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

X 勇

(XX市人民小学400015)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教师教育观念、课堂教学面貌及教学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特征的变化,但也遗憾地看到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甚至是背离或者说误解新课程理念的变化,就拿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有的教师却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纵观我们的课堂,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的课堂,学生是场场爆满,有的教师的课堂听课的学生却是了了无几,有的学生在谈到自己的老师时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有的学生却愁眉紧锁,苦不堪言。为何会如此?我想这除了学生的偏好外,还与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学下的定义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育大辞典》对教学下的定义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

教学论则认为,教学是指在教学目的规X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X围上,指的是学校进行的教学活动,即教学全过程。

2、科学

科学是根据系统的与逻辑的思想、发现、表征、组织和解释事实与关系。孔德说科学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性质:自然一致性、因果联系性和可重复性。

3、艺术

《牛津简明英语词典》(dellathompson外研社2000)给艺术下的定义是“humancreativeskilloritsapplication”,即“艺术是人类的创造技巧或其运用”。

4、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若干事物或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功能或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5、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真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它与教学的思想性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6、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的艺术性一般是指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即借助某些艺术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造成鲜明的形象,从而使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

二、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有关争论

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enius,1592—1670)在其《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学论(didactic)是指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目前,有不少论者据此认定夸美纽斯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艺术”概念的教育家,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在此之前,德国教育家和教学法革新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就曾在培根思想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由此创建了一整套关于教学原理的理论,并将之概括为“是科学、语言和艺术的教学艺术”。1613年拉特克进一步提出,教的技巧应列入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拉特克的这些见解后来便成了夸美纽斯教学艺术思想的发端。此外,夸美纽斯还曾在《大教学论》中引用过格累哥利?那齐恩曾(Greyory Nazianzen)对教学艺术的见解:“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由上可见,那种“夸美纽斯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艺术概念的教育家”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但我们只要仔细翻阅《大教学论》也不难看出,夸美纽斯却的确是第一个自觉使用教学艺术概念、

并对教学艺术的本质、功能和技巧给予系统深刻的理论阐述的教育家。

从今天我们对于科学与艺术的认识与理解来看,当时夸美纽斯所要阐明的那种所谓“艺术”与当今所讲的教学艺术中的“艺术”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他当时是要突破各种“从肤浅的经验中拾来的”、“互不联系”的“技巧”,是要证明一种有前提性假设、有演绎、有归纳地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他要追求的正是“准有把握”、“准有结果”。如今看来,这不是什么“艺术论”,而是“科学化”的一种尝试。

1838年美国在设立第一所师X学校之前,马萨诸塞州教育董事会就在一项声明中说:“正如任何其它的艺术一样,教学也有一套熟练技能,这是没有人怀疑的。同样明显的是:在合理X围之内,可以把这种技能和本领作为一种目的来进行教学,并且可以传授给别人。”

20世纪4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安排教学。他把强化作为促进教学的主要杠杆。在他看来,教学工作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因为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所以主X把课程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已流行多年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以及现在流行的教学设计等,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虽说斯金纳没有明确讲过教学是科学,但他的科学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

20世纪60年代,库姆斯在《教师专业教育》一书中指出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师应当是艺术家。在教学中,专家的能力无法直接地传授给其他人,也就是说,在教学领域中,方法不是公共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教师算是好的、有效的方法,对那个教师而言未必也就是好的。在库姆斯看来,如果我们对教学持所谓的“科学”态度,必然会给教师规定出各种各样的能力或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清单可以无穷无尽地开

列下去,实际却又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由上可见,关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是由来已久的,但它与教育上其它的争论有所不同,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与接纳,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上,即教学有没有规则、程序可遵循的问题,即“科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客观地讲,教学艺术的X扬和对科学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的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人们对教学的认识,丰富了人们对教学的理解。今天,正值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之既,我们对于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教学能否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即经过科学总结的教学技能技巧能否像科学成果在其它领域那样有效地传授或复制?另一个则是对教学能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经过研究能否定制一套固定的套路或模式来对知识、文明等进行传承?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科学与艺术有不同的界定,有些人使用严格的定义,如“科学使用抽象的概括和数学的公式;艺术使用具体的形式和特殊的映象”;而有些人则往往是作为日常用语,并没有严格界定。另外,英语国家学者在讲教学艺术时,通常使用“teaching”,而在讲教学科学时,一般使用“instruction”。翻译成汉语,都成了“教学”。这为我们分析教学艺术与科学带来了困难。

