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作者:王依明王秋红

来源:《中国药房》2020年第21期

摘要目的:综述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Pinellia ternate”“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1981年3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查阅《中国药典》及相关中药典籍等,对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半夏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甾体类和糖类等;其传统药理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半夏亦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癫痫等药理作用;其毒性主要表现为黏膜刺激性毒性、肝肾毒性、妊娠毒性等。半夏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毒中药,其化学成分丰富、药理作用广泛。对半夏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半夏的药理作用和安全用药打下基础,为充分发挥半夏的药用价值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礼记·月令》中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又名守田、水玉,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mb).Breit.的干燥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1];临床上多为复方应用,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贵要略》书中,含半夏的方剂共42方(去除重复方),占总方的13.25%[2]。目前,对半夏单味药的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甾体类和糖类等多种成分;

其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除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作用外,还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癫痫等药理活性[3];其毒性主要为刺激性毒性、肝肾毒性、妊娠毒性[4]。近年来,对半夏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献多侧重于药理作用研究,对其化学成分的总结不直观、针对性不强,因此笔者以“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Pinellia”“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1981年3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就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进展进行更全面系统的综述,为半夏药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化学成分

目前研究发现,半夏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很多,包括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甾体类和糖类等;淀粉含量丰富,含量可达75.74%[4]。

1.1 生物碱类

半夏生物碱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且其生物碱含量受产地、种间变异、采收时期以及炮制方法的影响而不同[5]。半夏中生物碱类化合物见表1。

1.2 有机酸类

半夏块茎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张科卫等[1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半夏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析,发现其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并鉴定出15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吴皓等[12]采用经典柱层析法从半夏醇提物中得到琥珀酸(丁二酸)。半夏中有机酸类化合物见表2。

1.3 氨基酸类

李先端等[13]研究发现,半夏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2种非必需氨基酸。在此基础上,陈凤凰等[14]从半夏正丁醇萃取部位和水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丙氨酸和4-氨基丁酸,而后又在半夏中发现胱氨酸。有研究在对不同产地和加工方法的半夏进行检测后发现,其氨基酸种类无变化,只是含量发生了变化[15-17]。翟兴英等[6]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从半夏中鉴定出一些氨基酸类成分,如N-(4-甲基-2-戊酸)-谷氨酸、(2R,3R)-5-乙氧基-2-[(乙氧基乙酰基)氨基]-3-甲基1-5-氧戊酸、N-十二烷酰-L-丝氨酸、3-氨基-2-萘甲酸等。半夏中氨基酸类化合物见表3。

1.4 苯丙素类

半夏中含有丰富的苯丙素类化合物,主要分为苯丙酸类和木脂素类。

1.4.1 苯丙酸类苯丙酸类化合物分别为E-对-香豆醇(化合物74)、松柏苷(化合物75)、Sachaliside 1(化合物76)、 3,4-二羥基肉桂醇(化合物77)[18]。苯丙酸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1。

1.4.2 木脂素类半夏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包括异落叶松脂素(化合物78)、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79)、Tiliamuroside A(化合物80)、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81)、脱氢二十二烷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82)、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化合物83)、Neo-olivil(化合物84)、肉桂苷A(化合物85)、麦甾醇(化合物86)、Americanol A(化合物87)、松脂醇(化合物88)、Burselignan(化合物89)、脱氢二十二烷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90)、脱氢二十二烷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91)、脱氢二十二烷醇-4,9-二-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92)、Verticillatoside A(化合物93)、Lariciresinol 4-O-β-D-glucopyra- noside(化合物94)[18]。木脂素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1。

1.5 黄酮类

半夏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包括大豆素(化合物95)、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化合物96)、芹菜苷(化合物97)、7-甲基芹菜定(化合物98)、6-醛基异麦冬黄酮B(化合物99)、黄芩苷(化合物100)、黄芩素(化合物101)、6C-β-D-吡喃二糖-8C-β-D-吡喃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2)、6C-β-D-半乳糖吡喃糖基-8C-β-D-吡喃二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3)、6C-β-半乳糖-8C-β-阿拉伯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4)、6C-β-阿拉伯糖-8C-β-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5)[6,19]。半夏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见图2。

1.6 萜类和挥发油类

1.6.1 萜类何萍等[20]从半夏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三萜类化合物环阿尔廷醇(化合物106)。半夏中萜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2。

1.6.2 挥发油类王锐等[21]通过自制的“同时蒸馏-萃取”装置,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出65个挥发油类化合物。半夏中挥发油类化合物见表4。

1.7 甾体及其苷类

半夏中的甾体类成分除植物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化合物172)外,还包括胡萝卜苷(化合物173)、3-O-(6′-O-棕榈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化合物174)、5α,

8α-橋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醇(化合物175)、豆甾-4-烯-3-酮(化合物176)、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二十碳酸酯(化合物177)[11-19,22]。

1.8 脑苷类

半夏中的脑苷类成分有大豆脑苷Ⅰ(化合物178)、大豆脑苷Ⅱ(化合物179)、 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0)、 1-O-葡萄糖基-N-2′-羟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1)、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2)、 1-O-葡萄糖基-N-2′-羟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3)、1-O-葡萄糖基-N-2′-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4)、 1-O-葡萄糖基-N-2′-羟基二十烷酰基-4,8-鞘二烯(化合物185)、Pinelloside(化合物186)[19-20,23]。

1.9 糖类

半夏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及糖苷类化合物。有研究者从半夏中分离得到葡聚糖和相对分子量为4.1×103的直链淀粉,葡聚糖的主链多数为α-(1→4)的D-葡萄糖,有些为α-(1→3)和α-(4→6)连接,部分糖单元连有乙酰基侧链[24]。陈益[25]对半夏粗多糖(PT-0)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均为吡喃型β-D葡萄糖;对PT-0进行分离得到3种亚糖成分PT-1、PT-2、PT-3;PT-0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1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葡萄糖,PT-2的单糖组成为木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3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也有研究从半夏中得到相对分子量为8.5×104、主链为α-(1→4)和附带α-(1→2)边链连接的阿拉伯糖多聚体,单糖组成及物质的量比为: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核糖和阿拉伯糖(0.12 ∶ 0.1 ∶ 0.09 ∶ 0.05 ∶ 0.05 ∶ 1)[26]。后又有研究者用淀粉酶除去半夏粗多糖中的淀粉后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甘露糖、半乳糖酸、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5.76 ∶ 2.20 ∶ 2.64 ∶ 4.57 ∶ 1),其相对分子量为1.359 2×104~4.450 65×105[27]。Tian WT等[28]研究发现,半夏酸性杂多糖(PTP)的相对分子量为3.06×106,通过离子色谱法确定其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酸、半乳糖酸(6.98 ∶ 16.56 ∶ 7.25 ∶ 2.04 ∶ 1 ∶ 4.16);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发现,PTP是含有α-构型和β-构型的吡喃糖,主要为β-D-半乳糖、α-D-葡萄糖、α-D-阿拉伯糖和β-D-甘露糖。

