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84.39 KB
- 文档页数:3
信息资源整合一般指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的信息检索。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优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的知识创新能力。信息资源整合能解决信息资源分散性与读者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矛盾,解决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实现信息增殖服务。同时信息资源整合还能有效解决资源共享的难题,解决系统管理的困难,解决用户培训的困难,提高用户检索效率。
为了解目前我国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笔者选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CNKI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和Google的学术搜
索引擎进行全文检索,检索词为“
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整合”、“信息集成”、“跨库检索”、“数字资源整合”。检索结果显示,各领域对信息整合问题的研究都比较关注,其中以图书情报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关注度为最高。国内对于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始于近几年,通过检索2000年至2006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有关1600多篇文献可以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呈逐年递增趋势,到2005年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2006年的研究热度继续保持。
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热度除了在文献量上得到体现,而且在研究的力度上也得到反映,如近年一些国家基金项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等也涉及到了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内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有武汉大学胡昌平主持正在开展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马文峰主持的“数字资源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项目,2005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王兰成主持的“面向学科数字信息群的知识集成方法与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李广建主持的“Web整合的机制及方法研究”课题等。总的来讲,国内有关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整合理论方面的研究
胡昌平从战略高度研究信息资源整合,他指出:整合受客观环境、技术条件、信息资源存在形式、服务体制和用户等方面因素制约;资源整合管理由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条件和用户所决定;图书情报资源组织与开发服务正朝面向用户的资源整合、集成服务方向发展。胡昌平提出了图书情报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问题;探讨了信息服务集成机制的形成,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战略原则与战略构建。
马文峰对数字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包括数字资源整合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因和方式等进行了探讨。他在一篇文献中指出:数字资源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并提出将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数字资源整合实践中;数字资源整合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其深刻的实践动因,也有其深厚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哲学方法、系统论方法和知识组织方法是数字资源整合的重要方法基础;支持知识整合的主要技术包括知识表示、知识获取、知识推理和知识共享等。
马文峰还对数字资源整合方式进行研究,介绍了数据整合、信息整合和知识整合3种数字资源整合方式的概念,分析和比较其各自的特点。他指出这3种整合形式存在于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中,而且是逐次递进又互有交叉重合、相互不可替代的,而知识整合作为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最高形态,将主导未来数字图书馆资源集成的发展。
黄晓斌则讨论了数字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原则,认为科学性、目的性、开放性、适度性、经济性、相容性和互补性是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按微观、中观和宏观对整合方式进行划分,指出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
李家清对信息资源整合层面进行研究,深入剖
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张燕萍
(广东商学院图书馆
广州
510320)
摘要从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用户需求、技术标准和协议、相关系统研究、案例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并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数字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该文是广东商学院校级课题“
面向高校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研究”(编号:05YB87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燕萍(1965—),女,硕士学位,副研究馆员。
第2期(总124期)2008年2月
情报探索47
析了信息资源整合层面中的源整合与数据整合,认为源整合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应该把资源整合推进到数据整合层面;讨论了基于OPAC系统、网络数据库和知识管理的3种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出实施信息资源整合的4条措施,即建立基于OPAC的一站式检索、建立电子资源查询系统、建立引文链接(或学科指引库)、研发知识元链接。
李广建将国外的整合研究概括为面向信息资源组织的整合、面向异构数据源的数据整合以及面向应用的整合3个阶段;介绍了整合的类型及层次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介绍了整合的GAV模式、LAV模式、GLAV模式和BAV模式、P2P模式;分析了整合系统的体系结构。
汪会玲分析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动因,即载体演化、信息技术集成发展、组织机制变革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等,讨论了在各种促动因素下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
2信息资源整合需求方面的研究
用户需求是信息整合的促动因素,整合目标的实现应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衡量,一些文献直接从用户角度分析了用户对信息整合服务的需求。
何丹青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指出现行信息服务的缺陷,指出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需求是集咨询功能、信息检索功能和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集成化服务,这一服务模式是用户迫切需要得到的,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追求的目标。
胡潜讨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用户动因,提出以用户为导向的整合构想。认为从技术角度看,面向用户的集成化门户应建立一个开放的资源系统。
李阳辉认为,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表现为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并结合这几种需求提出整合模式:将传统馆藏文献与对应馆藏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将馆藏各种数字化资源之间进行整合;将馆藏数字化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胡昌平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信息资源整合进行分析,认为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是发展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从信息资源整合的关注点入手,分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整合要求和基于用户体验的整合目标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给出了具体的整合实施策略。
3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标准协议方面的研究
信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整合技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的切入点对信息整合领域的各种技术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者比较系统地对整合技术的发展作了全局性总结;也有研究者研究整合技术的基础理论问题;还有的研究者具体提供某一领域的实用集成系统,不一而足。
董福壮通过对异构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中间件的信息系统、联邦信息系统这3种技术的论述,回顾了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继而详细说明了信息集成的过程及全局查询处理和查询规划,并在对技术进行梳理和阐述后,指出了集成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孔敬、李广建则探讨了学科信息门户的特征和体系结构,认为门户构件、跨系统集成检索、元搜索引擎和智能代理等网络信息技术为构建学科信息门户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并介绍了Z39.50、OAIPMH等跨库检索互操作协议标准间的关系。
姜丽华等借鉴元搜索引擎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基于Multi-Agent的跨库检索系统。利用界面Agent、协作Agent、汇总Agent和检索代理Agent来实现系统的智能部件,多个Agent之间的通信通过协作A-gent进行协作和交互,共同完成检索任务。同时对跨库检索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讨论。
姜丽华等还指出:信息资源整合的标准关系到信息资源整合的成败及信息共享的问题,只有在信息资源加工、描述、互操作和服务等方面建立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信息整合系统的实现。
胡昌平从国家层面研究了信息资源整合标准的重要性,指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对标准规范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规范;缺乏对标准规范建设的系统化把握;缺乏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和开放应用;缺少开放、联合、共享的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措施。胡教授指出,只有按照整体环境的标准规范来组织资源,提供服务,才能保证资源与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黄如花讨论了支持集成化的信息检索标准与协议,包括标准标记语言XML、元数据标准DC和RDF、互操作协议OAI、Z39.50、开放的统一资源定位器(OpenURL)等;介绍了数据库技术,如面向对象的技术、动态数据库访问技术、通用服务中间件技术,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4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方面的研究
国内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目前还不成熟,而不少介绍国外的文献则对国内整合系统的研发有一定的帮助。
范爱红等对ISIWebofKnowledge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它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并将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为数据库结构;基于Web的ISILinks机制(用于建立起与多种学术信息源的链接);基于Web的跨数据库交叉检索功能;基于引文建立的必要科学指数数据库等。范爱红等认为该系统能实现不同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沟通,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008年2月情报探索第2期(总124期)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