三、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双边活动。这教学就好比是一个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其它的教育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教学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则其它要素也要会作出相应的变化。如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一定程度上他提高的专业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教学科学性的表现,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随之变化的过程即教师通过他提高的专业能力怎么使教学效果好的过程则是教学的艺术性。

另外,我们也知道,教学是丰富的,它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门科学,更

表现在它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教学规律;而作为一门艺术,它要求教育者要以人为本,善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学的科学性是相对固定的,是共性,教学的艺术性是相对活动的,是个性。概言之,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充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角落之中。远的不说,就拿教学中教师们常用的赞美来说,赞美是一抹明媚阳光,是量泓纯澈的清泉,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是学生信心、智慧的种子得以萌发的温润土壤。赞美也许不能涵盖教学技巧的全部,但它至少是教学技巧的核心。试想:没有赞美而只有呵斥的课堂是怎样一种情景?而对着学生那林林总总的“荒诞”“怪异”的说法,对着“超越常规”“违情悖理”的做法,赞美似乎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其实不然,赞美不但赠与“新异”“巧妙”“独特”“深刻”“缜密”“规X”的观点,冠于“出类拔萃”“斩挫群雄”“过关斩将”者的名下,还可在“无序”“超越常规”中熠熠生辉。当学生漂亮地完成一个动作时,“你好棒呀!这么难的动作你都会做”是赞美;当学生完美地回答一个问题时,“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最喜欢的项目,还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真不错!”是赞美;当一个学生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时,“能直率地指出自己的不足,你才是真君子,向你学习”是赞美;当一个学生把动作做错时,“真好,如果今天你没有做错这个动作,我可能一直都不知道你会做错,而你可能永远也不会觉察自己做错了,你让其它同学也借此记住了这个动作的正确做法,所以,你今天犯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更是赞美。以上教师从人本位出发,遵从了教学的规律——共性,遵从了人的发展规律——个性,在不同阶段采用了相应的赞美,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另外教师在教学时,把赞美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之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承的,一个为教学铺好了路,另一个则为教学增添了无上光辉,他们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系统。

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朱德全教授的“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构成理论”(方向动力系

统----条件输入系统----质量输出系统----组织运行系统----目标定位系统----理念追求系统),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学应该有一种前进的意识,它有一定的线索、逻辑可循,教与学的步调要同步,方向要明确,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是科学的。在教学投入阶段,我们对内容进行加工,把有限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教学内容,把无限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限的学习内容,再把有限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无限的认知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是科学的。再比如组织运行中,一个教师对于一堂的组织与调控当于否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包括开课、过渡、展开、延伸等各环节,这些环节即这个子系统之中的要素,安排是否合理,这个子系统之中的子系统的要素(如开课的方式、过渡的形式、过渡语言、过渡的时机等)又是否合理,站在这个角度来说,这各个要素的合理安排就是一种科学,但这些内容之间转化过程渗透了教师的思想,教师的品格,教师的个性等等,是教师对内容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结果是教师对这些要素进行艺术化后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又是一门艺术。

事实上,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看教学这个系统,来看教学这个系统之中的各要素,不能一概而论。教学的科学性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回答对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关于教学中的‘真’的方面;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要回答怎样教,如何学,属于关于教学中的‘美’的方面。教学的科学性反映着教学中的普遍的、必然的共性,而教学艺术则是具体的和明显因人而异的个性;教学艺术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教学的科学性却不能用风格来标称。诚如朱德全教授所说的那样,各要素之间结构合理,组成一个良好系统,教师们不断地从这系统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定会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在教学相长中师生双方都可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另外,教学的双边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教师的教学也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的规则,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也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学方法、技能是无法,至少是很难传递和复制的,而情感、兴趣、需要、价值等因素或

