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下语文第31课《普罗米修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30
人教版四下语文第31课《普罗米修斯》教案
1、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
1、古诗词三首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句意。
教具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
小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
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
“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七日望湖楼醉书》等备注《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
《望洞庭》中的“镜未磨”。
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
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
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作业布置
1、读一读生字,写一写汉字。
2、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板书设计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写景孤独寂寞)望洞庭(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忆江南(回忆江南美丽风光)教学后记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
1、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等。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
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3、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
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4、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2、桂林山水教学内容
2、桂林山水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挂图、投影;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
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
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
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
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
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备注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1)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中产生)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
如“无瑕的翡翠”。
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作业布置
1、读一读生字,写一写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甲天下静奇水(与大海、西湖比)清山(与泰山、香山比)秀绿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我既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
料。
课始,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
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
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
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内容3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时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9个。
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浙江、森郁、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气势、余外、石笋、颜色各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
难点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怎样把游览中的体验写清楚、写具体。
教具课件,生字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2、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一)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二)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三)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备注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作介绍。
本文生字较多,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出疑难,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其用词选句的准确与实在。
作业布置
1、读一读生字,写一写汉字。
2、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金花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窄)内洞(洞内宽大、景象奇特)教学后记
1、这是一篇游记,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
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2、学生读懂课文以后,可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提供一句写景物某一特点的句子,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3、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进行一些语文实践活动。
如介绍一次旅游观光的亲身经历,或介绍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溶洞,给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内洞配上插图等等。
4、七月的天山教学内容4七月的天山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具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
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
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
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备注初读课文时,可让学生观察插图,图文对照,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教师需要点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