1.10 蛋白类

半夏蛋白主要由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和半夏凝集素组成。徐陶等[29]从半夏的鲜汁中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4.4×104的半夏蛋白,同时发现它也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并证明半夏凝集素是一种对甘露糖具有专一性结合能力的蛋白。研究者进一步用硫酸铵分级、无离子水沉淀、2.5%三氯乙酸处理、二乙基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A-50离子交换柱以及胰蛋白酶-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得到了相对分子量为3.4×104~4.08×104的大分子抑制剂,并且发现其只抑制胰蛋白酶对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等底物的水解。彭煜策等[30]使用植物活性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南充产半夏的蛋白,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得到两种相对分子量约为2.2×104、1.5×104且含量较高的蛋白。王厚伟等[31]采用以胰蛋白酶为配体的亲

和层析法,从生半夏蛋白粗提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4×104左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其N-端6个氨基酸残基顺序为DPVVDG。

1.11 其他

研究发现,半夏中还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原儿茶醛、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葡萄糖苷及草酸钙针晶,除此之外还含有大黄酚、烟酰胺和一些无机元素等物质[19-20,32]。

2 药理作用

2.1 镇咳祛痰

半夏的传统功效为燥湿化痰[3]。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小鼠氨水止咳实验和酚红呼吸道排泄实验发现,半夏生品及其炮制品都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33-35]。张科卫等[36]在对半夏总有机酸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后又有研究者发现有机酸的含量与镇咳作用具有相关性,证实了有机酸是半夏镇咳祛痰的活性成分之一,并在对半夏水提物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后发现其正丁醇萃取物的镇咳、祛痰效果最好[37-38]。

1.5 黄酮类

半夏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包括大豆素(化合物95)、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化合物96)、芹菜苷(化合物97)、7-甲基芹菜定(化合物98)、6-醛基异麦冬黄酮B(化合物99)、黄芩苷(化合物100)、黄芩素(化合物101)、6C-β-D-吡喃二糖-8C-β-D-吡喃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2)、6C-β-D-半乳糖吡喃糖基-8C-β-D-吡喃二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3)、6C-β-半乳糖-8C-β-阿拉伯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4)、6C-β-阿拉伯糖-8C-β-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5)[6,19]。半夏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见图2。

1.6 萜类和挥发油类

1.6.1 萜类何萍等[20]从半夏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三萜类化合物环阿尔廷醇(化合物106)。半夏中萜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2。

1.6.2 挥发油类王锐等[21]通过自制的“同时蒸馏-萃取”装置,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出65个挥发油类化合物。半夏中挥发油类化合物见表4。

1.7 甾体及其苷类

半夏中的甾体类成分除植物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化合物172)外,还包括胡萝卜苷(化合物173)、3-O-(6′-O-棕榈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化合物174)、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醇(化合物175)、豆甾-4-烯-3-酮(化合物176)、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二十碳酸酯(化合物177)[11-19,22]。

1.8 脑苷类

半夏中的脑苷类成分有大豆脑苷Ⅰ(化合物178)、大豆脑苷Ⅱ(化合物179)、 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0)、 1-O-葡萄糖基-N-2′-羟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1)、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2)、 1-O-葡萄糖基-N-2′-羟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3)、1-O-葡萄糖基-N-2′-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4)、 1-O-葡萄糖基-N-2′-羟基二十烷酰基-4,8-鞘二烯(化合物185)、Pinelloside(化合物186)[19-20,23]。

1.9 糖类

半夏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及糖苷类化合物。有研究者从半夏中分离得到葡聚糖和相对分子量为4.1×103的直链淀粉,葡聚糖的主链多数为α-(1→4)的D-葡萄糖,有些为α-(1→3)和α-(4→6)连接,部分糖单元连有乙酰基侧链[24]。陈益[25]对半夏粗多糖(PT-0)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均为吡喃型β-D葡萄糖;对PT-0进行分离得到3种亚糖成分PT-1、PT-2、PT-3;PT-0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1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葡萄糖,PT-2的单糖组成为木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3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也有研究从半夏中得到相对分子量为8.5×104、主链为α-(1→4)和附带α-(1→2)边链连接的阿拉伯糖多聚体,单糖组成及物质的量比为: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核糖和阿拉伯糖(0.12 ∶ 0.1 ∶ 0.09 ∶ 0.05 ∶ 0.05 ∶ 1)[26]。后又有研究者用淀粉酶除去半夏粗多糖中的淀粉后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甘露糖、半乳糖酸、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5.76 ∶ 2.20 ∶ 2.64 ∶ 4.57 ∶ 1),其相对分子量为1.359 2×104~4.450 65×105[27]。Tian WT等[28]研究发现,半夏酸性雜多糖(PTP)的相对分子量为3.06×106,通过离子色谱法确定其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酸、半乳糖酸(6.98 ∶ 16.56 ∶ 7.25 ∶ 2.04 ∶ 1 ∶ 4.16);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发现,PTP是含有α-构型和β-构型的吡喃糖,主要为β-D-半乳糖、α-D-葡萄糖、α-D-阿拉伯糖和β-D-甘露糖。

1.10 蛋白类

半夏蛋白主要由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和半夏凝集素组成。徐陶等[29]从半夏的鲜汁中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4.4×104的半夏蛋白,同时发现它也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并证明半夏凝集素是一种对甘露糖具有专一性结合能力的蛋白。研究者进一步用硫酸铵分级、无离子水沉淀、2.5%三氯乙酸处理、二乙基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A-50离子交换柱以及胰蛋白酶-琼脂糖凝胶

亲和层析得到了相对分子量为3.4×104~4.08×104的大分子抑制剂,并且发现其只抑制胰蛋白酶对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等底物的水解。彭煜策等[30]使用植物活性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南充产半夏的蛋白,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得到两种相对分子量约为2.2×104、1.5×104且含量较高的蛋白。王厚伟等[31]采用以胰蛋白酶为配体的亲和层析法,从生半夏蛋白粗提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4×104左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其N-端6个氨基酸残基顺序为DPVVDG。

1.11 其他

研究发现,半夏中还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原儿茶醛、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葡萄糖苷及草酸钙针晶,除此之外还含有大黄酚、烟酰胺和一些无机元素等物质[19-20,32]。