过程,也完全是在科学把握之外的,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的复杂性。从具体的教师行为看起来,经过科学总结的教学技能确实并不总有效,而且某一教师的有效技能难以用现有的科学方法明确说明,即使说明了也不大可能完全转化为另一教师的有效工具。但不管怎样,可供分享的有效教学技能毕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可供分享的教学技能也在总体水平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有没有意识到教学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现有的科学成果有没有完美地解决问题是一回事,而要不要科学的基础则是另一回事。“科学也好,艺术也好,都反映同一个现实世界,而所使用的手段却各不相同。科学用概念、规律和理论反映现实,而艺术则用形象反映现实。这两种反映手段能够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这儿也可见,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和充实其内涵,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的对象,来完善其规律。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抬头看天,天还很高,低头看路,路还很长,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性,不断地前行,不断地前行,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完成好这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熊华生.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2,(2)

[2]唐文中主编.教学论[M].XX:XX教育,1990

[3] 李世之.试论教学艺术的本质与结构.中国高教研究[J],2000

[4] 马文祥.关于职业教育教学原则的思考.农金纵横[J],1997

[5]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XX:XX教育,1995

[6]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M].XX:XX人民教育,1998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课题:我校二楼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学院:长春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100110班 姓名:常幸福(20100357)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一、设计题目及其说明 (3) 二、调研与分析 (3) 三、方案构思、多方案的对比与抉择 (4) 四、设计说明 (5) ㈠、整体外形图(具体尺寸图参见附录) (6) ㈡、人机界面设计流程图 (6) 1、购票功能 (6) 2、充值功能 (8) 3、缴费功能 (9) 4、建行ATM取款机功能 (10) ㈢、设计说明 (10) 1、对多动能售票机整体外形的设计说明 (10) 2、人机显示界面的设计 (11) ⑴、字符形状和大小设计 (11) ⑵、显示屏亮度 (12) ⑶、文字信息 (12) ⑷、色彩功能分析 (13) 五、设计小结 (14) 六、参考文献 (15) 七、为下一届学弟学妹留的作业 (15)

一、设计题目及其说明 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 针对我校饮食中心二楼的人因工程分析与改善,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食堂存在诸多问题,二楼饮食中心每天前去吃饭的人相对其它楼层较多,尤其在开学初和每周一的时候总是有大量的学生在排队等候饭卡充值或者打印小票,看到此景会联想到科研楼取款机前也具有类似的情形,根据此种状况我们设计了食堂全触屏多功能售票机。它集合了打印小票、饭卡充值、电话缴费和ATM取款机的功能。 二、调研与分析 我校饮食中心二楼进过假期的维修改善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经过一学期的使用和调试,仍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发现二楼食堂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诸如: 1、餐桌的高度设计就不是很合理,有的人必须的大幅度弯腰才能 吃到放在餐桌上饭; 2、餐桌的大小也不太合理,如果俩人互相坐对面只能放下餐盘, 其他的饮料或者碗碟就没有地方可放; 3、有的座椅也不符合人的臀部体型,有时坐着还容易向下倾斜滑 下; 4、餐桌椅的颜色太单一,没有给人留下美感,从而影响到食欲; 5、餐窗口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由于冬天天气冷会产生雾气,导致学 生看不清窗口里面摆放的是什么饭菜;

