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外健康文擒2009年gflMstM27期World Ilealth Digest MedicalPedodieal 论著 常用中药降糖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徐俊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 【中图分类号】R285.6 【摘要】结果 目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043—02 查阅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 综述近年来中药中降糖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 中药里有大量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不良反应较少的天然化合物。结论【关键词】糖尿病 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 中药在预防及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及广 阔发展前景.应重视其临床应用研究。 近年来,糖尿病(DM)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巳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对此,中医药以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的丰富医疗经验在糖尿病(消渴病)防治方面起剑了重要作用。中药来源广泛、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可长期使用,有着化学药所不可代替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应用空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近年来,中药单体成分抗精尿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萜类。现将常用中药降糖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如下慨述。 1多糖类 1.1 得二糖不能水解成葡萄糖而直接被送入大肠【9l。 3皂苷类 3.1 知母皂苷经研究发现,知母皂苷具有0【一葡萄糖苷 酶抑制剂的作用,能够显著降低ALX糖尿病小鼠血糖,显著提高小鼠糖耐量,作用机制可能是其能促进已损伤p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增强胰岛的分泌功能;此 外,还可能与其能增强组织靶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有关fl“。黄芳等iJol研究发现,知母总酚能显著降低ALX和链尿霉素(STZ)号I起的DM动物的空腹血糖,其中芒果苷对a一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降糖作用机制之一。 3.2蒺藜皂苷从蒺藜中提取得到的蒺藜皂苷能显著降低正常小鼠和ALX致DM小鼠的血糖水平,降糖率分另IJ为26.25%和40.67%-蒺藜皂苷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DM小鼠血清TG水平,其降低率为23.3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也有一定的降低趋:巍同时蒺藜皂苷还能够显著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其作用机理为抑制a一塘苷酶而使血糖下降㈦。 4黄酮类 4.1 人参多糖人参多糖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 可能与其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以及反应呼吸链中段和末端活性状态的二个重要呼吸酶琥珀酸脱氰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加速糖的有氧代谢过程有关…。 1.2 黄芪多糖经动物研究发现黄芪多搪具有调节血精、 保护心脏保护肾脏和预防l型糖尿病的作用l舶。通过改善l型DM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减少胰岛D细胞凋亡保护再生B细胞免受损伤,从而增加胰腺B细胞总质量l引。 1.3 水飞蓟素水飞蓟素具有较强的醛糖还原酶抑制作用 山药多糖山药多糖可明显降低DM大鼠血糖,升高【I孔14J。水飞蓟素还有促进糖原合成及降脂的作用,从而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151。此外,长期应用水飞蓟素能有效防止颈上交感神经节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降低DM植物神经病变的发生机率1161。 4.1 C肽值,证明山药多精对DM的治疗作用与增加腠岛素分泌,改善受损的胰岛B细胞功能有关[41。同时,能降低四氧嘧啶DM小鼠血糖,促进DM小鼠体重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D细胞功能及清除过多自由基等有关【5l。 1.4麦冬多糖能明显抑制葡萄塘、四氧嘧啶及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高血培,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减少四氧嘧啶(ALX)对胰岛D细胞损伤或改善损伤的D细胞功能¨)。 1.5 葛根素葛根素可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途径为 对D一受体的阻滞作用,从而减轻对抗胰岛素作用【I71。另外,经动物研究发现,葛根素可显著降低STZ诱导的2型DM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a)、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lCAM-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0x-LDL)水平,其机制可能部分与葛根素在降低血精的同时,能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化反应的发生有关【l…。 5萜类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研究显示化合物对由DM血管并发症引起的氧化应澈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提高SOD的含量,这可能与抑制非酶精化终产物的形成、阻止其对SOD的破坏作用及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减少过氧化氧的蓄积有关【l…。其还能降低DM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一肽(AGE-P)水平,具有减轻DM血管并发症.保护主动脉血管内皮的作用口们。 8讨论 综上所述,中药中的多种有效成分都具有降糖作用,本文仅从中择取一部分疗效显著的化合物予以介绍。就目前临床所用或即将上市的降精药物而吉,各种化学药于临床应用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用药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等,长期用药还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相对而言,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显著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有效成分疗效稳定、毒性小、不良反应少・②中药来源广泛,其组方有成熟的量化标准,且剂量稳定易定量、药效易评估、重复性好,⑦较多降糖中药有效成 一43— 当归多精当归多塘降精效果与对胆固醇和血脂的影 响与罗格列酮马来酸盐相似。其降糖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脂和脂肪酸的再分布17I・ 2生物碱 2.1 黄连素生物碱中降精作用较显著的就是黄连类生物 碱。黄连素不仪具有确切的降特效用,而且还能有效改善DM及其并发症的各种症状。其降塘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胰岛D细胞再生及分泌。②抑制精异生,促进糖酵解且抗胰高血糖素作用而产生降糖作用;③增强自细胞吞噬功能;④抑制c【一受体,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⑤清除氧自由基-@降脂、抗血小板聚集ls】。 