临床应用也得到了拓展。该技术在我国多省市开展已有数十年,覆盖范围广,但各地区对治疗时机、治疗模式的选择、血管通路的建立、抗凝剂的使用、常见机器报警处理、治疗的流程与管理乃至人工肝治疗室的布局等,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差异。尽管我国已颁布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和《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对规范与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针对目前临床的实际问题,仍需要结合重症肝病及人工肝特点,进一步突出临床实用性,从而有助于该技术的普及与提升。撰写该共识的目的旨在突出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操作与应用要点,强调规范性与临床实用性,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的临床应用。鉴于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新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不断涌现,该共识无法涵盖涉及的所有问题,仅是提供基本规范,便于临床上基于疾病特点、人工肝血液净化原理以及医疗资源可及性等因素制订合理的方案。随着人工肝技术不断完善与成熟,该共识也将不断进行更新。 1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及时机选择 1.1 适应证 (1)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前、早、中期;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增多,治疗风险大,患者获益可能减少,临床医生应权衡利

弊,慎重进行治疗,同时积极寻求肝移植机会。(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出现排异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4)其他疾病:如合并严重肝损伤的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中毒以及难治性重症免疫性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肌无力等。具体不同人工肝模式的适应证详见第3部分。 1.2 相对禁忌证 (1) 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4)心脑梗死非稳定期者。 1.3 时机选择 人工肝治疗时机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疾病病理生理特点、人工肝模式原理及治疗目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确定,总体原则为“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亚急性肝衰竭及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前、早及中期患者,建议在针对病因及发病诱因等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开始人工肝治疗,以阻断病情进展、促进肝功能恢复;对于上述晚期患者,因其一般并发症多、总体预后差、人工肝治疗风险大,应详细评估风险,治疗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