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情感体验和对语文深邃博大的深刻认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又不失语文的本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化方法文学素养情感体验语文本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和智慧成长的沃土。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1. 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创新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例如,在教授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的美妙。
2. 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文本解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物性格、家族兴衰、社会背景等多维度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体验的引导与激发语文教学应充满情感,教师应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授《背影》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父爱的深沉和儿子的感怀,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4. 语文深邃博大的体验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历史故事、文化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结合范仲淹的生平和北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怀和时代的精神。
二、具体教学案例分析1. 《静夜思》教学案例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反璞归真,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如果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有位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
其实,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韵律美,极具画面感。
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如: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等。
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
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让学生自由朗读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出语文味;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把收集到的有关天气的谚语,进行交流。
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二、利用作品激发情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乃至生命。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韵味和魅力的所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语文味”,变得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语文素养。
这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等。
一个语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如果能够随口吟诵出相关的名句,并且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了如指掌,那么学生自然会被教师的博学所吸引,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
语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语言文字的精妙运用。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精读细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准确和生动。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的“偷偷地”和“钻”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这两个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小草在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充满活力的姿态。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父亲在月台爬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的那份深沉的父爱,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能为语文课堂增添语文味。
比如,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此外,注重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
然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语文课堂缺失了那份应有的“语文味”。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重新充满语文味呢?所谓“语文味”,首先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上。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揣摩、比较等方式,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韵味和魅力。
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背诵诗句和理解大意,而应带领学生去吟咏、去玩味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对仗工整,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和情感的深沉。
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当注重阅读与思考的结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提升语感。
但阅读不应是浅尝辄止的,而应伴随着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及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想要揭示的社会问题。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体现在写作训练中。
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展示。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可以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作,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更加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
此外,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解《论语》时,可以介绍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礼”“义”等,让学生明白这些观念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深远影响。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课堂的整洁与美观,让学生在一个清爽宜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适当的光线和温度调节,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充实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
三、注重文本的选择与解读语文的核心在于文本,选择合适的文本对于语文课堂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既有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本,例如经典诗词、名著、优秀散文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与解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
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字、词、句、段落等层次的讲解,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的技巧与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
通过书写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然而,在如今的一些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却有所缺失。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文元素。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解读上,而应该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的韵味、感受文学的魅力、领悟文化的底蕴。
比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他们体会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意象营造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
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通过极度夸张的手法,将愁绪具象化,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忧愁。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表达,领略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注重朗读也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艺术,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不同的文体,朗读的方式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散文,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读出其中的舒缓与深情;对于诗歌,要把握好节奏和韵律,读出韵味;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对话,要注意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读出个性。
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创设情境也是让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的有效手段。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孔乙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孔乙己、掌柜、酒客等人物,通过表演来感受当时社会的冷漠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或者在教授《观沧海》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画面,配以雄浑的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曹操的壮志豪情。
此外,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书法比赛、作文竞赛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诗歌朗诵会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导读:本文是关于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希望能帮助到您!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回顾当前语文教学,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进入课堂,为了让人看到课堂的精彩,让语文课成为了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掩盖了语文本身的味道。
崔峦老师在武汉市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发言中提到了“语文味”.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呢?一、语言训练要扎实。
“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
语文教学改革的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有关于语文教学应奠基固本的观点,“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教学落实”的“三实”观点。
对于学生的语言训练,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注重词语的理解。
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因此,字词教学的训练一定要扎实。
