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趣味解读

论语趣味解读

论语趣味解读

这是论语趣味解读,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趣味解读第1篇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论语趣味解读第2篇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

种巨大鼓舞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课程中的理念,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三、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这次的论语教学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请下一位同学回答。”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论语趣味解读第3篇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论语趣味解读第4篇

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则》。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论语经典名句及解释大全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 解释: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篇》 解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解释: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篇》 解释: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 解释: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白天和黑夜都不会停止。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篇》 解释: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篇》 解释: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篇》 解释: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篇》 解释: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篇》

《论语》章节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论语》解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读: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同的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读: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经典论语解读

论语五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

论语解读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聊城古时候,今东昌府区,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山东,齐鲁之乡,礼仪之邦。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做人的最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推己及人意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不义之财物;礼,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

信守法,一诺千金)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一:《论语》第一章解读

《论语》精要解读之一: 《论语》第一章解读 引言: 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语虽有夸张成分,但却是真真切切的道明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长河,又如人们常说的“中国两千年文化不过是在为《论语》作注”,这又表明了孔子思想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那绵延不绝的影响。总之,作为儒家思想代表的孔子思想是每一个国人都逾越不了的鸿沟,每一个国人都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着孔子的思想,那怕是已经现代化的今天。 打开《论语》来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00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今天我们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 本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已浸透到到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之中。所以,《论语》一书不是值不值得读的问题,而是必须得读。 我们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论语》中的这几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我们首先要吃透“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求学,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人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借以糊口;有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层次。孔子学习的主旨是为了做人(修身),也为了做事,做学问。他念念不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争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便确立了学习的志向和做人的目的。 “学而时习之”,就是对学习采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因此日有进功,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作为学生就是要这样,无时无处无事而不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在成长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

论语趣味解读

论语趣味解读 这是论语趣味解读,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趣味解读第1篇 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不愿意阅读《论语》是重要原因。作为孔子的言论记录,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汉代之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论语》经过朱熹的注解后,便一直是科举考试最重要的教科书,宋元明清几朝的做官人、读书人无不受其影响。纵是科举废除以后,《论语》还是读书人经常诵读的书。 今天,该书仍是一版再版,发行量之大是惊人的。书中许多词语,即便是在这白话文的时代,仍被人们在书面上或口头上常常使用。但是现在的学生们却觉得《论语》枯燥乏味,书中的许多要义觉得难以理解,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却一个个还是云里雾里。 (二)不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总是和文章之间隔了一层窗户纸,看不透文章的真实思想。总之是搞不懂,自以为得其实,往往是自己的主观臆断,与文章的真实想法差得很远。 论语趣味解读第2篇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

《论语》十则)详细解读

《论语》十则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出处】《论语·学而》 【注释】(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礼的作用,以遇事都讲究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讲究和谐。(但是如果都死板地按照和谐来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解说】孔子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但是西周是以武为先,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孔子在春秋时期还幻想着用西周的礼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有刻舟求剑之嫌。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处】《论语·为政》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此处后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解说】“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要人民的思想行动,都合乎规矩。老百姓会“有耻且格”,既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又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循规蹈矩,那就可以知过必改,口服心服。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出处】《论语·八佾》 【注释】(1)而:表假设关系。 (2) 如……何:固定句式,可译为“把(拿)……怎么样” 【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解说】这句话是针对季孙氏八佾舞于庭说的。季氏用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八行八列,共64人,指64人的舞蹈),僭用了周天子的礼制,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礼乐制度是周朝建立初期立下的制度,但到了春秋时期,王权式微,连鲁国的公卿都敢僭用天子之礼,孔子对此非常痛心。 4.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出处】《论语?尧曰》 【注释】(1)知,懂得,了解。 (2)无以,固定句式,可译为“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解说】这是《论语》最后一章中的最后一句,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处】《论语?颜渊》 【注释】(1)克,克制,抑制。(2)复,恢复,归于。(3)礼,本义是敬神,绰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这里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4)由,靠,凭。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解说】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自己和仁不是对立的,人应该自觉而自愿,自主而自动,去实践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是群体的秩序与和谐所不可或缺的,个人与群体的紧张关系就此化解。这里强调人的主动性是实践仁的关键。实行仁在具体做法上必须先求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讲解

