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层序地层学实验-实验一-野外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层序地层学实验-实验一-野外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层序地层学实验-实验一-野外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层序地层学实验-实验一-野外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一野外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一、实验目的:

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深化认识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沉积特征,确定准层序的垂向叠置样式,识别首次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和层序边界,描述不同体系域类型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特征,撰写实验报告。

二、露头资料地质背景:

露头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天山牧场祁家沟,地质层位为石炭系上统,主体沉积为敏感反映沉积水体和沉积水动力变化的不同类型碳酸盐岩以及部分碎屑岩,主要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台地和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沉积。

三、实验结果

根据准层序反映水体向上变浅、沉积物粒度向上变粗的特征,自下而上共划分了17个准层序。根据沉积相分析,下切谷之下为Ⅰ型层序的底界面SB1。其上相变为台地边缘相,反映水体变深,发生海泛,故下切谷与台地边缘相之间为首次海泛面,首次海泛面与Ⅰ型层序底界面之间为LST。水体继续加深,发育前缘斜坡相,继而又变为台地边缘相,说明水体开始变浅,故前缘斜坡相与其上的台地边缘相之间为最大海泛面,首次海泛面与最大海泛面之间为TST,准层序组为退积型。自最大海泛面之上,沉积相类型在台地边缘相和滩边缘相之间变化,反映海平面保持不变并开始缓慢下降,准层序组类型为加积。最上方的泥晶灰岩段,显示水体再次变深,所以,泥晶灰岩段之下应为层序的顶界面SB2,其下至最大海泛面之间为HST,其上开始新的层序。

所以,在不考虑沉积物供给等条件的情况下,海平面自LST开始上升,在下切谷顶部开始初次海泛,随后海平面继续上升,在前缘斜坡相顶部达到最大海泛,继而海平面保持稳定并开始缓慢下降,在泥晶灰岩段下方下降到本层序的最低点,其后又开始新一期海平面升降变化。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第41卷 第1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1 No.1 2013年2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Feb. 2013 收稿日期: 2011-07-3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1ZX05023-001) 作者简介:魏恒飞(1983—),男,安徽亳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层序地层及油气资源评价工作.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3)01-0001-07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魏恒飞,陈践发,王冠男,李 伟,刘娅昭,吴雪飞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摘要: 层序地层学是分析聚煤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含煤地层的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Diessel 最先在经典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了煤层的聚集模式;之后,Bochacs 和Stuer 通过讨论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和泥炭聚集速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具体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的煤层厚度、连续性及形态。通过对层序地层中煤层发育和分布的研究,多数煤田地质学家们认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晚期至海侵体系域早期及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由于巨厚煤层往往是许多次级层序及界面的复合体,因此巨厚煤层不能简单地作为成因层序地层的界面,但可以通过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我国煤田地质学家通过对国内海相煤层的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聚煤和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关 键 词:旋回层;层序地层学;煤层;可容纳空间;巨厚煤层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3.01.001 Developments of coal measures sequence stratigraphy WEI Hengfei, CHEN Jianfa, W ANG Guannan, LI Wei, LIU Yazhao, WU Xuefei (College of Earth Scieces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Beijing 102249, China ) Abstract: It is beneficial for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oal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relating to coal to analyze developing strata and distribution of coal seam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e time that sequence stratigraphy began to use in coal strata was 90's of last century, Diessel firstly established coal accumulation model in classic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amework, then Bochacs and Stuer discussed the change of ratio of accommodation rate/peat production rate and concretely analyzed thickness, continuity, configuration of coal seam in different accommoda-tion. Based on studied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oal seam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most coal geologists think that thick coal seams were mostly developed during late low stand-early transgression and late transgres-sion-early high stand periods.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is composed of many para-sequence and interface of para-sequence, so we can not easily believe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is interface of genetic stratigraphy, but we can use index of coal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to finely divide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and to confirm inter-face of genetic stratigraphy. In China, coal geologists studied paralic coal seam and raised ideas of coal formation in the transgressive event and coal accumulation during a lag time of marine limestone beds, and that let idea of coal accumulation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develop. Key words: cyclothem;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al seam; accommodation; extremely thick coal seam 层序地层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被人们广泛应用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并得到极大的丰富[1-2],但其多集中在油田地质方面的研究,而在煤田地质上的应用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3],并且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油田地质方面。煤炭是重要的有机矿产资源,煤层不仅是液态和气态烃类的源岩体,而且 还是气态烃类的储集体[4-7]。在我国,煤成气探明储量占全国气层气储量的近十分之七[8],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煤在我国能源矿产中的重要性。煤的形成过程就像生物礁的形成过程一样,受水体深度的影响较大,煤层的发育和中断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水深(地下水顶面)变化的沉积物类型。因此,研究煤层在层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30 09:5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612893515.html,/kcms/detail/61.1155.P.20130130.0954.018.html