化工安全工程---教学大纲

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hemical Safety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721352100 学时数:32 其中实验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程主要任务是针对化工生产可能遇到的安全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介绍了化工安全工程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化工生产的主要危险性及其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工生产中的安全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危险,预防事故的发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化工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危险性以及化工企业公用系统及总平面布置的安全要求的分析,阐述了泄漏、燃烧、爆炸、毒害等化工生产的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特点,并介绍了化工生产预防性检查及化工事故预案与事故处置,力图从机理上探究事故的原因及预防和控制对策,为化工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第1章概论 1.1 安全工程学基础 了解系统安全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控制工程、安全人机工程、消防工程、安全卫生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价值工程等安全工程学基础知识。 1.2 化工生产及其危险性 了解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掌握化工生产的危险性。 1.3 化工事故的致因与控制理论 掌握化工事故的致因理论,了解化工事故控制理论。 第2章化工生产主要危险与危害 掌握物质泄漏、燃烧、爆炸、毒害等化工生产的主要危害的原因和控制规律。 2.1 泄露 了解泄漏事故的特点及主要原因,掌握泄漏事故易发位置和主要原因。掌握泄漏量计算及泄漏后的扩散规律。 2.2 燃烧 掌握闪燃与闪点、着火与燃点、自燃与自燃点等与燃烧相关的概念,了解燃烧的特征参数,掌握燃烧过程及燃烧类别;了解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连锁反应理论等燃烧的基本理论,掌握可燃性三角图及应用。 2.3 爆炸 掌握爆炸及爆炸极限理论、爆轰、爆燃、压力波等概念,了解TNT当量法、TNO多能法等爆炸能量的相关计算,了解爆炸的其他伤害,掌握蒸气云爆炸与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重庆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 —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 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 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 (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________________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_____________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方法研究

(3)______________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目录 1.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何 (4) 3.2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方案 (11) 4.2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 设计体会16 参考文献 (17) 公交车扶手改善的设计

安全系统工程复习题库

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 【教学说明】 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内容。 了解:正确理解大纲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 熟悉:对大纲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能够综合运用大纲所列知识开展安全评价、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一、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 1.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掌握) 2.相对安全,本质安全的概念和意义?(掌握) 3.事故的定义?(识记)事故的特点?(理解) 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即事故模式对于人们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析、事故预防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有重要作用。 2.事故因果论类型 3.多米诺骨牌理论及其分析 第三章系统安全分析 1.系统安全分析中,安全检查表的编制方法,安全检查表分析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2.根据用途和安全检查表内容,安全检查表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预先危险分析(PHA)内容、,等级划分,优缺点、适用范围?

4.预先危险分析(PHA)与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关系? 5.请对某发电厂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依据文件是?)。 6. FMEA概念,故障的概念。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分析步骤,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应用) 7.简述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步骤、适用范围和特点。 8.事件树与事故树关系 9.事件树定量分析 第四章事故树分析 1. 掌握例题9 2. 掌握例题10 3. 掌握例题11 4. 掌握例题12 第五章系统安全评价 1. 安全评价概念,安全标准分类及理解 2. 安全评价目的、意义,安全评价依据、 3. 安全评价分类,“三同时”与安全评价关系 1)安全预评价是“三同时”的保证。通过安全预评价,可有效地提高工程安全设计的质量和投产后的安全可靠程度;在设计阶段,必须落实安全预评价所提出的各项措施,切实做到建设项目在设计中的“三同时”。 2)安全现状评价可客观地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水平作出结论,使生产经营单位不仅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而且明确如何改进安全状况。从而实现建设项目在施工中的“三同时”。 3)安全验收评价是“三同时”的验证。通过安全验收评价,比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建设项目设备、设施及系统进行符合性评价,提高安全达标水平。实现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三同时”。 4. 安全评价原理

《物流系统工程》教学大纲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物流系统工程课程英文名称:Logistics System Engineering 学时/ 学分:34学时/2 学分开课系(部):工商管理系 先修课程:现代物流学、统计学、运筹学面向对象:物流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方向选修课课程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物流设施与设备规划设计,物流中心的设计,搬运、配送和运输设计,仓库规划及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了解物流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能够快速适应物流工作和开展有关物流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物流系统工程概述( 2 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了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物流学科定位,理解系统及系统工程的内涵,初步掌握物流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物流业和物流学科; 2. 系统与系统工程; 3. 物流系统工程。 第二章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4 学时)教学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系统的六种一般形态及系统内部各个事件的关系形式,了解系统的三项核心内容和系统工程的技术学科,掌握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其三维结构,重点掌握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目标、构成要素及其集成