2.2桑叶生物碱J一脱氧野尻霉素(DNJ)是桑树中含量较高的一种多羟基哌啶生物碱,YoshiakeYosmkuni研究DNJ对喂以不同碳水化 合物的大鼠血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DNJ能降低食后高血糖,且呈剂量关系。这是因为DNJ是所有哺乳动物0【一精苷酶有效抑制剂,对仅一糖苷酶表现为竞争性抑制,它作用于底物结合位点或其附近,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且其与a一糖苷酶的亲和力大于二糖与0【一糖苷酶的亲和力,因此DNJ阻碍了二糖与0【一糖苷酶的结合,使a一糖苷酶不能对二糖进行分解,使 万方数据 论著 中外t康文擅∞∞年9月第8巷第27期World Ilealth Digesl.Medical Periodical 分不仅可在降低血糖方面发挥作用,还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塘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由于中药方剂成分复杂,目前尚难以阐明其药理机制。因而,研究单昧中药降糖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对开发新型抗糖尿病中药制剂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分离提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中药巾寻找高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降糖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开发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俊,吴宏,王亚平,等.人参多糖的化学与药理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2):79-81. 【2】李如江,邱曙东,王丽蓉,等.黄芪多糖对l型糖尿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2),166-170. 【3】邹丰,欧阳静萍,毛先晴,等.黄芪多糖对遗传性糖尿病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7,17(1):12- 14. 的研究进展【J】.蚕学通讯,2007,27(2):35-38. 【10】李春梅,高永林,李敏,等.知母皂苷对小鼠血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l临床,2005,21(4):22-23. 【ll】黄芳,徐丽华,郭建明,等.知母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5,26(6):332-335. 【12】李明娟,翟伟菁,王熠非等.蒺藜皂苷的降糖作用【J】.中药材,2002,25(6):420-22. 【13】刘长山,朱禧星.7种药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6):372-373. 【14】毛晓明.水飞蓟宾及槲皮素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晶体和红细胞糖醇含量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1):44-45. 【15】尹义存,邹大进,鲁瑾.水飞蓟宾对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索敏感性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4):231. 【16】白秀燕,陈丽,等.水飞蓟素对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1,22(4):310-313. 【17】谢丙,田建卿,刘萍,等.葛根素在2型塘尿病及合并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2,9(1):1027-1028. 【18】茅彩萍,顾振纶,曹莉,等.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血清s12CAM-l、ox-LDL和血浆TNF—a水平的影响【J】.中草药,2005,36(1):86-88. 【19】皮文霞,蔡宝昌,徐惠琴,等.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模型大鼠血清SOD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1):23. 【20】刘洪,许惠琴,胡永杰.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一肽(AGE-P)水平的影响.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2003,5(6):51-53. 【41胡国强,杨宝华,张忠泉,等.山药多糖对大鼠血糖及胰岛素释放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4):230-231. 【5】郜红利,肖本见,梁文梅,等.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7):804-805. 【6】陈卫辉,钱华,王慧中.麦冬多糖对正常和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8,15(4):21-23. [7】李成军,张亚珍,孟文芳.当归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机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2:10-13. 【8】邹晨辉,申竹芳.黄连生物碱抗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4l35(11):78. 【9】姚瑜,徐立,谢文鑫等.桑树中l一脱氧野尻霉素(DNJ)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徐维芹 (梅河11市友谊医院 【中图分类号】R472 【摘要】 【文献标识码l
药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寻找安全、有效的降血糖药物已成为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近年来,药用植物作为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其含有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分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药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候选和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的药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提供背景信息。
随后,本文详细阐述了不同药用植物中提取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
本文还讨论了药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药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进展的概述,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选择。
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用植物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从植物中被发现和提取。
这些天然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而且其独特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药用植物来源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水解和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一些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还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减轻氧化应激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在药用植物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多种植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桑叶、苦瓜、黄连、人参等。
