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的基本联系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的基本联系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的基本联系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的基本联系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的基本联系

内容摘要:经济总量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对应关系,行业景气的强弱

波动及其共振与扩散,形成了宏观经济的复苏、繁荣、衰退与萧条。在宏观经济由繁荣到

衰退周期性发生的背景下,在行业层面同样表现出相应的线索和规律。下游先行行业比中

上游行业能够率先感触到经济景气的恢复和需求的反弹,国民经济景气沿着产业链条逐次

传导,形成了“行业景气轮动”现象,“先行行业”能够提前预测经济的未来走势。

关键词:宏观经济,行业景气轮动,先行行业

宏观经济是由行业经济组成的,在宏观经济由繁荣到衰退周期性发生的背景下,在行业

层面会表现出相应的规律,经济总量波动通过产业关联和供求关系在行业景气层面进行传导。我们整理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建立了我国的年度和月度行业景气指标体系,试图探索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的因果联系、传导机制与政策含义。

行业景气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结构分析方法,有助于弥补总量分析方法的不足,完善经济

形势分析的方法体系,提高经济形势判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特别重要的是,利用先行行

业法有助于提高经济形势判断的前瞻性。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

(一)国外的研究成果

国际上关于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通过探索经济周期波动在行业层面的冲击因素,揭示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另一条线索是通过探索经济周期波动在行业层面的传导机制,揭示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

1.经济周期波动在行业层面的冲击因素。马克思、熊彼特、库兹涅茨等学者很早就开始

从产业层面寻求周期波动的原因。早期以W.S.杰文斯(1875年)、H.S.杰文斯(1909年)、H.L.穆尔(1914年)等为代表的农业周期理论认为农业的周期性引起了部门外的经

济周期;以米切尔(1946年)、伯恩斯(1946年)等为代表的实业周期理论认为利润率、成本与价格的变化决定了实业生产需求的扩张和衰退;马克思(1867年)通过将社会总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经济危机的根源;以熊

彼特(1939年)为代表的创新周期理论认为集聚的创新活动引发的新兴产业群出现和产业投资浪潮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源泉,等等。

目前经济周期理论已经归纳的几大典型周期类型均根源于产业因素:短波的蛛网周期揭

示的是农业对价格的生产反馈周期;短波的基钦周期揭示的是工商业部门的存货调整周期;中波的朱格拉周期揭示的是产业在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循环投资活动;中长波的库兹涅

茨周期主要是建筑业活动导致的;长波的创新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是由创新活动的集

聚发生所致。

2.经济周期波动在行业层面的传导机制。美国统计学家Niemira(1998年)观察到:“并不是每一个产业必须是同时地或同等程度地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或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他提出了采用投入产出表研究产业间需求联动的初步思路。

依据行业景气的先后波动规律是证券投资领域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思路,美林策略研究

员(2004年)计算了1970~2004年美国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行业表现,发现当经济周期

在由繁荣到萧条不断变换时,不同类型的行业和资产的收益依次有超过大市的表现,从而

得出了著名的“投资时钟”的行业轮动投资策略。

图1 美林投资时钟:在经济周期内的资产类和行业轮动

资料来源:美林证券。

麦肯锡公司(2009年)研究了1973~2008年间美国历次经济周期中行业衰退与复苏的顺序,研究发现在美国最近4次经济衰退中,有3次都是非必需消费品和IT消费支出的增长领先于其他行业。而当这些行业的实际利润恢复增长时,有可能表明经济开始回暖。

(二)国内的研究成果

我国行业效益月度统计数据发布频率不固定,统计口径经常变化,制约了对行业景气的

持续跟踪。

我国较早系统研究经济周期与结构变动之间关系的是马建堂(1988、1990、1992年)。马建堂在其影响较大的论文和专著中,探索了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如周期的各个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不同周期类型对产业结构变动形态的影响、

不同行业对周期变化的回应、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及政府的对策对各个部门扩张与收缩的影

响等。刘树成(2006年)把2002年以来新一轮周期的推动力即正向技术冲击归因于由消

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升级,认为这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对经

