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美学
- 格式:pdf
- 大小:395.38 KB
- 文档页数:8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
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景观美学:旅游景点通常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吸引游客。
在自然景观中,山、水、森林、沙漠、湖泊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而在人文景观中,建筑、文化、历史遗迹等元素则展示了人类文明的魅力。
2. 体验美学:旅游不仅是欣赏美景,更是一种体验。
游客通过亲身感受和参与,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例如,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品尝当地的美食,甚至与当地人交流,都可以让游客获得独特的体验。
3. 文化美学:旅游景点通常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
文化美学关注的是景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例如,一些古建筑或历史遗迹,是某个时期或某个文化的代表,游客可以通过欣赏这些景点,了解和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4. 生态美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保。
生态美学关注的是旅游景点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表现。
一个好的旅游景点应该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不仅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5. 情感美学:旅游景点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情感美学关注的是游客在游览景点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可能会让游客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或对历史的敬畏感;而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则可能会让游客产生宁静、愉悦的情感。
总之,从旅游美学角度鉴赏旅游景点,需要综合考虑景观、体验、文化、生态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和感受景点的魅力,游客可以获得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
结合实例谈谈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正文:自然景观是指大自然中所存在的各种形态和景象,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瀑布、沙漠和冰川等。
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自然景观的整体美。
自然景观的整体美是指其呈现出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自然景观中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美让人感到和谐、舒适和平静。
例如,大海的广阔无垠、恢宏壮丽,雪山的高耸入云、纯净无瑕,瀑布的飞流直下、奔腾澎湃,森林的茂密葱郁、幽深神秘等等,都具有这种整体美。
2. 自然景观的自然景观美。
自然景观中的各种元素都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形态和景象,如山川的跌宕起伏、峰峦叠嶂,湖泊的清澈深邃、潋滟波涛,森林的清新氧气、茂密葱郁,草原的广袤广袤、绿意盎然等等,这些元素形成了自然景观的独特美感,让人感到独特、新颖和震撼。
3. 自然景观的季节性美。
自然景观的周期性和变化性是其呈现出的季节性美的重要原因。
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有着不同的景象和气息,如夏季的海滩度假、森林避暑,冬季的滑雪度假、冰雪观赏等等,这些季节变化的景象让人感到生动、有趣和美好。
鉴赏方法:1. 观察自然。
观察是获取自然景观美的关键,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整体美和季节性美。
可以在户外自然环境中仔细观察各种元素的形态和景象,感受其完整性和统一性,也可以在特定季节前往自然景观,感受其周期性和变化性。
2. 感受自然。
感受是欣赏自然景观的关键,只有深刻感受才能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独特美感。
可以聆听自然的声音,如瀑布的流水声、森林的鸟鸣声,也可以用心去感受自然景观中的各种元素,如山川的跌宕起伏、峰峦叠嶂,湖泊的清澈深邃、潋滟波涛等等。
3. 思考自然。
思考是理解自然景观的深层含义和内在规律,只有深入思考才能领悟到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可以思考自然景观的变化性和季节性,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也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
1、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有哪些?答: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分为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水体景观的美学特征.其中自然景观的美学特征包括(1)形象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总是以某种形态存在着.不同的形态形成了不同的美感,如起伏的山体,广袤无垠的草原等。
(2)色彩美色彩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绚丽斑斓的鸟兽鱼虫,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阴,晶莹光洁的冰雪雾凇,色彩缤纷的建筑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引人注目。
(3)声音美声音悦于耳,大自然与社会黄鲸中存在许多美妙的声音。
如泉水丁冬、溪流潺潺、莺啼婉转,雨打蕉荷、林海松涛、浪涛澎湃等.(4)嗅觉美嗅觉给人一种想亲自体验的美感,同时也具有审美价值,如:武夷山流香、涧峭壁上的兰花,涧边的石蒲,清香阵阵,令人陶醉。
(5)动态美运动或相对运动的景物给人以美感。
如奔腾的江河,跌落的瀑布,飞溅的浪花、水中的游鱼,空中的飞鸟等.(6)结构美人工建造的景物都追求结构完美,自然界中景观也有许多结构美的表现。
如:岩石的结构与构造,植物的花、叶形态组合,动物的躯体与花纹,或排列有序,或对称均衡,显得非常和谐。
(7)质感美质感是物体的各种物理属性或化学属性,人们对景物质感美的感受需要首先在自己头脑里构建一个标准,然后再对景物质感进行比较,最后得出该景物的质感美.如用水泥模仿竹木的物品,用硅胶模仿人的皮肤等。
