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

公务员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

公务员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
公务员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一)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二者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追求思维缜密性、原则性和表达的精确性,而后者仅重在表达,模糊了逻辑思维的原则。这种模糊性是活生生的,虽能承载着现实中更多的有意义的东西,但也导致很多无味的争端和口舌。因此,搞清楚二者界限,注意其不同的规范,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一、“这个鸡蛋是臭的”

这是网上流传的所谓愤青思维的一例。看一看,这里的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怎样的不同。

对于逻辑思维来说,判断是基本的思维单位,它的最简单形式是:S是P。

主词S指断定对象,谓词P指对象的属性,谓词描述了主词所指称对象的属性(述谓)。

这里,“这个鸡蛋”(S)是断定对象,“臭的”(P)由“是”把它与主词联结起来,即在思维中,我们把“这个鸡蛋”和“臭的”通过“是”联结了,这就是判断。

显然,判断的一个特征是“断定性”,它由“是”或“不是”来标识的,另一个特征是“真假性”。本来结合的(或分离)现实事物,在思想上也结合(或分离)了,该判断则为真,否则为假。

因此,“这个鸡蛋是臭的”中,按照逻辑的原则,要求断定对象存在,即“这个鸡蛋”确实存在,还要求对象必须保持同一,不能转移到其他对象上。据真假性可知,“是臭的”或“不是臭的”,则与事实上是否臭有关的。

谈论这个判断,我们只检查断定对象和事实上是否能结合,否则就不是谈论这个判断。扯其他的,似乎是日常思维的专利,它永远是扯不清的。

就这个判断来说,在日常说话中,总一些扯淡的事情,请看如下若干情形:

情形1:转移断定对象

(1)我吃的鸡蛋不臭,你是别有用心。(转移到那个鸡蛋)

(2)鸭蛋是不臭的,但不符合我们的胃情。(转移到鸭蛋上)

(3)下蛋的鸡是勤劳勇敢的,你该谴责那些不下蛋的鸡。

(转移到下蛋的鸡)

(4)中国的鸡蛋都臭,难道外国的鸡蛋不臭?(扩大断定对象)

情形2:转移了判断

(1)说臭是没用的,关键要解决问题,找到那只下蛋的鸡。

(寻找原因,默认对方的判断)

(2)鸡蛋都是这个味,主要原因是鸡饲料问题。

(3)鸡下蛋是有个过程的,一开始可能臭,以后就会下好蛋的。

(默认对方判断,解释为什么是臭的)

(4)你吃的鸡蛋不应该臭,也许你味觉有问题。

(从“是”转移到“应该是”)

(5)你不下蛋,有什么权力说那鸡蛋臭?

(6)没吃过臭鸡蛋,就不会珍惜好吃的鸡蛋。你应当辩证的看待臭鸡蛋的问题。

(7)能吃到臭鸡蛋就很不错了,有很多人没鸡蛋吃,那怎么办?

(8)臭鸡蛋是发展中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以后发展了,我们就不吃臭鸡蛋,改吃鸡肉了。

日常思维中,人们常从“这个鸡蛋是臭的”中,进行了一些揣测,以此反驳了这个判断,甚至有时还夹着人身攻击。

但是,在没搞清楚这个判断是否为真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地去批驳别人,这也许是我们思维惯性。它是非常可怕的,小则伤了彼此的感情,大则彼此仇视,破口大骂,拳脚相加,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于是,便有了求助于威权,来解决你死我活的问题,而不是求助于真理,以解决这个判断的真假。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历史上的“文字狱”,与这种思维模式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实,从逻辑思维来看,必须先尝一下这个鸡蛋是否真的臭,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讨论“这个鸡蛋是臭的”所关涉的其他问题。具体地思维程序是:

第一,先确定这个鸡蛋是否存在。如果那个鸡蛋根本不存在,则那个判断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研究“是什么”,即那鸡蛋是否真臭。如果不臭,说明判断者的个人问题,因而他的判断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研究“怎样是”,即确定了那个鸡蛋臭后,再讨论它是怎样的臭,这时,我们才能有资格发表上述不同的见解问题。

显然,日常思维无视上述思维的先后程序,任意妄为,唯我独断,其后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当然,我没有