比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如果将重点放在介绍20世纪的科技变化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了。
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文字简朴,通俗易懂,但是文中也有许多用词准确的地方,用了排比等手法,还引用了古诗,在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抓住个别词语对学生展开训练,如课文中“发明”与“发现”一组词语,我们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让他们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学生能在学习中能自己弄懂“发现”与“发明”的含义,并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加深。
第二,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每一篇课文,都有许多写得很美的词语和句子。
文中的词、句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表示它们特定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
教学时只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才能确切地理解其意义、作用和运用的目的。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学生实际表达和阅读能力的下降,近年来各地的语文课程已成为家长和各级政府关注的课程之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语文,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问题。
下面就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红色教育和课外拓展等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有循序渐进、重点明确、知识紧密联系、寓教于乐、多元化等特点。
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上进行全方位覆盖和巧妙搭配,可以让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效果。
1. 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尽量将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语文作业、小组探讨、课堂演讲、小组竞赛和自由读书时间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虽然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基础,但是却可以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达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例如向学生传递经典文学的作品,将小说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较好的理解经典文学的作品。
2. 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多角度的出示教学内容,整合各个方面的实用技巧,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构句子并重新组成句子,最后写出一个文学风格较好的语文句子等方式来进行操练。
并且在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识别、引导语言表达和模拟阅读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爱上语文课程。
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构建语文课堂的第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干净和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力的提高。
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一直是百花齐放,各种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层出不穷,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语文教学要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品出词句的真味,读出文章的情味,嚼出语言的韵味,悟出生活的鲜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
近日,我们学校举行了优质课大赛,燕萍老师执教的《我是最弱小的吗》给我的感触颇深,不强调新颖、不追求前卫、不摆花架子,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学文练语,从根本的字词句为抓手,突出重点段落,让语文味洋溢到了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品出词句的真味如:学习描写野蔷薇的句子(雨前的蔷薇花)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师:你觉得这一丛野蔷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这是一朵多么美丽的野蔷薇啊!生;多么娇艳,多么可爱的一朵粉红的野蔷薇啊!生:我也想在家里种上这么美的花,让妈妈能天天看到它。
师: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野蔷薇,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老师也找到了几个词来形容它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雨中的蔷薇花)大雨已经打掉了野蔷薇花的两片花瓣,花儿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师:这样的滂沱大雨,你是否听到了蔷薇花的呻吟?它在对我们说什么呢?此时,如果,风雨再猛烈些,如果没有人帮助它,这朵弱小的花儿命运将会怎样?如果你就站在它面前,会怎么做?师:这时的蔷薇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野蔷薇花无力地低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纤弱。
老师也找到几个词来形容它的娇嫩纤弱,大家读一读,记一记.[评析: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我是最弱小的吗》这一课燕老师设计巧妙,抓住文本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雨前和雨中的野蔷薇的不同,激发学生的爱与怜悯之情,二年级学生掌握词汇量有限,老师在学生填充词语练习基础上又补充许多恰当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真味、韵味,大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课程,而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语文情感,不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关于教学内容选择。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浓厚语文氛围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文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诗词歌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语文之美。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经典的语文名句、成语等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名句的背景故事、成语的典故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关于教学方式设计。
在教学方式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讲授、讨论、朗诵、演讲等方式。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图像、实物等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在朗诵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诵,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在演讲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演讲的活动,让学生在演讲中展现自己的语文才华,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利用。
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满足。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名人演讲视频、经典名著电子书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关于教学评价方法。
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中,教学评价同样是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比如课堂测验、作业评讲、项目评价等。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1. 引言1.1 引入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必要性通过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语文不仅仅是死板的知识点和规则,更是一种艺术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通过欣赏经典的语文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和美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修养和审美素养。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才能促进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和发展。
希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品味,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字数:326】1.2 介绍本文将要探讨的课堂方法本文将探讨在语文课上如何引入更多的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是学生接触文学、阅读、写作等方面的重要课程,因此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乐于学习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存在着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抵触、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新的课堂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魅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利用故事和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倡导多媒体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出更多热爱语文的学子。
2. 正文2.1 提倡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中,提倡独特的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为主,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游戏化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传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方法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以古代宫廷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宫女或太监,体验古代宫廷生活,感受古诗词的风韵和意境;在教学古文时,可以以古代书院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学子,亲身体验古代读书写字的氛围,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熟悉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游戏元素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文游戏,如语文知识抢答、语文趣味大挑战、语文文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欢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古诗词接力赛,让学生根据提示快速接龙,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与隽永;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阅读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推理猜谜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生动和有趣。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开展一场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语言规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也是开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上更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
下面就探讨一下如何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一、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使课堂更具有互动性和活跃性。
