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真传吐纳法

道家真传吐纳法

道家真传吐纳法

其实,练吐纳并不难,「吐」就是用嘴巴吐气,「纳」就是用鼻孔吸气,练吐纳功是这样的:

如是站着练,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如果坐着练,上身应坐直不靠背椅),两手掌重叠置于丹田,两眼可微闭,先做六次「吐」,再做三次「纳」,每次「吐」或「纳」之后,随著就要做九次调息,就是九次深呼吸,使呼吸恢復平顺之后,再做第二次吐(或纳),我称一次吐(纳)加上九次调息,算作一个单元。换言之,「吐」要做六个单元,「纳」只做三个单元。

一、先做「吐」的单元:用口把肚子里的浊气徐徐的尽量吐净尽,腰已呈微曲,用力吐至不能再吐时,屏息(憋气停止呼吸)意念导气走小週天,小週天每一循环约1-2秒,屏息的时间愈久愈好,如不惯于做小週天,以默数读秒也可。

在屏息的时候,似乎感觉到丹田与命门已贴紧,腹部成真空,这时会感到腰背发热,满口生津担屏息时不要吞口水,等到调息时再吞下去)。

奇妙的吐纳功

在屏息到憋不住气的时候,才开始做调息,先吸半口气,再做九次深呼吸。在呼气时意念导引走膻中、丹田、会阴、到下面的涌泉穴,此时腹部会凹起。鼻孔吸气时,同时意念导引(气)仍由足下的涌泉穴向上经会阴(这时要提肛)、命门、百会,完成一个大週天,如此「吐」一次,再深呼吸九次,(同时导引气走九次大週天),就做完了一个「吐」的单元,要连续做六个单元。

二、再做「纳」的单元:用鼻孔尽量吸气,胸腔的气已吸满,到不能再吸的时候,立即屏息,同时意念导引走小週天,在「纳」时的憋气,我运气小週天,目前已增加到可以是70~80个小週天,比「吐」时做小週天约多一倍的时间。据黄冠球、王静修大医师两位师兄说:因為「纳」的时候吸的的氧气多,所以可以撑的时间较久,确有道理。

做「纳」在屏息到憋不住气的时候,先吐半口气,再做九次调息,方算「纳」的一个单元,要连续做三个单元。「纳」的调息动作,与做「吐」的调息一样,不再重述。

练吐在纳气时,头可后仰,两肩向上耸,两脚尖可微垫,好像上体欲飞状。我领略到此一窍门,受用不尽。

吐纳不过是丹院功法的初步,功法很多,传授时,因人而异,只要学到一招就终生受用不尽。因此,吐纳功带给我健康受用不尽。吐纳功真奇妙,有益健康,特拋砖引玉,提供一得之愚,愿有福之人同登龙门从吐纳练起,都能达到性命双修,羽化登真的境界。

道教内功筑基

道教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三年前曾在崂山得匡常修道长传授吐纳气功,属道教内功筑基功法。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欲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入旁门,或不知火候,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盖道教气功,遵循“道法自然”,行之得法,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献诸同道。

一、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气,达到长寿之目的。

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生受益。

道教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生母之气通空中太和之气。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中脘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谓之先天元气,“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

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气即保生也。故不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回到婴儿先天状态。吐纳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长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二、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工作—般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一)身法。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缓步徐行,神态自若,安然行气;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曲,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于脐下,或掐诀最好,亦可坐于凳上,手抚两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或者侧身卧最佳,—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一手放脐下。以上四种姿式,求其自然安适,以易入静。

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于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挠,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后人称为“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一养气。练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气。故练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二)心法。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欲念不除,无法驭气。

《太上老君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心底自然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三)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微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练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籥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叫做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吸入空中太和之气,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气,心性渐渐伏下,与肾气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练气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气,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气”,肺主气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土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气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籥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寐,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气中,气包心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匡道长讲述他的亲身体会时说,静到极处,但觉气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主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谓之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赋性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三、吐纳须知

(一)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气,则无饥渴之感,所谓“气满不思食。”种种功效,日久自知,不必详述。

(二)练吐纳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练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辅助,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气,以气领形,终究落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三)《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此法贵在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对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寻求气功疾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憋端。

(四)平日注意保养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气,《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内含养生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试看哪位气功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五)荤腥香辣之物不利养气,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

南怀瑾开示

六字诀要领

天台宗小止观法中,有一个偈颂: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呵(管心脏)、嘘(管肝脏)、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肾脏)、呬(管肺)。