原理,熟悉物流系统管理的几个相互联系的观念和物流系统工程的几种常用技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 2. 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及要素; 3. 物流系统管理观念; 4. 物流系统工程的常用技术。 第三章物流系统分析( 4 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理解系统分析的概念,了解系统分析的目的、任务及意义,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的要点和一般步骤,以及物流子系统分析的相关理念,熟悉并掌握几种系统分析常用的技术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系统分析概述; 2. 系统分析的要点及步骤; 3. 物流系统分析的内容; 4. 物流子系统分析; 5. 几种常用的技术方法。 第四章物流系统建模( 4 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了解系统模型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充分理解建立和使用物流系统模型的必要性,初步掌握建立物流系统模型的要求、原则和建模方法,掌握四类建模变量及四类变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几种常见物流系统模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理工大学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

时间:2014.6.16—62014.6.20 课程设计任务书 班级111040802 姓名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 (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1)郭伏,省三《人因工程学》 (2)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法研究(3)《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统计

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 完成日期:2014.6.20 指导教师签字: 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 引言 (3) 2. 研究背景 (3) 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 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 (4) 3.2 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 3.3 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 4.分析与改善 (7) 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 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 4.1.2改善案 (11) 4.2 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 4.3 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 5. 改进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 6. 设计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INDE2009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5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库、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高级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窦云霞 大纲执笔人:窦云霞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息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无形的财富、决策的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是本课程依赖的环境与背景。 教学目标:了解MIS的功能和作用;掌握MIS开发要点;熟知MIS结构;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数据搜集、加工和使用的知识,获得管理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重点了解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知道如何根据管理任务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他们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1、信息系统概述(6学时) 1.1信息化与管理 1.2系统与信息系统 1.3管理信息系统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 1.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组织与信息系统; 1.7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1.8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挑战 1.9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建立

安全系统工程学考试大纲

安全系统工程学考试大纲 1、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 《系统工程》课程是省开放专科环保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学习系统工程 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和劳动安全科学管理方法,能够对系统或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并采取综合性安全措施予以控制,使系统发生事故的可 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2、考试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 (1)了解传统安全管理与系统安全管理的区别和本质,掌握安全系统工程的特点和方 法,了解安全系统工程学发展史,熟悉我国安全系统工程发展概况,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学的 主要内容和方法,了解安全系统的分析方法种类和评价方法种类,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 发展四阶段,了解系统工程的内涵、原则和基本理论,熟悉系统工程中整分合原理、系统原 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信息原理、优化原理,了解国内外安全工作状况,熟 悉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任务和安全管理具体组织措施。

(2)了解事故的构成和分类、掌握影响事故主要因素(五M因素),熟悉事故模式、理 解因果关系,掌握事故典型模式(人的失误论、骨牌论、轨迹交叉论、综合论),掌握事故 的因果性、偶然性和潜伏性及预防事故的四原则。 (3)掌握分析事故统计图表分析的几种方法,了解安全检查表法,学会制定岗位检查 表和专业性安全检查表,了解危险源分析法,掌握控制危险源,防止发生事故的各种方法, 了解故障类型影响分析法和致命分析,掌握事件树分析法,能够进行简单的事件概率计算和 绘制简单的事故树。 (4)掌握事故树的分析法,事故树的制作和分析程序,掌握事故概率的基本运算法, 掌握事故树的布尔代数表达式,了解事故树发生频率、标值、设备故障率、人体失误率,掌 握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含义及事故树分析主要作用,了解事故树结构函数,熟悉简单事故树 的事故概率的运算,了解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概率重要度、临界重要度、最小割集重要度 和基本事件重要度。 (5)掌握危险性评价意义、特点、种类,掌握六阶段评价法,掌握一般作业危险评价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学大纲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system 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编号:2414265 开课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开课学期:第5期 学分/周学时:3/3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门课程围绕一个实际的信息系统项目展开,介绍从立项到收尾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既能学习到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又能快速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指导实际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 先修课程:管理学。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指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本课程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等项目的整个过程管理。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张友生.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 2.左美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3.杨小平、余力. 项目管理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 4.覃征等《软件项目管理》(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5.梁世连。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面授课教师除了要有教学经验之外,还要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好是“双师型”教师讲授,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工程102班 组员:陈燕燕陈启蔺杜子辉 学号:201022187 201022178 201022207 指导教师:万鹏 目录 1.课程设计题目:食堂窗口布局设计 (1) 2.摘要(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 (1) 3.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 (3) 4.课程设计要求 (3) 5.课程设计总体原则 (3) 6.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3) 7.现状调查 (3) 8.现状分析 (5) 9.改进方案 (7) 10.课程设计总结 (10) 11.课程设计自我评价 (11) 12.查阅的资料文献 (11) 1.课程设计题目:食堂窗口布局设计 2.摘要:

