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距离顶管主要技术措施

长距离顶管主要技术措施

长距离顶管主要技术措施
长距离顶管主要技术措施

长距离顶管施工主要技术措施

匡志文

摘要xx污水处理排海顶管工程一次顶进2060m,由于合理选择了工具管形式,成功地解决了轴线控制和减阻泥浆等技术难题,只用了144天就完成了全部顶进施工,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关键词排海工程顶管减阻泥浆轴线控制中继间

一、工程概况

φ2000mm排海管道工程是xxx污水处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排放管总长2060m,管道内径2000mm,从高位井向大堤外顶进,埋深9.30~21.81m,出洞口管内底标高为-20.23m,前1747.5m为下坡(-2.5‰)顶进,最后302.5m为平坡顶进,终点管内底标高为-24.60m。顶进施工采用F-B型钢承口式钢筋混凝土管、楔形橡胶圈接口、多层胶合板衬垫。

二、地质资料

顶进轴线上方覆土为粉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夹少量薄层粉土;粉质粘土。地质剖面见图1。

三、工具管选型

正常排放管在出洞后的150~200m范围内是④层砂质粉土夹粉砂,然后穿过④a 层粉质粘土、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经多方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大刀盘泥水平衡式工具管。

四、主要技术措施

1.减阻泥浆

顶进施工中,减阻泥浆的应用是减小顶进阻力的重要措施。顶进时,通过工具管及混凝土管节上预留的注浆孔,向管道外壁压入一定量的减阻泥浆,在管道外围形成一个泥浆套,减小管节外壁和土层间的摩阻力,从而减小顶进时的顶力。泥浆套形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减阻的效果。

为了保证压浆的效果,在工具管尾部环向均匀地布置了4只压浆孔,顶进时及时进行压浆。工具管后面的3节混凝土管节上都有压浆孔,以后每隔2节设置1节有压浆孔的管节。混凝土管节上的压浆孔有4只,呈90°环向交叉布置。压浆总管用φ50mm白铁管,除工具管及随后的3节混凝土管节外,压浆总管上每隔6m装1只三通,再用压浆软管接至压浆孔处。

顶进时,工具管尾部的压浆要及时,确保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混凝土管节上的压浆孔供补压浆用,补压浆的次数及压浆量需根据施工时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由于顶进距离长,一次压浆无法到位,需要接力输送,因此在管道内共设置5只压浆接力站,平均每隔300m左右设1站。压浆接力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运输作用;二是承担至前面压浆接力站管道部分的补压浆。

减阻泥浆的性能要稳定,施工期间要求泥浆不失水、不沉淀、不固结,既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又要有一定的稠度。顶进施工前要做泥浆配合比试验,找出适合于施工的最佳泥浆配合比。表1是本工程所采用的减阻泥浆控制参数,表2是减阻泥浆的配合比。

表1 减阻泥浆的控制参数

表2 减阻泥浆配合比(kg/m3)

拌制减阻泥浆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催化剂、化学添加剂等要搅拌均匀,使之均匀地化开,膨润土加入后要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水化。泥浆拌好后,应放置一定的时间才能使用。通过储浆池处的压浆泵将泥浆压至管道内的总管,然后经压浆孔压至管壁外。施工中,在压浆泵、工具管尾部等处均装有压力表,便于观察,从而控制和调整压浆的压力。 顶进施工中,减阻泥浆的用量主要取决于管道周围空隙的大小及周围土层的特性,由于泥浆的流失及地下水等的作用,泥浆的实际用量要比理论用量大得多,一般可达到理论值的4~5倍,但施工中还需根据土质情况、顶进状况及地面沉降的要求等做适当的调整。 本工程的减阻泥浆运用十分成功,全长2060m的顶进最大顶力不超过8500kN。把顶进过程中的顶力曲线和泥浆用量(实际用量与理论用量之比,用百分比表示)曲线通过处理后可以得到顶力、泥浆用量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图(图2)

图2 顶力和泥浆用量与距离的关系图

由图2可以看到,除出洞阶段外,顶力曲线很平滑,顶力增加十分缓慢,最大值为8500kN。由于在出洞阶段无法建立完整的泥浆套,因而泥浆用量较少,但当泥浆套建立好以后,泥浆的用量就随着顶进距离的延长而增加,顶进结束时,泥浆的用量达到理论值的8倍。泥浆的用量之所以随着顶进距离的延长而有较大增加,主要是补压浆造成的,因为随着线路的增加,补压浆的量要大大超过工具管尾部的压浆量。

管道外壁和土体间的摩阻力的大小是衡量泥浆减阻效果的标准,图3是本工程顶进过程中管道外壁和土体间的摩阻力曲线图。

图3 摩阻力曲线图

图3真实反映了顶进过程中侧向摩阻力的变化情况。在出洞阶段,由于泥浆套无法建立,因而侧向摩阻力比较大,随着泥浆套的建立,摩阻力急剧减小。顶至200m时,侧向摩阻力为2.1kN/m2;顶至600m时,侧向摩阻力为1.1kN/m2;顶至1500m时,侧向摩阻力为0.5kN/m2;顶至2000m时,侧向摩阻力为0.3kN/m2。上述值均远小于规范中的取值及利用经验公式计算的值,也远小于以往同类工程中的实际值。显然,侧向摩阻力随着顶进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是和泥浆的用量随着顶进距离的延长而增加有直接关系的。

2.中继间应用

正常排放管总长2060m,在出洞后的150~200m范围内,顶进断面主要为④层砂质粉土夹粉砂,随后的顶进主要在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中进行。因土层变化较大,顶进阻力在各土层中不同,考虑到长距离顶管的特殊性并结合以往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原施工组织设计中拟布置14只中继间进行接力顶进。

中继间采用二段一铰可伸缩的套筒承插式结构,偏转角α=±2°,端部结构形式与所选用的管节形式相同,外形几何尺寸与管节基本相同。在铰接处设置2道可径向调节密封间隙的密封装置,确保顶进时不漏浆,并在承插处设置可以压注润滑脂的油嘴,以减少顶进时密封圈的磨损。中继间的铰接处设置4只注浆孔,顶进时可以进行注浆,减小顶进阻力。