在空气干净的地方,站着或打坐,用这六字之中的一个,作口形呼气,不要出声音,尽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瘪进去),嘴巴一闭,让它自然吸。炼得累了,停下来作调息功夫。此时就是小止观所谓“有觉有观”,感觉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轻微,杂念少了,慢慢练习下去,身体内部会起各种变化。

修气的法门不是菩提道果,可是它可使我们易于证果。天台宗小止观法门的六字:呵嘘呼嘻吹呬,是调整身体的,许多人都搞错了,现在重新示范一次:

站着,肩膀一挂,两手随便一摆,气就到了,就好像作鸟飞式时,臀部肌肉一挾紧,气就到了,这是个关键。以发“呵”字为例,只要意识,声音不必发出来,小肚子随着气呼出自然瘪进去,待把气呵光了,没有气可呵了,

只要把声音停止,嘴巴一闭,鼻子自然会将气吸进来。要多作几次,然后放下,听声音,听至呼吸与心念专一,杂念没有了,自然空了.

那么在修这个安那般那这个以前,那么在六妙门上也讲到了,假使身体有不舒服,有六个字,你们都晓得了,都晓得吧,六个字,治病的方法,都知道吗?又来了,都知道不知道,记得不记得?呵、呼、你写嘛、写嘛,不要等我来啦。(对写黑板的同学说,好象是李淑君)晓得六个字,嘘、吹、嘻、嘿(呵?),对了嘛。吹、嘻,欢喜的喜,口字旁有个喜。还有个“呬”,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不是都知道,都知道。真不知道,你们不是上过这个课吗?没有啊。六妙门没有上过的呀?教务长,下一次把六妙门好好拿出来研究研究吧。

有些同学知道吧,呵、呼、嘘,(嘻、吹、呬)这六个字你不要小看了它,如果你真修好,身体非常健康,而且容易得定,有心脏,“呵”字对心脏,心脏不舒服有病,多修这个,这种这几个字呢。

第一,每修一个字的时候,念一个字的时候,不准出声音,意念上有这个声音,嘴巴的形式也有这个声音,但是声音听不见的,这是六个都一样。第二,这六个字啊,最好用客家话念,或者广东语与闽南话念,用国语念都不对了,记住哦。

你看,你的嘴也是嘴我的嘴也是嘴,都记一下,嘴形念“呵”字,你们会广东话、闽南话,“呵”字念什么?“呵”字念什么?口字旁一个可,你们有没有广东客家人在这里?哪一位,闽南话这呵字念“哈”,不知道哪位讲话请站起来,广东话“呵”字,这个“呵”字念“哈”吗?不对哦。对,那个是对的(南师手指后面一个出声的同学),“呵”不是“哈”,还是“哈”,这个话是广东发音,就是这个嘴形的发音,不要念可字,脸张开笑,把所有的浊气都吐掉,假使心脏有问题的人经常念这个,然后把这个浊气呼完了,静下来,你不要管进来的气。这个气进来,是氧气,一到身体内就变成碳气,所以急于要把碳气呼出去,不然就得病,所以有呼有吸。所以呵字管心脏部分的,就要念这个音。

“呼”管肠、脾胃、肠胃,你自己体会那个嘴形这个发音不同的,你尽量把气这个浊气呼完了,自然给它停下,不要吸气进来它自然会吸进来,这“呼”。

这个“嘘”字呢也不能照国语念了,又要照客家话,客家话念什么音,大声讲,你也会了,嘘,对了,反正照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对了,照现在国语念不对。现在的国语是当时在北方北京过来的,或者北京靠北一点的过来,是满清三百年来的国语,客家话、广东话是唐朝的国语。闽南话、福建话是宋朝的国语。那么我们这些佛经翻译都是唐宋时代,所以发音不能照现在读,很多搞不对了。这样懂了吧,所以这个“嘘”不念这个虚字,不是照国语“嘘”这是肝脏的。

“吹”就是念“吹”了,嘴巴尖起来念,关于肾脏的。

这个“嘻”字呢,不念喜,闽南话念,这个客家话念什么?对了,“嘻”是管三焦的,管三焦哦。这个胸部这个这个淋巴腺,胸上腺,等等……,这是管三焦的,就是你看学弥勒菩萨一样,“嘻”我们笑起来“嘻”,这个“嘻”字这样管三焦。你看,你真痛快地拉开嘛,不要出声音,你自己觉得脑得门这里就放松了嘛,身体松了嘛,三焦的浊气都出来了。