食堂是大学校园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在学校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中,食堂更是显得重要,学生的一日三餐基本上都是由食堂供应,提供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可以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业压力,在吃饭时保持良好愉快的心情。同时,对于学校食堂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在食堂工作是一件很辛苦劳累又恨枯燥的事,能适当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很重要的。本文针对学校食堂窗口出现的高峰期买饭拥挤排长队、等待时间长,买饭难,窗口结构布局不完善的现象,结合人因工程学相关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人因工程学中对人的生理,心里特性和能力限度研究,工作场所性质与作业空间设计理论人体测量理论和设施规划理论中的空间布局设计和通过观察食堂窗口布局设计,打卡器位置,窗口台面高度宽度和台面到玻璃高度,菜盘的摆放位置,菜的价格提示,还有关于特殊的主食窗口的布局,及工作人员操作动作,,结合实际,进行改善,来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学生买饭等待时间,提高窗口打饭效率,为学生和食堂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好的就餐和工作环境。关键字:食堂窗口空间布局提高效率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 ,the dining room in an diapensable part of our campus which is very close to our daily life and study.we almost eat all breakfast lunch and supper at the dining room .so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get a comfortable enviromment for us in the dining room.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in the college dinner room long term, long waiting time to buy rice difficultly,trying to us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the ergonomics related theory and method to research and solve the problem.This paper mainly talk about work in the theory of research program analysis, operations analysis and action analysis method of Industry Engineering and work spac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a stopwatch time study method of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 through observing the dinning room window design and working personnel moves, find out the defective place, no reasonable a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invalid action.such as the height and the width of the table board ,the height between the table board and the glass board ,and the place of the food tile which influence the workers’ operation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ake the money punches in the right place. Then work out the standard

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安全》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为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属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范畴,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一门必修课,是在学习其它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对网络方向的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都起到关键作用的课程。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安全攻防的能力,为培养网络安全管理员奠定理论基础和培养应用技能。 (三)教学内容 1.掌握网络安全的研究体系、了解实验环境的配置 2.熟练掌握网络安全协议基础知识; 3.掌握网络安全编程基础; 4.熟练掌握网络扫描与网络监听原理和操作方法; 5.熟练掌握网络入侵原理和操作方法; 6.熟练掌握网络后门与网络隐身原理和操作方法; 7.掌握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方案基本知识; (四)教学时数 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20学时) (五)教学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所发展”是本课程的指导方针: (1)“理论”即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理论。 (2)“实际”即众多的网络安全攻防工具。

(3)“发展”即利用编程技术编写一些网络安全工具。 本课程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广泛、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上机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课时比例应保持在2: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模拟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二、本文 理论部分 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与环境配置 教学要点: 1.了解研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 2.掌握网络安全研究的体系; 3.理解应用软件的安全等级; 4.了解研究网络安全社会意义; 5.了解目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法规; 6.具备实验环境的配置能力; 7.能够进行简单的抓取网络数据包实验。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网络安全研究的体系学时) 网络安全攻防体系,攻击技术,防御技术,网络的层次体系: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联网安全等。 1.2研究网络安全的必要性学时) 物理威胁,系统漏洞造成的威胁,身份鉴别威胁,线缆连接威胁,有害程序