说日常思维不好,而是想说,在争论时,至少应该想一想,我是为了表达声音、或发泄私情呢,还是为了追求真相或真理?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二)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心肺未见异常”

医院的透视报告上,常见到“心肺未见异常”的字样,这是我们很熟悉的的科学术语。按日常思维理解它,我们会认为心肺是正常的。其实不然,这句话只是断定:从该医院的仪器上,他们没看到心肺不正常的影像。

这里,它没有断定或确保心肺实际情况如何,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由此断定心肺的正常,也不能排除心肺实际上的不正常。

假如某人心肺实际上不正常,医院却给出“未见异常”,能否说该医院是误诊,应追究他们的责任呢?这里,涉及到“未见异常”逻辑含义。

在“未见异常”判断中,“我看见”是“心肺正常”的必要条件,这个判断成立有三种可能情况:(1)心肺不正常,但未发现;(2)心肺不正常,也被看见了;(3)心肺正常,也看见了。

只有一种情况才能说是误诊,即心肺正常,但没被发现。

以逻辑眼光去看医院的报告或专家意见,可使我们清醒些,至少不会有被专家们愚弄的感受。

现如今,“未见异常”这类科学术语,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个角落。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据说原歌词是“有了共产党,就有新中国”,后被改成现在的歌词。修改后的歌词在逻辑上没有保证“有了共产党,是否有新中国”的问题。

又如三鹿奶粉事件,为尽快平息事态的发展,专家常会说,抽检了某品牌某批号奶粉,没见到三聚氰胺超标。

三鹿事件的严重程度究竟怎样,我们不可能知道。因为如何抽检的?样本数多大?那些批号究竟怎么回事?用什么检测手段和仪器?用的什么标准?等等,这些细节,公众都不可能知道。

因此,专家只发布“未见异常”或“仅见一两例”等,对于懂逻辑的人来说,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当然,“不……不……”这类说话方式,是生活中常见的,我们可随手拣来几例:

(1)不到长城非好汉。(=好汉一定去过长城。=到长城的可能是好汉。)

(2)闪光的未必是黄金。(=是黄金的一定闪光。=闪光的可能是黄金)

(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好士兵一定想当将军。=想当将军的可能有好士兵)

(4)有翅膀的未必是天使。(=天使一定有翅膀。=有翅膀的中可能有天使。)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三)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经抢救无效死亡40人”

一般来说,一个事件发生,公众以死亡或参加的人数,来猜度事件严重程度或规模的。为息事宁人,新闻发布常用大事化小的方法。

如某地发生投毒事件,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于是新闻如实地发布“经抢救无效死亡40人”。

这里断定的人数是“经抢救无效的”,没抢救而死亡的人数是多少?该新闻没有说,但可以想像它比公布出来的人数多了去。

比如,在GCT、MBA、MPA和公考逻辑试题中,常考些某断定对象的概念问题。请看以下两例:

例题1: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发现A和S两种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常常会侵入计算机系统文件中,阻碍计算机文件的正确存储。幸运的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种病毒能够完全删除计算机文件,所以,发现有这两种病毒的计算机用户不必担心自己的文件被清除掉。

以上论证是错误的,因为:

A.没有考虑这一事实:没被证明的因果关系,人们可以假定这种关系的存在。

B.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使尚未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也是存在的。

C.并没有说明计算机病毒删除文件的技术机制。

D.用仅仅是对结果加以重述的证据来支持它的结论。

解答:例题中“没有证据证明”并不能排除事实存在的这种关系。所以正确答案是B。

“没有证据证明某种关系”,只要专家教授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就得警惕。因为他们没有否认事实上的某种联系存在,只是尚未找到证据而已。况且,“证据”一词含义也是很丰富的,你说的是证据,他说不是证据,但证据的裁决权不在我们,所以,公众只能选择“惹不起躲得起”的下下策。

不敢说专家的话是姑妄言之,但我们一定要姑妄听之,牢记“小心使得万年船”的古训。

例题2:某医院整形美容中心对接受整形手术者的统计调查表明,对自己的孩子选择做切割双眼皮、垫鼻梁等整形手术,绝对支持的家长高达85%,经过子女做思想工作同意孩子整形的占10%,家长对子女整形的总支持率达到了95%,比两年前50%的支持率高出了近一倍。

以下哪项陈述最适合作为从上面的论述中推出的结论?