2 药理作用

2.1 镇咳祛痰

半夏的传统功效为燥湿化痰[3]。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小鼠氨水止咳实验和酚红呼吸道排泄实验发现,半夏生品及其炮制品都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33-35]。张科卫等[36]在对半夏总有机酸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后又有研究者发现有机酸的含量与镇咳作用具有相关性,证实了有机酸是半夏镇咳祛痰的活性成分之一,并在对半夏水提物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后发现其正丁醇萃取物的镇咳、祛痰效果最好[37-38]。

1.5 黄酮类

半夏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包括大豆素(化合物95)、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化合物96)、芹菜苷(化合物97)、7-甲基芹菜定(化合物98)、6-醛基异麦冬黄酮B(化合物99)、黄芩苷(化合物100)、黄芩素(化合物101)、6C-β-D-吡喃二糖-8C-β-D-吡喃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2)、6C-β-D-半乳糖吡喃糖基-8C-β-D-吡喃二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3)、6C-β-半乳糖-8C-β-阿拉伯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4)、6C-β-阿拉伯糖-8C-β-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5)[6,19]。半夏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见图2。

1.6 萜类和挥发油类

1.6.1 萜类何萍等[20]从半夏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三萜类化合物环阿尔廷醇(化合物106)。半夏中萜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2。

1.6.2 挥发油类王锐等[21]通过自制的“同时蒸馏-萃取”装置,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出65个挥发油类化合物。半夏中挥发油类化合物见表4。

1.7 甾体及其苷类

半夏中的甾体类成分除植物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化合物172)外,还包括胡萝卜苷(化合物173)、3-O-(6′-O-棕榈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化合物174)、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醇(化合物175)、豆甾-4-烯-3-酮(化合物176)、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二十碳酸酯(化合物177)[11-19,22]。

1.8 脑苷类

半夏中的脑苷类成分有大豆脑苷Ⅰ(化合物178)、大豆脑苷Ⅱ(化合物179)、 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0)、 1-O-葡萄糖基-N-2′-羟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1)、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2)、 1-O-葡萄糖基-N-2′-羟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3)、1-O-葡萄糖基-N-2′-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4)、 1-O-葡萄糖基-N-2′-羟基二十烷酰基-4,8-鞘二烯(化合物185)、Pinelloside(化合物186)[19-20,23]。

1.9 糖类

半夏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及糖苷类化合物。有研究者从半夏中分离得到葡聚糖和相对分子量为4.1×103的直链淀粉,葡聚糖的主链多数为α-(1→4)的D-葡萄糖,有些为α-(1→3)和α-(4→6)连接,部分糖单元连有乙酰基侧链[24]。陈益[25]对半夏粗多糖(PT-0)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均为吡喃型β-D葡萄糖;对PT-0进行分离得到3种亚糖成分PT-1、PT-2、PT-3;PT-0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1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葡萄糖,PT-2的单糖组成为木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3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也有研究从半夏中得到相对分子量为8.5×104、主链为α-(1→4)和附带α-(1→2)边链连接的阿拉伯糖多聚体,單糖组成及物质的量比为: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核糖和阿拉伯糖(0.12 ∶ 0.1 ∶ 0.09 ∶ 0.05 ∶ 0.05 ∶ 1)[26]。后又有研究者用淀粉酶除去半夏粗多糖中的淀粉后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甘露糖、半乳糖酸、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5.76 ∶ 2.20 ∶ 2.64 ∶ 4.57 ∶ 1),其相对分子量为1.359 2×104~4.450 65×105[27]。Tian WT等[28]研究发现,半夏酸性杂多糖(PTP)的相对分子量为3.06×106,通过离子色谱法确定其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酸、半乳糖酸(6.98 ∶ 16.56 ∶ 7.25 ∶ 2.04 ∶ 1 ∶ 4.16);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发现,PTP是含有α-构型和β-构型的吡喃糖,主要为β-D-半乳糖、α-D-葡萄糖、α-D-阿拉伯糖和β-D-甘露糖。

1.10 蛋白类

半夏蛋白主要由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和半夏凝集素组成。徐陶等[29]从半夏的鲜汁中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4.4×104的半夏蛋白,同时发现它也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并证明半夏凝集素是一种对甘露糖具有专一性结合能力的蛋白。研究者进一步用硫酸铵分级、无离子水沉淀、2.5%三氯乙酸处理、二乙基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A-50离子交换柱以及胰蛋白酶-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得到了相对分子量为3.4×104~4.08×104的大分子抑制剂,并且发现其只抑制胰蛋白酶对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等底物的水解。彭煜策等[30]使用植物活性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南充产半夏的蛋白,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得到两种相对分子量约为2.2×104、1.5×104且含量较高的蛋白。王厚伟等[31]采用以胰蛋白酶为配体的亲和层析法,从生半夏蛋白粗提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4×104左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其N-端6个氨基酸残基顺序为DPVVDG。

1.11 其他

研究发现,半夏中还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原儿茶醛、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葡萄糖苷及草酸钙针晶,除此之外还含有大黄酚、烟酰胺和一些无机元素等物质[19-20,32]。

2 药理作用

2.1 镇咳祛痰

半夏的传统功效为燥湿化痰[3]。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小鼠氨水止咳实验和酚红呼吸道排泄实验发现,半夏生品及其炮制品都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33-35]。张科卫等[36]在对半夏总有机酸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后又有研究者发现有机酸的含量与镇咳作用具有相关性,证实了有机酸是半夏镇咳祛痰的活性成分之一,并在对半夏水提物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后发现其正丁醇萃取物的镇咳、祛痰效果最好[37-38]。

1.5 黄酮类

半夏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包括大豆素(化合物95)、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化合物96)、芹菜苷(化合物97)、7-甲基芹菜定(化合物98)、6-醛基异麦冬黄酮B(化合物99)、黄芩苷(化合物100)、黄芩素(化合物101)、6C-β-D-吡喃二糖-8C-β-D-吡喃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2)、6C-β-D-半乳糖吡喃糖基-8C-β-D-吡喃二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3)、6C-β-半乳糖-8C-β-阿拉伯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4)、6C-β-阿拉伯糖-8C-β-半乳糖-5,7,4′-三羟基黄酮(化合物105)[6,19]。半夏中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见图2。

1.6 萜类和挥发油类

1.6.1 萜类何萍等[20]从半夏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三萜类化合物环阿尔廷醇(化合物106)。半夏中萜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2。

1.6.2 挥发油类王锐等[21]通过自制的“同时蒸馏-萃取”装置,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出65个挥发油类化合物。半夏中挥发油类化合物见表4。

1.7 甾体及其苷类

半夏中的甾体类成分除植物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化合物172)外,还包括胡萝卜苷(化合物173)、3-O-(6′-O-棕榈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化合物174)、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6,22-双烯-3-醇(化合物175)、豆甾-4-烯-3-酮(化合物176)、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6′-二十碳酸酯(化合物177)[11-19,22]。

