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 格式:docx
- 大小:13.59 KB
- 文档页数:6
对比分析假说
奠基人:
XX弗莱XX内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
理论。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
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
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
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
代表人物:
科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
的、有规律的错误。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
渡方言”。
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
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再次,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
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
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
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
提出者:
xx 博格
内容:
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
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所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且是在2 岁到13 岁之间。其观点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母语习得仅仅通过接触就能自动进行,而青春期之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不是这样
2 青春期之后能够学会用外语交流,是因为自然语言“在很多方面彼此相似”。其依据包括:
1.大脑神经说:
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
2.对神经运动的研究发现,语言肌肉的可塑性对口语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3.认知论的依据。
基辛格效应
内容:
大部分人,如果较晚开始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 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于是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即可以很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却掌握不好本族人说这种语言的地道的口音,亦称“基辛格效应”?
近似系统理论
提出者:
xx
内容:
近似系统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一方面,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需要对有限的言语输入逐步消化。另一方面,学习者的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偏离目的语系统。内姆塞认为1)学习者的言语
是其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这种近似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定型有三种表现:
A 移民的言语模式。
B 模式化的个体方言。
C 学习者的洋泾浜。2)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统。3)相同阶段的学习者的近似系统大体相似。
xx 的中介语理论(包括化石化)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所使用的形式,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不能将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错误的集合。他提出
1.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系统(母语和目的语)在学习者心理活动中相互影响的产物,这一心理活动被定义成“语际认同”。
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大脑中的“潜在心理结构”。另外,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化石化”理论,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能力僵化的现象。化石化指的是在外语习得中,对一种语言形式的使用未能达到目的语的标准,而又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停滞不前,这种形式于是成为学习者固定的用法错误(如语言项目、规则及子系统),即成为学习者中介语的组成部分。
化石化具有持久稳定,不受外界影响,且对成人和儿童都起作用的特点。化石化不仅指的是多种现象,还能用来指不同程度的错误、非学习以及二语学
科德的中介语理论
1.中介语是学习者的语言,既包括二语学习者又包括儿童。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导向的语言系统,除非出现化石化现象,其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
2.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复杂化、精致化的过程,早期习得的系统并没有被删除,而
是继续留在我们的大脑中,
3.中介语的发展既包括重构,又包括创造性运用,语言学习不是一个线性的积累过程,而是类似于有机体的伸张,许多部分同时发生变化。
早期中介语理论
1.关于本质早期认为母语系统、目的语系统、中介语系统三者并存。中介语本质上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系统。后期将中介语看做是一种“心理语法”,认为中介语是一种二语习得者建构的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不是在现实言语情景中实际生成的言语。这个系统是理解与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 2 关于系统性: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中介语具有语言规则的系统性,从而带来了学习策略的普遍性。3 关于动态特征:
主要有两种,一是可渗透性,即母语规则向中介语系统的渗透以及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二是过渡性:
学习者不断改变他们的语法,通过加减某些规则重构整个中介语系统,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中介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连续统。 4 关于僵化现象其心理机制:
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独特现象,其心理机制就是所谓潜在的心理结构。成功的学习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激活的是潜在的语言结构。 5 学习者的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长时记忆)和元认知控制(短时记忆)。
学习-习得理论
提出者:
克拉申
内容:
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1)“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学习者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学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显性知识;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