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1、名词解释、简答题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潘多拉的盒子
宙斯为了惩罚为人类偷天火的普罗米修斯,造了一个有神外表的女人,并赋予她一切的天赋。
后知厄庇墨透斯娶了她。
她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盒子,于是疾病、瘟疫、贪婪、痛苦等久来到了人间,只有希望藏在了盒底。
潘多拉的含义为在美丽的外边下藏着种种灾难,是灾难之源。
史诗
基本定义: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样式
基础内涵:
1.长篇叙述诗
2.主题严肃,通篇讲述的是部落、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
3.主人公是伟大的神或英雄
4.诗歌的背景庞大,风格庄严
形态:
1.初级阶段的民间史诗——《荷马史诗》
2.文人史诗——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布局巧妙——选择最能反映全貌或最能揭示结果的几十天所发生的事件展开
情节
2.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3.诗句优美,比喻生动
荷马式比喻:比喻长,很形象,对本体喻体相同点少写,对喻体描写很详细,喻体多是自然现象和狩猎、劳动等日常生活
4.总体风格《伊体亚特》阳刚、《奥德赛》阴柔
阿基琉斯的人物形象
1.阿基琉斯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完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
2.又是一个温厚善良的人
3.视个人荣誉与尊严为第一生命
4.阿基琉斯的脚肿是他致命的弱点
古代悲剧作家对命运的不同理解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约公元前525~前456),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形成时期的悲剧诗人
作品:①《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三联剧之一)表现出宙斯的专制残暴和普罗米修斯的崇高、伟大、坚贞不屈和顽强斗争。
②《奥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
理解:开创命运悲剧的先河。
命运表现为一种凌驾万物,包括神明之上的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人神均无法抗拒。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196~前406),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繁荣时期的悲剧诗人
作品:①《俄狄浦斯王》(其代表作)——希腊悲剧的典范
全剧清洁复杂,结构布局巧妙。
采用倒叙手法,开场即形成悬念,通过层层的“发现”
揭开矛盾,环环相扣,逐步推向高潮,引起“突变”,以致惊心动魄的结局,激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
理解:表现了命运虽无法抗拒,但本身有不合理性,强调了人对命运的抗争。
②《安提戈涅》——法律和道义
■欧里庇得斯(约公元前485~前406)最富有民主倾向的作家
作品:①《美狄亚》——家庭问题悲剧
美狄亚热情、坚强、富有反抗性的女性,
理解:表现了命运取决于人本身,事在人为。
②《特洛伊妇女》
麦克纳斯集团
公园前后,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吴大维非常重视文艺,竭力将它纳入自己的政治轨道,利用文学培养公民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宣传罗马的历史使命。
吴大维通过它的亲信麦克纳斯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作家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所谓麦克纳斯集团,为他的政治服务。
重要成员有:维吉尔、贺拉斯等。
古罗马文学
1.古罗马的历史:王政时期(公元前753~前510)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共和国时
期(约公元前510~前27)—→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476)—→395年分裂成西罗马和东罗马。
西罗马(代表罗马)476年灭亡。
东罗马1453年灭亡
2.文化:继承希腊文化;尚武精神和享乐精神;浪漫;民主精神的衰弱。
3.罗马文学的黄金时期:屋大维统治时期(公元前27~公元14年),有麦克纳斯集团的出现。
4.古罗马文学的形态:
①神话:基本抄袭希腊神话,只是改动名字。
奥维德《变形记》神话故事汇编
②小说:阿普列尤斯《金驴记》
③戏剧:普劳图斯《一坛黄金》
④诗歌:《埃涅阿斯纪》有着鲜明政治倾向的文人史诗,歌颂领袖屋大维,歌颂罗马创
业的艰难和光荣的历史,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温柔的星体诗派
是中世纪中期和文艺复兴交替时期,在意大利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流派,盛行于十三至十四世纪,又称“新诗派”。
这种抒情诗以优雅清新的诗句歌颂人们对人间女孩发自心灵的爱情,又把爱情的对象充分理解化,从而天上的爱和现世的爱融为一体。
但丁是该诗派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新生》
《神曲》
1.《神曲》的宗教寓意和象征
黑暗的森林象征着意大利的现实
初升的太阳象征着理想、真理、至善
三头猛兽象征着阻碍人们到达光明世界的邪恶势力
诗人在森林中迷路意味着人类的迷惘