(8)综合美以上各种美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综合美,一般而言,经管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在综合美中起支配作用,是景区美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水体景观的美学特征包括(1)形态美西子三千个,群山已失高,峰岳成岛屿,平地卷波涛. -千岛湖(2)倒影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3)声音美对风声、雨声、涛声、瀑布声、流泉声、鸟鸣声等大自然发出的各种自然声响,听之能令人产生听觉美(4)色彩美九寨沟的五彩池、五花海和火花海(5)光泽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洞庭湖(6)水味美“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7)奇特美海岸具有秀丽幽美的景色;泉、溪、小湖恬静浓厚.2、在审美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我们要遵循形式美-—文化美——象征美的思路去进行审美活动。
一、引言景观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旨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美学原则来创造和优化景观环境。
本文将对景观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报告。
二、景观美学的基本概念1. 景观:指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包括地形、植被、水体、建筑等要素。
2.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哲学学科。
3. 景观美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景观的审美价值、审美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三、景观美学的主要理论1. 视觉感知理论:强调视觉在景观审美中的重要作用,从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方面分析景观的视觉特征。
2. 生态美学理论:关注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
3. 文化美学理论:研究景观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探讨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4. 心理美学理论: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分析景观对人的心理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四、景观美学的实践应用1. 景观规划:根据美学原则,合理布局景观要素,优化景观空间结构,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
2. 景观设计:运用美学手法,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景观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 景观评价:对现有景观进行审美评价,为景观保护和改善提供依据。
4. 景观教育:通过景观美学教育,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景观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景观美学知识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美学原则,创造优美、和谐的景观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具体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景观美学原则。
首先,在规划阶段,设计师根据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合理布局公园空间,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
其次,在景观设计阶段,设计师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美学手法,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作品。
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形态,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
自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与享受,因此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也越来越感兴趣。
下面将从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美学特点1. 自然性:自然景观充满了自然的原始性和纯粹性,没有经过人类的加工和改变,展现出大自然的力量和鬼斧神工。
这种自然性给人以宁静、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2. 壮美性:自然景观通常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宏伟的规模。
山脉的巍峨、大海的浩渺、瀑布的奔腾,都给人以壮美之感,使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
3. 平衡性:自然景观中的各种元素之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
山水相依,草木繁茂,动植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
4. 变化性:自然景观的美在于其变化的无穷魅力。
一日之间,山川河流、云彩阳光都会发生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变化性增加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5. 纯净性:自然景观没有经过人为的破坏和污染,具有纯净的美。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都展现出自然界的原始之美,给人以纯净和清新之感。
二、鉴赏方法1. 细致观察:鉴赏自然景观首先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景观的整体构造和各个细节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景观的独特之处和美的元素。
2. 感受气息:自然景观中常常有特殊的气味,如花草的芬芳、海水的咸味等。
通过感受气息,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景观的美。
3. 倾听声音:自然景观中常常有丰富多样的声音,如鸟鸣、风声、水流声等。
倾听这些声音,可以增加对景观的鉴赏和体验。
4. 触摸感觉:有些自然景观可以亲身体验,如走在柔软的沙滩上、触摸细腻的花瓣等。
通过触摸感觉,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景观的质感和美感。
5. 拍摄记录:使用相机或手机等设备记录下自然景观的瞬间,可以让人们在以后回忆和欣赏。