顶进至194.1m时,根据顶进施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管节外壁和周围土体的摩阻力介于2~3kN/m2,是比较小的,根据计算结果,并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对中继间的位置作了适当调整,以减少中继间的投入,并能确保顶进的顺利进行。 由于第1、第2号中继间已经放置,第3号中继间位置也已确定(因电缆等的长度已定),因而中继间布置从第4只开始调整。

调整后,正常排放管共设置9只中继间,具体布置位置见表3。

表3 中继间位置

注:表中间距及累计距离中未计中继间长度,其长度在第9号中继间后计入调整。

顶进至1102.3m时(中继间布置了5只),管节外壁和周围土体的摩阻力为

0.5kN/m2左右,波动基本不超过0.1kN/m2。经计算并结合顶进施工的工艺要求,又对中继间的位置作出了调整(因第1至第5号中继间已经放置,因而中继间布置从第6只开始调整)。

调整后,正常排放管共设置8只中继间,具体布置位置见表4。

注:表中间距及累计中未计中继间长度,其长度在第8号中继间后计入调整。

由于先后两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原来的中继间布置,最终只设置了8只中继间,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也减少了后期处理工作。

3.测量及轴线控制

在顶进过程中,经常对顶进轴线进行测量,检查顶进轴线是否和设计轴线相吻合。在正常情况下,每顶进1节混凝土管节测量1次,在出洞、纠偏、到达终点前,适当增加测量次数。施工时还要经常对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随着顶进距离的不断增长,轴线偏差测量需接站观测,从而产生接站误差。因此顶进前按不同的顶进里程,制定了相应的轴线平面偏差测量方法;高程偏差测量

采用水准接站测量,先测得工具管中心标高,再与设计高程相比较就可得高程偏差。

另外,指示轴线在顶进工程中,必须利用联系三角形法定期进行复测,以保证整个顶进轴线的一致性。

为了较好地解决测量用时问题,要尽可能减少测量接站数,在转站处利用特殊发光源作为目标,再利用放大倍率较大的瑞士T2经纬仪观测;测定工具管前进的趋势,同样能达到减少测量时间的目的。

在实际顶进中,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经常发生偏差,因此要采取纠偏措施,减小顶进轴线和设计轴线间的偏差值,使之尽量趋于一致。顶进轴线发生偏差时,通过调节纠偏千斤顶的伸缩量,使偏差值逐渐减小并回至设计轴线位置。

施工过程中,及时了解工具管的趋势对纠偏十分有利。如果轴线偏差较小,且趋势较好(沿设计方位),就可省去不必要的测量和纠偏,提供更多的顶进时间;如轴线偏差较小,但工具管前进趋势背离设计轴线方向,则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纠偏,使工具管不致偏离较大。 测量采用高精度的全站仪,激光经纬仪和水准仪。工具管内设有坡度板和光靶,坡度板用于读取工具管的坡度和转角,光靶用于激光经纬仪进行轴线的跟踪测量。

图4-1、图4-3是根据施工过程的轴线偏差绘制的曲线,图4-2、图4-4是竣工后的轴线偏差曲线。

图4-1 施工过程轴线水平偏差曲线

图4-2 竣工后轴线水平偏差曲线

图4-3 施工过程轴线高程偏差曲线

图4-4 竣工后轴线高程偏差曲线

从图4可以看出,竣工后的测量结果与顶进过程中的测量数据基本上是吻合的,说明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是合适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

4.纠旋转的技术措施

正常排放管前300m(100节管书)的平直线段内,共布置了16只垂直顶升口,垂直顶升口对旋转有很高的要求,转角不得超过1°,否则就会影响垂直顶升的施工,因此,控制好前300m管道的旋转十分重要。

为了减小管节之间的相互转动,在前300m范围内的管节的两端设置了止转装置。通过止转装置将前300m管道连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减小整段管道在顶进过程中的旋转。

虽然安装了止转装置,但由于施工过程中管道受力不均衡,管道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转角,为此,施工时根据各垂直顶升口的转角大小,辅以一定数量的压重块纠正转角,这种方法效果很明显。顶进结束时,16只垂直顶升口的转角均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5.水力机械化施工

正常排放管的顶进距离为2060m,因此泥水系统的配置相当关键,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布置了泥水系统。沉淀池利用工地原有的虾塘,进行必要的加深,留有足够的容量,筑坝分隔成清水池和泥浆池,并用φ300钢管连通泄水。在清水池旁设置2台5级泵,向管路供水,进水管路采用φ150无缝钢管、卡箍式活络接头,中继间处用橡胶波纹管过渡,以适应中继间之伸缩,满足顶管施工的工艺要求。实际施工时,前1500m是利用清水池旁2台并联的清水泵供水,1500m以后才用多级泵供水。这样配置的好处是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也降低了施工时的操作难度。

排泥采用φ100无缝钢管、卡箍式活络接头,中继间处也采用橡胶波纹管过渡。废弃泥浆用管道泵串联水平输送,管道内每隔200m左右设置1台。工作井内设置1台大功率管道泵,担负泥浆的垂直输送。

五、结语

本次排海工程正常排放管一次顶进距离2060m,由于工具管选型得当,技术措施合理、施工中未用中继间接力顶进,轴线偏差符合规范要求。顶进只用了144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减阻泥浆的成功运用,极大地减小了侧向摩阻力,为快速顶进和轴线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继间的布置是长距离顶进施工中的难点,布置多了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布置少了无法满足顶进需要。因此,长距离顶进时的中继间布置,在满足施工工艺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到施工时各种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的影响。 通过本工程的施工,为更长距离或更大口径的顶管施工积累了经验。

长距离顶管施工主要技术措施

长距离顶管施工主要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2000mm排海管道工程是嘉兴市污水处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排放管总长2060m,管道内径2000mm,从高位井向大堤外顶进,埋深9.30~21.81m,出洞口管内底标高为-20.23m,前1747.5m为下坡(-2.5)顶进,最后302.5m为平坡顶进,终点管内底标高为-24.60m.顶进施工采用F-B型钢承口式钢筋混凝土管、楔形橡胶圈接口、多层胶合板衬垫。 二、地质资料 顶进轴线上方覆土为粉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夹少量薄层粉土;粉质粘土。地质剖面见图1。 三、工具管选型 正常排放管在出洞后的150~200m范围内是④层砂质粉土夹粉砂,然后穿过④a层粉质粘土、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经多方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大刀盘泥水平衡式工具管。 四、主要技术措施 1.减阻泥浆 顶进施工中,减阻泥浆的应用是减小顶进阻力的重要措施。顶进时,通过工具管及混凝土管节上预留的注浆孔,向管道外壁压入一定量的减阻泥浆,在管道外围形成一个泥浆套,减小管节外壁和土层间的摩阻力,从而减小顶进时的顶力。泥浆套形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减阻的效果。