《施工技术与组织》教学大纲2017

“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教学大纲(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organization)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 课程归属:建筑工程学院课程编号: 总学时:16 学分:1 讲授学时:16 实践学时: 修习类型:选修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是/否 一、课程概况与教学目的 《施工技术与组织》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选修课,它是关于建筑设备与管道系统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它重点介绍建筑设备安装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安装工程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以及安装工艺方案编制的一般方法与要求,讲解了管道与通风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生产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科研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多方面的和技能,使学生在本专业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面得到提高,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通过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实际的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讲解以及辅之以生产实习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具体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二、课程学习目标及要求 1.了解并掌握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常用材料,熟悉管道及设备的防腐与保温的有关知识。 2.熟悉室内供暖、给排水、室外热力管道、通风空调系统以及空调用制冷系统的主要施工安装工艺、要求、技术与方法。 3.理解并掌握流水施工基本原理,横道图基本知识。 4.熟悉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组织方案的内容及编制。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建筑设备工程安装常用材料(4学时) 1.常用管材及附件 2.管道的加工与连接 3.常用的板材与型钢 4.防腐与保温

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41001 课程英文名称: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人因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涵盖范围很广,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主要研究人—机—环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恰当的设计和改进这些关系,使工作系统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工作场所环境评价的方法以及作业空间设计的原则等一些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相关实验中亲自动手,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系统掌握人因工程学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学会运用人因工程学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从多学科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系统的观点和综合的能力,并通过实验环节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增强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本课程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学科的研究成果、使用设备及应用案例。 2.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工作环境衡量指标的测定、评价和改善,体力工作负荷与脑力工作负荷的测定、疲劳的消除,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进行作业空间设计、人机系统与人机界面的设计与评价。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学时,课时分配表可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具备一定的数学、机械、管理、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已修完相关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结合所学内容安排1-2次习题,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本课程共有8学时实验,实验环节的安排如下所示: 生理因素实验2学时 测定人在不同色彩及光强的闪光融合频率值;测定响度绝对阈限值。 反应时测试实验2学时 对声音和光信号左右手简单反应时测定;对不同光信号的选择反应时测定。 环境照明与生产效率关系测定实验2学时 描述等照度曲线;测定并计算平均照度;简单方法测定和估算反射率;描述照明—工作效率曲线。 环境噪声测定实验2学时 用HS5633B型通用声级计测量工业企业或周围环境的噪声值。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安全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安全经济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afety economics 课程编号:AQ-11 课程类型:专业课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选课程:安全系统工程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现代安全经济理论与实务》田水承 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安全经济学导论》罗云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企业安全经济学(损失篇)》宋大成著;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安全经济学》罗云 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灾害经济学》何爱平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为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基础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安全经济学的学习,树立现代安全经济理念和现代安全科学意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论 内容:安全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和特点、研究方法及其学习的意义。 基本要求: 1.了解安全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2.理解安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了解安全经济学与相近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掌握安全经济学的特点; 5.掌握安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理解安全经济学的内容与本书的结构; 7.理解学习与推广安全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经济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安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内容:安全经济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安全的基本属性,安全有关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安全经济的三个基本原理。 基本要求: 1.掌握安全经济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掌握安全的基本属性,理解其与安全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系统工程 教学大纲(2015.8.28交回)

系统工程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Teaching Syllabus of the system engineering Course Code: 1610018/1610019 Academic Hours: 4 /per week Credits: 4 Credits (10)Instructor: XXX Nature of Study: TAUGHT MODULE Probable Numbers attending: 30 I. Course Aims and Objectives (课程目标) 系统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程技术,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在较为系统地介绍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培养学生进行实际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III. Course Content and Learning Outcome Statements(课程内容及要求) 各章教学要求及要点