A.95%的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做整形手术

B.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做整形手术的家长不超过5%

C.10%做整形手术的孩子给家长做了思想工作

D.95%做整形手术的孩子得到了家长的同意

解答:题中断定对象是“接受整形者”,A、B选项断定的是所有的家长,它包括了不接受整形者的家长,所以排除。C选项断定对象是同意手术的家长,即95%的家长中,有10%做了思想工作后才同意的。对于不同意的5%家长,这些孩子也可能做了思想工作。应排除之。正确答案是D。

现代人已习惯了数字说话,但数字有时很会骗人的。因此,遇到数字发布的信息,应首先搞清楚这些数字针对的是哪些概念,然后再分析专家所说的真实含义。

若按自己习惯来思维的话,听从了专家意见后,发现上当受骗,人们一定会迁怒于那些专家的。其实,大多情况下,我们是被自己忽悠的。当然,我不否认无良知的专家存在。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四)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

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季路问如何事奉鬼神?孔子说,不能事奉人,怎能事奉鬼呢?又问死是怎样的,孔子说,不知生的道理,怎知死的道理?

从这里的语境看,孔子的意思大概是,(1)给出了一个意见,即不要去了解什么是死的问题,先搞懂了生的道理再说。(2)给出知生和知死先后思考程序,即不知生,就不可能知死。

这个情境里,孔子断定,季路是不知生的,以此揭示问死的隐设前提是知生,从而截住了关于死的问题。这也是所谓的“参话头”,即发问前的起心动念处。

孔子自己是否知生?若他知生,则可断定别人不知生,这样,孔子才有资格告诉弟子的人生道理。若不知生,则他是以自已不知生,来推测别人的不知生。但是,自己不知生,又怎能断定别人不知生呢?由此看来,孔子自认为是知生的,但并没有探讨死的问题。这可从他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看出,即他不想了解死,所以也不强加别人去了解死。

关于“未知生,焉知死?”,较为详细解释出自《礼记》(姑且不论是否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这段话意思是,如果我说可知死,孝顺的人就会忙着考虑如何送死,这就妨害活着的人。如果说死不可知,不孝的人就会弃亲人而不葬。这就违背了孝道的。

这个解释一方面回避死的棘手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现实人生原则,似乎说明孔子很智慧。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孔子的逻辑,构造一个同样二难推理,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说可知死,不孝的人就关注死的问题,就不会做恶了,这就是利生。如果我说死不可知,孝子放弃对死者尊重,而专注自己的人生问题了。

所以,孔子关于生和死观点是非常武断的。正是这种计较,妨害了宗教功能在我们社会中的发挥,从而导致理性不足和权力滥用问题。孔子的生死观不过是计较现实的结果,是一种庸俗的日常思维,是经不起逻辑的逼问。

事实上,探讨“有死性”并不意味着“妨生”,相反,死的意义对于人生来说,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从逻辑上看,“未知生,焉知死”说的是“知生”和“知死”是两件事,其可能的含义有三种情况:(1)知生也知死;(2)知生不知死;(3)不知生也不知死。不可能的情况只有一种,即不知生,却知死。

根据这里逻辑含义,孔子知生知死问题,只有“知生不知死”或“不知生也不知死”两层含义。孔子少了“知生也知死”的可能,可见,他创建儒学,若没有现实权力支持,就无法应对佛学和西学的挑战。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五)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男郎身高一米九,半米水深溺水亡”

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常玩些低智商的把戏。比如,某报上说,“昨天一身高1.9米男青年,不慎溺水而亡。据村民反映,这个池塘平均水深只有半米,有人淹死在这么浅的池塘里,以前还没听说过。”

乍一看,这则消息是抓住了人的眼球。稍想,这类报道并不新鲜,只不过玩了点逻辑的小把戏。

我们知道,平均水深半米,也可能有水深为四、五米的局部区域,所以,身高1.9米的人淹死在水深处,没有什么称奇的。然而,媒体似乎总是乐此不疲制造这样新闻。比如,某机构公布某季度人均收入增长了10%,以此迎合盛世的欢庆。其实,这样的平均数对于个体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的。尽管没意义,但网民们还是较起了真,他们在网上晒起自己的收入,结果表明,没人达到那个拍马屁的收入增长率。这事情令权威机构很难看,大家都达不到的数字,那个平均数如何得来?