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如语文游戏、语文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注重实践,培养能力语文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死板的课本知识上,而是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演讲、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语文的美丽和力量。
可以设置每周一次的朗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可以组织一些写作比赛,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使语文课堂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生活情感。
三、注重体验,感受文化语文课是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窗口,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通过诵读古诗词、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观摩中国书法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体验活动,如校园文化节、诗歌朗诵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增强对语文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注重扩展,开阔视野语文课不仅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更应该是开阔学生视野的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介绍语文领域的名人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文化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抓住语言文字训练点让课堂充满语文味1.词语积累与运用:在每堂课的开头,老师可以选择引入几个新的词汇,让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些词汇。
可以根据当天所学的课文或诗歌内容选择一些精美的词语,让学生品味词语的美感,并鼓励他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这些词汇。
2.古代文言文阅读: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言文的课文或文章。
通过学习古代文言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语言的美感,并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僻词汇、句式结构以及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
3.作文与演讲训练:作文和演讲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作文和演讲的练习环节。
通过写作和演讲,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上述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和优秀的演讲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
4.古诗词欣赏与背诵: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也是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的重要资源。
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名家的古诗词,并适时进行背诵训练。
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语言的艺术,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5.语文游戏与比赛: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文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在游戏和竞赛中体验语文的魅力。
可以进行语言脑筋急转弯的游戏,或是进行词语拼凑的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可以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使这些训练点更加有效,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创造出有趣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摘要:阅读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在阅读教学课上要立足语言形式的培养,让语文课姓“语”,让学生真正体会言语的魅力,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教学本体语言形式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是把语文课上得满满的,肥肥的,花枝招展的,浓妆艳抹的。
语文课要回归本位、要朴实无华、要自然大方。
语文课要从每一个词教起、从每一个句子教起、从每一个语段教起……让中华儿女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最终因语文而幸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重重。
教学形式多却丢了语言特性。
教师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只是一味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
在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进入“人文对话”过程,发言异常激烈。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又唱又跳,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教学效果看似很好。
学生课堂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
语文课变成了品德课、音乐课、科学课。
课堂上教师虽然关注了语言文字,但在训练上却采用零打碎敲式。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读完课文,老师就
迫不及待地提问:“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哪句话你最受感动?”然后老师就紧紧抓住这个句子不放,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谈体会,接着就是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朗读句子。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学习完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整体的印象,更谈不上关注语言了。
语文课教学若放弃了语言学习的这一根本任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真正意义。
二、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
何为“语文味”?“语文味”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又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的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和情感性,而这二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堕进人文主义的乌托邦。
“语文味”首先就应完整体现语文课这一课程性质。
既要教“语文”,又要教出“味”。
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
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从文化归宿来看,语文是母语课程。
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则学生几乎没有必要上语文课。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为使命。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
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
最后,从新课程目标来谈,“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语文素养是基于人的终生需要和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内涵极其丰富。
其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和汉语人文能力,并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即“‘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只有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才能“语文味”浓郁。
三、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
1.定位要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教育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
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千万不能出现泛语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学。
2.思路要明。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语文教学要防止陷入机械化、程式化的境地,必须处理好三组关系:要注意处理好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处理好过分地肢解文本、咬文嚼字与一味地架空文本进行道德教化之间的关系。
3.过程要实。
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个人的语文特色在课堂上凸显,教出个性美,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熏陶。
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妙语连珠,那就上出理来,上出趣来。
4.教法要活。
要善于创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采用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热烈地讨论小说的形象,品味散文的意境,诵读优美的诗歌,演绎戏剧的场景,等等,这样就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体会到了紧张学习中有所收获的喜悦。
四、“语文味”对语文课的重要意义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语文课异化的必要纠偏匡正。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正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程
少堂语)。
这些“串味”的现象实际上已偏离了语文课程性质,异化了语文课。
既然“语文味”是语文课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集中体现,那么诸如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动得太少;课文条分缕析,方法生搬硬套;一味求系统、讲技巧,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大谈思想道德,了无语言品味;五花八门大杂烩,知识拼盘无语文;让语文课索然寡味的异化现象都应该以“语文味”为方向进行必要的纠偏匡正。
有没有“语文味”应当作为衡量一堂语文课合格乃至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既然“语文味”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自然外显和形象演绎,那么一堂合格的语文课就必然应当有“语文味”。
而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必然应当是绝佳地贯彻“新课标”理念,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深入挖掘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
“语文味”可以作为衡量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一把最有说服力的“尺子”。
关于语文教育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一直就相当热烈,而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则更甚。
这本是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大好事,但毕竟鱼龙混杂,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但无论何种新鲜奇特的论调,语文课都必须有“语文味”。
“语文味”概念的提出者程少堂先生说:“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
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
换言之,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这把最有说服力的“尺子”则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形色色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面前擦亮双眼,看清本质,找准方向,它是我们在一轮轮语文教改浪潮中博采众长、勇立潮头的最易于掌握而又最有力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