济增长与波动的作用具有高位增长和强幅波动的双重性。孙广生(2006年)认为经济波动

实际上就是各个产业波动的综合效果,他探讨了各产业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经济波

动过程中各产业波动的特点以及推动经济波动的产业来源,研究发现重工业景气波动主导

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波动。任泽平(2008年)研究了通货膨胀与行业景气的关系,提出并构

建了行业成本传导能力指数(CTC),认为成本传导能力是通胀环境下决定行业间利润流向的关键因素,是定量分析行业景气的基础性指标。任泽平(2009年)研究了电力消费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分析了2008年电力消费与GDP增长背离的根本原因是行业景气的结构变动问题,即重工业景气比轻工业景气下滑更快。任泽平(2009年)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003年以后股票市场“板块轮动”现象与实体经济“行业景气轮动”现象的相关性日益增强,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开始显现。

研究部(刘世锦、冯飞、杨建龙,2003、2004、2005年)把产业景气的跟踪放在经济周期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探索了新时期我国产业景气波动的跟踪方法,构建了以我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和效益景气指数为主,包括行业产量、销售收入、利润、价格、进出口、产能利用水平、库存率、应收账款比重、成本传导能力等指标,构造了涵盖30多个行业的指数体系,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联系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行业因素

已有经济周期理论经常研究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冲击因素,并将冲击因素分为长波、中波和短波因素。从长波因素来看,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重大新技术的集聚出现引发新兴主导产业群的形成和产业投资浪潮,在发展中国家,除了受世界经济的创新周期和产业转移影响外,其自身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同样会带来新兴主导产业群的成长和产业投资浪潮。从中波因素来看,主要有居民部门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企业部门产业设备更新、基础建筑设施和房屋重建等。从短波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农业的丰歉、工商业部门的库存调整等。

(二)影响行业景气变动的因素

影响行业景气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短期市场因素,主要是供求关系;第二类是长期市场因素,包括消费升级、技术进步、行业生命周期、行业集中度(市场结构)等;第三类是非市场因素,包括宏观调控政策、政治因素、气候变化等。

从长期来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该国一段时期内经济周期波动和行业景气运行的短期特征。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特征,主导经济周期波动的产业群会不断升级轮替,而不同的产业群在产业关联、拉动效应和景气传导时滞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短期来看,供求因素是影响经济周期波动和行业景气变动的主要因素,对波幅、波长等波动特征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短期供求因素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对行业景气会产生差异性的影响:在经济复苏阶段,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需求因素对各行业景气起决定作用,因此往往是收入敏感性强和需求弹性大的下游行业尤其是可选消费品行业率先复苏;随着经济走向繁荣,供给因素对行业景气起更关键的作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流向供给弹性小和成本传导能力强的中上游行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行业和资本品行业;当经济由过热走向衰退时,低端必需消费品行业由于需求刚性表现出一定的抗周期能力。一般来说,下游先行行业比中上游行业能够率先感触到经济景气的恢复和需求的反弹,需求弹性

大的周期性行业比需求弹性小的非周期性行业的景气波动幅度更大。

(三)行业景气之间的传导机制

在经济现实中,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从下游到上游的需求逐次传导和行业景气先后波动的现象,即“行业景气轮动”现象:经济复苏阶段以需求敏感的先行行业复苏为主要特征,经济周期繁荣阶段以占经济主要比重的中游重化工行业复苏、繁荣为主要特征,经济周期的过热和衰退阶段以上游能源原材料行业和其他瓶颈产业的过热为主要特征,经济萧条阶段以绝大部分行业景气下行和非周期行业的相对景气为主要特征。这一现象跟产业关联(投入消耗关系)、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有关。与实体经济领域的“行业景气轮动”现象相对应的,是股票市场上著名的“板块轮动”现象,即随着经济周期阶段的发展,股票市场上的行业板块相对收益指数呈现出一定的先后轮动次序。

图2 经济周期波动中的行业景气变动

资料来源:DRC行业景气指数数据库。

(四)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的对应关系

经济周期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对应关系,行业景气的强弱波动及其共振与扩散,形成了宏观经济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等不同阶段。

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系统,在总量上表现为经济总体(又表现为货币流、生产流、信息流等)的周期波动,在结构上表现为行业景气的变动与传导;引起宏观经济景气波动的宏观政策、货币供应等因素会对行业景气产生影响,并沿着相关产业链条进行传导。