这些植物中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分已被广泛报道,并且部分成分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常用中药降糖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09-12-16T09:17:08.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7期供稿作者:徐俊[导读] 综述近年来中药中降糖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徐俊(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450000)【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7-0043-02【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中药中降糖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查阅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中药里有大量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不良反应较少的天然化合物。
结论中药在预防及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及广阔发展前景,应重视其临床应用研究。
【关键词】糖尿病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近年来,糖尿病(DM)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对此,中医药以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的丰富医疗经验在糖尿病(消渴病)防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来源广泛、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可长期使用,有着化学药所不可代替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索。
近年来,中药单体成分抗糖尿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多糖、生物碱、皂苷、黄酮、萜类。
现将常用中药降糖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如下概述。
1 多糖类1.1 人参多糖人参多糖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其降糖作用可能与其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以及反应呼吸链中段和末端活性状态的二个重要呼吸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加速糖的有氧代谢过程有关[1]。
1.2 黄芪多糖经动物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调节血糖、保护心脏保护肾脏和预防1型糖尿病的作用[2]。
通过改善1型DM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保护再生β细胞免受损伤,从而增加胰腺B细胞总质量[3]。
1.3 山药多糖山药多糖可明显降低DM大鼠血糖,升高C肽值,证明山药多糖对DM的治疗作用与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4]。
中药的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关键词]糖尿病;植物,药用;胰岛素糖尿病是代谢紊乱造成的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与日俱增,已成为继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温和持久,副作用小,且作用机理具有多效应、多位点及多功能等特点.本文概述了中药的降低血糖作用机制.1 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胰岛素是胰腺内分泌部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与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将葡萄糖转运到靶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维持正常血糖.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发糖尿病,而它在血清中的含量关系到与受体的结合率.胰高血糖素为胰岛素拮抗激素,是体内主要的正性调节血糖的激素,可促进分解代谢,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降低外周循环中胰高血糖素水平可减轻糖尿病症状.中药卷柏含有黄酮类、氨基酸及海藻糖等成分.李方莲等[1]报道,卷柏水煎剂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ALX)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究其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B细胞不受破坏,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增加组织对糖的转化利用等有关.孙桂荣等[2]进行的汉防己甲素(TET)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仅见数个散在的残存B细胞,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则以B细胞为主,紫蓝色分泌颗粒丰富,接近于正常大鼠;胰岛B细胞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结果发现,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物明显缺失,且着色浅,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则显著增多,且颗粒的着色深.大蒜素是含硫化合物,可通过提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病理学研究证实大蒜素可促进胰腺泡心细胞转化,胰岛细胞增殖,B细胞增多,从而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3] .银杏叶提取物(Egb)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内酯,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4] .李宗友[5]观察葫芦巴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胰腺的作用时发现,此化合物可直接刺激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李明等[6]选用LiBP小鼠,分离、收集,培养胰岛,将其置于甲磺丁脲及人参溶液中孵育发现,人参对离体小鼠胰岛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与甲磺丁脲的作用相似.复方灵芝降糖胶囊可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含量[7] .鬼箭羽是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它的提取物草酰乙酸钠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起降低血糖作用[8] .2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和显著特征,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单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及数目关系到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李惠林等[9]研究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可使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下降36%,同时显著增加肝细胞膜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低亲和力受体的数目亦有所上升.