转换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第15卷第2期2008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 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Vol.15No.2M ar.2008 收稿日期:2007-09-15;修回日期:2007-1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2078) 作者简介:王红亮(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及层序地层研究工作。E -mail:w h l4321@sohu 1com /转换面0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 王红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Wang H ong liang S ch ool of E nerg y Re sour ces ,Ch ina Univ e rsity of Ge osciences (Be ij ing ),Beij ing 100083,Ch ina Wang Hongliang.Concept of /Turnaround Surface 0and its signif icance to sequence stratigraphy.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8,15(2):035-042 Abstract:It is t he basic view of t raditio nal sequence stratigr aphy (V ail sequence)to t ake unconform ity as se -quence bo undary.Fo r hig h -frequency sequence ana lysis,it is obvio usly limited if only taking unco nfo rmit y as sequence boundar y due to the co nt inuit y of sedimentary pro cess,limitatio ns of unconfor mity distributio n and u -nifo rmity is not a rig or ous isochronous sur face.So /T ur nar ound Surface 0is int roduced to hig h -r eso lutio n se -quence stratigr aphy./T urnaro und Sur face 0has tw o implicatio ns:o ne is turnar ound surface o f base -lev el rise and base -level fa ll,the other is turnaround sur face o f sedimentat ion due t o base -level r ise and base -lev el fa ll.T urnaro und sur faces are classified into two t ypes:o ne is base -level fall to base -lev el rise turnaround sur face,which are usually present ed as unco nformity,top -lap sur face and pro gr adat ion to r et rog radatio n tur nar ound sur face ;ano ther is base -lev el rise to base -level fall turnaro und surface,w hich ar e usually pr esented as flo oding sur face.T he implicat ions of all these surfaces ar e discussed in detail.T he pr esentatio n of /T ur nar ound Sur -face 0is of sig nificance to high -fr equency sequence (4th and 5th or der sequence)divisio n,w hich pro mo te the applicatio n o f sequence str atig raphy in o il and gas ex plor at ion and develo pment.A case study is fr om delta to turbidite depositional system o f 3rd member o f Shahejie F ormat ion,Bo xing sub -depression o f Jiy ang sag.T hro ug h recog nitio n of turnaround sur face,fo ur larg e -sca le cy cles and eig ht intermediate -scale cycles ar e div id -ed in 3rd member of Shahejie F or matio n.Based o n above division and cor relation of wells and seismics,the higher resolution sequence framew ork is fo rmed. Key words:turnaround surface;base -level;unco nfo rmity;sequence st ratig ra phy 摘 要: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是经典层序地层学派的基本观点,对沉积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高频层序分析而言,由于三维空间中沉积作用的连续性、不整合面分布的局限性,以及不整合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等时面。因此以不整合面作为层序界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由此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中,引入了/转换面0的概念。转换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或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一是由于基准面的升降转换所引起的沉积作用的转换。转换面可分为两大类,基准面由下降变为上升的转换面,包括不整合面、顶超面及进积与退积转换面;基准面由上升变为下降的转换面,主要为洪泛面。作者探讨了顶超面、进积与退积作用的转换面和洪泛面的特征及层序意义。/转换面0概念的提出对高频层序(如四级、五级层序)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层序地层理论与分析方法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