为了保证压浆的效果,在工具管尾部环向均匀地布置了4只压浆孔,顶进时及时进行压浆。工具管后面的3节混凝土管节上都有压浆孔,以后每隔2节设置1节有压浆孔的管节。混凝土管节上的压浆孔有4只,呈90环向交叉布置。压浆总管用50mm白铁管,除工具管及随后的3节混凝土管节外,压浆总管上每隔6m装1只三通,再用压浆软管接至压浆孔处。 顶进时,工具管尾部的压浆要及时,确保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混凝土管节上的压浆孔供补压浆用,补压浆的次数及压浆量需根据施工时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由于顶进距离长,一次压浆无法到位,需要接力输送,因此在管道内共设置5只压浆接力站,平均每隔300m左右设1站。压浆接力站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运输作用;二是承担至前面压浆接力站管道部分的补压浆。 减阻泥浆的性能要稳定,施工期间要求泥浆不失水、不沉淀、不固结,既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又要有一定的稠度。顶进施工前要做泥浆配合比试验,找出适合于施工的最佳泥浆配合比。表1是本工程所采用的减阻泥浆控制参数,表2是减阻泥浆的配合比。 表1减阻泥浆的控制参数 表2减阻泥浆配合比(kg/m3) 拌制减阻泥浆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催化剂、化学添加剂等要搅拌均匀,使之均匀地化开,膨润土加入后要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水化。泥浆拌好后,应放置一定的时间才能使用。通过储浆池处的压浆泵将泥浆压

复杂环境下DN3500大管径长距离曲线顶管施工技术

复杂环境下DN3500大管径长距离曲线顶管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虹许、虹梅雨水泵站及总管新建工程实际施工情况,简述 DN3500曲线顶管穿越河道、穿越中环、曲线线性控制等几项关键施工技术,为类似工程施工积累经验。 关键词:大管径;曲线顶管;长距离顶进 1、工程概况 本工程新建沿规划红松路至泵站的雨水排水总管采用顶管施工方法。曲线顶管包括03/HSY→04/HSY顶管段、07/HSY→06/HSY顶管段两段,其中 03/HSY→04/HSY顶管段管底标高为-9.5~-9.9m,覆土厚度为10.08m~1.38m,顶管长度为400m,穿越土层为④淤泥质粘土,穿越野奴泾河。07/HSY→06/HSY顶管穿越上海市中环线,管底标高为-3.87~-5.69m,覆土厚度为5.27m~5.45m,顶管长度为815m,穿越土层为③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④淤泥质粘土。 2、施工设备 本工程曲线顶管采用大刀盘、大扭矩泥水平衡顶管机,泥水平衡顶管机的优点是: (1)适用的土质范围比较广,特别是在地下水压力很高以及变化范围很大的条件下; (2)可有效地保持挖掘面的稳定,对所顶管子周围的土体扰动比较小; (3)与其他类型的顶管比较,泥水顶管施工时的总推力比较小,尤其在粘土层这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4)工作坑内的作业环境较好,作业比较安全,由于它采用泥水管道输送弃土,不存在吊土,搬运等危险的作业; (5)泥水输送弃土为连续作业。 3、顶管施工技术措施 3.1顶管穿河施工 本工程3#→4#顶管施工需穿越野奴泾河道,顶管穿越河道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 (1)顶管穿越河道过程中产生的挤压力导致河道防汛墙及防汛大堤路面不均匀沉降或变形,甚至可能引起防汛墙开裂或河水倒灌。 (2)在穿越河床时,存在顶管机头上浮或发生冒顶的风险。 对应措施: (3)加大顶管监测频率,在穿越的重点部位安排专人值班。 (4)穿越河道时严格控制顶管机的推进速度,保持均衡、匀速,减少顶管顶进对前方土体的扰动,从而减少对河床或防汛墙的影响。 (5)正确选取顶管机头正面土压力,及时调整和控制压注触变泥浆的压力和注浆量,严格控制出土量,以达到水土压力平衡,减少河床沉降和隆起。 (6)加强对防汛墙沉降和变形的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合理调整施工参数。 3.2 顶管穿越中环 中环线作为上海市交通大动脉,沉降过大将造成上海市交通的严重压力,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每一道施工工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沉降在2mm范围内。 (1)采用面板式大刀盘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DH-3500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该顶管掘进机对开挖面的扰动最小,使开挖面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顶管的安全技术措施(新编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顶管的安全技术措施(新编版)

顶管的安全技术措施(新编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工程概况 工程项目的位于浑南祝科街与浑南东路交界处,全长68m,浑南东路为已建公路,给水管道穿越浑南东路时采用顶管施工,计划开峻工时间为2011年10月20日至2011年11月15日,总工期为45天。 二、安全管理目标 本工程安全管理目标为:“五无、一杜绝、一创造”。“五无”:无工伤死亡事故,无重大交通事故和机械事故,无火灾事故,无坍塌事故,无中毒事故“。“一杜绝”:杜绝重伤以上(含重伤)伤亡事故,轻伤率控制在4‰以内。“一创造”:创造安全文明标准现场。 三、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副总经理——安全生产第一法定责任人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项目生产副经理——分管安全事务 专职安全工程师——负责日常安全管理

各生产班组专、兼职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检查、监督 本项目安全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李伟 组员:王涛、 三、本工程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方法 1、危险源辨识主要是指对施工进程中,人、机、物所产生的不安全隐患进行识别,同时对这些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危险源识别与控制措施,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控制方法: A.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B.执行运行控制程序 C.教育与培训 D.监督检查 E.制定应急预案 2、危险源识别与控制方法,见表2—6 表2—6危险源识别与控制方法 施工区域 序号 危险源