刘永玉等[10]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及放射配基受体分析发现,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热量饲料方法模拟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下降,应用大黄治疗4周后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恢复正常.另外,黄连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改善胰岛素抵抗[11] .许东晖等[12]研究从海星中分离并经结构修饰获得的新化合物A1998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时发现,A1998通过增强细胞膜Na + -K + -ATP酶活性,提高细胞膜上磷脂酰肌醇水平,促进胰岛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肌醇磷脂特异性磷脂酶C,生成专门传递胰岛素生物信号的第二信使磷酸肌醇聚糖,增强胰岛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对胰岛素及其受体结合后的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系列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多数学者认为受体后缺陷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熊曼琪等[13]研究加味核桃承气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低血糖作用结果发现,加味桃核承气汤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可提高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促进肝细胞膜释放具有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作用的胰岛素介体,提示加味核桃承气汤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减轻受体后胰岛素抵抗.3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可抑制肠道α-淀粉酶,延缓蔗糖分解,并增加其排泄,从而抑制口服蔗糖和淀粉后血糖的升高[14] .给予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喂食冻干豌豆后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而豌豆粗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淀粉酶活性的作用,由此认为抑制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可能是豌豆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苦瓜果实内的甾体糖甙混合物和种子内的嘧啶核苷均可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取[15] .4 对受体后糖代谢的影响增加肝糖原含量陈淑英等[16]报道,五子衍宗丸可明显降低由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提高肝糖原含量,促进肝糖原总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作用优于降糖灵,提示它的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增加肝细胞对糖的摄取,加速肝糖原合成有关.张冰等[17]研究菊苣胶囊对肾上腺素所致小鼠高血糖的拮抗作用时发现,菊苣明显增加肝糖原含量,减少肝糖原分解.玉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可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可改善糖耐量,提示它的降血糖机制之一是抑制肝糖原降解系统[18] . 促进糖酵解,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谢海林等[19]研究表明,消渴平具有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病理检查结果示它可明显减轻胰岛细胞空泡样及增生性改变,认为其机制可能不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是增强组织呼吸,促进葡萄糖酵解,提高能量代谢.人参多糖及人参多肽可增强动物肝脏中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血中丙酮酸含量,提示它的降低血糖机制可能是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促进肝脏及组织细胞的有氧氧化过程,从而加速糖的有氧氧化代谢[7] .5 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从而使内皮素分泌增多,一氧化氮产生减少,而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结合可形成过氧亚硝酸阴离子,使一氧化氮进一步减少,造成胰岛细胞特异性损伤.自由基还可抑制蛋白质的功能和线粒体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造成细胞信号传导障碍和物质能量代谢紊乱,它破坏核酸及染色体的作用还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等均可减轻自由基对胰岛B 细胞的损害或促进受损B细胞的修复.姚晓渝等[20]研究发现,山茱萸可明显提高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降低血浆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肝、胰及肾等组织内丙二醛的含量.羊栖菜多糖及刺五加皂苷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血清及胰腺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综上所述,中药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证实了多种中药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胰岛素受体,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及糖原分解等途径来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参考文献][1]李方莲,杜玉君,王棉.卷柏对老龄糖尿病模型鼠的降血糖的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9(5):301.[2]孙桂荣,王秀国.汉防己甲素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J]. 基础医学和临床,1996,16(13):62.[3]韩娜,王芸,刘斌,等.大蒜素对实验性糖尿病作用机理的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6):450.[4]奚涛,王玲玲.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的药效学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4):285.[5]李宗友.葫芦巴抗糖尿病和降胆固醇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21(4):9.[6]李明,吴伟,汤文章.人参和甲苯磺丁脲对小鼠游离胰岛作用的比较[J]. 兰州医学院学报,1991,17(4):227.[7]黄萍,吴清和,徐鸿华,等.复方灵芝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2):158.[8]尚文斌,程海波,唐含艳.