图3 货币供应与经济周期影响效应次序

资料来源:DRC行业景气指数数据库。

深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pdf

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1)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3-5年)。(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3)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4)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第二阶段从1977年到2000年。下面对改革前后这两个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从波动的深度看,改革前五个周期波动以古典型为主,波谷平均值为-6.4%,总的呈现为古典型;改革后四个周期的深度平均为6.2%,波动转变为增长型。谷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增强了抗衰退力。 第二,从波动的高度看,改革前各周期以高峰型为主,波峰平均值达16.9%,总的呈现为高峰型(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大于或等于15%即为高峰型);改革后波峰平均值为13.2%,总的呈现为中峰型(10%-15%)。峰位的下降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扩张的盲目性。 第三,从波动的幅度看,改革前各周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3.4%,为强幅型;改革后平均振幅是6.95%为中幅型。波峰的显著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 第四,从波动的平均位势看,改革前波位平均为5.8%,属中位型;改革后平均波位是9.3%,属高位型。波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在克服“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第五,从波动的扩张长度看,改革前各周期的扩张长度平均为2.2年,改革后为2.5年,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扩张期有了更强的持续性。 根据以上定量分析与比较,可把改革前波动状态的特征概括为:谷位深、峰位高、振幅大、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即“大起大落”;而改革后则可概括为:谷位上升、峰位下降、振幅减小、平均位势提高、扩张长度延长,即在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总概为: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这就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在改革后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多种多样,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做出了说明。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不过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大冲击的结果;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波动主要归结为错误导向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不过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 应该说,经济周期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地强调起源动力而忽略系统影响,强调冲击因素而忽略传导机制,是无助于正确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区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从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内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特性所导致的对冲击的反应。这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一般来看,经济周期波动是大工业生产与大规模投资相互推动机制和供求约束机制这两种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工业的巨大扩张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它与大规模投资紧密相连。一方面,它既为大规模投资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建立与发展又反映了大规模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大规模投资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又是引起大工业生产急剧扩张的重要动因。因此,大工业生产和大规模投资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同时,经济周期波动还与大工业的扩张力所遇阻力密切相关,这种阻力是由供求平衡状况形成的,或来自市场需求约束方面,或来自资源供给约束方面。因此,供求平衡约束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另一个物质性的原因。 外在冲击机制,是指系统外的冲击通过系统内部传导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对来源于外生变量的自发性变化,可以是随机的或是周期的。外在冲击主要包括:货币供给性冲击;以投资和消费、财政和货币需求性的实际需求冲击;由于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或石油供应等而导致的实际供给冲击;体制变动冲击;国际政治和经济冲击等。 外在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初始原因,内在传导则是系统内部对冲击的自我响应和调整。几乎所有的外在冲击都要通过内在机制而最终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引起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来自于经济体系内所特有的推动力和抑制力。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着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决定着经济周期的基本形态,而外在冲击只是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对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2.1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起因、作用机理与机制、作用周期性、作用形式、影响范围、治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2.1.1外生论 外生论强调经济体系外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系统要素发生相应变化,经济体制外生因素,如天体运行、气候变化、政治选举等的周期性,导致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质。 外生论包括三种理论学说。一是由英国的经济学家W·S 杰文斯主张的太阳黑子周期理论。他经过观察与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周期很吻合,从而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经济周期。作为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它对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有比较大的影响,也因此有的学者把外生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认为是“太阳黑子”因素型经济波动1。 二是诺德豪斯(Nordhaus 1975)主张的政治周期说。他建立了政府行为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的机会主义模型。模型假设行为人包括政治党派和投票人两类人,他们的目标不一样。政治党派力图使再次当选的预期值最大化,它利用短期内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其政策的制定属于典型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全部投票人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投票使其效用最大化,其效用函数取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假设投票人不知道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菲利普斯关系,投票人只根据其达到预期与否来评估执政党的政治能力,即治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能力2。这种特殊的经济周期形成机制被很多党派与组织所利用,因此为理性的选民所不齿。同时这个理论也受到理性预期学派的攻击,因为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者认为所有公开的或者精确预期的政策干预都会失败,政府不会这样来影响经济,即使它打算这样做(Michael P·Niemira 1994)。 1.