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行榜】中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十大典型课程体系

【排行榜】中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十大典型课程体系

【排行榜】中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十大典型课程体系
【排行榜】中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十大典型课程体系

中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十大典型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重要载体。创业教育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类型从课程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了更明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本文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指由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构成。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从不同的学科选择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和实施创业教育的需要,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理论性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和科技人文知识课程构成。

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凡是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形态。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市场发展和自己的兴趣及条件,选择不同项目,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创业活动的方式,获取直接经验,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综和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创业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出色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集体活动课程、专题活动课程和项目活动课程构成。

环境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非学术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环境课程是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以凸现创业教育为主旨,以营造浓郁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为目的的课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环境课程,具体表现为以创业教育为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建设,以鼓励学生创业的物质文化建设,以保证学生创业的制度文化建设,以引领学生创业的行为文化建设。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

一、吉林大学创业教育课程

在创业精神培养方面,吉林大学会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公司的CEO,如一汽大众、丰田、本田、宝洁等著名公司的高层人士在校内进行有关创业方面的讲座。这些名企的创业企业家所带来的创业理念、创业过程,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意识,而且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参照。从每年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人数及参赛队伍的人员构成就可以看出,吉林大学学生的创业意识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吉林大学自1999年开始至今已经参加了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其不同年份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的人数是逐年上升的;另外,每一个队伍的人员构成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最初的只有2-3位同学,到现在一个队伍平均都有6-7人左右,而且,队伍中一般都有非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吉林大学也已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创业教育课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量经济、金融学、旅游管理、物流工程”等等。吉林大学正是有了大面积的创业大赛的参加和创业课程的开设,使得学校学生不仅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创业心理品质的造就方面也有很大的促动作用。附: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部分课程设置:

吉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部分课程设置

二、清华大学创业教育课程

经济管理学院于1997年最早在MBA培养计划中开设创新与创业方向,是仅有的两所以创业为培养目标招收研究生的学校。创业管理、中小企业管理、创业融资等课程最早做作为选修课出现在个别高校的MBA课程表上,创业的含义还是指企业内部的创业,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经营渠道的突破和创新,而不是从无到有完全意义的创办新企业。

清华大学把创业教育课程明确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是开设通识类创业课程最多的学校。2006年清华大学出台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方案,将原10个文化素质教育课组重新整合为8个课组,并重点建设一批核心课程,自2006级本科生开始,要求理工科各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前在8个课程组中修满13学分,且其中必须包含2门核心课程,“创业管理、KAB 大学生创业基础、技术创新管理、高技术公司创业与成长探析”等四门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2007年7月1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6门文化素质核心课明细,这4门课程没有一门属于核心课程,这说明选修创业课程仍是本着自愿的原则。

三、某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

总课时36课时另安排2课时机动,合计38课时

教学安排说明

1、模块四中成立和注册公司可以作为课业课后进行。

2、模块六中制作活动可以作为课业课后进行。

3、模块模拟可以提前进行,布置学员课后准备并编制商业计划书。

4、拍卖活动和销售活动的时间可以适当调整。

四、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mReserveduniversity) 创业教育课程

其创业课程包括:创业型战略(所有商学院学生必读)、新事业融资、新企业创建、创业研讨;新企业开发、创业贺个体财务创造、管理家族企业、管理新成长型企业、创业高级管理、国际创业、创业型战略、新企业创建(所有专业必修)、内部创业一一公司创业、创业融资、科技型创业、创业营销、创业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美国大学本科阶段进行的是第一层次创业教育。绝大多数都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领域的主辅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创业型战略、新企业创建和风险投资。其他课程主题多样:如管理成长型组织或国际化创业等。在一些大学,创业课程是所有管理或商学院学生的必修课。

VesPer和Gartner对941所大学商学院的院长进行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在那些开设创业教育项目或创业课程的大学中,给本科生开设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依次是:

1.创业或创建新企业(Entrepreneurshipor starting new firms)

2.小企业管理(Small business managment)

3.创业咨询(Venture Consulting)