从逻辑观点看,这里涉及总体属性和个体属性问题。一般说来,事物的联系有三类:

(1)分子和类,具有共同属性(普遍性)的分子构成了类(种),如“理性”作为个体人的共同属性,它组成人的类(种)。分子与类的属性相同。二者的联系可由普通名词标示,如“人”是普通名词,那些具体的人就是它的分子。

(2)集合体和个体若干个体构成了集合体,但这些个体不具有集合体的总体属性。这与分子和类的联系不同。

比如,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指集合体,“勤劳勇敢”是它的总体属性,而其中的个体不必具有“勤劳勇敢”总体属性。不然,就会出现哭笑不得的推论:

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慈禧是中国人,所以慈禧是勤劳勇敢的。

前句中“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后者则是普遍概念,二者语词虽同,但表达的概念却不同。也就是说慈禧不具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总体属性。

又如,进化论指出,人是猿猴进化的。当时,有很多人反对这一说法,他们反问道,哪只猴子能变成了人,哪个人又是由猴子变来的?其实,进化论所说的“人”是集合概念,这种演化特征是“人”的总体属性,它不是普遍概念中的具体“人”所具有的特征。

因此,谈论一个问题或属性时,取决于我们的眼睛瞥向哪里,或者说与“视域”有关。如果盯着总体(群体或区域也一样),这个总体的属性,并不意味着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属性简单相加。

一个傻子加一个傻子,再加一个傻子,依然是傻子。“傻性”规定了傻子的种类,其中每个傻子都具有傻性。“傻性”是抽象的结果,如同红性一样,尽管所有红的东西,红的深浅程度不同,但在红性上却完全相同。以“傻性”来看,即以分子和类关系看,没有更傻性的傻子,“傻性”是没有量的差别,只有傻和不傻。

但是,“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是说这个群体的总体属性。对于“傻子群体”来说,其中的一个“臭皮匠”(个体),并不具有“诸葛亮”(集合体)智慧的总体属性。

(3)部分和整体若干不同部分构成了整体,这些不同部分各有自己的属性,但都不具有整体的属性。我们常说的整体大于部分,是指整体的总体属性不是各部分的属性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的综合。比如人和各认知器官,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各种认知属性的简单相加,如眼前的桌子,看到“色”和“形”、敲击的“音声”、摸到的“硬”等等印象(个别属性)简单相加,无论如何也加不出一个具体的桌子。

“三个臭皮匠”中,每个人的经验作为部分智慧是不同的,三人的智慧构成了“诸葛亮”的整体经验智慧,这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一个综合过程。所以“诸葛亮”具备的整体智慧,每个“臭皮匠”是不具备的。如果眼睛只看到他们的“傻性”,再多的“臭皮匠”,仍是“臭皮匠”。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六)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穷小子能娶富翁女吗?”

一穷小子,向富翁的女儿求婚,富翁对他说:“你如果有100万,女儿就嫁给你。”

富翁如此一说,知趣的穷小子,大概会放弃追求的。从日常思维来看,富翁确实有嫌穷的意思,大多数人也能听出他的弦外之音,即没有100万,就不能娶他的女儿。

但是,这小子若是一根筋,不理会富翁态度的话,是可能娶到富翁女的。或者,他懂得追求幸福权利与金钱无关时,也会一往无前地追求富翁女的。正所谓智者不惑、愚者不移的道理吧。

为弄清“如果……那么……”的逻辑含义,请看下列例题:

例题:某天,王先生向富翁的女儿求婚。富翁对王先生承诺说,如果你有100万的话,我的女儿就嫁给你。但王先生是个穷光蛋。

根据上述陈述,可以推出:

A.富翁意思是说,或没有100万,或可以嫁女儿。

B.王先生不可能娶上富翁的女儿。

C.富翁同意女儿嫁给王先生,则违背了他的诺言。

D.富翁不同意女儿嫁给王先生,则他遵守自己诺言。

这里,需要考虑清楚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王先生是否可能娶上富翁的女儿?