鬼箭羽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全血黏度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66.[9]李惠林,熊曼琪,邓尚平,等.加味核桃承气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增刊):338.[10]刘永玉,毛良,莫启忠,等.大黄对非胰岛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受体的作用[J]. 中华医学杂志,1991,71(6):350.[11]宋菊敏,毛良,李有良.黄连对2型糖尿病的抗氧化作用[J]. 中草药,1992,23(11):540.[12]许东晖,许实波.海洋新化合物A1998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J]. 中草药,1999,30(10):752.[13]熊曼琪,林安钟,朱章志,等.加味核桃承气汤治疗 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3):165.[14]汤圣兴,陈月平,王安才,等.茶多酚对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3):17.[15]林晓明,沈小毅,龙珠,等.仙人掌、芦荟与苦瓜等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效果观察[J]. 卫生研究,2001,30(4):203.[16]陈淑英,李育浩,吴清和,等.五子衍宗丸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的糖尿病大鼠的影响[J]. 新中医, 1992,24(11):51.[17]张冰,高云艳,江佩芬.菊苣胶囊对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28.[18]加藤笃.中药玉竹的降血糖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1,13(6):36.[19]谢海林,朱路佳,陆群,等.消渴平降血糖作用研究[J]. 中成药,1996,18(10):28.[20]姚晓渝,杨勇,董福云.山茱萸不同工艺提取物的降血糖作用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1997,5:55.。
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与机制研究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特点是体内血糖水平过高,参与血糖调节的胰岛素功能不正常。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和对西药治疗的限制,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包括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
例如,延胡索、苦瓜、黄芪等中药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2. 保护胰岛功能:中药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
如黄芪、丹参等常被用于保护胰岛功能。
3. 调节血脂:糖尿病常伴随血脂异常,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脂代谢,降低血脂,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如灵芝、山楂、决明子等中药具有降脂作用。
4. 改善胰岛素抵抗:一些中药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如雷公藤、黄芩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5. 预防并发症: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肾病等,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炎等作用预防和减轻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中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胰岛素分泌和释放机制: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
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可以促进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如鳖腹胰多肽等,还有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离子通道和胰岛素分泌通路的活性,如丹参、柴胡等。
2. 老年友善机制:糖尿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中药对老年人的疗效也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中药具有改善老年人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
3. 细胞信号传导机制:中药可以调节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如PI3K/Akt通路、AMPK通路等,进而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胰岛素敏感性。
4. 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胰岛细胞功能。
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西药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长期用药带来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药治疗糖尿病因其疗效稳定、副作用小而受到广泛。
本文将围绕中药治疗糖尿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胰岛素抵抗:许多中药如黄连、黄芪、葛根等可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调节血糖代谢:中药如枸杞、麦冬、山药等可改善糖代谢,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降低血糖水平。
(3)抗炎作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一些中药如金银花、丹参、川芎等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
(4)抗氧化应激:糖尿病进程中常伴有氧化应激反应,红景天、灵芝、三七等中药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可保护胰岛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5)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许多中药如苦瓜、桑叶、南瓜等含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成分,可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
一项纳入100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中药复方消渴丸可有效降低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另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也表现出明显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然而,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且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目前,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尚未明确,这给中药的开发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
(2)作用机制不够深入:尽管中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已有多种假说,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揭示其作用本质。
