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

大 众 文 艺

299

摘要:以现有的资料看,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祥、静穆、崇高、完美。特别是佛像的眼睛,虽然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佛像的造型有过诸多细微的变化,但始终是那样的具有超然的特质,这和其特殊的造型以及雕刻手法息息相关,在这些表象之后又不能不看到诸多更深一层的原因,正是由于历史背景、传统观念以及人为的影响造就了中国佛像造像的特殊之处。

关键词:佛像造像;眼部造型;线;装饰

随着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兴盛,其中佛像、菩萨像等雕塑艺术成为佛教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佛教文化与佛像艺术伴随佛教的向外传播,开始与世界各地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据有关文献显示,佛教大约于1世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逐渐兴盛起来。

早期佛造像受古希腊雕塑艺术风格的影响,注重将人体艺术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佛造像上。例如,许多古代佛像(早期的佛与菩萨)的面相与印度人面相特点极为相似,有的还能看出键陀罗式深目高鼻的样子,形象接近古代印度、西域诸地的人民。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佛像造像兴起于东汉中晚期。东汉、三国一直到西晋时期,佛像还只是多数见于墓葬之中。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铸造出现。形态多位头部有高肉髻,五官立体感极强烈,异域特征与汉化趋势并存。佛像眼部既带有西方的特征,眼眶微凹陷,大多眼角平直,还没有出现中国特有的长而上挑的凤眼模式。但是已经不是希腊式佛像那种大眼圆睁的表情了,眼大多横长呈长杏仁状,目光微微向平视偏下的视角,鼻梁高挺,佛眼从此刻起开始就带有了半闭、禅定的神态。

中国魏晋南北朝四分五裂的政权,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和借鉴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受此世风影响,传到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向本土化发展也成必然。

公元460年,北魏开凿了云冈最早最大的五个石窟——“昙曜五窟”,可以看出佛像艺术的本土化进程在不断深化。“昙曜五窟”中佛像形体非常雄大,风格强悍,在留有印度犍陀罗造像风格影响的同时,也显示出北方游牧民族的体势魄力。

及至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声势浩大的汉化运动,龙门石窟的造像也深深印上汉族文化的烙记,渐渐形成“褒衣博带”和“秀骨清相”的特色,即身着宽大开襟的服装,面容清瘦俊秀,并且重神轻形,努力发掘对象的内在精神。这成为北魏后期典型的雕塑式样,被称为“龙门样式”。作品体现出南朝所推崇的名士风范,应了“秀骨清相”“清羸示病之容”以及“重神轻形”的审美思想。

在继承魏晋南北朝雕塑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佛教造像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形成更为稳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格特征。中国的雕塑家也逐渐摆脱外来造像规制的束缚,走上自我研究和创作的艺术发展之路。“塑圣”杨惠之还写有《塑诀》,这是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雕塑理论著作。

例如唐代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已具有中国人的特征,被认为是参照了武则天的形象雕凿而来。佛面丰润,弯眉修目,垂耳隆鼻;鼻下距唇较近,显得更加生动,嘴角微微上翘使笑意含蓄,流露出睿智、自信、典雅、高贵的气质;又如唐代莫高窟彩塑达到技巧表现的高峰,不仅造像体态神情各异,内心情感和气质性格得以细致入微的刻画,并在宗教氛围中融入了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气息。如194窟菩萨已从男相转为女相,

极具盛唐女子特征的菩萨造像,验证了当时“菩萨似宫娃”的说法。自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至此而圆满实现它的本土化转变。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的风格虽然历经岁月辗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纵观历史却能够明显感觉到一条民族的审美主线贯穿其中,不论哪朝哪代,似乎总有一种相似的精神。对于此,我论述如下:

1.源于“观自在”的“二分开、八分闭”

大多佛像似乎都是闭眼的。但如果仔细观察,其实佛像并不是闭眼,而是微睁。佛像可以说是对信徒的一种直观的宗教教学方法。据相关文献解析,“佛眼的二分开、八分闭,其意在“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至于我们也会看到那些如龙王天王等却睁大眼睛,因为他们是护法神,就像我们世间的公检法机关,当然要睁开眼睛履行职责了。佛像大多微闭双眼,外在表现的是佛对众生的慈悲怜悯。”证严法师说:所有佛像的眼睛都是向下看的,佛是超越一切束缚和痛苦的人,由于他已经摆脱了痛苦和烦恼,所以当他俯视世间的时候,看见人们还没有摆脱痛苦,他就生起了同情和慈悲之心,于是眼睛低垂下来。这既表示了佛有慈悲之心,又表明了佛是用冷峻的智慧俯视世间的。