问题2:富翁同意女儿嫁给了穷光蛋,他是否违背了自己诺言?

问题3:王先生正好有100万存款,但富翁还是没同意女儿嫁给王先生,富翁违背了诺言吗?

问题4:或没有100万者,或者嫁女儿,是富翁许诺的意思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富翁承诺的逻辑意义是,假设有100万,则一定是要嫁女儿。而对没有100万的人,富翁没有承诺,这就是说,富翁是有嫁女的可能性。因此,王先生虽是穷光棍,也可能娶富翁女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富翁同意了女儿嫁穷光蛋,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因为富翁只许诺有100万的,必嫁女儿。没有100万,他没作许诺。或者说,他可以同意嫁女儿,也可以不同意嫁女儿。

第三个问题。富翁许诺了有100万的,必嫁女儿。有100万,富翁不同意嫁女,则是违背了他的诺言。

由此可知,富翁诺言含义是:(1)有100万必嫁女儿;(2)没有100万,嫁女儿;或(3)不嫁女儿;违背诺言的只有一种情况:有100万,但不嫁女儿。

综上可知,“或者没有100万,或者嫁女儿”,与“如果有100万,则嫁女儿”逻辑上等价。因此,正确答案是A。

搞懂了“如果……那么……”逻辑含义,不妨再想一想下例,对读者是有益的。

练习1:一青年向富翁的女儿求婚,富翁对他说:“你如果有100万,那么女儿就嫁给你。”据此,可以推出:

A、该青年除非有100万,否则他不可能娶到富翁的女儿

B、该青年有100万,但富翁可能还是不同意该青年的求婚

C、富翁的意思是,只有100万,他的女儿才会嫁给该青年

D、富翁的意思是,如果富翁女没嫁这个青年,那么该青年肯定是个穷人

练习2:一穷青年向富翁的女儿求婚,富翁对他说:“你如果有100万,那么女儿就嫁给你。”据此推出以下哪项命题一定为假。

A、富翁同意了女儿嫁给这个穷青年

B、富翁的女儿没嫁给穷青年

C、穷青年不可能娶到富翁的女儿

D、穷青年可能娶到富翁的女儿

练习3:某公司规定,如果年销售额100万以上(含100万)的员工,就可以拿年终奖。其公司销售部门有员工8人,其中有3人今年的销售额都是500万,另5人都不足50万。据此,可以推出拿年终奖的人数是:A.最多3人B.3人

C.可能8人D.可能没人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七)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有的”

我们知道“有的”是存在量词,其逻辑含义是“至少有一”,即“有一个”,“有一些”,“所有的”。因为“有的”的不确定所指,日常说话中,常被人利用了。

工作和生活中,总能遇到像领导干部说话似的人,习惯用“有的”来拿腔拿调的,弄得他们总是有理了。据说,会说“有的”的领导们,很懂说话艺术,也很会摆弄个别和一般的辩证法。但我以为,他们既不懂艺术,也不懂辩证法。因为辩证法原来含义是指在一个明辨是非的问题前提下,经公开辩论后,以解决双方的分歧。所以,用“有的”来说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不懂逻辑,思维混乱,要么就是混淆视听,暗中使坏。当所有的人都反对一个决定时,领导们会说,不明真相的“有些人”,在怀有不可告人目的的“个别人”煽动下,做出了“不和谐”的事。这是“大事化小”逻辑,即从“所有的”过渡到“有一部分”,再到“个别的”。

如果是“个别人”说了酒话,肉麻地恭维了某领导,他便逮着机会做文章了。如正式场合下,这个领导会说,“有些人”怎么怎么高度评价我的。还不忘自己的谦虚形象,又来一句说,这么高的评价,自己也不好意思了。到了年终总结或在上级面前,这个懂“说话艺术”的领导会说,大家都这样评价了我,诚惶诚恐,有负大家的信任和组织的关怀。于是,由“个别”到“有些”,再到“所有的”的无耻逻辑链就这样形成了。

当然,也有装傻的,他们会反其道而用之。比如,小孩偶尔尿床,谁都不会计较的。正是这种不计较,他们才敢肆无忌惮的炒作,偶尔的尿床,说成有时尿床,最后说是一直尿床了。

生活中用“有的”,确实能生出很多趣事。但不分辨这“有的”逻辑意义,有时也会晕头转向,甚至把自己给饶了进去。

问题1:有的学生不是青年,似乎可以说,有的青年不是学生。但有的人不是富翁,也能说,有的富翁不是人吗?

