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_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课文锤炼词句和布局谋篇的严谨、精妙;

二、解读文章议论性的语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词句的精心锤炼。

2、分析课文篇章布局的精致。

【教学难点】

对议论性语句的深入领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热身,选词填空

第一题:选择填空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

A、一匹宽广的缎子

B、一条咆哮的巨龙

C、一锅正沸着的水

D、一场无比喧嚣的盛宴

E、可自创。

朗读,思索:写出瀑布下方的河水怎样的特点?

第二题:对号入座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他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或淌过石板,;或被夹在石间,。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

A、如丝如缕

B、潺潺成溪

C、汩汩如泉

D、哀哀打旋

朗读,体会语言雕琢之精细。

二、了解作者对待写作的态度

自称为“苦吟派”的散文家,且以之为乐。

展示:

v 他的书架上有一个专放“未定稿”的大夹子,里边的稿子有的磨上一段时间发了;有的刚写完时自觉挺好,看上几遍又一笔涂掉;而有些就永远被“未定”在那里了。

v 他甚至给自己写了一首打油诗:

创作苦,朝朝暮暮,梦魂萦绕,牵肠又挂肚。

创作苦,崎岖小道,时时疑无路。

创作苦,沙海征途又得蜃楼,割爱一笔涂!

v 人问:“这样苦吟,一定太苦了吧?”

他摇头:“那里最迷人之处,正在于苦是乐。”

【明确】“苦吟”出华章。这不仅是一种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也是作家积极的严肃的人生观的体现。

三、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的手法。

1、思索: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明确】①突出壶口瀑布之“险”;

②行文曲折有致。

2、描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用了三段文字,这三段各自从什么角度来进行描写?

【明确】①“壶口”的构造及其之险(通过“黑猪”这一细节体现);

②瀑布之水的各种形态(解决这一段的四个层次);

③瀑布沿岸的石头。

【明确】①观察角度有变化——由上到下、由主到次、由分到总(第四段),可见谋篇布局的精细;

②状物之后有抒怀,可见文思之有序有致。(这一条点到即止)

四、品味散文语言的精美

1、文章精雕细镂,值得咀嚼。用《北海的早晨》一课里学到的赏析风景散文的角度方法,对本文进行赏析。

在课文中圈划、批注。

2、将你的心得制作成考题,参考“课前热身”时老师出的两个题目,写在卡片上,考考大家。可以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先把把关,挑选有质量的题目。

3、学生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考题。

4、朗读学生卡片上出示的精美句、段。

(备注:此环节的安排视学情而定。如果教学第三环节耗时较多,第四环节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如果前面诸环节进展顺利,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第四环节的全部或1、2部分。)

五、反复朗读文章议论性的语句,讨论作者的思想感情。

(备注:如果在上一个教学环节中,有学生注意到议论性的语句,并且制作的考题有一定质量的话,第五环节可以与第四环节合并完成)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朗读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第6段,讨论:由壶口瀑布作者想到了什么?(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明确】实写中华民族的气节,写它的硬度、力度,弹性和张力。是黄河颂,也是民族颂。

六、比较阅读:阅读梁衡同题文章《壶口瀑布记》,比较其与课文在选材、布局、语言运用和主旨上的异同。

(备注:供学有余力时用)

壶口瀑布记

凡世间能容、能藏、能变之物惟有水。其亦硬亦软,或傲或嗔,载舟覆舟,润物毁物,全在一瞬之间。时桃花流水而阴柔,又裂岸拍天而狂放。凡河川能伸能屈,能收能藏,惟我黄河,其高峡为镜,平原飘带,奔川浸谷,挟雷裹电,即因时势而变。时滔天接地而狂呼,又拥地抱天而低言。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惟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得意扬眉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照徐霞客所记,三百年来竟剜石开沟上剁三百余米;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七、推荐阅读:

梁衡写景散文《晋祠》、《冬日香山》、《武侯祠——一千七

百年的沉思》

写人散文《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大无大有周恩来》

八、作业:

1、从语言、内容或结构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200字。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 识点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1课)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3.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单元(2——5课) 1.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2.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上的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地球最南端的一点叫(南极),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5.识读地图的三要素为:(比例尺、判定方向、图例)。“0-360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 6.地图的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 7.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8.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9.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 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 10.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海洋面积大) 11.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 山多) 12.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 13.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青藏高原) 14.怎样制作地球档案(

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 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 (2)讨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3)科学预测自己未来一年的身体变化。 5、课外拓展。 (1)继续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科学准确。 (2)查阅资料,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 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2课地球 1、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2、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2、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3、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第4课地图 1、看地图的三要素是:(看比例尺),(判断方向),(了解图例);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图例);图例一般在图的(左下)方。 第5课建立地球档案 1、整理有关地球的材料,为地球建一个“档案” 形状:球体,像一个皮球。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2亿平方千米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题 全册