被纯化了的精神及艺术思想,通过一尊尊造像展现在世人面前,单体造像中,那些丰满俊秀、雍容典雅的佛像,常见面部流露出隐约愉悦的微笑。有人说这是充满了慈善之美,有人说这是散发的亲切、人性的笑,有人说这是神秘莫测的深幽感,我则认为这是中国人所理解的佛陀精神气韵的体现,是传统审美观的阐发。崇美、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取向,人们的意愿、追求和宗教热情,不同阶层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共同塑造了存在于他们心中的偶像,使之深达观者的官能和心灵。这些闪耀着神秘的灵光,注入了神圣法力而被顶礼膜拜的佛,表情为什么如此丰富和亲切?有的怡适清雅,有的平淡天真,有的圆润丰满。这些激扬着活力,呈现出恢宏博大气度的石雕,我们能说他们没有生命吗?此时此刻,我略微感觉到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真谛了。

2.线条的装饰性

在佛像造像逐渐成熟之后,工匠们的技艺也越来越精湛,佛像眼部造型线条趋于流畅柔和,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凤眼造型,更是在线条的雕刻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也就是极富线的美感。中国绘画讲究用线表现对象的精神,这种表现倾向也影响到雕塑艺术上。“以体积为主要表现手法,并辅之以既有表现力又有形式美的线条,这就使得中国传统雕塑在世界雕塑中具有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与西方突出团块、光影效果的雕塑造型方法相比,突出线条作用是一种开创性的塑形方式,通过这种概括性极强的造型方法把万事万物的形式抽象提取出来。通过概括性的线条来表达物象的形态神情,能获得别致的立体效果。这种效果不止步于实在形态的冲击感,而更加倾向于在观者头脑中创造立体形象空间,从而得到一种更加超脱和抽象的精神共鸣。

我认为这种极简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纯净、单纯、纯粹,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称。它使艺术形式更适合于表达特定的佛像内涵,更适应于汉族地区群众欣赏的要求,更符合宗教美学的法则。线条的简约和表现力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上的装饰性,讲究灵活和节奏感,很明显也是受到了汉地绘画的影响。

例如在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像之一——背屏式佛三尊造像主尊像中,眼部造型尤其柔美舒畅,上眼睑曲线起画粗,收尾细,

中国佛像造像艺术浅析

罗伟安1 钱 丹2 (1.三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晓庄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综合学术论坛

大 众 文 艺

大300

摘要:在人类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过快的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管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是提高社会经济的实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什么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光要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这些不利的因素对于我国的和谐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关键词:计划生育;成果;困惑

在人类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人口过快的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国自1973年公开信的发表提出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各级政府和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生育政策,以至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不管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是提高社会经济的实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什么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光要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因为这些不利的因素对于我国的和谐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的看待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成果和出现的问题。

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果

1.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之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也随之改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

2.初步建立起长效机制的计生工作。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的计生政策经过几次改革,使计生工作法制化,这为我国的计生工作奠定了长期有效的机制基础。实现了由单纯的行政手段向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转变。

3.计划生育使人民群众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方针,以各种婚育文化为载体,让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新的婚育观念得到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现念得到转变,以前那些重男轻女、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新观念所替代。

4.计划生育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计划

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已经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这除了改革开放等因素外,计划生育的功劳功不可没,因为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就会增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应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5.计划生育的实施解放了妇女,提高了我国的人民素质。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改善和提高了妇女地位,广大妇女摆脱了频繁的生育和繁重的家务劳动的负担,使妇女同志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妇女同志的社会、家庭地位。同时,我国不但要控制人口数量更要提高人口素质,极力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各种公共事业,为提高我国的人民素质不断的努力奋斗。

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困惑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陷入困惑。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样社会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辈对孩子疼爱有加,以至于达到溺爱的程度,孩子在生活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孤僻。这对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极为不利。所以我们必须对计划生育做到客观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由于我国尤其是农村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束缚,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对女孩的关注程度不够,女孩的生长环境极差,女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使得我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男多女少,如果在这样发展下去,以后将对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总而言之,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它带来的负面的社会问题,我们计划生育工作者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及时地做好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的修正工作,加强对人们生育观念的正确引导,为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果及困惑