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8,P52; 2胡永刚,《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03,P244;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及原因浅析(1949-2008)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1年2月 118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波动及原因浅析(1949-2008) 顾纯磊 (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根据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的根本不同,本文以改革开放为界把我国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两 个大的周期,并进一步在两大周期内划分为若干小周期,较为细致和深入的分析了引起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在如今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对于应对今日的经济危机,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字: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 产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2—0118—01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原因浅析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恢复和发展,虽然其中遭受了几次重大政治事件(例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的负面影响,是我国的经济建设遇到了一定的挫折,但总的来说,是不断进步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更是步入了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我国的经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经历起起伏伏的周期性波动。1978年之前的经济波动幅度较1978年之后的经济波动幅度要剧烈的多,其中更是有几年经济增长率跌为了负值;而在1978年之后,经济的波动仍然有波动,但幅度却小了了很多,而且越往后,波动的幅度越小,特别地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再也没有小于零过。就其原因,最主要的应该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正是基于此,我在此以1978年为分界点,把我国的经济周期分为1949-1977和1978-2008两个大的周期,而在两个大的周期内,又分别可以划分出若干个较小的周期,根据图表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具体为:改革开放前主要划分为五个小周期,分别为1949~1957,1958~1962,1963~1968,1969~1972,1973~1977;改革开放后划分为以下几个小周期1978~1981,1982~1986,1987~1990,1991~2008。 我们应该知道,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存在着很大的不同。1978年之前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政治因素引起,而经济运行本身的因素影响却不大。从1949-1978年这段时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国民经济全面彻底而且不合理的干预造成了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几次大的剧烈震荡,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1978年以前的每次经济波动,我们都能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对应政治事件。1953年-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由于过快,过急,过粗,带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经济的第一次波动(1949~1957);1958-1960年是“大跃进”时期,错误地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最终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到如今为止最剧烈的一次经济波动(1958~1962),GDP 增长率狂降27.3%;1963~1968年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所造成的;1969-1972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左倾思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国民经济的运行几乎失去控制,国名经济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1973-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的末期,人们的斗争热情有所放缓,“左倾”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带来了国民经济缓慢的恢复。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1978之前,政治运动几乎主导了我国的经济波动。1976年“文革”的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这种政治运动主导经济波动的畸形局面逐渐扭转过来,1992年的“南巡讲话”之后,这种局面更是得到彻底扭转。这也是为何我国1992年之后经济波动呈现“微波化”趋势的主要原因。1978年之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也逐渐转移到经济运行的自身上来,但计划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计划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波动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力量互相斗争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后,“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外资冲击以及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越来越紧密等是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具体因素。 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投资、经济体制、产权制度以及开放经济, 都会对我国经济的波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走势预测及对策 自从加入WTO 之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目前,全球经济都处于新一轮的经济波动之中,而且是经济的衰退期,我国也不能幸免。受这场波及全球范围,猛烈程度尤胜于20世纪30年代那场的大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2008年我国的GDP 增长率据官方数据为9%,低于前几年的GDP 增长率。对于这次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经济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法都有,最终恐怕只能又经济危机自身来告诉我们,等到经济危机过去,一切都开始变得明朗。虽然这次经济危机的前景难以预测,但我对我国经济将很快就可以率先复苏是毫不质疑的。首先,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这是创造需求的根本,而且我国的庞大需求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把这种巨大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其次,我国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投资;再次,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及时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的保增长的措施。 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我们顺利渡过经济危机需要的只是信心,相信很快我国就可以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 参考文献: [1] 刘树成:《论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新态势》, 载《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2]杨帆:《中国经济周期的背景思考》, 载《发现》, 1996 (1)。 [3] 卢嘉瑞,徐圣银: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兼论第5 个经济周期[J],经济评论,2002(1) [4]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张连城: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与宏观经济走势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6]高铁梅,王金明,陈飞:中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J],财经问题研究,2009(1)