《油矿地质学》思考题

《油矿地质学》思考题 第1章钻井地质 1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钻井类别有哪些?各类井如何编排? 2探井地质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定向井?定向井有哪些类型? 4.定向井井身参数包括哪些?其内涵是什么?如何根据井斜数据确定定向井轨迹? 5.定向井与直井地质设汁有何异同? 6.何谓补心高度与补心海拔? 7.井深、垂深、海拔深度有何差别? 8地质录井有哪些方法? 9.什么是钻时录井?如何应用钻时曲线判断岩性? 10.什么是岩心录井?有哪些取心方法?它们各有何特点? 11.岩心出筒后如何整理、丈量和编号? 12.什么是岩心归位?其基本原则有哪些? 13.岩心观察与描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4.岩心含油级别分为哪几级? 15.什么是岩屑录井?如何判别真假岩屑? 1G什么是岩屑迟到时间?如何计算岩屑迟到时间? 17荧光录井的原理是什么? 18.荧光级别的内涵是什么? 19.什么是气测录井?如何根据气测录井资料判别油气层? 20.钻井液的类型有哪些?钻遇油、气、水层时钻井液性能通常有哪些变化? 21.什么是油气上窜速度‘2如何求取? 22.什么是综合录井?其在油气钻探中的作用是什么? 23.什么是地化录井? 24套管类型包括哪几类? 2}完井方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2G.完井报告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和图件? 第2章地层测试 1.什么是钻柱测试?其与电缆测试有何差别? 2.压力控制测试器与多流测试器的主要差别有哪些? 3.多流测试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钻柱测试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5.女日何从压力卡片中识别和读取不同测试阶段的压力? 6.如何应用DST压力钡l试资料确定地层流动参数? 7.如何应用DST压力测试资料确定断层距离? 8.如何应用DST压力测试资料估算原始地层压力? 第3章地层对比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读书报告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学号:2006120061 姓名:李晓辉 院系:能源学院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学号:2006120061 姓名:李晓辉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新兴的石油地质学科,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代表了地质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系的新方法,是油气、煤、铀等矿产勘查与盆地地质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层序地层学来源于地震地层学,以下简介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地震地层学:地层的描述科学,通过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分析技术,在正常顺序下,岩层(和其它共生者体)的形状、排列、分布、年代顺序、划分以及有关岩石可以具有的任一成全部特征,成分和性质的关系。包括成因、组成、环境、年代、历史、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以及不可胜数的其它岩层特征。 地震反射面:只有沉积表面(包括不整合面)是空间中连续的具有波阻抗差的界面。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岩性地层界面。 削蚀(削截、侵蚀):层序的顶部反射终止,既可以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地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水平地层的顶部与上覆地层沉积初期侵蚀河床底面间的终止。 顶超: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终止观象。它通常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于上覆层底面反射上。 上超:层序的底部逆原始倾斜面逐层终止。 下超:层序的底部颗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终止。 地震层序分级: 超层序:从水域最大到最小时期沉积的地层层序。它往往是区域性的,并包括几个层序。据Vail等分析,大部分超层序是在海面相对变化的二级周期(超周期)期间沉积的。 层序:是超层序中的次一级地层单元,水域相对扩大和缩小,它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亚层序:层序中最小一级地层单元,它可以是局部的或三角洲的一个朵叶。 海面变化的定义 水深:指在任一给定时刻和地点,水面和水底间的距离。 全球海面变化:海面和一个固定基准点(通常指地心)间测量到的海面变化。其变化成因只有两种:洋盆体积变化(如洋中脊扩张)和海水体积变化(如冰川消融)。 相对海面变化:海面和一个局部的运动基准点——沉积基底或早期地层表面——间测量到的海面变化。 上超点法:一种利用地震剖面中反射界面上超点的转移幅度研究海平面升降的半定量方法。地震相:相是一定岩层生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振幅:振幅是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振幅直接与波阻抗差有关,波阻抗差高,则振幅强;波阻抗差低,则振幅弱。 连续性:指同相轴连续的范围。连续性直接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连续性愈大,沉积的能量变化愈低,沉积条件就愈是与相对低的能量级变化有关。 波形排列:指的是同相轴排列的形状,它反映互相接近的地层间的沉积环境,如果波形排列在横向上变化不大或变化缓慢,说明地层变化不大,常常出现在低能沉积环境中。如果波形排列变化迅速,说明地层变化迅速,常出现在高能环境中。 视频率:频率表示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而视频率指的是地震时间剖面中反射同相轴呈现的频率。 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题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低水位体系域P50-2 (2)下切谷 (3)T-R层序 (4)新增可容空间 (5)进积式准层序组:(6)密集段 (7)高水位体系域 (8)整合 (9)I型层序 (10)层序地层学 (11)准层序 (12)敞流湖盆(13)可容空间(14)不整合 (15)层序 (16)Ⅱ型层序(17)陆架边缘体系域(18)绝对海平面(19)湖侵体系域(20)体系域 (21)海浸-海退旋回(22)海泛面 (23)基准面 (24)凝聚(缩)层 二、填空题 1.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有四个控制变量,它们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 它们是:,,,。 2.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形成海侵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底界 为,顶界为,其准层序组多 为。 3.层序是所组成,其顶、底界 为。 4.I型层序边界是在海平面期间形成,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反 射结构;具有等地表暴露标志。 5.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可容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 可容空 间,相反可容空间。 6.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因素有;;; 等。