(3)临床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现有的临床研究仍存在设计不严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一定质疑。
中药降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作者:张科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08期摘要: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且各类西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因此中药活性成分用于治疗糖尿病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中药降糖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以及生物碱类等,这些活性成分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抑制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脂肪酸代谢等作用。
本文就目前发现的中药降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降糖活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中药;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综述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8-0083-04当前我国是糖尿病高发的国家,发病率高达117%。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采取4类物质进行治疗,如:胰岛素、双胍类、磺酰脲类及胰岛素释放促进剂[1~3]。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原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紊乱,从而诱发了糖、蛋白质、脂肪、水等多种代谢失调。
同时,糖尿病更会引起组织和器官的慢性病变,产生多种急慢性并发症。
根据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以将其分为2种类型,即胰岛素依赖型(I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4]。
中医认为:糖尿病为消渴病,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属阴虚燥热型,因而治疗多从补阴着手,清热养阴[5]。
经过临床医学试验研究证明,采用中药成分的药物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并能对其并发症有协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就近几年发现的中药降糖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降糖活性成分目前,中药降糖活性成分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以及生物碱类等,其中,黄酮类中药活性成分的应用最为广泛,其主要以苷类的形式存在,多数中药降糖活性成分除具有较强的降糖活性外还具有其他广泛的药理活性。
11 黄酮类苷类是黄酮类(flavones)成分的主要存在形式,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显示,黄酮类的物质对高血糖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2卷第36期 中华医学·湿证 -57-药食同源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studies on hypoglycemic effect of bioactive components ofmedicine and food which are of the same origin杨艳1*韦炎龙2方峰1(1.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河南洛阳,471000;2.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0)36-0057-【摘要】“药食同源”即“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药食同源”中药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综述了我国常用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食同源中药,着重介绍了其生物活性成分(皂苷、黄酮类、萜类、生物碱、多糖等)及其降血糖作用机制。
【关键词】药食同源;降血糖;综述【Abstract】"Medicine and food are of the same origin".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biological active ingredients of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food which are of the same origin have significant hypoglycemic effects. The commo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ith hypoglycemic effect are reviewed, and the bioactive components (saponins, flavonoids, terpenoids, alkaloids, polysaccharides, etc.) and their hypoglycemic mechanism are emphatically introduced.【Keywords】Homology of medicine and food; Hypoglycemic effect;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6.024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
自然生物降解素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与进展摘要高血糖、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现行降糖药物通过直接提供胰岛素、刺激胰岛素分泌或阻碍肠胃分解、吸收葡萄糖发挥降糖作用。
这种人为强制干扰单一胰岛素,而致胰高血糖素等其他激素于不顾的治疗方法,虽然挽救和延续了数亿人的生命,但没有从根本上恢复使用者的健康,甚至又造成新的不利健康的风险。
自然生物降解素是尊崇人体和自然调节规律的科技产物,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控制高血糖的效果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对自然生物降解素在调节血糖方面的研究背景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综述,目的是抛砖引玉,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生物降解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运动;科学饮食。
引言高血糖、糖尿病的形成机制复杂,主要是肝糖、肌肉贮存出现饱和或超饱和,造成胰岛素相对不足,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生长激素抑制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出现紊乱,超越肾糖阈所致。
现代西药通过直接干扰胰岛素发挥控制高血糖的作用,虽然可以定时定量的控制血糖水平,但不可避免的打乱了患者体内激素平衡状态,产生的肝糖也可加重肝、肾等内脏的负担,是自身免疫力及肝肾功能下降的根本原因[1-2]。
当高血糖状态转化为“三多一少” 的典型糖尿病症状后,补充胰岛素——这种单一的反向治疗加速了患者的分泌紊乱和器官衰竭。
中医中药治标固本,但需要因人因时不断调整配方。
中成药如消渴丸、玉泉丸、金芪降糖片、消乐宁胶囊等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效果因人而异。