4.创建和运营新企业(Starting and running a new firm)

5.如何写创业计划书(VenturePlan writing)

6.创业财务(Entrepreneudal finanee)

7.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Entrepreneurship fornon一business majors)

8.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

9.创业机会的识别(Venture opportunity finding and screening)

10.创业营销(Ventore marketing)

给研究生(MBA)开设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依次是:

1.创业或创建新企业(Entrepreneurship or starting new firms)

2.小企业管理(Small busines smanagement)

3.创业咨询(Venture Consulting)

4.如何写创业计划书(Venture Plan writing)

5.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

6.创新评价(Innovation evaluation)

7.创建和运营新企业(Starting and running a new firm)

8.公司创业(Coporat eventoring)

9.创业营销(Venture marketing)

10.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

五、阿德莱德工气FE学院创业教育课程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工气FE学院的《小企业创业》的课程体系即采用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大学生抓住小企业创业机遇,成功地开创、经营、管理、评估小企业打下基础,该课程体系将创建小企业所需的知识进行归类、整合,共设计了六个模块,包括小企业管理技能、小企业的建立计划、小企业的建立、小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小企业的评估、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六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阿德莱德FE学院《小企业创业》课程体系

这六个模块环环相扣,对小企业创业的重点方面和主要环节做了扎实和细致的安排。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各模块的讲授顺序可根据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有不同的安排,大致有三种排序方式。若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可从模块1至模块6按顺序进行。首先培训企业家的基木管理技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要求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与企业管理者素质要求的对比,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制订个人发展方案。在大学生获得管理技能后,再学习怎样制定企业的建立计划。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要求大学生能够选择适宜时机创立适合自己的小企业,制订创立小企业的计划,并科学地进行可行性评估。下一步就是学习企业建立的具体程序、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要求大学生能够制订销售管理计划,掌握销售实施步骤和调节措施,掌握管理和控制产品产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掌握财务管理程序和方法,熟悉小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和方一法。接下来,进一步学习企业的评估。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要求大学生能够评价小企业重要经济寸旨标的完成情况,并能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企业今后发展计划。然后,进行小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或案例分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能有效地确定信息资源和收

集信息;能按标准格式起草创业报告。若是更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则可将模块l放在模块2至模块4学习当中一起进行培训。也可将模块1放至模块5和模块6之间。

阿德莱德TAFE学院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其一,在一定程度上此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提供广泛的小企业管理技能,还可以侧重于某些具体工业、职业和小企业的内容,使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其二,此课程体系着重于实际演示和模具的应用,现场参观、与企业经营者会谈、听小企业经营教育专家讲座(或与之讨论)等都是课程传授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广泛地采用音像教材、案例分析、研究活动、小组讨论、个人评议、个别讲授(或商讨)、角色扮演、具体的行业模拟联系。其三,该课程体系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大学生也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可以进行自学,课程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其四,该课程的不同模块可以按不同的顺序进行组合,可按学生的需求选择最佳的授课顺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南洋理工大学创业教育课程

新加坡的创业教育采取文凭教育的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创业教育就定位在专业教育的范畴。学校开办专业的文凭课程—科技创业和创新课程(TIP:Teehno一prelleurship&In,lovationprogranl)。他们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志向的在读生中招考生源,收取学费。课程为期16周,由南大和华盛顿大学合办。学员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南大接受为期10周的密集式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培训,包括《创业和商业计划》、《新企业市场营销》、《新企业金融》、《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等10门课程和团队拓展训练。教学师资聘任创业教育学的专家、企业家、咨询顾问、知识产权律师、风险投资商、商业领袖、新加坡政府经贸部门的高官等,教学方式以开放式研讨体验学习为主。第二阶段赴美留学6周,学员要到斯坦福大学参加系列研讨会,走访硅谷著名企业和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学习实战经验,随后在华盛顿大学学习5周学会学以致用。合格学员将获得南大和华盛顿大学联合颁发的研究生文凭。