《论语》讲解 《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内容丰富,言简意赅。《论语》以对话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论语》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伟大的作品。 一、《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相传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 后人记录而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 想和教育理念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扬。《论语》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为我们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 和儒家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论语》的主要内容 《论语》以对话的形式整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包 含了众多的经典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这些篇章 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教学等多个领域,深入浅出地 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教育非常重视。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学而时习之,不 亦悦乎”的观点。此外,他还强调君子的行为准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展示了他对于道 德修养的关切。 三、《论语》的思想价值 《论语》凝聚了孔子的智慧和对人类行为准则的探索,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和“礼治”,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规范。这 些思想与价值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深 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论语》中的理念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 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启示意义。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为人处世的 原则,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当代人指明了正确的行 为道路,并对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产生积极影响。 四、《论语》的阅读方法和学习途径 阅读《论语》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方法,以下是几点建议:

傅佩荣-解读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①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②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③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④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①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②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③为仁:古代仁与人可以通用。“为人”以孝悌为本,并且由此引出人生正途的道,可以完全呼应前半句的内容,亦即不会犯上与作乱。如果最后一句所谈的是“为仁”,则仁与孝悌的关系将成为复杂的问题,而前半句的意思也就落空了。或者,我们可以说:孝悌是人类真情的第一步与最直接表现,因而是行仁的出发点;不过,出发点与“本”毕竟不宜完全等同。【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白话】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解读】①仁:《论语》中,仁字有三义: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意思是要以“仁”来彰显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是如何从潜能走向实现,再抵

搞笑翻译孔子论语

搞笑翻译孔子论语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我爱交友,朋友也使我快乐。如果你不懂我,我也不会怪你。总之我真的很棒棒哦。 ●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千万不要装B,装B会 被雷劈。 ●三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抽个SSR,晚上死了都值! ●四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那些年立过的flag,都狠狠打了脸。 ●五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徒弟宰予大白天睡懒觉不起床。 孔子:………(省略一万字)气死宝宝了! ●六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港真,我没见过刚强不屈的人。 有人回答:申枨(chéng)就是啊。 孔子:我说不是就不是。 ●七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徒弟子贡说:我不喜欢装B,也不喜欢别人装B。 孔子:你想得挺美。 ●八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要说相声谁最红,中国山东找老孔。现开班收徒,预报从速,报名费十条腊肉。

●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这个人可能有晚期纠结症,凡事都要思考三次才能下决断去做。 孔子说:差不多得了啊。 ●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要是能发财,什么破工作我都做。要是发不了财,那还是说相声吧。 ●十一 子贡方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徒弟子贡讥讽别人。 孔子:子贡你挺闲的啊,工作不饱和吗? ●十二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 孔子经过宋国的时候,桓魋(tuí)想杀他,孔子的学徒们就催孔子快跑。 孔子说:我就喜欢他看我不爽又不干掉我的样子。

趣读《论语》1

趣读《论语》1 1.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好! 我是盘锦正心学堂的于跃,从今天开始,我要与大家一起趣读《论语》。 为什么说“趣读”呢?我有时候会听到别人说《论语》、还有四书五经这样的书都很枯燥古板,是过时的书。 其实不是这样的。会这样说的人,要么,他并没有真正读过四书五经;要么,他所读的是错误的版本。 四书五经的成书时代在春秋战国。 四书:《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曾子的学生。 《论语》是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学生回忆记录他生前的教导所编撰的。 《孟子》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所编。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都是孔子晚年时整理他所能找到的上古留传下的文献资料后编订而成。 这几部书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据今大约两千多年。 之所以说我们现在读到的“错误的版本”,是在这两千多年中,尤其是在宋、明时期,有许多也很了不起的学者留下了对《论语》等书的注解,特别是宋代朱熹的注解,对元、明、清三朝的影响巨大,甚至直至今天还有许多人在读朱熹留下的注解。 至于,为什么朱熹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这里面有个缘故。 据说,朱元璋开创明朝后,觉得自己如今是天子了嘛,要找一个好祖宗,这样对天下人说起来比较有面子。不过朱元璋的先祖往前三代数,都是赤贫啊,没有办法,再往前找,哎,找到了!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大学者了不起呀——朱熹。 据说朱元璋当时就想说朱熹是自己的先祖来着,后来想一想,乱