能否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结合,研发出既有西药那样有确切的疗效,又有中药治标固本强肾护肝的纯天然降糖药物,是否存在即解决肝糖、肌肉饱和问题(包括清除过多体内脂肪),又能提高肾糖阈,防止“三多一少”为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出现,甚至彻底治愈高血糖的最佳科研成果和产品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自然生物降解素在这方率先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控制高血糖的效果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对自然生物降解素在调节血糖方面的研究背景及临床应用效果作一综述,目的是抛砖引玉,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查询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概况和总结后,综述了近十年天然药物中降血糖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的降血糖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生物碱、多糖、皂甙、萜类、不饱和脂肪酸等等。
标签:天然药物降血糖作用有效成分药理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DM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降糖药物通常包括口服西药、胰岛素注射液和中成药。
临床验证,西药和胰岛素注射液虽短期降糖作用明显,但治疗毒副作用大,容易导致低血糖,而且价格昂贵。
因此, 从天然药物中去筛选和研究有效、安全、方便使用的降糖药物,已为世界各国医药工作者所瞩目。
目前从天然药物中发现的降糖成分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皂甙、萜类、不饱和脂肪酸等等。
本文将近十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植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按化学结构分类进行综述。
1多糖类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 中提取得到2种多糖, 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7×105和1.83×105。
以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为对象,对黑木耳多糖的降血糖功能进行研究, 使用剂量为100,200,400mg/kg。
结果表明: 当质量分数在200mg/kg以上时,黑木耳多糖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值;且黑木耳多糖能够增加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其对正常小鼠的血糖值没有影响。
其作用机理可能为减弱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或改善受损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使血糖降低[1]。
用当归多糖(angelicapolysaccharide, AP) 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wister大鼠腹腔注射给药(20, 60, 200mg/kgAP),连续28天,结果显示,AP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且给药4周时AP高剂量组的降糖效果与阳性药物对照物(二甲双胍)相当;AP给药2周后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改善,且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相当,然而给药各组的胰岛素水平在实验前后没有统计学变化。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及糖异生等;也可能是通过肠道菌调节,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条途径发挥其降糖作用。
此外,AP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GHb,TC,TG和LDL-C,同时使HDL-C升高[2]。
刘成梅等人从百合中分离出2种百合多糖LP1、LP2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9400,18150),将2种百合多糖灌胃给与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小鼠,结果显示LP1、LP2皆有较好的降糖效果。
其作用机理可能为LP1、LP2能修复β-胰岛细胞,增强分泌胰岛素功能和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以促进肝脏中血糖转化为糖元的联合作用,从而使血糖降低[3,4,5]。
2黄酮类采用乙醇回流法从辣木(Moringa oleifera)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后得辣木叶总黄酮(TFM)。
动物实验表明TFM能明顯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同时能提高血清SOD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但TFM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影响。
研究结果提示:TFM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四氧嘧啶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或促进已损伤的β-细胞的修复,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从而使血糖降低[6]。
以一定剂量毛竹叶类黄酮(FM BL)给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白鼠灌胃,结果表明FMBL能较好地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白鼠血糖水平,并能减缓糖尿病小白鼠消瘦和多饮多食的症状,但FMBL对正常小白鼠血糖无显著影响[7]。
金柑富含黄酮,160mg/Kg剂量在实验第六天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第17天血糖降低极显著,随着给药时间延长降糖效果越明显[8]。
3生物碱小檗碱和汉防己甲素为已发现的两种降血糖活性的生物碱,可分别从黄柏、黄连和防己中提取获得。
脱氧野尻霉素(DNJ)是桑树中含量较高的一种多羟基哌啶生物碱,Yoshiake Yoshikuni研究了DNJ对喂以不同碳水化合物的大鼠血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DNJ能降低食后高血糖,且呈剂量关系。
这是因为DNJ是所有哺乳动物a-糖苷酶有效抑制剂,对a-糖苷酶表现为竞争性抑制,它常作用于底物结合位点或其附近,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且其与a-糖苷酶的亲和力大于二糖与a-糖苷酶的亲和力,因此DNJ阻碍了二糖与a-糖苷酶的结合,使a-糖苷酶不能对二糖进行分解,使得二糖不能水解成葡萄糖而直接被送入大肠[9]。
4皂甙类4.1 甾体皂甙从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中提取得的蒺藜皂苷能显著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降糖率分别为26.25%和40.67%;蒺藜皂苷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TG水平, 其降低率为23.35%,对血清TC含量也有一定的降低趋势;同时蒺藜皂苷还能够显著提高血清SOD活力。
其作用机理为抑制a-糖苷酶而使血糖下降[10]。
4.2三萜皂苷对STZ糖尿病大鼠给与人参皂苷Rh2 (gin senoside Rh2)能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糖,同时增强血浆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11]。
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匙羹藤酸(GA)是匙羹藤降血糖的主要活性成分。