七、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其宗旨是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它通过创新性教学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本科学生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其必修课程有:《新生管理体验》、《新企业创立》、《成长型企业管理和创业企业融资》;选修课程有:《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组织内部的创业》、《家庭企业管理学》、《经营和税务》、《管理收购(MBO和MBI)》、《创业家营销》、《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领域专题》(属实践性课程,主要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等。不少课程极富特色,如《新生管理体验》课程,新生班级被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制定出创业计划,学校提供每小组最多3000美元的原始资本创办并经营新公司,公司在学年结束时清算,超过原始资本的利润成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办慈善事业的基金。到目前为止,每个学生小组年末都有赢利。

八、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

哈佛商学院将创业精神定义为“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精神隐含着一种创新行为,而不是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或个人的特质表现。哈佛商学院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创业财务》、《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专业服务公司》、《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开创新企业》等课程。

哈佛商学院的优势在于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唯一为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行期刊的院校。哈佛商学院非常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塑造和培养,如在《开创新企业》这门课中,着重探讨设立新公司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新企业发展的知识。学生们组成小组,由创意概念展开,进而完成一个设立新公司所需要的完整经营计划,并对计划付诸实施。通过这一完整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创业理论,也能学到具体的创业技能技巧,并能实践具体的创业行动规划。在《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课程中则采用小组的个案教学法,个案由校友们在社会实践或工作中遭遇反馈而写成,重点探讨小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怎样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压力、如何拟定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以及如何有效进行危机处理等,从而使学生在苛刻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环境下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回收创业成果。

九、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课程

和哈佛商学院相比,斯坦福商学院在强调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对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长期研究,研究成果比其它商学院更多一些。斯坦福学院共开设17门创业教育的课程,除了提供许多有关创业财务筹资的课程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创业战略以及创业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创业过程中各阶段、各层面的策略与操作议题,以及产学合作、产业网络等环境方面的议题比其它院校更为重视。主要课程有:《投资管理与创业财务》、《环境创业精神》、《新兴国家中的创业家与投资环境》、《创业精神一创办新企业》、《创业精神与风险投资》、《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设计》、《成长企业的管理》、《创业机会评估》、《创业战略》、《创业与社会发展》、《信息处理产业的战略制定与实施》、《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等。

作为著名的理工大学,斯坦福商学院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并且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比如,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团队教学与两段式教学方式,由商学院与工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激发创意并设计产品,进而在实验室开展创业活动。

十、南非罗德大学创业教育课程

南非罗德大学(Rhodes Uninersity)管理系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创业实践教学教学生创业。它包括三个模块,模块1-商务基础(2个月),包括四个子模块(导论、动因和商务环境;个体特征和自我评级;思想激发和项目过滤;商务计划准备)。模块2被称为Alpha Project(6个月),包括去实际的经营和管理一个小公司。模块3包括商业的职能领域并与模块2并行。在每周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都会指导学生反思从小企业力得到的经验。每周邀请一个企业家来给他们分享经验,实际经验和角色模式是学习创业的主要工具。在Alpha Project项目中,学校为学生在6个月中开办和管理的企业提供1200美元以内的贷款。课程结束时以9%的利率返还。

表CEFE课程评估体系

尽管CEFE课程很少给学生打分,该学校决定采用一种符合教育部要求的适合方式进行评估。

这种教育课程模式应该说是最具有真实性的,真正能够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精神和能力,但需要大量的经费和具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作为依托。对学校来说,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学校可以拿出经费、师资,也可能产生仅为实践而实践的倾向,对创业的战略思维培养不足。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创业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出版相关教材,如“创业学”、“创业管理概论”等。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 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一、何谓创业教育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而创业教育就是所指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创业教育”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提法: (1)“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 (2)“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更有学者从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国内外学者