孙淑翠 (陕西省乾县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站 陕西咸阳 713300)

线条刚劲锐利,一气呵成然而又刚中有柔,流畅自然。与圆月一般的眉毛相得益彰,眉眼之间距离较大,眼角似乎含笑又似乎充满威严,这种种情绪,都在线条微妙的抑扬顿挫间显现无遗。我们从以上佛像上,可以看到线条是怎样用精炼而且简洁的方式来把复杂的各类物象进行规律化单纯化的处理。线条极具装饰性和表现性。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富有精神内涵的个性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造型更多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及精神内涵、审美个性与气质。

无论是北魏时期清雅矍铄的佛,或是隋唐时期圆脸胖腮的佛,他们都是在中国本土创造的佛,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观念塑造的佛。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精华,创造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是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我认为是心灵、是意境改造着形体,设计文化的依附性在这里凸现出来,它离不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能透过这些佛像造像去追寻那独有的文化情致吗?我想只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下他们那静谧的五官与眼神,答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3月版.[2]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3]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刊.

[4]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8月刊.

[5]青州市博物馆.《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文物》,1996年5期。

[6]李静杰.《石佛选粹》.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

[7]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龙兴寺造像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11月刊.

[8]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2期.

[9]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综合学术论坛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 考生学号: M12130500002 考生姓名:欧阳宏达考生专业:设计学 ----------------------------------------------------------------------------------------- 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 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 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 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泰国古代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 一、前言 1.关于佛像的出现于发展 佛像的出现:佛像大约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印度的贵霜王朝时期,发源地是马朱拉一带。其后,印度受到了波斯与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的雕刻是仿照希腊神像的雕刻方式,从面形,发式到衣褶,都是希腊式。犍陀罗艺术受到波斯与希腊的影响同时,吸收了罗马雄健的艺术形式。犍陀罗的雕刻以华丽、雄伟和表现人体的肉感美而闻名。庄严的佛像也一样。到了笈多王朝时代,公元320-550年,是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时期是印度佛像艺术最辉煌时期。当时印度的佛教中期大乘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叫唯识派。所以整个笈多式的佛像,都受到了当时大乘佛学唯识论的影响,内向化,充满了一种沉思冥想的神情,眼睑低垂,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佛像顶上肉髻已不是犍陀罗佛像那种波浪式的鬈发,而是变成了一圈圈密集排列的螺发。螺发也是佛像的三十二相之一,螺发绀(gan)青,螺发右旋。犍陀罗佛像的袈裟很厚,笈多式佛像的袈裟则很薄,半透明地紧贴在身上,好像从水里出来一样。笈多式的佛陀弯曲的头发变为印度珠宝帽的形式,衣服又宽敞而变为合身,由多层而变为单层。腰部由粗变为苗条,呈女性化趋势。眼帘下垂,表现出佛像安宁静谧的气氛。然后是三佛齐时期的佛像,他的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其流派来说,它也属于大乘教派。三佛齐式的菩萨像通常以青铜或者石料制成,最常见的是观音像,其貌似君王,装饰华丽,神态慈祥。充分的显示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佛像的额饰,圆而光滑,没有镙状的发髻,前额做成菩提树叶形或花边型。袈裟外层宽大,衣褶整齐。内层僧衣在胸前重重折叠。佛头上的大智印如火焰状。观音菩萨在印度是男性,到了中国逐渐变成女性或者中性了,但是你们要是去过一些佛教寺院,可以看到很多观音造像,尤其是塑像,嘴唇上面有两片小胡子,暗示着他是一个男性身份,只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一个女性的比较温柔的形象。 2.泰国佛像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泰国的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制作佛像,但是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佛像是从素可泰王朝时期开始,素可泰的佛像艺术是最具有时代的特征和个性。且受到锡兰佛像

中国古代的佛塔剖析

佛塔 随佛教由印度传入。种类甚多,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佛塔是为埋藏舍利(释迦摩尼遗骨),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一、楼阁式塔 1、玄奘塔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葬现址,并建塔修寺,以资纪念。它是现存最早的 楼阁型方形砖塔。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层。第一层最高,逐层收减高宽,外形有明显的收分。各层表面都用砖砌出斗、柱、阑额等。柱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称为“把头绞项”,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特点。第一层塔身经后世重修,仿木构件已不存在。 664年(唐麟德元年),玄奘大师圆寂于铜川玉