GA主要影响肾上腺、下丘脑及垂体的功能,能抑制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葡萄糖的主动吸收。
研究认为:GA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是通过抑制葡萄糖由肾到小肠及小肠粘膜刷状缘上葡萄糖转运系统的活性而产生的[12]。
5萜类熊果酸和齐墩果酸为已发现的两种降血糖活性成分。
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us)总三萜能非常显著地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量,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尿糖、血清TC、TG、LDL-C和GHb,升高HDL-C[14]。
有实验证明大叶紫薇叶中corosolic acid、熊果酸和总三萜具有降血糖活性[13],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促进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及抑制脂肪形成[15]。
6蛋白质和氨基酸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中分离出苦瓜多肽-P(P-polypeptide),又称“植物胰岛素”,皮下注射该多肽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模型小鼠的血糖[16]。
蔡同一等对南瓜种籽发芽前后的脱脂蛋白粉进行了小鼠降血糖作用研究。
小鼠血糖值显示经过发芽后的种籽蛋白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经发芽处理的南瓜种籽的精氨酸含量增加了2.5%,发芽后南瓜种籽的降血糖作用与精氨酸增加有关[17]。
7不饱和脂肪酸亚麻子(flaxseed)是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的种子。
亚麻子中存在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a-亚麻酸通过作用于肌细胞胰岛素的P13B/PKB信号通路影响GLUT4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或避免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障碍[18]。
8含硫化合物大蒜素通过其结构式中的硫键起降糖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促进胰腺泡心细胞转化,胰岛细胞增值,β-细胞增多,从而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而发挥降糖作用[19]。
洋葱能选择性的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发挥其降血糖的功能。
其中所含的硫键化合物对降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
9其它从番茄中分离得到的番茄红素(lycopene,LP)是一种类胡萝卜素,实验研究表明:预防性给与LP可缓解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并缓解高血糖大鼠体重下降程度。
其机制可能与番茄红素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效应有关[21]。
柳全文等报道, 一定剂量多管藻总酚(totalphenolsfrom Polysiphoniaurceolata, TPPU)能够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抑制率达75.12%; 有明显的体外抑制PTP1B活性的作用。
虽对正常小鼠无降血糖作用,但可使糖耐量曲线趋于平缓;能够显著提高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糖耐量,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22]。
10结语从以上综述可见,降血糖活性成分分布广泛,类别较多,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各有不同。
中药的最大特点是毒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从天然物中寻找高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降血糖药物及活性成分已成为研究开发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1]韩春然,马永强,唐娟.黑木耳多糖的提取及降血糖作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6, 25(5):111~114[2]李成军,张亚珍,孟文芳.当归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机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12): 1422~1424[3]刘成梅,付桂明,涂宗财,等.百合多糖降血糖功能研究[J].食品科学2002, 23(6):113~114[4]刘成梅,付桂明,游梅等.百合多糖纯化和化学结构鉴定研究[J].食品科学,2002, 23(5):114~117[5]LiuC, FuG, TuZ, etal.FunctionalPolysaccharideFromLilies [J].TRANSACTIONSOFASAE, 2005, 48(1):257~261[6]陈瑞娇,朱毕凤,王玉珍等.辣木叶总黄酮的提取及其降血糖作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7, 26(4):42~45[7]丁红秀,高荫榆,郑渊月等.毛竹叶柄类黄酮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6, 27(12):742~744[8]黎继烈,李忠海,钟海雁等.金柑黄酮对小鼠血糖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 23(3):42~44[9]姚瑜,徐立,谢文鑫等.桑树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研究进展[J].蚕学通讯,2007,27(2):35~38[10]李明娟,翟伟菁,王熠非等.蒺藜皂苷的降糖作用[J].中药材, 2002, 25(6):420~422[11]LaiDM, TuYK, LiuIM, etalMediationofbeta-endorphin by gen seno side Rh2to lower plasmaglucose in strep to zo 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Planta Med.2006, 72(1):9~13[12]王英,叶文才,刘欣等.匙羹藤中三萜皂苷化合物成分及其药理活性[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 2003, 18(4):146[13]纵伟,夏文水,崔宝良等.大叶紫薇叶中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筛选[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5, 25(3):67~71[14]纵伟,夏文水.大叶紫薇总三萜对脂肪细胞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的影响[J].食品科学, 2006, 27(07):77~80[15]纵伟,张勇,夏文水等.大叶紫薇总三萜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6, 21(2):50~52[16]盛清凯,姚惠源.苦瓜多肽-P的分离及其降糖活性[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5, 24(1):49~51[17]蔡同一, 李全宏, 闫红等.南瓜种籽蛋白降血糖活性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 2003, 3(1):7~11[18]徐章华,郭俊生,赵法?等.a-亚麻酸对大鼠骨骼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 24(11):1219~1221[19]岳文杰,苗乃全,关艳中等.大蒜素对糖尿病大鼠糖代谢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0, 11(1):6~7[20]吴志成,吴斌,春城编著,糖尿病食物疗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