拍摄过程也是一种对景观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6. 学习专业知识:对于某些特定的自然景观,如山水画、花卉园林等,可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中的韵味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
谈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风景园林设计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呢?本文将从景观美学、生态环境、人文地域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景观美学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景观美学是指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审美理念、创造与感知体验过程。
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景观美学的原则。
比如:景观分层、景深、中心对称、水景映照等都是常见的景观美学设计手法。
景观美学的标准应该体现为:景观设计要符合人们审美的需求和生活与工作的实际需要;要设计造型优美、别具匠心、富有变化和意义的景观;要关注整体性与细节,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景色构图的完美性等。
景观美学的标准既有艺术性的要求,也有实用性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符合人们对风景园林的期望和需求。
二、生态环境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保证风景园林设计不应只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
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质、气候、植被、动植物等因素,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环境的标准应该体现为:景观设计要关注自然的本真和生态的价值;要尽可能使用原生植物和地方特有物种;要注重水域、绿地、建筑物的协调,设立废水及垃圾处理设施,以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环境标准是保护自然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选择。
三、人文地域特色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文化基础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所特有的人类环境和文化特征,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在具体环境中寻找文化的脉络,将文化价值融入设计之中。
设计时需要根据特定的地域定制设计方案,以期优化和完美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人文地域特色的标准应该体现为: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
设计作品要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鲜明。
建筑和景点之间相互照应、相互协调,展现地域文化精髓和设计美感。
人文地域特色标准的实现让风景园林设计与当地文化相辅相成,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
总的来说,风景园林设计标准具有景观美学、生态环境、人文地域特色三个方面,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做到细致入微。
结合实例,谈谈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
自然景观是指自然界中形成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景观。
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同时也需要特定的鉴赏方法来欣赏和理解。
以下是关于自然景观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的10条描述。
1. 多样性: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自然界中存在众多不同的地貌、植被、动物等元素,它们的组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
2. 自然性: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还表现为其自然性。
自然景观呈现出的是大自然的原始面貌,没有经过人为的修饰和改造,因此具有纯粹、自然的美感。
3. 和谐统一性:自然景观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呼应、融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种和谐的组合使得景观更加美丽,同时也给人以平和、宁静的感受。
4. 独特性:自然景观具有独一无二、独特的美感。
每个地方的自然景观都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物群落,使得其呈现出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5. 巨大性:自然景观往往体现出宏大、壮观的美学特点。
比如大海、高山等景观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和敬畏感,使人们欣赏时也能体验到自然的力量和壮丽。
6. 色彩鲜明:自然界中的景色往往色彩丰富并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比如绚烂的日落、多彩的春花等都是自然景观美的重要元素。
7. 动态性:自然景观的美学特点还表现为其动态性。
自然景观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等而发生变化,给人以流转、变幻的美感。
8. 自然元素的运用:在欣赏自然景观时,我们可以关注其中的自然元素的运用。
比如水流的流动、风的起伏等能够给景观增加活力和韵律感。
9. 情感的表达:自然景观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和情绪。
在鉴赏时,我们可以体验自然景观给予我们的诸多情感,例如喜悦、平静、敬畏等。
10. 心灵与自然的交流:自然景观不仅是美的呈现,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心灵交流的媒介。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放松心境、细细品味,与自然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界的力量和美好。
以上的描述是关于自然景观美学特点和鉴赏方法的一些基本论述。
自然景观美学特点自然景观美学是研究自然景观的审美特点和美学价值的学科,它探讨了自然景观的形式、结构、色彩、纹理、动态等方面的美感和审美意义。
自然景观美学主张一种以自然为本的审美观念,认为自然景观本身就是美的象征和艺术作品,通过欣赏和感受自然景观的美,可以得到愉悦、安宁和启发。
1.自然性:自然景观美学注重传达自然本身的美感,突出展现自然景观的自然性。
自然景观美学强调人们要尊重自然,让自然景观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其原本的面貌和特性。