1.8 脑苷类

半夏中的脑苷类成分有大豆脑苷Ⅰ(化合物178)、大豆脑苷Ⅱ(化合物179)、 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0)、 1-O-葡萄糖基-N-2′-羟基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1)、1-O-葡萄糖基-N-2′-乙酰氧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2)、 1-O-葡萄糖基-N-2′-羟基硬脂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3)、1-O-葡萄糖基-N-2′-棕榈酰-4,8-鞘二烯(化合物184)、 1-O-葡萄糖基-N-2′-羟基二十烷酰基-4,8-鞘二烯(化合物185)、Pinelloside(化合物186)[19-20,23]。

1.9 糖类

半夏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及糖苷类化合物。有研究者从半夏中分离得到葡聚糖和相对分子量为4.1×103的直链淀粉,葡聚糖的主链多数为α-(1→4)的D-葡萄糖,有些为α-(1→3)和α-(4→6)连接,部分糖单元连有乙酰基侧链[24]。陈益[25]对半夏粗多糖(PT-0)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均为吡喃型β-D葡萄糖;对PT-0进行分离得到3种亚糖成分PT-1、PT-2、PT-3;PT-0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1的单糖组成为木糖、甘露糖、葡萄糖,PT-2的单糖组成为木糖、果糖、半乳糖、葡萄糖;PT-3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也有研究从半夏中得到相对分子量为8.5×104、主链为α-(1→4)和附带α-(1→2)边链连接的阿拉伯糖多聚体,单糖组成及物质的量比为: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核糖和阿拉伯糖(0.12 ∶ 0.1 ∶ 0.09 ∶ 0.05 ∶ 0.05 ∶ 1)[26]。后又有研究者用淀粉酶除去半夏粗多糖中的淀粉后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确定其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甘露糖、半乳糖酸、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5.76 ∶ 2.20 ∶ 2.64 ∶ 4.57 ∶ 1),其相对分子量为1.359 2×104~4.450 65×105[27]。Tian WT等[28]研究发现,半夏酸性杂多糖(PTP)的相对分子量为3.06×106,通过离子色谱法确定其单糖组成和摩尔比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酸、半乳糖酸(6.98 ∶ 16.56 ∶ 7.25 ∶ 2.04 ∶ 1 ∶ 4.16);

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发现,PTP是含有α-构型和β-构型的吡喃糖,主要为β-D-半乳糖、α-D-葡萄糖、α-D-阿拉伯糖和β-D-甘露糖。

1.10 蛋白类

半夏蛋白主要由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和半夏凝集素组成。徐陶等[29]从半夏的鲜汁中分离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4.4×104的半夏蛋白,同时发现它也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并证明半夏凝集素是一种对甘露糖具有专一性结合能力的蛋白。研究者进一步用硫酸铵分级、无离子水沉淀、2.5%三氯乙酸处理、二乙基氨基乙基-葡聚糖凝胶A-50离子交换柱以及胰蛋白酶-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得到了相对分子量为3.4×104~4.08×104的大分子抑制剂,并且发现其只抑制胰蛋白酶对酰胺、酯、血红蛋白和酪蛋白等底物的水解。彭煜策等[30]使用植物活性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南充产半夏的蛋白,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得到两种相对分子量约为2.2×104、1.5×104且含量较高的蛋白。王厚伟等[31]采用以胰蛋白酶为配体的亲和层析法,从生半夏蛋白粗提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相对分子量为1.4×104左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其N-端6个氨基酸残基顺序为DPVVDG。

1.11 其他

研究发现,半夏中还含有刺激性化学成分原儿茶醛、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葡萄糖苷、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葡萄糖苷及草酸钙针晶,除此之外还含有大黄酚、烟酰胺和一些无机元素等物质[19-20,32]。

2 药理作用

2.1 镇咳祛痰

半夏的傳统功效为燥湿化痰[3]。现代药理学研究通过小鼠氨水止咳实验和酚红呼吸道排泄实验发现,半夏生品及其炮制品都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33-35]。张科卫等[36]在对半夏总有机酸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后又有研究者发现有机酸的含量与镇咳作用具有相关性,证实了有机酸是半夏镇咳祛痰的活性成分之一,并在对半夏水提物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后发现其正丁醇萃取物的镇咳、祛痰效果最好[37-38]。

半夏的现代研究进展.doc

半夏的现代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半夏的原植物鉴定、有效成分,中医临床应用以及药理影响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现代研究表明,半夏中含有β-谷醇、胡萝卜甙、葡萄糖醛酸、3,4-二羟基苯甲醛葡萄糖甙、甲硫氨酸、甘氨酸以及β-和γ-氨基丁酸等多种氨基酸,L-麻黄碱、葫芦巴碱、半夏蛋白,具有镇咳、催吐、镇吐、抗癌等广泛的药理作用。通过研究可以拓展对半夏的认识。 半夏;有效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 1原植物鉴定 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达30CM。块茎近球形,叶基生,一年生者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者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卵状椭圆形,稀披针形,中间一片较大,长3-10CM,宽2-4CM,全缘;叶柄长10-20CM,下部有1株芽。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花序下部为雌花,贴生于佛焰苞,中部不育,上部为雄花,花序先端延伸呈鼠尾状附属物,伸出佛焰苞外。浆果卵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扁斜,少数为长圆球形,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饨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出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2有效成分的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中含β-谷醇-D-葡萄糖甙、黑尿酸(高龙胆酸)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τ-氨基丁酸等多种氨基酸和十八种微量元素,另含胆碱、烟碱、棕榈酸、

油酸、微量挥发油、原儿茶醛等。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还含有左旋盐酸麻黄碱0.002%。从半夏中分离出一种结晶性蛋白质-半夏蛋白Ⅰ。又据报道半夏的甲醇提取多糖组分具有PMN活化抗肿瘤作用。半夏中淀粉含量达75%。[1] 3药理研究 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催吐和镇吐、抗癌、降低眼内压、抑制心脏、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抗早孕作用。 3.1镇咳作用: 生半夏、姜半夏、明矾半夏的煎剂灌服,对电刺激猫喉上神经或胸腔注入碘液所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服后30分钟生效,维持5小时以上,其作用部位系抑制咳嗽中枢所致,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较弱。 3.2催吐和镇吐作用: 生半夏及其未经高温处理的流浸膏有催吐作用。这与前人所说”生半夏,令人吐”相符。但生半夏粉剂经高温处理后,可除去催吐成分保留镇吐作用,其催吐作用与所含3,4-二羟基苯甲醛葡萄糖甙有关,因其甙元有强烈刺激性。其镇吐机理可能为抑制呕吐中枢所致,镇吐的成分可能与葡萄糖醛酸甙、生物碱及甲硫氨酸有关。 3.3抗癌作用: 半夏的稀醇或水浸出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S180、HCA、U14和Hela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所含的一种季铵生物碱-葫芦巴碱对小鼠肝癌(HCA)亦有明显抑制作用。β-谷醇及其类似物也有抑癌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半夏蛋白、多糖、生物碱均有抗肿瘤的作用[2]。 3.4 降低眼内压:半夏对家兔眼内压有轻度下降作用。在服药后30-60分钟之间眼内压降低0.67-0.80kPa,为中医用半夏治疗急性青光眼提供了依据。 3.5 抑制心脏: 半夏煎剂对离体蛙心、兔心脏有抑制作用。半夏提取物对静脉注射氯化钡造成犬实验室性早搏或心动过速

