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
中韩经贸现状与趋势展望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 中韩两国建交短短的16年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现在,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探讨了中韩经贸关系的背景、现状和其中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对前景与趋势的分析。为保持中韩贸易的健康发展,文中更为详细的探讨了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加强两国的双边磋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着手解决两国关系中的贸易逆差问题等。

[关键词] 双边贸易贸易逆差贸易壁垒

中韩两国建交短短的16年来,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现在,韩国已成为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同时,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一、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1.中韩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

中韩贸易渊源流长,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6.2%。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1),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韩美贸易额,在1992年建交的时候中韩贸易额才只有达到50.3亿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韩贸易额达到1598.9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3178.7%。其中,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1992年的才26.2亿美元,1995年时就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则突破了200亿美元,到了2007年时就有1037.5亿美元,增幅达到了3959.9%。而韩国从中国

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24.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61.4亿美元,增幅为2329.5%。

2.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

在中韩两国贸易持续增长中,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在继续扩大。由1992年两国建交时的2.1亿美元一路攀升,1997年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2000年达历史最高之后,2002年一举达到130.77亿美元,2003年突破200亿达230.38亿美元,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亿美元达344.31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则已经达到了476.1亿美元,由此番情景来看,今年可能会突破500亿美元(见表1)。这种情况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从未发生过的。

3.中韩互相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韩国对中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八年中,韩国企业在华项目只有942项,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只有1.6亿美元。而中国统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见表2),2006年时韩在华投资达到了39.07亿美元,与建交前的八年相比,2006这一年就足足增长率24倍之多。

而据韩方统计,2007年韩国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的最大目的国。

中国商务部2007年引进外资的统计也显示,中国从韩国企业引进的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分别高于迄今为止对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和美国,居各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之首。

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

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分析论文 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韩两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两国经贸活动涉及的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中韩两国的商品贸易涉及较多门类,服务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企业间、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些敏感部门尤其如此。2002年,韩国政府在本国蒜农和农业组织的压力下,单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关税,使我国几十万蒜农濒临破产。我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对韩国相关企业形成巨大压力。2004年韩国又停止从中国进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对应措施。在重化工领域,中韩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钢铁协会网上发布的消息称:2006年末中国的钢材产量达4.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3。韩国的钢产量4800多万吨,居世界第5位。中国从2005年起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而且钢材质量不断提高。韩国造船用的厚钢板,过去大量从日本进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板。中国在钢铁石化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出口量的增长,对韩企业形成压力。 (二)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200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光学医疗仪器、化工及工业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化工及工业产品、植物类产品。虽然韩国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高于中国,但中国已改变两国建交初期主要向韩国出口石油、煤炭的状况。1992年,韩国有学者分析,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韩国一些学者指出中韩两国的技术差在迅速缩小,2004年为4.4年,2005年为3.8年,预计到2015年将减小到l至2年。在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的技术差距仍较大。在移动通信、二次电池等新产业上,技术差距已很小。中国在钢铁、服装等制造业上进步尤快。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消息,在服装进出口方面,中国2000年向韩国出口9.76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92亿美元;2006年向韩国出口34.51亿美元,进口5.48亿美元;进出口之比从1:3增长到1:6。中国相当一批服装品牌打人韩国市场,

全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备份

全国国际关系专业排名 1、复旦大学 2、北京大学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4、中国人民大学 5、外交学院8、南开大学9、清华大学 全国硕士生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考取难易程度排名2007-06-11 17:09 以下排名为一位前辈经过多方面分析得出,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1.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 2.专业课评卷松严程度; 3.招生单位所在省市公共科的评卷松严程度; 4.招生单位的公正程度; 5.招生单位的分数线; 6.参考书目的难易程度; 7.专业课出题的方式; 8.复试的严格程度; 9.学校名声的效应度;10.学校的地理位置效应。 (招生单位后括号内为2004年该单位复试分数线,顺序为政治、外语、业务一、业务二、总分。特别提醒本表为官方公布分数线许多单位实际复试线都可能会高于此分数线)(凡单位后面没有标注分数线的,其分数线均为:(54,54,81,81,330) 国际政治专业: 最难考取的单位是: 北京大学(60,60,90,90,340;或55,55,90,90,360)、 复旦大学(56,56,84,84,330)、 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53,51,105,105,330)、中国人民大学(60,60,90,90,350)、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52,52,90,90,330)。清华大学 考取难度二等的单位:武汉大学(52,52,90,90,330)、 南京大学(55,55,85,85,325)、 暨南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50,50,75,75,320)。 考取难度三等的单位: 同济大学(50,50,80,80,305)、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47,52,90,90,330)、 东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55,55,90,90,345)、 华中师范大学。 最容易考取的单位: 兰州大学(45,45,68,68,320)、 新疆大学(49,49,74,74,325)、 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延边大学、聊城大学。