问题2:有的学生是青年,似乎可以说,有的学生不是青年。但有的人是会死的,也能说,有的人不会死吗?问题3:有的学生是青年,有的学生是大学生,似乎可以说,有的青年是大学生。但是,有的学生是青年,

有的学生是少年,也能说,有的青年是少年吗?

回答这些问题,就涉及到逻辑所考虑的断定对象和断定范围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不是青年”命题中,“学生”是部分断定的,而“青年”是全部断定,因为断定了“所有的”青年都不是那部分学生。而在“有的青年不是学生”中,完全断定了“学生”的范围。“学生”在前提中是部分断定的,但结论中却完全断定了。从“有的”推出了“所有的”,扩大了断定范围。这是无效的推理,即“有S不是P”不能推出“有P不是S”。

关于第二个问题。因“有的”不排除“所有的”,所以,虽是部分断定了“学生”,但事实上断定的那些“学生”,有可能全都是“青年”。换句话说,把“有的”替换为“至少有一”,则从“至少有一学生是青年”,不能必然推出“有的学生不是青年”。这也是无效的推理,即“有S是P”不能推出“有S不是P”。

关于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是青年”和“有的学生是大学生”中,所断定的学生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但我们不知道判断者断定是哪些学生,所以,不能必然断定“有的青年是大学生”。这是无效的三段论推理。即两特称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备考公务员考试: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八)

逻辑思维和日常思维,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思维。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是一致的,但二者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完全从逻辑学角度推理会得到在日常思维中认为是荒谬的结论。

今天,中纬教育的逻辑学专家就逻辑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关系给大家作详细讲解。以下为内容摘要。

“有的”和“所有的”

我们知道,“有的”逻辑含义是“至少有一”。据此,“所有的都是”与“至少有一不是”为矛盾关系,否定(或肯定)“所有的都是”,就要肯定(或否定)“至少有一不是”。比如,肯定了“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就要否定“至少有一天鹅不是白的”,反之亦然。

同样,“所有的都不是”与“至少有一是”也是矛盾关系。否定(或肯定)“所有食草动物都不是长角”,就要肯定(或否定)“至少有一食草动物是长角的”。因此我们有了两对基本的矛盾命题是:

(1)“所有S是P”和“有S不是P”。

(2)“所有S不是P”和“有S是P”。

但是,“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不也是“所有天鹅都不是白的”否定命题吗?肯定了“所有的都是”,则要否定“所有的都不是”。然而否定了“所有的都是”,只能肯定“至少有一不是”。而从“至少有一”中,我们又不能必然肯定“所有的都不是”。因此,“所有的都是”和“所有的都不是”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即从一个肯定可推出另一个的否定,却不能从一个否定推出另一个的肯定。这种推理关系叫“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同样,“有S是P”和“有S不是P”也不是矛盾关系。“至少有一是”与“所有的都不是”是矛盾的,而后者只是“至少有一不是”的可能含义。这就是说,否定了“至少有一是”,则肯定“所有的都不是”,因而必然肯定了“至少有一不是”。反之,肯定了“至少有一是”,则否定了“所有的都不是”,却否定不了“至少有一不是”。这种推理关系叫下反对关系,即“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两组命题的反对关系:

(3)“所有S都是P”和“所有S都不是P”(不能同真)

(4)“有S是P”和“有S不是P”(不能同假)

这四个同素材命题构成的推理关系(如左图),一般称为对当关系或逻辑方阵。

下例是关于“有些”正确地应用于逻辑推理中的讨论。

例题:三星级饭店都搜查过了,没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这是一句很明白的话。但是,当问到:

(1)犯罪嫌疑人是否住过三星级饭店?