鄂教版小学科学下第一单元(1——3课)练习题一、填空题 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 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 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 4、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 5、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万年前,称为() 6、约()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7、()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 () 8、生物的繁衍是在()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下 9、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生活在距今()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的动物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2、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3、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 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 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 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 三、问答题 1、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2、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3、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 4、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5、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 四、实践技能题 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

么。 3、观察课本P7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 (2)、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更能适应?(原因见课本P8上小资料) 4、观察课本P9图,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见课本P9小资料) 5、看课本P10下图,现代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 科学第二单元(4——7课)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关于月球的神话很多,在我国古代,就有()的传说 2、()是地球的卫星 3、月球是离我们()天体,平均距离地球()万千米,直径()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 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 7、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 ),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 ) 8、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观察月亮的运动情况,上半月杂牌()定观察,下半月在()定时观察 9、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 10、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 11、月球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是()的,月球本身(),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的过程中发生的 12、从十七世纪以来,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如下过程:1609年()用望远镜观察月亮;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送上近地轨道;美国宇航员于()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我国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画√,错的画×) 1、月亮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很快()

地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4.地图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全册科学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1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走进树林 1林中的树 2树木中的纹路 3蘑菇 4林中的鸟 5谁吃谁 6茅草与锯子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池塘群落 8 鱼 9 蛙 10 龟和鳖 11 池塘中的植物

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13 做个小生态瓶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公路 14水泥与沥青 15盘山公路 16桥 17车的运动 18自行车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农田 19常见的农作物 20农作物与土壤 21农作物与化肥 22大棚蔬菜 23防治病虫害

自由研究 1我们的身体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 教学目标 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 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好、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 1、什么是化石?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一、填空: 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4、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6、现代马出现在(300万年前)。 7、(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8、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进化)来的。 二、简答: 1、什么是生物的进化? 答:生物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科学家把生物的这种变化趋势叫进化。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 1 - 第三课时谁能生存下来

六年级科学上册 榕树教案 鄂教版

榕树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迟到 鄂教版

《迟到》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能自学生字新词。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父亲对我的严和疼,以及我的变化,从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 难点:理解、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跟老师一起学: 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2.注意订正多音字的读音。如:乘车、转身、挨打、混合、哭号 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了。同位互相进行评价。教师可重点对易读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 字音:乘车、转身、挨打、混合、哭号 字形:罚站、撩起、耻笑、包袱、恐惧、狼狈、征求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谁曾经有过经常迟到的经历?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①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是写“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我”带着伤痛到学校上学,但还是迟到了。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到父亲默默的爱。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4.思路: -“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到父亲默默的爱。 -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从课题、文章主要内容、重点段、重点句入手。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 ①父亲为什么要打“我”?②打“我”打得狠不狠?③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6.同学们在预习时都发现了,“我”挨打了。父亲打“我”打得狠吗?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地体会一下。 “爸气极了……我挨打了。” A. 打的动作: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 B. 打的声音:嗖嗖 同学们,父亲在盛怒之下,把“我”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发出了这样的“嗖嗖”声音。就这样藤鞭子一下一下抽打在“我”稚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1、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现象。自己与妈妈或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不相似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现象。 2、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3、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4、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5、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地形、地势越(低)。8、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黄冈)。 9、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0、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哪些艰难历程?(站在地面观察、航海环球观察、到太空中观察等) 12、地球表面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地球陆地上是山多还是平原面积大?(山多)13、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象一个蓝色为主的彩色“月亮”) 14、从地图上看,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总的趋势是西高东地)我国的地形象什么形状?(象一只雄鸡)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在青藏高原) 15、“太阳中心”学说是(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于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来的。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地球绕轴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地球的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往东)自转。 16、我国大陆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绥芬河市),最晚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新疆的喀什市)。17、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是(14时)左右,温度最低的时候是早晨(6时)左右。 18、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早晨6点-下午12点(由低到高),下午12点-早晨6点(由高到低)。 19、太阳照射地面的情况与温度的变化关系是(太阳直射地面,气温高;太阳斜射地面,气温低)。 20、大多数植物是白天(生长)夜晚(休眠)。 21、地球绕太阳公转和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北极始终对着哪个方向?(北极星) 22、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 23、我国发射的神舟6号载人飞船一天绕地球168圈,那么,飞船上的人一天可以看到多少次太阳升起和落下?(168次) 24、引起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太阳的照射) 25、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经常熬夜?(经常熬夜破坏了人的生活规律,对小学生生长发育不利) 26、养鸡场为什么要用电灯给蛋鸡照明?(用电灯给蛋鸡照明,使鸡以为是白天,它们就不停的生蛋,可以提高蛋鸡的产蛋率) 27、为什么要在黑暗处养蚯蚓?(因为蚯蚓是喜欢黑暗的动物) 28、经常睡懒觉的人为什么会发胖?(睡觉人就生长) 29、一天中气温变化与海洋或沙漠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海洋散热慢,一天气温变化不大,沙漠散热快,一天中气温变化很大) 30、有什么办法让肉鸡长得又肥又大。(圈养、暗处,让肉鸡多吃多睡) 31、我国冬天北方比南方冷的原因。(北方太阳大都是斜射的接受的光照少,所以就冷一些) 32、我们经常在(沙堆里)、(公路上)、(河床中)等地方见到卵石。 33、我发现卵石大都集中在河床的(下)游。 34、往石灰岩上滴几滴稀盐酸,我发现石头会(冒气泡)。 35、我曾经进过溶洞,观察后发现,钟乳石是(吊在洞顶上的)、石笋是(从地下往上“长”的) 36、黄河流到河南省郑州市以后,河床就逐渐高出两岸达(10)米以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生态金字塔1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鄂教版