华寺,遗体奉旨运回长安,先安置在大慈恩寺翻经院内,然后初葬于白鹿原。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内,百万人送葬,夜里庐宿墓旁的达三万余人。白鹿原上的墓地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而常引起唐高宗的思念伤感,乃于六六九(唐总章二年)敕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建护国兴教寺和造塔供奉。樊川是唐长安城南风景最优美的地区,也是佛教寺院集中的地方。兴教寺与华严寺、香积寺等并称樊川八大寺,兴教寺居八寺之首。寺建成以后,屡遭兵火,各代也屡有修葺,十九世纪后期清同治年间,寺内殿舍全为兵火所焚,惟三座灵塔幸存。一 九二二年再度重建,故寺内殿舍屋宇大都是近代的建筑。

2、栖霞山舍利塔 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镇,因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而得名。栖霞山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拔313米);东北有龙山;西北有虎山。虽不似紫金山之宏伟,却有“金陵第一明秀山”之誉。景点有栖霞寺、千佛岩、舍利塔以及明镜湖、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自然奇观。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栖霞寺坐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溯源 作者:肖媛, Xiao Yua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美术系,内蒙古,赤峰,0240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11,32(1) 参考文献(6条) 1.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 1999(01) 2.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2001 3.胡同庆;胡朝阳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5(03) 4.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渊源 1996 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 2003 6.李翎佛教造像量度与仪轨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何志国.He Zhiguo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期刊论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2.侯亚红关注新疆克孜尔石窟[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1(3) 3.徐玲犍陀罗佛教美术综述[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9(18) 4.彭景荣.PENG Jing-rong论我国的佛教美术及其传播[期刊论文]-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8(4) 5.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期刊论文]-西北民族研究2001(4) 6.陈晓露.Chen Xiaolu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期刊论文]-西域研究2006(4) 7.王蕴锦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学位论文]2010 8.耿剑.Geng Jian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期刊论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5) 9.何志国.HE Zhiguo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期刊论文]-敦煌研究2010(1) 10.朱军论贵霜艺术中神像的设计风格[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715729199.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1101074.aspx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 视传802 张茂俊 一、佛像雕塑概况: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高三美术 中国美术鉴赏第5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 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历代佛像艺术之美

歷代佛像藝術之美 北魏(386~534)拓跋氏是鮮卑遊牧民族,於公元398年遷都平城(大同),當時平城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中心。北魏各帝王貴族崇信佛教,佛教弘法事業蓬勃發展。北朝重禪修、開窟造像。北魏佛像受印度犍陀羅影響,臉形豐圓,杏眼大耳,頸粗寬肩,著袒右肩袈裟,身軀飽滿雄偉,神情莊嚴崇高,反映出北魏遊牧民族粗爌、雄健的氣度。 東魏(534~550)遷都鄴城(河北臨漳縣),大批洛陽僧尼隨之東移。造像主要有山東青州、河北地區佛寺造像。東魏帝王與貴族都尊信佛教,盛行造像。佛像面容清秀,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舒展流暢,流露出「秀骨清像」飄逸的文人氣質。 北齊(550~577)各皇帝篤信佛教,大力支持佛教事業,尤其在山東、河北地區佛寺盛行造像。北齊佛像面容圓潤端祥,身軀勻稱優雅,袈裟簡潔貼身(如曹衣出水),造像神情寧靜禪悅。 北周(557~581)君主護持佛教,但在武帝建德二年(573)發佈禁?佛、道二教,使佛教嚴重破壞。史稱第二次法難。北周佛像臉形豐圓,身體飽滿,袈裟厚重,神情敦厚莊嚴。 隋代(581~618)隋文帝於581年建立隋代,並推廣佛教,到處建立佛寺,造像盛況空前。隋代佛像造形以豐腴敦實,典雅端莊,自然寫實為特質,衣紋簡練規整。 唐代(618~907)帝王多佛道並重。直到唐武宗(八四二年)的滅佛事件,才真正讓佛教的發展遭遇到空前的浩劫。唐代造像趨向於形神兼備的完美表現,藝術家充分掌握圓熟的寫實性技法,以豐腴為美為特質,佛像面容圓滿端祥,身軀雄健飽滿,神情莊嚴而慈祥。 宋代(960~1279)佛教深入民間發展,此時的佛教寺院之中,以觀世音菩薩及羅漢像最為流行。宋代佛像面容豐圓適中,神情端祥,延續傳統莊嚴造型。菩薩的面容橢圓秀美,姿態優雅自在,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卻更善於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 元明清時期,佛教藝術漸入衰微,並融入藏式佛教美術,使佛教藝術更走向世俗化的生活中。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雕塑 摘要:雕塑定义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常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中国雕塑,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既可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又可作为该民族文化积累的产物。雕塑述说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和传统,代表着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反映着自古至今,人们的无限追求与执着信仰,展现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中国雕塑,城市建筑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 关键词:传统艺术、雕塑,中国文化 正文: (一)雕塑的发展史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顺序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但在这两大段中,又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殷商-战国;②、两汉-晋;③、南北朝-五代; ④、宋-清。 1、殷商-战国 ⑴、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三是小型动物或人

