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说明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说明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说明
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说明

篇一:《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备三顾茅庐,诸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备与诸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飞的表现,特别是飞大骂诸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亮为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生2:诸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生3:诸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

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2:通过小说的启发,你对诸亮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诸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生2:诸亮是令人尤伤的悲剧,他为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生3:诸亮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传船借箭的神机,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他的一生就是光彩的一生。

生4:诸亮为蜀汉尽忠尽职,忠心耿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学生答的略)

3:你对备怎么评价呢?(学生答略、教师点

(在评价中领会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仰慕伟人才干,有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学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5:作业:读《三国演义》中有关"隆中对"的情节。

(六):板书设计

联吴抗

隆中对取荆、益二州霸业可成

与周边和睦汉室可兴

篇二:隆中对优秀教案

23、隆中对

诸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亮集》等。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

《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备屡败,只好投靠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瓒、表、坚和他的儿子策、权、吕布、鲁、璋、马腾、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表占有现在省荆州一带,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一带,璋占有现在的。

3.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亮("三顾茅庐"),向诸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

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同"伸",伸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备推荐诸亮。

三、(第3、4、5段)备问计,诸亮对策。

四、(第6段) 备对诸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备推荐诸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容是什么?

备三顾问计,诸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备的求贤若渴。

3.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操、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矛盾,可结为外援。

7.操,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亮是怎样暗示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备。

9.诸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亮告诉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亮进一步为备谋划了北伐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1)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权,共击操;

④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亮为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备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亮针对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备对诸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备得到诸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亮和备人物形象

诸亮:

从诸亮的"对",也就是诸亮的一番答话,即诸亮为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

诸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备推荐诸亮,则从侧面来写。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亮的天才预见,而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不悦、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篇三:隆中对优秀教案[1]

23、隆中对

诸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

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亮集》等。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备屡败,只好投靠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瓒、表、坚和他的儿子策、权、吕布、鲁、璋、马腾、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表占有现在省荆州一带,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一带,璋占有现在的。

3.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亮("三顾茅庐"),向诸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同"伸",伸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备推荐诸亮。

三、(第3、4、5段)备问计,诸亮对策。

四、(第6段) 备对诸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备推荐诸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容是什么?

备三顾问计,诸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备的求贤若渴。

3.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操、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矛盾,可结为外援。

7.操,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亮是怎样暗示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备。

9.诸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亮告诉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亮进一步为备谋划了北伐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1)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权,共击操;

④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亮为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备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亮针对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备对诸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备得到诸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亮和备人物形象

诸亮:

从诸亮的"对",也就是诸亮的一番答话,即诸亮为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

诸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备推荐诸亮,则从侧面来写。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亮的天才预见,而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不悦、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 .

.页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