半夏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

、才▲ 、 ■ 前言 半夏(学名: Pinellia ternata ),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 其块茎入药 , 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其性温 ,味辛, 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 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和胃安神、宽中消痞、排脓消痈作用。现代中药药 理研究表明 ,半夏具有镇咳、 催吐和镇吐、抗癌、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等作用。 半夏块茎含75%左右的淀粉,以及P 2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P 2和丫 2氨基丁 酸丄2麻黄碱,胆碱,胡芦巴碱,多种氨基酸及无机元素。半夏的炮制品较多 《中国药典》 2000 版仅收载了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 1 形态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 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 1枚 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 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 全 3~10 厘米,宽 1~3 厘米;侧裂 8~10 对,细弱,细脉网状,密 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 圆柱 形,长 1.5~2 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 4~5 厘米, 宽 1.5 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 2 厘米,雄花序长 5~7 毫米, 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 6~10厘米,直立,有时“ S ”形 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 5~7月,果 8月成 熟。 2 药理作用 2.1 呼吸系统作用 2.1.1 镇咳 4个品种。 叶柄长 15~20 3~5 毫米 缘单叶,长 2~3厘米,宽 2~2.5 厘米;老株叶片 3 全裂,裂片绿色,背淡, 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 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 集,集合脉 2 圈。 花序柄长 25~30(~35)厘米,长于叶柄

中药材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材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 究 摘要:半夏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为单子叶植物.具有散瘀止痛;解毒消肿;燥湿化痰等功效。其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区,在我国藏 族自治区西藏主要生长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半夏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 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糖类和有机酸类等,经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半夏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毒性,主要表现在刺激性毒性、肝 肾毒性和妊娠毒性,因此应用时我们要特别注意。 关键字: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1.化学成分 1.1挥发油类 王锐等采用自制的“同时萃取-蒸馏”装置并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质谱技 术分离鉴定了香橙烯、棕榈酸乙酯等65种不同的挥发油类物质。通过采用不同 的方式提取出的挥发油类成分也有所不同,分离出来的主要包括烯类、炔类、烷 烃类、酯类和芳香族类等,其中3-乙酰氨基-甲基异唑的含量最高,大约占比 44.4%、丁基乙烯基醚占比约11.88%、对丙烯基茴香醚的含量占比约为2.34%, 这是挥发油类物质中含量较高的三种成分。 1.2有机酸类 张科卫等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成功从野生的半夏中分离出来了15种 脂肪酸,并发现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 吴皓等人运用经典的柱层析法从中提取到了丁二酸。日本的学者丸野正雄成功在 半夏中分离出来了芳香酸。这些有机酸类成分对半夏药效的发挥具有一定的作用。 1.3黄酮类

半夏中富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大豆素、黄芩苷、黄芩素等。这些 黄酮类化合物在半夏发挥相关的药理作用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1.4生物碱类 半夏的生物碱类成分被认为是半夏中活性最大且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 有多种的药理作用。其中,鸟苷于1987年分离,1997年分离出胸苷,Oshio等 研究者于1978年在实验中成功分离出来了胆碱和左旋麻黄碱。秦文娟等在分析 实验中发现了掌叶半夏碱甲、掌叶半夏碱乙、掌叶半夏碱丙等30种化合物,王 瑞等则成功分离出掌叶半夏碱己并发现其与掌叶半夏碱戊互为同分异构体。研究 发现从掌叶半夏中分离出来的一些生物碱成分具有一定的抗心率失常作用。半夏 经过炮制后其中的鸟苷、腺苷等成分的含量会明显降低。此外,半夏中的生物碱 含量会因产地、采收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5糖类 半夏含有较为丰富的多糖和糖苷类化合物,经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和抗氧 化等作用。半夏水提物中分离出来了一种分子量为850000的多糖,其由核糖、 鼠李糖、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等组成。此外各种研究还从半夏中 提取到了分子量为10000左右的杂多糖,从半夏块茎中还分离出来了α-(1→4)葡萄糖,它是分子量为4100的直链淀粉。 2.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1镇咳祛痰 半夏自古以来的传统功效为燥湿化痰。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分别使用了生半夏、姜半夏等四种不同半夏的水煎浓缩剂灌胃小鼠并采用酚红法测得可以明显地增加 小鼠气管中的酚红排泌量,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高景莘等人研究发现,用小鼠 进行氨水止咳实验也发现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可以明显延迟小鼠开始咳嗽的时间,减少了小鼠咳嗽的次数。张科卫等研究发现半夏中有机酸具有一定的镇咳祛 痰的作用,随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半夏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成分也

半夏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

前言 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其块茎入药,为常用中药材之一。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和胃安神、宽中消痞、排脓消痈作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催吐和镇吐、抗癌、调节胃肠功能及利胆等作用。半夏块茎含75%左右的淀粉,以及β2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β2和γ2氨基丁酸,L2麻黄碱,胆碱,胡芦巴碱,多种氨基酸及无机元素。半夏的炮制品较多,《中国药典》2000版仅收载了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4个品种。 1 形态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2 药理作用 2.1 呼吸系统作用 2.1.1 镇咳 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作者:王庆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7期 摘要半夏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其药理活性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抗炎、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治疗冠心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半夏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半夏有效成分代谢与调控机理,半夏抗癌活性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的作用机制,半夏种子、种苗、农药、肥料、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的系统研究,半夏优良种质资源选育等。 关键词半夏;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https://www.doczj.com/doc/a719208623.html,ki.1673-890x.2021.19.015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其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在我国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半夏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皖痞闷、梅核气、痈肿痰核等的治疗,效果显著[1]。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半夏还具有抗肿瘤[2]、镇静催眠[3]、降血脂[4]等作用,此外,对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5-7]都有一定疗效。目前,半夏不但在新药、特效药和中成药中广泛应用,而且在方药饮片中大量使用,同时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方用药对我国半夏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保健用药也在日益扩大[8],虽然各半夏道地产区也在积极强化半夏生产力度,但野 生半夏资源逐渐减少,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产量逐年降低[9]。为更好地利用半夏,本文综述 了半夏的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半夏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1 种类 半夏,又名地文、水玉、蝎子草、地珠半夏、野芋头、麻芋子等,最早入药见于西汉《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半夏以“地文”“水玉”之名记载,《礼记·月令》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为名也”[10]。半夏属(Pinellia Tenor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2种,分别为P. terfnate Breit.、P. tripatita Schott、半夏[P. ternate (Thunb.) Breit.]、掌叶半夏(P. pedatiseeta Schott)、盾叶半夏(P. peltata Pei)、滴水珠(P. cordata N. E. Brown)、石蜘蛛(P. integrifolia N. E. Br.)、大半夏(P. polyghlla S. L. Hu)、三裂叶半夏(P. prpartita Schot Syn.)、秭归半夏(P. zig uiensis L. Li)、鹞落坪半夏(P. yaoluopingensis X. H. Guo et X. L. Liu)和五叶半夏(P. ternata Breit. var. quinquefolia S. L. Hu),其中后面10种我国均有分布[11]。《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半夏药材仅为半夏(P. ternate (Thunb.) Breit.)一

