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作文的教学模式

创新作文的教学模式

创新作文的教学模式
创新作文的教学模式

创新作文的教学模式

中学作文课传绝对的模式是:教师出题,学生做文。老师批改后讲评。这种作文训练带有较大的盲目随意性,既费时,又低效,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对教师而言,要变“讲评式”为“导引式”,做到十六个字:“以导为主,读写结合,多写精改,灵活多样”。下面具体单阐述一下。

一、“评”、“导”互补,以“导”为主

传统的作文观念慢以评为主,作显一种补救措施,它的收效是有限的。这就好比“治水”,一味地“堵”不行,而应当向大禹那样,采用“疏导”的方法。

1、导积材料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要将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转化为语言文字,诉诸笔端,首先就得“积累材料”。是“导积材料”的面要宽,方法要多样,不必拘于一格,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提倡学生多读书多看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积累材料、分析材料,这件事做得越早、越好,就越容易提高作文训练的整体效益。

2、导引思维

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缗的核心能力,它关系到文章的布局课篇、文采文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教师导引学生思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理清文脉,就是学生动笔之前,必须首先现再弄清楚: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究竟说明什么问题,需要分几层,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主要导引方法:坚持写作文提纲,按照提纲扩展成文,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选择若干题目,集中起来专门练“提纲式作文”。

题意翻新,也是识破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用“对比作文”来导引。如“班门弄斧的教训”,与“弄斧何妨到班门”;这种训练是对传统思维定热势的一种突破,作文过程中学生定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坚持这样的思维导引,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次开掘主题的能力。

3、导入规格

中学生作文应该写成什么样才算入格《大纲》有明确规定。但《大纲》毕竟是“纲”,不可能讲得太细,而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却有必要对学生规下得更具体一些,以便导入规格,进行达标检测。

二、以“读”启“写”,以“写”导“读”

传统的作文观念,重“写”轻“读”的倾向比较严重,学生“读”得不够、不好,作文时无所借鉴。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必须强调多读、熟读、多背、背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者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名家名篇比比皆是,精采片断俯手可拾。如能将这此课文读熟、背熟,再根据作文的需要,选择适量的课外读物,仔细体味、反复揣摩托车,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多“写”精“改”

教学大纲对每学期的作文次数没作具本规定,各校斟酌的语文教师的负担情况,一般,每学期安排5-6次。每学期五、六次作文,全批全改,教师的负但已经够重了,不要多“写”教师怎能承受?既要学生多作,又要减轻教师负担,这一矛盾如何解决?

我个人认为:传弘的作文教学注重批改,其实成效不大。可以围绕“多写精改”的原则,采用以下方法:

1、不必有作必改。每次作文,教师轮流抽改几分之一,挑几体有代表性的课堂上评讲,其余的只大略阅过。一学期每个学生能轮到一次或两次。如查采用这个方法,那么每学期的作文到少还可以增加1-2倍。

2、学生自改或互改。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己有能力补正的,教师最好不代劳。

3、“一日一文”,教师抽阅。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文集”的名称、序言、封面设计以及“文集”体制全凭学生兴趣而定。学生把每天写的文章陆续收入“文集”。教师不批不改,采用抽阅的方法及时了解情况,予以指导。

四、灵活多样,由“单一性”到“多品位”

在传统的作文观念下,学什么体裁的文章,作文课就写什么体裁的作文,命题思路狭窄,训练方法比较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必和厌倦,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必须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1、调动各种感官、媒体参与作文

作文是一种复怵的脑力劳动,要使作文帖近生少、反映生活,

要让学生有的写、爱写,就应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以及图乍、实物、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各种媒体一起参与到作中来,形成一个纵横的“信息材料”处理网络。

2、运用各种训练手段介入作文

(1)片断作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练习如何开头,或练习如何结尾,或练习如何选择典型材料剪材等。这种训练,目的明确、内容单一,易于组织并面批面改。

(2)提纲式作文。就练布局谋篇、结构立意的能力,训练总体构思及思维的广度、深度。

(3)口头作文。只“说”不“写”或先“说”后“写”,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关于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新的思考,总的看法是:作文,要抓基础,多“读”、多“写”、多“改”,并辅之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要“导而有纲、导而有序、导而有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