生态金字塔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3.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2.理解生态金字塔的构成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生态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有关生态环境的短片;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2.教师相机激情导入: 在非洲广漠的原野上,羚羊在奔跑,狮子在游弋,苍鹰在盘旋……尽管它们的生存方式不同,但几千年过去了它们却都能在这片大草原中生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在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质疑自学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是怎么样构成的? 2.带着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4.学生说分段情况。 三、研读赏析,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还要哪些内容自己不理解,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反馈交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有趣的生物现象 (1)第1自然段的后两句就向大家介绍了生物世界的一般规律。(“不被”或者“少被”这些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在读熟的基础上,通过板书或画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思。 3.生物世界真的是这样吗?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举例说明的。 4.交流反馈,读文画示意图,加深理解

鄂教版五年级科技制作活动上册教案

1、回旋飞镖 教学目标:回旋飞镖是一种简易的飞行玩具,自制一个飞镖,课余时间开展掷飞镖活动, 十分有趣。 课前准备:硬纸板、胶水、小刀、砂纸。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制作方法。课本2—3 页。 1、剪3-4 块形状相同的硬纸板粘合在一起。 2、按图纸用砂纸打磨飞镖,只打磨正面。 3、试飞,在空旷的地方。 4、观察轨迹,你有什么发现 二、动手制作 三、制作提醒 1、反复练习和琢磨技术。 2、还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 3、制作创意飞镖 四、试航记录 五、上交作品 2、气动模型火箭 教学目标:利用废弃饮料瓶制作一个模型火箭,想办法应用压缩空气制作。 课前准备:饮料瓶、塑料薄膜、棉线、气针、软木塞、粘胶带、气筒、锥子、钳子、剪刀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制作方法:课本4—5 页 1、在塑料瓶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塞紧软木塞。在软木塞上插上充气针。 2、用铁丝扎制一个发射支架。 3、制作尾翼,并做好粘接。 4、用气筒想塑料瓶中充气,塞上软木塞,火箭随机飞上天空。 5、增加运载回收装置。 二、动手制作 三、制作提醒 1、在空旷场地试飞,做好记录。 2、和同学比赛。 四、制作记录 五、上交作品 3、帆船模型 教学目标:用泡沫塑料制作一个你喜欢的帆船,到小池塘、水池去试航。

课前准备:泡沫塑料、细砂纸、塑料片、橡皮泥、钢锯条、粘胶带、细铁丝、吸管、橡皮筋、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制作方法。课本6—7 页。 1、做船体 2、装支架 3、做风帆 4、装配 5、试航 二、动手制作 三、制作提醒 1、在安全的地方试航。 2、装饰帆船。 四、试航记录 五 、 上交作品 4、线动玩具 教学目标:线动玩具一定会让你产生许多的想法,动手做一个手拉转转花试试看。 课前准备:硬纸板、木螺钉、塑料管、棉线、纸杯、锥子、细铁丝、吸管、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制作方法。课本7—8 页。 1、将木螺钉拧在一个长约10 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的正中心。 2、纸板上的木螺钉固定在吸管转轴上,在转轴的中上方系在一根棉线。 3、找一节长约12 厘米的细塑料笔管或竹管,用锥子在笔管的侧面钻一个小圆孔。 4、转轴上的棉线从竹管的小孔中穿出来。 5、还可以将纸杯剪成花瓣,用木螺钉将花瓣固定在吸管转轴上做成立体的转转花。 二、动手制作 三、制作提醒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材料替代转叶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替代竹管 四、活动记载 五、上交作品 5、创意万花筒 教学目标:从万花筒的小孔向里看,哇!好奇妙,真有趣。告诉你,如果把万花筒加上你的创意,会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六面体饮料瓶、透明胶片、半透明塑料膜、不透明塑料袋、彩色碎纸片、香烟盒、剪刀、钳子、锥子、双面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了解制作方法。课本10—11 页。 1、简易万花筒。 2、水晶万花筒。 3、卡通万花筒。 二、动手制作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 第1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1、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形态特征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的现象。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答: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第2课地球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有人认为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通过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答:地球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主要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部分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洋总面积大约有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所以将“地球”称为“水球”更科学。 第3课地球仪 1、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都是由(底座)、(固定支架)、(球体)、(地轴)四部分构成的。 3、地球仪大致有四种类型: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貌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也还有一些特制的地球仪,如航海用的地球仪、装饰用的地球仪等。 4、地球在宇宙空间绕一根假想的轴自转,这根轴叫(地轴)。(地轴)与(地面)相交的两点,是(南极)和(北极)。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斯家场小学张传新 2012年9月