7.低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低水位体系域 则由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构成。 8.在典型的向上变粗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砂 岩、泥岩比例;在向上变细的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薄,砂岩颗 粒变,砂岩、泥岩比例。 9.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 和三种类型。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 间。 10.依据粒度变化,准层序的类型有及;在典型的中, 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粗,砂岩、泥岩比例向上增加。 11.陆架坡折边缘型盆地发育一个理想的型层序,具有、和 体系域。 1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 和。 13.层序地层学发展简史可以划分为,, 等3个阶段。 14.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和;反映层序顶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15.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早期的高水位体系 域通常由一个准层序组所组成,晚期的高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6.基准面是一个抽象的动态平衡面,在此面以上沉积物,在此面以 下;在该面附近沉积物。海洋环境的基准面就 是,陆相湖盆中的沉积基准面大致相当于。 17.湖侵体系域的底界为,顶界为。湖侵体系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 准层序组构成。 18.I型层序由体系域、体系域和体系域所组成;其下伏边界 为及其对应的整合,即层序边界。 19.根据盆地的几何形态可以将盆地划分出两种类 型: , 。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再到现今的储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等派生学科发展阶段。这期间,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服务于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勘探和开发。到目前为止,针对层序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比较系统、成熟。但在层序内部体系域划分、裂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研究及层序地层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使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精细。 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层序地层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础是地震地层学与沉积相模式的结合。层序的概念最初由Sloss(1948)提出,当时将层序作为一种以不整合面为边界的地层单位。但层序地层学的真正发展阶段是在P. R. Vail, R. M. Mitchum, J.B.Sangree1977年发表了地震地层学专著之后,层序的概念定义为“一套相对整合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序列,其顶底以不整合或与这些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为界”,并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作为层序形成与演化的主导因素。1987年Vail和Wagoner等在AAPG上发表的文章首次明确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开始了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化阶段,提出了体系域等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层序内部的地层分布规律和成因联系。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层序地层学理论出现了多个分支学派,丰富发展了理论,也扩展了应用领域。 层序地层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已发展为与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资料相结合的综合阶段,并且已从在理论上有争议的模型演化成一种在实践上可采纳的方法(蒋录全,1995)。 1.1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之初是以海相层序地层为基础的,国外应用较多的有三种海相层序概念模式,发展至今,理论上形成了Vail层序地层学、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沉积层序与成因层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层序界面的不同,沉积层序以不整合和与该不整合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强调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形成的主导控制作用;成因层序是以最大海侵