中韩双边贸易

课程国际贸易地理 姓名葛明亚 2012/5/30 中韩双边贸易 摘要:中韩建交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年来, 中韩贸易迅速发展, 其突出

特点是增速快但严重失衡。由于中韩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中方出现巨额逆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中方贸易逆差增速下降, 贸易失衡关系已开始有所缓和。中韩从正式建交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和平友好的理念已根植两国人民心中。 关键词:双边贸易额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双边投资政治外交关系发展 一.两国双边贸易的情况与发展 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从1975年开始,当时主要通过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间接贸易,贸易规模小。1980年代后两国贸易渐增,各种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呈现大规模、多样化趋势。二国199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快速发展。人员互访从1992年的13万人上升至2006年的480万人;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3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1,343.1亿元,在国家和地区中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对象,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其中中国向出口额445.3亿美元,自韩国进口额897.8亿美元。2008年李明博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将“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各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双边贸易额 1-1我国对中韩贸易额的简易统计

从上表我国的简易统计中可以看出近两年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我国出口从2009年的-27.4%上升至2010年的28.1%,进口状况从2009年的-8.5%升至35%,贸易逆差由488.7升至696.3。 但是,根据韩关税厅的统计显示,2009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为1409.5亿美元。其中韩出口韩出口867.0亿美元,同比减少5.1%,韩进口542.5亿美元,同比减少29.5%。2010年,中韩贸易额2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其中我出口687.7亿美元、进口13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我逆差69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42.5%。韩是我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从我国统计的表格与韩方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韩国与中国在贸易收支上的进出口额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各自对进出口统计的差别。其中,中韩双方对中国香港的出口贸易未计入双方贸易是导致上述双方贸易收支平衡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1年,据韩知识经济部发布数据显示,中韩贸易总额为2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占韩国全年贸易总额的19.77%。其中,韩对华出口12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2%;韩自华进口8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占韩国进口总额的16.6%。韩对华顺差457.0亿美元,同比增长1%。我继续保持韩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以及进口来源国地位。 据韩国关税厅今年2月15日公布《1月进出口动向(确定值)》显示,今年1月份,中韩进出口总额166.20亿美元,占韩进出口总额的19.6%,同比减少2.8%,自2009年10月(-6.6%)以来27个月间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我自韩进口97.99亿美元,占韩出口总额的23.7%,同比减少2.3%,自2009年8月(-10.3%)以来29个月间首次出现负增长;我对韩出口68.21亿美元,占韩进口总额的15.7%,同比减少3.5%,自2009年11月(-3.9%)以来26个月间首次出现负增长;我贸易逆差29.78亿美元。分析称,春节假期导致工作日减少是1月份中韩贸易额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双方贸易严重失衡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韩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也给韩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1992年以来,韩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地位。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累计已达2394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7年,韩国的对华出口总额超过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总额,韩国4800万人口中,每年有近500万人次往返于中韩之间,70多万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中国对韩国的经济影响,用举足轻重来表述毫不为过。 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是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等增加,但也多以零部件等为主。这种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垂直贸易分工结构逐步被打破,开始朝着水平贸易分工方向发展。这在双方电子产品领域的贸易上表现突出。尽管如此,中方出口的电子产品附加值较其进口的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 韩国对中国出口集中于少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工业、重化学工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大量集中于农产品和轻加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中俄经贸合作的历史沿革及前景分析