试试看,来嘛,我们大家学疯子嘛,不学佛,就是这样“嘻”字。这个“呬”也要照客家音发,这个我就对不起,发不来,你大声点,比我高明,客家音,“呬”字发音照广东话、闽南话嘛,这个“呬”字,还是“呬”差不多,照闽南话、广东话,这六个字非常有效的,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这个调好气,然后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这个“息”字这一段,一进一出之间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安那般那的要点

现在我为你重复一次安那般那的要点。这个法门依中国的天台宗,是有为工夫配合无为工夫一起的,上座后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净一下,即使是假想的清净也没关系。

其次,你调整清理身体内部。一般人饮食男女没有断的,身体都有毛病,就成为修行的障碍。天台宗用“六字口诀”来清理身体内部。这个法门最原始是跟着佛法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天台宗的祖师们所创造的。后来的中国的道家也学着用。

六个字和相对应的器官是:

呵(读如猴)——心

呼——胃

嘘(读如“河威”合音)——肝

吹——肾

嘻(读如“河宜”合音)——三焦(荷尔蒙系统,甲状腺、胸腺、肾上腺)

呬(读如“斯”)——肺

(括弧内为国语发音)

这些字本身没有意义,你每一口气拉长读一个字,但是不能读出声音来,你只要借用它们发音的嘴形,以听不见嘴中发音和呼吸的声音为准。看我做(南师示范)。

当你一口气吐出“呵”的时候,观想在心脏部位的业气,病气都吐出来了。一口气吐尽了,把嘴一闭,身体自然会吸气进来,完全不用你统指挥,也不用费力。你如果在吐完气之后还拼命吸气回来,是错误的做法。另外五个字也是一样。

好,你每次练习安那般那,第一,把念头都抛开,放松身体。第二,用六字口诀调整身体里面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气的方法清理。例如,您觉得胸口闷闷的,可能是心或者肺的问题,就用“呵”或者“呬”字。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肾的问题,就用“吹”字。余法类推。这里面还可以配合特定的动作,可以练武练剑,有一种功夫可以把吐气变成嘴中的吹剑……我们这儿讲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诀也要用上不少时间,把内部打扫干净,气路通畅了,就自然进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别去注意呼吸。我在第一天说过,风大是五大中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还有那里不对,再用安那排出病气业气。你如果思想不能清净,能真练好了出气,思想烦恼也会少了。我们人在大烦恼或者累极了的时候怎么做?是不是长叹一口气?对不对?叹出去就舒服了。男女在做完那事也会叹一口气,然后睡得像两条死猪,舒服了。人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是出去的。人出生时,第一口气也是出去的。

讲回静坐,练完了六字口诀,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记得知性不是在脑中的。呼吸变得深长,你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念头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经讲得很清楚,呼吸有长中长,长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长。为什么如此?佛没有说。那同你的身体健康有关系。如果静坐时你的呼吸忽长忽短,这可能是你当天的情绪不定,吃的东西不对,乃至天气变化都会有影响。

当呼吸粗重时,你会感觉到在鼻子尖上,渐渐、渐渐的,感觉到了眉心,最后才到了头顶。当你还不够静时,你好像感到有东西进出。其实并不是空气真的进出你的头顶,都只是你心里的感觉。当你念头定住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那就是息。

所以,你在练习时,只是知道呼吸的长短进出,只看这个,不要管念头。好像在看着一个小孩子在房中跑来跑去,你知道他在那儿,不用去帮他忙。这也像是看着水中的鱼游来游去,你知道鱼在那儿,你不用去碰它。看着呼吸的长短、进出,慢慢地,愈来愈深愈长,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

止息以后,知道全身充满了气。如果觉得那里不通,用意识观,把那部位的病气业气送出去,甚至放个屁放出去。最麻烦的是气到了性器官,这时候不要去管它,把这个看的念头也去掉,它就没有了。你愈看它就愈是帮它,它就愈来愈强,直到你忍不住了,只得去寻求发泄。当这种问题来了,你要知道如何处理,懂吗?