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与股市的关系

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与股市的关系 市场的供求关系还直接表现在价格的高低上,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这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下的作用。前几年,造纸行业还是比较赚钱的,中央关停小厂,发展大厂,提高大厂的产能,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各厂家都拼命压价推销,利润率大大降低,所以,象000488中国最好的造纸厂的股票价格直线下降,就毫不奇怪了。 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一个行业的影响,又往往是投资者的机会。比如说,今年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大多数汽车行业来说,是件坏事。因为油价高,将影响汽车的销售。但对于节油的汽车厂家来说,他又是推销自己产品的机会。比如我在今年3月31日写了一篇文章《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到RSI选股》,就看好一汽夏利,原因就是预测高油价时代要到来,耗油少的汽车将在竞争中取胜。结果这个分析与主力想到一块去了。在所有的汽车股中,主力唯独只做了一汽夏利。使股价翻了番。九月份的季报又说它赢利增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高明,而是强调重视市场的分析,重视行业周期的变化,对我们散户

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也许一年的赢利,就在这个分析里。 在市场上,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行业过分的涨价,就会促进与这个行业相关联的行业的发展,与之竞争。比如石油涨价,就会刺激太阳能、风能、核能、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发展。原因是,当石油的价格还比较廉价时,使用其他能源没有石油经济省钱。其实,在西方比如德国,它的太阳能技术研究得很深,国家还用法律来保证投资太阳能发电的个人,多余的电可以卖给电网,发电厂还不能不收。但在石油价格低的年代,太阳能的成本还是太高,从经济上考虑,还是用石油划算。所以,石油的价格高低,与其他能源替代的成长呈正相关。石油价格越高,就越能够推动替代产业的发展。前一段石油涨到69美一桶时,我们的股市炒太阳能600550、风能600396等也相应大涨。这一段石油价格回到59美元左右时,这两个股票的价格也相应回落。因此,我们今后投资能源替代版块,最好还是先看石油的价格状态。 第三条,基础原材料和上游价格对下游价格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的工业化生产,都是通过产业链

最新浅谈从钢铁行业指标定位经济周期

浅谈从钢铁行业指标定位经济周期 浅谈从钢铁行业指标定位经济周期 一、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指标验证 本文主要根据钢铁行业指标来判断经济的量和价,从而定位经济周期。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判断钢铁行业的运行指标与经济的运行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将经济指标分为经济属性和经济结构两部分,其中经济属性主要包括增长、通胀和流动性等指标,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一)钢铁产值、价格、库存表征经济属性 钢铁产值看经济增长。螺线、冷板、热卷和中厚板四大类钢材总产值增速可以较好模拟工业增加值增速。GDP是一般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其数据频率只至季度,为了更快速反映经济变化,我们可使用工业增加值或全社会发电总量来刻画月度频率之经济增长。钢铁行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模拟整体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钢材价格看通货膨胀。PPI与CPI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衡量通胀方面价格指数,下面我们考察钢价与PPI、CPI之间的关系。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由于螺线的主要下游为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性需求,因此螺线的投资属性在钢材品种中最强,在需求相对刚性时更易受供给冲击影响,供给受限下的供求机制使产量增速和价格增速往往反向变动,其价格传导机制为上游至下游,因此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与投资相反,消费品往往供给端约束小,需求端将更影响供求格局,因此价格变化往往带来产量的同向变动,