曲线顶管技术综述

曲线顶管技术综述 1 曲线顶管技术概述 在顶管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地面建筑物的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原有地下构筑物的拥挤等原因,往往迫使工程的路线定为曲线。在此情况下,采用顶管或盾构机械 设施使管节的中心线按照设计的弧线前进的施工技术,即称为曲线顶管技术。曲顶技术在日 本和欧美国家早已开始使用,并有了一些成功经验。日本的曲顶技术开始于1965 年熊本市直径1 200 mm 下水管道的施工,随后又得到不断研究和发展,到20 世纪80 年代,应用已较广泛,代表了该领域当今世界的最先进水平。从国内外曲顶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曲顶的管 径以中、大口径为主,曲线类型有平面的、有垂直向的,还有S 形的,基本上能按工程的要求而变换。同时,顶进长度向长距离方向发展,比如:在上海合流污水一期工程中德国Zueberlin 公 司曾将直径 2 500 mm 的钢筋混凝土管曲线一次顶进约 1 500 m 。 2 分类 1.1 顶管施工的分类常见的顶管施工的分类是以顶进管前工具管或顶管掘进机的作业形式来分为手掘式顶管、挤压式顶管、半机械式或机械式顶管。 1.2 顶管施工技术分类目前,在顶管施工中最为流行的有三种平衡理论:气压平衡、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理论。 1) 气压平衡顶管施工就是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来平衡地下水压力、疏干地下水,从而保持挖掘面稳定的一种顶管施工方法。 2) 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就是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进行施工,并利用顶管机泥水仓内的泥水压力来平衡顶管机所处土层中的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同时利用排出的泥水来输送弃土的一种顶管施工工艺。3) 土压平衡顶管工法是利用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进行地下钢筋混凝土管道或其他管道的顶进施工工艺。 3 顶管类型 顶管用管材按照材料可分为:钢筋硅管、钢管、铸铁管和其它塑料管、复合管等等。 1) 钢筋混凝土管: 目前,由于钢筋混凝土管有耐腐蚀性、经济等特点,成为长距离曲线顶管的首选管材。钢筋混凝土管按它的生产工艺可分为离心管、立式震捣管和悬馄管三大类。在钢筋混凝土管中,还有采用玻璃纤维进行加强的管道和用钢板进行加强的管道如钢筒混凝土管。 2) 钢管: 钢管作为顶管材料是仅次于钢筋混凝土之后的使用较为普遍的管材。顶管用钢管可分为大口径与小口径两类,在大口径中用的钢管多采用一定厚度的钢板,先卷成圆筒,然后再焊接成形,最后再做圆。在以上冷作加工过程完了之后,还需根据不同的要求涂上防腐材料。顶管所用钢管的壁厚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标准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标准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标准版) 1中继间的顶力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进的过程中顶力达到中继间顶力的50%时就需要下中继间。 中继间油缸的活塞杆直径d=140mm,中继间压力等级为Pmax=31.5MPa。 中继间顶力 F中=n×Pmax×A(1) =24×31.5×106×π×(0.14/2)2 =11632kN 2顶力计算 在普通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力计算: F=Fo+πBcτaL(2)

式中:F——总顶力(kN); Fo——初始顶力(kN); Bc——管外径(m); τa——管子与土之间的剪切摩阻力(kPa); L——推进长度(m) 初始顶力 Fo=(Pe+Pw+ΔP)πBc2/4(3) 式中:Pe——挖掘面前土压力(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现阶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会超过20m,考虑排泥不畅等原因,取Pe=200kPa); Pw——地下水的压力(kPa); ΔP——附加压力(一般为20kPa); (4) 式中:——管与土之间的粘着力(kPa); ——管与土的摩擦系数() (5) 式中:W——每米管子的重力(kN/m);

顶管穿越和作业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顶管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基坑安全管理措施: 1)由有资质的土建工程师提供的技术计算书,包括基坑护壁的设计计算、护壁厚度的选择、安全系数的计算、钢筋与混凝土的选择、四木架基础的选择等; 2)土建工程师和监理必须在现场监督混凝土护壁的钢筋绑扎、护壁的厚度、支模和浇注等关键工序,必要时对混凝土强度取样检查; 3)成形后的基坑的要有由土建工程师的定期检查,检测其位移做好检查记录,特别时雨后必须进行基坑检查后才允许进入基坑作业; 4)基坑四周2米(是否修改为经计算,?米范围内不允许存在静载荷),禁止堆放材料和停放设备;开挖出来的土不允许堆在作业坑四周以免加大支壁的侧压;土质较差或是路边的作业坑应考虑选择圆形支壁,顶管套管 用可靠的楔子固定,以防滚动; 5)基坑四周必须设置Φ48脚手架钢管制作的防护栏杆(上护栏、中护栏和踢脚板);下道栏杆离地0.6m,上道栏杆离地1.2m,踢脚板高0.2m,立杆间距不超过1.5m。立杆距工作井边沿1m,且内外两侧1m内需做场地平整;防护栏杆刷红白相间安全警戒漆(间距300mm),踢脚板刷红白相间安全警戒漆(间距200mm),并在护栏上悬挂警示牌。防护栏杆内侧满挂密目安全网及平网。防护栏用抛撑进行加固,杆件之间用扣件连接。防护栏在盘梯口设置1m宽可开闭小门。盘梯与地面夹角在45°以下,中间设休息平台,休息平台底距井底的净距应不小于2m。盘梯宽度不小于0.5m,盘梯不靠井壁侧设1.2m高扶手,踏步采取防滑措施。 6)超过2米的基坑按高空作业防护标准执行,施工平台必须有足够

强度的防护栏杆和全身式的安全带,在吊装过程,顶管内的监护人员和下层操作人员应站在落物碰不到的地方; 7)在作业坑四周筑围堰,防止雨水倒灌入基坑,并在坑内配备专门抽水泵及积水池。 8)夜间施工井内采用36V低压防爆灯,在作业区内及护栏四周合适位置悬挂警示标志。 9)在施工现场布七牌一图、宣传栏,施工场地要有明显的施工标记。 10)顶管基坑深度≤4m,在防护栏盘梯口设置一处逃生通道。顶管基坑深度≥4m,在防护栏盘梯口设置两处逃生通道。 2.受限空间管理措施: 1)任何进入基坑和进入顶管内的作业按受限空间进入程序执行,由顶管负责人签署受限空间进入许可证; 2)受限空间进入人员、负责人员、监护人员必须经过受限空间培训; 3)每天按要求做好的安全交底和班前会等;做好进入人员的进入记录,进入受限空间人员和监护人员必须有合适的通讯联络器材,监护人员不能离开岗位; 4)保证基坑的自然通风,并定期做气体检测,测试内容包括氧气浓度,一氧化炭、可燃气体和爆炸性气体检测等,顶管长度超过50米时,必须强制通风。 5)保证顶管现场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包括车辆、安全绳、担架、急救箱及紧急联络电话等,保证在紧急情况进行施救; 6)电源绝缘和接地良好,必须使用36V的安全电压(在潮湿的地方使用12V的安全电压)并有合适的漏电保护等;所有的照明灯具必须是低