认祖宗似乎不太好哈,于是就作罢。 不过,自明朝开始,将朱熹的学说奉为国家级学问考试标准。 也就是说,在明朝、甚至清朝的六百年间,凡是读书人想考取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就非得读朱熹版的四书五经不可。国家考试就考这个,你要是敢读别的版本,有半点违反朱熹的思想,那后果很严重——要么,剥夺考试权利终生,这辈子别指望读书做官,这是轻的;要么,直接砍头,一了百了。 在这样的学问思想禁锢下,留传下来的孔、孟之学,那还是真正的孔孟之学吗? 那我们,读了朱家的书,反而要去骂孔家写得不好,这是什么道理?! 所以说,任何人对四书五经的注解都只是其个人的读书体会感悟。并不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 我们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要自己去琢磨领悟。 所以我经常告诉孩子们,读《论语》、包括四书五经,一定要读原文!而不要读任何注解!如果有个别字我们不理解,可以查《说文解字》或者《康熙字典》,甚至百度一下都可以,了解了每个字的含义,就几乎可以了解全句的含义。 至于为什么说是“几乎”而不是“完全”呢? 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每个字都有多种含义,有时候多近二十种。那么,我们就要从中选择出最正确的那个字义,这还需要一点功夫。 至于别人的注解,永远不要读吗?也不是,在我们读过原文至少一百遍之后,有了自己的领悟之后,也可以参考阅读他人的注解,学习他人的读书心得。 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书,才最有利于我们真正理解这些经典书籍的意义。而只有真正了解并理解经典,才能体会其中的神奇与魅力,才会真正受益。才能让我们快速成长、进步,越来越棒。这是我个人读书的一点经验,与诸君分享。 这样,我们每次课后把所学的论语诵读十分钟,然后在微信群里报告,我们做家长给报告的小朋友点赞鼓励,这样更激发孩子的读书

论语十二章趣味导入

论语十二章趣味导入 一、孔子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论语》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分为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共四百九十八章。其中,每章的内容较为简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或问答。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之一。 三、孔子弟子与门人 孔子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十二贤人,他们都是孔子的亲传弟子。这些弟子中,有些人在政治、文化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如颜渊、子路、闵损等。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门人,如子贡、颜回等,他们对孔子的思想和文化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四、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重视实践和应用等方面。他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同时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认为“德才兼备”才是优秀的人才。此外,孔子还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五、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和执政能力对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真正的政治智慧。同时,他也提倡“礼治”,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 六、《论语》的名言与故事 《论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和故事,如“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这些名言和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七、孔子的学术影响 孔子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也对东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思想被传承和

闲谈《论语》

闲谈《论语》作者:风随意 当代作家莫言先生说得好:“真正有用的思想,其实都是从生活当中抽象出来的大实话。孔子算不算有思想的?但一部《论语》里边全是大实话,根本就没有故弄玄虚。” 我们都知道,论,就是论撰,语,就是语言。《论语》就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载他生前和学生们对话的这么一本书。 《论语》全书共计二十篇,大体上讲了这么七个方面的问题。论仁德、论道、论修养,论处世、论孝悌、论为政、论教育。 千百年来,《论语》当中的一些大实话,已经逐渐地都成为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的至理名言了。历代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和平民百姓在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过程中,几乎是都多多少少地从《论语》这部书当中得到过一些启示、智慧和力量。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谁若是立志于治国理家,造福百姓,当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吏,或者是想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那就不能不静下心来仔细地来研读这部博大精深的国书。 孔子做人做到了这个份上,也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伟人。 臧克家先生当年有一首诗,其中有几句话说得挺好,今天我拿来形容孔子,一时之间倒也觉得比较确切。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