中国传统佛像艺术浅析

中国传统佛像艺术浅析 摘要:中国传统佛像雕塑受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影响,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有关佛教艺术都能看到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让人不禁在感叹古代石匠技艺高超的同时,也赞叹民间艺术家的创造力。佛像雕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占有一席之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独领风骚。 关键词:佛像艺术、雕塑、佛像造像、影响 一、中国传统佛像的佛像艺术 1.1佛像艺术的缘由 佛教艺术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与音乐等艺术作品,是随佛教的诞生而产生。佛像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是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混合的文化产物,自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相互辉映,佛教的雕塑、泥塑乃至佛教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1.2佛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演变 佛像的形成风格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背景的不断更替而不断改变的。由于这种改变,佛像由早期的供奉、信徒瞻仰逐步转向艺术化进程,让佛像在寺院供奉与艺术审美之间共享。 然而,佛像艺术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到时代变迁与更替的影响,佛像艺术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 1.“慰藉性”。魏晋南北朝是佛像艺术的发展时期。由于战乱时期,更多的是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在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和菩萨上。主要特征是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以妇女形象为依据,宝冠花饰,微笑抚慰着芸芸众生的心灵。 2.“标志性”。唐代时期佛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雕凿工艺精细面容雍容娴静,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写实性较强。体态自然舒展、衣饰多样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具有时代特点,鎏金泛红又具有时代特色。 3.“时代影响交融”。明代时期,佛像艺术从造像题材和造像风格更是不同于以往时期。由于藏传佛教的影响极大,各阶段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态度不一。这一时期佛像艺术出现了汉藏佛像艺术交融、交替影响的局面。 4.“影响至今”。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佛教造像艺术,它逼真传神的造型手法不仅反映我国民间艺术家的技艺高超,还诠释中国传统佛像造像的意境和中国的天人合一,遵循自然的艺术境界。 二、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佛像中释放魅力 2.1雕塑艺术的概念 雕塑艺术是造型的一种,又称雕刻。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表达的艺术,他们通过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在一定空间内的可视、可触的艺术作品。佛像雕塑是雕刻艺术种类中的一种,也是流传时间最长。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是以陶制品为形态,而早期的佛像雕塑多见于石雕石刻,手法粗糙但是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2.2雕塑与佛像艺术的融合 福建莆田素来就有“工艺美术之乡”的美称。莆田雕刻以传统的精微透雕、圆雕著称,不论是大气的石雕、温润的石玉、精致的木雕,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阐释雕刻艺术的魅力。中国传统的佛像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奠定社会基础。经过岁月的磨合,当代的工艺大师在塑造自己的作品时在吸取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10-13 14:27: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

唐代佛像雕刻艺术

论唐代的艺术 ——唐代佛像雕刻艺术 目录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3) 1. 佛像雕刻概括 1.1分类 (4) 1.2特点 (4) 2. 唐代佛像雕刻的继承与发展 2.1继承 (4) 2.2发展 (5) 3. 唐代的佛像与菩萨的艺术特征 3.1佛像 (7)