市政给排水施工中的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

市政给排水施工中的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因此要想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多关注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对施工技术进行升级,充分解决传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最常用的施工技术是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该技术的使用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选出最佳的施工策略。因此本文将就该项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仔细介绍其施工工序,探讨出能够有效发挥其效果的施工方案。 标签:市政给排水;长距离顶管施工;应用 目前城市给排水工程的建设相对于其他技术工程的建设较为复杂,因此将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使用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在降低工程制作成本的同时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技术已经成为重点技术,采用该项技术能够减少开挖地面的成本,降低作业的危险性,保障成本的同时顺利达成铺设管道的目标,使城市的交通不再因工程建设而堵塞,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专业人员需要对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前期准备施工方法以及施工工序有详尽的了解,充分掌握使用方法,推动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应用分析 (一)前期准备 由于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使用方法比较复杂,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失误都会造成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不佳以及经济成本的浪费,因此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展开较长一段时间的准备。 1.设计准备 在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整体路线详细掌握,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对现场进行仔细地勘察,了解工程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实际的情况,还有需要提前了解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展开详尽的调查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施工方案,保证人员安全以及工程的顺利开展。 2.现场准备 现场准备需要对现场所需器械的状态进行检查,落实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以及施工材料的检查。结束以后现场还需要对各项电路之间的连接进行核查,预防电路缠绕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除此之外现场的监工人员需要掌握现场施工的具体步骤,在适当地时机引导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进度,确保工程展开井然有序。 (二)施工方法:

顶管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顶管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一、顶管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污水管道顶管工程位于1#北路,污水管直径 d900,管中距离道路中心线2 米,全长660 米。 管线南起江南路与1#北路交叉口已建污水窨井W1—0, 北至1#北路与7#路已建窨井W1—19,包括5 个方形工作井、1 个圆形工作井、5 个方形接收井。 由于本工程时间紧、要求高,特安排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施 工班组,负责顶管工程的施工。 二、顶管工程具体施工安排如下: 1、施工顺序: 顶管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工作井开挖→沉井制作→养护→沉井下沉→沉井封底→ →顶管设周围回填→顶管设备安装→拆除封头→管道顶进 备拆除→沉井封顶。 2、沉井制作 (1)基坑开挖 根据基坑底面几何尺寸开挖深度及边坡定出基坑开挖边线。整平场地后根据设计图纸上沉井中心座标定出沉井中心 桩以及纵横轴线控制桩,并测设控制桩的攀线,桩作为沉井 制作下沉过程的控制桩。 基坑用机械开挖,自卸车装运。为了减少沉井的下沉深

度可加深基坑的开挖深度,但若挖出表土硬壳层后坑底为很 软弱淤泥则不宜挖除表面硬土。决定合理深度应通过综合比较。 刃脚外侧面至基坑底边的距离一般为1.5~2.0m,以能 满足施工人员绑扎钢筋及树立外模为原则。边坡一般取 1:0.33~1:0.67。 基坑底部若有暗滨、土质松软的土层应予清除。在井壁中心线的两侧各1m的范围内回填砂土整平振实,以免沉井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陷。 (2)制作沉井 制作沉井的场地应预先清理,平整和夯实,使地基在沉 井制作过程中不致发生不均匀沉降,制作沉井的地基应具有 足够的承载力,以免沉井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陷以致 倾斜甚至井壁开裂,若地基承载力不够时必须采取地基加固等措施。 (3)砂垫层 基坑面在刃脚的垫层采用砂垫层。砂垫层分布在井壁刃脚中心线两侧各一定距离范围内,砂垫层厚度为60cm,下面对砂垫层的验算,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B=b+2H N +r砂.H≤[σ] B 上式中:B—砂垫层宽度(m),B=0.6+2×0.6=1.8m,

长距离顶管主要技术措施

长距离顶管施工主要技术措施 匡志文 摘要xx污水处理排海顶管工程一次顶进2060m,由于合理选择了工具管形式,成功地解决了轴线控制和减阻泥浆等技术难题,只用了144天就完成了全部顶进施工,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关键词排海工程顶管减阻泥浆轴线控制中继间 一、工程概况 φ2000mm排海管道工程是xxx污水处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排放管总长2060m,管道内径2000mm,从高位井向大堤外顶进,埋深9.30~21.81m,出洞口管内底标高为-20.23m,前1747.5m为下坡(-2.5‰)顶进,最后302.5m为平坡顶进,终点管内底标高为-24.60m。顶进施工采用F-B型钢承口式钢筋混凝土管、楔形橡胶圈接口、多层胶合板衬垫。 二、地质资料 顶进轴线上方覆土为粉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局部夹少量薄层粉土;粉质粘土。地质剖面见图1。

三、工具管选型 正常排放管在出洞后的150~200m范围内是④层砂质粉土夹粉砂,然后穿过④a层粉质粘土、⑤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经多方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大刀盘泥水平衡式工具管。 四、主要技术措施 1.减阻泥浆 顶进施工中,减阻泥浆的应用是减小顶进阻力的重要措施。顶进时,通过工具管及混凝土管节上预留的注浆孔,向管道外壁压入一定量的减阻泥浆,在管道外围形成一个泥浆套,减小管节外壁和土层间的摩阻力,从而减小顶进时的顶力。泥浆套形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减阻的效果。 为了保证压浆的效果,在工具管尾部环向均匀地布置了4只压浆孔,顶进时及时进行压浆。工具管后面的3节混凝土管节上都有压浆孔,以后每隔2节设置1节有压浆孔的管节。混凝土管节上的压浆孔有4只,呈90°环向交叉布置。压浆总管用φ50mm白铁管,除工具管及随后的3节混凝土管节外,压浆总管上每隔6m装1只三通,再用压浆软管接至压浆孔处。