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作者:王依明王秋红 来源:《中国药房》2020年第21期

摘要目的:综述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Pinellia ternate”“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1981年3月-2020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查阅《中国药典》及相关中药典籍等,对半夏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半夏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甾体类和糖类等;其传统药理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半夏亦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癫痫等药理作用;其毒性主要表现为黏膜刺激性毒性、肝肾毒性、妊娠毒性等。半夏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毒中药,其化学成分丰富、药理作用广泛。对半夏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半夏的药理作用和安全用药打下基础,为充分发挥半夏的药用价值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礼记·月令》中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又名守田、水玉,守田会意,水玉因形”。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mb).Breit.的干燥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1];临床上多为复方应用,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金贵要略》书中,含半夏的方剂共42方(去除重复方),占总方的13.25%[2]。目前,对半夏单味药的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甾体类和糖类等多种成分;

半 夏 的 现 代 研 究

半夏的现代研究 --------------------------------------------------------------------------------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 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淀粉、烟碱、黏液质、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β-谷甾醇(β-Sito- sterol)、胆碱(Choline)、胡萝卜甙(Daucosterol)、3,4-二羟基苯甲醛 (3,4-Dihydroxybenzaldehyde)。亦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Coniine)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刺激皮肤的物质。 在半夏中离析得棕榈酸、硬脂酸、油酸、α-亚麻酸、β-亚麻酸、左旋盐酸麻黄碱(l-Ephe- drine hydrochloride)以及鸟氨酸(Guanosine)、瓜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尚分离出有堕胎作用的结晶性蛋白质——半夏蛋白Ⅰ。 半夏嫩芽含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及其甙。 药理作用: 1. 镇咳、祛痰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的煎剂,口服 0.6~1g/kg 或静脉注射,对碘液注入猫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引起的咳嗽有 明显的镇咳作用,药效能维持5小时以上。但比口服可待因1mg/kg的效力略差。有报告指出,半夏的镇咳作用优于浙贝母。 半夏有缓解咽痛的作用,给家兔口饲半夏,最初能使唾液增加,其后渐减,唾液中的固体成分亦增加,因此对咽痛有缓解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但是给家兔熟半夏粉剂灌胃或50%乙醇浸出液及水浸剂腹腔注射均能减少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实验表明:给犬口服半夏1g/kg,不能增加呼吸道黏 液分泌,故认为其无祛痰作用。 2. 镇吐和催吐作用有报告认为,半夏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其镇吐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甲硫氨酸、甘氨酸、葡萄糖醛酸或 L-麻黄碱。动物实验

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erit.重要药用植物,以块茎入药,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收录的唯一正品半夏药材。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由于半夏为紧缺药材,并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临床上处方出现的几率高,配伍量大。 1化学成分 1.1刺激性成分。关于半夏刺激性成分是何物质说法不一,最初国外学者认为半夏的刺激性成分是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苷、L-脯氨酸-L-缬氨酸和原儿茶醛、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苷。目前认为半夏中具有特殊晶形的草酸钙针晶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钟凌云等通过对半夏的刺激性毒性成分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初步表明在生半夏中存在的大量极细长并质地坚韧的草酸钙针晶,针晶可直接刺激黏膜细胞导致细胞破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他们通过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出纯草酸钙针晶,并将提取分离得到的半夏草酸钙针晶进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的草酸钙针晶。吴皓通过以药典规定的明矾浓度和碱液浓度浸泡生半夏,并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草酸钙含量、家兔眼刺激性实验等方法,发现8%明矾水或pH>12以上的碱水炮制可使生半夏药材 中具有强刺激性成分草酸钙针晶的针形晶体破坏,含量降低,刺激性毒性降低。然而草酸钙针晶普遍存在于其他多种中药中,其形状不一,为何只有存在于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能引起刺激性作用?这些值得进一步进行关联性研究,而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其为半夏刺激性成分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半夏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研究

半夏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研究 半夏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研究 半夏,又名天南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根茎可入药。半夏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咳嗽、哮喘等病症。然而,由于半夏药材品种众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半夏的品种和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半夏药材的品种非常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半夏属于天南星科、半夏属的植物有上白半夏、大白半夏、黄半夏、川半夏、尖叶半夏等多个品种。各个品种的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略有差异。例如,上白半夏性寒,可清热凉血、化痰止咳;大白半夏性平,具有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黄半夏性温,可治疗痰湿壅滞;川半夏性凉,可清热、解毒、镇咳。因此,通过研究不同品种的半夏,能够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应用范围。 其次,半夏药材的质量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中药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长环境、采收时间、加工工艺等。半夏在生长环境方面要求较高,以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产地质量较好。采收时间对于半夏的质量影响也很大,应选择秋天采收,此时半夏质量较好。在加工工艺方面,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干燥方法等都会对半夏的药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研究合理的采收、加工方法和质量评价指标,可以提高半夏的品质和药效。 近年来,对于半夏药材品种和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对半夏的品种进行了准确定义和分类,为品种选择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

据。另一方面,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药效评价,研究人员对半夏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以川半夏为例,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优化川半夏的加工工艺和质量评价指标,可以提高药材的质量。研究发现,在加工过程中,适当降低温度、缩短时间,保持半夏的颜色、形状和营养物质的稳定,对于提高川半夏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表征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川半夏的质量进行评价,为药材的选择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半夏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半夏的药理作用、指导合理的配伍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更多品种的研究、优化加工工艺和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以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应用等。通过持续的研究努力,能够充分发挥半夏在中医药领域的疗效,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来看,通过对半夏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的研究,可以提高药材的品质和药效。通过准确定义和分类半夏的品种,为品种选择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药效评价,深入研究半夏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并提出了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川半夏为例,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和质量评价指标,可以提高药材的质量。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更多品种的研究、优化加工工艺和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以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应用等。通过持续的研究努力,可以发挥半夏在中医药领域的疗效,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半夏的抗肿瘤作用和研究进展