在自然景观美学中,强调自然景观的自然性不仅体现在其景观元素的选择和组合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景观的保护和修复上。
2.和谐性:自然景观美学强调自然景观的和谐性。
它认为自然景观应当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既与人类活动相适应,又与自然规律相协调。
自然景观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又不对自然造成破坏的景观形态和环境状态。
3.亲和性:自然景观美学注重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亲和关系。
它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相互关系,人们应当积极主动地与自然互动,去感受和理解自然之美,而不是单纯地对自然进行观赏和欣赏。
自然景观美学要求人们主动与自然亲近,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4.自然的表现力:自然景观美学追求的是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然的力量和美感。
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表现性,它能够通过自然的形态、色彩、纹理等来表达自己的内涵和特征。
自然景观美学认为,通过欣赏和感受自然景观的表现力,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然之美。
5.可持续性:自然景观美学倡导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它认为自然景观的美需要长久地存在下去,并能够为人们带来持久的美的享受。
自然景观美学强调人们要在欣赏和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自然景观美学是一门关于自然之美的学问,它为我们认识和欣赏自然景观提供了一种具有理论指导性的方法。
通过了解自然景观美学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景观的美和价值,进一步激发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景观美学知识点总结一、景观美学概念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的美的本质、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审美情感和审美活动等的学科。
它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景观美感和景观审美活动。
景观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美感的生成机理与表现规律、景观美感的文化差异、景观美学的认知基础与审美价值、景观美学的实践原则等。
二、景观美学基本原理1. 视觉原理:景观美学是以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的美学学科,视觉原理是景观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人们在观看景观时,首先是通过视觉感知景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结构、色彩、纹理、形态等,视觉原理研究了人们在视觉感知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特点以及对景观外在形象和内在结构的感知规律。
2. 整体原理:景观是一个整体,在景观美学中,整体原理是指人在观赏景观时,对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和感受。
整体原理研究了人的整体感知与整体认知的心理过程。
3. 情感原理:情感是人类的主观体验活动,景观美学中的情感原理是指人在观赏景观时产生的美感、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情感原理研究了人对景观美感的产生机制、情感的种类和特点以及情感与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
4. 评价原理:景观美学中的评价原理是指对景观美感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标准。
评价原理研究了景观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及人们对不同景观美感的评价差异。
三、景观美学的审美特点1. 主体性:景观美学强调个体审美主体的感知、情感和认知活动,认为美感是主体在景观中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2. 客观性:景观美学既强调主体审美的主观性,又强调景观美感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性,认为景观的美感是客观存在的。
3. 综合性:景观美学强调审美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认为景观的美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景观美学的实践原则1. 结构原则:景观美学研究了景观的结构原则,认为景观的结构应当合理有序,各部分之间应当统一和谐。
2. 色彩原则:景观美学研究了景观的色彩原则,认为景观的色彩应当丰富多彩,有序和谐,符合审美规律。
摘要
在景观设计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美:表层的形式美,中层的意境美和深层的意蕴美。
表层的形式美表现为“格式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接反映;中层的意境美是统觉、情感和想象的产物;深层的意蕴美则是人的心灵、情感、经验、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作为艺术的终极目的在于意蕴美。
关键字:景观设计形式美意境美意蕴美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beauty in landscape design: Formal beauty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and Implication beauty. Formal beauty is perform for "Gestalt" which is acting on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human senses;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is the product of apperception, emotion and imagination; Implication beauty is by the human mind, emotions, experience, experienc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While ,Landscape as art,Its ultimate aim is implication beauty.
Keyw ords: land scape des ign , Forma l beauty, Artistic c onception beauty, Impl ication b eauty.
目录
一景观意蕴美的研究背景 (1)
二景观中美的层次结构 (1)
三意蕴美的内涵 (1)
四景观意蕴美的分类及营造 (2)
4.1情感型意蕴美的内涵及营造 (2)
4.2意念型意蕴美的内涵及营造 (2)
五小结 (3)
参考文献 (4)