当你全身充满了气,把念头都抛开,慢慢地气也稳定了,这时就可以常在不呼不吸中。其实也不是绝对的不呼吸,只是隔了许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时有气进来,把他放出去,身体就空灵了。这时身中就会生起光明,可能在头部或者在背上,或者最好的情形是在下半身生起的。此时口水分泌会特别旺盛,不用吞咽,他自然会下去,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双性荷尔蒙。慢慢你连身体的感觉也没有了,进入了光明定中。

我只能为你讲到这里了,讲多了反而会害了你。

很多人以为吸气能充实生命,就练吸气,真是愚不可及!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舍,把它放出去。大乘道叫布施,把自己的气乃至生命给一切众生。

练习中最难的是腰部以下,到腿,到足趾。两足是最难打通的,一旦通了,就会生起非常舒服的感觉,继而产生乐感,比性的快感还要好。乐感由腿上升到头,由脑所生的乐感是无比的欢喜,无法形容的。到了这一地步,身体就不是障碍了。一般人打坐总还觉得身上有这里和那里的不舒服,就是觉得有身,所以身体就变成了障碍。身体不障碍,下一步就要修菩提了。到这里为止是共法,外道也可以修到的。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天台宗小止观法中,有一个偈颂: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呵(管心脏)、嘘(管肝脏)、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肾脏)、呬(管肺)。

在空气干净的地方,站着或打坐,用这六字之中的一个,作口形呼气,不要出声音,尽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瘪进去),嘴巴一闭,让它自然吸。炼得累了,停下来作调息功夫。此时就是小止观所谓“有觉有观”,感觉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轻微,杂念少了,慢慢练习下去,身体内部会起各种变化。

《如何修证佛法》

你呼吸出去了,所以修六妙门止观告诉你六个口诀很重要,这六字诀——呵、嘘、呼、吹、嘻、呬,究竟是从佛家来的,或者是道家来的,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弄清楚。这是讲学问知识。用处呢?非常有用。

这六个字发音,当你们修安那般那呼吸法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心脏这里胸口难过,就用呵字。但喉咙不出声音,从心脏这里呵……一口气呵完了,嘴吧一闭,气自然回转来。你呵几次,胸口、心脏这里就打开了,病也出去了。

吹字是肾部,腰这里难过,气走不通,用吹字发音。不是念出声音来,这个嘴形如吹箫、吹笛子(师示范),一口气把腰、肾脏所有毛病吹完。吹到最后,嘴巴一闭自然呼吸,一两次以后这里就松开了。

呼呢?脾胃有问题,或消化不良用呼字,嘴巴发呼音的形态。呬,你用广东话或闽南话发音,西啊、斯啊,差不多,嘴巴拉开,是肺部的。嘻字是什么发音啊?我们人高兴怎么笑,嘻嘻,嘻嘻,就是嘻这个发音,前面上中下三焦就都打开了。这六个字的发音非常重要,属于般那出息的法门。

所以我说现在中国的大庙子,你们很少看到真正丛林。像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或者常州天宁寺,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修行方法的建筑。真正的丛林建筑,就是表示修行的方法。你一进到山门里头,前面的殿供有哼哈二将,就是安那般那呼吸作用。那个“哼”是用鼻子呼气,“哈”是嘴巴哈气。所以修行先从安那般那,哼哈入手。

这个殿过了,是四大天王,两个眼睛、耳朵。也可说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中间有一个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哈哈大笑,也可嘻嘻大笑,人生难得是开口一笑,所有气都通了,对不对?

过了弥勒菩萨后面才是韦驮护法菩萨,再进去大殿上是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身坐在那里,眼睛看都不看你。再转过大殿,背后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以后入世,再来苦海里头救众生。大殿释迦牟尼佛边上二排是十八罗汉,或者是四大菩萨,都是配套的。所以真正大丛林,实际上用形象来告诉你修行的方法,都很清楚。大家不懂,只当做偶像崇拜。

刚才我们已经讲到数、随、止,下一个再讲到“观”,你就要观察清楚了。“还”是要按前面这个路修行,然后工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还”到哪里去啊?你看六妙门书上转向大乘般若空观啊、假观啊,把大家带向那一方面了。

明明六妙门是小乘的修法,是工夫耶!回到哪里?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在娘胎里,或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回还到这里。然后“净”,呼吸也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吗?错了,见闻觉知都有的,能够知道一切,也能够明白一切。觉是感觉,知是知道。

所以真正到达这个工夫,得定的时候,你的灵感,你的智慧,你的头脑,接触外界的力量完全不同了。也许你坐在这里,连上海的朋友讲话的声音你都能听到;你家里做什么事你也知道了,见闻觉知都在。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