(2)犯罪嫌疑人住过的三星级饭店是否搜查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会困惑。因为在思考问题时,我们首先把这个陈述理解为:

所有的三星级饭店都搜查过了,在搜查过的三星级饭店中,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据此,从“搜查过的三星级饭店”,想当然的认为有“没搜查的三星级饭店”,于是推断出:“有三星级饭店没搜查过”。再进一步得出:犯罪嫌疑人住过的三星级饭店没搜查过。

但是,当注意到“所有的都搜查过”时,又武断地推出:“犯罪嫌疑人没住过三星级饭店。”

就问题(1)来说,我们漫不经心地会把警察的“没发现踪迹”,偷换为犯罪嫌疑人“没有来住过”。从而推断出“犯罪嫌疑人没住过的”结论。

在问题(2)中,据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漏查一些三星级饭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此,日常思维遇到稍复杂问题,往往忽视了推理方向和范围。有效推理是:“这个(所有)”—>“有些”,但逆向箭头推理则无效的。如上述由“犯罪嫌疑人住过的”,可推出“有人住过”,反之,不能从“有人住过”推出“犯罪嫌疑人住过”。

按日常思维理解,“有搜查过”,即“至少有一搜查过”,它并不意味着有“没搜查过的”。

一个陈述中,究竟断定了什么,断定的范围多大,这才是逻辑所考虑的。

“所有的三星级饭店都搜查过”命题中,其主词“三星级饭店”是断定对象,“所有的”是其断定的范围。而谓词“搜查过”,则是一部分被断定了的。因此,该命题的确切含义是:

所有三星级饭店是部分被搜查的地方。(1-1)

由此推出:

有三星级饭店是被搜查的地方。(1-2)

或:有搜查过的是三星级饭店。(1-3)

根据(1-3)是否进一步推出:

有搜查过的不是三星级饭店。(1-4)

命题(1-1)的否定命题是否为:

没有三星级饭店被搜查了。(1-5)

有三星级饭店没被搜查。(1-6)

将(1-1)命题两概念的关系画图(如右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是完全断定的,空白部分是没断定的。该图阴影部分意思是:“三星级饭店”的全部和“搜查过的”部分是重合的,即命题所断定的。

对照示图,我们来检查(1-2)、(1-3)和(1-4)是否能推出。

我们知道,阴影部分是重合的,也是逻辑上能断定的部分。因此,三星级饭店都是搜查过的,也可以说,有些搜查过的是三星级饭店。这里的“有些”指“搜查过的”阴影的那部分,因此可从(1-1)推断为(1-3)。当然,断定全部的“三星级饭店”,部分的“三星级饭店”也就断定了,即从(1-1)推出(1-2):有的三星级饭店被搜查过。

反过来说,从(1-2)或(1-3)能否推断出(1-1)呢?显然不能。我们不能从“有的”,必然推出“所有的”。

从断定的阴影部分看,有搜查过的是三星级饭店= 有三星级饭店是搜查过的。

这就是说,有效的换位推理式是:

[1] 有S是P=有P是S

[2] 所有的S是P—>有P是S

从(1-1)的图示中,还可以得到其否定命题(1-5)和(1-6)。那么,是否可以认为,(1-5)和(1-6)逻辑上等价,即没有三星级饭店被搜查了=有三星级饭店没被搜查?

显然不能。因为没有三星级饭店被搜查= 并非有三星级饭店被搜查= 所有的三星级都没搜查。但不等于:有三星级饭店没被搜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否定命题并不是矛盾命题。“所有的三星级饭店没被搜查”与“有三星级饭店没搜查”是属真关系,即前者真,后者必真,反之后者真,前者未必真。(参见如上逻辑方阵的图示)。

搞清楚了上述讨论和逻辑方阵的逻辑意义,读者可做下面练习。

例题:所有的三星级饭店都搜查过了,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在下面四个断定中:

(1)没有三星级饭店被搜查过。

(2)有的三星级饭店被搜查过。

(3)有的三星级饭店没有被搜查过。

(4)犯罪嫌疑人躲藏的三星级饭店已被搜查过。

可确定为假的是()

A.仅(1)和(2)B.仅(1)和(3)

C.仅(3)和(4)D.仅(1)、(2)和(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