一景观意蕴美的研究背景
在景观领域,由于人们对景观美学理论和景观创作方法研究的缺失,在景观深层次意蕴美的创作方面,存在着现代心理意识的多元化、个人化、暂时化、浅显化的倾向。
在景观深层次意蕴美的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文化底蕴,导致景观意义的缺失,景观意义品位低下,景观符号与表征方式不相匹配等问题。
二景观中美的层次结构
在景观设计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美:表层的形式美,中层的意境美和深层的意蕴美。
表层的形式美表现为“格式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接反映;中层的意境美是统觉、情感和想象的产物;深层的意蕴美则是人的心灵、情感、经验、体验共同作用的结果。
景观作为艺术的终极目的在于意蕴美。
[1]如日本的“枯山水”,其终极目的不在于体现景观的细腻、雅致,也不再与其所营造的宁静的意境,而在于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宗思想。
用大小的石组、白砂及少量的植物等元素来传达内心世界的感悟。
当我们真正在其中静观时,心灵就会摆脱认知的束缚,而沉入其深邃的审美意境之中,体会到其中的沉静、寂寥而又永恒的特征,感受生命无常、宇宙恒长。
三意蕴美的内涵
人们在欣赏景观时,往往希望在景观表层形式美的背后,可以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优秀的景观作品,不但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式美,而且在形式美之外,以其深邃的内在结构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激唤。
引发人们难以言表的心灵共鸣。
例如,置身于云雾缭绕的黄山之间,看着悬崖峭壁之上身姿挺拔的迎客松,感动,震撼的情绪从心底油然而生。
漫步在拙政园,留园等中国经典的古典园林中,曲回路转,静谧清幽的景象让人们生出天人和谐,自在自然的平和心境。
行走在沈阳故宫,看着阳光透过树叶落在斑驳的亭台楼阁之上,空荡荡的古建筑中传说中的人物早已不在,而他们另人荡气回肠的爱恨纠缠却永远留在了这里,心中的悲凉和感慨,任何形式都不足以表达。
云冈石窟中数不尽的佛像,仿若看尽人生百态,人们体验到的是神圣、安详、深沉与平和、神秘与久远,得到心灵的洗涤与平复。
以上的这些景观,其共同特点就是在其表层形式美背后,都蕴藏着某种特殊的深刻的意味,引导人们领悟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人生境界,激发人们丰富的思绪,给人以无穷遐想。
由此产生的种种情感、心里、思绪和感受就是
景观激发出的审美意蕴,人们由此获得的模糊的、朦胧的,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愉悦,即意蕴美。
四景观意蕴美的分类及营造
笔者认为,景观意蕴美从情和意的趋势上来考察,可以分为两类:情感型意蕴美和意念型意蕴美。
4.1情感型意蕴美的内涵及营造
情感型意蕴突出的是主体情感,表现为喜、怒、哀、乐,伤春悲秋等。
例如,在林缨设计的美国越战碑景观中,人们感到莫明的伤感和哀愁,迷茫与失落,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死,成——败,对——错,此岸——彼岸等丰富思绪和感怀。
在张家界奇峰秀水的景观中,人们感受到瑰丽、隽秀、神秘,生发对自然造化的神奇、天地奇妙、天人和谐的感想、思绪。
这些都是主题的情感意蕴的生发,故而王昌龄称之为“情境”。
中国的诗词往往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产物,将诗词与景观相结合可以作为景观设计体现意蕴美的切入点,再现诗词中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作者的感受。
重庆地产天景·雨山前,是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2010年詹天佑大奖全国优秀环境设计奖的项目。
该项目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以辛弃疾的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不见。
”为设计的主线,为人们营造一种宁静,平和的居住环境。
将景观设计与古诗词相结合,不但会使景观的设计主题风格一致,还会使景观设计充满浓厚的文化韵味。
漫步其间,眼前的景象好似作者描绘的一幅画,令人心旷神怡,这便是文化带给景观的意蕴美。
4.2意念型意蕴美的内涵及营造
意念型意蕴除了主题的情感之外,还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爱情,生命、宇宙等方面的联想和思考。
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引发的范仲淹对人生的思辨。
这种倾向于意念表达的意念型意蕴的“境”,王昌龄称之为“意境”。
中国有许多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传说,许多景点之所以闻名遐迩,除却其优美的景观,或许在景观背后的故事更为让人动容。
“西子湖”没有了玉龙金凤传说,西湖便少了几分灵性,又怎能获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美。
西湖的断桥,如果没有了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还会如现在的断桥一样令人神往么?所以,将历史事件、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营造一种意念型意蕴的“境”,赋予景观以神秘的色彩也不失为一个景观设计的切入点。
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位于长安县西南方向,是汉武帝练水师的地方。
在上林苑之南,引丰水而筑成昆明池,原是为了练习水战之用,后来变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
《三辅黄图》和《西京杂记》中详细地记载着昆明池的传闻异说。
汉代的昆明池建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位于长安的西南,周围十里。
《西南夷传》中记载说,天子遣使到身毒国去求市竹,受阻于昆明而未能到达,于是天子想征伐昆明。
昆明国有滇池,方圆三百里,因此比照着开凿一池,以练习水战,称为昆明池。
[2]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3]这些典故传说为昆明湖胜似江南的优美景色平添了些许厚重的色彩。
将历史事件、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为意念型意蕴的“境”的营造创造了途径。
五小结
如果说诗词歌赋下的“情境”是阳春白雪,那么历史事件、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下的“意境”便是下里巴人。
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了阳春白雪,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下里巴人。
所以,只有情景和意境的完美融合,体现景观深层次的意蕴美才称得上是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晓光.景观美学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9
[2]李令福.论汉代昆明池的功能与影响 [J].唐都学刊,2008,24,(1):8-9
[3]李裕宏.京西最早的水库——昆明湖.北京规划建设,NO.6,200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