这一特性也使消费品价格机制由下游向上游传导,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因此身处中游地位的钢铁向上预测投资品价格,向下反应消费品价格,同时也作为上游价格(PPI)也向下游(CPI)传导的中介。 钢铁库存看流动性。库存与贸易商囤货成本密切相关使其能够观察流动性。贸易商囤货成本对贴现率极其敏感,故贴现率上升时囤货成本上升,社会库存下降,反之则反是。而贴现率上升本身也将放缓经济增长。因此贴现率上升对钢铁库存既有闭源又有截流之效果。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四大类钢材产值拟合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用粗钢产能利用率和加权模拟吨钢毛利来预测名义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用投资性螺线钢材价格来预测PPI;用消费性冷轧钢材价格来反映CPI;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和钢铁贸易商统计贴现率来观察社会流动性以及资金的紧张程度。 (二)钢铁需求结构表征经济结构 螺线需求看投资。房地产等终端需求一般会提前一定时间告知贸易商下一阶段的需求量,而贸易商手上有终端需求的长材订单之后才会向钢铁企业下单生产,钢材的发货及结款也需一定的时间,因此螺线产量增速领先于投资额增速。 冷板需求看消费。冷轧板主要终端需求为汽车和家电,所表征的可选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因此冷轧板能够较好地表征消费需求的变动。冷板的产量变化反映了耐用消费品订单的变化,进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评价。 热轧、中厚需求看出口。热轧与中厚板产值增速领先于中国进出口总金额增速。中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机械设备为热轧与中厚板下游;因此热轧、中厚板数据上表征出口需求很显著。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在1995年之前,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大起大落”的古典周期,而1995年之后,经济增长的波动越来越小,逐渐呈现出增长型周期的特征,即平稳、持续、高速增长。对于这种趋势,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能不能继续保持,如何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就成为一个不得不令人关注的问题。 1. 新特征的描述 1.1 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越来越平稳 H-P滤波法是目前分析经济周期时最广泛的应用的工具,它由Hodrick和Presott于1981年分析美国战后的经济景气时首先提出,后来于1997年正式发表。【参考文献】 假定时间序列Yt由趋势性部分τt和波动性部分c t组成,即 Y t=τt+c t,t=1,2,3,4…..,T Hodrick和Presott提出通过一个最小化公式,将趋势性部分τt 从Y t中分离出来,即: 其中λ是控制曲线平滑的乘法参数,λ越大,则趋势性部分τt 越平滑,当λ→∞时,式中第二项就只能取0,此时公式就变成了最小二乘法公式,H-P滤波就退化成最小二乘法。 我们使用H-P滤波法对1978年到2007年的GDP增长率进行分析,由于是年度数据,λ的值取6.25,得出的结果如图1.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H-P 滤波法,将Trend 近似看做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可以得到实际经济增长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差值。 1978—2007年中国潜在GDP 增长率估算结果、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差值估算结果 年份 实际GDP 增长率 潜在GDP 增长率 两者差值 年份 实际GDP 增长率 潜在GDP 增长率 两者差值 1978 11.7 9.389625 2.310375 1993 13.7 11.48151 2.218492 1979 7.6 8.715833 -1.11583 1994 13.1 11.47647 1.623533 1980 7.8 8.4117 -0.6117 1995 9.3 10.88501 -1.58501 1981 5.2 8.668354 -3.46835 1996 10.2 10.11458 0.085424 1982 9.2 9.579049 -0.37905 1997 9.6 9.319014 0.280986 1983 11.1 10.6821 0.417896 1998 7.3 8.665833 -1.36583 1984 15.3 11.45519 3.844812 1999 7.9 8.367504 -0.4675 1985 13.2 11.44284 1.757165 2000 8.6 8.417961 0.182039 1986 8.5 10.80475 -2.30475 2001 8.1 8.736341 -0.63634 1987 11.5 9.981779 1.518221 2002 9.5 9.270904 0.229096 1988 11.3 9.046016 2.253984 2003 10.6 9.868098 0.731902 1989 4.2 8.312465 -4.11247 2004 10.4 10.41102 -0.01102 1990 4.1 8.456769 -4.35677 2005 11.2 10.89989 0.300108 1991 9.1 9.496576 -0.39658 2006 11.1 11.33314 -0.23314 1992 14.1 10.75245 3.347549 2007 11.7 11.75723 -0.05723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44 8 1216Hodrick-Prescott Filter (lambda=6.25)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分析 【打印】【繁体】2013年8月6日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a76842944.html, 中研普华报道: 经济相关研究报告 ?2013-2017年海洋经济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 ?2013-2017年中国经济型桥车市场调查及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2013-2017年中国经济型桥车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 ?2013-2017年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营运格局分析 ?2013-2017年中国临空经济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咨询建议 ?2013-2017年中国长三角经济区行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发展前 ?2013年版中国经济型轿车项目可行性建议书 ?2013年版经济型轿车项目可行性分析咨询报告 查看更多行业>>当前,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运行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行风险增加。展望下半年,“稳增长”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适度回补库存,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GDP增长7.6%左右,CPI上涨2.7%左右。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处理好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着力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今年以来,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短期内由政治周期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拉动经济缓慢复苏的共同作用下,经济运行基本上处于平稳态势,需求面和供给面调整相对稳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物价较为温和。 1、国民经济处于合理区间运行 自2012年9月份企稳回升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13年一、二季度GDP分别增长7.7%和7.5%,增幅同比放缓0.4和0.1个百分点,连续五个季度在7.4%-7.9%之间运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增速也保持在7.5%的调控目标的下限之上,处于合理区间运行。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9.3%,增幅同比放缓1.2个百分点,与2012