中俄经贸起始与发展 (2011俄语汪雪梅20111813310015) 【摘要】中俄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石,它先于两国政治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推动中俄建交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交后,两国关系也是以经济、贸易等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为中心内容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因此,一直以来中俄经贸关系是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中俄经贸交流史也构成中俄关系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把中国与俄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历史进行概述。 【关键词】经贸合作,贸易额, 1.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的起源 中俄经贸交流始于公元1240年前后,当时的俄罗斯被蒙古族设钦察汗国统治,同时他们还在中国建立了元朝。蒙古人在俄罗斯地区收取贡赋人口,因此中俄两国官民贸易的产生是必然的。 公元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始称沙皇,从1550年开始陆续派兵进攻鞑靼人的领土。到了16世纪末,俄国向东已经扩展到了额尔齐斯河,与明朝的刺蒙古部、鞑靼蒙古部接壤,为中俄直接进行贸易往来打通了道路。 2.清政府及抗战时期中俄双方经贸发展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兵入关之后,清政府和沙俄政府有了正式的接触。康雍乾时期,是中俄关系的开始、发展和深化阶段。《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俄的东段边界,条约中规定:两国人可凭文票在边境进行贸易。《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则确定了中俄的中段边界,为中俄边关互市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它也使古代中俄两国的贸易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康雍乾时期中俄两国关系是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存,沙俄为了经济上的巨大利益,不得不停止领土的扩张,而清政府也需要中俄边界的稳定来处理民族间事务。由于清初政权稳定,俄国的战略重点主要在欧洲,此时两国的交往大多数情况都处于平等的状态。

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GDP的快速增长以及各自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连续8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借出访俄罗斯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之机,又带去了高达43亿美元的经贸订单,并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强调要提高双方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中俄两国要“做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和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可以说,当前的中俄经贸关系正处在两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但该水平与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合作潜力仍有差距。对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其前景做出评估,将有助于认清和充分挖掘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推动两国在合作与互补中共同走向繁荣。 关键词经贸合作中俄经贸关系双边贸易

目录 引言 (1) 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发展阶段分析 (2) 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2) 2.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及优势分析 (2) 2.1.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 (2) 2.1.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优势 (3) 2.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 2.2.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 2.2.2.中国与俄罗斯双边经贸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3.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发展对策分析 (6) 4.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8)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英文摘要 (13)

引言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贸易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贸易秩序混乱等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正推动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同时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人文因素上考虑,中俄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互补性都很强。在当前中俄经贸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本文从中国与俄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两国今后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中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

中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 中国和韩国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经贸合作始终保持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经贸合作不仅给双方带来共同利益,也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而当今的中国与韩国的经济贸易日渐密切,通过友好的政治关系,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2010年,中韩贸易额207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其中我国出口687.7亿美元、进口13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1%和35%。我国逆差69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42.5%。从数字上再次说明韩国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而韩国在华投资新批项目1695个,同比增长1.6%,我实际使用韩资26.9亿美元,同比减少0.3%。截至2010年底,韩累计对华投资项目数52172个,实际投资金额473亿美元,因此说明韩国是我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合作以“10+3”为舞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已开始从战略高度来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主要国家进出口现状,2005年韩国的外贸总额5,000亿美元当中,对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韩国决定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将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韩中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343亿美元,远高于同期韩日之间的贸易768亿美元的贸易额。2006年中韩贸易额是建交当年的26倍,15年来双边贸易平均年增长为26%。 韩国企业已开展所谓“KOINA”(KOREA+CHINA)战略,强调不再把中国看成外国市场,而是与本国形成单一经济圈;也不再把中国当成赚取低廉工资成本的生产基地,而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建立“第二集团”,作第二次创业,在中国当地进行生产、研发、行销等所有领域的活动,如SK、LG、三星都采取这种战略。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费方式逐渐以高价产品为主,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和方向

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在演说中,“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辟论点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基础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 网络的发展也是一个经济上的冲击。数据网络使个人化的远程通信成为可能,并改变了商业通信的模式。一个完整的用于发展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新兴工业已经形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性和重要性已经导致在不同岗位上对具有更多网络知识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企业需要雇员规划、获取、安装、操作、管理那些构成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软硬件系统。另外,计算机编程已不再局限于个人计算机,而要求程序员设计并实现能与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通信的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中俄双边贸易关系分析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年月日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两大趋势,其一是经济一体化;另一个是区域集团化。在这种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中俄双方应该准确的认清自身处境,充分利用两国之间的各种有利因素,加强合作,加强双方在经济贸易方面的交流,牢固确立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双方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从阻碍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以此提出适当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双边贸易关系;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Abstra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has two big trends, one is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other is a regional group. In this kind of econom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both sides should be accurate recognise their own situation, make full use of variou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favorable factors, strengthen cooperation, strengthen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exchanges, firmly established both strategic partner relationship, enhance both parti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win-win purpose. So that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from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the appropriate policy measures. Keywords: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Restricting factors;Policy measures