第一单元梦中的北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北京,祖国的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在训练中把握声音的和谐、换气点与力度的处理。 3、根据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标记“V”换气符号。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你到过北京吗?你对北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 (2)分段学习歌谱。 (3)解决难点。 (4)学唱歌词。 (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教学内容 听一听《我爱北京天安门》、《前门情思大碗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70年代儿童歌曲的音乐风格。学习单三部曲式的基本常识。 2、让学生反复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北京的风土人情和韵味。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唱一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导入欣赏内容《我爱北京天安门》。 2、欣赏《我爱北京天安门》。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师简介作品。 (3)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情绪?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 听赏第三主题。 这段旋律与第一、二主题又有何不同? (4)总结曲式结构。 (5)完整欣赏。 (6)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首都北京。边看边再次听赏。 4、总结

教学内容 玩一玩,《梦中的北京》。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轻快流畅的旋律,欢快活泼的情绪。 2、聆听音乐,学习不同的切分音并感受切分音的作用。 3、在创编、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我爱北京天安门》,让学生来唱一唱。 2、复习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一说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3、聆听歌曲《梦中的北京》,边听边看歌谱,找出歌曲中不同的切分节奏,并写在书上。 4、请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切分音出现在歌曲中有什么作用。 5先由老师唱谱,学生感受。然后让学生轻声演唱歌曲。 6、总结、评价。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背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切入点: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阅读点:如何背课文? 课时安排:2 板书设计: 4、背课文 简而短的课文快乐背 方法难而长的课文克服困难背 “书牍千遍其义自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对于背课文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你们在平时的学习 中是怎么样背课文 呢?(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四、重点品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 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 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 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 请自由读 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

鄂教版本小学六年级的科学上册的学习知识点.docx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1课) 1、要知道我与去年比较,身体发生了变化,就应该测量我的(身高)(坐高)、(体重)、 (头围)、(脚长)、(臂长)等数据。 2、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身体变化比较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 3、从统计结果看,我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比男生(高)和(重)。 4、观察课本第3页中间图,人在一生中一般要经历(婴儿期〈又叫童年期〉(少年期)、(青 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 5,动物、植物有遗传现象吗?举例说明。(有)、(如小猫、小狗、小鸡都分别 与它们的爸爸、妈妈形态相似;小麦、稻谷、油菜等植物小的与大的也相似) 第二单元(2——5课) 1、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球说”的是(古希腊人)。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认为“天地”就象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 蛋清、蛋壳就是(“天”)。 3、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绕 地球一周的航行。 4、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叫(赤道),在南北半球上各有一条纬线(虚线)叫(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 6、地球最北端的一点叫(北极)。

7、地图上的颜色表示地形的高低,颜色越深的表示地形、地势越(高)、颜色越浅的表示 地形、地势越(低)。 8、“0- 360 千米”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地球上的实际距离为(360千米)。9、我国的首都是(北京),我省的首府是(武汉),我市的市府是(黄冈)。 10、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 11、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地球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鄂教版六年级科学 上册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下面WTT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背课文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培养主动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从中领悟到读书的方法和背课文的好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切入点了解作者小时侯背课文的经历和感受。 阅读点如何背课文课时安排2 板书设计 4.背课文简而短的课文快乐背方法难而长的课文克服困难背“书牍千遍其义自现”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门对于背课文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你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是怎么样背课文呢学生自由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合作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说一说课文写了“我”背课文的哪些经历和感受 四.重点品读.感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对背课文一直是充满热情和兴趣。第一部分中,因为所背内容简单有趣,在作者看来背书就像唱歌一样。可随着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背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又是什么使作者对背书仍然充满热情呢请自由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2.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以下为预设的教学板块,不分先后顺序。 1所背课文隽永有趣。 品读义小引用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厂,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结合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对匆匆的喜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