3.1菩萨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0) 后记 (11) 摘要 大唐盛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虞,心宽体胖。而反映于佛像雕刻上,则形体饱满圆润,此期佛像的特色为丰腴健体,衣着轻薄柔软,褶纹均衡流畅,肉感线条明显。而‘薄衣贴体’为其另一特色,这是在衣着外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佛衣被刻画得轻薄服贴,犹如湿衣贴体。唐代以‘胖’为美,但这仅是一种通俗的称法,其实这‘胖’就是丰满有肥硕感,雕像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怪的幻像,转而崇尚现实,将佛家思想和世俗对美的追求,相互结合而表现于雕塑 的形象上。 关键字:唐代,佛像,雕塑 Abstract Tang Dynasty was vevy peaceful,the pople who was very satisfied and happy lives,It has presented its unique art elegant demeanour in image of Buddha carving aspect in Tang

Dynasty .The most charateristic was fat.So,it`s reflect on the Figure of Buaaha carved.The form was emllow and full,and the sensual marked lins was obvious, fat beauty in Tang,but which was only a But this is just a popular way of saying.In fact, the ' fat ' is the fullness and richness, The statue is no longer pursuing early the genie phantom, To advocate the reality, The Buddhist thought and secular pursuit for beaut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performance in the sculpture figure. Key Words: Tang Dynasty, Buddha,Sculpture 1.佛像雕刻概括 1.1,佛像雕刻的分类: 从材质上来看中国佛教雕塑的材质主要有:木雕,石雕,铜雕、泥雕。从雕塑种类来看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四,泥塑佛像 1.2,佛像雕刻的特点: 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不同时期的佛像特点 ——2017届高一河南修学课题研究报告 (高一7班王雅琦屈何源李萌烁高梓航刘长堃朱嘉慧) 一、游学前准备 在去河南进行游学活动前,我们小组进行了关于研究课题的详细分工,上网查阅了有关龙门石窟及其佛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一起讨论研究出了龙门石窟佛像的大概特点,以便参观时能重点关注课题所需的内容。 二、游学过程 2014年11月16日,这天看似平淡无奇,对我们而言却意义非凡——我们踏上了寻根之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河南这片古朴的大地,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空气中沉淀着历史的气息。来到了龙门石窟,我们先以班为单位仔细倾听导游的讲解,组员们分别根据自己的任务

认真记录下有关课题的内容。接下来有四个自由活动的景点,分成小组进行参观。我们一一游览。奉先寺、皇甫公窟、摩崖三佛窟、古阳洞、莲花洞、万佛洞等,都被我们用相机记录下来。几人并肩而行,时而抬头为佛像的惊奇而感叹,时而低头查找、记录佛像的特点,为课题积累资料,收获了不少佛像不同的特征。 三、课题探究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两千余载。而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时代变迁,朝代变换。随着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佛像的特点必然跟着变化。 十六国时期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

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 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 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 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初唐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https://www.doczj.com/doc/a715729199.html,2006-09-08 15:50来源: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

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整理…) 佛教艺术史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建筑 一、雕塑: 1.传入: 2。北魏(386~557年)佛教汉化初始阶段,原因是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北魏佛像的形态和衣饰依据当时文人士大夫,显现出“秀骨清像”的艺术特点。 3.北齐(公元550年—577年)处于南北朝后期,佛像雕塑造型出现圆润的特点. 4。唐代(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佛雕塑也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唐代佛雕塑个性化与真实性统一,佛像造型圆润丰满,神态端庄典雅. 1。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 7。鎏金泛红,具时期特点。 5。五代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唐代风格,略有些清秀。 6.到了宋代,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合世俗化,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 7.元代的佛像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背光、连座乃