在高校创业教育上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界定一: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界定二: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界定三:美国学者柯林(Colin)和杰克(Jack)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尽管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存在着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一种是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 根据以上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对“创业教育”的鉴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和理解“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的基本内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和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甘肃发展为宗旨,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贡献度,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341”项目建设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加强市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统筹作用,整合资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服务指导。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甘肃建设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补齐培养短板,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协同共享、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启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基本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科学合理、广泛认同、切合甘肃实际和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形成一批可交流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四、任务措施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2019-01-10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满足人才强国的需求,建立真实的创新型国家,在教育上要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我国至今已经设有大约九所创业教育试点型院校,很多院校为了创新设定了各类具有独特特点的活动形式。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分析高等体育院校应当如何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创新课程;创业课程;体系建立 一.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结构 体育类院校需要遵循其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活动与实践服务有机结合的原则,从而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所谓“四位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校内活动,整个体系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基础,坚持差异化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培养创新的意识,从何实现综合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整个体系的具体运行在于,学校会依据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实践作为导向,进行差异化实践活动,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起坚强的从业、创业理念。同时,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商业决策、职场适应、信息处理、人际交往、挫折面对等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未来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整个体系尊重了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个性突出的专业培养思路,让结构更具有层次感、规律性。 二.高等体育院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是对体育感兴趣,他们的个性符合体育本身的发展要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多的是可以展现学生们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中发展。 2.可以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核心的教育观念。人才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仅仅是综合类高校的宗旨,更是体育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只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算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成功。 3.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体育大学生脱颖而出。在培养他们创业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其兴趣从而更为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创业环境中发挥出自己特殊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个体。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技能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非常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把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也就是说创业创新教育注重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和目前的学科性以及职业性教育的同等地位,通过培养具有开创意识的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明了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岗位创造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为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我们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M ichael Portor)提出的,是关于国家竞争发展的理论)。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求,大学生作为最具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群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力度,借鉴欧美诸国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确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 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这种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来造就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从而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各高校也将创业教育视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创业主要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片面认识。而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eollege)蒂蒙斯(JeffeyA.Timmons)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的能力才是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创业意识的激发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动力。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校要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着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教育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外向性等心理品质,鼓励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 王贤芳,孟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摘要: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开展创业教育,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健全。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从确立科学的理念、完善保障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推进实施体验式教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重新审视和构建我国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业教育;体系;重构;创业意识;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18-03 【教改创新】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大力宣传创业教育观念。本文通过考察国内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情况,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文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已日益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高校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开展试点工作数年,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施必要性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将其表述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但总的来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但就业岗位并没有与高校扩招的规模一起增加,面对每年就业人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0学分)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校毕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 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 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 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 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 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 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 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摘要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生存能力。历经十多年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初具规模,并在部分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上仍处于积极的探索实验阶段,和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对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归纳经验教训,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发展概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创业教育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伊始,便被国内外政府和高校所重视,成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以及衡量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甚至认为创业教育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因为它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属性——创新。 创业教育兴起于美国,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创立的青年商业社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创业教育,之后,创业教育开始在美国萌芽、发展、传播扩展。如今,国外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很成熟,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教材、教师的聘请和教育模式都呈现出专业化和系统化特征。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而最早的创业教育实践是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 目前,国内学者已从概念、体系、模式等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了铺垫和积累。然而,已有研究的层次和角度有待提高和转变,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对比和梳理仍然不够全面;同时,绝大部分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不足。 另一方面,尽管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历史、传统及现行教育体制等原因,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效仿和照搬。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存在着认识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师资方面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 因此,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研究此课题,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理论,而且使政府和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时能够大胆创新,避免错误,拥有先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研究者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和本质都趋于一致。有的学者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它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还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由此可知,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业,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容是使受教育者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及创业实践技能的训练等。 二、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内创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情况。 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以及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伴随着创业教育在各国的开展,我国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也初见端倪。政府方面,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薪技术企业”。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教育部做出决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院校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以探索可行的方法和模式,推动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开展。2003年10-11月,教育部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2006年5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业教育试卷答案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业教育试卷答案

4月自学考试 27015创业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对创业者创业具有导向作用、推动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的是( ) A.创业意识 B.创业认识 C.创业心理品质D.创业实践 2.在创业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 ) A.创业能力 B.创业兴趣 C.创业信念D.创业实践 3.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为克服心理冲突,将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到底,需要有坚强的( ) A.内动力 B.意志力 c.外在力 D.想象