金属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金属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以从多个维度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内通货膨胀。根据综述,近年国际初级商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程度及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我国2004年时就开始出现由大宗商品国际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现象,当时的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IMF)中,石油、金属、食品价格比之前分别上涨10.60%、17.31%、13.89%,引起国内燃料、黑色及有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了9.70%、20.37%、20.11%,食品价格上涨9.94%,PPI指数中石油及冶金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4.23%和16.91%。 到2011年12月,IMF价格指数的能源、金属、食品、农业原材料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28.10%、41.13%、35.10和39.48%,我国PPI中石油及冶金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2.07%、10.12%, CPI中食品价格上涨15.72%,燃油购进价格上涨22.17%,有色金属原材料上涨25.31%,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己经扩散到能源、食品、工农业原材料等诸多生产领域。 除此之外,国际市场上活跃交易的大宗有色及贵金属初始商品价格变化影响宏观经济总体指标的原因和作用机制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导致的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量扩张,直接从生产要素供给角度决定了其价格的波动变化可能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随着我国目前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地不断加深,各行业生产建设对大宗基础原材料的需求量及消耗量都迅速扩张,同时由于此类商品的生产供给调节相对滞后且缺乏弹性,国内产业链无法迅速填补供给缺口,相关产业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2011年我国各行业GDP构成中,第二产业占比达46.78%,为各产业中最重,制造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较高,而且进口国际大宗商品占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原材料价格变动相较劳动力成本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导致的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实质影响更显著。 根据与贵金属及有色金属价格相互影响的强度及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市场上将国内经济增长率(通常为GDP增长率)、工业生产增长率(増加值)及相关货币和产业政策作为相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分析依据。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而只是增长率出现一定或快慢的波动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特别是经过多年改革开放,GDP实现了高速增长,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2万亿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对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等投资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资源的需求与开发数量不断被刷新,其中金属及其矿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也相当突

股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

股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 一、引言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我国股市结构、制度不断进行调整。 从根本上讲,股票市场的运作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是相当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票市场的价格区间,而股票市场价格总体方向性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更替。宏观经济的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不断轮换,这种周期性变化直接导致了股票市场的牛熊市周期性转换;与此同时,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股票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也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二、理论基础 1.股票定价理论。 传统的股票价格理论以单只股票或股票整体市场的价格为对象,研究股票购买能够获得的红利、利息和资本利得等。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将统计学运用于证券投资,产生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等数理统计模型。 (1)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用Ri表示股票(组合)i的预期收益率,Rm为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βi表示股票(组合)i收益率变动对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的敏感度,εi为随机干扰项。CAPM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Ri=Rf+βi(Rm-Rf)+εi 在股票定价中,那些只影响该只股票的方差而不影响该股票与股票市场组合的协方差的因素在定价中不起作用,对定价唯一起作用的是该股票的β系数,也即非系统性在股票的定价中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系统性风险,这是CAPM的核心思想。 (2)套利定价理论试图以多个变量去解释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套利定价理论认为经济体系中,有些风险都是无法经由多元化投资加以分散,例如通货膨胀或国民所得的变动等系统性风险。套利定价理论以收益率形成过程的多因子模型为基础,认为证券收益率与一组因子线性相关,这组因子代表证券收益率的一些基本因素。事实上,当收益率通过单一因子(市场组合)形成时,将会发现套利定价理论形成了一种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相同的关系。因此,套利定价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广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方法,来理解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率间的均衡关系。套利定价理论与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2.经济周期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一) 摘要:改革开放“而立”之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上第四个经济波动期。中央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方针正在实施过程中,世界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 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逐渐减小; 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上升;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总结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也经历了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经济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不应求。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水平全面上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计划体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宏观调控措施相对滞后,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调节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引起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1997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加强,微观经济体逐渐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升温。但是,由于新的规则未能及时建立,一些微观经济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致使经济活动处于非市场化状态,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升温,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加大,进而破坏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产业链条的合理性。但此时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市场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变全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调控,还特别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稳定因素,从而使该周期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理性,周期持续时间延长,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0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全面引入市