维吉尔代表着理性和哲学
贝尔特尼采代表着信仰和神学
“地狱”是苦难现实的真实写照
“天堂”是人们期盼的理想境界
“炼狱”由有罪恶现实通向美好理想境界的苦难历程
整部《神曲》象征了人类要在理性的引导下,经过各种苦难,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在经过信仰的引导和神学的启发,最终走出迷惘到达至善至美的理性境界。
2.《神曲》思想内容的两重性
①浓厚的基督教宗教意识
a.梦游三界的构思以基督教神学中的来世说为依据
b.三灵的地狱、天堂里位置的安排,遵循宗教道德的准则
c.对爱情的态度
d.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和人类的前途问题所做的结论
e.大量引用宗教典籍,难解的象征和隐喻
②深刻的批判精神和新的思想的萌芽
a.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和投入
b.渴求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c.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
3.《神曲》艺术的两重性
①结构严整而完美,宗教数字,漫游式
②梦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③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和场景描写的精致
④摈弃中世纪文学习惯用的拉丁文语,采用俗语写作
人文主义的内容
1.反对神行,提倡人性
2.反对蒙昧,提倡理性
3.反对等级观念,提倡人人平等
4.反对国家分裂,提倡民族统一
5.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世俗享乐
流浪汉小说
出现于十六世纪中期的西班牙,是城市发达的产物。
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经历为情节,描写城市下层生活并以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社会现象。
代表作:无名氏的《小癞子》
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文学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不朽艺术典型之一。
1.可笑:他是一个被嘲笑的、不合时宜的、可笑的骑士
2.可敬:他是一个勇敢而崇高的骑士。
目标崇高,动机纯正。
非凡的勇气和不折不挠的精
神,鉴定的信念。
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他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智者,表现在——反对门第观念、热爱自由、反对压迫,主张平等、向往太平盛世
3.可悲:由于当时的人看不到他可敬的一面,只看到他可笑和可怜的一面。
因此他是可悲
的。
这种可悲正像是英雄想拯救世界,却没有人理解他一样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戏剧作家。
他们大部分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大学教育,富有才华,收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
在戏剧创作上颇有
创新,用戏剧的形式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被称为“大学才子派“。
其中成就较高的有马洛、李利、格林和基德。
哈姆雷特的形象
1.哈姆雷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思想品格和个性特质
2.忧郁——哈姆雷特的基本特征
3.犹豫不决,行为延宕
巴洛克文学
起源于意大利、西班牙,兴盛于十七世纪的法国,流行与西欧的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印极像巴洛克式艺术而得名。
这类文学作品风格怪诞,夸张风稚,追求惊异反差,不合常规的艺术效果,宣传人生如梦的人生观,塑造反英雄人物形象。
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利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三一律”
是古典主义的艺术手法,即三个整一的规律——情节完整统一,故事发生自一天之内,并且在同一地点。
古典主义维护者称该规律源于亚里士多德。
古典主义的特点
1、拥护主权
2、张扬理想
3、模仿古代,崇尚“三一律”
《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1.戏剧结构精巧,紧凑集中——“整整用了两幕,准备我的恶棍上场”
2.游刃有余地运用古典主义法则,遵守“三一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
3.各种戏剧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剧本的内涵更加生动丰富
启蒙主义的特点
1.鲜明的政论性与哲理性
2.广泛的人民性与现实性
3.文学题材的多样性与独创性
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主要参与者是一批富有反叛精神的青年作家。
崇尚感情和“天才”,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提倡德国民族风格。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代表。
伤感主义
又名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
18世纪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一种文艺思潮,是软弱的中小资产阶级情绪的一种反映。
