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间货币市场看中国利率的市场化过程_马晓兰
- 格式:pdf
- 大小:148.70 KB
- 文档页数:4
[经济专论]
文章编号:1003-6636(2005)01-0015-04;中图分类号:F822.1;文献标识码:A
从银行间货币市场看中国
利率的市场化过程
马晓兰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 410079
)
摘 要: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已经由几年前相互分割的状态逐步转化为联系日趋紧密的市场,两个
市场的利率关联度正在增强,交易主体类型更加多样化、数量正不断增加,市场交易金额迅速增长。其利率能够初步反映期限、风险的差别,但不充分。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in C hina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bank Money Market
M A Xiao -lan
(Research I nstitute of Statistics ,Hunan U 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P .R .China )
Abstract :T he Chinese interbank loan market and bond repurchase market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condition of segmenta -tio n several years ago into increasingl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trengthening interest -rate correlation ,more diversified and increasing number of traders and rapidly rising trading volume .T he interest rate can preliminarily reflect the differ -ences in term and risk ,but no t sufficiently .
Key w 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nterbank loan rate ;repurchase ra te of bonds
一、前言
利率市场化是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
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4)中央银行享有依靠间接手段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中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后,于1996年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而这一步首先是在全国
银行间货币市场中迈出的。1996年1月3日,启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当时的利率是由交易双方在人民银行确定的上限内协商决定的,6月1日
完全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随后1997年6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其价格的形成将对利率市场化后的资金价格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而作为我国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它们的建立和发展除了给交易者提供资金流动性外,还是中央银行间接调控金融和经济的窗口,实施货币政策、传导政策旨意的场所和媒体。因此它们
15
收稿日期:2004-11-15
作者简介:马晓兰(1974~),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大学统计学系2002级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分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总第114期)
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利率市场化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它们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二、中国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发展
我国货币市场包括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于1996年1月3日开始运行,拆借交易采取信用拆借模式;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于1997年6月16日开始运行,债券分为现券交易与回购交易两部分,本文主要讨论债券回购交易部分。债券品种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这两个市场均实行自主报价、格式化询价、确认成交的交易方式。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中心成员由1997年末的96家增加到2003年末达的918家,市场成员类型由中资商业银行扩展到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城乡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在内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债券回购市场交易主体从最初局限于商业银行,发展到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涵盖其他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交易工具从最初的单一国债发展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1]。2002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回购交易总成交金额突破10万亿大关,为113992亿元①,已经超过当年中国GDP(10.2万亿元)的规模;2003年总成交金额为141316亿元,比2002年增长24%,超过该年中国GDP(11.7万亿元)总量2.3万亿元左右。根据《中国货币市场》(2004年2月,总第28期)的“市场数据”,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债券回购有R001、R007、R014、R021、R1M、R2M、R3M、R4M、R6M、R9M和R1Y十一个品种(R***表示回购品种,其中R001为回购期在1天内,R007为在7天内,R1M为在1个月内,依此类推);同业拆借有IBO001、IBO007、IBO014、IBO021、IBO030、IBO060、IBO090和IBO120八个品种(IBO***表示拆借品种,IBO001表示拆借期为1天内,IBO007表示拆借期为1—7天内,依此类推)。
从图1可以看出,除1997年外,因债券回购市场在1997年6月才开放,在1998-2003的六年时间,债券回购的交易量都大于拆借市场的交易量,但1998和1999年两者大体持平,随后四年中,债券回购量远远大于同业拆借量。到2003年末债券回购量是同业拆借量的4.86倍
。
图1 1997-2003全国银行间市场成交量图(单位:亿元)
因此,从历年来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经过七八年的发展,从交易主体的数量、类型,市场交易品种、金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可以视为两个市场利率化过程中“量”的提高。以下关注两个市场利率化过程中“质”的发展。
三、同业拆借市场与债券回购市场的关联度分析
本文选取的利率数据为每周加权平均利率。利率数据跨期2000年6月2日到2004年3月26日,共200周。之所以从2000年6月开始选取数据是因为:在此之前,由于银行间市场发展程度不高,大部分利率品种每周的交易不连续,缺失的数据过多。为分析两个市场的关联度,分别选择两个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利率品种进行分析。
首先,分别比较一下2000年6月到2004年3月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各品种利率的交易量
。
图2 2000.6-2004.3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成交量比例图
从拆借市场来看,IBO0001的成交量为1073500.6百万元,IBO007的成交量为3483924.8百万元,IBO014的成交量为370515.8百万元,其他品种的拆借利率成交量合计为388020.2百万元。图2反映了2000年6月到2004年3月拆借市场中各种类的利率的成交量在总拆借量中所占的比例。其中IBO007所占份额最大,为66%。
从债券回购市场来看,R0001的成交量为4585961百万元,R007的成交量为20628693.4百万
16
①此数据不包括现券交易部分,下同。