至龛形都显露着不同德样式与特点,显示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 8。到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地表现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 明清(藏传佛像),直接以西藏佛像为范,风格清晰,浮雕珠宝,注重神情刻画,面部略有汉人特征. 9。清(汉传佛像),颊丰颐满,眉细弯,鼻高直,肩宽腰束,衣服极具质感。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的佛教造像是以印度为本原的,在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以“达摩”治国为由,大力弘扬佛法,数建石柱,广立佛塔,开创了印度最早的佛教造像艺术。它由次大陆传入我国中原以后,在2000多年发展和演变中逐步形成它在中国的特色,并把佛教造像艺术推向顶峰。 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天竺国(古印度),盛传于亚洲各国,距今已有约2500年的历史。由于佛教历史悠久,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因而,佛教造像,石窟寺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中国,虽然历经几千年,饱经风蚀战火,但仍能完整地欣赏到佛教造像的艺术盛况和遗迹。 在公元前2世纪的古印度,佛教造像仍然是塔、寺庙和窟殿,佛的形象尚未出现。公元前1世纪期间,佛教分裂为大乘和小乘两个派别,大乘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进而把佛神化,佛的形象才开始出现。此时佛教传播逐渐广泛,南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渐次形成具有小乘教特色的石窟艺术;传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一带,形成具有中亚特色的石窟艺术;传入我国塔里木盆地北缘,形成龟兹石窟艺术。接着向东推进,并向南北展开,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 中国除了有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外,遍布全国的还有已成规模的石窟和摩崖造像250多处。仅四川境内大大小小的窟龛造像佛就有百处之多,分布在50多个县境内。 早期的中国佛教造像,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传播途径的,以新疆为起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形成了中国佛教造像先后400多年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佛教造像的风格是由古印度的塔庙式发展为窟龛式、佛坛式的。在传承过程中,工匠们把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华民族特点相结合,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形成了龟兹、凉州、平城、中原、北齐5种不同的造像风格,并为隋唐现实主义的佛教造像风格奠定了基础。隋代的佛像造像,主要分布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山西太原天龙山、山东青州云门山石窟等,具有雄健劲拔、清新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剖析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金色世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琉璃世界”普陀山、“莲花世界”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那里有看不尽的自然风光,享不尽的佛教文化,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抹不去的回味思念……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梦幻般神奇的旅游线路,它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朝圣之旅、缘满之旅,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融观光游览、佛教建筑参观、休闲度假为一体。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佛教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旅游环境、极富个性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正是四大名山的魅力所在,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充满诱惑的朝圣目的地,是海内外游客一生不可不去的无悔选择。 相传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五台山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忻州地区东北部,由忻州、定襄、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六县市组成,是一个以五台山佛教寺庙群革命纪念建筑物、温泉保健、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区。旅游区内可供旅游参观的名山胜水、名人故居、寺庙、古人类和文化遗址以及革命纪念地等共七十多处。五台山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著名的活动场所,位列“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

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全山现有各种寺庙50余座,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4座,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20余座。我国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全国仅有两座,皆在五台山。五台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层峦叠嶂,出岳交错,形如虎踞势若龙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随处皆是。而洞旁树盛,泉边花浓,满山覆岭,都是葱绿,俨然一座高山公园。全山植物品种多达六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四百种,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达二百多种。 峨眉山 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山坡西缓东陡,东坡为逆向坡,另有断层崖,山势险峻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高出东麓峨眉平原2600米。形成于新第三纪末。山体主要由碳酸盐岩、花岗岩、玄岩和砂页岩等构成,地层明人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沉积相当典型,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已建有多个标准地质剖面。山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计有动物2000余种,植物3000余种,且多珍稀种类,动物中如枯叶蝶、凤蝶、弹琴蛙、树蛙、大蚯蚓等为峨眉山所特有。植物中有第三纪子遗植物珙桐、银杏、洪椿、桫椤等,是全省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以其雄、秀、奇、幻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1997年2月,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方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

考古佛造像之一河北省博

佛造像 我们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国博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我们先从早期的风格看起~(^_^) 斯瓦特风格 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的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犍陀罗地区,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优填国、乌苌、乌仗那。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发现的佛教雕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斯瓦特风格。6世纪以前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作品主要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的影响。自6世纪始,斯瓦特地区的佛教造像向独立的艺术形式发展,既吸收了犍陀罗、笈多艺术风格,又与中亚艺术结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斯瓦特风格。其造像立体感较强,样式简单,注重细部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犍陀罗造像的遗风。这种风格的造像一直延续到10世纪,对克什米尔和中国西藏西部地区造像具有一定影响。

此尊造像为螺发,椭圆形脸,双目微睁,嘴唇饱满,神态静穆端庄。身着通肩袈裟,左手牵衣角,右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于椭圆形莲座之上。莲座为深束腰,莲瓣大而饱满,这是斯瓦特地区常见的莲座形式。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质感厚重,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的特点,但袈裟排列规则的衣纹线条却是笈多风格的体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前565—前485年)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为寻求对人生诸苦的解脱而出家,经过六年苦修,最后得道成佛。根据佛教教义,佛是人,不是造物主,他虽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当佛像出现以后,佛被神化成为至高无上的尊神。伴随着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和大众化,佛有了全新的意义,佛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出现了时间上的七世佛、三世三千佛,空间上的十方佛等佛教造像理论。释迦牟尼佛也成为众多佛之中的一位,是现世所拥有的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