工程地质思考题及答案

一:分析三大岩的成因、矿物成分、结构及构造特征,并比较其不同之处。 1岩浆岩成因: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向地表上升过程中,由于热量散失逐渐经过分异等作用冷凝而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形成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岩浆的侵入形成侵入岩,另一种是火山的喷出形成喷出岩。 岩浆岩矿物成分:1浅色矿物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等。2)深色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岩浆岩结构:全晶质结构(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半晶质结构(斑状结构),非晶质结构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2沉积岩成因:岩石、矿物在内外力作用下破碎成碎屑物质后,经水流、风吹和冰川等的搬运,堆积在大陆低洼地带或海洋,再经胶结、压密等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沉积岩矿物成分(1)碎屑物质。(2)粘土矿物(3)化学沉积矿物(4)有机质及生物残骸 沉积岩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沉积岩构造:层理构造。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3变质岩成因: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岩矿物成分(1)原生矿物(2)变质矿物 变质岩结构:变质岩的结构与岩浆岩类似,以结晶结构为主; 变质岩构造: 片理构造(板状构造片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 块状构造 二:1.简述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 内因:1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单矿岩比复矿岩耐风化.矿物的硬度大,岩石抗压强度高。矿物的相对密度大,岩石相对密度也大,岩石抗压强度高.深色矿物的抗风化能力要比浅色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在岩浆岩中酸性岩比基性岩的抗化学风化能力高;沉积岩抗风化能力要比岩浆岩和变质岩高。2 结构、构造等:结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小,吸水率低。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小,弹性模量大,抗压强度高,细晶岩石的强度要高于同成分的粗晶岩石的强度,胶结连结3.片理构造、流纹构造等影响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层理、节理、裂隙和各种成因的孔隙,使岩石结构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或破坏,从而使岩石的强度和透水性在不同方向上发生明显的差异; 外因:即由来自岩石外部的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风化作用、水文特性等。 2.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的特征是什么?野外如何识别?断层构造对工程有何影响? ○1褶曲的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形态,其中心部位(即核部)岩层较老,翼部岩层较新,呈相背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形态,其核部岩层较新,翼部岩层较老,呈相向倾斜。 .野外识别褶曲构造的方法穿越法 :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用穿越的方法便于了解岩层的产状、层序及其新老关系。追索法: 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的方法。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追索观察便于查明褶曲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穿越法和追索法,不仅是野外观察识别褶曲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野外观察和研究其它地质构造现象的一种基本方法。通常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的原则. ○2断层:正断层:一般规模不大,断层线较平直,断层面倾角常大于45度。逆断层:一般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断层。平移断层:倾角大,断层面近直立,断层线较平直。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文章编号:1009-3850(2000)03-0097-08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赵国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和概念,以及各阶段所取得的 成就,指出各阶段在理论上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由此而追索到现代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及 理论的由来。总的来说,层序地层学经历了初期阶段,地震地层学阶段和现代层序地层学三个 发展阶段,其中主要涉及层序控制的因素,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变化和体系域类型等概念。笔者认为层序地层学发展主要原因是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及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为边缘学科, 它与诸多的学科都有较深的渊源。笔者认为,正是在这些结合点上,层序地层学才得到了极大 的应用。笔者认为陆相层序地层学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国际上属领先地位。本文总结了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将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进展。 关键词:层序地层;地震地层;陆相层序;可容纳空间 中图分类号:P 539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1999-10-23;修订日期:2000-01-16 目前关于层序地层学研究已在全世界各地展开。因而正确地了解层序地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扬本学科的特点,利用该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结合,在解决矛盾中互相提高,为现代层序地层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1 经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概况 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相对于现代层序地层学而言,它仅涉及被动大陆边缘的滨浅海相研究,因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相互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因其片面强调海平面变化对层序的控制作用,因而没能应用到陆相层序地层的研究中来。层序地层最早的萌芽思想产生在一百多年前(Sloss,1984)112。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地质学家在建立年代地层时就把不整合作为地层的顶界/底界。这正是现代层序地层的边缘。 111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及概况 自从层序的概念(Sloss 等,1948)提出后,层序地层学便由此诞生,因长期进展不大,因第20卷 第3期2000年9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Sedimentary G eolog y and T ethyan Geology V ol.20 No.3Sept.2000