[Course Requirements课程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系统的概念及系统科学产生与发展,熟悉系统的特征与分类以及系统工程的方法与步骤等。 [Course Contents课程内容] 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一、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 四、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一、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二、系统的类型。 三、管理系统问题举例。 第三节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一、系统工程的概念。 二、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 三、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 第四节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教学重难点] 1、何为系统?何谓系统工程? 2、系统的特征是什么?可分为几类? [Course Requirements课程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概念,掌握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切克兰德系统方法论;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 [Course Contents课程内容]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课程编码:B1210 学分:2.5 总学时:4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业工程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人因工程学是通过人-机-环境系统优化来达到提高系统生产率,保证人健康、安全、舒适工作的学科。人因工程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 人因工程学课程的内容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解决生产系统设计及设置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企业对工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掌握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人及其与机具、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了解和认识,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并能从适合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设计、工作安排、环境布置等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要求,为人-机-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合理可行的实用方案,使作业者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力求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以提高生产率、安全性、舒适性和有效性。并为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人因工程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应用和相关设计。 4、要求学生具备进行人因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2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人因工程学定义及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发展。 理解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 掌握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章教学重点: 人因工程学概念及学科内涵。 第一节人因工程学定义及人因工程学发展0.5学时 第二节人因工程学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0.5学时 第三节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和步骤1学时 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2学时 本章教学目标: 掌握微气候环境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微气候环境设计与改善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人体对微气候的主观感受和微气候对人的生理及心理影响。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课程代码:INDE2034 英文名称:System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学时:2学分/36学时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 大纲执笔人:郭镇宁大纲审核人:余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 系统工程是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和特点的一门学科。它以各类系统为研究对象,为各类系统提供分析、评价、优化及总体运筹的方法和手段,是一门跨越各专业领域从横向方面把它们组织起来的边缘性科学。它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和工作方法论。 教学目的: 1. 通过介绍一系列实用的系统工程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系统分析方法、建模、评价及决策方法,理解系统工程解决复杂大系统的理论及方法; 2. 使学生具备自觉利用系统的观点与思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结合行业特点及生产管理实际,使学生树立系统观念,为解决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一、本章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如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 二、掌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共性即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通过这些特征的学习了解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掌握系统的分类标准和类型; 五、掌握系统思想的含义要点; 六、了解系统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及其方法的特点; 七、能运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八、本章为全课重点之一。 第二章系统工程理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系统工程理论的新发展 一、本章的重点是深刻理解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 二、了解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的分类; 三、熟悉系统工程的三个基础理论及三个新理论; 四、熟悉控制论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构成、系统的结构, 五、了解黑、灰、白箱法和功能模拟法 六、熟悉信息论的基本原理,了解信息的概念、特点、模型和信息方法; 七、熟悉一般系统论,了解其基本观点: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相关性、层次等级性和系统的有序性。 八、熟悉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 九、了解协同学产生与发展,了解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 十、熟悉突变论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观点。 十一、了解运筹学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十二、熟悉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趋势。

电路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电路原理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18 考试科目名称:电路原理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内容是研究电磁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及其在电工技术中应用的学科。目标要求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 二、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及各种电路元件的伏安特性。充分理解和掌握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基本定理,熟练掌握和应用等效变换的概念和方法,掌握一阶电路的动态过程分析,理解自由分量,强制分量,时间常数的概念。掌握正弦量及正弦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学会分析具有互感电路的基本方法。掌握三相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运算电路的应用及电路状态方程的列写的方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熟悉电路、电路模型、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功率等概念 2.熟悉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 3.熟练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熟悉受控源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1.熟悉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电阻连接的等效变换 2.熟悉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电源的等效变换 3.熟练掌握一端口输入电阻的计算 (三)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1.熟悉节点、支路、回路的概念 2.掌握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熟练掌握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四) 电路定理 1.熟练掌握替代定理、叠加原理 2.熟练掌握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熟悉特勒根定律、互易定律及对偶原则 (五) 一阶电路 1.掌握动态电路及其方程 2.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应、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一阶电路的冲击响应 (六) 二阶电路 1.了解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2.掌握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和零阶跃响应 3.了解二阶电路的冲击响应 (七) 相量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