中韩关系的演变

浅论中韩贸易关系 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贸易;合作 论文提要:中韩建交十几年来,积极开展经贸合作,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两国贸易突飞猛进,国家间越来越相互认同,相互依赖,共同利益增多,经济互补性渐强。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并解决问题,推进两国贸易发展。 一、中韩贸易现状 (一)中韩贸易现状。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日韩三国学者就提出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使得这一构想迟迟未付诸行动。在此情况下,中国可以利用与韩国友好的政治关系,提前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取得主动,以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当代韩国》杂志中的“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及前景”一文指出,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已成为推动东亚合作进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化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自由贸易协定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可能。作为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合作以“10+3”为舞台,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更重要的是,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已开始从战略高度来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和档次,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将为东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根据韩国统计厅公布的主要国家进出口现状,2005年韩国的外贸总额5,000亿美元当中,对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胡锦涛出访首尔期间,曾与韩国总统卢武铉商定,双方将共同努力,争取于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使两国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显然,这是一个深具挑战性的目标。卢武铉总统也利用胡锦涛到访机会宣布,韩国决定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将以此为契机来推动韩中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回应指出,此举有助2012年实现中韩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6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1,343亿美元,远高于同期韩日之间的贸易768亿美元的贸易额。2006年中韩贸易额是建交当年的26倍,15年来双边贸易平均年增长为26%。 韩国企业已开展所谓“KOINA”(KOREA+CHINA)战略,强调不再把中国看成外国市场,而是与本国形成单一经济圈;也不再把中国当成赚取低廉工资成本的生产基地,而是争

中韩贸易摩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论文 姓 名: 吕艳 学 号: 0111070114 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B0701

中韩贸易摩擦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中韩两国经贸往来的不断扩大,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两国在贸易方面的问题,无疑会对韩中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产生障碍,从而影响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本文总结了中韩两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条件和现实状况,分析了目前两国贸易存在的贸易逆差贸易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韩中两国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韩、贸易摩擦、对策研究 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 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政治上, 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 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经济上, 两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中韩贸易摩擦现状及其成因 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贸易摩擦无可避免,韩国关税壁垒高筑、非关税贸易壁垒重重。中韩贸易逆差过大,是中韩贸易磨擦产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中韩贸易摩擦和纠纷主要集中在中国具有微小顺差的农产品领域里。一般来讲,按照国际贸易理论,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增加出口而限制进口的应该是贸易逆差国,中韩贸易中国是贸易逆差国,而且逆差额比出口额大得多,中国政府应该限制对韩国的进口,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管制,同时韩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从中国的进口,改善贸易不平衡的状况。 (一)中韩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技术层次上存在差异 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相对于我国具有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廉价、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这决定了两国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我国向韩国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数量虽多,但总金额不大,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较低,而韩国则主要向我国出口附加值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这种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结果是逐渐拉大了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二)韩国对我国产品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韩国采取调节关税、关税配额和特殊保障措施等限制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林产品、水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始于冷战时期,在60年代末期由于美苏之间的全球争霸,为了预防核战争对本国通信系统的影响,美国开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击。这也是互联网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并保持通信不被中断。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陆军网络APRANET——先进网络基础结构,这个网络与传统的通信网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通信网的发展经过了磁石、步进、纵横最后发展到程控,直到现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转移模式这样一个宽带网络的发展趋势,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这种互联网络结构。 首先,互联网是没有中心的,互联网的结构是无中心的结构,这也是为了当初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没有任何一个打击能够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门摧毁,它的每一个结点、每一个连接点在遭受打击之后都能够与其他结点迅速恢复并进行通信。 第二,互联网的寻址方式是全球寻址,也就说它的地址资源是在全球进行统一的配制的。现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联网是IPV4的网络,这个网络现有的地址总数大概在40多亿个。互联网是由美国开发演进而产生出来的,所以网上地址资源、地址资源的分配实际上也是由所美国所控制的。现在美国所拥有的IP地址总数有20多亿,近30亿个,占全球的74%左右。中国现在拥有非常少的地址资源,也就5000万左右,只占1%多一点。 互联网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军方的一个系统,然后演进并逐步扩大它的应用。开始是四家大学进行互联,然后扩展到13个点,形成了10个美国国内辅根服务器放置地点。在此之后互联网尽管应用于教育和科研部门,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部门包括许多政府部门应用起来。在商业部门开始参与之后,互联网商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联邦调查局曾在1984年进行过一次调查,要求美国所有参与互联网的研究机构和当时与互联网互联的机构就以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美国把互联网推向全世界,它对美国的安全、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会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议是什么。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筹备前后我们也曾与美国互联网的机构和美国一些研究互联网TCP/IP协议的专家进行沟通,他们也谈到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议,其中就包括互联网建立之后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如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这些事情在当时都有预见。在综合平衡各种意见之后,美国政府决定还是把互联网商业化,推向全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思维和贡献,美国对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对网络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美国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最基础的寻址方式,因为互联网的地址资源关系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空间。现在,地址资源由ICANN这个组织进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数字资源分配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美国专门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专门成立起来用于全球互联网资源分配的。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联网控制起来。那它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呢,这是美国和别的国家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它提出互联网是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无政府的,是民间产生的一个网络。ICANN是一个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的特点是尽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但政府只被当作是一个政府咨询委员会,不起决定作用,由ICANN理事会的19名成员决定全球网络地址资源分配政策。通过这一点,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资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里。ICANN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它进行互联网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联网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过美国商务部的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过联合国或其它政府间组织去呼吁在互联网上各国应该平等的这类倡议,同时又把全球的地址资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这一点我们和世界各国都很清楚。所以从98年、99年开始在接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之后,全球普遍要求对当时的IANA进行改革。原来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国人担任,现在则由五大洲的网民投票推举理事,中国科学院的钱华林研究员在去年6月23日经