理想与现实

每个人都怀揣着理想,但是现实往往与我们作对,对实现理想充满了幻想,也充满了无奈。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难以实现就放弃了心中的理想,要知道人的一生是多么具有意义的一趟旅行,我们应该好好的让他活出精彩,让这趟旅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我们的脚印。 当然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项,不能盲目自大,要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因为只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对周围的人都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如果你处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你自己也不适应这种环境,对自己容易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周围的人对你也有看发,于人于已都不利,日久必造成很深的茅盾,何必呢! 处在当今这个世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矛盾再所难免。如何处理化解矛盾,不让矛盾扩大化,是我们需要用智慧去解决的。然而在这个浮燥的社会里,谁又考虑过这些,结果是矛盾变得严重,给彼此都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所谓理想,浪漫美好。所谓生活,篦篦遭遭。今天的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浪漫仙境的美好。不是想当然的幸福就会来到。让心中多点理想,让生活中充满着理想,现实生活即是苦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 不要在生活中充满着理想然而却不顾现实的生活盲目

自顾,不要把理想挂悬在头顶上,而是要放在心里。所谓修养,其实就是把一些名言记在心里,在生活中去使用它,运用它,在苦燥的生活中多点思想上的乐趣。 思想与现实结合的升华就是开始运用自已的智慧和努力实现自已人生价值的体现。创造财富,或给社会带来变革。让这个社会上的人受益,让自已在其中受益。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共赢。 人生是一个不断修为的过程,社会中有太多的哲理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懂的,即是我们知道这些名言警句。真正去领会运用融入自已的生命中。才算是真的拥有这些精神价值财富。圣人具有天赋,圣人也具有一个善于思考思索的心。通过自已不断的探索发现这个社会的许多道理。平凡的人也可以成圣,我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大道理真的不用多讲了,在这知识泛滥的年代,还有什么道理是我们不懂的呢?好了,我们开始讲故事吧。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怀揣着梦想,不管是物质还是金钱的,我希望这个社会会越来越美好,我希望人们心里都能怀揣着美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已的贡献。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能够合作共赢,社会还是这样吗? 回望历史,人类的发展经历了多少苦难。其中多数都是我们人类自已造成的,人类自命不凡的主宰着这个世界,却也是互相伤害着。是的,不断伤害,不断成长。到了现代文

层序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及应用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 所在院系 日期

前言: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概述 层序地层学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来自J. C. Van Wagoner(1988) “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It is the study of rock relationships within a chronostratigraphicframework of repetitive,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ta bounded by surfaces of erosion or nondeposition, or their correlative conformities. 图0-1 层序地层学研究区限 “层序地层学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因此,它可能是地质学中的一次革命,它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阶段(P.R. Vail,199)。” 注意:层序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没有什么本质上关............................. 联.。 图0-2 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岩性地层界面的关系