俄罗斯行业经济特征分析

俄罗斯产业经济概况 钢铁工业 由于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俄罗斯在世界钢铁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原苏联1991年生产铁9094.8万吨,产钢13992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而俄罗斯的钢铁产量占原苏联的50%。原苏联有四大钢铁工业密集区,其中三个区在俄罗斯(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和中央区)。乌拉尔是俄罗斯最大的钢铁工业密集区,以产特殊钢和优质钢而著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对钢铁的需求骤减,导致钢产量大幅下降。有色金属冶炼以镍、铝、铜以及铅、锌、黄金为主。 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俄罗斯工业的核心和科技进步的集中表现。其部门目前已经发展到100多个,产品已经超过13万种。主要部门有:动力机械制造业、电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农机制造业、机床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航天机械制造业、原子能电力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等。原苏联在动力设备、冶金设备、拖拉机、农业联合收割机、内燃机车、电气机车、铁路车厢、公共汽车、挖掘机、推土机的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及其以西地区。 化学工业 俄罗斯的化学工业能生产9万余种产品,其中10%的产品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流的。俄罗斯的硫酸、化肥、焙烧苏打的产量位于世界前列。俄罗斯的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中央区、西北区、伏尔加、乌拉尔、东部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料工业萎缩,化学工业的产量也急剧下降。 森林工业 俄罗斯是世界森林大国,这首先是由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决定的。现在,俄罗斯的森林覆盖面积近8亿公顷,占世界的20%。木材蓄积量800多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5%。苏联解体后,由于采伐机械大量磨损、道路建设缓慢、贷款资金不到位,俄罗斯的森林工业急剧滑坡。 建材工业 俄罗斯作为世界钢铁、水泥生产大国,拥有一个比较发达的建材工业体系,其主要部门为混凝土预制工业和玻璃制品工业。俄罗斯经济跌入低谷后,建材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食品工业 俄罗斯的食品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一直发展缓慢。主要的部门为肉食品、奶和奶制品、面包加工、渔产品、酿酒、制糖、罐头、植物油等。前苏联时期一直靠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前几年的7%以上至8%以下,回升到8.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可从2000年算起。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5年全年,预计为9%或略高。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年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从季度数据看,200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2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之外,其余均在9.6%~9.9% 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3季度到2005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 二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理论起点 克服经济的大幅起落,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人们一

直所盼望的。那么,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的看法是:未来5~8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以上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为展开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先确立分析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卖与买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在马克思所说“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中,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他指出:“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33、694页。马克思分析说,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7页。马克思还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和结构性差异 丁守海2010-09-20 摘要:关于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关系,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1)一致性波动的传统观点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需要从几个维度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2)相对于非生产型工人、大企业、公共部门,生产型工人、中小企业、私人部门的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更加吻合。(3)经济周期的不同冲击源会对就业产生不同后果,即便同一冲击源,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下也会产生迥异的结果。 关键 词: 就业周期,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结构性差异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就业形势急转直下。最近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一些国家的就业市场出现了回暖迹象。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份,美国非农部门的就业岗位增加了16.2万个,出现了3年来的最大增幅。不过欧洲的就业形势并没有这么乐观。以法国为例,尽管2010年第1季度经济实现了0.3%的平稳增长,但就业形势并未好转,失业率仍在10%的高位运行。“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初露端倪的经济复苏,

就业到底会不会稳步复苏呢?这是时下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来为上述问题提供参考。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经济周期与就业周期波动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摆脱传统理论的信条,正视二者非一致波动的可能,特别是滞后波动与非对称波动的可能。二是强调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在不同劳动群体、不同企业、不同部门间的差异。三是比较不同的经济周期诱发因素对就业的影响,除技术冲击、需求冲击等传统的冲击源外,开始考虑劳动力市场行为变量的影响。 一、就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基本波动形态 传统理论认为劳动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就业周期衍生于经济周期,在无摩擦的传导过程中,就业波动与产出波动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假说与现实并不相符,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修正也逐步展开。 (一)对一致性波动传统观点的两点补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