长距离曲线顶管的技术处理

长距离曲线顶管的技术处理 摘要:长距离、多曲线顶管是顶管的前沿技术,目前长距离曲线顶管各国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曲率半径过小的曲线顶管受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限制,还不能实施。长距离曲线顶管在顶进过程中很容易偏离原有轨道,顶管内部的施工环境较差是影响施工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顶管、测量施工、纠偏、通风 顶管施工是顶管铺管技术的一种,随着国外、国内的广泛应用,由于具有不开挖地面,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的特点,当前是管道施工时最安全有效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曲线顶管是顶管工程的前沿技术,它适用于旧城改造中的管线埋设,在穿越河、海、己有地下管线时也常常使用。一曲线顶管可以避免在不可开挖地段设置工作井,减少工程投资。曲线顶管包括平面曲线和竖向曲线以及三维空间曲线。 长距离、多曲线顶管是顶管的前沿技术,目前长距离曲线顶管各国尚处于研究发展阶段,曲率半径过小的曲线顶管受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限制,还不能实施。管道的一次顶拖长度和弯曲半径的大小与土质、管径、顶力有很大的关系。而管道能否按设计路线顶进测量是关键。 一.长距离曲线顶管的施工特点和易出现的问题 长距离、多曲线顶管施工特点: (1)工作井至接收井距离较长,一般在500 m以上,管线由二个以上不同曲率半径的曲线组成。 (2)曲率半径大小由管径、管节长度决定,即管径大的顶管只能采用大曲率半径,在一般情况下,直径2 700以上顶管曲率半径不能小于500 m。 (3)适用于闹市区,车流量大,交通繁忙,且道路不直的路下排水工程。 (4)施工周期较长,速度较慢,适用于工期相对宽余的地下管道铺设工程。 长距离、多曲线顶管施工易出现的问题: 一次顶进距离太长,顶进参数(土压力、顶进速度、出土量)较难控制,易于引起管内渗漏,造成地面异常沉降发生;曲线处,管节接触面间受力不均匀,易压碎管缝处混凝土,或管缝粘连不均匀,产生脱节;曲管轴心较难掌控,纠偏频繁,对地面沉降影响较大;管线长,管内潮湿,光线暗淡,测量容易产生较大误差;中继间设置相对较多,中继间增压油泵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工作,电机易发热、油泵主塞头容易损坏。

顶管法施工

第一节顶管法施工 (一)概述 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土层地下工程施工方法,主要用于地下进水管、排水管、煤气管、电讯电缆管的施工。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是一种非开挖的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方法。 地下管线的非开挖施工法主要内容包括:地下管线的铺设、更换和修复。 1、顶管施工的基本原理 先在工作坑内设置支座和安装液压千斤顶,借助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的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坑内吊起,与此同时,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面,将预制的管段顶入地层。 边顶进, 边开挖地层, 边将管段接长的管道埋设方法。 施工时,先制作顶管工作井及接收井,作为一段顶管的起点和终点,工作井中有一面或两面井壁设有预留孔,作为顶管出口,其对面井壁是承压壁,承压壁前侧安装有顶管的千斤顶和承压垫板(即钢后靠),千斤顶将工具管顶出工作井预留孔,而后以工具管为先导,逐节将预制管节按设计轴线顶入土层中,直至工具管后第一节管节进入接收井预留孔,施工完成一段管道。为进行较长距离的顶管施工,可在管道中间

设置一至几个中继间作为接力顶进,并在管道外周压注润滑泥浆。顶管施工可用于直线管道,也可用于曲线等管道。 1-预制的混凝土管;2-运输车;3-扶梯;4-主顶油泵;5-行车;6-安全护栏;7-润滑注浆系统;8-操纵房;9-配电系统;10-操纵系统;11-后座;12-测量系统;13-主顶油缸;14-导轨;15-弧形顶铁;16-环形顶铁;17-已顶入的混凝土管;18- 运土车;19-机头 2、顶管施工的分类 <1>按所顶进的管子口径大小分:大口径、中口径、小口径和微型顶管四种。大口径多指Ф2m以上的顶管,人可以在其中直立行走。中口径顶管的管径多为1.2~1.8m,人在其中需弯腰行走,大多数顶管为中口径顶管。小口径顶管直径为500~1000mm,人只能在其中爬行,有时甚至爬行都比较困难。微型顶管的直径通常在400mm以下,最小的只有75mm。 <2>按一次顶进的长度(指顶进工作坑和接收工作坑之间的距离)分:普通距离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4802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标准版本

顶管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1.一般要求: (1)管径小于、等于800mm时,不得采用人工方法掘进。 (2)采用敞开式掘进顶管,土层中有水时,必须采取降水等控制措施。 (3)人工挖土,土质为砂、砂砾石时,应采用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4)顶管施工中,渗漏、遗洒的液压油和清洗废液等应及时清理,保持环境清洁。 (5)采用密闭式掘进顶管,管口与掘进机、中继间的连接和管道间的接口必须严密,不得漏水。

(6)施工前,应根据顶进方法、管径、最大顶力等对后背结构、顶进设备、中继间等进行施工设计,确定安全技术措施,并制定监控量测方案。 (7)利用已完成顶进的管段作后背时,顶力中心应与已完成管段中心重合;顶力必须小于已完成管段与周边土壤之间的摩擦阻力;后背管口应衬垫可塑性材料保护。 (8)在城区、居民区、乡镇、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和穿越房屋、轨道交通、铁路、道路、公路和地下管道等建(构)筑物时,宜采用密闭式机械掘进顶管。 (9)施工过程中应按监控量测方案的要求布设监测点,设专人对施工影响区内的地面、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等进行观察量测并记录,确认正常;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采取相应的安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6 页

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继间的分布 1中继间的顶力 为了留有足够的顶力储备,当顶进的过程中顶力达到中继间顶力的50%时就需要下中继间。 中继间油缸的活塞杆直径d=140mm,中继间压力等级为Pmax=31.5MPa。 中继间顶力 F中=n×Pmax×A(1) =24×31.5×106×π×(0.14/2)2 =11632kN 2顶力计算 在普通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顶力计算: F=Fo+πBcτaL(2) 式中:F——总顶力(kN); Fo——初始顶力(kN); Bc——管外径(m); τa——管子与土之间的剪切摩阻力(kPa); L——推进长度(m) 初始顶力 Fo=(Pe+Pw+ΔP)πBc2/4(3) 式中:Pe——挖掘面前土压力(根据土质情况计算,现阶段管道的埋深一般不会超过20m,考虑排泥不畅等原因,取Pe=200kPa); Pw——地下水的压力(kPa); ΔP——附加压力(一般为20kPa); 第 2 页共 6 页