分析中俄两国在经贸方面各自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分析中俄两国在经贸方面各自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中俄两国是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在经受了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后,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在中俄政府总理定期会晤制度框架下,建立了两国经济合作对话与协商机制。近年来,中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能源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相互投资不断增加,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关系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贸易质量,扩大贸易规模,增加相互投资,深化能源合作,推动地区间和边境地区经贸合作,加强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将成为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中国在经贸方面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自01年入世以来我国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额都在呈现上升趋势,08-09年期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订单量有很多,下降,导致出口额度出现逆转,出口不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其经济调控能力,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以至于很多企业开始由外销改内销,在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额度亦出现下滑。并且进出口对比来看中国出口额>进口额故一直以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都是出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入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179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50%。占全部进口增量的54.6%。2003年1-7月加工贸易进口85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占进口增量的23%。加工贸易设备进口1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苏长和 摘 要 本文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认为机构中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匮乏,研究中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忽视,问题意识的缺失,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发展的障碍所在。文章最后建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应该坚持人文与科学两条研究方向,赋予国际关系研究以更多的政治哲学与科学含义。 关键词 国际关系学科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反思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这是个让中国不同年龄段的国际关系学者叹息、焦虑、急迫甚至是无奈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在译介西方理论以及自身研究的拓展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机构与学者队伍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正如许多学者(包括笔者在内)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本文想进一步对这些问题作一概括,这些问题短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但是明了问题所在,对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有更多的机构与学者能够用心用力于中国国际关系的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学派就有机会与希望。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中的人的问题 这里重点想谈的是中国国际关系机构在职业国际关系学者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即职业国际关系学者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稳定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队伍对国际关系学科成长是至为关键的。 这些年来,除了“老三校”以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设立国际政治系,据说在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中国有六十所左右的大学成立了国际政治系。跟风与一哄而上是中国人办事的一个特点,当然,不管怎么说,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国际关系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是个好事情,但是,新老机构担当着中国国际关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如果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问题上没有判断与共识,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就很难拥有更多的知识结构完整且有研究个性的职业国际关系学者。 按照笔者的粗浅理解,觉得机构在培养职业国际关系学者方面,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加强的是以下几块:第一,政治学。国际关系说到底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果没有比较政治与至少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知识积累,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第二,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在科学化程度上,经济学是三大社会科学中是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