图0-3 层序地层学各组成要素关系表 MAIN Accommodation——Base Level——Depositional Shelf Break(Equilibrium Profile——Equilibrium Point ) SEDIMENTS Sequence> Systems Tract> Depositional System> ParasequenceSet> Parasequence> CondencedSection SURFACE Unconformity> TransgressiveS.=Maximum Flooding S.> Marine Flooding S.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第1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 高频层序的概念起源于地质学家们对于准层序的研究。准层序最初被定义为“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层或层组组成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序列”。作为准层序界面的海泛面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将老地层与新地层分开的面,穿过该面水深突然增加[1]。这一定义主要是基于海岸沉积环境提出的,因此其定义不具有普遍性而造成概念的欠完整。Van Wagoner和Mitchum[2]随后将类似于准层序的地层单元重新命名为“高频层序”,对于准层序定义的欠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作用。郑荣才等[3]、Cross等[4]所提出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和超短期基准面旋回,Anderson和Goodwin[5]提出的“米级旋回”,包括王鸿祯等[6]所称的“小层序”都属于高频层序的范畴。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高频层序应是包含基准面上升期和下降期沉积的完整的地层序列,在不同沉积环境,高频层序的结构特征有差异。 2. 高频层序级次划分研究现状 Exxon的经典层序地层学、Cross的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 - 1 -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 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及Miall的储层构型要素分析理论关于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高频层序的时限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经典层序地层理论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Peter Vail[7]和来自Exxon公司的沉积学家继承了Sloss[8]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层序—体系域—准层序”这样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层序是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层序内部可以根据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进一步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体系域内部则包含若干个具有相互联系的准层序组或准层序。基于这一理论体系,众多学者根据海平面持续的时间周期提出了层序划分方案[9]。受限于勘探程度、资料分辨率和现有技术手段,在三级层序内部进行高频层序划分时所能够识别的高频层序级次也不相同,但大多数划分至准层序组、准层序的级别,相当于四级和五级层序。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四级层序时限在0.08~0.5 Ma,五级层序的时限在0.01~0.08 Ma。 Cross[4]及其成因地层学小组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其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地层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与旋回等时对比法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并没有根据海平面变化持续的时间来进行旋回级次划分,而是以不同级次的基准面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旋回,依据钻井和测井资料可以识别出来的最高级次的旋回称为短期旋回。Cross 指出完整的短期旋回是具有进积和加积地层序列的成因地层单元。郑荣才等[3]根据其对多个盆地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标准,并且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将基准面旋回划分为六个层次: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超短期旋回与短期旋回具有相似的沉积动力学形成条件和内部结构。 - 2 -

构造地质学思考题1-8讲

第一讲绪论 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课件P23+P29) 2、为什么说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应用,越来越能够把地球构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本P1) 3、研究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哪些?请举一至二个与生产实践有关的例子。(课件P33) 4、简述构造地质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何谓“倒序法”?(课件P44) 5、构造研究涉及哪四个方面问题?哪方面的研究是基础?(课件P53) 6、通过本课程学习和训练要求得到哪些能力训练?(课件P54) 答: 1.研究对象: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各种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各部分岩石(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变形(包括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2.技术的引入,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许多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研究内容涉及到多尺度、多层次,多体制,多因素或多成因,多类型的构造的全方位动态研究的广阔领域。 3.(一)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 (二)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1)指导找矿(2)水文地质(3)工程地质(4)地震预报(5)环境地质 4.无法实验再现——“将今论古”(“倒序法”) 5.“三学一史”: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构造动力学、构造演化史。 几何学研究是基础,运动学和动力学是方法,演化历史是目标。 6.(1)观察构造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强。 (2)分辨构造的能力:掌握各类构造的基本特点和识别标志。 (3)分析构造的能力:用倒序法分析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形成环境、变形条件和变形机制。 (4)处理构造的能力:对所收集的各种构造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从不同层次、不同机制、不同世代、不同环境、不同体制等方面分类构造,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格架、构造序列和演化模式。 第二讲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产状 1.层理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如何识别?(课本P3-P4上) 2.判断沉积岩层的顶、底面的沉积岩层原生构造有哪些?如何判断?(课件P12-P31) 3. 软沉积物变形的主要类型与形成机理?(课本P8-P9)