力 4.创业动机能使创业者始终坚持创业活动的方向以达成创业目标。这是因为创业动机具有 ( ) A.方向性功能 B.指向功能 C.激发功能D.维持功能 5.经营管理能力能为创业活动直接提供效率和效益,是刨业能力中的( ) A.表示能力 B.运筹能力 C.最高能力D.最低能力 6.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能与同事和上下级协调合作、集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在艰苦环 境中的坚毅性和忍受力,乐于助人以及具有环境意识、能源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等,这 种能力被称为( ) A.一般能力 B.社会能力 C.方法能力 n 专业能力 7.在创业能力中的最高层次的能力是( ) A.经营管理能力 B.专业技术能力 C.综合性能力 D.观察能力 8.在创业实践训练期间,既要注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又要注重训练、提高自己的 ( )

A.语言能力 B.写作能力 C.交际能力D.专业能力 9.采集、处理信息时都应做到及时,因为信息具有强烈的( ) A.成效性 B.时效性 C.地方性 D.区域性 10.用访谈方法采集市场信息时,速度最慢的是( ) A.面谈 B.电话 c.信件 I).电报11.为使信息准确可靠,提高可信度,确保信息的有效利用,其基本前提是必须进行( ) A.信息优化 B.信息分类 c.信息收集D.信息计算 12.在人类或社会维系生存、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被称为( ) A.已记录的信息 B.没有记录的信息c.自然信息D.社会信息 13.确立创业目标的依据之一是努力满足( ) A.创业动机 B.创业需要 C.个人需求D.社会需求 14.下面四项中,为创业者选择企业法律形式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产品类型 B.人员构成 C.创业者的目标D.组织结构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学校针对创业课程建设进行了多种尝试。针对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来年对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3+2”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即通识教育核心课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素质拓展教育理论教学平台和课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两个实践教学平台,并对这种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标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1创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最初的高校自主探索,到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试点建设,目前,已进入了创业教育的教学实施阶段。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在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创业课程并没有真正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并未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往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素质拓展三大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可进行自由选择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创业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创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创业类课程通常被挤压在专业选修或素质拓展这样的狭小的空间内,课程的辐射面及影响力不够。 第二,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全国高校的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几乎没有成熟的网络资源共享课。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三,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有等加强。 创业教育课程涉及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创业宏观经济环境等方方面面,这些课程的开设对老师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创业教育团队建设之初,政策或措施等暂不到位,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加上创业教育课程往往作为副课的现状,老师付之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2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被动、救急的特征,仅注重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探究。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在行动上重视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 2.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3.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4.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 见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积极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虽然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仍然存在培养机制不全、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师资队伍不足、保障措施不力等问题。为适应我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实施创业四川行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促进全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凝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全面深化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准确把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 (一)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的基本原则,切实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结经验、强化宣传,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到2017年,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建设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先进部门(单位)、示范高校和实践基地;到2020年,基本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多方参与,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 (一)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在全体人员中牢固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改革意识,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各高校应根据新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及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融合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新制修订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订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三)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教育厅应建立全省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公共服务平台与专业管理状态数据平台,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健全全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每年年底前完成省级和各高校当年年度报告编写发布工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相关省直部门应组织行业协会,定期发布我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和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一)调研背景。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各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方法滞后,学习内容陈旧,考核方法死板,未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创业创业激情与兴趣。 (二)调研目的。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核心基础,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设计、项目平台孵化、文化氛围营造等环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授课教师、用人企业4个方面的现

状,进一步掌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求、教师XXXXXXX、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等信息,从而搭建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发一整套涵盖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项目、平台孵化为主要环节的课程和项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调研内容 (一)调研内容。 针对院校的调研:主要包括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开设课程科目、课程课时、授课时间、学分置换、课程属性等;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如何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的相关建议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配套等方面内容。 针对教师的调研: 针对学生的调研: 针对企业的调研: (二)调研对象。 针对院校的调研: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

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原料和支持。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包括在创新创业素质模型中,而且这些素质方面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