孔子就是一个永远也死不了的圣人,他将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 近段时间,我静下心来读《论语》,越读越感觉到孔子确实是净讲一些大实话,的确是个有大智慧的老实人。我不能说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但他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难怪他的学生子贡会发自肺腑地对别人说:“我的老师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就好像苍天是不能够搭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上只有这么一个人,这就是孔老夫子,他的确是无愧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不过,咱实话还得实说,我觉得《论语》这部书当中,确实是也有一些废话,一些观点和论调也是挺令人生气的。 阳货第十七篇中,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与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会放肆无理;与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你。” 他这几句话倒好像是说出了现实生活当中的实话,可这段话去掉“女人”这二个字就好了。要不就干脆换成“小心眼儿的女同事”。 女人是不能和小人相提并论的,女人是伟大的,我敢说,孔子当时对学生们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母亲、他妻子、他的姐妹们肯定是没有一个人在现场的。否则的话,别管是他们家里哪个女性听到他这样给学生授课,非得跟他闹上一架不可。如果他母亲知道了他如此贻误人家子弟的话,肯定得给他几个响亮的耳光。

解读《论语》的奥秘

解读《论语》的奥秘 关于《论语》的解读,有史以来有成百上千的版本,但是解来解去,无外乎“说文解字”四个大字。 《论语》从形式上来说,就是一部微博集合,看似章句之间零乱 纷杂,几无联系。如果读者再对历史背景懵然无知,几乎无法解读。 所以,解读《论语》,却不了解春秋的历史和文化,不了解孔子 的身世,不了解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那 就只能是说文解字。解释起来往往姑妄言之,谬之千里。 譬如,“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乡愿,德之贼也”等句都被 解说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如果我们能够把《论语》中的每一段话放回当时的历史中去,就 会体会到这些对话的本意。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对话的本意,则 会发现历史即现实,真实的《论语》反映真实的生活,能够给世人真 实的启迪。 所以,我们需要对《论语》真实的解读。 2.《论语》人物顺序学问很大 首先,我们来看看《论语》的结构问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论语》分为二十篇,除个别篇之外,整个顺序错乱复杂,貌似无序。为什么如此无序?这要从第一篇开始分析。 《论语》第一篇,出场顺序依次是孔子、有若、曾参、子夏和子贡,第一篇只有他们五人的语录。看出什么来了吗? 有若,编纂《论语》时孔子学校校长,在《论语》中被尊称为有子;曾参,孔子学校的时任教务主任、《论语》总编辑,在《论语》 中被尊称为曾子;子夏,当时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中央党校校长,霸 主魏文侯的老师;子贡,时任中国首富、孔子学校主赞助商。

看见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关键词了吗?“县官”、“现管”、权力、金钱。这与当今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譬如春节晚会,坐在现场前排的 都是这四个关键词。譬如清华北大校庆,坐在主桌的一定还是这四个 关键词。 所以,《论语》的整体无序是为了出场顺序的有序。媚权、拜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不过,如果放在当今,就是子夏第一、子贡第二了。 3.孔子官运从未亨通过 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是整个《论语》的开篇第一章? 过往的说法,都说这些话在讲读书的快乐,讲远方来人的快乐。 殊不知,学而用之才是大快乐,远亲不如近邻才是大快乐,被人 理解才是大快乐,这也都是孔子所说的。在这个章里,大家没有看出“不亦悦乎”是个强烈的反问句吗?没看到孔子是在辩解吗?没有看 到被删除或者被忽略的“学而不能用,国内无朋友,被人嘲笑为小人”的问句吗? 所以,开篇第一章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一生失败,但是自得其乐。或者:自得其乐,但是一生失败。 看到孔子临终前的哀叹,“哲人委乎,泰山摧乎”;看到孔子的 出殡用商礼而不用周礼,你会明白,孔子怎样回首自己的一生。 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在变化,随着年龄也好,随着环境也罢。孔子的思想同样如此,特别是几次出国之后。所以,把《论语》按照 时间顺序实行重排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完成重排之后,赫然发现孔子 的思想是这样变化的:儒家—儒法家—道家。 早年,孔子受鲁国传统文化影响,崇拜周公及周礼,这个时候他 是纯粹的儒家。35岁的时候他去了齐国两年,其间对法家管子十分敬佩,此后成为儒法家,讲礼少了,讲德与仁多了。晚年,孔子对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