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学生: 黎静容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 谢锐杰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前言: 简要回顾了层序地层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划分为起源阶段、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和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阶段:在总结了层序地层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难点的基础上,展望了层序地层学的未来和前景最后,对有关层序地层学研究等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的界线更为合理和实用,且优越于经典层序边界,且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讨论了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优化年代地层界线层型的作用,认为在海相地层中,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该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在陆相地层中,作者一提出,界线层型剖面点建立在最大洪泛面上是最好的选择,即应将陆相地层的界线层型剖面点建立在最大海泛面上第一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之底 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历程 1. 1层序地层学的起源阶段 自从Sloss J几1950年提出了层序的概念之后.层序地层学正式诞生。但在当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层序地层学未得到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地震堪探新技术的兴起.使得地震堪探技术逐渐地被应用于盆地研究和油气助探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经济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V ail为首的Exxon石油公司的地质学家们将地质理论、地震堪探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创立了地震地层学,使得地层学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地震地层学的出现被认为是地层学理论和实践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地震地层学通过对地层及其界而的反射特征的分析.逐步弄清反射界而之间的关系、反射界而之间所限定的地层体之间关系以及它们和海平而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地震地层学的发展逐步完善.其成就表现在:在理论上.地震地层学促使人们对地层学以新的思考。并导致现代地层学的产生;在实践上.人们开始利用地震速度来提取岩性信息并在盆地规模上开始对地层结构、沉积相的变化与区域分布进行分析预测。V ail首先用地震地层学来研究海平而的变化;T odd和M itchum对墨西哥湾和非洲西部海上的三叠纪、侏罗纪及白纪世地震地层学进行研究;Clement对俄克拉何马格里区韦托加一奇卡沙趋向带的莫洛斯普林格底砂岩进行地震模拟.为油气堪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1. 2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可容空间概念的建立.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完善.主要研究海平而变化周期的不同时期(低水位期、海进期和高水位期)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沉积层序,并建立以地层不连续面为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旋回性地层的年代地层学体制以解释沉积环境及其有关岩相的分布.这些岩相单元可能限于以层而为界而的等时段内.也可以跨越时间面。该阶段通常称为经典层序地层学阶段。 经典层序地层学学派中大致有3种层序划分方案。其一是以V ail为代表}5i.以地层不整合或与该不整合对比的整合界而为层序的边界;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解释地震地层.通过地震

岩石学课后思考题全解

答案不全,望请大家用红色补充答案 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叫矿物?什么叫造岩矿物? 矿物:就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元,它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的无机固体物质, 造岩矿物: 2、地壳中的造岩元素通常是指哪8种元素?含量最高的是元素是什么元素? O、Si、Al、Fe、Ca、Mg、Na、K。含量最高的:O 3、常见主要造岩矿物有那些?肉眼如何鉴别? 石英:柱状晶型;高硬度;无解理;断口具有油脂光泽等 钾长石:常见肉红色;卡式双晶;两组完全解理夹角90度;硬度高等 斜长石:常见白色或灰白色;常具有聚片双晶;两组完全解理不正交;硬度高等 普通角闪石:常见浅、深绿色或黑色;长柱状;两组解理夹角近56度;断口近菱形等 普通辉石:常见黑绿色或黑色;短柱状或粒状;两组解理夹角近90度,硬度高等 橄榄石:常见橄榄绿色;粒状;常见贝壳状断口;硬度高等 黑云母:常见黑色、褐黑色、绿黑色;片状;极完全解理;薄片具弹性等 白云母:常见无色;片状;极完全解理;薄片具弹性等 方解石:常见白色;菱形体解理;硬度3;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等 白云石:常见白色或灰白色;菱形解理;晶面常完全呈马鞍形;块体遇冷稀盐酸不起泡,但其粉末遇冷稀盐酸起泡等 4、什么叫岩石?什么叫岩石学? 岩石是由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岩石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壳、地幔及其他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5、野外如何区分三大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如何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互相转化关系?(比较多,挑自己喜欢的背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