(4) 式中:——管与土之间的粘着力(kPa); ——管与土的摩擦系数() (5) 式中:W——每米管子的重力(kN/m); t——管壁厚度(m) 将式(15)、(14)代入(12)经变换位置后得 (6) 式中:q——管子顶上的垂直均布荷载(kPa); a——管子法向土压力取值范围,可参见表 q=We+P(7) 式中:We——管顶上方的土的垂直荷载(kPa); P——地面的动荷载(kPa)(现阶段顶管施工的埋深较深,地面的动荷载可以忽略,即取p=0) (8)r——土的容重 c——土的内聚力(kPa); Be——管顶土的扰动宽度(m) Ce——土的太沙基荷载系数(土的有效高度) (9) 式中:K——土的太沙基侧向土压力系数(K=1);μ——土的摩擦系数(μ=tgφ) (10) 式中:Bt——挖掘的直径(m);Bt=Bc+0.1 在一般的泥水平衡顶管所适应的土质中,根据经验a与C′的取值 第 3 页共 6 页

顶管工程安全措施(word版)

顶管工程安全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顶管工程安全措施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第一章工程简介 本工程为高淳县城西排涝站工程一标段(K0-070~K0+500)进水管渠工程的顶管工程。工程经过芜太路, 主要内容有:双排D2000排水管道顶管施工, 顶管顶高程▽6.9m, 芜太路面高程▽11.6m, 埋深4.7m。 芜太路为高淳县交通要道, 车流量大, 施工期间芜太路正常交通, 为 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不影响芜太路的交通, 特制定本安全文明措施。 第二章施工安全目标及安全保证措施 一、安全目标、安全方针 1、安全目标 重大责任事故为零; 员工因工残疾率、重伤率、轻伤率控制在0.17‰、0.4‰、1.5‰; 2、安全方针 以人为本, 持续改进, 保障施工安全 二、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工程项目经理为该项目安全生

产的第一责任人, 对该工程安全生产负有领导责任。 建立健全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组织, 严格执行各类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岗位职责。形成有力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形成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网络, 加强领导, 大力宣传。开工前对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主要针对在交通要道路侧施工须注意的各安全点, 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 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 附: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图 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图 三、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机构, 健全络, 制定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 各施工班组设兼职安全员负责工地日常安全生产的管理和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杜绝不安全因素。 2、重申安全防护责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将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实施管理。在施工开始之前, 分析安全难点, 确保安全管理难点, 认真排查危险源, 预测事故隐患, 制定预防措施, 切实加强劳动保护, 消除事故隐患, 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3、道路两侧挡墙的基坑土方开挖必须距道路边坡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道路边坡保持在1:2左右。为防万一, 对道路方向的基坑边坡进行支护, 同时密切注意天气预报, 防止下暴雨时基坑塌方影响道路边坡的稳定。

给排水施工中的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

给排水施工中的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17-11-21T11:17:48.8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作者:蔡伊俊 [导读] 市政工程建设施工是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部分,只有加强市政工程建设,才能真正有利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分公司闵行供水管理所,上海201109 摘要: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若想保证给排水处理的高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给排水施工质量,将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应用到给排水施工之中,强化对各项技术要素的管控,以降低技术风险。开展给排水施工中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时,必须重视施工质量,以保证城市的稳定运转,科学设定施工标准,及时处理好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及时为给排水工程施工提供条件。为此,本文就给排水施工中的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开展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给排水施工;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 引言 在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居民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人们从过去的物质生活追求逐步的上升为精神物质的双重追求,各种市政工程和基础设施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地下管道改造已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更是各种城市基础设施施工和应用的关键。 1长距离顶管技术在城市给排水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给排水工程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并在排污、防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同时对于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着良好的协调作用,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城市给排水施工质量,需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 2城市给排水工作的现状 作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构成成分,市政给排水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社发展,通过进一步完善市政给排水体系,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能起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但我国城市给排水施工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排水设施如同摆设,无法充分发挥其原有功能;(2)排水系统存有缺陷;(3)养护及维修等环节排水管道或其他设备施工不到位。因此,由现阶段实际情况分析,还需加大我国城市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给排水工程管制力度,保证给排水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合理化,并充分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以此提升给排水工程施工整体质量。 3市政给排水施工中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 近日,某市区道路市政工程开始施工。工程的长度以及宽度分别为440.77m和18m。对雨水管网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将与下游道路排水管道相连,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为了提升给排水施工质量和效率,施工技术人员经过全面勘察,决定综合应用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顶管施工技术、水平螺旋钻进施工技术,并加大对通风系统的建设力度,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工程质量,并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加大对施工人员的保护力度。 3.1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 我国在积极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升给排水施工质量和效率,不断进行了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创新,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目前,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呈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性以及较高的施工效率。在实际施工中,非开挖施工方式以灰浆喷射衬层法为主。尽管该技术拥有种种优势,也已经引起了相关施工部门的高度关注,但是针对该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应用方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市政给排水施工规模不断增加,这就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必须加大对该技术的深入研究力度,相关研究应围绕地表施工这一中心,同时,该技术使用中不是完全不挖沟,而是应当开挖工作沟。现阶段,传统的开挖施工技术已经逐渐被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所取代,在对非开挖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传统技术会对该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性,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将导致严重的偏差产生于工程建设中,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完工,因此,施工人员必须从市政给排水工程实际出发,对合理使用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运行过程中的原理、方式等都必须得到施工人员的全面掌握,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实际施工中提升对该技术的利用效率,高效展开市政给排水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合理的设计管道才能够提升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的利用率,从而提升敷设管线的质量,工作人员在发现管线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对其及时进行更换,为保证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建设工程中的合理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2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中,如果需要进行顶进钢套管施工,通常需要对顶管施工技术进行应用,该技术应用中,可以确保其他公共管道长期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下,并且,实际施工中也应当在地表设置两个基坑井,在井中放置钢管,这样一来,机械将通过千斤顶这一重要媒介开始向顶部推进。并且,必须对出口进行预留,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工作井设置的科学性,确保紧密的联系产生于接收井与土层之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道施工管理流程更加完善。 3.3水平螺旋钻进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市政给排水施工中,最常见的施工技术之一就是水平螺旋钻进技术,该技术指的是钢管在从工作井中向预留井推进的时候,需要对水平螺旋钻杆进行充分的应用。目前,我国在市政给排水施工中,对该技术的使用已经构建了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实际施工中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地表受到干扰的程度也将被降低,施工现场的环境受到破坏的影响也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小孔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中才能够对水平螺旋钻进施工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而技术使用的难点在于操作人员对方向的控制难度较高,因此,一定的偏差很容易在施工中产生,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加大对该技术的控制力度,并努力实现创新,才能够为减少误差、提升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3.4通风系统的应用 在市政给排水施工中使用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保证通风是关键措施之一,由于施工距离相对较长,因此氧气不足是施工人员需要面