半夏的抗肿瘤作用和研究进展引言: 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科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其中半夏作为 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潜力。半夏不仅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重视。本文将重点介绍半夏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一、半夏的化学成分 半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包 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多糖、挥发油等。其中,姜黄素和半夏酮是半夏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并且被广泛认为是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来源。 二、半夏的抗肿瘤作用 1. 抗癌细胞增殖作用 半夏中的姜黄素和半夏酮具有明显的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研究表明,姜黄 素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影响癌细胞的增殖能力。而半夏酮则可以抑制白血病和肺癌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2. 抗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作用 半夏中的姜黄素和半夏酮也被证实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减少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而半夏酮则可以通过调控线粒体相关通路,减少肿瘤的侵袭能力。 3. 抗血管生成作用 半夏中的姜黄素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这是由于姜黄素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EGF)、基础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因此,半夏可以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半夏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 半夏的临床应用 半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中。研究表明,半夏可以提高放化疗的疗效,并减轻其副作用。此外,半夏还可以用于改善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半夏的副作用与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半夏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半夏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掌握和监测。此外,半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3. 半夏的药理机制研究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半夏的药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半夏可以通 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和靶点,发挥其抗肿瘤作用。例如,半夏可以通过激活 AMPK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半夏还可以调控多种凋亡通路,诱导肿瘤 细胞凋亡。此外,半夏还被证实可以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来增强免疫应答。 结论: 半夏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抗肿瘤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有效成分姜 黄素和半夏酮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调控血管生成和免疫功能来抑制肿瘤的生长。然而,由于半夏存在一定的毒性,临床应用时需要谨慎使用。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半夏的药理机制,以及寻找更具选择性和安全性的药物形式,来提高半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半夏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 半夏的炮制方法,半夏为天南星科药用植物。那么你知道半夏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吗?接下来店铺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半夏的药理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 1、镇咳: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0.6g/kg 的镇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mg/kg。 2、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剂可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唾液的分泌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生半夏未见明显作用。邹积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贮存时间越长,祛痰作用越强。 消化系统作用 1、镇吐、催吐:制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生半夏则能“戟人喉”“令人吐”。半夏能延长硫酸铜致犬呕吐的潜伏期或不发生呕吐,能拮抗皮下注射盐酸去水吗啡犬的呕吐,此作用不受川乌的影响。 2、抗溃疡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具有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消炎痛性溃疡及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3、对肝胆的影响:半夏能促进家兔胆汁分泌,能使小鼠血中皮质酮上升,增强皮质酮对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诱导作用,升高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活性。 循环系统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可使氯化钡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复发,有效率为97%。可使肾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迅速转为窦性节律,有效率为96%。 2、抗凝作用:半夏具有较明显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

用,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半夏蛋白是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醇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与兔红细胞有专一的血凝活力,浓度低至12μg/mL 仍有凝集作用。此外,半夏蛋白对羊、狗、猫、豚鼠、大鼠、小鼠和鸽子的红细胞也有凝集作用,但对人、猴、猪、鸡、鸭、蟾蜍等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提示:半夏蛋白的细胞凝集作用不仅具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并存在细胞类别专一性。 半夏的副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剂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但临床应用时还需慎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半夏具有神经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痉挛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骨骼肌松弛的物质。 生半夏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半夏的药材故事 中药半夏,在很久以前曾以“白霞”为名。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目录 摘要 (2)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半夏的化学成分 (4) 2.1生物碱类 (4) 2.2刺激性成分 (4) 2.3挥发油类 (4) 2.4有机酸类 (4) 2.5氨基酸类 (4) 2.6蛋白质类 (5) 第3章半夏的药理作用 (6) 3.1抗肿瘤作用 (6) 3.2对胃肠道的影响 (6) 3.3抗生育作用 (7) 3.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7) 3.5镇痛、抗溃疡作用 (7) 3.6祛痰镇咳作用 (8) 3.7镇吐作用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中药学专业2017级函授专升本

摘要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其性温,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其含β-谷甾醇、葡萄糖苷、黑尿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β-氨基酸;另含胆碱、微量挥发油、原儿茶醛等,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临床有生半夏和制半夏之分,生半夏历来被视为有毒药物。近年来,医药界对半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半夏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1章引言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cm;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芽的基部着多数须根,叶基生具长柄。2年生以上为3小复叶,小叶片椭圆至披针形;叶柄下部内侧着生一卵形珠芽;花雌雄同株,肉穗花序顶生,佛焰苞绿色或绿紫色,花期4~7月,果期8~9月。半夏为浅根性植物,喜肥,原多野生于潮湿而疏松肥沃的沙壤上或腐殖土上。喜温和、湿润气候和荫蔽环境,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环境中生长;土壤含水量在20%~40%时生长较为适宜,干旱缺水易倒苗;随生长环境的变化,1年可倒苗1~3次。甘肃省陇南市所产西和半夏具有个大、色白、形圆、质坚、粉性足、药用成分高等特点。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 半夏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镇静、化痰、抗惊厥、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被誉为“中药百科全书”中的瑰宝。本文将详细介绍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配伍中的运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镇静作用:半夏中含有一种名为“掌叶半夏”的成分,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半夏的镇静效果与其所含的生物碱、酚类和酮类化合物有关。 抗惊厥作用:研究证实,半夏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所含的生物碱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有关。 保肝作用:半夏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这些化合物通过抗氧化、抗炎等途径发挥保肝效果。 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半夏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这些物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黄连、黄芩等。该方剂在调理脾胃不和、改善胃肠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半夏南星茶:半夏南星茶是一种以半夏、天南星等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中药茶方。该茶方在化痰止咳、平喘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常用于辅助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半夏治疗失眠案例:某患者因长期失眠而求医,医生开出一剂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方剂。患者服用一周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这是因为半夏的镇静作用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状。但需注意,半夏镇静作用较强,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 半夏治疗肝炎案例:某慢性肝炎患者长期肝区疼痛、乏力,医生在处方中加入半夏、柴胡等中药材。患者服药一个月后,肝区疼痛减轻,肝功能检查也有所改善。这得益于半夏的保肝作用。然而,半夏并非对所有肝炎患者都适用,具体还需根据个人病情进行配伍用药。 半夏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其镇静、抗惊厥、保肝、抗氧化等作用为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临床配伍运用中,半夏常与其它药材联合使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但需注意,半夏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症。同时,针对现代药理研究的新进展,对半夏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掘其潜在药用价值和推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半夏专题研究进展