它得名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伤感的旅行》。
伤感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用感情代替理性作为批判的工具,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也关于
渲染下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强调情感和仁爱的作用。
因此它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浮士德的精神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诗剧《浮士德》的同名主人公。
诗人借天使之口,总结浮士德的一生:“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
”歌德说,这两句诗概括了浮士德形象的实质。
可见,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浮士德精神。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生,投身实践的创造精神;二是否定错误,解剖自我的批判精神;三是追求理想,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化。
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
湖畔派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进行诗歌创作。
他们憎恶金钱关系,歌颂大自然,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制农村生活,提倡用人民的语言写诗,认为诗歌应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文学史上称之为“湖畔派”。
代表作家有华尔华兹和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
《巴黎圣母院》的对照手法: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手法可从三个大方面来体现:
(1)情节安排的对比:如奇迹王朝与封建王朝的对比构成小说全部情节的总背景。
封建王朝为满足私欲而施展阴谋,以荒唐迷信的邪说为依据,将爱斯梅哈尔达
置于死地。
奇迹王朝则有自己的法律和道德,一切都同封建王朝统治阶级针锋
相对,反映了封建制度将灭亡,平民时代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2)人物与环境的对照:宏伟庄严神秘的圣母院里却有着这样一位道德岸然、严厉阴郁的副主教;象征公平严明的法院,却有着草菅人命的审判丑剧。
(3)人物之间的对照,可分四个层次:
a 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人的对照:爱斯梅哈尔达是善良,仁慈的,当文人甘果瓦在怪厅将被处死时,她保护了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她还不念旧恶,把水葫芦送到加西莫多干裂的嘴里;克洛德是阴险凶恶的,他利用教会特权,施展阴谋,将他得不到的美丽女子置于死地。
爱斯梅哈尔达不仅心灵美丽,而且容貌,舞姿,歌喉都是美丽的;加西莫多生下来就是一个丑陋的弃儿。
爱斯梅哈尔达被爱情所欺骗,她对法比一片痴情,至死也没有想到贵族公子哥儿竟然那样卑鄙,欺骗她真挚的爱,爱斯梅哈尔达对劫持她的人给予帮助,对素不相识的甘果瓦给予援手,是高尚的表现,而甘果瓦却恩将仇报,把爱斯梅哈尔达推向“火坑”,是卑鄙小人。
b 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照:加西莫多对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以真挚、无私、温柔的爱,是皈依美的表现;而克洛德则将得不到的美丽毁灭给人看。
加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他非常温柔的对待爱斯梅哈尔达;法比虽然高大英俊,但他却伤害了对他痴情的爱斯梅哈尔达的纯
洁,真诚。
加西莫多无论对克洛德福教主,还是自己终爱的女郎,都以真诚相待;甘果瓦则是一个虚伪的小人。
乞丐王国里的人们是一群仁爱的异教徒,友爱互助,见义勇为;克洛德与他们相比,则是一位冷酷的传教士,为了一己私欲而将一个人命葬送。
c 四个男人之间的对照:克洛德作为一名僧侣却贪图女色;加西莫多是一名多情男,对爱斯梅哈尔达是那么的温柔,怜悯,尽全力保护她;甘果瓦市一个卑鄙无情的小人,对救过他的爱斯梅哈尔达恩将仇报;法比则是滥情之人,凭自己的外貌处处留情,从未真诚对待过爱情。
d 人物自身的对照:加西莫多虽然有丑陋的外表,但却有善良的内心;克洛德神性的外表下有着兽性般的人品;法比克用光照与黑暗并存形容;甘果瓦是一位口是心非之徒;爱斯梅哈尔达则从内到外,是真、善、美的化身。
现实主义特征
1、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努力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对社会罪恶的强烈批判精神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人物再现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作者把许多典型人物贯彻起来。
比如拉斯蒂涅,包赛昂夫人等。
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高老头》艺术特色:
A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如人物动作,环境描写等
C 严谨富有戏剧性的结构安排
D 丰富多变的对比手法,如人物,环境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