顶管施工技术方案

1、编制依据: (一)、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昌吉州东三县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阜康至吉木萨尔段高压管线工程》施工图设计; (二)、业主、路政管理部门及我施工方对施工现场的实际勘察; (三)、技术标准及规范: ①《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 ②《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 ③《顶管工程施工规程》(DG /TJ08-2049-2008) ④《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⑤《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行业标准 ⑥《顶进施工法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JC /T640-2010) 2.1概要: 依据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昌吉州东三县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阜康至吉木萨尔段高压管线工程》施工图设计,该项目为昌吉州彩乌线3号阀井至东三县燃气高压输气管道,主管道长度约220KM,支线长度约10KM,管道采用L415级钢,主线管径定高DN300,支线管径定为DN200,压力为6.3MPa。 依设计显示,新建DN300主管线在G216线K522+900处与公路交越,设计采用顶管穿越方式从公路下方穿越。套管选用D800×80×2000钢筋混凝土顶进式排水管。穿越长度为32米。 第①层低液限粉土:厚度4.20m,土黄色,稍湿,稍密状态,局部夹砂透镜体,天然密度1.49 g/cm3,天然含水率5.8%,液限22.7%,塑限16.1%,粘聚力16.1kPa,内摩擦角19.5o,压缩系数 0.26MPa-1,压缩模量7.5MPa,具中等压缩性,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7击,承载力130kPa。 第②层低液限粘土:埋深9.60m,最大揭露厚度8.90m,局部夹薄层细砂,未揭穿;土黄色,稍湿,硬塑状态,液限22.6%,塑限11.2%,修正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7击,承载力140kPa。 在勘察深度内未揭露地下水位。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 分析第25卷第3期 2008矩 非开挖技术 TrenchlessTechnology V01.25.No.3 June,2008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及实例分析吴坚胡丽娟z (1.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浙江耀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考虑到超长距离顶管施工在我国市政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详细介绍 了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 中采用中继间这一关键技术的方法,并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具体说明采用中继间 的 方法和成功经验,为我国的 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提供指导. 关键词:超长距离顶管,中继间,接力顶进 1我国超长距离顶管技术的现状 超长距离顶管是为了满足大口径管道穿越江河或地面构筑物,通向水域等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项敷设管道的新技术.从1987年我国完成第一根超长距离顶管以来,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将已完成的我国超长距离项管工程简要介绍于表1.

通过这些年来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我国的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顶进设备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施工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超长距离顶管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整个顶管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在沿海一带,顶管施工已被广泛应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具管形式多样化,性能更加完善; 2)新型中继间的应用; 3)超长距离混凝土顶管的快速发展; 4)高压供电的采用; 5)长距离泥水输送技术; 6)曲线顶管测量技术等. 其中,采用中继间接力顶进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一般顶管中,中继问使用的数量很少,控制简单,对其性能也没有特别的要求.而在长距离顶进中,中继间的数量少则七八个,多则近二十个,这就需要简单实用的办法对这么多的中继间进行操作控制,同时,由于中继间的使用频率很高,需要中继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下面对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的中继间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2中继间接力顶进技术 在超长距离顶管施工中,为增加顶进距离,可以采用的措施有许多,如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采用玻璃纤维管或钢管;减小管壁与土的摩擦阻力,如采用注浆减摩.但是,上述这些措施往往难以满足长距离推进的要求,而中继间技术的出现为超长距离顶管施工提供了可能. 2.1中继间的型式 中继间,有的也称作中继站或中继环.中继间的结构主要由壳体,油缸,密封件等部件组成.中继问的供油方式一般是在中继间附近安装一台中继间油

提高超大直径长距离曲线顶管自动导向系统测量精度(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SST2.6标项目部QC 小组 提高超大直径长距离曲线顶管自动导向系统测量精度 勇攀顶管行业高峰 打造市政精品工程 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南线东段工程SST2.6标,主要工作内容是铺设双排DN4000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设计长度3.98km,埋深10.86m。管道外径φ4640mm,全部采用非开挖顶进法施工,为国内首建的直径最大的顶管工程,在顶管施工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本工程为国内首次实施,通过本工程采集工艺参数、研究施工技术和总结施工经验。在克服技术管壁摩阻力大、测量导向困难、穿越建筑及重要设施多等技术难点,保证管道无渗漏的质量要求前提下,完成本项目管道完美贯通。

通过本次QC 活动分析并总结各种施工参数、完善施工工艺、保证施工质量,在保证顺利贯通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超大直径长距离曲线顶管自动导向系统测量精度。

小组注册小组活动 小组课题成立时间:2012年3月 注册登记号:SHJSZ2011-002 活动时间:2012年3月-11月 活动次数:17次 课题类型:现场型 课题名称:提高超大直径长距离曲线顶管自动导向系统测量精度

性别文化程度职务组内职务组内分工胡斌男大专项目经理组长组织管理孙焕斌男大专项目总工副组长技术负责人薛峰男本科工程部部长组员方案编制 李海波男本科工程部副部 长 组员软件实施 陈文辉男本科技术员组员图表绘制王松男大专测量员组员数据测量赵高平男大专技术员组员设备性能研究王文顺男大专施工员组员现场配合马庆杰男本科技术员组员数据记录分析杨勇远男本科技术员组员模型设计

活动计划 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选择课题 现状调查 设定目标 分析原因 要因确认 制定对策 实施对策 效果检查 巩固措施 下步打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