半夏研究发展动态 一半夏生药学特性 半夏是一种杂草性明显旳植物,具体体现为: ①具有多种繁殖方式。它既可营块茎和珠芽无性繁殖,又可营种子繁殖,能保证种质旳延续和更新。 ②具有较强旳耐受性。实验表白,刈割和践踏只能损伤半夏旳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仍然可以在合适时候再抽叶生长。更重要旳是,无论是野生群体还是栽培群体,在生长过程中,当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发生较大变化时,半夏地上部分会逐渐枯黄、倒伏。当环境条件合适时,又可继续出苗生长。 ③具有较宽旳生态幅。半夏在国内海拔2500m如下广布,常用于草坡、荒滩和疏林下,以及玉米、小麦等旱地作物田里。 半夏虽具有明显旳杂草性,但繁殖系数较低,约为1:5,又因缺少有效旳传播方式,故为一种开拓性较差旳物种,常常局限在有限旳生态环境里群集,大多属喜阴湿性植物。如在南京地区,半夏草生于落叶阔叶林下,灌木层不甚明显,草本层则重要由叶下珠(Phylianthus urinaria)、紫花前胡(Peucedanme decursivum)、荩草(Arthraxon lanceolatus)、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梓木草(Lithospermum zolljngeri)、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构成。在长江以南旳竹(Phyllostachys spp.)林和桔(Citrus Spp.)林下也常用半夏分布。 半夏营种子和珠芽或块茎繁殖,故在自然种群里,既有实生苗,

又有由珠芽或小块茎发育而成旳新个体,其中涉及由种子发育而来旳实生苗,由第1代、第2代,甚至第3代珠芽发育而来旳植物,以及由块茎直接生长而成旳植株。通过室内观测表白,半夏旳种子、珠芽和块茎均无生理休眠特性,只要环境条件合适就能萌发。在南京地区,3月下旬至10月下旬均可见到植株,且尤以春秋两季为多。除生存条件急剧变化外,半夏以无性繁殖为主。半夏旳块茎重要由珠芽发育而来,珠芽萌动时,先长出不定根,随后抽叶,在叶上形成新一代珠芽旳同步,原珠芽不断膨大,形成块茎。当块茎长到2g以上时即在其下部浮现皱缩腐烂现象,并随块茎旳增大,腐烂率增高。偶见在腐烂旳同步,上部形成一至数个小块茎。 在胚胎发育方面,据张晓艳等研究表白:半夏旳大小拖子发育均属正常。但是种子成熟时,还没有分化旳胚,形成一种原球基。生长点分化过程类似于珠芽旳形成。种子发育时原球基突出种皮,在生长点下面旳细胞,通过度裂形成一种膨大旳构造。根、叶原基旳分化是在发芽过程中逐渐完毕旳。 目前,有关半夏旳生药学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老式旳外部形态和解剖构造鉴别水平上。半夏药用部位为块茎,为植物贮藏器官,秦明珠和石俊英等曾对其内外形态构造特性作过描述,显微构造为木柱组织、薄壁组织及散在旳维管束(外韧型或周木型),粘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为便于区别同科属其他近缘物种,藤井正美等先后报道了半夏、三裂半夏(P.triPatita)、掌叶半夏、水半夏和山珠半夏等旳外形和组织粉末种间鉴别特性。胡世林等则在对全国半夏

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论文

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论文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 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半夏 姓名, 专业, 中药材 学号, 10406016 班级,10级药材班 指导老师, 于海食 1 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 二零一三年四月 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半夏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前言..................................................................... 3 1.功效..................................................................... 3 2.毒性认识 (3) 2.1有关对半夏的毒性历史记载 (3) 2.2有关半夏的临床不良反应报道 (3) 2.3半夏化学成分现代研究进展....................................... 4 3. 药理作用............................................................... 4 4(毒副作用 (4) 4.1急性毒性研究与炮制对急性毒性的影响……………………… 4.

4.2长期毒性研究与炮制对长期毒性的影响……………………… 4. 4.3神经系统毒性与黏膜刺激性 (5) 2 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半夏 4.4 生殖毒性与三致作用 (5) 5(小结 (5) 6.参考文献 (5) 有毒本草的现代研究—半夏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中药半夏毒性作用的现代研究发展。方法对半夏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结果半夏对毒性的研究都局限在单一学科之间,缺乏学科之间甚至相互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毒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但都局限在单一学科之间,两者之间、甚至相互之间还缺乏关联性研究。 【关键字】半夏毒性研究炮制 前言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 n- b. )Breit.的干燥块茎 ,是临床常用的有毒中药之一。半夏, 别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等. 归脾、胃、肺经。 1(功效 半夏,味辛,性温,有毒。现代中药学归纳其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消肿止痛。 入药历史悠久,首见于《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灵枢? 邪客”有“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之记载。《珍珠囊》日:“半夏降也,阳也。其用有四: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痛,非此莫治”。

半夏的药理作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 半夏又名三不掉、裂刀草、地巴豆、麻芋果、地雷公等,它是常见的中药,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半夏的药理作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 镇咳作用 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的煎剂,0.6-1g/kgig或iv,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且可维持5小时以上。0.6g/kg的镇咳作用接近于可待因lmg/kg的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半夏制剂ip,对毛果芸香碱引起的唾液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亦有报道煎剂po时,唾液分泌先增加,后减少。 镇吐和催吐作用 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上述3种催吐剂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半夏都可显示镇吐作用,推测其镇吐作用机制是对呕吐中枢的抑制。 抗生育作用 半夏蛋白1.25mg/ml(在0.9%NaCl中)sc0.2ml对早孕小鼠的抑孕率为50%。结晶半夏蛋白经6M盐酸胍变性后,用分步透析法(即用缓冲液等体积递减稀释变性剂),最终恢复半夏蛋白在生理盐水中平衡,去除变性剂后可以重新天然化,并恢复其原有活力。不同逆转条件的恢复半夏蛋白,对小鼠抗早孕的抑孕率在69-88%之间,仅一种逆转条件为5-8℃者,抑孕率仅36%。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定位术显示子宫内膜、腺管上皮细胞以及胚胎外胚盘锥体上某些部分细胞团和半夏蛋白有专一性的结合。这些部位很可能就是外源蛋白质一半夏蛋白的抗孕作用部位。如直接将半夏蛋白注入小鼠子宫腔内也表明有抗早孕作用。如果上述结合部位确实是半夏蛋白影响小鼠已着床的子宫内膜和胚胎,产生抗早孕作用,则上述部位也可能起着床识别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